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的回答》教学反思
《美的回答》教学反思
在“以课代训”活动中,我讲了冀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美的回答》一课,讲完后,既有让我执著的亮点,又有亟待让我完善的改革点。这是一节语境识字的研讨课,通过半年多的实践,我觉得识字写字三步走,第一课时定位于阅读感悟,以读为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读,读反复,对生字的音、形、义有初步的感知,第二课时重点检查识字情况,然后指导写字。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这样一来,语境识字这一主题就显得不够集中了。
一、识字的多样
1、由句到词,由词到字的认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认字,降低了认字的难度。
2、新生字连成新句子,将生字置于新的环境中强化再认。
3、提倡多途径识字,同学中交流,如电视、报刊、生活中。
提倡多方法认字,自主识字,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汉字的造字规律,也可自编识字游戏,丰富了识字的渠道。
二、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孩子们组词时,张口就说,坐着就说,我指出:“刚才有的同学就知道,不能坐着说,要站起来再说,这位同学就做得非常好。”边说边对那位同学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马上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坐姿发言等随时评价,适时鼓励,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随堂应变
按照教学设计,本来想识字环节进行完后,放一段音乐《小青蛙找家》轻松一下。音乐放完后发现,用生字组成新句子还没说呢。于是,我讲,这些生字朋友和小青蛙一样,它们也找到了一个家,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样,不但不显得生硬,发倒像是刻意的安排。一场疏漏让我不着痕迹地处理了。在生成的课堂上,很多东西是不能预设的,这对教师的调控、应变能力是一个挑战。
四、写字的美观
写字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评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然形成了间架意识,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涵义和神韵,把握字形的同时,也应把握其神韵,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好看,小组评议,全班评议,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形成价值趋向,让写美字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愿望,成为一种快乐。
五、教师的难堪
孩子们几次提出老师写的字不好看,占格不对,老师的示范表率作用体现不够,打铁须得自身硬,怎样让孩子们把写字落到实处,教师的基本功是重要的一环,童言无忌,他们是真诚的,我是难堪的。学生的批评犹如一段优美音乐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让我自责,也激励我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做一名精益求精的老师,我想这才是给予我全心热爱的教育事业——美的回答。
第二篇: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教学反思 王维
《论美》是一篇杂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找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并就观点说出自己的理解,能够自主地发表见解,能够尝试写一小段有观点,有见解的文字。我在这课的设计中,有几个方面处理的比较满意:
第一,选准关键知识能力点,教学目标明确。我们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低,我意在指导他们在学议论性文章的时候不要有畏难情绪。整堂课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学生的读、写、感受、说、听的训练很扎实,很好的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问题预设和生成方面,这节课显得比较突出,在设计问题时,本意是将“美的言行与美得德行结合起来才是最美”作为引导,然后强调“美德最美”的主旨,但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主旨的把握比较到位,一下子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也有同学将课文的第一小结作为文章主旨的,这就表现出对文章内容的不熟悉,鉴于这种情况,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生成教案,让同学们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激烈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对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在请学生谈感受时,有的学生想的更多,感受更深刻,还有同学提出“和谐也是美”的看法,这就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了。
第三,这节课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都很充分。这节课根据需要安排了几次讨论,基本上都是在先自己准备,然后讨论的形式,因此能做到每人都有话说,每个问题都有价值,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能够选出中心发言人发表小组意见,其他组成员能认真倾听,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但是对这节课,我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如设计的有些问题过于简单,不能使学生对美有本质的认识,也不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小组讨论中分工不明,造成部分同学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第三篇:《论美》教学反思
让课文的思想内涵烙印在心里
——《论美》教学反思 阳城五中 刘芳萍
这篇课文非常短小,语言隽永,要想真正让学生理解“美德最美”似乎不难,但真正从心里承认作者的观点,恐怕又是另一回事了。许多同学学课文都是反正你课文说的都对,我说好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冷漠,对课文思想内涵的麻木冷漠。
针对作者的观点,比如:“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我试图联系生活,让学生找到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学生平时没有观察的习惯,一下子僵住了,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我自己的生活中小小的经历——
那天晚上夜色已经很浓,我和刚三周岁的小女孩因为有事要出来,在刚出了大门的一段马路上,小家伙跑的太快突然跌倒,肯定是绊倒的,我快走过去果然发现她的脚底有一块长砖头。我把孩子弄起来,很是安慰了一会,但她仍然在哭,说明是跌重了,正在无奈之间,对面走来一个陌生男的,他走到我们这儿弯腰捡起了那块砖头扔到了附近的垃圾点上,然后走了。他这一个举动引起了女孩的注意,她立刻不哭了,我说:“他真是好人啊,把砖头搬走了。”小家伙也说:“人家是个好人,把砖头拿走了。”后来我们上了车,她还在说:“他真好呀,把砖头拿走了。”我也应和着:“是呀是呀,做个好人多好,像人家那样。”我才又回忆起捡砖头的男子,约莫60岁左右,是他那不经意的举动,在那个晚上足足感动了我俩很久。
后来,我给学生读了《读者》上的六六的一篇文章《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
文章主要讲一些所谓素质高的小学生,他们个个不乏才艺,但在餐桌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作者说,“在孩子神采飞扬上舞台表现以前,在台下要先学会含蓄与收敛”,“人的憨厚与谦让,温柔与和谐,比所有的钢琴、绘画、体操都重要”“很多素质,其实并不需要花大价钱,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就可以塑造出彬彬有礼的孩子。”
文章长了点,在课堂上我只是摘要讲了点,读了点。学生学的很有兴趣,他们的兴趣,来源于我的兴趣,老师饶有兴趣地讲,学生都不好意思没兴趣了吧。
“ 美德最美” 的思想学生在生活的故事中感受,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整堂课被生动的故事氤氲的湿润润的,总比干巴巴就课文说课文好。也许有的人还要说我没有进行议论文知识的渗透,但我却认为这节课学生的收获已经很大了。
因为,课文的思想烙印在学生的心上。
第四篇:美,就这么简单 教学反思
《美,就这么简单》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讲公开课,课前准备花了些心思。教学流程如下:
1、导入:让学生自己动手捡垃圾,体验伸伸手、弯弯腰,美就这么简单。
2、看视频,谈感想。让学生体验垃圾不能乱丢。
3、学生展示调查表,分组讨论垃圾如何分类。
4、师展示搜集资料。学生游戏,将实物垃圾进行分类。
5、交流讨论:垃圾分类好处多。
6、《保护环境拍手歌》。
7、争当环保小卫士。
8、回顾小结。、回过头来想,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不足。备课组集体评课,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自己感觉,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导入让学生自己动手捡垃圾,比较生活化,贴近学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语言比较柔和优美,评价及时具体。如表扬学生观察认真,调查全面等。
3、教学环节流畅,能比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新老师,个人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导入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是课堂控制力不够,稍有混乱。
2、内容设计太多,课堂容量太大,各环节进行时有些仓促。
3、收集的很多图片可让学生基于经验多说,教师少说。不必急于给出评价,给学生机会说完整。
4、学生填写的调查表中,有错别字,未能及时指出。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向老教师请教,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第五篇:《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教学反思
《论美》——17世纪著名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经典之作。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将“美貌与美德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真理淋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但在备课前,很多老师都对我说,要真正上好这一课其实并不容易。
黑格尔曾评价培根,说他“拥有着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他的话常被人家引为格言”。因此我在备课时,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品味这些有哲理性的格言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在试讲时,我选用了一下五句句子,让学生们进行重点品味:
1,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2,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3,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4,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一节课,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品味这五句话的内涵及寓意。这节试讲课结束后,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我似乎已将这五句话从课文中分解出来,单单从语言,甚至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没有一种驾驭文章的整体性。此时,师傅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作者的论证角度入手,将句子的品味融会于写作框架,即作者通过哪几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来论证“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旨。于是,我用重新设置了这一环节,将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加了进来并引发学生对“何为朴素背景”的思考。在这个品味句子的过程中所列出的句子涵盖了每一自然段作者向要表达分论点的关键性语句,并且在第二次试讲中,我注意到了句子的品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从而把握住了文章的整体性。
但是,这第二次试讲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我在结尾处的拓展练习中,设置的是“名人论美”,即选取几位名人对美的看法的句子,抽掉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们去思考、填充。但课堂的反响并不如我所愿,原以为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深入品味的兴趣,但却不成功。来听课的张立茂校长和语文组长赖静老师帮我分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们丧失了信心甚至兴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与原句相吻合,致使整节课以失败收场。何不以在新课导入时所举的“人造美女”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美”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联想,并感悟真正的美。
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所在。语文,它不应该是应试的八股文,语文教学最大的职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是启发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并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带有自己的思考态度去学习,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能力。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对“人造美女”,对“美”的看法,何为真正的美,已沁入他们的心灵。为人师,就是要点亮心灯,打开尘封的宝藏,营造出平稳的心境,真正的课堂是师生智慧与灵性的对话,是放飞心灵、生成思想的睿智,是心灵与心灵的会晤,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这次公开课,我受益匪浅,感谢所有来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学的还很多,语文课永远不能脱离整体、脱离生活。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阅读、学习与自我探求。我将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成长!
施雯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