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多学科整合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报告
通过多学科整合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报告
摘要: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多学科教学冲破了传统分科教学的思想束缚,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和时代创新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思想,是将知识更贴近于生活的一种手段。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迅速进步,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整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科课程内部的整合了,信息技术也参与了进来,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被提上日程。
但是,教育技术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育技术更是广范和重要,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风生水起。但是这样仍然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深层次整合,来弥补整合的盲点和不足,希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整合,从含义,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实施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认识,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于是深层次整合粉墨登场。
对于深层次整合,从含义,要求,实施的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尤其强调了深层次整合与整合的不同之处。
对于深层次整合,主要有以下观点需要特别注意:教育技术不仅仅指信息技术,而是很多东西的集合体;进行深层次整合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授课观念,而且要在无形中带动学生一起改变;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学生;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可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最后提供两个数学教学的案例供作参考。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多学科整合 科学发展观
教育技术
新课程标准
引言:
现在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整体社会向着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教育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当之无愧的先锋军,并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不竭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更多新型人才。可是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明显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新的教育改革呼之欲出。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开展的轰轰烈烈。与此同时,通过多学科整合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迫切需要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于是广大学者开始呼吁在已有的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1 科学发展观与多学科整合教学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现阶段农村小学有些地方依然实行简单的分科教育,课程的细化已经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科本位主义倾向。分科教学导致教学进度错位,学生的协调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很不利。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多学科整合”,即在各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融入其他学科教育,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关爱学生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与传统的教学的区别在于不再片面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再盲目给学生施压,而是考虑到学生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教学策略下,通过学科之间的沟通与整合,能够将原本片面的知识立体化,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融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网状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既有融会贯通的知识资源,又有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信息通道,比起孤立知识的占有,其创新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2信息技术学科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教学目标,并且提出了总目标与阶段目标,这也给教师们提供了教学的依据,可以将信息技术学科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1 四,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应该积极开展整合实验
所谓“整合”(Integrntion),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课程整合的实验水平,伴随着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认识水平以及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的图形运动,准确测算处理数据,并实现数形的实时追踪,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问题和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推理的思维过程,在课件的引导下还可以探索发现数学的规律,因此它不仅是教师的好帮手,而且还是学生的认知工具。
尽管我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完美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课程(如分层次教学、研究性学习)之中是我们探索的目标,建设基于网络教室的协作学习环境以及通过校园网获取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则是整合的又一工作重点。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教育早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整合步骤与过程。不一定非要从低级层面到高级层面。现在全国各类、各级学校都在开展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整合过程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4总结陈述
通过以上研究,我最后总结以下几条结论:
第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不要依赖信息技术,要走出这一误区。
第二:信息技术手段有很多,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可以服务于教学活动,帮助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信息技术是种辅助手段,学科教学是本质,信息技术只有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才可以有效服务于教学活动。
第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从手段上技术上,也要从思想观念上,不仅是老师的观念还是学生的观念都需要有这个观念。
第五:当今社会,需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实现条件并不完全成熟。尤其是需要一批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9).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3]刘先义.论现代教育的技术革命
[4]娄小永.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5]张春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6]陈丽萍.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契机
[7]顾小清.主体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
[8]伍新春 张军.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理论综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第二篇:通过作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范文)
通过作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任国超
内容摘要:作业是教师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如何通过作业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我通过选题、批改和评讲作业三个方面谈谈通过作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生作业
作业是教师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一、选题
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和为学生减负的大前提下,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做作业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选题应紧贴课堂,使所选题目为教学内容服务。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如何能使课堂所讲内容能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而课后做起题目来比较吃力,这就是典型的听来的忘的快。所以我们的作业就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使课本知识通过学生做作业过程中,识记,演练,理解而被学生掌握。新课标中的课后习题基本都能达到扣题这个思想,所以课本后面的练习题,一定要督促学生及时,认真的独立完成,最好是作为课堂作业。
2、制定丰富、灵活的分层次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不同天子禀赋的学生需求。
学生的层次不齐,也是我们平时选题的一个难点。所以我建议制定分层次作业,这个理念在新课标的课后习题中得到充分体现,每小节课后的练习就是课本内容的直接运用,所以这一部分题目很多老师把塔作为课堂练习非常好。而课后的AB两组练习题,就是提高和升华的题型,相对于课后的练习难度和知识面都有所提高,对于A组题,难度适中,适合大多学生,而B组题难度稍大,适合基础好而且思考能力强的同学,所以A组题是课后作业的首选,而B组题目建议同学自主完成,对于一些题目,老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
3、适当的自主选题,不拘泥于教材。
课本上题目虽好,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强,一是题目量少。特别是几何和新课改加入的内容的课后习题偏少。二是课后题目的目标性明确,覆盖面小,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添加一些内容或者方法的话,可以借助于资料书一类的工具书。比如新课标弱化的映射内容,如果为了让学生了解函数和集合之间关系的话,我们最后就是借助于资料书,整理和收集这块的内容和习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函数这块的认识。
4、注重题目的实际性和趣味性。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
二、作业批改
作业的批改是我们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看到一个老师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作业批改给予高度重视。我认为作业批改要注重以下几点:
1、一定要在批改中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正
作业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反馈,如果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就说明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我们在作业批改中,对于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要标注明显,让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错误的位置。然后我们老师给于正确的更正,使学生知道错误并且知道正确的答案。作为数学老师,在这方面要更加重视。不要只看后面的结果,过程的完整性和结果的正确性同样重要。这点在几何证明
这块非常突出,我们很多学生知道如何去证明,但是不知如何来整合思路,将自己的思路正确的书写出来。所以数学作业的批改过程重于结果。
2、批改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于本题相关的问题,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如果有学生的解题方法不同于其他同学而且正确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你的方法标新立异,希望以后继续努力”这类的话语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当批改成绩较好学生的作业时,我们可以在评语中另外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当我们布置的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的话,可以用“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没?”等评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作为数学老师,我觉得这点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3、作业批改最后的评语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满怀信心的去学习。
苏霍姆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在作业也中会表现出他在学习上的不足和错误,如果我们一味的批评,只能打击他的学习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一科目产生厌倦,学生成绩也会相应的下降。而如果我们经常能找出他作业中的亮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这一科目充满信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感到“我能行”,增强学习自信心,主动地、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讲评作业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反馈,不论课程改革怎样进行,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评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业讲评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中反映的错误分类讲评,实现高效率通过作业的批改,我们能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出现的一些错误。错误较高的习题,最容易暴露学生整体知识和思维的缺陷与不足。记录、分析、理性反思这些错误,利用课堂讲评可以指明学生思维的“死角”,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个别同学出现的个别问题,我们通过私下面对面的辅导给予纠正和指导。而个别学生作业中的亮点,我们一定要在全体学生面前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励所
有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受表扬同学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2、讲评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的讲评不都一定都要老师自己来,我们可以采用更多的讲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传统作业讲评模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把自己的错误展示给其他同学,让其他同学讨论出比较好的解题方法。同时在小组内总结出对该类错误进行避免的措施或方法,使整个小组的同学都得到提高。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各小组汇报,让全班同学共享。这样能充分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讨论中不断丰富对数学的体验。
3、采用一题多评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一种思考途径,不受现在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知识束缚的一种思考方式,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从而发现新知识新理论。作业反映的问题,恰恰是学生知识和思维的薄弱点,由于学生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热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作业讲评中应精选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讲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捕捉学生的想法、疑问、创见等精彩瞬间,带领学生观察比较、辨析异同、甄别优劣、沟通联系、概括规律,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积极互动,促使作业讲评优质而高效。
教学不单单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完全接受新的知识点,难免在作业中出现相应的错误,我们教师就是要抓住这个机会,顺着学生见错求正的欲望,做好作业的选题、批改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通过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2005年第35期广西教育杂志编辑部
[2].《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第三篇:通过高效课堂提高中职教学质量
通过高效课堂提高中职教学质量
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采取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低效甚至负效的课堂,转变为高效率的课堂,将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和灵性以及兴趣还给学生。下面笔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的一些体会。
一、高效课堂的历史背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灌输式和死记硬背,学生是“知识的奴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创造力,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造力活力的新型人才,注重能力的展现。基于这种情况,学生必须去“经历”,积累“经验”。这样,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这也符合“真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明”的原理。
特别是在中职教育中,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普遍不太好,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因此,高效课堂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高效课堂的灵魂
1.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
2.知识的超市
体验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一种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使学生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
2.生动性
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感觉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
3.生成性
课堂要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碰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
四、高效课堂在中职教学中的具体模式
1.五步三查模式
因为中职课程中很多都是专业知识,所以,预习是很关键的。第一步,学生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和效果。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和群学。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称为“小展示”;教师在“二查”展示过程中去发现暴露的问题。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 “三查”对大家的展示进行总体的点评。
2.“四平一控”操作技法
(1)自学三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的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
(2)课堂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3)小组三评。看一下互动的积极性,问题的拓展程度,以及能否将问题生成一定的高度。
(4)展示三性。展示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最终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
(5)一控。老师要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整个课堂的气氛。
3.高效课堂的建构
(1)建构教学关系。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2)建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当教师的角色,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效教师要形成三种素养,即人格、性格、专业化。
五、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内容
按照导学案要求,独立完成训练课题,用红笔做好疑难笔记;联系发放资料和对高效课堂的感知,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内容;及时整理展示,激情投入,规范完成学案内容;高效课堂在时间上的分配和内容上的安排如下:20%(约10分钟)――展示点评,总结升华;70%(约30分钟)――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解疑;10%(约5分钟)――总结反刍,当堂检测;总结巩固,深化提高。
进行课堂小结和学习反思,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明确改进措施,每天都进步,每天都提高,在导学案上写一些激励鼓励的话语,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不时地去激励学生,让他们真正行动起来,动脑筋动嘴。
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课改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公平、进步和“均衡发展”,促进中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四篇:浅谈如何通过情感与体态语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通过情感与体态语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具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丰富活跃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体态语在帮助儿童学习英语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情感与体态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动学生去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情感;体态语;教学
现代心理学也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具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丰富活跃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体态语言,也称为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有人称之为一种哑文化,是与语言技能发展相伴的。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等的影响,体态语在帮助儿童学习英语中起到重要作用,可是往往在日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会忽略体态语言。
我自己曾经是学生,所以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喜欢这门课或者喜欢这门课的老师的时候,我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当自己不喜欢这门课或者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的时候,我就会对这门课产生抵制情绪,从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改善学习气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情感与体态语去感染学生,是很重要的。
1、发挥体态语与情感魅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与情感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在这个氛围中,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交流。假如有一位教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教室,挥手与同学们打招呼:“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而一位老师却很严肃地走进教室,生硬地说:“Good morning, class begins.”这两位老师使他们的学生进入了不同的状态中去了:第一位老师所在的班级的同学必然会对这节课充满了兴趣,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反观另一位老师,他的语言必定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沉默,不敢发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心境,面带微笑,精神饱满,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和调动学生,使他们的心灵随着教师的情感而跳跃起来,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欲望,让课堂充满生机。同时,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对学生的情感也有调控作用,让他们产生自信,让他们产生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善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当一个学生犹豫不敢开口说英语的时候,教师用鼓励的目光微笑地看着他,那么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一种肯定,得到鼓励,主动回答问题;当一个学生非常准确地回答完问题时,老师走过去跟他握一下手,不但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合作愉快,而且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与情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
2、运用体态语与情感来表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由于体态语有可观性的特点,而情感有很高的影响,加上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他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还在发育,尚未定形,发音器官较成人的更加灵活,因此模仿外语的语音语调远比成年人容易且来得更快。他们的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这些都是他们长身体、长体力的需求,他们坐不住,坐不久。所以可以用小品、游戏、唱歌等形式运用体态语与情感边说边演来展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模仿的欲望。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达到长时间的保持,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根据句子或短文编成有韵律,有节奏的动作让学生容易记忆。如在教授《PEP小学英语》第三册Unit 1中的Chant:
Work and play,Work and play,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Work and play,Work and play,We have fun every day.可以编一些拍子:两人面对面,Work and play, 两人各自的左手相互击掌一次;Word and play.两人的右手相互击掌一次;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两人各自的左右手打开,同时与对方击掌一次。Work and play, Work and play.We have fun every day.的拍手方法与前三句相同。这就运用了体态语言。老师在表达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表情,表现很开心的。又如在《PEP小学英语》第三册中Let’s talk ,老师和学生就可以跟学生一起表演,表演不同的角色。
这种方式不但学生喜欢学,乐于记,而且使用体态语与情感来配合教学,使学生忘记了母语的影响,快速地掌握语言学习的重点,而且学生在表达的同时,他们的大脑也一直处于工作状态。
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情感与体态语去带动学生
人与人之间多交流会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师生之间多沟通交流能使我们及时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从而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余时间教师要多接触学生,保持师生亲近。见面时鼓励学生用英语互相问候,打一下手势,诸如 “Good morning!How are you? 离别时“Thank you!Good bye!”平时见面时“Hello!”“Hi!”手左右轻轻摇摆; “Sit down!” 手心向下压; “I'm ……”手放在胸前介绍自己。这等以情感与体态语来带动学生。要使学生对你这门课产生兴趣,那么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信任你这个老师。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日常生活,多用英语,使英语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毕竟我们学习的时间除了课堂,日常生活也是可以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容易接受。
情感与体态语教学法的实施,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综上所述,情感与体态语教学法通过情感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作用为英语教学开辟一条促进智能因素的直接通道。由此可见,情感与体态语教学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必要保证,相信会有更多的英语教师会重视这次“情感与体态语的结合”,真心热爱学生,尽力发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真正的有素质人才。
4、通过体态语与情感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自信心则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苏姆霍林司基说:“只有在因学生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某种事物如获得成功,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的激励感,会促使人对这类事物更加关心,并乐意再次去尝试。因此,唤起学生的自信并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学生学习的进步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当学生发觉老师在重视他、赏识他时,他往往就会有勇气和信心,学习起来也会特别努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可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每个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身上的特长找出来并强化肯定他的这一长处,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老师的一次批评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了信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鼓励他们开口,一开口就可以利用情感与体态语来表扬一下,如”Good!”这样一句有感情的话再加上手势,就创造了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学生因紧张说不下去时,教师可用善意的目光鼓励他,加上“情感动力”的语言,能给学生鼓励、建立信心,教学效果就会更理想。因此运用体态语与情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英语课堂中的体态语与情感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体态语与情感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知识讲解的效果,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而有效的体态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谐的情感,能为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能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的效果及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形成都起到促进作用。如能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体态语与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使学生乐于学习,达到思想的交流,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语言,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
第五篇:如何通过抓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
尊敬的*老师,各位主任:
大家好!在这样一个凉爽怡人的日子里,能来到惠沟小学和大家一起探讨问题,我感到无比高兴。有人说和智者同行,你会变得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会登上高峰。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想我也会收获很多。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抓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刚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感到无从下手,就和我们学校的老师说起来,有的老师直言不讳:通过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靠谱吗?得在课堂上下功夫呀!想想,她说得有些道理,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努力,使用再多的管理方法也提高不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还是要依靠每一位教师!
她的话给了我一些启发,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搞好对教师的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用三个词来概括:激励、奖赏、榜样。现在具体说一下这三个方面。
一、加强教育激励(一)目标教育激励
适当的目标能够诱发教师产生更高的教学动机和内驱力,激励教师不断追求上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引导教师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的大目标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近期、中期、远期工作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意义、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实现目标后的相关利益等。通过目标的层递分解,把教师与学校有效地绑定在一起,当教师沿着规划的路径实现既定目标,且目标成果得到校方和学生的及时肯定时,就会产生满足感,感到工作有盼头,干起来有劲头。
(二)情感教育激励
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教学工作的劳动特点,工作中多用情感沟通,把“管理”变成“服务”,使“控制”得到“解放”,事实证明,人本化的情感激励,更容易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赏识教育激励
赏识与期待能给予人们无穷的力量,教师赏识学生、激励学生能够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同样,当教师感到被欣赏、信任、尊重和期待时,他们因备受鼓舞而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二、实施奖罚鼓励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公平的考核与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奖罚措施,既是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又是对教师的工作成绩予以肯定,从而激励教师继续更加努力工作的有效方法。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能够根据学校的各项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客观、全面、科学、公正地考评教师的奖罚措施和方法。并照章办事,按时考评教师的工作成绩和贡献,作为调资、奖励,给教师以公开、合理待遇等的依据。
通过奖罚措施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
单单有工作的积极性还不够,还要建立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
一、建立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有制度才能去规范人的言行,才能有条不紊组织、安排、控制人的工作。为实行教学管理的严格,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学生作业批改制度》、《课后辅导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要不断完善、细化奖惩制度,在制度执行上要坚决、到位,努力在学校形成人人抓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流程是教学常规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检测五个环节。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归纳出: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作业批改是反馈教学质量的途径,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检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备课时,要求教师备课时做到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思维空间、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心设计评价语言、精心设计作业练习。
上课时,要求老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预习的功能,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主,将教案转变为学案,教师精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业布置与批改要做到“三精、三必、三杜绝”,精心布置学生作业内容,精心批改作业,精心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业内容设置必须要有针对性、选择性,教师批改要做到及时准确,不使用“×”,必须用鼓励性语言,或用星级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教 师必须把学生常错的,典型试题进行简单地登记、分析、归纳、小结;坚决杜绝“重复抄写”与“罚作业”现象,坚决杜绝教师误批现象,坚决杜绝教师的随意性。
辅导工作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做到培优要定时,补差要随时。
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广大教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落实教研科研,提升教师素质
1、抓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领导直接参与教研组的各项活动,保证教研组活动质量。分析教育教学情况,并坚持做好二项工作。一是参与集体备课,强化备课意识,提高备课质量。二是坚持听课,评课及时指导反馈,提出改进意见。领导深入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保障了教研组活动的正常开展。领导真正做到了了解教学,参与教学,指导教学。使学校始终处于不断研究,不断探索,逐步提高的状态中。同时全面落实备课组建设。发挥每个备课组作用,各备课组的老师长处和不足都能体现出来,做到取长补短,各备课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灵活组织备课活动,有利于老师加强教学研究,对于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共同研究。各备课组都能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进度,定检查的常规工作,提高了备课组的作用。把教学与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落实听课制度
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 少于20节。听课教师要做详细的听课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中的失误等。课后要及时整理教学记录,在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反馈,在评课时推广和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要求等。
老师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制度还不够,还要认真进行质量监控,做好质量分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质量分析是教学常规管理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成绩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其目的是:分析现状、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寻找原因、探讨对策、缩短差距、全面提高。每次考试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后都必须进行的,然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质量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只停留在知道本次考试的成绩多少、排第几名,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是现状不清、原因不明、方法不当、措施不力、效果不好,教学成绩长期上不去。可见:忽视质量分析是制约当前教学成绩全面提高的重要原因,要引起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分析方法可采用横向和纵向两种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就是取年段平均线,看班级、学科成绩是在平均线上还是在平均线下,在线上说明成绩居中上水平为年段做贡献,在线下说明成绩居中下水平拖年段后腿。纵向比较法就是将这次考试成绩在年段的名次(最好用名次做为比较点,因为成绩高低更多取决试卷难易度)与上一次考试成绩的名次进行比对,可以看出是进步还是退步。通过横比和纵比可以看出 三种情况:进步、持平或退步。通过分析清楚地知道各班级、各学科的成绩,了解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是班风问题、教风问题还是学风问题,而在这基础上制定下阶段工作重点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质量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在分析基础上又如何整改呢?我以为:要发挥年段、班级、备课组团队精神,要有大局观念:“只有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要构建和谐年段共同提高。要树立服务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意识。还要强化落实三种责任制:以年段长为核心的年级责任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责任制,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责任制。基于以上的认识,质量分析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下阶段工作要求和重点。对年段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召开一次年段学生大会,对上学期进行总结表彰并对本学期工作进行布置和动员,在年段营造一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浓浓学习氛围;
(二)帮助相对比较薄弱暂时落后的班级、学科,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师“会诊会”,分析原因,寻找突破口,尽快改变落后局面;
(三)继续抓好段风、教风、学风建设,抓常规促养成保质量。
对班级班主任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开好一次“找差距、定目标”主题班会,从而在班级形成人人有目标,人人讲学习的良好气氛;
(二)及时做好家校联系,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成绩和表现要了如指掌,哪些同学进步?哪些同学退步?尤其对那些成绩好的但这次考试成绩有明显退步的同学更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 分析原因、寻找方法,尽快使他们走出低谷;
(三)协助本班科任教师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
对备课组工作提出二点要求:
(一)要制定好本学期教学进度和教研活动;
(二)要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开展听课、评课,有经验教师对新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主动积极向有经验教师虚心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对科任教师提出两点要求:
(一)要清楚自己所教的学科在年段学科中的位置排名,较好的要保持,落后的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学情了解、学法指导、课堂教学、课后消化巩固等方面,最根本是提高课堂效果。
(二)做好“培优扶中补差”工作,对好的同学要通过兴趣小组竞赛使好的同学好上加好、优中更优,对中等生的薄弱学科要及时纠拐、补缺,对学困生要补基础、树信心、给自信。这样,使年段、班级和科任教师以及学生各层次任务清、目标明、思路对。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会很多,但多年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使我越来越体会到:抓好质量分析对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只要认识到位,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效果就显著,成绩就上去。我们进行有益探索,也尝到丰收的喜悦,得益匪浅。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教务主任批评、指正,再一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