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作者姓名:许蓉蓉 专业编码: 所属地市:长治市
目录
提要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2(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 11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参考文献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思想内容 修辞手法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人,不能不读诗经。《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诗经》作品中一朵灿烂的鲜花,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爱情诗篇的基础。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开辟中国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令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如一部爱情电视剧的重现。在《诗经》的305篇诗作中,有五十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思念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画。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
《诗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老文化的开始,中国文学正式拉开序幕。由于当时社会决定了文化发展的自由性和局限性,因而此时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了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男女间的爱情是自由浪漫的,撇开了现代婚姻中“明媒正娶”的束缚,向往自由。表现男女间纯真的爱情诗篇大多写得十分热烈,那种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令人赞叹,他们求爱、幽会的地点、时间大多充满诗情画意,不是在春天的小河边就是在翠色欲流的树林中,这种自由浪漫的求爱方式融万物精灵于其中,正如动物界中一切求偶的动物一样,大胆而热烈。
爱情诗中的首篇《周南﹒关雎》①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诗之一,诗中描写一位男子向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求爱的故事,男子见到貌美的姑娘时,旌心荡摇,立即向姑娘求爱,大胆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且一见钟情,以至后来“辗转反侧”,终是一相情愿,把浪漫纯真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河边采荇菜的姑娘没有理会这位多情浪漫的男子,而聪明的男子,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的解脱方法—以想象来享受求爱而得到的欢乐,成了阿Q式的人物。
爱情表达上的自由浪漫,在描写情人的热烈和幽会的诗篇中更为突出。如《卫风﹒木瓜》②多么浪漫纯真,如《郑风﹒溱洧》③,描写的是郑国的民间节日,青年男女踏青的盛况与欢乐,在盛会的那一天,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互诉衷情,就如我们广西的“三月三”的歌圩。男女双方大胆而又热烈地追求对方,频频地向心上人射出“丘比特”之箭,在游人如织的环境中,忘记了游人的存在,一心向对方诉说自己的爱慕之情,大胆地向对方诉说自己的爱。诗中的青年男女生动有趣的对话,生动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表达了求爱者的主动、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如: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询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在洧河边,人们快乐地尽情玩耍,这对恋爱中的男女,沉浸在快乐之中!他们相互赠送芍药,作为定情礼物。
《郑风﹒溱洧》①姑娘禁不住春天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观赏河外风光,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在明媚的春光里嬉戏,用
一枝山上采来的芍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这种爱情的表达方式是何等之浪漫!男女双方没有“门当户对”的束缚,以小溪、山花为媒,这种浪漫只属于我们淳朴的先民,现代市民是不能与他们相比的。不论是盛大的节日,还是日常的劳动,只要有机会,男女双方都可以互诉衷情。信手拈来一物,鲜花也罢,小草也罢,都可以作为一种求爱的礼物,这种纯真的爱情是浪漫的、自由的。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
爱情是人们永恒的主题,坚贞不渝的爱情是男女一生中永恒的追求。《诗经》中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诗总是让读者感到有一种感人至深的诱惑,读来不觉长长嗟叹!犹如嗜酒者拿着醇香的杜康酒一样,赞不绝口。而当你读完《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时,你会不停地说,好诗,好诗!《郑风﹒出其东门》写了城东美女如云,但小伙子不为所动,感情专一,只一心恋着那位“编衣茶巾”的贫家女子。《王风﹒采葛》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对心上人是何等的专一,思念是何等之深切!在这首诗中,艾草被寄予了千年不言不语的相思,在这里还寄托了女主人公永恒的相思与等待。《卫风﹒伯兮》里的女子,以自己的丈夫为念,以致于茶饭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的加深,以至后来成为“首如飞蓬”的“疯女子”了。
由于当时诸侯战乱,男人大多都戊守边疆,保家卫国,更加增加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牵挂与忧虑,以至于达到“睹物伤情”、“视景伤怀”的地步。如,《王风﹒君子于役》⑤中的山村女子,看到傍
晚时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情景,潸然泪下。虽然丈夫在外,难耐相思之苦,但在家之妇没有“红杏出墙”,在外之夫也没有“沾花惹草”。这样的爱,是纯真的,最让人念念不忘,刻骨铭心的,这样的爱才是永恒的,这样的感情才往往是最真挚的,最动人的。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
《诗经》中爱情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大多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用白描的手法,把男女双方的相思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④姑娘对意中人的思念是多么的热烈。在平淡的劳动中仍念念不忘心上爱君,一日不见,如别三秋,足见对意中人的“牵肠挂肚”!《东山﹒豳风》的女子,由于丈夫在外打仗,以至于望着丈夫征战的方向也满脸相思泪,“有敦瓜苦,在烝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看到漱口的工具,灶边的柴火,都激发对丈夫的思念,点燃心中的思念之火,而退役中的丈夫归心似箭,在归途中,不断地思念妻子,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的时光。“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回想和妻子在一起的结婚的情景,多美好啊!而现在归期遥遥,只是眼前的相思之苦罢了。
《周南﹒卷耳》是一首很妙的思妇诗,写丈夫远行妻子之苦,竟能把她的心理曲尽地描写出来,“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我去采耳,可是一只小小的筐子,我也采不满,这并不是因为卷耳少,实在是没有心思去采它啊!是因为我怀念心上的人,在千里迢迢 的大路上。她虽然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永怀。”但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借酒消愁,又有何用?只有“思”上加“思”罢了,所以最后还是“云何吁矣!”为什么我又在那儿长吁短叹呢!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种真情的思念把一种青春的躁动与难耐变成一张思念的脸。是对两颗灼热的爱心的深刻描述。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
《诗经》的时代已是男子为中心的时代,爱情的主动追求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但在少数几篇表现女子渴慕爱情甚至主动向男子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中,更见这份感情的真纯和清新。《召南.岁票有梅》写的是一群少女在采梅子时节的动情歌唱,吐露了她们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士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顷筐璧之。求我庶士,追其谓之。”少女们所表现的急切求嫁的心情如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呼天抢地。”感情表露真淳热烈而又坦率无忌。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诗经》中有些诗篇表现了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心理,又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意境中展现了人类对更广阔更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的心态。《周南.汉广》中写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可不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连用四个比喻慨叹自己所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渺、茫茫的江汉之水,诗
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男子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急虑、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又写道:“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株其马。”这个男子追求游女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割取荆条和篓草时浮想联翩:如果那个女子要出嫁,他会为她喂饱马儿,并无忌妒、恨怒等狭隘的自私之心。《秦风.兼羡》表现了同样的主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
《诗经》中爱情诗中所描写的妇女形象,大多豪情奔放,如一匹脱缰的骏马,在爱的草原上自由奔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她们大多是浪漫的、洒脱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对男女婚姻的一种摧残,礼节的束缚、干预和压抑往往成为扼杀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凶手。为争取婚姻自由,真情相爱的青年男女也会大胆起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伴侣。如《娜风﹒柏幼》中的女子,当自己的恋爱受到自己的家长的阻挠时,明确表示“跪彼两髦,灾为我仪,之死矢靡它。”远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弱女子能如此坦率热烈地表白自己内心诚挚的感情,不仅反映了古代妇女对理想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渴望,而且也是向旧的婚姻制度的挑战。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觉醒中的妇女形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氓﹒卫风》中的妇女,诗中所描写的
是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妇女,她没有在礼教的束缚下消极沉沦,而是抬起高昂的头,直诉丈夫的负心,是对负心男子的批评和指责,在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时代,如此刚烈的妇女形象并不多见,她能够从失败的婚姻坟墓之中爬出来,寻求新生,寻求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卫风》)女子对负心的丈夫下了“判决书”,你不要再想过去的美好爱情生活能再回来,因为你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和你分手算了,表示女子公然决绝之心。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
《诗经》中爱情诗的环境描写,大多是自然纯朴的,每首诗都注重环境描写,描写的环境来源于大自然,要么是山间溪流,或是村边城旁,都给人一种清晰明快、幽静、安谧的感觉,为恋人创设一个幽雅的相会环境,可谓独具匠心。《关雎》①描写的环境是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河,水中的沙洲,绿树成荫,斑鸠啼鸣,俨然是一幅山水画。诗歌的风格往往是随着诗歌的内容和它所描写的环境不同而变化,例如写黄昏幽会的诗“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哲沂。”《陈凤﹒东门之杨》这正好表达了黄昏时分宁静的气氛,情人在星星开始眨眼睛的时候幽会,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统一。整首诗浸透了黄昏幽会时那种特定的心情和景色。在黄昏的时候,月亮没有升起,星星发出煌煌的光亮,四周却很幽静,诗人在屏息地等待情人,杨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衬托出主人公恬静、焦灼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细腻。
《王风﹒君子于役》⑤,抓住黄昏时农村特有的景色来刻画主人公难耐的相思之情。“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不来。”的黄昏景色。黄昏时分,连鸡、鸭、羊都成群结队回家,而我的心上人呢?今晚我又“辗转难眠”了,把女主人公那颗躁动的“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
《诗经》爱情诗大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是由于诗反映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因为爱情就象一首抒情的诗。如《卫风﹒氓》,这首带有叙事性的诗,先叙述了一个女子爱情和男子结婚,婚后被男子抛弃。诗的开头写她与男子恋爱的经过,“氓之贵贵,才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男子抱着丝绸来同女子商量婚期,这里将恋爱双方的思想和恋爱经过都写得十分的细腻,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神情,都是精工之笔。“送于涉淇,至于顿丘。”一个“送”字,道出男女双方的含情脉脉。《三风﹒采葛》②中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把一个望眼欲穿的思妇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思念是难耐的,长久的等待更是令人心碎。此乃“望穿秋水”也!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诗经》中的爱情诗不论长短,大都能够刻画出一定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卫风﹒氓》[1]中从向往、留恋,到被男人抛弃,最终惊醒,决绝离开负心男人的女人形象;《关雎》[1]中因“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君子形象;《子拎》中因男子不能见女子又不给少女音信而使得少女忧怨苦闷的形象;《东风﹒豳风》中“睹物伤情”的妇女形象;《周南﹒卷耳》[1]中借酒消愁,又自我解嘲 的思妇形象。这些人物因各人的身份不同而各具特色,绝非千人一面。诗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就表现在这里,但相对而言,这些人物形象还十分单薄,作者只是简单地勾画出一个人物神态而已,并没有像现代人物描写得那么细腻具体。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诗人不可能把握住人物特征的各方面来写,不像人物描写中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去刻画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君子于役》⑤中的女子,作者就没有抓住女主人公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着重于女主人公思念之情的描写。再者由于词汇的局限性,不可能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历史时代的局限。如《王风·采葛》④中的主人公,作者只着重于抒情描写。另外,中国诗歌的发展历时几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格律的限制,没有活泼多样的诗体形式,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很难在这种结构固定的诗体中表现出来,这是文学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那一首,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画面。诗人只淡淡的几笔,就把一幅美妙绝伦的诗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都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为中国诗歌的“意境”描写奠定了基础。后来的诗是在先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后人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无道理。当时绘画流派还没有正式的兴起,爱情诗中的“环境描写”应是绘画流派的先驱。《诗经》中爱情诗的第一首《关雎》①一开头就把一幅山水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关关之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清清的小河中,有一个绿草如茵的小沙洲,年轻貌美的女子在水中荡舟采荇菜,春水和着美人的倩影,“关关”地啼叫着的小鸟,在寻找心中的配偶,站在岸边的男子,望着在水中荡舟的少女,听着小鸟求偶的叫声,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这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求偶”图啊!《王风﹒君子于役》⑤的思妇形象,通过一幅黄昏的乡村景象而呈现纸上。“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黄昏的时候,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落日西沉,一个女人站在大路旁遥望远方,家里的鸡群慢慢地走进窝里,远处的大公羊,跷起高高的头,带着羊群向村里走来……一幅“乡村落日”的思妇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浪漫情调的画面几乎在任何一首爱情诗中都能找到,诗人可谓是独具匠心,在欣赏诗的浪漫韵律的同时,也感受着画的现实与具体,是抽象与具体的辩正统一。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
1.赋。所谓赋,就是以质朴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直接的陈述描写,即兴地取眼前事物作引子,引出所要歌咏的正题。
《邶风·静女》⑥整篇是以赋体来叙事的,全诗三章,句句以铺叙敷陈之笔出之。这首带着牧歌情调的民间诗歌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僻静的地方幽会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约会的全部过程。全诗以男子口吻写出。诗用赋的方法情景逼真地写出了对情人幽会时的诙谐风趣的场面,叙事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性格特点也有所刻画。可见,赋的方法并非仅是直陈其事,淡
而无味,它要求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深沉的生活感受,要求作者有灵巧的构思和摹情拟态展现事件进程的高深造诣。
2.比。关于比兴本身的含义,按一般公认朱熹的讲法,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从《诗经》来看,比兴在具体的作品中的表现,既有独特的比和兴,也有比兴两者融合运用的。
先看比,即比喻。《诗经》中爱情诗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之落矣,其叶沃若。”借桑叶鲜嫩润泽比喻女子青春美丽,年华正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黄落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妻之感情的变化。《东山﹒豳风》“蜎蜎者躅,丞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诗人把野蚕与人相比,野蚕宿在桑叶间是正得其所,而人蜷缩在车轮下,是处非其所。《氓》“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据说斑鸠多食桑椹会醉,用来比喻不要沉醉于爱情,负心男子“二三其德”你何必沉醉于以前的欢乐呢?《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花的鲜艳美丽,比喻新娘子的美丽动人的容貌。由于诗人在爱情诗中恰当地运用了“比”的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含蓄、细腻。
3.兴。这是最具有《诗经》个性特征的修辞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最能显示“兴”融景融物生情,引起男子向女子求爱的故事。又如《桃夭》一诗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可以理解对新娘的美貌的暗喻,又可说再是烘托结婚时热闹的气氛。由于“兴”
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构成中国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形成中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召南·詄有梅》,可谓这类作品的别有情趣的一首高唱珍惜青春,渴望爱情这一主题的民歌。诗三章连续用三个“求”字,写出了女子心情的急切,也写出了她的矜持自重,明明是她渴望男子的爱,却偏从男子方面着笔,希望人家来求自己。这颇有分寸的用语似直而曲,刻画了春心萌动的少女复杂的心理与纯真的情怀。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的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们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酒浆。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诗歌的先河。《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
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注释
①国风,《周南﹒关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1页
②卫风,《木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92页 ③郑风,《溱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131页 ④王风,《采葛》,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103页 ⑤王风,《君子于役》,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95页
⑥邶风,《静女》,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一月版,第59页
参考文献
1、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晓平,《诗经》,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3、韩兆琦,《简明中国文学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匡兴,《欧美文学简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使后来许多封建学者感到很头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一旦陷入爱情,他们会不顾亲人和习俗的阻挠,大胆说出:“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被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给我特。这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她们甚至大胆地自找对象,道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当它们得到幸福时,就会自然地唱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不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惊》中的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一、历来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评价
1、孔子评《诗经》
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他强调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他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诗经》,可见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后人对孔子的话的曲解,主要是在孔子对“郑声”的评价上作文章。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实孔子所谓的韶、武、郑声,都是指音乐。“韶”指舜时候的音乐,“武”指周武王时候的音乐,“郑声”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他认为郑国的音乐不好,并没有说郑国描写的爱情的诗篇是“淫诗”。孔子之后一直到秦汉,评论家的看法基本与孔子一致。
2、《毛诗序》中的《诗经》
汉末的《毛诗序》杂糅了秦汉以来关于郑卫之音的说话,但对《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的诗作了很大的曲解,对后世的《诗经》研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后妃,指周文王的妻子太太姒,说她“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是对《关雎》之义的曲解。《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也是几千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诗,她描绘了一个上层青年男子对意中女子的爱慕和追求,及其想象与那美丽女子结为伴侣时的情景。说其是后妃之德,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歪曲了《诗经》中的爱情的本来面目。
3、朱熹眼中的《诗经》
南宋的朱熹,他虽然抛弃了一些前人的羁绊,但他比《毛诗序》中对爱情、婚姻诗的解说更牵强附会。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郑、卫只乐,皆为淫声”,如他评价《邶风·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对《卫风·木瓜》,他则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4、明清以来对《诗经》中情诗评价的改观
明清以来,有些研究《诗经》的学者,他们虽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们开始对南宋时期那种把《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一概视为“淫诗”加以排斥感到不满。许多学者在研究《诗经》时,已开始把郑、卫之音与郑、卫之诗歌分开,从而给予了《诗经》中的情诗以肯定评价。由于他们世界观的局限,他们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归于“淫诗”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杨慎、戴震、陈启源等学者都不同程度地驳斥了将《诗经》中的情诗诬为淫诗的观点.到现在,人们对《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的评价已经逐步趋于客观化了,恢复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貌。《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示给了我们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诗经》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诗经》时代的情感是真挚的、纯真的、山花烂漫的、天真无瑕的,正如歌德所描绘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诗经》时代有少年对在水一方的女孩的思慕,但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永远让河边的少男怅惘若失。《诗经》的情感是纯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简单明了,酣畅淋漓。正是因为《诗经》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的思想的表达,因此后期的经学家、道学家批判为蛊惑之词,而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二、《诗经》中情诗的分类
1、描写恋爱生活的诗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人们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到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休憩,参加盛大集会,男女在自由接触中就可以表达真挚的爱情,以求进一步结合。他们的情歌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唱出来的,这种描写恋爱生活的诗往往写得浪漫欢快,直接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喜悦和向往。如《郑风》中的《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该诗写得浪漫不羁,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这篇诗写得很大胆,也很率真,说明诗人心中并无对封建礼教的顾忌。《诗经》中还有许多是描写男女青年的纯真的恋爱生活的诗篇,如《邶风·静女》、《郑风·溱侑》等。
2、描写相思之苦的情诗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相思之苦,《诗经》中有一部分爱情诗即是抒写热恋男女的相思之情,这类诗写得真挚而情意绵绵。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郑风·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
3、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4、弃妇的怨诗
在礼教的压迫下,妇女还常常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迹,因此在《诗 经》中还有一些是描写弃妇被遗迹的过程及怨恨,弃妇诗是情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如《卫风·氓》就是弃妇诗中的名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一开始写一个女子与一个看起来善良忠厚的男子相爱,经媒妁之言后结为夫妻。但女子在过了三年的贫苦生活后却受到了丈夫的无情抛弃。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陨落的桑叶儿,说明三年的贫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当女主人发现自己上当被抛弃后,她不仅伤心、悔恨,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坚强的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连自己的兄弟也报着嘲笑的态度,说明她的悲剧,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与《卫风·氓》有同样题材的弃妇诗,还有《邶风·谷风》、《陈风·墓门》、《王风·中谷有推》等,这些诗都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从不同角度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参考书目:
《诗经选》,余冠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诗经集转》,(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诗经直解》(全二册),陈子展撰,,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诗经今泽今注》,杨任之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诗经》,(宋)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987.3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2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2 《古代文学研究集》,余冠英等,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2 《诗经新注全译》(增订本),唐莫尧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出版。《论语章句集注》,朱熹注,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论语注》,康有为注,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论语译注》,杨伯俊,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论语今读》李泽厚,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中国文学史略作业
学生姓名:刘洪柱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2008年3月1日
第三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内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秦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情感的性质对于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样的。“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而且龚橙在《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此篇诗歌唱出了女性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种直截了当的择偶形式,这种毫不掩饰的求爱表白,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两性关系的真实写照。(《召南·摽有梅》)“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女子要求与爱人同歌,将一个女子的大胆求爱刻画的入木三分。(《郑风·萚兮》)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没有了封建制度的束缚,男女恋爱是自由的,即使是女子,也不用担忧任何羁绊,敢于追求自己的心上人。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对于爱情的忠贞自古皆有之,在《诗经》中也有描写。“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丈夫离家远征,别后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日子里,那相思不但丢不了,甚至倒成为她不愿丢开的东西了,其心理的曲折复杂,让我们看清了女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卫风·伯兮》)“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何勿之思。”丈夫久役,每当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妻子的想念尤为深切。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妻子只有翘首企盼,祈祷丈夫早日归来。(《王风·君子于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戍卒之苦,思妇之悲,“城南思妇肠欲断,征人蓟北空回首。”纵使远离千山万水,都会坚守彼此的思念,哪怕十年八年不归,此情此心都会坚如磐石,无所转移。他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否给我们这个流行快餐式爱情的社会留下深刻思考呢?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得到祝福,不是所有的恋人都能开花结果。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青年受到来自宗法礼数的压迫,他们的爱情总会受到些阻碍,或是致使两个人的情感被硬生生地扼杀在礼教的束缚下,屈服于现实,或是奋力反击,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古代社会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恋爱活动总是受到来自父母的干涉,子女的婚姻更是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无形中就为男女恋爱增加了重重阻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女子不敢允许她的情人踰墙来相会,因为怕父母和诸兄的责骂,又怕旁人的闲言碎语,由这段不被家人四邻理解和接受的苦恋可见,不得父母同意的恋爱也要受舆论指责。(《郑风·将仲子》)即使如此,勇敢的人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守望爱情,《诗经》中对女子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描述也十分栩栩如生。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的权利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当少女的婚姻受到阿母的干涉时,为了爱自主而被迫勇敢地宣称:“之死矢靡它”。在过去的卫道士眼中,这样大胆的爱情表白和赤裸裸的恋爱生活的描写是淫奔之诗,但如此坚定的誓言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鄘风·柏舟》)爱情只有经历磨炼才会更加坚固,一帆风顺的爱情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冲破了重重阻隔,翻越了千山万水,若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彼此的心意更加坚定,共结连理,也可幸福一生。如若不能,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分道扬镳者,或许他们的爱情还是不够深吧!有结果的爱情就是缔结婚姻,《国风》就有一部分涉及了婚娶及家庭生活的情感内容。在古代男子的两大幸事,一是洞房花烛夜,一是金榜题名时,若能大小登科,此生算是圆满了。“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星光灿烂,这个夜美不可言,目含秋波,这个人更是美不可言。新婚之夜,新郎官儿抱得美人归,自是喜不自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劳动阶级的妇女和男子比较起来地位更低,他们所受的痛苦也就更多些,在恋爱问题上也不例外。婚姻并不能保证一辈子的幸福,婚姻的破裂,爱情的幻灭,女子沦为弃妇在《诗经》中也有描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因男子的殷勤追求而动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却无奈年老色衰而被抛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卫风·氓》)明人院本《投梭记》第十二出:“常言道:‘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没药医’”;古罗马诗人名篇中女语男曰:“吾与子两情之炽相等,然吾为妇人,则终逊汝丈夫一筹,盖女柔弱,身心不如男子之强有力也。”„„斯达尔夫人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在爱情这场战役中,女人的总是处于弱势局面。“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当初深爱自己的丈夫如今另娶他人,夫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自己被鸠占鹊巢,纵使心有不甘,却不堪忍受夫君的凶暴,只得怀着苦涩的心情被迫离开夫家。(《邶风·谷风》)世上最凄绝的距离莫过于此,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而有一天,他们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但相较于后者的懦弱眷恋,前者的刚烈决绝在当时那个社会状况下更加值得我们敬佩。既然不爱了,就潇洒地转身离开,对方失去自己是他的损失,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好,三心二意的男人不值得留恋。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可是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不断攀升,更应该让我们明白唯有找到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它们用比兴的手法,平衡匀称的语言形式,节奏有序和顿挫和谐的音乐格调,使诗歌散发出迷人的修辞和韵律美。还有通过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是人物形象更加富有个性,使人印象深刻。诗歌关注现实,书写现实,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加之以浓烈的抒情风格,使诗歌更显真挚自然,情感浓郁。人性的感召,让我们在朗诵过程中感受主人公的身世浮沉和情感变化。此外还有优美的风景描写,给了身心以舒适的感觉,如临其境。《诗经》中的爱情诗虽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于今还是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其中热切地渴望爱情,在寂寞时不就能我们以安慰吗;其中大胆地追求爱情,在暗恋时不就能给我们以勇气吗;其中勇敢地捍卫爱情,在怯弱时不就给我们以力量吗;其中执著地坚守爱情,在动摇时不就给我们以信念吗;其中理智地对待爱情,在迷茫时不就给我们以指示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时光给它们以打磨,就像酒一样,窖藏的时间越长就愈加的醇香。《诗经》带给我们的就是酒一般醇美的情感之旅!
附:对老师想说的话
首先,感谢老师这半个学期以来的辛苦教导,您幽默风趣的讲课形式,让我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获得知识。虽然将近四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却丝毫没有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我喜爱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原因之一。其次,老师独有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让我敬佩,没有有些老师的不苟言笑,您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我更加喜爱您,更加喜爱这门课程。再次,您每次为我们展示的其他关于课本知识的材料也让我开拓了视野,没有使我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东西,让我的知识储存量更加丰富,见识更加宽广。
最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我想对您提出我的几点拙见,请您批评指正。第一,我希望老师能在讲文选的时候能从文章本身更加细致地讲解,因为有时候,对于有些讲过的篇目还是有点儿不甚理解,或许也是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前没有预习的缘故吧;第二,我希望老师能留给我们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因为四节课的课程容量有点大,可能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接受;第三,希望老师每次讲课时能给我们讲一下那些是重点,让我们在期末之前能提前准备,不至于考试临前手忙脚乱。我想要提的问题
1、《论语》、《孟子》式的语录体散文与《庄子》式的寓言体散文相比较,哪一种更利于人的理解和接受?
2、入世与出世,哪一种生存方式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法则?
3、商周时代的婚姻与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婚姻有何异同?
第四篇: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
一、《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爱情诗大多在“风”这一部分里面。其中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作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见证。这些情诗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执着求爱的苦恋者
《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是很好的代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钟鼓乐之”,钟鼓属大典之乐,用于庄严、隆重、欢乐、热烈的场合。人生最大的欢乐庆典,莫过于婚礼。从此看出此时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陈风 泽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边遇上了一位美人儿,因而使得他“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相思的痛苦比《关雎》更为深刻感人。
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郑风·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他们的确唱出了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表现了对完美人格、完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2、敢于反抗的奋斗者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
《郑风·将仲子》同样也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心底的抗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鄘风 柏舟》更是一位女子勇敢反抗包办婚姻的杰作。她爱上了一位“髧彼两髦”的英俊少年,认为只有他和她才是世上最为理想的一对儿,但她的母亲却要给她另择婿家。她誓死不从,发出“之死矢靡它”的坚强誓言,这声音千百年来具有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3、大胆热烈的求爱者
黑格尔曾说:“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美,因为女子吧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或扩大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这一点在《召南·摽有梅》里女主人公急切求偶的呼唤声中便可窥见一斑: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抒写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很率真,也很感人。“老女不嫁,踏地呼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同情。古代礼制,《礼记·内则》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既有明确规定,逾时不婚的女子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内心充满着痛苦。此诗第一章用飘落的梅树起兴。梅子成熟则下落,留在树上的只剩七分,由盛而衰,好景不常。这正和逾时不嫁的女子的处境相似。然后直抒胸臆,向求婚的男士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时不我待,机不应失。要求他趁着吉日良辰,完成终身大事。
二、三章,不仅回环吟咏,重吟叠唱,而且从“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到“顷筐既之”。从“迨其吉兮”、“迨其今兮”到“迨其谓之”逐步深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诸如此类的形象在《诗经》中俯拾皆是。《召南 野有死麕》中那位年轻的猎人,竟以一只刚刚捕获的死麕来向女子求爱,从女子的委婉卷高中,反映出年轻猎人急不可耐的火辣辣的求爱之情。《郑风 萚兮》和《王凤 大车》都是描写女子渴求爱情的名篇。
4、坚贞不二的钟情者
伯兮羯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 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郑风 出其东门》则是一首宪哥对爱情和婚姻忠贞不二的青年男子的热情颂歌。写了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这位青年男子在城东门的集长上碰见了许多想云彩一样美丽而众多的女子,但他毫不动心,心里依然深爱着家中那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妻子。这种对待爱情的严肃热真、坚定不移的态度,委实是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
《诗经》中描写女子忠于爱情的诗篇还有《郑风 扬之水》、《周南 汝坟》、《王风 君子于役》等许多。
5、刻骨铭心的相思者
这类诗数量甚多,按形象大约又可分为三类:(1)男女倾慕的相恋者。《王坟 采葛》是其中代表。此诗写一个男子对采葛的勤劳而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与她才“一日不见”,就如同“三月”、“三秋”、“三年”那样漫长,用夸张的手法写相思之深,分外感人。(2)天各一方的相思者。《周南 卷耳》中女主人公在一次采摘卷耳时,因忽然想起远役的丈夫,竟连小小的竹筐也采不满。她设想丈夫翻山越岭,眺望家乡,并借酒消愁;设想她的马病了,仆夫也病了。全诗“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使古今闺思之祖。”(3)生离死别的悼亡者。这类诗歌数量不多,但篇篇哀痛,催人泪下。《邶风 绿衣》是以为男子悼念亡妻之作。他由亡妻生前为其精心缝制的一件“绿衣”写起,相思悠悠,痛心不已,开后世悼亡诗之先河。《唐风 葛生》则是一首悼夫诗。全诗五章,前三章,女主人悲叹自己独活人间,表示死后要与亡夫葬于一室。“全诗长哭逝者之独,深哀自身之孤,而这种孤独源于深挚的爱情。因此在诗人看来,唯有死后同穴,才能消除这份孤独,不言生前之情爱,只言死后之孤苦,而其情自见。”如此抒写忠诚深挚的夫妻之情,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6、哀怨忧郁的失恋者
《郑风 狡童》和《褰裳》都是描写女子失恋的佳作。在女主人公眼中,一个男子为“狡童”,一个男子为“狂童”。由于女子的性格和失恋的原因不同,因此对待失恋的态度亦有别:《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主人公较为缠绵,以致废寝忘食;《褰裳》主人公较为爽朗,显得坚毅果敢。
7、赢得爱情的自豪者
如《王风 木瓜》中青年男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友好馈赠之举,《邶风 静女》中那位小伙子因姑娘“贻我彤管”而“悦怿女美”的开心劲儿,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青年女赢得爱情的自豪感。《鄘风 桑中》以男子口吻,回忆美丽姑娘“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两情相好的美好时刻,怡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周南 桃夭》和《唐风 绸缪》都是贺婚诗,前者写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出嫁了。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的反复咏唱中,写出了主人公的欢乐神情和对未来所充满的美好希望。后者写新婚之夜,男女双方喜不自胜,不知如何相爱才好的欢乐。“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这几句“摹写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8、伉俪情笃的恩爱者 《郑风 女曰鸡鸣》是些夫妇互相亲悦、警戒而充满家庭和谐气氛的一首好诗。这就难怪连对情诗常有微言的朱熹也不得不颔首称:“此诗意思甚好。读之,使人有不知手舞足蹈者。”《齐风 鸡鸣》的构思与内容与此诗相似,可谓“真情实景,写来活现。”
二、《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同时领悟先民们外在情感态度背后的精神实质的深层内涵,发掘出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激发现代人类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1、单纯美好、真挚自然 首先,《诗经》中的爱情诗,紧贴现实生活,不做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摒弃了世俗偏见,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其次,和谐、自由、平等的相互追慕。《诗经》时代的感情是真挚、纯朴,而又健康活泼的。如《齐风 东方之日》,写了一个女子大胆直率地去追求她所喜欢的男子的情景,全诗爽快、直率、毫无矫揉造作,基调昂扬而健康。
2、审美观照、人性感召
《诗经》爱情诗中,男女主人公地爱情的追求大胆而热烈。在这种自然而率真的情感态度背后隐藏着的精神实质是值得人们推崇和赞同的。首先,审美:无功利的欣赏。《郑风 有女同车》诗中的男子,在叹息不为己有之余,也唱出了心中的感动。爱情总是自私的,难免带有功利色彩。但若换个角度,摆脱自私自利的目的和功利得眼光,把自己所爱慕的异性当作审美对象,不失为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这种爱也恰前一次变得崇高和伟大。
其次,忠贞: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在先民的爱情观中,无不折射出气节这种高昂向上的人格风度和忠贞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如《召南 行露》中,连用反诘的口气来谴责对方,比起直诉其恶更能显出对方行径的不可容忍和自身愤慨的无法遏抑。
3、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歌总集,它反映的是周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具有的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进行不懈追求,它本身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让我们在对《诗经》爱情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索求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为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爱的美好,爱的真谛。
姓名:李衡
班级:07级汉语言文学
(一)班
学号:010107029
第五篇:浅谈诗经中爱情诗的爱情
浅谈诗经中爱情诗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它不仅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诗经中记载爱情的篇目众多,有爱情诗(《周南·关雎》),婚姻诗(《卫风·硕人》),弃妇诗(《卫风·氓》)。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诗经中记载的三类诗刚好就是爱情的三步曲:恋爱-结婚-维系婚姻。诗经记载爱情的诗时间跨度相当长,达600年,但是不管是题材上还是主题上对爱情的阐述都具有相同的内涵。那么诗经爱情诗记载的爱情到底又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诗经第一首:《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孩,继而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男子先是求之不得时焦虑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首求爱诗,诗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把一个年轻小伙子对美好
爱情追求的诚恳,痴情体现的淋漓尽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隐含着人们的择偶标准:美丽、善良、贤淑。巧合的是,这种几千年前的标准与当代择偶标准几乎完全一样!或许这种巧合隐蕴着:爱情的形式可以变,但是爱情的本质是不变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一句恰到好处表达恋人处于恋爱阶段的思念痛苦,这种感觉正是纯朴爱情的最好体现。也是人对爱情最自然的表露。孔子曾经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觉得孔子说得不是针对这首诗,而是针对这首诗爱情体现的本质。
诗经中的爱情超出了人人之间的爱情,甚至出现了人神之恋。下面我们来分析下一首:《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一首情歌。体现它爱情魅力的是男主人公痴迷的单相思。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来描述自己神魂颠倒的去追求心目中的女神,尽管诗人知道这是一种虚无的追求,但是已经深陷爱河除了等待心目中的女生奇迹般出现之外再也没有解救自己的办法了。说白了一句:他是毫无希望的单相思。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四个不可,是诗歌主人公的苦苦哀求,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还偏偏要追求。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表现了主人公对爱的痴迷和疯狂,明明知道女神只是自己的幻想,却想着怎样去接女神了。整首诗表达的情痴正是
恋爱中主角的缩影,真正的爱情能让人疯狂,这种疯狂是精神上的疯狂,而不是肉体上的疯狂。这不正是爱情的微妙之处吗?
人有了感情就要试着接近对方,也就进入热恋阶段。在热恋期间现代的人有约会,古代的人也同样有约会,虽然不同时代的人约会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约会时候体现男女之间爱情却是一样的。诗经里记载男女之间约会的篇目不少。下面我们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是一首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到幽静的地方约会,男子等了很久,那女子特意躲起来,于是男子就在那里踟躇着急,到最后女子出现了送给男子礼物,两个人正式开始相恋了,后来又送了白茅草给男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句写出了千古热恋中男孩的心声,即使是到了现代在约会时,男孩也是要等女孩,在等待的过程中那种焦急难受正是爱情的魔力。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写到了两个礼物:彤管、荑。虽然现代对彤管在这首诗里面具体指什么现在还存在争议,但是不管是红管草还是红管乐器,都不是贵重的礼物。为什么不是贵重的礼物却会使男子称赞: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洵美且异呢?恐怕这也是爱情的魔力。从几千年前的周到现在在对爱情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点:真正的感情不是靠贵重礼物来体现的。根据古书记载(包括现在的男女之间)送木瓜、芍药、梅子的应有尽有。这就是礼轻情重的缘故。
诗经中记载爱情的诗篇还很多很多:比如《叔于田》《郑风·出其
门》《郑风·子矜》等等。这些诗歌不管是描写男女之间悦慕,男女之间相思还是男女之间相会都是体现了人们高尚,纯朴的爱情自由追求的一面。
可是这种对高尚的爱情和这种爱情的自由向往在当时来说又是与社会充满矛盾的。更为矛盾的是:诗经里面体现的这种男女之间自由恋爱与整理诗经的孔子倡导的礼教又是相饽的。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事。这个时期正是建立封建礼教的时期。也就是说:原始人文文化与封建礼教斗争的时期。原始文化礼数,包括人们的爱情管还没有被完全约束,所以保存了这种最原始最淳朴的爱情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诗经爱情诗体现的爱情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当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与向往出奇的相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而是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西周甚至更早到现在,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社会礼教对爱情的打压是无情的残酷的,他提倡的是一种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对自由恋爱采取了禁止和打压,经过洗脑,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打压禁止不再只是统治者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风俗。但是人们对真爱的理解和追求是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不管在什么社会里,人们还是要对真爱向往。即使是付出生命。是人们产生这种追求的内在因素就是:真爱是伟大淳朴同时也是人的本性。这是这种本性,使中国人民跨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还是回到诗经中描写的那种最高尚最淳朴的爱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