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畅言在语文中的作用
浅析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畅言教学系统是面向全学科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融合了国际领先的智能 语音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运用于语文教学,带来了教学史上的巨大飞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 深远的影响。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可以实现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并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学习兴趣,这非常重要。利用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确实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它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的运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在其中的独特作用。
一、创设情景,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字词还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年龄偏小,学习中,兴趣仍占主导,所以,我喜欢运用游戏形式进行字词教学。
1.“我会连线”游戏
学生们兴致很高,上来连线的同学很认真,下面检查的同学也看得很仔细。这样让学生通过用畅言系统白板笔连线,将拼音和生字的小手连接起来,然后再朗读检查,达到巩固识记的目的。
2.“找家”游戏
我将几个能拆分的生字进行拆分,然后让学生玩儿帮他们找家游戏,同样引入情境:淘气的几个孩子不听话,偷偷跑出去玩儿,迷路找不到家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此时,可以让学生上来做游戏,利用畅言系统白板拖拽功能,为字找家。
这两项活动都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更好地达到了识记生字的目的。
3.聚光灯重点指导
当学习生字较多时,又有几个重点生字需要进行指导,如果让学生看满屏的文字,学生的注意力不好集中到一点上来,此时,我便利用畅言系统中光灯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到教师要指导的字上。
另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书写易错字,我使用系统中的识字教学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的同时跟着书空,教师也可关注全体学生,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以达到指导的目的。
三、互式教学系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语文《长江之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前导入让学生在一段优美的音乐中朗读电子课文,感悟长江的美。课文重点讲解长江历史悠久,雄伟壮丽。(操 作:用电子笔圈划诗中描写长江历史悠久,其气势雄伟的句子),这时学生已经充分发挥了想象,老师再通过一组画展示,学生已经能够直观的感受文中描绘的内容。对于本课重点掌握的生字,还可以这样学习(操 作:点击生字 flash 进行学习)交互式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使得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动互学。利用 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教学能与学生充分互动。他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利用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可以给予教学内容多方位的展示,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用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上课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了,课堂结构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了,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总之,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使语文课活起来,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味。
第二篇:浅谈儿童诗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浅谈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吴欢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诗歌,直到一次外出培训学习,我才知道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儿童诗”。既然儿童诗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经过一个月的诵读和学习,明显感觉到班上的孩子在朗读和想象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在实践中,我发现儿童诗的教学也遇到一些瓶颈。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死记硬背,流于形式
儿童诗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富有童心童趣。但是不少老师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学习儿童诗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失去兴趣。儿童诗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乐趣和韵味,不能太量化教学目标。
(二)不够重视,拓展太少
教材中儿童诗的篇目本来就比较少,加上一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儿童诗的语言魅力以及对启发孩子的语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就不会结合教材,主动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或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儿童诗。
二、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本妙趣横生,学生喜闻乐见
小学低段的孩子处于一个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常用的句子或描 述日常生活的文章对孩子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审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益处。与之相反,儿童诗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优秀的儿童诗大都会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孩子觉得妙趣横生,不自觉就愿意诵读。第一次让班级的孩子接触儿童诗是从一首雪野老师的《彩云》开始的,“彩云是一本书,风最喜欢读。坐在山顶上读,躺在海面上读。一边走着,一边读者。”孩子们越读越喜欢读,一个月过去了,当我说起彩云,全班都能接下去。实际,我并没有要求背诵,因为喜欢,很自然就记住了。
(二)文本贴近生活,受学生欢迎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作品在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诵读《老祖母的牙齿》时,孩子们甚至会忍不住边读边笑,央求我再让他们读一读。由此可见,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是多愿意花时间的呀。(时间真是恶作剧,爱在老祖母的牙齿上开山洞;风儿更顽皮,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嘘!嘘!嘘!老祖母的话儿半天才说一句:去!去!去!逗得我们笑嘻嘻。)
(三)能够发散思维,提高朗读水平
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阅读儿童诗会带领孩子们到一个无限辽阔的天地,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产生联想。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 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如金子美铃的《蝈蝈儿爬山》“蝈蝈儿,爬山,从一大早就爬山。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山上出太阳啦,田野里朝露还没干,我一蹦老高呀,浑身儿都是劲儿。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跳呀跳,使劲儿跳,昨夜看见的,那颗星星那么远,我也能去到。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太阳,好远啊,真冷啊。那座山,那座山,还是那么远。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期间我并没有指导,但我发现孩子已经能够从每小节中的关键词中体会到蝈蝈“唱歌”时的不同语气,从最初的自信满满、干劲十足到最后的精疲力尽,气息渐弱,学生把握得丝毫不差。虽然他们有的人并未见过蝈蝈,仍阻挡不了他们对这只蝈蝈的喜爱。用他们的话说,简直太搞笑了。每天晨读15分钟儿童诗,晚上诵读2首儿童诗,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四)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呵护学生的童心
孩子们诵读儿童诗时,脸上都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的。对他们来说,儿童诗时一把钥匙,把他们领进了一个奇妙的文学世界,有趣又天真。在长期接触和诵读中,孩子们的心也变得更善良了。读到金子美铃的《露珠》“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耳朵里,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
诗人把花儿拟人化,花瓣上晶莹的露珠仿佛是花儿的泪珠,让人 多么爱怜,孩子朗读时,不用过分指导,孩子就知道应该读得轻轻地。还天真地告诉我,太大声了,会吓着花儿,她会不舒服的。能说出这样的话,多么善良的好孩子呀!不用老师反复强调,孩子自然知道要爱护花草,更不会随意攀折花草。有一次我见一个学生在花坛摆弄小草,误以为他在“干坏事”,我走到他跟前问他在干嘛呢?孩子一脸天真笑嘻嘻地回答:“我在给小草梳头发呢,风都把他的发型吹乱了,我还顺便给他按摩下。”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却让我的心觉得暖暖的,忍不住摸摸孩子的头,称赞他是个好孩子。呵护孩子的童心,守护他们的天真和善良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五)能够训练学生思维,丰富想象力
长期的,大量的,对字词的训练,反复听写,让孩子感受语言的能力退化了很多,想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美丽的儿童诗仿佛给孩子插上了翅膀,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由,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神奇。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我给孩子布置了“每日一句”的作业,给一个主题,让孩子自己组词,再写一个比喻句或者拟人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连班上的后进生都能写出让我惊喜的句子,很是欣慰。槐米轻轻地飘动,就像小男孩坐在秋千上荡秋千。这是班上一个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写的,当我念给全班孩子听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我也看到孩子竟不好意思地笑了。对于优生而言,他们的想象力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这个老师自愧不如。一个孩子写道“我盯着衣服看,我的心思到哪儿去了呢?哦,原来它正在打预防针呢!”另一个孩子写道“田野里种着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就 像学校里在开家长会呢!”难怪雪野老师要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六)丰富语感,激发写诗的兴趣
人的心理的发展一般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儿童时期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儿童诗的接触和了解,少部分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创作一些小诗了,还有模有样的。比如,有一个孩子写道:绿豆牙齿坏了,他去看医生。医生叫他把嘴张开,可他就不张开。不一会儿,他被让进滚烫的水中,终于露出了一排排尖尖的牙齿。这是让孩子们观察绿豆发芽做的一个小实验,他却独具慧眼,充满想象认为是绿豆在看医生。这样好的句子,这样美的儿童诗,怎能让人不心生喜欢呢?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孩子一到下课,就把自己的儿童诗拿给我看,尽管稚嫩,但是却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写作要的不也是这些吗?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儿童诗恰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诗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 能力。结合本班实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接触,孩子们真正的喜欢上了儿童诗,这对老师来说说莫大的欣慰。儿童诗是孩子的语言,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篇: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摘 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今,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搞扎实,才能激发起学生爱学语文的热忱。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文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说明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起到哪些作用。关键词: 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 语感
前 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的特点
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依然是教师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使用和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语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
二、朗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所谓“正确流利地读”,就是要发音正确、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按句逗号的停顿去读。有感情地朗读是在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是感悟的前提条件。重视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变的主题,而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走入了误区。
(一)夸大效果,满堂皆读
曾几何时,小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大力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可喜的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终于得到了重视,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夸大朗读教学的效果。以为朗读无所不能,包容万象,课堂上只要抓好了学生的朗读,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于是语文课成了典型的赛读会,出现了“满堂读”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段时,他先让一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回答:“好!”再让另一个学生读了一遍,老师又问“这个同学读得好不好?”学生回答:“好!”老师又说:“谁想和他比一比?”后来又让第一组的同学和第二组的同学比„„最后老师说:“谁想和老师比一比呢?”老师读,学生再读。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学生读书遍数不少,课堂也很热闹,但收效却不大。这不仅不是加强了朗读教学,而且还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厌烦情绪,由最先的兴趣勃勃变成最后的索然无味,失去读的兴趣,使朗读教学变得事倍功半了。
(二)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
部分教师喜欢指名朗读某一节,不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某一节;喜欢全班齐读,忽视自由朗读、个别读;喜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过多的评论,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评价。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刚接触课题,就要求学生带着激动的或者沉重的心情、矛盾的或者陶醉的感情朗读,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感情是学生受到课文感染之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感情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光靠几个孤零零的概念,更不是靠老师生硬的指令来调控和强加的。与其强加指令,不如花些精力帮助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的感情。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产生了共鸣,自然就不要你去告诉他要用什么感情、什么语气去朗读课文了。
(三)过程走马观花,效果镜花水月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但有的教师一上课就让一名学生读课文,或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之类的理解性问题。当学生听读完课文之后,马上开始讨论所思考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能否读正确、读流利也不管了。教
师只是走了一个整体感知全文的过程,并没让所有学生充分地读,这样即使悟性好的人,也不能读一遍就能进入文本,更不用说“文意兼得”了。
由于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据笔者调查了解所得,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东莞市城镇小学朗读的时间约为7至10分钟,农村小学更少,约为5至8分钟,平均不足8分钟。虽然这不能代表大部分的老师的做法,但也说明小部分老师的朗读教学逐渐被分析课文所替代,那些只有经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体会到的东西被概括成简单的条条框框。有些教师拿到一篇文章,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知识点,急急忙忙分析拆解,搞得支离破碎,教学的情趣荡然无存。许多优秀的文章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变成了几道练习题,变成了训练考试的靶子,白白放过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扭曲了朗读感受美、鉴赏美的本义。
(四)曲解评价内涵,滥用激励性评价 自从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后,出现了赏识教育热,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在评价学生朗读时,难以听到“逆耳忠言”。
在一次语文评优课上,我听了一年级黄老师上的《四季》一文。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感悟四季的特点后,为了加深印象,采用多种朗读。当小朋友听到老师宣布进行男女朗读比赛时,情绪高涨,个个摩拳擦掌。女同学先读,确实读出了四季不同的特点,声音甜甜的。接着男同学读,虽然声音响亮,但都是一个调,扯着喉咙叫。不料,黄老师在总结性评判时说:“平分秋色”。看到女同学一脸的无奈,我想,一次两次不要紧,如果长期这样“糊涂”呢?那会怎样?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魏书生说过:“我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严格要求学生。恰恰是那些我批评得最严厉、最不留情面的学生,几年以后见面或来信中,更流露出对教师深深的感激与尊敬之情。”何况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容易造成是非混淆。
四、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朗读上,让学生获得语感。
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这既可以加深学生感情的熏陶,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妙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就能充分吸引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深层把握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通过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在《长相思》的教学中,我利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再配上一段紧张的琵琶乐曲,让学生听其声、感其形,在音乐、画面、解说中声临其境,零距离触摸作者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感悟。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风一更,雪一更”的征程中,感受到纳兰性德军旅生活的思乡之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融情于境,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二)朗读教学可以加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人教版的新教材,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丰碑”“为什么说他成了一座丰碑”,再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三)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
读书是孤独的散步,读书是精神的放牧和漫游,如同牧羊人往无边的草原上放牧他的羊群,时而望望碧蓝的天空上的朵朵白云,时而抚弄身边的野草小花,在风烟俱净中自有一番体验。又如同海边的旅人,有时看海天外的云鸥,有时在沙浪间寻寻觅觅,有人迹处也好,无人迹处也好,在他只是一种散步、一种乐趣。读书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散步,它令人身入其境,得到读书的乐趣。②在课堂上,我尽让学生融入文本,分享与分担文章的快乐与忧伤,敞开自己的心扉。
在学习《给予树》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把金吉娅妈妈的担心——生气——激动读得活灵活现。妈妈的担心——“家里并不富裕,看,她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小罗同学紧紧地抓住了“并不富裕,却要,怎么能”这样的词语,把母亲的担心读活了。同学们也深有体会:的确不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从大家朗读的语气中让人体会到一种忧虑。但读到妈妈的生气时,小李同学读后谈自己的感受时说:“本来家里就很不富裕了,但是金吉娅却很不懂事地买了只用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她太不应该了!”经她一读,大家也不由得气愤起来说:“这小女孩实在太不争气了。”又有的说:“假如我这样做,母亲肯定不放过我,分分钟要挨打。”但,最后母亲为什么又激动起来?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原来——“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让妈妈如此地激动。活读母亲的转变,让同学们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说道:“我真想不到一个小女孩这么懂事,能做出这么伟大的事情。”“假如我是金吉娅,我想我也这样做,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世界才会更美。‘给予树’才是名副其实的‘给予树’。”
小简同学这样说:“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这样需要帮助的人,要是我们这里也能‘种’些给予树,我想我会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说不定有一天我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家里比较富裕的同学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有困难的人,毕竟,还有很多跟我们同年的孩子不能回到课堂来。”
把文章活读了,孩子的心扉也宁静了。又如在学习《掌声》一课中,当孩子们活读了英子的自卑,犹豫,紧张,痛苦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同学们的真情流露:“我能明白一个残疾人的心理。不要说别人,我四肢健全,但一回答问题,遭到的是同学们异样的目光,甚至有时被取笑,我真的很想找个洞钻下去,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老师,下次我举手的时候你才叫我,否则,不要提问我,好吗?”
“我也这样认为,上次我听到你跟妈妈聊天的时候说我不积极举手回答,但你们都没有站在我的角度,没有体会我的心情。”他们的回答不就解开了我们一直都无法解释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们越到高年级就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缘由吗。此时此刻他们多需要自信与鼓励的掌声,这 “掌声”不仅仅送给主人公——英子,更送给了这个——真情流露的心灵。
在学习《检阅》一课中,学生不仅仅佩服博莱克的自信,自强,更让同学们佩服的就是这群儿童队员,他们既没有劝博莱克不去,也没有把他放到队尾,更没有把他藏在队伍的中间,而是把他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这种对残疾人的关爱,只要你熟读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但,如何让文章绽放它的色彩,我试图通过残疾人——衡川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心,通过我的配音介绍。同学们是这样说的: “我要把最美的信纸拿出来给衡川写信。”“我要把零用钱存起来,寄给他做手术费。”“我要写信告诉他,让他坚强地活下来,康复了一定要到我们家乡来玩,因为这里的小朋友会很欢迎他这样一位自信、自强、身残志坚的人,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看,《检阅》不仅仅检阅了整齐的队伍,也检阅了儿童队员们美好的心灵。更检阅了我们学生——雪亮,善良的心扉。孩子的心扉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活读中敞亮开来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看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出现暴力、泪水、遗憾了。
(四)朗读教学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
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在此期间,不求甚解,只要读得多,记得多就好。古今中外那些学问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文人,无不深谙读书之道,领略读书的妙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交”,巴金少年时代便能背诵《古文观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主张学生应背诵。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又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你能背诵的多,脑子里装它几十篇,它就可以好好地为你服务。”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更有生动精辟的阐述。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的确,朗读是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
五、结语
总之,朗读教学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朗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朗读中发展自我个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让朗读教学始终活跃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永远充满学生朗朗书声。
参考文献
[1] 张圣华,《诵读: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5月刊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次印刷,第365页
[3] 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4次印刷,第144—146页
[4] 林倩影,《形散神聚 和谐共生——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小学语文教学》 , 2008年第3期
[5]顾云虎,《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朗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
[6] 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4次印刷,第166页
《 语文课程标准 》 [7] 郭红深《 浅谈素质教育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8] 赖正意 《创设情境式朗读 活化语言文字》 语文新视界网 2007-6-4 [9]《让朗读评价焕发生命色彩》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3-16
第四篇: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小学教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因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要素;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时,人们就亲切地将它称为“小学校里的文学”。从那时起,儿童文学便和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因为两者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担负的使命与目标都是让少年儿童领会文学的魅力,感受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三个主要要素,我试着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重要的重要资源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儿童文学本身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儿童的需要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最适合儿童阅读,为儿童所喜好。它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教材。
在我国,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1920年,教育行政部门通令全国,将中小学的“国文”改为“国语”,选用白话文作为教材,并大多以儿童文学为内容。据著名教育家吴研因回忆:“正当国文改国语的年头,我给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就写入了一些童话、儿童诗歌„„一类的儿童文学性质的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一篇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儿歌《小小的船》、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狼和小羊》、儿童故事《蓝树叶》、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科学文艺《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小说《最后一课》、、、、、、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中所有题材样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出来。我们现在以五年制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所占的比例。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
教材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有68篇。童话寓言有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有92篇,儿童科普文艺有19篇。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合起来,占小学语文课文的百分之八十,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同时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有都体现着鲜明的儿童文学特点,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上,也应该表现出鲜明的儿童特色来。涉及到常规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来,还是把握儿童文学的教学常规,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我现在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来比较、说明一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两节课。
我们先来看第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老师领学生读识生字词、朗读课文,然后按设计好的问题来分析课文:小蝌蚪为什么第一次找错了妈妈?好,找一位同学来读小蝌蚪把大草鱼误认做自己妈妈的这一段。接着,全班来读这一段:那么,小蝌蚪为什么第二次还是找错了妈妈?哦,来找一位同学把小蝌蚪误认为乌龟是妈妈的这一段读一下。好的,那么全班再来读一下,为什么小蝌蚪第三次也认错了妈妈?那么让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把大白鹅误认了自己的妈妈,接着,全班在齐读课文这一段。最后教师归纳青蛙的成长历程,总结中心思想,把每一个生字写一行。三下五除二,轻车熟路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这位教师先是不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而是结合挂图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故事。然后和同学一起来复述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重点复述(因为反复的故事情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渲染气氛,)而在复述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认读字词,辨析字形,体会意义。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愉悦的、互动的气氛中领会了故事的意义。然后老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来表演。最后,最后中心思想不用教师可以归纳,学生在反复归纳和表演中,就体会了这个道理 :既不能片面的看问题,也不能用局部代替全局。真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样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成功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相比之下,第一位教师虽然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那种生硬的教学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起不到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渗透作用,而第二位老师则抓住了儿童文学作品形象型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讲故事,分角色表演,让小蝌蚪沿着“找”和“变”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在小蝌蚪找到妈妈之日,就是变成青蛙之时。这样的教学不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氛围中,了解了青蛙的演变过程。可见,抓
住儿童文学的特质,运用说、讲、演同时进行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的语文特殊学习规律。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使青少年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孩子们的业余生活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经常性的被动接受,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为了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这种副作用,家长、老师和学校就应该把孩子从沉迷于视听文化的歧途上引导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来,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读儿童诗能大大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把握诗歌的节奏。读英雄故事,可以满足儿童天生崇拜英雄的情结 ;读儿童小说,可以使他们习得语言,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读科学幻想作品,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读散文,正好学习优美的语言,并满足他们开拓视野的要求;读童话和寓言,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理解生活,在寻找乐趣中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生
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七至十二岁左右,正处在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要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而在他们学习了文字,会阅读、会写作之后,这种求知的需要变得更为强烈。在探求新知识方面,他们比幼儿进了一步,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性,即他们除了靠直接的感觉外,还能凭借具有无限潜力的手段———阅读,去间接地认识世界。识字,即获得阅读手段,是人在认知上的一个飞跃。儿童文学应当适时地满足童年期儿童的这一需要,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帮助他们扩大眼界。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用依次是:
(一)认知作用
认知作用,即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他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
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辉煌,更加美丽。”儿童文学这时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朝霞、彩虹„„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形象。它不同于教科书,它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在感情上更要有所激动,产生深刻的印象,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得到教育。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小说《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因其成功地造了铁木儿这样一个先进少年的典型,在小说问世不久,便在苏联掀起了一个“铁木儿运动”,千百万少年儿童学做铁木儿。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的力量,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三)审美作用
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同样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并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用儿童文学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天鹅》中的艾丽莎,不仅长得美,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忍辱负重,经受了种种考验,自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四)娱乐作用
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快乐,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人在有忧愁和烦恼的时候,需要发泄和排遣,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和压抑和焦躁。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问题。那么,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着教育对象——儿童,面对着教学内容——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取决于教师们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因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而应该进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文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以适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这三方面能力,是鉴别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高低、能否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儿童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它的讲授方法的不同,我们首先来看看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儿童故事,思想内容健康,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以上这些儿童文学品的体裁,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文学样式。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成人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这是在教学工作中,能否很好地完成文体教学的关键。既然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会有相应的不同。我们把儿童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韵文类,即儿童诗歌类(包括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诗等)作品,另一类是散文类,即儿童故事类(包括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科学文艺等)作品。讲好儿童诗歌类作品的关键,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诵。因为朗诵是一门艺术,它是作品的再创造。通过朗诵,可以使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激起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掌握这项基本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使语言和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以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通过范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
讲授儿童故事类作品的时候,能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则是进行这类作品教学的基本功。教师要学会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感情是关键。教师要想有感情,首先自己就要深入到作品中去,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相结合起来。其次是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这样,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高了,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说它是精神活动,是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发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丰富、扩大作品中的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说它是审美活动,是因为它能让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求真、向善、爱美,在鉴赏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从而激起对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追求。同时,再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就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指导,才能成为引学生走向儿童文学园地的领路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们也确实迫切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还要化身为儿童,用儿童的嘴巴去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儿童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了解儿童,那么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便是一条极好的途径。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你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和懂得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技巧,了解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于儿童和儿童文学的爱。冰心认为:“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同他们平起平坐。你要是不喜欢孩子,而勉强去写,你就不会写出能使孩子们感动的东西来。”而当你有了一颗爱心的时候,还会激发出你为儿童创作的一颗童心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巴金曾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童心,有了童心,他们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有了童心,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的感情。”无论是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如冰心、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还是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高尔基、罗大里、盖达尔,他们无一不是既具有爱心,又具有童心的作家。小学语文教学者也应以这
些大师为榜样,在提高自己儿童文学作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小学语文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
既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摇篮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重视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设有全国最大的儿童文学教学基地,每年都有600多名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这里专修儿童文学课程;在台湾,80年代以来,所有的师范生,无论是文科的学生,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要修儿童文学课程。比较而言,我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育和对于师范生的儿童文学教育,已经显得滞后和不足。解决的办法就是:一是把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的儿童文学选课变为必修课中的重点和特色课程,让所有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教育。二是在师范院校中文系设立儿童文学培训基地,让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培训。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少年儿 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让儿童文学成为少年儿童在人生起步阶段,文学女神给他们的心田“拨下的第一粒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瓢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泽。”
参考文献
[1] 谈凤梁. 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序)[M].北京:中国电视出版社,1992.[2] 王泉根.当代儿童文学教学论文集(序)[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 [3]教材编写委员会. 儿童文学 [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
[4]高尔基.我怎样学习.2010.(9).[5]李玉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M].江西:江西于都县长征小学,2006,(8).[6]余文盈.从《丑小鸭》看童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A].现代阅读,2012,(9).谢辞
时光荏苒,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大学生活也将画上句点。三年来在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点点滴滴仿佛都近在眼前。当然这写点滴是很多可敬的、可爱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晶。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中以及写作的各个阶段悉心的指导和提出诸多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论文的字句都凝结着万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感谢小学教育学院的我的老师们,感谢大学三年中您们谆谆的教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们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让我们每位学子深深地景仰。
感谢我的“家人”们,除了同窗之谊,更让我们彼此难忘的是三年的朝夕相伴。感谢我在大学中认识的同学、朋友,因为你们的相伴,我的大学才更加完美。
今天,我们因在塞上的学府学习生活而深感荣幸,明天塞上的学府也会因我们而自豪。
第五篇: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发挥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定远县永宁学校 程敏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也日益突出。多媒体计算机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突破重难点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时多媒体的效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有一次,我听同行上课,他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聚精会神。这才使我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 “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荷花》一文,作者通过对荷花的静态动态的描写,赞美了荷花及大自然的美好。学生的生活阅历很浅,对荷花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花,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花上,让他们观察荷花的形态,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播放出来。学生很自然的走进课文,以最大的兴趣去学习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姥姥的剪纸》一文时,由于学生对剪纸不熟悉,甚至不了解,我搜集了很多剪纸的图片,制成短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剪纸技艺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其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创设学习情境时多媒体的作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保证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爱如茉莉》一文,在教学映子的父母,执手而眠的美好画面时,为了能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适时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文字,更好的感受到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的爱。
教《月亮湾》一课,在讲课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感受大自然多么美丽的优美音乐,然后再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美丽的景色,“同学们,看图上有清清的小河,一群群的鱼儿,绿油油的农田,这个地方美不美啊?你喜欢这个地方吗?”引导学生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愿意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再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给学生听课文录音并伴有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根据录音再想象。“丹顶鹤是什么样子的?你用颜料笔把它画出来好吗?”这样教学中学生非常有兴趣,也促使了他们认真自主地去学课文,即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突破重难点时多媒体的演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并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点,在课前可先把一些内容制成投影片等,再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教学《生命桥》时,学生很难理解老羚羊带着小羚羊跳崖的过程,它们是怎么配合跳过去的呢?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跳崖全过程,学生心中的疑问迎刃而解,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老羚羊们为了种族繁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有《锄禾》一文,讲解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勤劳的农民拿着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人稻田里。”让学生对此情此景,先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刚才“明于口而不明于心”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一触即发了。
一些好的灯片及课件,在教学中运用恰当,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就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的,并不需老师费太多口舌。如《狐狸和乌鸦》,我在讲“乌鸦嘴里的肉为何会掉下来时”,出示灯片,演示一遍,学生就了解到:嘴里的肉要用牙齿咬住,一张嘴,牙齿没咬住,肉就会掉下来。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过误,比花长时间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多媒体的运用手段放在适当的位置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学生才变得聪明伶俐,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显而易见,效率才会事半功倍!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富有激情,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本》第一册到第六册
发挥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定远县永宁学校 程敏 2017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