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话古诗吟唱教学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对话古诗“吟唱教学法”
XXX 电话:XXXXXXX
XXXXXXXX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XXXX 学科:XXXX
摘要: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教学不仅限于读、唱、吟、舞的外在表象,还应当品韵味、悟情理、知方法,从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学生学习的规律上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传承语言。从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从会读,读准、读顺,读好;读懂,不误解诗意;感悟,领悟古诗表达的情感,从而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其间的情趣;延伸,让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延伸,形成新的阅读期待方面入手,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教学 品读感悟 有效性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英·安诺德语)
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 古诗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创新颇多,笔者就颇具新意、令人刷新耳目的“吟唱教学法”略谈浅见。
一、镜头回放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戴建荣,从当代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前不久举办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他执教 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课,让各地前来观摩的专家、老师眼前一亮,心头一振,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二、专家之言
关于戴老师的此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中说得很明白。它的古诗教学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的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喜悦。在古诗教学倍感焦虑的当今,戴氏“吟唱教学法”点亮了老师们一度迷蒙的眼睛。
安徽省芜湖市新芜区教委的沈章柱老师对五年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如果一篇课文,老师不讲解。全部由你自己学,你能学懂多少(包括字同、句子、主要内容、写作方法)? A.80%B.50%C.30%D.10% E.5%。通过统计,认为能学懂80%的学生占27.4%,可以学懂50%的学生达到49.2%,学懂30%的学生有18.8%。如果将能学懂50%以上的学生加起来,共占72.4%。[2]以上的数据,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小学生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当然,以上的数据只是大致情况。具体到某个确定的班级、年级、学校,情况千差万别。要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最准确的数字和比例,要靠教师和校长自己调查分析。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仅仅是小学生自己己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我们的教师不要把小学生当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老师教的儿童。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古诗教学就可以安枕无忧,在“读、唱、吟、舞”间乐享传统文化带来的惬意呢?
三、笔者拙见
谈到古诗吟唱教学法,我不很赞同戴老师的方法和观点。如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广泛的积累和很深的理解,不妨可以像他那样让学生来一个茶余饭后的品评欣赏。
拙见一:
就目前现状而言,问题在于,我们的大部分小学生对中国古诗文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戴老师此法比较适合于学前班小朋友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加适合大学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群,或者精工于中国古诗文研究的教授、学者们业内交流时的附庸风雅!
据说,戴老师的此方法所上的课,就像他执教的《静夜思》一课样,是在这样反复 吟、唱、舞中,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子,舞起来,甚至台下的听课老师也跟着舞起来。教学古诗的感染力若此,古诗文富蕴着的文化魅力便流泻于此,笔者是不大相信的。
拙见二:
语文,是学习语言、传承语言的学科。这样的课堂,学生倒是“承”接下来了,但如何去“传”呢?难道离开了戴老师这样的课堂,他们就可以独自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享受其他的古诗文吗?
古诗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品韵味、悟情理、知方法才行的!激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方法很多,如作曲家谷建芬古诗词20首——《新学堂歌》,脍炙人口的旋律与琅琅上口的诗词巧妙结合,不是一样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吗?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有如下阐述:(一二年级)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3]。
如果语文教师把宝贵的课堂变成了脱离诗人文本的美,而靠个人的感悟去代替和影响学生个体的感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髓的。要10岁左右的孩子站在86岁高龄的贺知章的角度去很伤感的读、唱、吟、舞,感觉真的很牵强。而且,既然是舞蹈,为什么要用手语去展示呢?难道古人就是用手语展示自己的思想?难道诗歌的意境深远得只可以用手语展示?
小学生这样教,那中学生呢?高中生呢?谁来完成这个过渡呢? 拙见三:
语文,还是尽量姓“语”名“文”吧!什么是语文?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很清楚: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叶老也说得很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
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古诗文的教学。
一是会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读准、读顺学生应当学生的基本能力。在读的基础上,巧妙渗透律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会读,读好。
二是读懂。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教师重点落实在读的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学生的自主读为基础,渗透古诗的语言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借助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诗人的性格特点与人生故事,借助课后注视、资料袋,想象诗歌展示的画面去理解诗的大意,不误解诗意。
三是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4]。古诗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中不明白的部分质疑、探究。诗歌的教学,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全诗的诗眼,在体会诗句内涵的基础上,领悟古诗表达的情感,从而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其间的情趣。
四是吟诵延伸。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满怀深情地吟唱诵读,再次体味情趣。走进生活,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运用。
古诗文教学的实质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课本为中心转到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每节课不是看教师教如何扎实如何环环相扣,不是看课堂的热闹程度,而是看学生需要掌握和能够掌握的地方是不是掌握了,学得是不是有趣有效。
参考文献:
[1]朱文君.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青年教师戴建荣古诗“吟唱”教学法解读.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2006年7-8期4-6页.[2]沈章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http://.百度文库.2012年11月9日10时18分.[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http://wenku.baidu.com/view/e33b6b40b307e87101f69625.html.百度文库.2012年11月12日15时08分.
第二篇:古诗吟唱主持词
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古诗词吟唱》展示活动主持词
甲:敬爱的老师们,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上午好!甲:诗词,是文学浩空中的一轮明月,它以优雅的清辉渗入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乙: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有的借景抒情,赞美山川,歌唱生活;有的寓情于事,揭露黑暗,鞭挞时弊。
甲:诗词虽然讲求音律,但画面明晰:有的清新,如淙淙的泉水欢腾跳跃;有的壮阔,如奔涌的大江狂泻不已;有的火热,如爆发的火山烧灼万物;有的晦暗,如漫天的飞沙遮天蔽日。
乙:诗词的创作风格更是精彩纷呈:有的朴实自然,不事雕饰;有的富丽浪漫,浓抹盛妆;有的深沉悲壮,直抒胸臆。
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徜徉音乐的海洋,尽情感受其无穷的魅力吧!青白江区实验小学诗词吟唱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甲:古诗词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古诗词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甲:吟唱古诗词,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乙:吟唱古诗词,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甲、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词的乐园,乙、让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甲、让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中华少年的心田。
乙、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甲、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乙:亲爱的同学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甲: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把中华古诗词发扬光大,让我们:——
合:把古诗词吟唱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乙: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古诗词吟唱展示活动 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学习“古诗吟唱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心得体会
昭通市巧家县新华小学平绍燕
和着教改的春风,跟随着我校开展“有效教学”模式的步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阶段——有效教学的实施与改进。“主动教育”、“赏识教育”等教学模式的结合与运用,使学生们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这学期,令我感受颇深的是,学校组织老师观看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戴建荣的《静夜思》、《回乡偶书》教学视频及视频讲座。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让我们倍感新颖。
说真的,一直以来,古诗教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从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方法,到创设情景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来欣赏古诗等方法,总体上感觉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但实际却只留于形式,而未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美的鉴赏能力。
说实话,刚开始观看时,我真有点担心,因为刚开始戴老师就给同学们讲平仄的知识,平仄是古代汉语里的一个语法知识,小学生能听懂吗?第二点是老师这种手舞足蹈的吟诵教学法能否行得通。是否会影响课堂纪律。
当我看了近二十几分钟,感觉就不一样了。学生的感情投入了,随着老师的思绪到了李白的故乡,到了李白的梦中,到了李白的心中。看到了李白所见到的,想到了李白所想到 的。最主要是让学生联想到了李白自从十几岁离开家乡后从来没有回过家,每当看到月亮就想到自己的家乡。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他非常想念家乡。
听了戴老师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后,对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小学生的面前,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了一点初浅的掌握。对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有了具体的认识:
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一、“吟唱”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读” 如何“读”?把音律引入诵读。
正如戴老师所说的一样,现今的古诗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数按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他由此想到,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就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戴老师教学时,是这样向学生介绍的:古人读诗有平仄,“平”指平声字,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一、二声;“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读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
这是他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两字一顿”,但因为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在教学中,戴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味。例如: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读到“家”的时候,戴老师提醒孩子们:“你们想想,诗人离家有多远,你的声音就可以延长多久。”当读到“回”时,他又说:“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终于回到故乡,你又有了什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切品味着“家”,细嚼着“回”,情不自禁地跟着他摇头晃脑,不仅读出了诗的韵味,更读出了诗的意境。
二、何为吟,如何吟
让吟唱走进课堂,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唱和吟 戴老师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在高声朗读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吟,是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吟,不同于唱,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但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
三、怎样舞 即借手语表达情意
在教学中,戴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每到动情处,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儿,和他一起舞动起来。戴老师把手语融进读、唱、吟之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更有情趣地抒情;吟唱中再结合手语,还有助于巩固理解,积累内化。另外,在打手语环节中,学生展现即兴发挥的体态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鼓励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四、教——让学生喜欢
戴老师认为: “不管怎样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目的就是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这让我想起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中曾说的话:“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偿、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到一切东西”。
有人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中那个最美、最真的化身。戴老师是用自己的真挚唤醒了诗的灵魂,让她为孩子们绽放出最动人的笑颜。诗如生命,生命如诗,戴老师以一颗如诗的心,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条古诗教学的成功之路。
听完,学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要如何才能真正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呢?怎样才能使古诗的教学在学生那儿实现传承呢?……我觉得,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只有在老师对古诗及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下,才能更好地教学古诗。因此,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会借鉴戴老师的古诗“吟唱“教学法,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探索教学方法,让古诗教学沐浴在教改的春风中,不断地呈现新的诗篇。让学生们真正喜欢上古诗,并能主动学习,继续传承和发扬我们悠久的诗文化。
2013年4月20日
第四篇:开展古诗吟唱课题结题小结
开展古诗吟唱课题结题小结
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音乐科
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需要,是继承民族音乐精华的需要。
“古诗进课堂”,通过古诗吟唱,也是更好地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非常好的做法。我国的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明珠。历代许多有名的著名的优秀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表现时代的风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古诗通过配上优美的旋律,更能有利于中小学生掌握古诗,更好地理解古诗地内容。有助于我们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吸收它的精华。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豪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古诗吟唱,使学生更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校在2001年就开始了“古诗进课堂”的活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佟教授,在这方面有研究,他把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全部配上曲谱。于是,我们马上在各年级利用音乐课进行教学。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些配有优美的旋律的古诗,很喜欢唱。如低年级教材中骆宾王创作的《鹅》,我们在给古诗配上欢快活泼的旋律与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生动具体的动作,进行表演,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了“鹅”在水中的唱歌和白毛、红掌拨清波那优美、抒情的旋律,表现出春日的美丽景色。又如演唱杜牧的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歌曲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山行时候所见到的景色,从而使学生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更热爱大自然。并理解领会枫叶的独特性格。“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在色彩上、性格上的特色,比花还红,比春花还耐得住秋霜的磨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如演唱充满深情的《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培养。如演唱《游园不值》,叶绍翁作。通过轻快舒畅的节奏,“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反映了春天万物生长、生命旺盛的情境,通过一枝红杏告诉人们园中无限美景,引起人们的联想。古诗配上优美的旋律,和孩子们充满感情的演唱,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吸收祖国的优秀文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更多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音乐课与语文课互相配合
在一、二年级中开展背诵古诗“擂台赛”,二年级一学期规定必背古诗20首,和背唱两首古诗歌曲,谁先完成谁获奖;每背一首古诗或歌曲,语文老师、音乐老师都给予贴小红花奖励,五个小红花换一张表扬卡,用这种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制作音乐小抄报比赛来评价激励学生
在三、四年级中每学年举办一期古诗词吟唱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古诗词的歌曲、图画、介绍及诗意等,自己设计编排成统一规格的手抄报,然后进行评比,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这项活动也可发动孩子家长共同参与,也可给家长评出指导奖,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古诗词,学习到更多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学生寓教于乐,也产生了对吟唱古诗词的兴趣。
3、通过学生创作作品的展览,对学生开展评价
在小学较高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原创能力,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古诗歌曲进行改编创作,也可制作成手抄报或用原歌词创编旋律。学生们展开联想的翅膀便能充满热情,通过老师的指导、点评,最后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用这种评价方式激励孩子的古诗吟唱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古诗吟唱”和“古诗进课堂”方面我校进行了研讨,并做出了成绩,在2001—2002年全校开展古诗吟唱活动,并参加2002年7月9日在广州天河区政府礼堂举行的由广东诗词协会、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天河区教育局、天河区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古诗吟唱音乐会中荣获《天河区小学吟唱古诗词进入音乐课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2月我校艺术团赴香港交流演出中,古诗吟唱节目受到香港同胞的高度评价。
今后,我校还要在这方面继续进行研讨,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受到中华民族艺术的熏陶,陶冶性情,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使他们更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篇: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灵动未央”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渔峡口中心学校 历史研修组
一、明确课题的由来: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其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益,已经成为农村初中教师们的共识。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中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没有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效益持续低下。产生课堂效益不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必须切实重视转化学生工作,从课堂教学着手,研究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了解课题的背景:
1、初中历史课程整体呈现碎片化教学、记忆为主、临时提升合格率的现象;
2、课堂教学虽然有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探究行为,但总体上教学情景不足、设计单一,学生学习体验不足
3、课堂教学生成性因素不足,预设性太强,课堂环节多且密,追问不断,课堂弹性不够;
4、初中历史课程的价值不在于史实本身,也不仅仅在于史实的表述与解释,而是在解释基础上,对话历史,思辨历史,灵动未央。
三、学习课题的内容:
1、对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重点是课堂教学思维灵动)调研,分析阻碍思维灵动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略。
2、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理念研究。
3、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堂教学原则、方式和策略研究。
4、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例与案例研究。
5、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评价研究。
6、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学校管理建议研究。
通过讨论,我们学校确定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重点是历史对话教学模式研究。
四、研究课题的理论: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统一的。
4、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选择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学生的纪律和学习情况,并询问学生本人周围同学和家长,以便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
2、观察法:观察学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3、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4、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的学习。
5、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6、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个案法:剖析学生个案,从特殊推导一般。探索转化学生的方法。
六、明确研究的步骤:
1、调查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3月)
组建课题组,组织学习有关理论,确定研究范围,深入调查,了解现状。
2、形成方案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2月底)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调动学困生参与现代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特别是方法与措施。
3、实施调整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对课题方案的各种方式方法全面实施,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4、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2月)
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结题鉴定。
七、敲定研究的措施:
1、调查分析,确定研究方案,研讨实施过程和方法,落实组织管理及主研人员分工。
2、课题研究工作按责任分工,纳入目标考核,各主研人员以方案自定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好各阶段的分析总结,并根据情况做好措施手段的调整。
3、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4、每学期进行小结,对阶段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各子课题组进行经验交流,研讨存在的问题,修改完善方案,进行阶段考核。
5、适时邀请专家进行理论、方法的指导。
八、扎实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1、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之初,各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计划、研修组设计课题研究安排。这样,使课题研究工作目的明确、有的放矢、使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与选择恰当,使课题活动的组织紧凑严密,使课题研究的方法多样灵活,使师生在课题活动过程中的配合默契,收效良好。
2、狠抓历史课题组建设。历史组人员多而杂,变化多面频,是本组的人员组织特点。这给教研组建设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为此,本组组长陈小敏老师要求各位同仁发掘主人翁的精神,人人都当组长。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各项任务分工到人,责任上肩。如:涂启华教师负责各种会议记录,政史小报的评比;陈小敏老师负责课题设计及档案资料的整理;黄长湖老师负责本组督导、考勤记录、各种计划、总结的落实;陈小敏老师负责考试人员安排政史组实验课题,政史地研修组教研论文的写作等。
3、扎实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我组开展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如:让专职教师陈小敏、黄长湖老师为非专职教师上“示范课”。让新教师田君、冯晓莉上“上岗课”;让所有政史教师参与“优质课”竞赛,让外出学习的陈英兰、陈小敏老师上“汇报课”。在活动中,主持人认真负责,听课、填写听课卡,评课客观、公正、不讲情面;活动记录真实,反馈及时,这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克服缺点,发掘优点,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更新,使许多教师已逐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为了落实历史学科“对话教学、灵动未央”课题教育实验,主管实验的陈小敏老师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实验方案,明确该实验的指导思想,课题假设、实验原则、实验目的与内容,实验手段、实验措施、实验组织机构;确立实验教师陈小敏、黄长湖等教师开展实验活动,如开展实验课题竞赛,开课题研讨会、撰写实验论文,通过各位教师的努力,实验已初见成效。2014年4月县教研室组织的全县历史研讨会中,陈小敏老师的“历史五步法教学模式”得到与会人员肯定。课题研究得到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将我校的实验课题列为全县重点实验课题之一。2016年11月,陈小敏到当阳市参加历史课题实验交流与研讨,被指定为发言人之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创新实践,深得学生欢迎。历史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再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人物”。使学生进入角色,理解透彻。另外,本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有疑问,相互砌磋,甚至争辩。这已成为历史教研组教研教改的特色。
4、重视自身素质提高,紧抓业务学习。俗话说:“打铁全靠本向硬”,政史组的老师,据实验标,在确保“五大环节”落实的前提下,挤出时间投入业务学习,如陈小敏、黄长湖老师通过“摘抄、剪贴”扩大知识面,拓宽了历史课题研究的领域;陈小敏老师自学《外国教育史》、《中国简明教育史》、《现代教育理论》、《中学政史教学法研究》等书籍,撰写了读书笔记,黄长湖老师业务学习具体实在,实用性强。黄老师大量的教育随笔,使我们课题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同时,我组全体成员,借助“课题”的东风,深入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并且撰写总结,案例和论文,使我们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方法得到了更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授课“有声有色”,学生学习“津津乐道”。
九、已经取得的成果:
1、对历史对话教学有了深刻认识。
2、对于历史对话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3、对于历史教学的“生本化”进行了细致探讨。
4、对于历史对话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了初步研究。
十、以后努力方向。
1、历史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该怎样做?
2、历史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对话?
3、历史教学中,师生“对话点”研究。
十一、课题研究主要困惑。
1、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重要性认识不够,热情不高。
2、课题研究还只是浅层次、零散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3、部分教师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放不开,课堂上对话不充分。
4、实验中,基本课型探索不够,缺少细化的实际操作的模式。
5、课题参与人员变化频繁,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
注:渔峡口中心学校 陈小敏
课题名称:历史对话教学策略、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