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教学活动的外化: “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
4、教学层次的低下: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5、预设生成的冲突:一是出现不负责任的没有预设的课堂,二是出现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即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实现“教得有效、考得满意、学得快乐。”
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一)、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三)、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堂小结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五)、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六)、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七)、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二)、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三)、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五)、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和经验。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
(六)、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时间为二年,即从2013年9月到2015年6月。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1.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负责人提供相关理论材料并组织阅读学习,每两周检查一次,要求组员撰写学习心得。负责人联系并组织讲座,开展交流研讨,根据研讨内容,目的是制定下阶段的研究方向、计划和具体分工。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练习题内容设计及呈现方式、学生喜爱的情境创设与评价手段、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前测)
5.开展研讨,布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1.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知识。2.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的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阶段总结。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制作一批优秀课件,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课例,探索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1.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调查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后测),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论文、案例、教案、实验课例,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结题展示课、结题报告等。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实验信息的收集整理。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三)、及时总结,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九、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两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一)、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客观教学环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兴趣、素质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不能辅导孩子的同时,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
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2、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以下一些区别。一是我教你学,你听着就好。二是只求形似,不求实效。学生是主体,课堂要还给学生,结果课堂是学生的了,教师却收不住了,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实效。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教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
3、客观教学环境。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差距,教学设施的影响。
(三)、探索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生动趣味性 课程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发散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5、情境创设要有自主探究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提炼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
2、问在知识本质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
3、问在认知提升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
(五)、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铺垫
在课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数学活动,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有章可循。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过分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条理。要有组织纪律的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趣味性,多准备一些如“大眼睛、小眼睛,谁的眼睛最漂亮”这一类儿歌。有时也可以运用小红花奖励,但要注意不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发放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评比表。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为主,要把规则内化到他们心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独立思考是美、遵守规则是他应该做到的。
3、活动失败及时补救 课堂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状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估计到的事情,因此教学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我们老师要敢于承认这种失败,并且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精心设计适量练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作业量的不同,每个孩子知识储备不同,自身学习素质不同,作业量应有所不同。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对较多和少的练习。
2、潜心布置适度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与其知识的宽度有关,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础练习,能够稳中有升,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不断拓宽其知识宽度。
3、练习回馈学生学习态度
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4、练习体现趣味与生活延伸
练习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儿歌,丰富精彩的拓展阅读,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数学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七)、探讨出了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即时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如用“小星星”“小红旗”等,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延缓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3、个性化多元多层次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都能拥有优秀的等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生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二)、学生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们需要面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茅坪场镇中心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江山市卅二都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的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国内外综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臶,经过长达10 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理论依据 2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课堂提问、合作学习、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 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 4 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4]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5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 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 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 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 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案例6]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6 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 —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臵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7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是进行合作。[案例7]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 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 9 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案例9]学校叶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 米、10 米、100 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 米),再问学生1 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 个100 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 千米。你走1 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 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 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 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 千米的长度等等)。[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10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案例10]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 目标1:能用“补”或“割”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打给学生进行“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一节课中过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 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 11 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六、研究方法
1、实验总结法:设实验班,确立实验对象,进行有控制的实验并及时总结。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理论和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班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方法即在其他班级进行验证,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4、对比法:定期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对比,及时总结得失。
5、访谈法、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以便更好的开展研究。
七、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数学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有利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四)、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12
八、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戴小新教育而努力工作。2007 年9 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 2、高永芳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2002.9
3、孙 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05.2
4、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5、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2005.1
6、许建生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7、杨正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正确运用》 2007、8
8、《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探析与思考》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教学活动的外化: “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
4、教学层次的低下: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5、预设生成的冲突:一是出现不负责任的没有预设的课堂,二是出现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即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实现“教得有效、考得满意、学得快乐。”
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一)、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三)、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堂小结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五)、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六)、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七)、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二)、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三)、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五)、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和经验。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
(六)、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时间为二年,即从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1.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负责人提供相关理论材料并组织阅读学习,每两周检查一次,要求组员撰写学习心得。负责人联系并组织讲座,开展交流研讨,根据研讨内容,目的是制定下阶段的研究方向、计划和具体分工。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练习题内容设计及呈现方式、学生喜爱的情境创设评价手段、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前测)
5.开展研讨,布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1月)1.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知识。
2.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的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阶段总结。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制作一批优秀课件,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课例,探索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1.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调查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后测),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实验信息的收集整理。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三)、及时总结,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九、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两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一)、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客观教学环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兴趣、素质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不能辅导孩子的同时,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
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2、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以下一些区别。一是我教你学,你听着就好。二
是只求形似,不求实效。学生是主体,课堂要还给学生,结果课堂是学生的了,教师却收不住了,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实效。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教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
3、客观教学环境。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差距,教学设施的影响。
(三)、探索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生动趣味性
课程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发散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5、情境创设要有自主探究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提炼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
2、问在知识本质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
3、问在认知提升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
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
(五)、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铺垫
在课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数学活动,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有章可循。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过分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条理。要有组织纪律的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趣味性,多准备一些如“大眼睛、小眼睛,谁的眼睛最漂亮”这一类儿歌。有时也可以运用小红花奖励,但要注意不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发放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评比表。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为主,要把规则内化到他们心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独立思考是美、遵守规则是他应该做到的。
3、活动失败及时补救
课堂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状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估计到的事情,因此教学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我们老师要敢于承认这种失败,并且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精心设计适量练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作业量的不同,每个孩子知识储备不同,自身学习素质不同,作业量应有所不同。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对较多和少的练习。
2、潜心布置适度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与其知识的宽度有关,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础练习,能够稳中有升,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不断拓宽其知识宽度。
3、练习回馈学生学习态度
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4、练习体现趣味与生活延伸
练习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儿歌,丰富精彩的拓展阅读,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数学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七)、探讨出了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即时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如用“小星星”“小红旗”等,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延缓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3、个性化多元多层次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都能拥有
优秀的等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生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二)、学生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们需要面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卢林艳
一、课题提出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又广泛的存在“学生学的艰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教学低效的现象,在对个别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另外,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向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渡。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衍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就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近而达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教与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是被强制式地灌输数学知识,那么他们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生吞活剥”知识,稍好者“高分低能”,更甚者会厌恶或恐惧学习数学。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也是当前新课改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另外,我校的学生的智力结构很不平衡,而且彼此水平相差很大,坐在同一教室的同学之间就存 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这样一些问题而困扰,如:教学时间、教学密度、教学梯度、落实情况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之一就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 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课堂提问、合作学习、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 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1】俞小烨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程堂屏执教的《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
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吴建华教师在教完“元、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 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
[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案例4】张海燕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汤芸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
【案例6】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彭莲芸: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 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舒向阳: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是进行合作。
【案例7】余想英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余想英《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 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
【案例8】吴建华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卢林艳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 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案例10】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
目标1:能用“补”或“割”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分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 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打给学生进行“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一节课中过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六、研究方法
1、实验总结法:设实验班,确立实验对象,进行有控制的实验并及时总结。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理论和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班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方法即在其他班级进行验证,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4、对比法:定期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对比,及时总结得失。
5、访谈法、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以便更好的开展研究。
七、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数学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有利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改进了传统的课堂模式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大转变了我校基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家更新思想,踊跃使用“有效性”这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 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四)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1.不断的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实验锻炼出了一些高素质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市、县上公开课、教研课多堂,一些教师在各级赛课上获奖,这些获奖课具有鲜明的“有效”特征。
(五)、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
八、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戴小新教育而努力工作。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投向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手段、有效教学评价等直接关系学生成长的关健要素。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二)研究意义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各种组合和发展方法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许这正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的主体性即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内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也是有效教学的价值体现。当下,教育应该为我们的民族培养具有鲜活特性和创新意识的个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数学教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4、学水平。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教学: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策略: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数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课题的假设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2、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3、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4、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收集并整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特征,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课堂,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
(1)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转变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2)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性对应的是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先进性对应的是创新和特色的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结合本校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水平现状的问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实验使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我校数学教研工作,促进我校数学教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层面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探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模式。
2、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该课题全面展开研究。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
(2)调查访谈法:调查访谈分析目前小学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反思经验,形成论文或研究报告,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方案准备阶段(2011年3月初至2011年4月初)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教学的策略。
(3)制定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4)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方案实施阶段(2011年4月中旬至2011年11月底)
(1)案例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3)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总结验收和结题(2011年12月)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论证报告、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
2、收集有效教学的典型案例,并把它整理成案例集。
3、撰写论文,总结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我们课题组购置了《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教学》等理论书籍,有先进的现代学习理论作支撑,有可能借鉴的成功经验,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研究视角,尽快获得成果。
2、课题组成员老师长期在教学实践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能力和集体攻关能力强。
3、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愿意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及物质保障。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人员组成:
1、课题主持人
李凌娟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一级教师,课题报告执笔人。
2、课题组组长、副组长
陈宝根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蔡华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3、课题组成员
袁卫兵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设计访谈提纲撰写论文
史忠余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
(二)课题分工:
李凌娟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总报告 陈宝根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蔡华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
袁卫兵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负责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负责参与设计访谈提纲 史忠余 负责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