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016年4月13日―14日,我参加了金沙县教育局教研室在西洛中学组织的“深化群文阅读。构建有效课堂”初中乙组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作为一名参赛教师,在西洛中学八年级(5)班尝试执教了一堂“登高”绝句阅读、赏析课,荣幸获得了二等奖。在两天的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其他八位优秀教师执教的群文阅读优质课,结合之前听过的几节群文阅读展示课,对本次参赛及这种一节课内阅读多篇文章的教学方式有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内容概述
我这次执教选择的内容包括一首“登高”五言绝句,三首“登高”七言绝句的阅读、赏析,《登鹳雀楼》《登飞来峰》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诗歌背诵篇目,《登岩孔白云山》是我现在任教的八(6)班学生张敏创作的,《登兰州皋兰山》则是我2013年岁暮在即将结束兰州学习之旅时即兴写的。
第一首绝句《登鹳雀楼》前面写景,后面抒情,诗里激荡着对光明的留恋和追求,并阐释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第二首绝句《登飞来峰》则是通过虚实结合写景言志,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自信的博大情怀。第三首绝句《登岩孔白云山》写景兼用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热爱家乡的愉悦心情。第四首绝句《登兰州皋兰山》叙事、写景后直接抒发难舍难分的感伤。这四首“登高”绝句,登高望远,思深抒怀,表现豪迈、自信、愉悦、伤感的情怀。我依次展示唐宋诗人的千古登高绝句和两首师生的诗作,使学生从阅读、赏析诗歌中得以情操的熏陶和绝句创作兴趣的激发。根据格律诗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阅读感悟为主的综合性诗歌学习赏析课。
二、教法及教学过程
我采取的是“一带三”的群诗阅读、赏析方式,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后,在幻灯片上展示阅读、赏析诗歌“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阅读注释;第二步:描述诗句;第三步:品析字词)。创设情境导入后,我采取了多形式的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读、起立读等),让学生真正积极参与阅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接着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学生共同赏析第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结合我校“学、教、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大胆放手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圈划,赏析、批注其他三首“登高”绝句,让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主动积极发言持续了约10分钟,当学生赏析中遇到阻碍时,我适时简要点拨启发。课堂上,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精美的朗读音频和视频,从听觉、视觉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作了相应的拓展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以“登高”为话题,试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的作业。整堂抑扬顿挫的诗歌阅读、赏析课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达到了阅读与速读结合、思考与讨论达成、合作探究、赏析提高的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教后反思
绝句较精短,诗歌赏析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如果时间足够,我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背景、题材及语言风格等。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赏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我在教学中有需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口语表达中有表述不够简洁优美,有方言音,板书没有起到画龙点睛、贯穿始终的作用,教态中手势运用和面部表情的不和谐,对学生表扬鼓励与评价不及时等。这都需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联结,力争更上一层楼,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四、关于群文阅读的一些思考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就是把一组文章(诗歌),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出观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考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诗歌),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2013年12月9日―10日,树人教育研究院、教育部西南课程教育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举办“第三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推进群文阅读的发展。现在的群文阅读实践探索大体上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第四个层级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五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最后一个层次的“书香校园”是一种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我们经常说的群文阅读往往是指第四个阶段,在课堂内围绕某个主题选文后组织学生阅读。
群文阅读确实能够让师生回归“阅读”的本源,真正走进阅读,这是对真实阅读状况的模拟,能够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要求,但是怎样把群文阅读与平时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日常化,而不是作秀似的表演,是我们现在应该多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家长能否适应群文阅读。教师与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适应对每篇课文的精讲精读、条分缕析,任课教师唯恐知识点没有讲深讲透,家长也认为教师讲得太少是不负责任。
(二)怎样处理选文与课文的关系。现行的教材主要是以主旨与文体为线索编排单元课文,而群文阅读可以以中心、作者、写法、文体甚至语言特色等为线索,因此现行的教材不适合完成群文阅读教学,这就需要学校另外印制相应的教材。但是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群文阅读研究的条件,因为不可能每个学校都能够出配套的群文阅读教材,既有经费的问题,又有教师研究水平的问题。
(三)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编排群文阅读的主题顺序。现在的群文阅读,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如何选择并组织阅读材料?按作品风格、写作对象、写作技巧、突出特点组材等,这种完全由老师个人确定的分类选择,科学吗?是否随意性太强?学生的成长是有连续性的,我们的教学活动往往也是有连续性的,怎样才能把这种连续性融会群文阅读中?还有教师的培训、评价系统的跟进等。目前,有一个环节是我们不太容易解决的,因为没有配套的群文阅读教材,图书馆书籍分类还不够规范,不便于学生借阅。教师可以把需要的篇目收集好,设计好阅读思考题,印制成资料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普通一线教师“编者”的身份,拥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也赋予责任。因此,“群文阅读”对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长处,争取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力。
执教四首“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的一些思考,脑海中再次浮现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朴实话语,我陷入沉思,同样,我会在群文阅读及教育教学之路上充满百倍信心,且行且实践。
第二篇: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河南省渑池县高级中学教师
我们的中学教育,既造就了众多国际大赛屡次斩获的声誉,也蒙受了造成国人缺乏创造性思想的罪名。如果要对这一看似悖谬的现象稍作分析,除了社会原因,如普遍的功利浮躁、分数至上观念,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和学生关系定位的僵硬化,以及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的机械化,更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满堂灌式的填鸭化教育,已经败坏了教育在学生心灵中的形象,而死记硬背和学习即分数,更使教育成为考试的手段,知识沦为考试的工具,其结果就是教师和学生变为考试的机器。其中受害最深的,当是语文教育,因为语文不仅仅是知识,它更是思维的方式甚至是思维本身,就如空气不只是自然界的元素,而是呼吸本身。但当下教育中,语文被以手术刀的方式肢解为音字词、句段层,以及所谓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文章在条分缕析中支离破碎,语文成为碎片式的知识要点、考点和难点。于是,课文在出题方式中荡然,学习在解题技巧中迷失,语文教育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丧失了自己原有的面目,教育的本真也由此模糊,沦为时代众声喧哗下的含混之声。
而这,正是我们的先哲竭力避免的。孔子一再告诫的“君子不器”,就是为了不使人堕落为“追求某种固定形式,并因而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的奴隶;因此,孔子不仅回绝了樊迟问稼,并私下称之为“小人哉”。老庄则“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宁愿凿隧如井、抱瓮出灌,而羞而不为桔槔,因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所以,我们先哲所追求的生命和生活,是“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纯乎本然。因此,对“艺”和“道”沦为“器”、“几微”和“天机”僵化为“机械”,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警惕的。当然这种思想在后世,其流弊为“坐而论道”、重道轻器,社会鄙视技术甚至艺术,如称赋乃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唐宋之后的文以害道、诗词害道观念。因而它们被贬称为形而下者,结果是大量珍贵的科学技术失传,以至今天的我们如果想了解祖先的科技文明,一部由外国人所著的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都无法绕过。尽管如此,这却并不是先哲们的本意,更不是华夏文明思想的本义。在我们教育的源头,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习的技能统称六艺,它们共同奏响弦歌不绝的文化乐章;我们的文明和生活,也曾生机活泼、天机流荡,如云水之沛然而作,徜徉于天光云影之间。但后世这种生机日益萎缩退化,和日益集中的封建制度、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一起沉沦,终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科技威力之下轰然倒塌。随之而来的是,在亡国亡种的危机之下,华夏古老文明汇入现代世界并卷入技术世界的命运。
语文教育从艺术花园中后退,撤退到唯技术的分数世界、考试王国,其与生俱来的,语文教育之为语文教育的人与文,因之隐而不章。我们的语文教育忘了“语文”乃人言为语、天言为文的“语言文章”,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天地自然之华彩乐章。语文教育应该返回它的起点:人应在周流不息的世界中,而不是在既然生成的现成物中。而分数和考试以及它们代言的语文教育的技术化,就是衡量并排他的现成物,如试题非此即彼的思维、标准化的答案,都是对世界生生不息之生机的回避与堵塞。
正因如此,当看到《“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古典诗词中的人生艺术气象》这样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眼前不禁一亮。在这堂别开生面的课上,课文里《诗经》的《蒹葭》《君子于役》《关雎》,对话于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哭露》、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以及唐无尽藏比丘尼的诗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和《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的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考虑到一般学生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说法已有所了解,因此虽然将《蒹葭》之迷离苍茫解释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追求,《君子于役》之哀婉憔悴解释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付出,《关雎》之缠绵悱恻解释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欢欣获得,但整个课堂讨论、分析的重点,却并没有放在“追寻”这一主题的过程中,而是落在了“追寻”这一行为本身上,也就是对“追寻”本身进行追问:什么是追寻?追寻是什么?这样,就直指问题本质,因为在庄子和禅宗那里,指月之手虽然可以指明月亮之所在,但这只指向月亮的手却不是月本身;但是,虽然过程并不是问题本身,要达到问题本身,过程却不可少,特别是教学活动本质就是结论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
因此这个道理虽说可以理解,但毕竟抽象了些,为了使学生真正领会并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授课过程里又举“老僧参禅三十年”这一著名的公案故事为例,和学生一起讨论山水和自我观念是如何相互渗透的,最后总结道:《蒹葭》中的“所谓伊人”之所以忽“在水一方”,忽在水湄,忽在水?澹?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内心生“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原因就如老僧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所见的只是山水之形,而山水之神却并没有获得。此时山水作?樽酝饨缁竦玫闹?识,因没有走入知识本身,知识反而成为认识知识的“知识障”。所以才会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于是就迷茫,结果就如同《爱丽丝奇遇记》中爱丽丝在地下世界中的疑惑:我是谁?谁是我?然后就慌乱触摸周围,想通过确定周围事物来确定自己、获得身边事物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有《君子于役》里“如之何勿思”、“苟无饥渴”的哀婉牵念,结果神劳心疲,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就如登山一心要到绝顶看风景,结果心里只剩下“绝顶是风景”这个念头,沿途绝美的风景都不是风景了。这时自我意识太强,自我之外的世界如山水、知识反闻而不见,自我意识就成为障碍了。最后在走得精疲力尽之时,偶然停下环顾,却发现“在河之洲”就是“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灯火阑珊处”就是“那人”。于是得山水之神,终于洞晓追寻的真谛,内心不再被外物干扰,追寻之物和灵魂的追寻合而为一,所以就以琴瑟钟鼓友乐之,人生和天地祥和如仙乐缭绕。那么,追寻在哪里?追寻是什么?答案就如《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一样,也如苏轼眼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和庐山真面目。最后为了使道理更形象可感,课堂上又穿插以梅特林克的童话剧《青鸟》和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用戏剧故事和情景使学生进入精深微妙的人生思想和艺术境界王国。而那些知识性概念,如六艺的风雅颂赋比兴、古汉语词汇等常识则随机穿插在以上的课件中,学生在领略人生追求和文学艺术的曼妙之美中自然就牢固记住了。诗词不再仅仅是古人的歌咏,背诵也就水到渠成:学习的理解性记忆本当如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有唐诗中“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的逸兴湍飞、神采飞扬的审美之感。再考虑到这堂课讲授的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最后一个单元,可以看做是对学生青春生活和人生理想的指点、激励,是对学生即将毕业的告别语和欢送辞,那么授课意义也就更耐人寻味了。相信学生从中学到的一定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有人生启迪。
所以这不只是一节课堂,也是一生课堂,而语文教育回归常识,回归艺术和人文,从“群文阅读”授课的探索中,我们感受到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附记】:文中关于语文教育技术化的分析,参考了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第17章中“技艺与现代技术”一节的相关论述,在此谨致谢意。
第三篇:有关群文阅读的思考[范文模版]
阅读蒋军晶老师《让学生学会阅读》读书心得
鞠焱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蒋军晶老师《让学生学会阅读》一书,我虽长年在教学一线,但却首次接触群文阅读这个教学理念。通过阅读让我了解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这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它把阅读教学有单篇引向群文,形式的变化带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引领语文教育由思想封闭走向思想解放,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课文教学的一种改变,改变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将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群文阅读的魅力,在我的眼前,如书卷般缓缓展开。回首我们过去传统的单篇单篇不遗余力地精讲,实在是有种束手束脚的感觉。
由此可见,群问阅读对教师而言是一个考验。它需要教师自身博览群书,阅读面极广,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选取好的文章组成群文,这是其一。其二,需要老师对不同文本的解读能力较强,整合不同文本的解构能力也要较强。其三,还需要教师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积极地倾听,并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和提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
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讲求一定的引导策略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走进群文阅读的活动中。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也就是学生选择读物的方向,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选的建议出发,尽量提高选文的质量,可在活动开展前,教师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困难,从而为学生选择有趣的、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比如说:童话故事、侦探小说、自然科学、中外人物故事等等。对于出初次参与阅读活动的学生,教师有必要与学生讨论选择的图书。既要学生可理解的又要学生感兴趣的。
其次,在过程中加强指导。尤其是读前介绍很关键,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目标及阅读安排。学生形成阅读小组,选定小组阅读主题,指定阅读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根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这是进行群文阅读的基础,也是小组合作的基础。学生在正式阅读期间,教师要相间指导。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可进行导读,也可陪读。最后,群文阅读区别于以前的单篇阅读形式,教师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要充足,老师不讲太多话,不提太多问题,不发起太多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它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抓住教学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放弃。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地类生活化阅读。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也不能有太多苛求,不需要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要学会放弃。
群文阅读既有益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表达、习策略、练思考,师生彼此共成长。
蒋老师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所呈现的文本数量远远超过常规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有别于以往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包容的课堂,是发现的课堂,更是充满吸引力的课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尝试群文阅读的教学,鼓励孩子从课外阅读开始,从推荐每一本优秀读物开始,让我的孩子们在阅读的海洋中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第四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
“群文阅读”是新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逐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面对这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只要教师结合自身和孩子实际恰当选择方式方法,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
群文阅读
策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多读书,多积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群文阅读”就尤为重要。“群文阅读”是新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逐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面对这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也结合学校的“群文阅读课题”的开展,针对农村小学孩子实际,在实践中探索,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让孩子爱上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阅读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农村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没有阅读氛围。所以很多孩子对阅读没有兴趣和习惯。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常注意课前准备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类神话故事时,就叫孩子课前去阅读一些诸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给孩子推荐《安徒生童话集》让他们课前阅读。这样一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浓厚了,每次一提到自主阅读课外书,他们便情绪高昂,兴奋不已!
二、采取“分组递进式”阅读方式,恰当整组教材,补充文章。
“分组递进式”阅读教学方式就是先引导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我爱读书”为主题编排的文章时,就进行了“单元整组群文阅读”。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窃读记》重点小女孩在书店尝尽了“窃读”的滋味;《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对阅读的交流,从而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从中得到启示。《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一生要以书为伴,以书为侣。《我的“长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时的影响,点明读书对写作的影响。教学时,我不是逐篇教学,而是让孩子集中把几篇文章通读,再引领孩子们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最后自己补充了组编了几篇课外的有关读书的文章,指导孩子们“群文阅读”。综合性学习时,还让孩子们收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或者名人的读书故事,与爱读书的人交流学习体会,写自己的读书经历或故事等。在教学“走近伟人——毛泽东”这一单元时,我先让孩子了解毛泽东,去阅读毛泽东的故事及作品。然后再引导“群文阅读”本单元的文章及我整组补充的文章。这样孩子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教给“群文阅读”
方法。教学中指导孩子尝试多种阅读方法,让其“会读”。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群文阅读”不是放羊式阅读。孩子有了兴趣读,但很多不会读,尤其是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阅读一组文章,甚至一本书,这无疑就要引导其读法。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一般采用的是“举一反三”的阅读方式教给其阅读方法,即先引导精读一篇文章,教给阅读方法。再批注,交流,悟情,悟法。然后引导其用所学方法阅读一组文章。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为“父母的爱”,课文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我就先让学生精读最有特色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感受别样的父母之爱。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方法的阅读策略,再去“群文阅读”学习其他三篇文章。
四、保证有书可读。有了兴趣,还得有书可读,农村孩子,有的家庭条件差,没钱买书;有的家里即使有钱,家长们观念落后,他们认为孩子读课外书就是看“闲书,”横加指责,要求一心一意学习“教科书”。巴不得自己孩子时时刻刻都在背诵,做练习题。也不愿意让孩子读课外书,所以也不愿意给孩子买书。基于这种现状,一是我利用家长会向他们讲解读课外书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观念,并且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买一本或多本科外书。二是让孩子们互相交换读物。三是鼓励孩子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每周不得低于一本。少数家庭有电脑的,还可以在网上阅读喜欢的书籍故事等。这样孩子们的读物就增容了,书籍种类更多,内容也精彩纷呈。
五、给予充足的阅读时间。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为了让孩子们每天有时间读书,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自主阅读。我把每周四下午的课辅活动定为“群文阅读”课。教师先确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准备好读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另外尽量减少家庭作业,要求孩子每天回家读课外书至少一小时,让家长签字。然后利用每天的晨会课,交流阅读体会,或者讲讲阅读故事等。
“群文阅读”为阅读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而农村小学开展起来遇到很多的困难相对城区学校对多一些。但只要教师结合自身和孩子实际恰当选择方式方法,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学周刊.上旬刊》2015.第五期
曹三
[2]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张永荣
第五篇: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四川省剑阁县开封小学校 梁成金
过去,语文教材的使用限制了老师的教学,也限制了学生的阅读。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我们以“编者”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但是群文到底如何组合,群文阅读如何实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围绕“童年”这一专题将群文阅读的数量定在五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
希望能通过本组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因此在本课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组文章的阅读,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在学生阅读文本后,站在一个整体角度,观察这五篇文章,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梳理出童年的美好、难忘。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美好的认识是有收获的,并且还能归纳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通过一系列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我对群文阅读这一课型有了更多的认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群文阅读不是阅读群文:
从字面上看,似乎群文阅读就是一组文章加以阅读,其实不然。将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是件容易的事。但却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我们根据一个主题,从课外拉进几篇文章,进行组合式阅读,这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也是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有效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将一组课文,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群文阅读要重视策略、方法: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不可能很深很细很透地去讲析文章,不可能在这有限时间里面面俱到,要学会有所放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重点阅读、比较阅读、勾连统整等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跳读、浏览、略读等阅读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前细读,课上略读,重点精读,其余浏览的方式,让学生在文中勾画、批注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在表格的填写与分析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群文阅读要关注核心目标:
当数量较多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化与浮躁化。如果老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在核心目标上驻足停留、深入探究,则会让学生疲于浏览文章故事情节,忽略核心目标的达成,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不到重点,读不出文章的独特之处。因此,在课中让学生领悟写作的主旨,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说说这些语段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伴着成长阅读的,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好阅读课,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爱上阅读课,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让孩子掌握更高效的阅读方法,让阅读伴我们快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