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

时间:2019-05-12 22: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

第一篇: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

我国的文化历史发展悠久,在漫长的发展长河里始终发挥着光芒,他们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在潜意识里加快了我国特有文化内涵的形成。而语文课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在上小学的时候是思想和智力形成的最好时期,在上小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传统思想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心中让传统的文化深深扎根。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把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渗透在里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文化课,直接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很多优良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用汉字延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一点点的被人们所遗忘。怎样发扬我们的优良文化,激励人们去热爱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语文授课的时候,怎样增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如何较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重,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具体问题表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不是十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更少。而且在发扬传统美德的时候也十分不如意,一些优良传统美德他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没有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缺乏君子之风。大多数孩子比较喜欢西式文明,更加热衷于圣诞老人,喜欢国际大片,喜欢看外国文学,因此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阿福是谁,不知道长命锁的意义,对于传统的文学嗤之以鼻,传统的文化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没有感觉的,是苍白无力的,它们都是过去式,没有时代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孩子们的思想逐渐被西式文化所取代,他们更加热爱市场经济化模式下的东西,更喜欢信息的高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越少。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授课的时候,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是势在必行的。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措施

(一)潜移默化,注重渗透

选入小学语文课程的课文,无一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精挑细选,极具美感和浓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师》《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故事和课文字面意思的讲解,却恰恰忽视了文章后面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爱和孝道思想,就像发掘只是打开了那道通往宝藏的门,可惜之极。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那么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二)创造氛围,扩展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不但讲究物质化的客观事实,还注重主观思想上的存在和延伸,如诗、词、歌、赋等。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授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同时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内涵修养。如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一文授课的时候,老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尽最大能力去阐述传统精神的内涵。如全国各地风土人情及中国传统节,各民族风俗差异;又如春联历史的由来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能力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于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经过查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浓厚兴趣,受到我国优良传统的启迪,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文化。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培养能力,自身接收

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形成,必须是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正是个人价值观和学习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制造出合理的活动方案,合理安排活动顺序,实现活动目标,制定评论方法,提升全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素质。我们可以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多种方式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话。除了时常开展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以外,像古诗词朗诵、背诵比赛,全体学生共同行动搜集整理中华名言警句等都是一些促进学生自身吸收知识能力提高的方法。

(四)渗透书法,增加才艺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代表了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意境化的审美乐趣。对学生进行书法熏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锻炼智力,培养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感的辨识。尤其是在电脑普及应用的当下,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就开始重视书法教育,可以使学生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对此也明确提到:要鼓励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优美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技能也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五)注重社会,开阔视野

社会本是一本无字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而要向社会这本无字书拓展,汲取社会里的文化营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社会相近的传统文化专题小组活动。如在进行古汉语教学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与作者放到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中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先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写作背景,对于作者的社会成就、人生轨迹进行专题探究。再让学生回到课堂里面来,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小组,全方位进行讨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刺激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开阔了视野。

(六)办好活动,丰富教学

受限于教学任务和课堂环境,课堂上的教学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思路也容易受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被固化而活跃不起来,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解和普及则就困难了许多。那么利用课余时间,办好各类专题学习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题学习活动方法。首先选择几篇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色,且能够相关联的文章作为载体,在课堂上先对课文进行讲解,给学生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就将阵地转移到课余,引导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专题学习,办板报、动手写春联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又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在进行《盘古开天地》教学的时候,先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再进行《赵州桥》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精深造诣和聪明才智。那么其他方面呢?随即就引入了《清明上河图》的学习。通过三个不同的视窗,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看古代劳动人民才智这一问题。而在课余时间,则发动学生智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寻与《盘古开天地》相类似的古代神话传说,摘抄成小故事形式的卡片,每组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分享。《赵州桥》历经千余年而至今保存完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课文中讲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让学生试着借助于网络、或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搜集相关资料,以及歌颂赵州桥的相关诗词等。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既是我们人生启蒙教育的初始,又是长远教育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因此,利用语文课堂教育,在小学阶段就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力度,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埋下学习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民族宝贵财富的继续流传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20、让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关键词】 练笔指导 模仿 阅读

我们的孩子喜欢读书,到了高年级学了许多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有的孩子已经将名著读了个遍,然而写作仍然是个头疼的事情。干巴巴的几句话,看了也是头疼,希望通过积累和写日记来改变这一状况,然而,这种训练费时,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最终还是在唉声叹气中不了了之。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我着力于课堂教学中的练笔指导,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巧用文本语言,挖掘教材的模仿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同样,在写作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孩子们便能写出一篇篇文辞兼美的文章来。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作文仍是一讲作文就头痛,写出来的文章不像个样子,主要是写作思维训练不够。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文本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中的《泉城》一课,语句非常优美,描写的词语非常多,因此我设计让学生模仿写词语: 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

忽_忽_

忽_ 忽_ 秋雨潇潇

另外还鼓励学生把模仿的词语连成句子,当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全部完成,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这课还有一段这样写道:“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孩子们在低年级就已经训练过了,如果不进行指导,写出来的可能还是那个水平,因此我根据训练的需要,创设课间场景,主题明确,情节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难易也适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交流互动,描述操场上活动过程,还让几个学生即兴表演当时的动作等,既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又能触发学生灵感,为写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素材。一学生写道:

同学们都像小鸟一般飞快地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做起自己喜爱的活动,同学们有的跳橡皮筋,那小女孩辫子一甩一甩的像只快乐的小鸟;有的踢足球,守门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移动的球;有的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其中我们班的几个男生最厉害,一会工夫全变成篮球明星,看李恒同学投篮多像姚明啊!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学生有了可模仿的句式,又有话可说,“写”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书中有许多总分式的段落,结构紧凑,层次鲜明,也是让学生模仿的好范本。

二、看文本插图,打开想象的翅膀

小练笔形式灵活,自由创作的空间开阔,课文中的插图经常被忽视,或者只是辅助课文讲解来使用。其实孩子们非常喜欢书本中花花绿绿的插图,经常看见孩子拿着笔在上面描摹,或拿张纸照着上面画,不知道这里面是否藏着孩子们的无尽遐想,一次偶尔的课堂生成,让我恍悟孩子们喜爱插图的缘由。事情是这样的:

走进课堂,翻开课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刚打开书,我欲介绍蝴蝶谷,就有一男生懒懒地说:“老师,你去过蝴蝶谷吗?我都没去过!”一句话激起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没去过,看来上也不感兴趣哦!我做出遗憾的样子说:“是啊,老师也没去过,可老师看着书上的插图,真感到像在梦中一样!”

“是吗?我也要看看!”“好吧,同学们仔细看看书下面的插图。”学生们个个抱着书看着蝴蝶,有的在小声地议论着,一会儿,他们都举起小手。“老师,你看这些蝴蝶都朝我飞来!”

“哈哈,瞧他把书都拿倒过来了!”还没来及评价,学生们已经笑起他。我把书倒过来看,还真是的。“同学们,他好有创意,倒着看蝴蝶都向我飞来”我夸了他,大家都效仿起来,有的斜着看,有的倒着看。“老师我要带个照相机给它们拍照!”

“你还没照,照相机上肯定都是五颜六色的蝴蝶啦!” “对啊,那肯定会围成一朵五彩的向日葵。”

“我走进蝴蝶的世界,我要和它们做朋友,一起跳舞!”“我感到自己变成了蝴蝶仙子。”女生们已是想入翩翩,男生叫道:“老师,我要带上画笔去画蝴蝶。”

“我要写歌词,谱上曲子,大家一起唱!”

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该让他们写,我起了个头“在梦里,我走进蝴蝶的世界!”学生们写了起来。

三、名篇片段导读,让练笔不再无据可依

一次参加县统一的阅卷工作,是六年级的作文。当我拿着文质优美、字迹工整的学生作文时,我有些惊讶,六年级的孩子书写那般的工整,一看就知道是练过书法的,再读读那文字,可以说好词连串,比喻句、拟人句一个接着一个,可以说是盛装登场,感受着语言的优美。然而细细读来,实在不知所云,这是一篇以“我的发现”为主题的作文,读完之后实在不知小作者发现了什么?事后我在思考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作文?语言是文章的“砖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习作占着重要的比例,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将积累的语言文字用来表达孩童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而不是一味的积累,很多小学生误以为习作中只有“好词佳句”,就能博得众人的 眼球,就是好文章。而对于题材的选择、表现内容的“实在”,以及用词的准确性都统统忽略了,甚至有些孩子在作文中堆砌着大量不着边的成语。这样的作文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我戏称它为“穿着美丽裙子的稻草人”。

机械地背诵文章经典段落,甚至是单一地为了考试的背诵积累是不可取得。教师应该在学生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如何写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在单元习作指导课中,我借助同一主题的名篇片段指导学生练笔,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如何写好特点成为孩子们写这篇习作的关键。我找来了《火烧云》和《春》等同一主题的文章,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对这一自然现象描写的句子。适逢春雨连绵,看着窗外的雨,孩子们都说喜欢。顺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因而我挑出朱自清的散文《春》,里面有一段描写春雨。学生们读后,有说作家主要是写出雨中的景,可是这些景是乡村的景,我们现在可以去写校园的景,晚上柏油马路上的景。一石激起三层浪,孩子们纷纷模仿着作家的风格说起自己感受到的春雨。孩子们这样写道——

“雨水轻轻地落在雨伞上,像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雨水落在小草的脑袋上,小草就像点了一下头。大树吸收了这春雨妈妈的乳汁,变得高大挺拔了。”

“我透过窗户望去,在路灯下,它显得那么细,如牛毛、如花针。恍然间,我感觉天空就是一台吐丝机,把千万根丝线从天空中抛下,在路灯的照耀下,又变成金丝银丝。” 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课堂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 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5月1日)[2]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1 [3]吉春亚“语文味课”课堂作文教学篇[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9,27-2

第三篇: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韩小凤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引入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尤为重要。数字教育资源以音、光、形、色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庞大的信息库,不断更新的资源,成为我们今天新的“知识来源”。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我们今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在数字教育资源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自从我开始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上课,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起课来也得心应手,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字化教育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了光彩。

一、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积极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数字教育资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篇课文时,开课利用《劳动最光荣》这首动画歌曲给学生初步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小蜜蜂、小喜鹊的辛勤劳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各种好的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等内容。教学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课改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还会要求学生根据资源中的素材入境表演。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动、有趣的景象,化静为动,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的解决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一课生字词时,课堂上我通过数字教学手段让学生做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以争夺红苹果的形式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而且还很快的认会了本课的词语,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再现事物的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降低理解难度,从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燕子衔泥造窝、青蛙抓虫保护庄稼、蜜蜂采花酿蜜的辛苦,我在课堂上恰当适时地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示了青蛙捉虫、燕子造窝、蜜蜂采蜜的相关数字资料,同时播放燕子衔泥造窝、蜜蜂采花酿蜜、青蛙捉虫保护庄稼的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他们造窝、酿蜜、捉虫的辛苦以及利用辛苦劳动获得了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是引导学生去自我创造的催化剂。课堂上在教学波斯猫经过到燕子、蜜蜂、青蛙那里没有找到快乐特别失望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我便适时地播放了波斯猫回到家后无所事事的动画,学生很快的把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做了比较,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快乐就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不劳而获是得不到快乐的,真正的使他们受到了思想教育的熏陶。

总之,在实践与摸索中,我深刻感觉到数字资源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学生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好助手,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合理、科学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语文教学资源和手段的有益补充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它就好象清风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学,学中乐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张衡》教学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孙学梅

在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笔者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可分为:教学素材和辅助程序两种。教学素材是指在教学中可以用到的文字、图片、动画以及数字化视频和音频等资源,辅助程序则用于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学习问题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笔者也逐步尝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数字化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自然恰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资源整合对于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的实效和高效。

在执教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张衡》时,备课的时候笔者关注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地动仪的造型和工作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尤其是它的工作原理更是理解本课“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的关键点。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呢?仅凭书中的文字介绍和描写,学生是无法具体感受到它实际的工作过程的,而且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性限制,学生也没有能在博物馆或者科技馆具体见过地动仪,更没有直观形象的看到它的工作原理,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通过网络搜寻,我不仅找到了地动仪造型更具体的文字介绍资料,而且还找到了演示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还有关于张衡地动仪第一次测量地震发生故事的动画片,带着激动兴奋,我认真备课,制作课件使用了链接,把所搜集到的这些数字化资源有效的整合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张衡”入手,学生介绍了搜集到的张衡资料,当介绍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时,笔者就直接大屏幕展示地动仪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外形描述,因为有具体直观的图片观察,结合第五课《翠鸟》第一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描述,学生看着图对地动仪的外形构造有顺序的进行了描述,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然后再来具体的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描写,感受地动仪的外形特征,紧接着展示网上搜集的地动仪构造的更具体的描写,对于增加的信息材料教师经过处理用红颜色标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一次让学生增进了对地动仪整体构造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做好铺垫。其次,当学生读完课文第四自然段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叙述内容之后,笔者打开链接地址,播放了地动仪工作原理动画,结合动画效果和音频介绍,学生看的惊呆了,播放第二遍,学生对地动仪内部构造的独特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油然而生——“张衡真的很了不起呀!”,“张衡不愧为杰出的科学家。”课文学习的重点自然突破,也为理解课文结尾“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做好铺垫。

学生对张衡和地动仪如此感兴趣,课间笔者还播放了地动仪第一次测试地震的动画故事,以及笔者自己制作的张衡小时候故事《数星星的孩子》二年级语文欣赏微课程,把张衡小时候对科学的热爱再一次展现在学生眼前,结合本课学习让学生又一次对张衡有一个立体的丰满认识,对于感受张衡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从而更加敬重他,这一目标落实就水到渠成,这比教师总结强,也比教师说教来的有效。课后,学生纷纷说“老师,今天这节课上的太有趣了!”“老师,以后的语文课都这样上。”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好的路径。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数字化资源有效运用不仅带给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而且提高了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笔者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其发挥的优势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教师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实现使用过程的智能化。其次,随着教师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究使用的重点由教学媒体逐步转移到教学资源的层面上,即由对教学媒体操作的实践探究,转移到从学习者出发研究学习资源,以实现包括媒体在内的一切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目的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数字资源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最高效,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最后,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和课堂练习题)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从而对学校或者班级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起到推动作用。

第四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老河口市孟楼中学邓红霞

下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目前,各位课题组的教师都在根据自己所担任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但由于方式太单调或者太生硬,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这些心灵和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作文教学魅力 黑龙江省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郑先玲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镇安县回龙镇中心小学 夏泽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魅力四射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

    让感恩在青春中绽放

    让感恩在青春中绽放 1.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2.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3.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4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5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让花儿在自律中绽放

    让花儿在自律中绽放 初一(4)班 鄢怡銮 活动目的: 自律的宗旨为“自爱、自省、自控”。通过本次班会加强自律,让学生从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为......

    让——在奉献中璀璨绽放

    让——在奉献中璀璨绽放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在奉献中璀璨绽放》。 有这样一种精神,它可以让五千年的文明牢牢铭记;有这样一种品格,它能够使......

    让梦想在青春中绽放(汇编)

    让梦想在青春中绽放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三班的王得巍,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梦想在青春中绽放。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梦想家,都在为各自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