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话教学的魅力
对话教学的魅力
——学习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学习型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就教学内容展开对话交流,并由此产生思考、探究,教学也就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对话,互教互学,共同参与,共同进步。通过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些互动对话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应不惜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去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关键词:学习型课堂教学 阅读 对话 个性的张扬 发展
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法,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谈话法”实际上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和解决问题的程式,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往既定答案上引,这样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空间。现在我要谈的学习型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是教师预设问题后引发的教学对话。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传递沟通、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是“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的学习建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我认为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对话过程。可见,语文教学中对话无处不在。下面我想举例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对话形态来谈论,希望与大家商榷。
一、生本对话,激发灵感
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其本质意义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生本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反映出儿童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读书。正如张田若教授所言“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阶段要强调朗读和诵读,通过读出声音来与文本对话,如果能做到感情朗读,那是与文本有较高层次的对话了。如何去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使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这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给予引领与培养的。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使学生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第二,通过认真阅读,唤醒学生自身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反复思考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例如教学第十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给大家观看了威尼斯城的风光课件后)同学们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 生:想
师:好,那就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学生在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了解文本带给他的对于威尼斯的新印象,在做读书符号的时候感悟、体验、解读文本,得出了对文本的初步认知。所以当我再提问的时候学生有了很多创新鲜活的话题。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很美,行动灵活。我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发现的。
我适时地让这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段文字,其余学生闭眼想象。
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只香蕉。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弯新月。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把镰刀。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张弓。
„„
其时学生全身心的体验、品味,获得独特的阅读见解,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之处,领悟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由对原文的认知升华变成对原文的改造,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的碰撞产生了火花。
如果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许多老师会设计好问题,如:威尼斯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哪里有什么交通工具?课文所写的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等。然后就一边学一边提问,把学生引导到他们预定的答案上去,这样做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生生对话,思想交融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交流,是讨论,是讲演,是辩论,是表演课本剧„„
正是因为学生与学生在对话中呈现出的各式各样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有别,从而真正地发现自我,不断修正完善自我。
阅读教学为学生对话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因此必须让对话走到学生中间,即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生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在碰撞,在交融,一起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说得很好。其中一个学生发言说他跟大家的 想法不一样,他认为扁鹊不应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这位学生的看法很有见地,也唤起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请你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学生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 2 还会搭上自己的生命。”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经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就这样你来我往,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体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当然,生生对话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调适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思想者,把握好对话的特质与要义,将对话的理念渗透、弥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做一个倾听者,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和精华所在,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做一个引导者,在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时,加以引导;是激发者,善于抛给学生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是决断者,在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时,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发出“响亮的声音”。
如:有些老师在教学12册课文《一夜的工作》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要求学生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学生找出的词语基本都是:一尺来高、一句一句、相当长、极其简单、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等。找出来之后,让学生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话在这里的表现便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好了,对话也就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结束了。像以上的问题开口很小,在文章里几乎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需要对文本整体端详并用情揣摩的,学生间也不需要什么启发互补,课堂对话基本表现为“师问生答、师起生止”的状态。没有互动的思维激荡,没有生成的悠然心会,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这与传统的谈话法没两样。
教师角色的调适,必定会给生生对话提供一个“意义流动”的话语环境。借助于讨论、交流等外在形式的对话,学生除了能够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和正确评价”,养成“包容而不迁就、友好指正而不偏激指责”的良好的对话风气外,更能够在“由你而我,由我而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思维的畅通,在相互的启迪与思维的碰撞中丰富对文本的诠释,提 3 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与生成。
三、师生对话,相互营养
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性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话题,通过营造对话的情景,吸引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再次欣赏、探讨作更深一层的延伸。作为教学交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师生对话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具智慧性的互动方式。从古代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教育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对话应当是互动的,通过互动才能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如:在教学第九册课文《可爱的草塘》一文时,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欣赏着碧海连天,物产丰富的草塘,学生陶醉不已。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做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用画把草塘画下来。”有的说:“我想用照相机把它拍下来。”有的说:“我想到北大荒去看一看,玩一玩。”„„突然,底下有个学生站了起来,天真地问:“老师,你想干什么呢?”我先是一愣,而后神秘地一笑,“我想高歌一曲。”本想学生会满意地坐下,没想到,学生更来劲了,“老师,那你给我们现场来一曲吧!”当时听课的老师都为我捏了一把汗。我略加思索后,一曲自创的《草原》在班上轻轻地响起。
课堂上,我不是一味地充当说教者,而是放下了师道尊严,把自己当成孩子,与学生同感受,共命运。这样,师生关系拉近了,情感融洽了,对话教学自然充满生命活力。
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师生进行实质性的对话,无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在这样的师生对话中,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就会产生对话的意识和对话的能力,才能达到“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的诗意境界。
四、自我对话,涌动成长
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 4 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反省认知,就是促使学生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
前不久我执教小学语文第十册《桥》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说:“老支书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他的精神是伟大的,是可敬的。这时,你有什么想法?”
生1:以后,我一定向老支书学习那种无私的精神,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帮助。
生2:我很后悔,上次上美术课,志敏向我借水彩笔时,我拒绝了她。我觉得自己很自私。
生3:老支书面对滔滔洪水,是那么沉稳。我以后也要向他学习,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退缩,勇敢面对。
生4:我觉得我们的班长也很像老支书那样有威信。当老师不在时,她就像一位小老师带着我们自学,维持纪律。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桥》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对文章的反复思考和讨论,举一反三,把一个平面问题演绎成一个多维空间,一个个交流在并列、交叉融合,最后达到升华。教学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让学生进行反思、练笔,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得到激发、唤醒,人格得到塑造的过程。
纵观上述,对话教学的确在平凡的外衣下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犹如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天窗,在学生面前展开一番五彩纷呈的景象,吸引他们去知道、发现、倾吐。无论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还是学生自我对话,目的都是使对话者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给予课堂教学注入一股蓬勃的活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颜朝洋:《阅读教学应重视生生对话》 教育导报 2007年6月1日
2、王海军:《反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教学论文 2006年8月27日
3、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理中学习》 上海教育,2001
4、张庆:《试说“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5、李海林:《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实录 2005年1月
6、孙建锋:《享受语文对话教学》
江西教育2006年12期
7、俞美云:《对话因“你”而精彩》 2007年1月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9、人教版语文教案及作业设计第八、九、十、十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0、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八、九、十、十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魅力
◎高 建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学生们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对人类自觉的关注,最终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精神的升华。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生成自己的认识,创造更精彩的世界。《红楼梦》中香菱一个小丫头,虽然聪明伶俐,但毕竟从来没接触过诗词。自从迷上诗词以来,宝玉和众姐妹们都不以为然以“嬉笑”的态度视之。但在黛玉的悉心指导下,香菱懂了诗,更是写出了一首首绝妙的意蕴深刻的诗。没有黛玉引香菱入“诗境”,绝不会有香菱创造出自己的“诗世界”。由此,教师务必要不断提高自己“进”、“出”文本的本领来完成自己激发、引导学生的任务。
二、帮助学生学会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方面读者总是从自身视野出发选择文本对话,另一方面文本则以自己的情感结构和意义空白吸引读者对话。而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读者,明显区别于一般读者,他有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要求,可同时也缺乏成熟读者所拥有的对话的“眼力”和“资本”。因此,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大量教学有规定但学生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教材文本的规定性和学生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对话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会对话。
(一)那么抓住文本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呢?
1.有矛盾处。矛盾往往是一篇文章精彩之所在,情节变化之所在,弄懂了矛盾,也就明白了文章的深层内涵。《紫藤萝瀑布》中,开篇说:“我不觉慢下了脚步”。结尾却说:“我加快了脚步”。这一快一慢的变化引导读者探究其中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已经从原来悲痛,忧郁的心情中解放出来,重新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2.前后对比处。教学中,抓住一些前后对比的情况,让学生研读、推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菲利普夫妇对自己的亲弟弟于勒的称呼在开始和结尾发生着截然相反的变化:从最恐怖的人、正直、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到贼、流氓。同样一个人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为啥有着这样大变化的称呼呢?前后称呼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影响称呼的原因是“金钱”这个魔鬼。这样,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也就昭然若揭。
3.有疑问处。对文本有“疑问”,是因为这儿是文章启人深思处,是文章深层意蕴处,是文章暗示主旨处。“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能发现问题,你已经对文本读懂了一半。如林庚的《说木叶》,林庚先生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古代诗人对“木叶”情有独钟,而很少用“树叶”,这是为什么呢?(提出一个有疑的问题)林先生分析了“木叶”“树叶”“落木”之间的关系,将探究点锁定在“木”字上。然后他研究古代诗人都在什么场合使用这个“木”,依据大量例句推出结论:“木”字本身仿佛含有落叶的因素。接着,林先生引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来验证推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木叶”作出合理的解释(它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这样,文章的真正内涵才能被找到、理解。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文本对话
著名文学批评家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运用“还原”“比较”两种文学批评方法,来细读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破解阅读难点,笔者深受启发,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非常有效的途径。
所谓“还原”,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矛盾)来。有了差异或矛盾,也就有了可对话性。如《藤野先生》中,在电教室里,“我”看到日本人放的影片。作为中国人的老百姓看到日本人在砍中国人的头本该义愤填膺,甚至该站出来和日本人斗争,可他们不仅没这样干,反而做一个围观的看客。这就产生了矛盾,而矛盾的发现推动了对话的深入。原来,这里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电教室里的一幕很让作者痛心:痛恨国人的麻木不仁,痛恨国人的懦弱无能。这也最终促使作者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在这里,“还原”推动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原”让学生看到了原来不曾看到的精彩。
所谓“比较”,就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引进一些和文本内容相似,但言语形式不同的文本进行参照、比较,从而推动对话深入的方法。如:“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等文本对话,我们也可以引进“你,怎么了?”“祥林嫂,你放着吧!”等作比较,有了比较这个“抓手”后,对话性就有了,而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就能体会到“怎么了,你”句中祥林嫂的复杂感情,也能体会到“你放着吧,祥林嫂”对祥林嫂的致命一击。总之,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这种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在文、师、生的对话中,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丰富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价值。
第三篇: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灵动未央”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渔峡口中心学校 历史研修组
一、明确课题的由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其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益,已经成为农村初中教师们的共识。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中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没有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效益持续低下。产生课堂效益不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必须切实重视转化学生工作,从课堂教学着手,研究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了解课题的背景:
1、初中历史课程整体呈现碎片化教学、记忆为主、临时提升合格率的现象;
2、课堂教学虽然有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探究行为,但总体上教学情景不足、设计单一,学生学习体验不足
3、课堂教学生成性因素不足,预设性太强,课堂环节多且密,追问不断,课堂弹性不够;
4、初中历史课程的价值不在于史实本身,也不仅仅在于史实的表述与解释,而是在解释基础上,对话历史,思辨历史,灵动未央。
三、学习课题的内容:
1、对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重点是课堂教学思维灵动)调研,分析阻碍思维灵动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略。
2、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理念研究。
3、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堂教学原则、方式和策略研究。
4、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例与案例研究。
5、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评价研究。
6、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学校管理建议研究。
通过讨论,我们学校确定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重点是历史对话教学模式研究。
四、研究课题的理论: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统一的。
4、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选择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学生的纪律和学习情况,并询问学生本人周围同学和家长,以便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
2、观察法:观察学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3、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4、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的学习。
5、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6、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个案法:剖析学生个案,从特殊推导一般。探索转化学生的方法。
六、明确研究的步骤:
1、调查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3月)
组建课题组,组织学习有关理论,确定研究范围,深入调查,了解现状。
2、形成方案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2月底)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调动学困生参与现代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特别是方法与措施。
3、实施调整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对课题方案的各种方式方法全面实施,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4、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2月)
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结题鉴定。
七、敲定研究的措施:
1、调查分析,确定研究方案,研讨实施过程和方法,落实组织管理及主研人员分工。
2、课题研究工作按责任分工,纳入目标考核,各主研人员以方案自定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好各阶段的分析总结,并根据情况做好措施手段的调整。
3、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4、每学期进行小结,对阶段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各子课题组进行经验交流,研讨存在的问题,修改完善方案,进行阶段考核。
5、适时邀请专家进行理论、方法的指导。
八、扎实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1、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之初,各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计划、研修组设计课题研究安排。这样,使课题研究工作目的明确、有的放矢、使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与选择恰当,使课题活动的组织紧凑严密,使课题研究的方法多样灵活,使师生在课题活动过程中的配合默契,收效良好。
2、狠抓历史课题组建设。历史组人员多而杂,变化多面频,是本组的人员组织特点。这给教研组建设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为此,本组组长陈小敏老师要求各位同仁发掘主人翁的精神,人人都当组长。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各项任务分工到人,责任上肩。如:涂启华教师负责各种会议记录,政史小报的评比;陈小敏老师负责课题设计及档案资料的整理;黄长湖老师负责本组督导、考勤记录、各种计划、总结的落实;陈小敏老师负责考试人员安排政史组实验课题,政史地研修组教研论文的写作等。
3、扎实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我组开展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如:让专职教师陈小敏、黄长湖老师为非专职教师上“示范课”。让新教师田君、冯晓莉上“上岗课”;让所有政史教师参与“优质课”竞赛,让外出学习的陈英兰、陈小敏老师上“汇报课”。在活动中,主持人认真负责,听课、填写听课卡,评课客观、公正、不讲情面;活动记录真实,反馈及时,这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克服缺点,发掘优点,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更新,使许多教师已逐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为了落实历史学科“对话教学、灵动未央”课题教育实验,主管实验的陈小敏老师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实验方案,明确该实验的指导思想,课题假设、实验原则、实验目的与内容,实验手段、实验措施、实验组织机构;确立实验教师陈小敏、黄长湖等教师开展实验活动,如开展实验课题竞赛,开课题研讨会、撰写实验论文,通过各位教师的努力,实验已初见成效。2014年4月县教研室组织的全县历史研讨会中,陈小敏老师的“历史五步法教学模式”得到与会人员肯定。课题研究得到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将我校的实验课题列为全县重点实验课题之一。2016年11月,陈小敏到当阳市参加历史课题实验交流与研讨,被指定为发言人之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创新实践,深得学生欢迎。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再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人物”。使学生进入角色,理解透彻。另外,本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有疑问,相互砌磋,甚至争辩。这已成为历史教研组教研教改的特色。
4、重视自身素质提高,紧抓业务学习。俗话说:“打铁全靠本向硬”,政史组的老师,据实验标,在确保“五大环节”落实的前提下,挤出时间投入业务学习,如陈小敏、黄长湖老师通过“摘抄、剪贴”扩大知识面,拓宽了历史课题研究的领域;陈小敏老师自学《外国教育史》、《中国简明教育史》、《现代教育理论》、《中学政史教学法研究》等书籍,撰写了读书笔记,黄长湖老师业务学习具体实在,实用性强。黄老师大量的教育随笔,使我们课题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同时,我组全体成员,借助“课题”的东风,深入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并且撰写总结,案例和论文,使我们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方法得到了更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授课“有声有色”,学生学习“津津乐道”。
九、已经取得的成果:
1、对历史对话教学有了深刻认识。
2、对于历史对话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3、对于历史教学的“生本化”进行了细致探讨。
4、对于历史对话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了初步研究。
十、以后努力方向。
1、历史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该怎样做?
2、历史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对话?
3、历史教学中,师生“对话点”研究。
十一、课题研究主要困惑。
1、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重要性认识不够,热情不高。
2、课题研究还只是浅层次、零散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3、部分教师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放不开,课堂上对话不充分。
4、实验中,基本课型探索不够,缺少细化的实际操作的模式。
5、课题参与人员变化频繁,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
注:渔峡口中心学校 陈小敏
课题名称:历史对话教学策略、模式研究
第四篇:浅谈初中英语对话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对话教学
摘要:“对话教学”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贯彻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主要教学方式。怎样通过对话教学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呢?
关键词: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策略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话式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己对话、生景对话,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英语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其中说的能力就是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能力。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适应目前全球融合的国际形势。
所谓对话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将教学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活动,在对话活动中习得英语知识,获得与人交际和交流的英语语言能力,加强了英语语言的实践性,给英语语言的应用创造了环境。
一、对话教学的原则
1.民主、平等原则――师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展开互动交流,尽管有年龄差别,但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人格、精神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特点。只有师生地位平等,才有可能发生对话,也只有在平等的主体间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没有民主和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2.分层并重原则――从教学的对象来看,对话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叙述者都成为平等的对话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有积极性又有最大可能性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因此,教师要认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平等对待每一个不同潜质的学生,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对话氛围和条件,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提问时要力求一堂课不重复叫某些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3.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进行平等交流,坦诚沟通,互相借鉴,各自生成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跟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答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力。对话教学就是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借助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的特征。
二、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教学要有强烈的激情,注意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几乎无压力的状态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对话的激情,出现活跃的思维,激发出闪光的智慧。其次,教师要适度幽默感,幽默容易渲染欢快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处于愉悦的气氛之中,特别是让学生感到有情趣、有意思。如果老师的幽默唤起学生的幽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调节课堂气氛,改变课堂教学的情景,激发出师生对话的需求和愿望,使师生处于快乐的对话教学之中。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某个语言形式使用的情景时,才能真正掌握好该语言形式的用法。因此,在引入??话之前,得先设置情景。由于情景会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本身;因此,情景设置是对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设置情景是为了直观呈现或介绍新的语言点或语言项目,可以利用教室里的人、景、物或利用简笔画、挂图甚至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手段来创设。这样做,有利于使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和使用该语言形式时的情景发生直接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提供英语对话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英语对话教学,不能拘于知识点的讲解,要把大量的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例如,我在课堂中设置“调查对话”活动,在大屏幕上出示“调查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所设置的项目,如年龄、身高、爱好、上学时间、交通工具、最喜爱的科目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要求通过英语对话了解情况后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在“调查对话”活动中,“How old are you?”,“How tall are you?”,“What subject do you like?”,“What sports do you like?”,“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How do you go to school?”等对话句型得到了练习。学生一问一答,富有英语对话情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记者身份,向对方提问问题,进行英语对话训练。这样,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中得到有效的口语锻炼。
四、利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英语对话的兴趣
传统的英语对话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我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注重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练习当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后,我用多媒体播放英语对话视频,让学生感受英语对话语音语调、领悟对话情境,并根据视频进行跟读练习。然后教师将视频调为静音,让学生结合视频动作给对话进行配音。在能够熟练给视频配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排练,教师选出表现力较好的学生到台前表演,为其他学生作示范。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他们踊跃参与对话配音和对话表演。这样,学生可以在对话训练中充分展现自我,激发学习兴趣,在对话训练中达成了提高英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目标。
五、重视评价
教师的评价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组织口语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
1.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注重生生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给予的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可以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伴给予的肯定能够消除学生负面评价带来的恐惧心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有了充分认识和肯定自我的机会。
2.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
对各个学生进行横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对那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采用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总之,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英语对话的兴趣入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英语对话氛围,提高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英语对话习惯,提高他们的英语对话水平。
作者简介:
高婧雅,云南省大理市,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初中部。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魅力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的心得体会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走到了课改前沿,他们大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普及。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多种变化。下面我粗浅的谈以下几点: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