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
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
——教育的进步,把答卷写在我们的心上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总书记以“10个更”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神州大地诠释“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深刻内涵;
2015年12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效果评估显示,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016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教育国际化迈出铿锵步伐;
2017年6月,“新高考”拉开帷幕,向着更科学的目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神州大地蹄疾步稳,向纵深推进;
„„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添活力。
变化:从数据来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何变化?
一、数据看变化•教育整体情况
1、所有小学新生都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学前教育
2016年,全国幼儿园达到24万所,比2012年增加了5.9万所,增长32.6%;全国在园幼儿4413.9万人,比2012年增加 728.1万人,增长19.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五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4%,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小学新生都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学前教育。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3万所,在校生1.4亿人。其中,小学17.8万所,在校生9913万人;初中5.2万所,在校生4329.4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超过或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16年,全国共有高中阶段学校2.5万所,受学龄人口下降影响,在校生3970.1万人,比2012年减少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万所,在校生2366.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万所,在校生1599万人,中职学生占40.3%。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于中高收入国家83.8%的平均水平。
4、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其中普通高校2596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0%目标,正在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目前,我国高校年度科技论文数量达到全球八分之一,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同步提升。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学术排行榜位置不断前移。
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中高职在校生2682万人。每年约有280万个家庭通过高职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同时,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的各类培训,每年达上亿人次。
6、继续教育形式丰富,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2016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学人数共计1229.3万人,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863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了1.2倍。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广泛开展。目前,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4560多万人次群众参与各类学习活动。
7、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
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万所,比2012年增加3.1万所,增长22.2%,占全国学校总数的比例为33.4%;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学生4825.4万人,比2012年增加914.3万人,增长23.4%,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8.2%,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
8、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深入
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5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3万人次留学人员在华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截至2017年6月,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4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各类学员210万人,实现全球广覆盖。
9、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在人才支撑方面,2016年,高等教育共为社会输送1193万毕业生,另有中等职业教育533.6万人,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五年来,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总量相当于英国或法国全国的人口,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65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7.8%。五年来,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79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五分之一。
二、数据看变化•基础教育情况
1、学前教育方面:入园率达77.4%
按照中央部署,各地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在园幼儿441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32.6%和19.8%。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2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达到70%的目标任务。
2、义务教育方面:幼升小入学率达99%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2.98万所,在校学生1.42亿人。201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推进,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达到99%,“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有关大数据抽样显示群众满意度接近90%。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从2017年起随迁子女100%纳入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补助范围。大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56人以上大班额数量比五年前减少了26万个,降幅超过1/3。全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数量达到1824个,占比62.4%。
3、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毛入学率达87.5%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47万所,在校学生3970.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34万所,在校学生2366.65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7%,比2012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到2923元,21个省份制定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
4、高等教育方面: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千年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必须根植于教育的兴盛。
2015年1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统计显示,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3699万专业人才,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作为全球最大教育体系的中国教育,不仅关乎13亿多人的美好生活,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亦关乎世界文明的浩荡进程。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
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超过发达国家1.6%的水平近一倍。
5、特殊教育方面:入学率提高90%
2016年全国共有特教学校2080所,在校生49.2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2.3%和29.8%。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了90%以上。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12年平均2000元左右提高到6000元以上,中央特教专项补助经费从5000万元提高到4.1亿元。2016年,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达到5.32万人,比2012年增加21.7%。发布实施了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涉及42门学科,盲校18门、聋校14门、培智学校10门。
6、基础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建设方面:互联网接入率上升到87%
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提高到80%,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从8台增长到12台。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000万人次,累计晒课730多万堂,进一步扩大了数字教育资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有2.1亿学生信息入库,基本实现电子化高效便捷管理。
三、数据看变化•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1578万专任教师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求
截至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78万。与2012年相比,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增加75.3万,增长50.9%;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增加16.2万人,增长11.3%;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增加9516人,增长21.6%;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增加18.7万人,增长2.1%。2、300万乡村教师获得感显著增强:综合奖补资金112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乡村教育,始终关心乡村教师,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2015年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全面提质增速的新阶段。
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3年9月启动至今,中央财政核拨综合奖补资金112亿元,覆盖中西部708个连片特困地区县,惠及130多万人,最高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补助标准较高的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向流动”,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还要竞争上岗。
扎实推进特岗计划。2013-2016年,招聘特岗教师28万人,中央财政投入217.9亿元。与2012年相比,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从年均2.7万元提高到3.46万元,中部从2.4万元提高到3.16万元。同时示范引领14个省份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为乡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新鲜血液。
着力推进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5年来有6.3万名公费师范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其中90.5%到中西部任教。同时示范带动28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有4.1万人直接到农村任教,为乡村学校补充了大批高素质教师。
改革实施国培计划。构建形成覆盖大中小幼职特的国培体系,5年来投入资金117亿,培训教师1729万人次,其中对乡村教师轮训一遍。
3、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持续提升
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小学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3.7%,比2012年提高9个百分点;初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2.5%,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7.9%,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中职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0.8%,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69.9%,比2012年提高7.5个百分点。
高水平教师数量不断增多。普通高校教师中,中科院院士748人,工程院院士575人;中小学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近4000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39.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29.5%。
四、数据看变化•教育经费保障情况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超过4%
(1)从3次提出到20年实现:4%成果来之不易。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果从1993年第一次提出4%目标算起,我们用了20年时间。
(2)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4%成果持续巩固。据初步统计,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1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2012-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1952-2011年60年累计投入之和,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财政教育投入最多的五年。
(3)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4%政策继续保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定,“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从“一般不挂钩”到“一般不低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
2、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有三个“一半以上”:投资从“物”开始转向到“人”
(1)从各级教育分布看: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
2016年义务教育占52.85%,占比最高。各级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增幅均超过20%,其中,义务教育增加最多,占总增量的近60%;学前教育增长最快,达到77.3%。
(2)从地区之间分布看: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
2016年中西部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71万亿元,占全国地方的59%。东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11.3%和12.3%,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东部地区,教育财政经费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
(3)从支出项目分布看: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
2016年,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占61%。2012-2016年,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支出增长明显,学校运转、校舍建设、设备购置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教育经费支出开始逐步呈现出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的趋势。
3、学生资助呈现四个持续增长
(1)资助学生数量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4.25亿人次(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下同)。年资助学生(幼儿)从2012年的8413.84万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9126.14万人次,增长了8.47%,年均增幅2.05%。
(2)资助金额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各教育阶段全国累计资助资金总额6981.52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126.08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1688.76亿元,增长了49.97%,年均增幅10.66%。
(3)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各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学生资助资金达4780.6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48%。
(4)学校和社会投入持续增长
2012-2016年,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的资助资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的资助资金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等资金累计2200.90亿元,占资助总额的31.52%。年资金投入从2012年到2016年增长了92.34%,年均增幅17.77%。其中,全国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48.93亿元,占资助总金额的13.59%。年发放贷款由2012年的149.03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63.21亿元,增长了76.62%,年均增幅15.2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学生核心素养,研制各学科课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领域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层面的规范、指标、指南等近800项,让教育有标可循。
调研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
此次调研仍在进行,收到有效问卷百余份,就目前几个重要问题分析来看: 您认为您所处的阶段教育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
同学们大都重视两点:
增强师资力量
完善奖学金制度
您认为十八大以来您所处的阶段教育最大的转变在哪方面
教学方式
教育设施
你的家人对你读书升学的重视程度是
非常重视,竭尽全力
......人们的教育观念在变化,不论是个人、家庭、社会还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都在不断加大。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发展保障条件的不断改善。2012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体现了中央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意味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公平不断迈出重大步伐。
第二篇:我看十八大,祖国新变化
我看十八大,祖国新变化
从南昌起义黎明的那第一声枪响,到遵义会议上那划时代的抉择、延安窑洞和西柏坡燃起的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这里诞生的长明油灯,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的英雄人物都是这样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实践着真理,求索着天下劳苦大众未来的光明呀!皑皑的雪山不会忘记,茫茫的草地不会忘记,杨家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忘记,西柏坡的苍松翠柏也不会忘记,那个在峥嵘岁月、血火洗礼中诞生的名字,那个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宗旨的政党,她猎猎飘扬的旗帜是一种怎样的吸引,是一种怎样充满感召和鼓舞的神奇力量,引领亿万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为自己是您的儿女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从战斗年代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到和平年代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激情燃烧的年代的东北大庆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粤海深圳……在每一个成长的日子,在每一寸被镰刀斧头覆盖的土地上,时时都充满生机,处处都沾满惊喜。历史证明:那个流淌着祖先殷红的血脉、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优秀的民族,那条腾飞在东方的巨龙,目光深邃瞩目美好未来,它的儿女勤劳聪慧、勇敢自强。
从金黄的季节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从那镰刀斧头光芒指引的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红火火的事业歌唱。那南湖游船、井冈翠竹、皑皑雪山、光辉延安在我们的梦乡中越来越近,几回回,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早春的莺花、东部城乡的日夜繁忙、西部沃土的苏醒,燃烧起我们所有的激情和快乐,在十月的节日里为您大声放歌,祖国啊,母亲!愿您永远繁荣、昌盛、文明、富强!
一个世纪前,饱受列强凌辱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
23456789-
第三篇: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编辑日期:2014-6-13 文章来源:决策网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今天有机会来到咱们的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谈农村改革到每个省都可以谈,但是安徽特殊,因为安徽是发源地。另外安徽在农村改革方面非常有经验,甚至在农村改革的理论研究方面也是处在领先地位。所以我不敢轻易到安徽来胡说八道。刚才讲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到深化改革的决定,这个里面包括几个原因,甚至包括外交方面的原因。这对农村改革有很多重大的部署,大家都在翘首企盼,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开了有半年多了,大家没有看到具体的改革方案,很着急。三中全会已经半年多了,怎么一点动静没有。说要统一部署,大家很着急,应该说中央在这方面也很重视。关于主要的改革措施,都应该落实到每个部门,也有一个时间表,也有牵头部门,我想很快在有些改革方面,具体的方案会跟大家见面。
现在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讲些什么。还是对最近一年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政策方面有一些变化。苗头性的变化跟大家做一个梳理,这既是对我们下一步把握好我们的下一步农村工作重点,也对我们下一步怎么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农村改革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政策的新变化,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是从过去十年的新成就过来的。从十六大到十八大这十年间,应该是中国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整个农产品全面增长,不算2013年我们是连续九年增产,再看去年我们是十年增。粮食以外,其他的大的农产品,都是全年增长。我们看这十年增长幅度是很高的。这十年是黄金的十年,另外一个重要的表现,我们农村的民生,农民的民生是全面改善的十年。我们是年均83%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农村增长速度都很快的。那么刚好到2012年我们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40%,那么40%按照联合国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点,中国农民按照国际标准,从恩格尔系数的已经进入了相对比较富裕的阶段。应该说农民的消费层次,就是吃的部分已经在整个指数里面不到40%,从就业的角度,这十年第一产业整个少了一个亿。从2002年到2012年,这应该是很大的一件事情。8000多万人从农村转到了城市,这十年里面还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通过这十年的努力,农村的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包括医保、低保,这在十年调整关系方面迈出很大的进步。这些技术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
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这十年里,整个三农的体系是一个崭新期,基本搭建了一个新的三农政策的框架体系。这十年有很多标志性的三农政策的出来。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从这十年黄金期走来的。我们往哪里去?这个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我们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在十八大以来这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在三中全会之前已经在讨论这个问题,下一步的三农工作怎么样在十年黄金期的起点上要有新的创造和开拓。怎么办?今年的一号文件,去年以来中央领导一系列的调研活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做法。这里面,至少现在看的比较清晰的有七个方面的变化。十八大以来,在农业农村政策方面,我个人认为有七个新的变化。这七个变化不一定都在三中全会里面体现,这很多东西在三中全会里面就有了,有些东西在三中全会进一步加强了。
其中第一个就是转变农业投入机制与方式。去年的研究三农问题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黑龙江的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多改革试点问题。去年一年大概把三农投入分为三大类,生产发展类、农村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大概涉及到77项的专项资金,大概300多个亿,中央资金250多亿,把这77项整合到三大类。这个东西反映到去年的三中全会上,涉及到我们整个财政体系改革的问题,就是增加一般性,减少专项改革。这项改革其实也是对新一届政府执政理念也有很大关系。新一届政府就是要改变政府职能。那么在农业里面同样有一个问题,那么多专项,涉及到农业部的有七八个部门,下一步就是要进行清理整合。今年的专项转移支付要减少三分之一,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这个就是说,这个里面包括三农,也包括其他领域。三农领域的专项比其他领域要多的多,规模要小的多。这个变化对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徽省直部门和龙头部门影响比较大,下一步大家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第二个变化,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解决粮食安全的思路或者是理念,我认为有重大的创新。特别是去年年底提出来的5句话20个字,大家看看这里面,有些长期以来我们的政策主张,在这里面体现了。该坚持的先提出来的,比如说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主要立足国内,像这样一些长期以来的政策主张,在新的粮食安全战略里面继续得到体现。但是有新的变化,我认为这里面有很多首次,第一个是首次划分粮食安全范围,从老的粮食概念收缩为谷物。按照老的口径,我们1996年讲中国的粮食要在60%以上,到2013年我们自给率只有87%。我们应该有个新的说法,谷物资本自己,口粮绝对安全。首先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之一。首次明确中央承担首先责任,未划定明确的粮食自给率数量标准。
第三个变化,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最低收购价,对促进农产品价格的稳步提高,对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个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是逐步的积累。我们的最低收购价已经偏了,我们国内价格逐步已经进入农产品最低收入价格。有很多问题就不可持续,这次中央提出来,就是要改革农产品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定价、价格分离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这个目标价格制度到底什么东西。这个目标价格制度美国七十年代就有了,现在美国人不搞了,更多的依靠市场。我们想恐怕先试一试,今年一号文件就提出来,要启动对东北大豆、棉花等补贴,国家把这些差价补给农民。这两个几个国家已经公布了,棉花的目标价格是一万九千八,这应该是去年的储备价格。那么东北的大豆这次定的价格是四千八,去年的价格是四千六。那么目标价格的第二种形式就是价格保险,就是探索粮食和农产品的目标价格。这个价格保险的基本原理跟刚才的价格补贴是一样的,也是定一个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的时候,保险公司补偿。第三个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我们也知道这个目标价格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想一想美国农产品的经营规模是非常大的,是农厂主自己选择,你愿意你就跟政府签合同。我们国家生产规模这么小,农户这么多,做起来我们对信息的掌控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操作上也会有一些问题。包括我们价格补贴也好,价格保险也好。你到底跟什么挂钩,你当期的收购量挂钩,这些会受到影响。我们要规避这种,我们要跟以往的生产行为挂钩。它的好处是农民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了,你以前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得到好处。那么你现在的产品价格就有上升余地,就导致另外一个问题,这些产品的产量,这些产品的生产就有可能波动。我们的市场价格应该是跟以前的最低收购价格要低,这也是两难的选择。
第四个变化,对调整农业补贴政策的呼声作出回应。政策初是调动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分配补贴资金,以各省区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库存量、商品量为依据。承包者与经营者分离不普遍、粮食生产普遍存在,以农村税费改革分户数据作基础有利于财政部门将补贴直接发放到户。
第五个变化,下决心让土地休养生息。今年年初也公布了我们土壤污染的普查结果,应该说情况比较严重。这样也给我们一个反思,我们老讲成就,讲黄金十年,我们去年超过粮食超过了6亿吨,水产品超过了7千万吨。这样的产生是很大的,这样的产生的取得是付出了严重的生态代价。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那就是说对我们以前透支的产能要想办法弥补。同时要健康的产能提高,那么在这一进一退之前使我们的产能稳住,在稳住上有新的提高,这也是一个对我们当前的农村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不退的话,我们以前那样一种透支未来的生产方式,到底能维持多久,这也是值得考虑的。今年1月提出来的建立农业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这个事情要做好,就是要让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不要受到大的冲击,做到这几个目标兼顾确实有难度。
第六个变化,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亮出更明确的态度。耕地的流转从84年开始就不存在障碍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谨慎的。谨慎是有道理的,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非常谨慎,是因为农民的就业没有解决,是因为农村的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以前在设计农机制度,现在确实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说农民的就业、农民的收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到底有多大。去年从全国来讲,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所占的比重26%,全国平均农民收入里面只有26%是靠种植业来的。那么农民的保障体系,现在生活保障水平不是很高,但是这个框架是有的。所以我想这些新的因素和新情况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土地的流转的规模上,可以更明确一些。这次三中全会也好,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好,这样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所高度关注。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问题,我个人体会在政策肯定上,比以往的政策好像是要宽松一点。我们几位领导通知都是十八大以来,在农村的调研中间,在土地的流转这个问题上,在发展家庭农场,到底持有什么样的立场。应该是非常清晰的,包括总书记,包括总理,包括我们分管的副总理,到江苏、安徽考察,对土地的流转,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问题非常关心。汪洋副总理在安徽考察的时候也是对农业经营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发展适度经营方面他们的政策信号是非常明确的。
第七个变化,提高扶贫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扶贫这个问题在整个三农问题是最重要的。三农政策体系里面要把扶贫政策纳入到里面来。从注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区域发展,专项注重民生导向、扶贫到户。十八大以来,在扶贫政策倾向上有微妙的变化,包括去年年底的工作会议,和今天的一号文件都提出来扶贫对象的生活水平作为我们衡量政绩的考核指标。现在扶贫的系统也在严重中,怎样扶贫到村扶贫到户是下一步扶贫很重要的政策走向,还有贫困县的特殊机制问题,下一步怎么建立这个机制,恐怕也是我们扶贫政策的一步的走向。
所以我想今天利用这个简短时间,跟同志们回来一下,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从中央工作部署的角度,从领导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农业部的政策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下一步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这些东西我个人体会,在推进这些变化的时候,其实心态也是非常纠结的。为什么非常纠结?因为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十年,三农工作成就太大了,轻易不能改,改起来要瞻前顾后,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在稳定这十年的政策同改革创新中间有很多两难。我个人感觉这一年多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并没有太大的实施,还是有一种投石问路的意义在里面。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的中央领导在三农方面,他的政策体系或者他的三农的理念,我认为还是不是十分定性,还是在形成过程中间。到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一系列全面推开了,那么十八大以后的三农政策的体现才能出来,现在我们看到的还是有些模糊。我就讲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和新变化
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和新变化
一、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和新变化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的高度,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大力度,强化党的作风建设,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新形势
十八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迹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严厉惩治腐败,为政清风扑面而来,反腐倡廉成就举世瞩目,从严治党已成为新常态。这种常态不是短期状态,也不是曾经的状态,而是超越以往、具有新鲜气息的状态,主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久持久”三个特征。一是“从严”。从严治党是新常态的核心,也是最明显、最突出的标志。二是“高压”。“零容忍”“治病树、拔烂树”,“打虎拍蝇猎狐”。以高压态势营造“怕”的局面。三是“持久”。“从严”和“高压”的态势,不仅要“有”,而且要“久”,要突出常抓、抓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跟上中央的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败斗争面临的总体态势及严峻考验,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纪检监察干部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和新部署上来,彻底丢掉高压反腐“一阵风”的幻想,完全抛弃“重温旧梦”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工作心态,自觉回归本来状态、找准角色定位,立足本职,干好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反腐倡廉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新任务
一是纪律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以及工作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人事纪律和生活纪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二是作风建设。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找准着力点、切入点,处理好公私问题,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三是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形成反腐败合力。发挥好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机关和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概括起来是“两责任、两为主、两覆盖”和加快“三转”。
(三)新特点
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反腐倡廉方面打出了多套“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特点一:高层亲自推动。十八大开后短短2个多月时间内中央就反腐作了六次表态,其密集程度之高、用词之严厉十分罕见,体现了与腐败分子、腐败势力势不两立的姿态与决心。
特点二:密集出拳,“老虎”、“ 苍蝇”一起打。十八大以来,中纪委频频出手,打出一套查办、约谈、巡视、清退会员卡等环环相扣的密集“组合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特点三:群众参与,形成反腐的人民战争。网络反腐成效显著,实名举报不断涌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反腐的决心、信心和能力都给予了大力的肯定。
(四)新变化
两年来,中央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直指沉疴顽疾的措施密集出台,一批涉嫌违纪腐败的官员受到依法查办,取得了人民满意的新成效。十八届中央纪委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邱学强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作了“四个空前”的概括:一是当前腐败问题的严重程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是空前的;三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对我们党的信心和高度认同是空前的;四是反腐败面临的挑战和历史机遇也是空前的。这充分回答了中国反腐倡廉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明确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新目标,进一步彰显党和政府反腐倡廉决心。
第五篇: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专题
行稳致远,驶向新航程(治国理政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赵 超
《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31日 01 版)
2016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迎来“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回顾辉煌过往,更好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勇于实践的必然结果,这是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
深谋远虑,大思路绘就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2015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
这是1月1日,国家统计局在新一年发布的第一个统计数据。“PMI虽然仍在临界点以下,但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双回暖,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企业采购意愿有所增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去年我国主要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已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抓住关键时机,中国经济方能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否保持正确方向事关全局。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引领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阶段,面临结构调整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支撑增长的需求乏力等因素,潜在增长速度下降。
面对“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党中央始终以战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保持战略定力主要表现为追求远大目标矢志不渝,应对复杂局势泰然自若,运筹利益全局胸有成竹,化解风险挑战胜券在握。这是一个国家、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中国经济增速在放慢,但是增长水平仍然让所有发达国家艳羡。”
明确发展大逻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了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我国发展依然有着无限的空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新的动力正在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转型升级,大目标引领新发展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先后有8家中央企业被批准实施4起重组,国资委直接监管中央企业减至106家。
“作为央企提质增效工作的重要一环,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的兼并重组,优化整合服务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
新常态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
打赢攻坚之役,中国经济方能蓄势而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东部率先企稳向好到中西部爬坡过坎,结构调整棋局正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从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到服务业走势强劲,结构调整不断激发新动力、打造新引擎;从简政放权到商事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土壤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看来,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
——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5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已占据半壁江山。
“在传统增长点逐步褪色的当下,新的增长点正在破茧而出,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大好的发展前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承压的情况下,去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带动就业。
当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后,中国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将会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开放融合,大格局赢得新空间
新年伊始,57国共同筹建、历经800余天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成立亚投行,是为了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持久繁荣的亚洲,将为世界各地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广阔市场,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说。
赢得战略机遇,中国经济方能放眼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长6.5%,占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10.4%提升到2015年的约13.2%,明显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预计达到62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30%以上,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提高到60%以上;
——截至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4,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贸大国,正在稳步迈向经贸强国。”
2015年12月23日,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这一铁路项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中国铁路走出去取得又一重大成果。就在这一年,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境外铁路项目纷纷启动,中国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正在生成。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集群式、抱团式走出去增多,涌现了一批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十二五”前4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累计达324.9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3%,海外装备制造企业达到2000余家。
更为重要的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金砖国家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舞台,随着一个个中国方案、中国建议的提出,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态度发生质变,中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
“我国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将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也意味着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世界进入共赢时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