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总结

时间:2019-05-13 04:0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总结》。

第一篇:《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总结

永川区三教镇玉峰小学校

《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阶段总结

2013年悄然逝去,迎来崭新的2014年。回顾本学年度上半期,我们学校精心筹备了区教委综合督导检查自选项目,开展《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校本研究,自接到区教委下发文件起,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在刘校长的高度重视下,我校从起草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扎扎实实的开展了三次 “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探讨,全体课题组成员信心十足。每次都按制定的计划展开活动,在古诗词吟唱教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遇到很多的困惑,期待着解决。不过,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解决。现将前期的阶段总结如下,以便指导我校后期的“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研讨工作。

一、“古诗词吟唱教学法” 活动情况

本期自课题研究计划制定好后,分别在十四、十五、十六周进行了高、中、低三个段的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研讨。分别选取了高、中、低段的青年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他们服从学校的安排,勇挑重担,为老师们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每次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按照计划展开活动,即上课老师选题——备课——说课——集体备课——音乐教师古诗词吟唱培训——课堂展示——集体议课——反思——再研讨,每次的研讨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取得了研究活动的实效。

高段组文昌菊老师执教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属于教长的七

律诗。特请来教管中心粟主任亲临指导,采用一边吟唱一边学习的方式教学,课后课题组对较长的诗词究竟采用几课时教学合适,每课时又该达到怎么的教学目标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中段组胡云华老师执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吟诵——吟唱——拓展激起孩子们思念亲人的涟漪。低段组谢眉老师执教的李白的《静夜思》,采用的是先激趣导入————理解诗意——吟诵——吟唱的方式教学,课后老师们就低段古诗词教学应该达到怎么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每次的研讨活动不是流于形式,真切的总结出古诗词吟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讨活动扎实有效,老师们把教学古诗词的问题当成课题研究,营造了我校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探索中的困惑

三堂“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研讨课的展示,课题组全体成员不断的反思,在古诗词吟唱课堂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提炼整理如下: 1.古诗词教学采用吟唱教学法,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有音乐素养。

2.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吟唱教学效果更好、教学环节更自然,同时让别人认可是采用的吟唱法教学古诗词。

3.各段的古诗词教学分别上几课时合适,每课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4.古诗词的配乐应该选取什么的曲谱适合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5.如何在常态教学中达到展示课中达到的这种效果。6.古诗教学的容量问题;教师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

三、古诗词吟唱教学法初步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我认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不是每一课时都得有一个模式,只能是古诗词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初步整理出以下模式供课题组全体人员探讨。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

1.课前预习,收集信息——创设情境,走近诗歌——交流资料,激发兴趣——诵读感悟,入情入境——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2.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唱诗情。3.意境入眼,以画传情——吟唱入心,诵诗悟情——诵诗入口,品诗愉情——舞蹈入神,演诗表情

4.聆听音乐,想像诗中意境——组织讨论,增加对诗文的理解——歌唱古诗,体验诗中情感——动作演绎,升华诗文意境

四、今后的打算

本学期“古诗词吟唱教学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这探索过程中遇到很多的疑难困惑,需要课题组成员客服困难,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不断努力、继续探索,不断取得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有效途径。今后的探索工作初步打算如下:

1.全面展开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的探讨,语文教师人人上研讨课,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上示范、展示课。

2.请教研室的专家对“古诗词吟唱教学法”进行课堂指导。3.为培养课题组成员的音乐素养,开展卡拉OK大赛。

4..课题组成员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实践,撰写“古诗词吟唱教学法”研究小论文,开展论文赛。

玉峰小学课题组

2014年元月6日

第二篇: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只是,如何诵读,却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了然于心。为数不少的课堂中,教师只将诵读视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诵读。于是,该诵读时,目标指向不够清晰;不该诵读时,却又胡乱着力。如此,既无视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也忽略了诗词鉴赏中咀嚼涵泳的客观需要。这样的诵读简单、随性,缺乏内在知识结构与能力养成的体系,无法满足古诗词教学的真实需求。

精心设计的诵读训练,则是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此种诵读,在时间、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着贴合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每一次诵读,都在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比如,同样是全班齐读,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前,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后。个中差异,既由学段训练目标而定,也由课堂的具体学情而定,还由诗歌本身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而定。

要让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课程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依据课程目标预设有梯度的诵读流程,此外,还需关注诵读中的意境营造、思维激活和情感体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完成与诗词、与诗人、与特定时代背景的对话。

一、诵读中的流程设计

诵读如登楼,倘若没有预设的楼梯,便只能在同一层面徘徊,无法一步步攀向顶层。故而,借助精心设计,搭建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的梯度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感悟诗歌的多重意义,体察诗人的丰厚情感,品味诗歌的精美意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任务。教师需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梯度教学流程的各级台阶之上,让课堂上的每一次诵读,都承载明晰且独特的训练目标。

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诵读活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一层台阶上,该设定一个什么样的诵读目标,才符合诗词鉴赏的思维发展梯度?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又需要兼顾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并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诗词本身的难易度。一般而言,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应经由“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这三级台阶,抵达诗词的创作主旨即可;高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则应经由“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读出个性—读出共性化价值诉求—读出独特的艺术手法”这五级台阶。对高中生而言,诵读训练,应该转换为对话训练。每一次诵读,都是在某一个信息点上,与诗词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我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自由诵读,至少三遍。一读,读对字音和节奏;二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味道;三读,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2.随意抽读(至少两位学生),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读。

3.学生推荐诵读。

4.教师范读。分两遍,第一遍用播音语调读,第二遍诵读。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说出其中的差别。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

6.交流诵读感受。

7.提出阅读中的困惑与思考。

8.带着问题再读,梳理诗歌大意。

9.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10.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而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则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将学生一步步带进诗歌的独特意境中,在整体上形成初步感知。静读涵泳,初品诗歌的内容之美;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含英咀华,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2.细节研磨。组织学生围绕最喜欢的诗句展开描述,将诗歌语言转换为散文语言,丰富学生的主观想象。

3.缘景明情。在细节描述的基础上,转换思维视角,从鉴赏的角度探究诗歌的创作技法和表达的独特情感。

4.归纳提炼,在合作中探究诗歌鉴赏的路径和方法。

5.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到底美在何处?

6.拓展阅读:(1)宫体诗;(2)玄思与人的意识;(3)盛唐气象;(4)月的文化意义。

比照两种不同的梯度流程,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由“一楼”攀上“三楼”,便达成了教学目标;而高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则需直接由“三楼”起步,攀向更高的“五楼”甚至“十楼”,才算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诵读中的意境营造

古诗词中的意境,往往隐藏于文字的表象背后,非反复诵读便不能感知。读不出诗词的意境,则永远与之隔着一座山,无法窥见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无法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但这不等于说,只要反复诵读,便一定能够体悟出诗词的既有意境。要在诵读中完成意境的品味鉴赏,必须强化诵读的指向性,确保诵读活动切实瞄准了诗词的意境。

最常见的意境营造法,是情境再现。即在诵读相关诗句时,借助相关的联想与想象,最大程度地丰富原诗句的内容。我在引导学生品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时,就采用了此种方法:

师:想一想,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大脑中要有画面,要能把这画面读出来。你来试一试。

(学生读,字正腔圆。)

师:读出诗句的意境了吗?“无边”呀,多广阔的范围,你得读出这浩瀚无际才行。“萧萧下”,是不是有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把大脑中的画面再完善一下,再读一遍试试。

(学生再读,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再想一想,只有“无边落木”在“萧萧下”吗?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也在“萧萧下”?

生:我觉得,还应该有落花。

师:秋日的落花,会给诗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悲凉。因为花代表着美好。

师:是的,美好的花,也落了。象征着生命的绿叶,也大面积地凋零。这是一种多大的悲凉啊!带着这份情感,再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

师:满山的叶与花,只在今天才落吗?去年?前年?一百年前?一千一万年前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再读这个句子,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再读,交流。)

生:如果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去年的叶与花,在去年秋天凋零了,却又在今年春天生长出来。今年的叶与花,眼下无边无际地凋零,明年春天又会再次生长。这样看来,这个句子虽然表现了秋日的悲凉,却也隐藏着一种生命的循环不息。

„„

意境营造的另一种方法,是在反复诵读中揣测作者情感。我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将进酒》时,便用到了此种诵读技法:

(王超同学回答,略。)

师:说得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出此言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得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学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句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句转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

此两则教学片段,皆借助对古诗词中相关语句的反复诵读咀嚼,拓展了诗句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意境之美,具有较好的帮扶价值。

三、诵读中的思维激活

受个体阅读体验以及生活阅历的制约,中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往往存在认知肤浅、思维缺位的局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诵读活动中,巧妙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借问题来激活思维,读“活”诗词。

比如,学生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很多人对词作结尾处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情感把握不够准确。一部分学生认为,该词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豪放”自然就应该是诵读中的情感基调,应将“一樽还酹江月”视为一种豁达,读出寄情山水的乐观旷达才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人生如梦”,本就具有一种消极情感。苏轼面对前人的千秋功业,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当然会悲从中来。诵读尾句,应读出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都能自圆其说。要想辨析其中的正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在诵读中区分、品味、比较、鉴赏,彻底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

下面这个片段,是我在教学该词时所作的诵读引导: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诵读,我感觉都有点别扭。生命苦短,功业无成,无论如何也不会开心自得。苏轼再洒脱,也不至于苦乐不分。但若将其视为满腹怨言、无限凄凉,却又不是苏轼的风格。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看看这“人生如梦”,是否还包含了第三种甚至更多种意义?

(学生诵读,然后交流。)

师:哪位愿意再为大家诵读这个句子?把你与众不同的见解读出来、说出来。

生:(诵读后解释)人生如梦,我觉得不一定是感触自己的人生,而是在说所有人的人生。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转眼间便消逝了,不就像梦一样吗?所以,这个句子应该读出一种悠长的感叹。

师:哦,人生如梦,也如戏。刚刚还在舞台上热热闹闹地表演着,转眼间,便人去台空,只有大江依旧、明月依旧。所以,你认为苏轼是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而感叹,并非只是悲怜自身。

生:(诵读后解释)苏轼可能是在说生命的不可捉摸。梦嘛,谁也把握不住的,就像苏轼自己。其实苏轼就算不被贬官,也成不了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苏轼能够建立的功业,只能是做个有作为的文官。现在,官没有了,词却写得越来越精彩。其实,我们现在了解苏轼,并不是他作为官员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创作了这些词。所以,我觉得,读这句,应该有一种迷惑感。

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人生如梦,充满了不确定性。苏轼吟唱到这个句子时,心中想到的,或许是另一种不朽的功业——诗词创作。当他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诗词而获得生命的不朽时,便有了一丝宽慰、一份希望、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复杂情绪。

„„

诵读中的“问题”,最好是来自学生的诵读困惑。在缺乏用以统领课堂诵读活动的生成资源时,也可以借助教师的预设,激活学生在诵读活动中的学习思维。

例如,引导学生鉴赏李白的《将进酒》时,在结尾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义感知上,可作这样的诵读“问题”预设:“诵读结尾处的这组诗句时,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醉态和疯癫;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不管不顾的洒脱豪放;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浸入骨髓深处的愁苦悲痛;有人认为,应读出由‘豪言壮语’至‘不言不语’的情感落差。请结合不同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诵读这组诗句。当然,如果你还有不同的解读,也请说出来,并读给同学们听。”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观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交流碰撞的时空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便只能不断地诵读,不断地思考、探究,直至形成自认为最合理的文本解读。

四、诵读中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切朗读都是可耻的”的观念,反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活动。持此主张者认为,古诗词学习应立足于静读涵泳,从文字中咀嚼感悟。一旦诉之以朗读,便肤浅化、狭隘化,甚至出现误读。

此种观念,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确有警醒价值。为数众多的课堂,授课伊始,便利用多媒体设备,或播放名家朗读音频,或呈现相关视频材料,朗诵、背景音乐和画面同步展示。这样的做法看似在为学生提供模仿借鉴的典范,实则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可以无限丰富的解读与表现,规范成了唯一的模式。

但这并不等于语文教学中便该彻底告别朗读。学生建立在对诗歌个性化理解基础上的自由朗读,是其理解与感悟能力的外化形式。借助这一形式,教师可发现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存在的欠缺,然后借助一定的课堂活动加以纠正。故而,朗诵并非必须杜绝,而是要用对时间和地方。

在古诗词教学中,强化诵读中的情感体验,正是要“用对时间和地方”。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就其内在表现形式而言,为涵泳咀嚼;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则多为融注了情感的朗读。二者中,涵泳咀嚼是根,朗诵为叶。无根则无叶。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守住根,然后让叶焕发生机。

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杜甫的《蜀相》时,采用了词语替换的方法,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替换为“映阶碧草映春色,隔叶黄鹂传好音”,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情感上的差异。下面的教学片段,便是学生基于诵读,在情感体验方面所作的探究:

生:“映阶碧草映春色,隔叶黄鹂传好音”,这个句子读起来很美,表现出的应该是一种喜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却在美好的景色之外,多了一份失落的感觉。两个句子,两个字的差别,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如果朗诵的话,改动的句子,应该读得比较欢喜,原诗句读得比较伤感。

生:这个句子的情感,其实是和首联相承的。首联的“柏森森”,我觉得表现的就不是对风景的欣赏,而是一种孤独寂寞。这首诗我在朗读时,总觉得很压抑,读不出杜甫对景物的喜爱。可能,杜甫写景就是为了借景表现孤独压抑的情感。

生:其实,景物确实很美。杜甫是用美景写悲情。改动过的诗句,只有美景,没有悲情,便体现不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师: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应该是既有对丞相祠堂冷清的感触,又有拿自己和诸葛亮相比的失落,还有物是人非的悲伤吧!

师:有这么多的情感?依据是什么?

生:我觉得,“何处寻”和“柏森森”,说明丞相祠堂知道的人并不多。台阶上长满了碧草,更说明来拜祭的人很少。所以,有冷清的感觉。杜甫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却始终报国无门,拜祭诸葛亮,便难免以诸葛亮的成就与自己相比,所以很失落。物是人非,是说祠堂还在,诸葛亮却早已逝去。

师:有理有据,挺好。可能诗人还想到,这个祠堂中,曾经有什么样的人物也来祭拜过呢?诗人想得越多,情感便越无法轻松。所以,他只能感慨,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这是不是还有一种“恨无知音赏”的情感?

„„

这样的探索,目的在于打通诗句诵读、词语咀嚼、意义探究、思维拓展的训练路径。先读后思,边读边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此四法,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还应该关注诗词本身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关注不同题材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内在差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关注特定学段的不同诵读要求。教师需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诵读活动。只要将诵读训练和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诵读,便“永不过时”。

第三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法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浅谈古诗词教学法

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方面。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词等。各类文章因体裁不同,内容特点不同,因而训练想象力的方法也不同。

对于诗词教学,我主要是根据诗词所描绘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创设情景,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内容,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与诗词内容相关或相似的形象、情境或气氛,以此来引导学生想象。

下面,就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第九、十册)教材中的诗词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1、讲述故事,诱发想象

课堂上,教师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对诗中的情境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使学生不仅理解、体会诗词内容,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达到了诱发学生想象的目的。

古诗《游园不值》(第十册)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写。教学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叶绍翁写这首诗的背景。介绍时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美好的春天到来了,有一天,诗人叶绍翁闲坐在家,望着窗外春意盎然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找个地方发好感受一下春天的妩媚多姿,他知道他的好朋友家有个私人花园,里面种满了奇花异卉,于是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却发现朋友不在家,他最终没有等到主人回来带他进园观赏。大家想啊,本来乘兴而去,却未能如愿赏春,连大门也没进,多扫兴啊!谁知,诗人却满心愉快,回来后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是最有灵性也深得赞誉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首诗又是怎样的诗呢?这带疑问的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学生都急于知道原因,思维活跃起来,头脑中浮想联翩,这就为学生理解诗句、诗意做了铺垫。

2、描绘图画,发展想象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比较注意一边讲解诗词内容,一边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或景色,然后把想象到的景象画出来。绘画与文字的相结合,不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唐代张志和所作《渔歌子》(第十册)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迷人景象,再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插图另画一幅画。在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渔夫穷着怎样?在干什么?当时天气情况怎样?你能揣摸出他不回家的原因吗?学生发挥想象后发表见解,有的说,这时节的鳜鱼又肥美又多,渔翁满心欢喜,想多钓多些鱼卖钱,即使下雨也舍不得回去。有的说,渔翁是一边钓鱼一边欣赏美景,轻风细雨并不影响他,他是在享受悠闲的生活……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没有简单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自个深入体会,然后根据想象在原来的画上添上一个渔翁。于是学生画出了这样的画面:云雾缭绕青山,展翅飞翔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流淌的河水以及肥美的鳜鱼,而这一切又都笼罩在斜风细雨中。认为渔翁为多钓鱼而不回家的学生添上一个眉开眼笑、双手掣起渔杆的渔翁。认为渔翁被美景陶醉而舍不得回家的学生画出的渔翁一手扶着渔杆,一手捋着胡子,眼睛(头部)却望向那山前飞翔的白鹭……这样的绘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词的深远意境,而这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又如,教学唐朝白居易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十册)时,教师重点引导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句诗,教师先提出: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景物,各是什么样的?你能根据诗的意思描绘出一幅图画吗?学生经过讨论,联系平日所观察到的莲叶荷花,在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面,再通过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来:朝阳刚刚升起,碧色连天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的露珠光芒耀眼,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朝阳下格外娇润红艳。这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人的所见所闻通过绘画表现得淋漓尽致。

3、表演体会,展开想象 表演文章内容是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手段。诗词教学中,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诗词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学生有看、有演、有评也特别喜欢。

《别董大》(第九册)是唐朝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他什么感情?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这种感情读出来?然后启示表演:作者送别友人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的心情又是怎样?你能想象并表演出来吗?待学生稍作准备后,请两个学生各扮诗人高适和董大的角色表演送别场面。表演后,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他们刚才表演的分别场面从头到尾都很沉重很惨,可诗中后两句是诗人劝董大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已,天下人都很常识她的。他对董大很有信心的,他要让董大重新振作。这时他说话一定很大声很激动。还有,他们既然是好朋友,分别时就应该依依不舍,不能像刚才表演的那样“董大”刚走,“诗人”就马上转身回去。学生评价得有理,教师紧接着请他和另外一学生再次进行表演。

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在表演和评议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体会了诗人的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题西林壁》(第十册·宋·苏轼)一诗,古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大致能读懂字面意思,教师则将重点放在感悟诗蕴含的道理上。教学中,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该诗含义,然后请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同学采访他,问他为什么写这首诗。让学生在“采访”中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效果证明,让学生通过表演把抽象的诗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音乐渲染,唤起想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有效形式,诗词教学中,适当利用音乐唤起学生想象,对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深远意境具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教学白居易所作《忆江南》(第十册)一词时,教师利用一曲《江南春》,适当提示学生闭目聆听乐曲,优美的旋律唤起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词句还原成画面,紧接着又让学生轻松而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离开江南多年,为何“能不忆江南?”,而后,有学生一脸陶醉地说:“我要是能去江南生活,或去旅游那就好了。”这更证明了音乐的魅力及在引导学生想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再如,第十册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诗人苏轼描写了夏日西湖晴天“水光潋艳”雨天“山色空蒙”的奇妙景象。教师播放两段节奏不同的曲子,让节奏舒缓柔和的曲子帮助学生“看到”水雾迷蒙、飘飘渺渺的西湖。

利用音乐进行诗词教学,突破了教材局限,听觉感官对音乐的感知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能力。实践效果证明,教学诗词时,运用讲故事、绘画、表演、听音乐等形式为学生学习、理解诗词内容创设情境,不但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第四篇:浅谈小学音乐吟唱古诗词教学的

浅谈吟唱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人文情怀和民族文化精神。我校开展吟唱古诗词教学对于抵御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吟唱古诗词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全盘西化,诗词吟唱和传统的“读经”教育一样逐渐被国人淡忘。以“吟唱诗词”的形式来学习古诗词,既可以提升音乐听赏和歌唱学习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深化、美化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学习,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诗词的巅峰,当中不少的诗词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诗歌形式都极为适合儿童吟唱。这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简单易行,容易为孩子所模仿和接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吟唱古诗词”既古色古香又现代时尚。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主张不论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还是在演唱、演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都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赋予音乐以个人情感的审美个性和生命力。“创新”,可以“创”新的歌词;可以“创”新的律动动作;可以“创”新的节奏;也可以“创”新的乐曲;还可以通过音乐形象自己编“创”音乐故事。音乐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从多方面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心中的音乐表现出来,以表达他们对生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

一、聆听音乐,在“听”中创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重要的过程。音乐是经过强弱、快慢、升降、混合等等艺术加工过的声音,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声器、音响器材等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美术通过色彩线条,音乐就是运用优美的、悦耳的声音,传达人类的各种情感。虽然乐音稍纵即逝,但优美的音乐不会随时间而消失,而是有着永恒的生命。美妙的音乐能引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小学古诗配乐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聆听古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翱翔。通过音乐形象,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阅历、平常的见闻、以及老师在课前给予他们的提示,他们自己通过上网、看书所获取的一切的资料慢慢地展开想象。如:在教学古诗歌曲《七步诗》(〔三国·魏〕曹植诗)时,课堂上教师只提示乐曲名称,不作其他任何暗示,让学生反复倾听,鼓励学生说出对他所听到的音乐说些什么或描写什么,学生们能根据音乐情绪,结合自己掌握的部分知识描绘出了不同的古诗画面,有的说:“在雄伟的皇宫里,聚集着满朝文武官员,和曹丕商议如何处置曹植。”有的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曹植面对哥哥曹丕对他的处理,正在慢步思考,编出一首诗来,让他哥哥满意,不杀他(曹植)。”也有的说:“曹植不满他哥哥曹丕的领导,写出诗来反抗他。”有的说:“曹植眼看要被曹丕杀,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准备写出一首诗来,结果在七步之内写出了一首世间绝妙的诗篇,曹丕不得不免死曹植。”还有同学说出了他听到或想到的各种场面,在曹丕的大殿上,各大臣虎视眈眈,曹丕紧紧相逼,而曹植成竹在胸,悠然自得。有的同学甚至还用动作把自己的所听、所想、所“见”表演出来。学生们所说的各种各样的意境,可见他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虽然只是简单的《七步诗》但是通过“听”中的创新,在他们心灵深处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

二、提出问题,在“议”中创新

问题是创新之源。教师提出问题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就应当注意到“备问题”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由老师提出一些有利于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激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议论、积极想象、积极创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悯农》一课时,先由学生自由学习这首歌曲,待学会歌曲后,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想象,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在“议”中创新的教学目的。师:“农”指的是谁?你能谈谈吗?

生:(先小组讨论再集中回答)“农”指的是农民伯伯;指辛勤耕种的人;指广大的农民,并不是指哪一个人。(这里学生根据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了积极的回应。)

师:在“日当午”的时候辛勤劳作多么不容易啊,你们想对辛勤的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生甲:农民伯伯您辛苦了,请喝口水吧!

生乙:中午的时候太阳很大,您以后就早点起来工作吧,不要等中午了时候才耕种。生丙:农民伯伯从早上一直辛苦耕种到中午还没有耕完田,真累啊!我们每天吃到的白米饭来的多不容易啊?!

生丁:那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师:我们还学过有关于爱惜粮食的哪一首诗?能不能把这首诗的词带到我们今天所学的歌曲中?

生:关于李绅的另外一首《悯农》学生们也是能够背诵的,在这里做为一个学习的拓展,通过个小组的“议”,把新词带到歌曲中重新演唱,先议再演。通过吟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学生们不由地感叹,这些诗篇,太美丽了,太有意义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真是博大精深啊。

师:有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辛勤耕作的农民伯伯,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

生:(同学们热情高涨,经过各小组讨论、表演后,再一一地展示)他们有的小组用早就准备好的毛巾挂在脖子上,一边用动作来表现耕作的艰辛,一边还有同学演那火辣辣的太阳。有的小组则比较侧重于这首诗歌的后两句,用妈妈教育正在吃饭的孩子要吃光碗里剩下的米粒来进行表演。总之,大家都在老师问题的带动下,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议论,形象、生动地把《悯农》这首诗的意境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表情歌唱,在“唱”中创新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你的小提琴在哪里?你的声音就是你的小提琴。”每个孩子的歌声都是天籁之音。“唱”这一教学手段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于是我们要求孩子们有感情地演唱,在正确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后,引导孩子们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然而,表情歌唱是音乐教学最突出的人文本质,那歌唱教学的人文本质在哪里呢?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就是让歌唱者进入角色,以情感来歌唱,所谓的“歌以咏志”指的就是这个。同时伴以极具表现力的、具个性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唱出人的一种精神,唱出风景的一种美丽,唱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

如我在教授古诗词歌曲《石灰吟》时,(〔明〕于谦诗)这是一首借咏石灰,表现自己(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一切牺牲的高尚精神。作者的高风亮节,让我们每个人都很感动。我在学生学会这首歌曲的旋律后,让同学们演唱了一次,但是学生们的演唱很平淡。为了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的音乐情感,于是我启发引导学生以刚强的气质,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贯山河的热情来演唱这首歌,当他们正确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后,由学生自己用他们认为的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再加以具个性的体态语言、动作、表情,其效果令人满意。这样一首展现作者铮铮铁骨、高风亮节的《石灰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在“演”中创新

众所周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手舞足蹈用动作表现,动作是他们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有效途径。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师就更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并且给予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见地表现出古诗词音乐、歌曲和创新音乐的时间、空间。

正如在教《宿建德江》这首诗歌时,这首诗是同学们已经在语文课上学过的了,所以他们对诗歌意境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教师在课堂上只须营造出与诗歌相符的气氛即可。首先播放这首歌曲的旋律部分,让同学们静静地听,然后提问:“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学生:“音乐把我带到了江边。”然后教师出示事前准备好的关于江河的各种景色的幻灯片。接着说道:“江边的景色十分迷人,同学们到过长江边吗?如果你在长江边,你最想干什么?如果没有去过,那就想象一下我们的珠江吧。”这时学生们一下子乐开了花,积极性空前地高涨起来,纷纷答道:“我想在长江边游泳;我想在长江边划船;我想在长江边做游戏,我想在长江边钩鱼„„”在这个时候,教师再次播放歌曲旋律,轻轻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就要到江边了!”在这里,由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让同学们随着音乐,按音乐节奏尽情地表演:有的在游泳,有的在划船,有的手拉着手模仿波浪翻滚,有的模仿小鱼游泳,还有的坐在地上做拍手游戏„„一下子把江边的热闹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经过了这样几次的旋律熟悉之后,学生们表现出无比快乐的心情。当他们玩得正兴,达到高潮时,这首歌曲他们已会唱了,并且能根据歌曲的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有感情地演唱,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发挥才能,在“创”中创新

我们主张不论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还是在演唱、演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都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赋予音乐以个人情感的审美个性和生命力。“创”,可以“创”新的歌词;可以“创”新的律动动作;可以“创”新的节奏;也可以“创”新的乐曲;还可以通过音乐形象自己编“创”音乐故事;这个创作是不受任何拘束的,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心中的音乐表现出来,以表达他们对生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

在这里,有人一定会问,怎样“创”?“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让学生自己选取他们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先自己把歌曲谱出来,经过同学们的商议和老师给予的一些意见,选出其中最好的几首,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取配乐的乐器,什么口风琴、竖笛、铝板琴等等,还要自选打击乐器伴奏,碰铃、双响筒、响板、沙锤、铃鼓„„然后以自由的形式把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并通过自己的打击乐器配乐,当然也少不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自

创”表演。一一地展现在同学老师的面前,这样如同一场文艺汇演一般,个个同学争相表演,使出浑身解数,力求最佳的效果。老师再通过自评、他评、师评等各种手段选出一、二、三等奖。

以学校教育来说,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综合,“吟唱古诗词”正好是融合了“语文”和“音乐”的一门综合学科。它作为语文课和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在配乐朗诵和歌唱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吟唱”则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能力和识谱视唱能力,并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吟唱古诗词的能力。总之,吟唱古诗词教学不能在常规中进行常规教学,要在常规教学中有所创新,但又要在创新中求常规教学。“听、议、唱、演、创五创新”也就是在常规教学中的创新,也是小学音乐吟唱古诗词创新教学中的常规教学。通过“听、议、唱、演、创五创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的创新思维。

第五篇:第13课 吟唱古诗词

第13课 吟唱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能背唱歌曲《咏鹅》,在演唱中感受音乐如何与诗歌相结合,体验

音高与诗词韵律相结合的美感。

2、通过唱游的形式表现歌曲,加深对歌曲的表现与理解。

3、复习和巩固大提琴、小提琴的音色,能区分出用这两件乐器演奏 的《咏鹅》。

教学重点:咏唱歌曲时如何表达音乐的韵味与巩固大提琴、小提琴的音色听辨。

教学难点:巩固大提琴、小提琴的音色的听辨。教学准备:有关动物头饰。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景:(出示课件。)

池塘里,鹅妈妈带着一群上鹅戏耍的场面。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生动的画面你们会想到一首什么古诗呢?

生:《咏鹅》。

师:对了,这是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诵一遍,好吗? 生:„„

(出示《咏鹅》诗词。)

师:这首诗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有的同学甚至三岁就会背诵了。谁来讲讲这首诗写了什么?

生:写出了骆宾王对鹅的喜爱之情。生:出出了鹅可爱的样子„„

师:大家说得真好。诗人用寥寥几笔就把鹅那优美的体态以及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学唱歌曲

师:以往我们都是朗诵《咏鹅》,今天我们为它谱上曲子唱《咏鹅》。

(出示歌单。)、学唱歌曲

(1)放录音,学生随乐小声哼唱。(2)采用听唱法学唱歌曲。(3)解决反复跳越记号的唱法。(4)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启发情绪

(1)古人在吟诗的时候常常会有什么动作和表情?(2)学生模仿并演唱歌曲。

三、综合、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式展示了你们对《咏鹅》诗的理解与升华,真是丰富多彩,都非常有个性,有创意。如果要发奖的话,都可以插上一面胜利的红旗(发放一面小红旗)。我对每位同学都很满意。请大家考虑,如何把我们这些作品和古诗《咏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呢?

学生集体讨论。综合表现举例:

首先,音响创作组创设情景,模似鹅叫、鸟叫、流水声、风声、雨声。前奏中全体朗诵原诗,然后全体一起唱前段歌词,歌舞创作组和乐舞蹈,配上飘舞的“柳枝”飘舞。间奏时朗诵创作的儿歌,全体一起唱后段歌词。最后两然诗,配上飞洒的花瓣。舞蹈组在台前做舞蹈造型。学生的图画在屏幕上出示,做背景。

学生全体创造表演后(全程录音),老师给全体学生拍照作纪念。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特别开心,我们不仅学会了为古诗《咏鹅》谱写的歌曲,而且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性地进行了发挥。我相信同学们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还会有许多许多新的创意„„

五、放学生的创作录音。学生排队出教室。

心得体会:在欣赏、学唱、表现歌曲《咏鹅》的过程,让学生感受音乐如何与诗歌相结合,体验音高与诗词韵律相结合的美感。

下载《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法》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课题:《游子吟》 内容:演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目标: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从中体验母子情,古诗词吟唱教案:《游子吟......

    古诗词诵读吟唱主持词

    古诗词诵读吟唱主持词合集 男(甲):寒霜染大地,浓雾锁江天,我们跟随冬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快乐生活。 女(甲):奇文共欣赏,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诗人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汇编)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单位:河南省滑县向阳小学姓名: 张 慧 敏 【课 题】《吟唱古诗词》 【教学内容】 1、歌曲《悯农》 2、器乐曲《静夜思》 【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审......

    音乐拓展课《古诗词吟唱》

    音乐拓展课《古诗词吟唱》 课题:《在吟唱中探究古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古诗词的复习和新授《游子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理解的基......

    古诗词吟诵吟唱比赛主持词

    古诗词吟诵吟唱比赛主持词(精选多篇)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诗词,是文学浩空中的一轮明月,它以优雅的清辉渗入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乙:诗词虽然......

    古诗词吟诵吟唱比赛主持词

    甲:敬爱的老师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下午好!甲:诗词,是文学浩空中的一轮明月,它以优雅的清辉渗入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乙: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有的借景抒情,赞美山川,......

    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

    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 摘要:小学教材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编了部分名家的古诗,这些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情深意长。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在于培养......

    学习“古诗吟唱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心得体会 昭通市巧家县新华小学平绍燕 和着教改的春风,跟随着我校开展“有效教学”模式的步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阶段——有效教学的实施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