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4:0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学校:药惠小学 教师:丁凯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在学科结构、学科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引起了变革,但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情感为教育对象,本文通过对情知教学理论的内涵和特点的阐述,界定了在情知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就不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提出在教学的前、中和后要以“情感设计”贯穿整个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

[关键词] 情知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感设计;道德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发展的标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前进,不仅是每一个学校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政策目标;

信息技术在与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课堂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师生角色等等,使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接受知识的形式多样化,知识构建速度更快,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比如:他们的学习伙伴也不仅仅只有自己周围的些许同学,也可能有包括学科专家在内的、各地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群体伙伴,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主要在情知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真正的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建构。

一、情·知教学理论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目的是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知教学理论的概述及特点

情·知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的,是由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构成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体系,冷冉先生对情知教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做了阐述。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份有两类:一类是属于情意因素,如动机、态度、情感、兴趣、意志等;一类是属于认知因素,如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1]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与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统一就构成了情知教学。可见该理论重点突出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冷然先生认为:过分的强调认知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考试的本位化,教学效果的结论化,致使学生的兴趣索然,而作为学习者,他们的学业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认知的即智力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不如起动机情感、信念等情感因素来的巨大,因此,教学不仅仅要学生认知,而且要在与情感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进行。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很多,张剑平教授在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

[2]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见,该定义的界定,是以培养素质型人才为教育目的,是从教育的宏观目标的角度出发的。从微观的教学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学习的改善。所以说,信息技术能否有效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衡量信息技术是否与各学科实现了整合的标准,但是,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带来了技术的融入,同时也带来了观念和理论的融入,使各学科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和模式等等发生质的变化。

(三)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

任何技术应用于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更好的促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情知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情感角度入手,通过技术感化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在学科结构、内容、教学策略及环境等方面,通过提供的声响具备的教学内容、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有效的建构知识的目的,张扬其个性发展的同时,实现其更好的全面发展。在该定义中,主要突出了情知教学理论的核心“以情化人”的思想,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感化,使其主动地选择学习,从而将整个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3]

二、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第一部分讨论了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实现“以情化人”的情感教学目的,必须将该思想贯穿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每个阶段并可以细分为几个层次,而情知教学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与这些层次中微观因素的结合。

(一)情知理论下的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在以知识为中的课程整合阶段,按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情知教学理论要求信息技术在其应用中要以学习者为对象和以学习者的内部情感的激发为对象,在信息技术充当演示工具中,该模式在现在很多的学校存在,即信息多媒体技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幻灯投影媒体教学,但是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充当演示教师教案的工具,而要充当能引起学生对所展示的知识共鸣的工具,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幻灯图片或视音频,使学生首先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4],让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习,从而改变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被动局面;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充分体现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协作和交流学习,通过交流,使学生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同龄人或专家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是,在该学习的平台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所面对的交流平台或者是很简单的交流窗口,即信息的发送、接收等简单按钮所组成的窗口,或者是按钮很丰富,但是大部分都是交流工具为自身的推广而设计,并未对学生的交流起到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对其产生厌倦感,还会对该信息交流平台的有用性产生质疑,因此,在设计交流协作平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自身兴趣,既能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即为学生个体的提供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的学习的平台,如网络课程等,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现在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大部分都是传统课堂教室的搬家,不仅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从在很多弊端,而且网络课程界面的设计上不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比如,在网络课程界面颜色的设计上,部分网络课程所选的主色调与界面的文字对比度低,从视觉信息接受的角度,信息接收质量大大降低;部分网络课程在内容上,还是教师的课堂教案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外,对于优秀的学生,缺少知识的衍伸部分,而对于网络课程的知识衍伸部分是主要面向优秀学生(课堂知识能快速掌握的),恰好在教育中,得到个别辅导的学生主要倾向于优秀学生,因此,网络课程知识内容板块的安排,使网络课程不同于教室课堂的主要标志。

(二)情知理论下的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和作为研发工具[2];作为资源环境,是指信息技术为整个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主要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对学生的测试;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主要是为教和学服务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但该过程的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意识之上的,即学生愿意获取信息,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能否维持学生的学习,必须要以学生获取信息的动机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主动参与。第二,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该层次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群,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明确提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道德为准绳,同样,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加工,也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上的,即网络信息道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和个别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协作交流,主要有学生之间的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而这几种模式要求学生要处于投入的状态,学生之间的竞争能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动机有效方法,角色扮演,主要通过学生对要扮演的角色的投入,既有外观的表演投入,还要身心的投入,既要对所扮演的角色的特征要全面了解,并能够模仿,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通过情感交流来学习的体现。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主要的教学策略又探究式教学策略,该策略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情知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与生活实际相似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所探讨问题的兴趣,实现学生真正的进入探究的环节当中,在平时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发现,在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由于学生投入程度低,往往造成某个问题的解决,以老师的解答为最终的结果,将真个探究过程变成教师自己的探究,影响该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能否真正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即他们学习是否真正的发生了,而这个的前提基础就是首先要学生真正的所学内容感兴趣,在意识上接受该问题的探讨,才能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探究过程中,所以说,情知理论强调教师要采用将学生所探讨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

(三)情知理论下的全方位课程整合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主要是与课程内容改革、结构改革和目标改革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主要是学生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欲望的满足,因此,要使其真正的学习,情感因素在整个教学中占很大比例;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连接结构形式,比如,在现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采用图片、图像和动画等形式,使所教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而这些内容机构的变化正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教学目标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的技能,问题的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增加了对学生道德的评价。教学组织结构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再是线性的,固定的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而且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整个教学以某个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自主探究,在小组分组的过程中,主要根据学生的男女比例, 成绩差异, 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和遵规守纪几个方面[5],形成优势互补,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素质, 其形成就是一个内化过程[6]。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素质内化、实际上就是对教育影响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已知向新知的转化、记忆与理解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在这些转化中, 学生不同程度地要利用心智活动如分析、综合、判断、比较等, 而这些心智活动的参与程度又与学生自己的意愿有关。因此,当学生对教育影响加以内化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情”字, 这个“情”决定了学生是否愿去借助已知加深对抽象的理解, 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借助形象促进对新知的理解过程, 决定了学生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对教育影响的识记和保持, 也决定了采取措施的有效度和努力程度。所以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课程整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通过情感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情愿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恒山,情知教学的理论特点及其实验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5[1]; [2] 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P15:20; [3] 张婷婷,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之情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4] 钟亚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5] 王家志 徐福才,立体教学是情知教学的重要手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4] [6] 张建琼,论情知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2];

第二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

一、“整合”,让学习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美术教材虽然有着丰富的艺术图片素材,但是它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量的需求和艺术素养的拓展。而美术教学不仅仅只是对孩子进行单一的图片欣赏,如今孩子已经生活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时代,广袤的世界已经成为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声情并茂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进行有效学习,已经成为了现在美术教学的常规教学环节。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比如《京剧脸谱》一课,京剧虽然是我国的国粹,但学生对这一祖国传统艺术知之甚少,对脸谱知识的掌握更是凤毛麟角。作为美术教师,有责任去弘扬祖国的传统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我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关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并从角色、谱式、色彩等几方面分类讲解,使他们逐步了解了京剧及京剧脸谱的发展、演变以及谱式、色彩等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近学生与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去认识、了解不同地域间的艺术异同,感受多元化背景下不同艺术的魅力。这样的课例几乎充实着每一堂美术课,第 1 页 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素材,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力,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整合”,让学生思维的羽翼飞翔

1.信息技术是具有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一张范画一支粉笔的时代

国内外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除了学生共性的发展外,美术教学活动更多的是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是个性思维的张扬

例如,我在教《重复的形》这一课时,如果在一般教师看来,我的教学引导只是一种最最基本的方法,不可能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示范。但是,我在电脑房上课时,学生人手一台电脑,通过“图画版软件”,最终的作品丰富多彩。这时的信息技术可以点亮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反复练习,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

第 2 页 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功的喜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思维也会异常活跃,课堂气氛跟着高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

三、“整合”,成为师生关系互动的新媒介

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教学的互动。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图片、影响、文字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的了解少之又少,于是我利用电脑组织了一次网络整合课。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讨论,让学生整理水墨画的分类,齐白石绘画的特点等,使学生能在艺术的海洋中真正邀游,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互动。因为学生的审美各不相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

第 3 页

计算机与美术的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如在原来的“师与生、生与生”增加了“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互动。假如能与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融合起来,学习方式就更加丰富了。学生更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与创新。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看到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的电子材料,以此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模仿与接受,一味地在教师圈定的美术知识圈子里打转。相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搜寻相关内容与知识,兴奋地探究美术的奥妙。有些课,因为学生兴趣高,课内时间有限,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还会在课外花时间去探索、研究。日后,有新的认识,他们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补充完善。研究性学习得以落实,拓展性学习也能真正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目前和将来,各种新的信息技术软件不断发展更新,会使学生对电脑绘画设计一直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四、信息技术,永远无法代替教师的指导

要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提高相应的美术能力,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也说“成功的教学需要多种因素结合,就像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自由的思维空间,体现相应的美术技能训练,如果完

第 4 页 全自由放任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传统教学的任务都完成不了。我觉得有时候信息技术是替代不了教师的示范和指导的,这也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

总之,作为教师要理智地面对现实,适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出最高的教学效率。“整合”是一种方法,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如何适应新环境,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即教学观念也要有个“整合”。

第 5 页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江爱美

摘要: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探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在整个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注重探究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在研探中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创新兴趣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为前提,以个人或群体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

一、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次,信息技术课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独立思考能力。再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的水平,适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问题,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互助中学习。这些都是开展科学探究的必要前提,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或以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怎么样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一定要“信得过、放得开”,善于启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去探求新知。

2、确立探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放手让学生以个人或群体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毕竟有一定限度,所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等形式,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有意义的情景,加上探究方式获得知识。那就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心安理得地放任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学生再次探索性学习的动力。

3、确定学生自主探究目标。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定向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整体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强调对知识过程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教师要在“导”上下工夫,比如:在导入新课时导,再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等。

5、体验发现自主探究乐趣。

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只要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新的发现和“技巧”。让他们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也可以通过合用探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任务”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参与探索。

6、延伸成功探究学习经验。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类似于演示的操作,配合自己的语言,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对自已掌握的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探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

实施探究性学习是一件新鲜事,实施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但这是势在必行的事,要想办法迎难而上。

1、要从转变观念入手。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的事,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要进一步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

实施探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所以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整体配套的改革。

学校是主阵地,政府行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参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从家长和社会方面来讲,要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为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总之,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个性,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建构积极性及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积累信息技术的能力,师生共同及时修正、调整和重新认识自我,进行主动学习,延伸探究兴趣。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在成功中体验,在体验中成功。

参考文献:

[1] 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2] 刘学勋,《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新探》《江西教育》2004.12.[3]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作者简介:

作者:江爱美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

工作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

邮政编码:262500

联系电话:3986028

E-mail:jam6666@163.COM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新“文盲”,忽视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国际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国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与传统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

1.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1.1教学模式的特点。

如果说赫尔巴特的“四段法”是最早(1806年)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模式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发展为上百种模式,但这些模式都遵循了共同的特点。

(1)任何的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或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2)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主题、特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的程序,同时包含了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导的多种教学策略。

(3)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教学模式中,教学中的各因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4)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1.2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美国著名的师范教育家乔伊斯(Joyce)在与他人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分成四大类。

(1)社会相互作用模式(2)信息处理模式

(3)个人发展模式(4)行为主义模式

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一书将教学模式分为三大类(1)侧重于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2)侧重于发展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学模式

(3)侧重于适应学生需要与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 这些分类方法反映了不同的分类思想。乔伊斯的分类倾向于以模式的理论基础为依据,而叶澜的分类是以个体发展为依据。不同的分类对教师选择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指导作用,但任何教学模式都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特定的教学目的(2)特定的教学程序(3)特定的作用方式

(4)特定的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它的处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

2.1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而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作体系。

教学方法既包括手段和方式,又体现为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二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第三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就必然包含了教法、学法、教与学的方法。2.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方法,没有方法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种特殊的综合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3.各种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3.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戚勒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改造并传入我国,我们又对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它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后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3.2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模式之一,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把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练习,如此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3.3探索—发现教学模式

又称“引导—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但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协作关系,要求学习者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有时甚至是主角。3.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师一般要给学生一个任务,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掌握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4.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4.1以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为依据的教学方法分类的应用

4.1.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都伴之以讲授法。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这种方法主要作为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如介绍某工具软件或讲解网络知识。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很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信息与信息社会》这一节,教师就可以提出“什么是信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信息的意义,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学习者的意见和想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4.1.2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给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处理过程,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对作品或演示过程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以给学生演示带有趣味性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动性。

4.1.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也就是实践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这种教学方法常采用个别化教学模式,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4.2其它教学方法的应用

4.2.1任务驱动法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所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

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模式。小组学习又称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在任务驱动下,小组讨论、小组竞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能使小组成员间和组与组之间的思想融合贯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4.2.2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构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例如采用一些健康益智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学过的内容。提出切近生活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4.2.3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利用已学过的Word的界面设置,可以映射Excel等软件的界面,这样就可以用形象比拟的方法轻松的学习其它软件。4.2.4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

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5.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5.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而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两者相比,教学方法更注重于具体的途径和程序,也就是教师课上所使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5.2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每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一种或哪几种能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来说,只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达不到最佳教学效果的。

选用教学方法必须与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并综合运用。而且信息技术课不能只考虑自己单方面的教学,还应积极与其它学科整合,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它学科中。通过这种应用来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5.3建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强调以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协商、会话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灵活运用这种教育思想。如果教学只是呆板地讲授软件使用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5.4发展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世界最需要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想象力丰富。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设计应考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激活并扩展学生的想象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多种实践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想象等一系列思考过程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5.5在教学中坚持“主导---主体”模式

学习控制分为两种: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就是学生受到来自外部的因素对自己学习的约束,表现为来自家庭、教师或长者的计划要求、任务、期望、鼓励、批评、督促、关注等,与学习的外部动机相联系;而内部控制也叫自我控制,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计划、要求、反思和调节的过程,与学习的内部动机相联系。学习过程往往同时存在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既要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又要结合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轻视。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当前社会即信息时代对计算机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要,把社会意识和他人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

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而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特别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这样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中,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信息技术就应该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愉快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仅仅围绕在玩电脑这方面,并未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深层次兴趣。那么,如何挖掘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趣味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巧妙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新颖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平淡的开场白根本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别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是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胜心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三是适当安排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为了避免因枯燥的操作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游戏软件,开展一些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乐中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围绕新课程改革,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发展的空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无从发挥,根本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要精讲多练。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变多讲为精讲,将节省出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利用,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获得一定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任务,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与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熏陶。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开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马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J].学周刊,2014(21).[2] 蒋昌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思路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8).[3] 王春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03).[4] 刘妮娜.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J].时代教育,2014(04)。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目录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校本课程建设与探究

    校本课程建设与探究 今年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教体局统一组织的初中校长提高培训班学习活动,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名家讲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又根据我校实际针对校......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探究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探究摘要:文章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充分......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推荐]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通化兴华教育中心通钢二中 单东雪 摘要: 当今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