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苹果园中学学习体会
走进苹果园中学学习体会
辛海涛
这次我有幸到苹果园中学听课学习,聆听了该校音乐教师与历史教师共同打造的一堂《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鉴赏——戏剧、音乐与历史》学科整合课程,这无疑为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苹果园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一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一、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两位注意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复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师生一起欣赏京剧作品《霸王别姬》的片段之后,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对京剧艺术的理解或感受,表现出对国粹艺术的浓厚兴趣。
基于此,历史教师及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归纳,介绍了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得以在“康乾盛世”历史时代形成的背景及大致过程,表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准确了解和高度的课堂掌控力。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多次调动学生学习情绪,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展示京剧选段,学习模仿兰花指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我除了在听课方面收获颇多,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苹果园中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参观了学校的气象台,一位学生做导游向我们介绍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他们的成果。在他款款而谈的话语中透露着自信与骄傲。我对气象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在参观中我也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知识。我参观了苹果园中学的课间操活动,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叹为观止。学生在没有老师的组织下自主跑操,学生集合会有喇叭提示某某年级集合完毕。学生排成方方正正的小方框,一名体格健壮的学生在队伍边上举着班旗带领全班步伐一致的开始自主跑操。最后由学生总结跑操情况。学校大厅的立柱都是学生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亲自绘制的,非常漂亮。我们也参观了学生的作品,包括串珠,编制等,学生多才多艺。
通过走进苹果园中学学习,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紧迫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
反思之余,真的庆幸。只有激情和对工作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虚心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做一个永不自满的学习者。
第二篇:2010走进名师学习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名师”学习,为我了解“名师”、感悟“名师”,学习“名师”提供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使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听了朱乐平老师的报告。使我对名师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个名师既要学会追求--首先要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才会有既定的目标,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对待,才能把“一切为了学生”当作自己应尽的职责。在专业上也要有所追求,那就要找准“小目标”,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虚心学习,不断钻研,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感受名师的教学风采。
走进名师的课堂,看学生那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的学习场景,如同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给我带来了激动和兴奋让我时常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追踪名师的成长足迹,纵观名师人生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了真诚与友善,我们听到了爱与美和谐的乐章。力经艰辛终不悔,幸运之神的天平倾向了勤奋者,荣誉和成功频频与他们结缘,一项项桂冠真让人羡慕。大凡成功者多是智慧与勤奋的结晶,他们走的是一条艰苦拼搏的道路。他们成功的背后,是十几万字的教学笔记的心得体会,是几十年辛勤求索的汗水。凭着他们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真挚的情,他们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数学教改之路上,留下了一串扎实而稳妥的脚印。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他们在探索数学教学规律的广阔天地自由翱翔。二、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特色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用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的情,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 色。
三、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
在欣赏名师的睿智时,也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主要感悟是:1、要经常学习,及时反思
成功源于勤奋,成功是与辛勤的汗水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专家型的教师,在新时期,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才能按新课标要求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此外,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为人师,应该养成反思精神,在一个工作日或一个阶段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工作中的优点和失误,这样才能不断激励自己,取得进步。2、爱即“教育”。
“爱学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师德的核心。教师不仅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直的工作作风,厚积薄发的工作效率,更需要的是对学生倾注爱。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教师对学生必须具有普遍的爱,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它兼具有父亲的严格,母亲的温柔,朋友的平等,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在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全面发展。3、责任重于泰山。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己任,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以名师们为楷模,及时反思,用一个人民教师的执著、爱心和责任,用我们的全部热情去续写无悔的人生。沙市实验小学 郑蓉第三篇:学习体会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学习体会
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田中华
此次邹城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听了教师进修学校孔校长《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一课,使我对教师如何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以上这些观点体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教师备课就应该备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备学生的学法,而不是备自己怎么做。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发展的人又意味着是不成熟的人,他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错,教师就必须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注他,牵挂他。学生与教师只有年龄、对知识掌握多与少的差别,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所以教师不能随意责骂、谴责、讽刺学生,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如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等等。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爱有加,而对学习有困难、思想品质不那么端正的学生只有批评与责怪。因此上课只提问好生,给好生很多机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觉得压抑,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这样的学生,只要教师给他机会,鼓励他,他是可以转化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读,学生跟着读;老师出题,学生做练习;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成了机械训练的工具,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越来越不想学习。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我觉得,在现在的课堂交流中,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交流,同时要指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人与人的尊重,这在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
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份子,离开了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也将失去魅力。记得有一次我和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我们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看是否能度过这样的一天。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说他们都失败了,因为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我建议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日记中体现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同时,也使我明白,要注意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以致用。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新课程是体验课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奴仆,照本宣科,编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教科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无视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教材,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其知识点有没有应用价值,学生愿不愿意学,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不适合本班的学生,就可以把此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学实例,使学生愿学、乐学。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第四篇:走进中学教案
《走进中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告别小学,步入初中校园,同学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从走读到住宿的生活,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太多的不同,同学们适应了吗?面对更高的学习要求,更高的生活要求,更高的行为习惯要求和更高的人格要求,同学们能接受吗?我们怎样才能更快的适应新的初中生活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切身体验出发,以“走进中学”为主题,针对七年级新生对初中生活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同龄群体生活环境的变化,发现适应中的问题,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
2、引导学生交流新体验和遇到的问题,在深入思考中分析其研究价值,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将课题细化成问题,为课后制定活动方案作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身边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与分析,知道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课题的提出。
(四)教学准备:创设情景的视频和照片、制作课件、设计相关表格
(五)教学过程:
1、主题引导
①播放视频:《告别小学,走进中学》 ②观察发现:说变化
③主题生成:走进中学——七年级新生适应状况的调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照片,在重温与对比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2、围绕主题,生成调查研究的问题 ①交流、分享新体验 ②探讨、生成调查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使调查研究的课题源自学生,贴近学生。
3、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确立调查研究的课题 ①观察问题,进行研究价值的分析 ②合并归类,确立调查研究的课题
设计意图: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渗透课题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4、自主选择课题,将课题细化成问题 ①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组建课题小组 ②教师呈现示范性案例,给学生示范
③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题讨论调查研究的内容 ④展示小组成果,组际间交流和完善
设计意图:自主的选择和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示范性案例的呈现,给学生借鉴,有利于增强研究 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5、呈现相关表格,布置活动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她让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知道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与方法,开启了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一方窗口。从陌生、兴奋到喜欢,师生在指导、交流中共同成长和进步,我们获得了比课本内容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本次活动主题是研究学生自身的适应性问题,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活动较少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也能及时给予指导,这对刚开始走近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而言,保证了活动的操作性与实效性。在开题课上,学生要交流感性的体验,更要学会将其提升为理性的思考。在理性的课堂中,教师的点拨、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走进中学》教案
《走进中学》1教案
大邑县晋原镇城西学校
邹福寿
教材分析
“校园风景线”,包括“校园剪影”、“校史寻踪”、“校训感悟”。考虑到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和过渡,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始业”教育,让学生熟悉新环境、了解校史、感悟校训,加深他们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校的历史和现状。(知识)
2、理解本校校训的含义和制定校训的意义。(能力)
3、认同校园的文化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课时安排
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谈话:大家已经进入初中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要在这里度
过三年美好的初中生活。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学习方式方面。如果你还是用小学的学习方法,那肯定是不行的。你有信心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吗?然后让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图片,让学生看P.4短文《我们的校园》,再做短文后面安排的活动。画图或写短文,要表现我们学校的特色,尽可能在八分钟之内完成。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佳者全班展示,教师适当指点。
2、让学生看P.5课文,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学校是哪一年建立的,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知道学校建立的原因,你有了什么想法?学生谈话后,教师适当指点,提示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让学生看P.6李济才的《校训摭(zhí)谈》,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校训?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后,有了什么想法?学生谈话后,教师做一定指点,再勾画相应语句。
4、小结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谈话,教师给予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