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标培训心得(范文模版)
《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柿子园乡中心小学
郑永婷 2013年12月
《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我有幸参加了联校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由于这次培训的针对性很强,来的都是小学语文老师,培训主题是新课标的学习,新教材的教学的问题分析与课堂实践,培训目的是帮助老师深入理解新课标、新教材的核心理念及新教材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提升老师的认识能力和纠偏能力,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的专业发展。
在培训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3位教师的讲座,认真做笔记,与同行们讨论交流,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参加培训后的几点感悟,愿与同行一起分享。
一、识字教学
我认识到了教学低年级儿童对于识字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新课标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求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儿童识字起步阶段就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方法来优化识字的途径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把这么大的识字量落实下去呢?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才发现,我们教师在“认识”和“学会”两项要求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混乱。“会认”的字只要整体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就可,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举措。我们要明确:新教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识字量,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进入提前阅读,也就是说,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大量的生字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会出现,根本无须过早地进行分析,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识字时间,更好地用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认得准,记得快呢?就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二、写字教学
我认识到了教学低年级儿童对于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很多孩子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写字质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很多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把字写正确就行了,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的问题是小问题。新课标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三、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内容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是事倍功半,因为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也无法代替学生,只有让他们通过读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
四、习作教学
我明白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鞋匠的儿子》研究课材料
教学设计及反思
柿子园乡中心小学
2013年12月
郑永婷
第二篇:课标培训心得
小学数学课标培训心得
水土小学潘维
今年暑假从6月27日到29日,我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新课标全员培训。这次培训上级组织相当重视,因而也促使我认认真真的参加了三天的培训。虽然培训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的收获却也不少。
每天的培训都有着不同的收获。培训的第一天是重庆师范大学的黄翔教授从宏观上对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他详细地为我们解释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及“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还为我们分析了“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等。黄教授提到: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他的讲解,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第二天,在教科院陈翔彬老师对课程内容的解读中,我了解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各板块的内容、目标及和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基本没怎认真的去探究过,教学中有些敷衍,听了陈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知道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此,让我更加清楚的感受到: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学中只有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才能达成目标。
第三天是进修学院数学教研员吴平老师对我们进行培训,吴老师除了组织我们对课标进行朗读外,主要就《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培训指导。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天,因为吴老师的培训太实际,也太实在了。吴老师首先对我们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然后针对我们备课流程中存的问题和教案的编写问题提出了要求。要求大家备课时要做到阅读课标、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课知识与课标的链接,在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写出教案,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修改、复备。最后她提出了教案编写的格式要求:“环节+问题”。这样的教案简单明了,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这次培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这样三点收获:首先,通过不同层次培训老师的全方位的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总是忙于应付上课和批改作业,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而对一些宏观、中观上的东西知之甚少。其次,丰富了我对课标知识的再认识。我虽有多年的教龄,平时却少有机会用较集中的时间来更新知识。其三,进一步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学生观。
第三篇:课标培训心得
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
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收获不小。特别是网上学习培训,这个平台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学习讨论的空间。老师通过在线学习,网上发贴、回贴把学习的认识、感受、心得体会等发到网上,大家一起学习讨论,收获很多。我就此次的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体会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奉献。”
我觉得,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有人总结,教师要有“五心”:即“爱心、诚心、耐心、信心、真心”。用博爱去关怀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用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信去鼓舞学生,用人格去引领学生,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换得一颗颗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
体会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通过这次集体培训学习,我的最大感触是教育教学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这样就能使“情境教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体会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明确了情景教学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表明,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正逐步达到最优化。
第四篇:课标培训心得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思考
——听张永强讲座有感
逸夫小学
曹亚
3月11日,山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张永强老师受邀来到我县指导,我们有幸聆听了张主任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思考” 的讲座。他从语文课的角度讲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他的讲座呈现出他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同时以大量的教学实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让我听后心潮澎湃,受益匪浅。
在培训过程中,我认真聆听张老师的讲座,仔细做笔记,听完之后还与同行们讨论交流,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参加培训后的几点感悟,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了解新课标的“变化”,学会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张老师说:“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修订版课标不仅在“前言” “总目标”还有“实施建议”中都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改变平时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机会。由此,我想到了王廷波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教育不仅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沃土,而且是追赶未来的加速器。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学会做智慧型老师,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尊重学习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关注学生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和兴趣经验等方面的差异的特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由教学向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做好生命的牧者。
二、明确语文课“学什么”,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课标中,在“课程性质”一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觉得课标在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想想也是,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比如我们每学一篇课文,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我们教来教去,最终目的还不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语、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这也正是说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自己平时的教学恰恰只是就书本而教书本,学生总是学这样空洞的语文,兴趣能大吗? 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在教学中遵循量力而行和因材施教等原则。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去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应该合理明确、教学环节完整,时间分配恰当,问题设计应该能涵盖大部分学生,适当照顾尖子生及后进生,讲练分配合理,精讲多练,互动环节设计要富有吸引力,能充分调动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另外,如果是班主任,我们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恰当地去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洞察“新课标”的具体改动,扎扎实实做好语文教学。
在这次培训中,张老师具体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方面谈了“新课标”的具体改动,且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教学案例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一定要合理利用好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具体做到:低要求、缓坡度、重乐趣、重积累、重运用。几个简单的字,却字字千金。
我想,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心得与技巧,但语文教学既简单又不简单。具体教学方法可以简单,读读、背背、议议、写写,但教学内容的选择却不简单,教学环节的简化需要老师在对教材烂熟于心的基础上,做大量删繁就简的工作,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张老师在讲座结尾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才高八斗。的确是这样,课程标准在变,不变的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兢兢业业,为学生服务。
第五篇:课标心得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莞城步步高小学 王淑英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1.讨论 2.资料调查 3.现场调查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6.教学游戏 7.参观访问 8.欣赏 9.练习10.讲故事 11.讲授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总之,在教学《品德与生活》时,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课标心得体会
莞城步步高小学
何棪阳
学习完了《品德与社会》课标后,我得到了很大的体会。通过学习,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了应该怎样上课,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认真学好课标,就会象无头苍蝇,没有目标。品德与社会课标共有: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 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 分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我们要认真按照这三部分去上好课。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性质,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和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成长打下基础。明确了它的基本理念,认识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帮助他们克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从课程的类型看,具有综合性。它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首先看人文性。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社会活动,儿童的发展包含生理、心理诸多,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 指导下学做事。总目标之下还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关注多了,就获得了有关这事物的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作为一个整体影响着个体发展的。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平时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注意交通安全,小心受骗,学会自护自救,懂得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方法,知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欺骗手法,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教育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在学习中珍惜时间,懂得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在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学习困难的好办法,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能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教育学生能意识到别人的不高兴,并表示关心,知道日常交往中让人讨厌、生气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在与朋友的交往中,知道反思自己的言行,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明白集体的成功及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初步了解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 5 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培养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
5.扩展教学空间。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提高认识社会 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的能力。
课程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的,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用儿童生活中的话题作为教材的主题或课题,使儿童感到亲切。
我觉得课标编得很好,很详细,通逐易懂,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帮助,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透彻,真正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要认真地按照课标去做,把思想品德课上好。
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莞城步步高小学
郭爱明 看完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之后,我感觉到自己必须得重新认识什么叫做品德与社会,还有该怎样去上好这门课。
本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好的课程,它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们呢这个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活圈子。《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可以说,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师兼职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许多的优势。反过来,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样可以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教学的课程使几个教学工作互相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与此同时,在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 己的发展和提高。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应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做:
一、设计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全都参与。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我认为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尤其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语文课,要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于活动中悟理、于活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回归生活实际,点燃学生情感
品德社会性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我们要选取实际生活内容,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课前参与,以生活为基石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构建多元化、多尺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可以加强自评、互评、小组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教师评价到儿童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培养了儿童的自评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时,在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 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多尺度地评价儿童,千方百计地提携每位儿童,促使其原有的、一定的发展定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
写读后感并不是目的,最重要能够真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取得最佳效果,所谓“学以致用”嘛。以上所写的就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课标学习体会
莞城步步高小学 张杰君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 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有益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鲜活的开放系统。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两个“转变”:即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策略1:就是要建立一种学生崇尚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中,或从具体体验中培养道德判断力,或从道德冲突中寻找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策略2:形成唤醒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单一的正面说教,难以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力量来体会到主体的道德精神需求和情绪体验,容易使教学只流于形式井未触及灵魂。《标准》中倡导以学生“学会”为主创设情景,分析、判断、模仿、讨论、澄清,最终使学生面临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时候,能够比较丰富的创造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来进行选择。策略3:提倡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个性化,而教师退居暗示地位。活动可以是学生的独立活动,包括观察、阅读、思维、操作,可以是小组讨论或交流,也可以是教师指导下集体交流讨论等。
与此同时,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生成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通过评价发现和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心得谈
莞城步步高小学
黎金群
本学期开学不久,学校就组织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标准。在学习新课程后,我对《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我从这一课程性质中,明白到: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极具综合性与挑战性。它 不但与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关,更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历史的认识或是与其日后的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可不能掉以轻心。我以后可得要好好地反省以往对这一课程的错误认识。作为一个社会人,德为先,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的事实,但应试教育的作怪,我们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学科的存在。重新认真学习这一课程标准,无疑是对我们的当头一棒。
其实,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的行为。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中有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可见,课程是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的,是发展儿童丰富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而课程总目标更是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业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总目标的体现,我们不妨从其教学内容来看一看:民族团结一家亲、我是学校小主人、买与卖、身边科学的利与弊等等,无一不让学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思考与认识。学生能力的提高,必定要在自己的思考实践中才能有较大的提高。所以,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得靠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去把握,去利用。对课程总目标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所以,重新学习新课程标准真的是一场及时雨。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我别有感触的还有它的评价建议。在课程标准的评价的目的与功能中提到: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 童进行比较与分等。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交流的过程。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是单一的,应是多元的。不能以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是好是坏,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更是对儿童的一种摧残。我很认可这一课程标准中的建议:多给点鼓励,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要进行比较与分等。正确运用评价,其实是对学生的有效教育。所以,在评价时,运用多种形式(比如,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过程评价等)是挺受学生欢迎的。
教材由原来的《思想品德》到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性——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品德,品德离不开生活。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所以,我真心希望我们一线教师能用真情去教授《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真心希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让学生动真情,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而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特别是人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而提高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抓起,从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做起。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