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九大名师之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
评论研究魏书生
教育就是培养惯(评魏书生)
魏书生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教学思想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魏书生教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教育规律
魏书生教学思想
魏书生教育系统初探
魏书生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学法指导
魏书生教学思想
魏书生的家教观
魏书生教学思想
魏书生育人九方针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的班规班纪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的“学导式”教学法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的民主教育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的“三化”教育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的劳动观
魏书生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
魏书生教学技巧
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
魏书生教学技巧
魏书生的情景教学法
魏书生的作品:
魏书生:把教书当享乐
魏书生的作品: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是学生的根本
魏书生的作品:
老师的三重收获
魏书生的作品:
当班干部有利于孩子成长
魏书生的报告:
学校教育要做到民主和科学(下)魏书生的报告:
魏书生的一节公开课
魏书生的报告:
学校教育要做到民主和科学(上)孙维纲老师教学经验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发布会实录(一)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发布会实录(二)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发布会实录(三)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发布会实录(四)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发布会实录(五)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发布会实录(六)
☆ 做教师,孙维刚做得轰轰烈烈壮丽辉煌1
☆ 做教师,孙维刚做得轰轰烈烈壮丽辉煌2
☆ 做教师,孙维刚做得轰轰烈烈壮丽辉煌3
☆ 做教师,孙维刚做得轰轰烈烈壮丽辉煌4
☆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成果发布会实录1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成果发布会实录2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成果发布会实录3
☆ 孙维刚教育十年研究成果发布会实录4
☆ 孙维刚老师,让我们再送您一程
☆ 有人舍己救人无人起身让座
☆ 读《孙维刚谈立志成才》有感
☆ 孙维刚老师教育思想点滴
☆ 孙维刚老师的教学生涯
☆ 让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 孙维刚老师怎样教数学
☆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做法
☆ 全班55%怎样考上清华北大
☆ 神奇的孙维刚
☆ 教人要教心
☆ 解读孙维刚老师的教学
☆ 解读孙维刚老师(1)
☆ 解读孙维刚老师(2)
☆ 孙维刚老师的素质教育
☆ 55%只是冰山一角
☆ 折得东风第一枝(上)
☆ 折得东风第一枝(下)
☆近看远行的孙维刚(上)
☆近看远行的孙维刚(下)李镇西老师教学经验
☆ 李镇西的班规
☆ 李镇西执教课堂实录《提醒幸福》上
☆ 李镇西执教课堂实录《提醒幸福》下
☆ 站在教师的角度做校长(上)
☆ 站在教师的角度做校长(下)
☆ 当好班主任不光要有爱心和智慧
☆ 语文呼唤素质教育(李镇西)
☆ 让“教”与“学”融为一体(李镇西)
☆ 心灵飞翔的时刻(李镇西)
☆ 寓情于景 朴素即美(李镇西)
☆ 我的“语文民主教育”观(李镇西)
☆ 教育,可以这样表达(李镇西)
☆ 从黑纽扣到青天白日(李镇西)
☆ 永远的斯霞(随想录)李镇西
☆ 我们万众一心
☆ 一篇意外发表的旧作(李镇西)
☆ 我看《大雪无痕》二则(李镇西)
☆ 不仅仅是教育家―钱梦龙老师印象
☆ 漫谈“有偿家教”(李镇西)
☆ 请尊重学生自习的权利(李镇西)
☆ 学生作弊之后_李镇西日记_上
☆ 学生作弊之后_李镇西日记_中
☆ 学生作弊之后_李镇西日记_下
☆ 李镇西的尴尬与自豪
☆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李镇西)_上
☆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李镇西)_下
☆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李镇西)_上
☆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李镇西)_下
☆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上)
☆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下)
☆ 用心灵赢得心灵
☆ 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任小艾班级管理经验
☆ 任小艾报告会听后感
☆ 心灵的震撼——班主任工作报告会
☆ 学习任小艾报告心得体会
☆ 任小艾老师简介
☆ 感受任小艾老师-终身以书为伴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1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2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3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4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5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6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7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8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9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10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11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12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13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14
☆ 任小艾报告: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艺术15
☆ 任小艾老师的名言
☆ 感谢任小艾(郗会锁)
☆ 任小艾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上)
☆ 任小艾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中)
☆ 任小艾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下)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 尝试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尝试教学法之初中物理教学
☆ 尝试教学法之高中物理教学(下)
☆ 尝试教学法之高中物理教学(上)
☆ 在初中物理中渗透STS教育
☆ 重视物理实验 促进尝试成功
☆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使用尝试教学法
☆ 高中物理“自感”的教学设计
☆ “运动和静止”尝试教学法设计
☆ “路程与时间的计算”的教学设计
☆ 初中物理“电流表”的教学设计
☆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的教学设计
☆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设计
☆ 尝试教学物理教案(动能和势能)
☆ 尝试教学理论初探
☆ 学习的本质——尝试成功
☆ 学会尝试-21世纪教育的强烈呼唤2
☆ 学会尝试-21世纪教育的强烈呼唤1
☆ 以尝试为主线 培养学生能力
☆ 尝试学习与智慧形成 ☆ 尝试教育遍中国
☆ 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 在尝试中创新(下)
☆ 在尝试中创新(中)
☆ 在尝试中创新(上)
☆ 二谈尝试教学法
☆ 三谈尝试教学法
☆ 提高深堂教学效率课题的研究报告
☆ 尝试题的设计及引入
霍懋征老师教学经验
· 又见霍懋征老师(2008年)
· 与霍懋征的心灵交流
· 润物细无声—记霍懋征老师“爱的教育”
· 霍懋征老师的四个“从没有”
· 国宝级老师——霍懋征
· 教育家霍懋征介绍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教育观)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报告稿)1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报告稿)2
· 霍懋征教育思想之九论
· 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CCTV)1
· 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CCTV)2
· 霍懋征:用爱成就事业
· 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访特级教师霍懋征1
· 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访特级教师霍懋征2
· 特级教师霍懋征:一生钟情栽桃李
· 霍懋征《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评析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记百佳教师霍懋征
· 特级教师霍懋征报告会感动教师
· 当老师是幸福的—记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1
· 当老师是幸福的—记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2
· 由霍懋征老师的爱想到的
· 任小艾眼中的霍懋征老师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闻采访)· 素质教育不是音体美(上)· 素质教育不是音体美(下)· 教书61载 总理给她让座
· 教育兴,民族兴-温家宝总理与教师师的对话
· 温家宝看望几位在京老师 · 李圣珍老师的教子守则
· 李圣珍--让书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
· 世上没有问题孩子
· 教师—大写的母亲(李圣珍老师记)· 教育“差生”其实很简单
· 李老师与“疯”女孩(上)· 李老师与“疯”女孩(下)· 让差生脱胎换骨(珂影)· 爱是教育的唯一秘诀(萧瀚)· 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
· 李圣珍老师让孩子摆脱恶梦(上)· 李圣珍老师让孩子摆脱恶梦(中)· 李圣珍老师让孩子摆脱恶梦(下)· 李圣珍老师的差生解决之道
· 并不只用于孩子《读每个父母都能成功》
· 李圣珍老师的“教育圣经”20条
· 听李圣珍老师的讲座有感
· 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观念
· 缺点是孩子的特点
· 最脆弱的妈妈
· 李圣珍的差生“整容”术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连载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2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3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4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5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6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7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8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9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0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1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2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3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4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5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6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7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8
·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连载-19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 情境教育特质及其独特优势(上)
☆ 情境教育特质及其独特优势(下)
☆ 让每个学生有一双灵巧的手(李吉林)
☆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1
☆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2
☆ 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学法1
☆ 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学法2
☆ 情境教学的类型(李吉林)
☆ 李吉林简介
☆ 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李吉林)
☆ 情境教育的操作要素(李吉林)
☆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评述(上)
☆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评述(下)
☆ 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
☆ 情境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的四特点和五原则
☆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上)
☆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生活内涵(下)
☆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是座不断生长的“活矿”
☆ 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几点经验(上)
☆ 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几点经验(下)
☆ 如何将情境教学引入环保教育
☆ 利用多媒体网络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 情境教育与左右半脑的协同开发
☆ 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上)
☆ 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下)
☆ 情境教育与小学数学创新素质的培养
☆ 追求美的教学艺术─记特级教师李吉林
☆ 再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
☆ 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学法
· 走近钱梦龙(袁海东)
· 名师课堂实录— 钱梦龙《睡美人》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课堂实录— 钱梦龙《睡美人》下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过程1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过程2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过程3 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上)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下)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对钱梦龙语文教学训练观的再认识 钱梦龙三主教学观回顾 读书可以治愚(钱梦龙)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钱梦龙)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上)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中)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下)钱梦龙《谈骨气》设计及部分实录 上 钱梦龙《谈骨气》设计及部分实录 中 钱梦龙《谈骨气》设计及部分实录 下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
钱梦龙教学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上 钱梦龙教学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下 钱梦龙谈:勿用传统缰绳拴“偏才” 为语文教学招魂(钱梦龙)(上)为语文教学招魂(钱梦龙)(下)路是这样走出来的(钱梦龙)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过程(上)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过程(下)《雁》-钱梦龙老师执教初二语文(上)《雁》-钱梦龙老师执教初二语文(下)
第二篇:教学设计方案之教学思想
1、强调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例子”。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技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会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的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组织内容,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组织原则。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创作的思路。
3、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意义建构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教师主要角色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答疑者、辅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引导者等。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本次课的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5、提倡发现法,鼓励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有效的学习。
6、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探究中、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术,将书本上的、教师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7、差异教学理念。设计分层任务和不同层级的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任务和课外拓展资料。
8、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设计性、开放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禄丰县舍资小学
李艳
2010年4月10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习培训。我听了4位名师的展示课及其教学讲座,受益匪浅。
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更重要的是,名师给我们以启发,让我们感受了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近期,我校领导组织学校的老师,到昆明听了名师于永正的优质课,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了名师的风采、大家的风范。名师们的课有的设计精巧、妙趣横生;有的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有的师生互动、水乳交融,有的底蕴深厚、耐人寻味,充分展示了课堂的魅力,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更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尤其是年逾古稀的老教育家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那种对待教学的激情和执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永正老师在本次活动中上的一篇古文《杨氏之子》。课前,于老师以一段精彩的《春秋配》京剧唱腔,让学生看到了一个男扮女腔可爱、幽默的于老师,一下子打消了学生们面对陌生老师的拘谨,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读书学习的乐趣,调动了孩子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课,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尽情畅想,充分表达,毫无顾虑。《杨氏之子》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古文,于老师一开始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将课文读通顺,断句读正确。从一个字的读音、意思,到连句成段,边读边理解,一点一滴看似普通但却扎实有效。在孩子们熟读并大致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于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背诵课文。这对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来说经常难以把握,课堂上应该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如何把握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于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学生试背章时亲自做动作,进行动作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深记忆。那惟妙惟肖地动作,那声情并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使我顿生感动之情,陡增敬佩之意。在品读课文时,于老师有意放慢了节奏,他的一个个问题:“你们知道杨修的聪明表现在那里?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哪一句说明他反应快?”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边读边体会,课堂教学步步为营、环环紧扣。在这一次一次地品读中将一个耳聪目明、能说会道的可爱的小杨修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于老师既善于在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设,又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即时变化,他会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在需要涵咏、意会的地方有意放慢脚步,如在体会杨修“乖”在何处?时,他给足孩子深思熟虑的时间。所以后面学生对“甚聪慧”等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显得轻松多了。于老师常说,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他注意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研读课文,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所以他的课总使人感到清新、朴实、自然。《杨氏之子》这课最后,于老师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他让学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内容,让一个活生生、各具情态的杨修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随后,他要求学生以文字形式将自己心目中杨修的形象描绘出来。他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水到渠成,让学生们更易于动笔,更乐于表达。这样,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迅速提高。
支玉恒老师的课则是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他用《最珍贵的东西》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支老师的课实在、朴实,没有精彩的课件,却能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凸显语文的本质。他放手让学生阅读,从头读到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从中明白的道理也就同时完成了,真是妙不可言!文章的结构特点,排比句的句式特点,重点词语的理解,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无不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比如,教师在揭示完课题后,提出了读书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之后并不着急让学生读,而是让学生说说老师一共提出了哪几个要求,并且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几个学生按要求说完后,教师又让学生用“先分后总”的方法再说,最后又让几个同学用“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又一次说,加在一起总共有七八个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了相同的要求。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教师这样设计是有目的的,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就是“总分总”,这样做不就是在告诉学生文章的结构方式吗?同时也让学生练习了说话,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在文章最后,支老师让学生用第八自然段的内容进行仿写,学生读透了,读懂了,写起来也就容易了,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支老师用了多半节课和学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和结构,并背诵了优美段落。最后,在课文结尾处提到珍贵而免费的东西还很多,如信念、希望、意志、梦想等等,支老师在这里做了个巧妙的设计,让学生从这些东西中选一个来仿写课文。这样的拓展拓开了学生的思维,并且离原文并不遥远,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支老师的灵机一动,使学生妙笔生花。
麦珏昉老师的课让人耳目一新,很有震撼!作为学生都能把《生命 生命》体会得如此透彻,何况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
张祖庆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课,他的引导让学生很容易找到作文的切入点,很多学生很容易的完成了作文,没有半点厌烦的感觉。
戴建荣老师将古诗教学引领到一定的水平上,让我们知道了古诗其实可以上活,从朗诵中体会文意,而不是把诗意抄给学生记忆,打破了常规的方法。
正如于老师所说的:“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于老师正是以自己行动印证着让学习成为孩子的需要和享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名师们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将他们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让自己课也成为孩子们的“特殊享受”和“精神需要”,我们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着„„
总之,经过了两天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每位教师的授课方式各有不同,但总体都结合了读写结合,扎实学生的基本知识,把体会课文与学习的方法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空间、有机会进行创新,而摈弃以往展示课的花哨外壳。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要用这次学习到得理论知识加以实际,力争把语文课上简单、上扎实,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开拓创新。
第四篇:思想政治课之“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之“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会、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主张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指师生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造出让学生有所感受,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活动学习情景。“有效教学”是一种内在的、学生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着眼于“立人”。它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依据,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宗旨。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主张:
1.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个性化的转化过程。
有效教学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即通过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学生应在有效教学中学习、“发现”知识,唤起潜能,获得个性化的感知和感悟。
在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教学否定现行教学中那种强迫所有学生无条件接受某一种所谓“标准”的认识,全盘接受、认同老师或他人的结论的做法,否定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考试时的参考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它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以获得自己正确的个性化的认识、体验为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在学习体验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主要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体验活动激活已有经验,然后通过想像、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通过反思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
3.学习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有当学生能够实现自主、能动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个性的情感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
4.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有效教学过程体验,并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实现教学相长。
体验是身心活动与直接经验二者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往往以经验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已有的经验,而是对以往的、他人的经验产生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往往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
5.教学应以学生获得有效教学过程体验的快乐,激发求知兴趣,培养良好的情商为目标。
体验性学习通过加强学生对学习、探究过程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角色置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他们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获得大量生动的直接经验,在身临其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同时使之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有效教学的快感。
有效教学是学生主动的体验。教师挖掘教材中利于体验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感觉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个角色在活动。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对教材中一些较抽象的理论也能迎刃而解。
二、有效教学的要求
1.教学重在过程。
有效教学重在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及思维方式的学习、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追求的是过程本身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体验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而是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否对所学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能力重在有效应用。
有效学习重在应用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并获得体验,是问题感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型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体验中发展运用知识、能力及经验,获取新的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发现性、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有效学习是以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过程,追求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情感的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实践、运用中获取知识的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锻炼、提升过程。
3.学习重在有效。
有效学习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体验可以通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链条,可以增强学生的意识、态度和观念。当今世界的价值观之一是——“态度决定一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意识有利于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提升他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有效教学”使学生学习的背景生活化了。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有效教学”最终使学生走向生活,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为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了一种思路。
第五篇:作文教学:思想之美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之“思想之美”(1课时)课前预习:
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回顾各作品中作者就“读书”的话题所持的观点,所用的论据,论证方法。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捉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教学目标:
1.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将它与说明性文字区别开来。
2.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评价任务:
1、梳理的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理解有关议论的知识。
2、读说互动,比较归纳。
3、改写书面语为适合于口头交流的语言,评价效果。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现在咱们女同学中有画眼影、刷睫毛等化妆现象,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生交流谈论各自看法。)刚才大家都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观点。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品头论足,说长道短,即每天都在议论。思想之美,就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近“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之思想之美。
二、回顾要点,梳理知识
1、我们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以“读书”为话题的,但看法观点各有不同,那各篇的观点各是什么?又各用什么依据来证明的?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时梳理的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本单元几篇课文都是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那么什么是议论?它有什么特点?议论语言有何要求?生交流讨论并总结回答。议论,就是谈观点,讲道理,说服人。议论是思想的表达,语言就要庄重,也不排斥形象形语言。议论语言应明快且旗帜鲜明。
三、读说互动,比较归纳。
1、阅读下列材料,尝试亮出你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于丹〈论语〉心得》已售出250万册,如果考虑到盗版,发行量大概会在400万册以上。对此,人们褒贬不一。
有人追捧者,他们认为:于丹作品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于丹〈论语〉心得》的热销说明读者渴望了解传统经典。搞学术研究和向普通老百姓传播经典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如果要给于丹贴个标签,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有人反对,他们认为:于丹讲解更加偏向一种“心理医生”式的讲解,而非专业化的讲解,该贴上“文化奶妈”的标签,至多也就属于“心灵鸡汤”性质。有人认为于丹穿凿附会、断章取义,以过于通俗的方式误读经典。
有人却保持中立,他们认为:于丹似乎在仿效当年孔夫子所做的教化世人的工作。只是这位“优秀与感召力兼备”的教师,借助了电视这种新锐的视觉盛宴,又搭上了“国学热”这班快车,使得传播更为普及。
2、阅读下文余秋雨的《藏书忧》,思考:这样的语段能否直接拿到讨论会上当发言稿?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
自己的书,总或多或少有内容上的潜在记忆。写文章时想起某条资料需要引证,会不由自主地站起走向某个书架,把手伸到第几层。然而那本书却不在,这下就慌了手脚,前后左右翻了个遍,直闹得脸红心跳、汗流浃背。文章一旦阻断,远比其他事情的暂停麻烦,因为文思的梳理、文气的酝酿,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稍纵即逝,以后再也连贯不上。有的文章非常紧迫,很可能因几条资料的失落,耽误了刊物的发稿,打乱了出版社的计划。于是只好定下心来,细细回想是谁借走了这几本书。想出来也没有用,因为这种事大多发生在深夜。
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
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相当重要。藏书藏到一定地步,就会对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一本挺展洁净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的朋友对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手送掉。
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书,多年不见归还,也忘了是谁借的,肯定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坚信借书的朋友不想故意吞没,而是借去后看看放放,或几度转借,连他们也完全遗忘。三年前我去一位朋友家,见他书架上一套《阅微草堂笔记》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书,忘了是什么时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见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说:“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没什么用。”这位朋友是位极其豁达大方的人,平生绝无占他人便宜的嫌疑:他显然是忘了。那天在场友人不少,包括他的妻子儿女,我怕他尴尬,就笑了一下,把书放回书架。那是一个20年代印的版本,没有太大的价值,我已有了新出的版本,就算默默地送给这位朋友了吧。好在他不在文化界工作,不会看到我的这篇文章。
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
明确:不能。听讲和读书的语境不一样,读书是主动的,而听进却是被动的,需要高度集中的凝神状态,一不留神,话音就一去不复返。因此口语议论要把这种书面语言改为对思维比较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
3、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本是演讲稿。文章经过记录修改,作为书面文字发表了,还有没有口语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说一说。明确:文章说的是严肃的问题,仍然有口语交谈的通俗趣味。
4、柏杨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语言运用有何特点? 古典雅言和通俗口语交相迭生,相应成趣。
5、总结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头表述和书面文章虽然趣味各异,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相得益彰的地方。口头语言可能在书面文章中,显出潜在的光彩;书面雅言,也可能在口头表达中显出魅力。既有成语和对称,又如口语般平白晚懂。诸如此类古今相对,文白错杂,并和口头表达的轻松自如洒脱相结合,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的魅力。
四、练习活动,巩固强化。自选取余秋雨《藏书忧》中第二、第三个担忧中的一个,改写为适合于口头交流的语言,并试在同学中说说看,请同学们评评效果如何。
五、作业布置
以“交友”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