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数学课堂趣味化教学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的趣味化》课题报告
李庆军
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重点。近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本人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们教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长期以来,高中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加大了学生的负担。怎样把负担减下来,又怎样才能把质量提高上去。因此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挑战,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趣味化课堂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真正做到“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因而教师应当成为有经验的“舵手”,摒除一些已经出现的不良倾向,优化课堂练习,让学生的练习练到点子上,练在易混易错处,使练习题的针对性强,同时注意内容的迁移,要有利于深化理解,活跃思维,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
每一个孩子在步入高中阶段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总是满怀喜悦,充满自信,但到了后
来却渐渐地讨厌数学甚至害怕数学,这是为什么?其中自然有许多原因,但数学学习的抽象、数学练习的枯燥无味是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数学练习不应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以练习改革为突破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练习不再是学生的包袱,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有趣、生动设计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教师有必要好好研究、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好好的设计我们的课堂练习。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从最基础的数学作业练习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激发兴趣,改善学生的作业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数学练习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2)课内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3)设计富有趣味,让学生乐学、会学。练习也分有几种类型,如课前练习为课堂练习作铺垫,课后练习为课堂练习巩固。(4)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5)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四、课题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贯彻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注重行动研究,坚持科学发展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适合于高中生的有效趣味教学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达到以科研促进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强调“学生中心”。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知识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灵魂”。因此,教育、教学工作着眼点应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潜能,让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富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发展,变化,学会学习,学会有效地、独特地应对变迁中的科学世界和现实生活。再次,人本主义学习观主张有意义的开放性学习。教育应该是开放的,而所谓的“有意义学习”是指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一种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3
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一带头人,请数学考研组长为组长,本人为召集人。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采取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层层深入的办法。行动研究法:集体备课,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要求,采取积极态度,发挥集体的创造性思维,提出合适措施,并勇敢加以试验。
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使学生厌恶从练习让学生领会到知识的结构、加深对基本概念法则的理解。更有甚者布置大量的练习是为了不让学生有玩耍的时间。(2)、过份的注重书面练习。现行教材以及学习指导主要是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 4
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则很少,目的在于应付书面的考试。
(3)、重视封闭性的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
(4)、重视“一刀切”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
(5)、计算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计算算法的讲授,忽略了算理,忽略了对题目和数的特征的敏锐观察力,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学生计算速度慢,灵活性差,容易出现错误。
(6)、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压缩了探索解题途径的思维过程,如很少讲,是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的,大搞“题海战术”。
七、研究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2014.3-2015.1)
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5.1-2016.7)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调查高中低年级数学课堂练习中的现状,研究趣味练习的内涵和培养学生趣味练习的方法与途径。
3.总结、结题阶段(2016.7-2016.10)
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研究论文或结题报告及一些案例,完成结题
八、成果体现
结题报告、公开课、教师论文集、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案集、学生作品、其它成果。
课题论文内容: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的趣味化
李庆军
趣味化教学属于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它主要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诱导方式,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课堂外的知识,这不但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还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可谓一举两得,在这个结合点上,与现代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和。针对高中生而言,培养学习兴趣很重要,特别是在他们看来犹为枯燥无味的数学。那么,怎样进行中学数学课堂趣味化教学呢?下面就此提出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使用风趣幽默语言动作,但又不失通俗易懂
风趣的语言动作能让人容易记住,精神飒爽。把其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并且把尺度拿捏好,那会使学生学知识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就要想学生之所想,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介绍我们祖先对数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数学家的故事、介绍几何知识和几何图形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屋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人的鼻子为什么在脸的中间就好看?报幕员为什么不站在舞台中央报幕?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趣味无穷的学科,结合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人的鼻子在脸中间是对称美,报幕员不在舞台中央而站在舞台边的黄金分割点上是黄金分割的和谐美。从高中生爱看动画片及开心蒙太奇这些语言幽默诙谐、动作滑稽的节目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形象思维表现的东西容易记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随机地使用幽默语言动作,能引人入胜,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从而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说法真正运用到课堂 6
教学中去。但真正做到如此水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得不断增强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
二、让学生编题学生解答,主动参与教学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算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针对初一学生,试看一例:甲同学说:我爹在村口开了一个小药店,平均每天卖出的药费有八十块钱,本钱是六十块,每年上缴税及其他费用一千二百块。问我爹一年能赚多少钱?这种题编得很好,老师此时应当赞许。然后指定乙回答。乙同学答到:一年按三百六十五天计算,每天除去成本,利润是十五块,两个数相乘得到五千四百,再减去税金,是四千二百块。无庸置疑,乙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还是得问甲同学,因为题目是他出的。甲同学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他说:我爹卖的药因为质量有问题被查处,所以一分没赚,反而商店关门了。其实他的回答也是对的,他结合了现实生活,出的题目也源于生活。老师应该倡导。
这样,课堂气氛一定很好,因为上演了一个逗人发笑的小插曲,但别忘了要对两个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对他们回答给以肯定的同时,还要给以正确的思维引导。
三、利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引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大家知道,高中生对听故事向来是乐此不疲的,所以能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去,并且作为一节的引导,那是相当好的,当然,故事要能简洁生动。试举一例:上数字的加法时,用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简明扼要地把高斯中学时教师出的题,即:1+2+3+4+5……+100=?全班同学都算不出,而高斯又快又准算出。那同学们知道高斯是怎么算的呢,试算一下,是你聪明,还是高斯聪明?
凭高中生的好胜心理,肯定很想挑战,因而激起他们认真思考。在教师的正确指点下,他们最后不但能学会技巧性的算法,还能记住这个经典故事。
四、创设情景,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学、思、乐”三字经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针对这一时期的期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学前心里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若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简单的提示,并鼓励、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在讲质量问题的时候,我先提出: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哪一个比较重?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有人说当然是铁重。也有人认为一样重。我让双方自由辩论,认为一样重的是甲方,认为铁重的是乙方。学生各讲各的道理,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我抓住时机肯定了甲方(胜方)的正确判断,同时也表扬了乙方(败方):“谢谢乙方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辨别是非的机会,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好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乙方的同学并不因此 8
而消极,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才算的上真正的成功。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教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立体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景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决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下课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呈现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了收集信息,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况且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至关重要。在教学“巧数线段”时,我决定不直接讲解,而是尝试让学生用合作探讨的方法数一数中有几条线段,同学们马上积极思考、研究起来。几分钟后,我请两个小组的代表起来说一说:
学生A说:“因为AB、BC、CD都是只含有一段的线段,有3条,AC和BD是含有两段的线段,有2条,AD则是含有三段的线段,只有1条。所以共有3+2+1=6(条)线段。”
学生B说:“我们的方法是以A为左端点有AB、AC、AD三条,又以B为左端点有BC、BD两条,再以C为左端点有CD一条线段,所以共有3+2+1=6(条)。”
我大大表扬了这两名同学的勇敢和自信,并肯定了他们都是正确的。这时,其他同学也开始议论纷纷:我和A的方法一样,我和B的想法一样……。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露出了神气的表情,我才放心了。看来,我们真的要适应新课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发展。千万不能再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了!
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提问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高中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就不乐于、不敢于提问。怎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教学中,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都认为懂了,没有问题或提不出又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同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尝试解答。
高中生数学课堂趣味化教学虽然有可能导致的是淡化数学特征,但是,它很合理,即表现出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从而使学生从小消除厌学心理,增长见识。
第二篇:低年级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对小学游戏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探索了很多趣味美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激趣——授课——作画。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时间进行美术游戏,从启发教学入手,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激情就发挥出来了。教师趁热打铁,抓住学生的激情,讲授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学生作业,学生们就能把这种激情付诸于图画。
一、趣味美术游戏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与学生心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并且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此我们要经常变换游戏方法,并且游戏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之间。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激活小学美术课堂。
3、合作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家托尔勒强调未来人才要具备合作意识:“他们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与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多任务,能迅速适应情况的变化,以及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人际交往和合作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学业进步、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游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讲授新课做一个铺垫,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美术教学的效果.另外,游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重要环节,也不能与其他环节脱离.
二、趣味美术游戏教学的方法介绍。
1、线的联想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游戏方法:教师画出一种类型的线,让学生回答出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实物.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学生回答联想到“门、箱子、铁棍、直尺、地板砖等等”.2 形的联想
游戏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游戏方法:教师用常见的几何形让学生想象形体近似的物体,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说出联想到的物体(不能重复)。学生可以分组竞赛,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3、形的添加、组合:
游戏目的:通过对一些基本形的添加(或组合),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游戏方法:让学生认识形状、回忆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形状,并根据形状联想事物,让学生将几何形、实物形、自由形进行组合或用添加的方法去变化、去创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种新形象。
4、物的联想:
游戏目的:锻炼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快速联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游戏方法:教师先说出一个物体,学生跟随说出另一个相关连的物体,最后,用这些物体、形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5、触觉想象:
游戏目的:学生运用触觉去感知事物,并把感知的东西通过想象画出来。
游戏方法:教师准备好一些道具(活物也可以),放在竹篮、纸盒里,或用布包住,让学生去触摸、感觉、思考、想象,最后把想象到的东西画(说)出来。
6、画笔接力:
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整体作画的观念和整体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服从大局的团队精神。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在作画中途停下,让第二组学生接着上一组同学的画继续画下去。画中的景物迫使接力的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衔接、如何继续,如何服从整体又能表现自己。
7、故事联想。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游戏方法:教师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改变一下故事情节或留下一个结尾不说,让学生各自思考,各抒己见,把自己所想到的故事情节或结局画出来。
8、角色游戏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游戏方法:角色游戏是学生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这样的游戏方式在低年级美术课学习中是最常用到的,也是最为方便的。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游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各种不同的游戏又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的感受和美的体验。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总结出更多、更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更有活力
第三篇: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大学语文是高校通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有效的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然而,大学语文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落入“学生不爱听,教师不爱上”的尴尬境地。据调查,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缺乏趣味、枯燥单调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90后大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课堂枯燥。[1]趣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形式、语言、手段等的滞后,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本文认为,要改变当今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境地,必须重视大学语文的趣味性特点,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感悟生命,提升境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对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改善大学语文的生存状态。
一、大学语文趣味化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趣味”,也即兴趣、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追求和探索知识。梁启超是“趣味教育”的倡导者,他明确指出,“趣味”就是“快乐”“乐观”“有生气”,趣味的反面则是“干瘪”“萧索”。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是一种超越利害得失和生理欲望的审美愉快,“趣味教育”本质上就是要成为审美教育、快乐教育。[2]“学海无涯苦作舟”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
而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以来强调最多的是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则其它各“性”将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语文课就是名作欣赏课,其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课程的趣味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法则,认为文学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必须通过其娱乐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就不能不遵循这一特殊规律。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语文课必须呈现其趣味性特点,才能真正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据调查,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大学语文课形式更多样,内容更有趣;诱发他们上课兴趣的多是感官的愉悦,而非抽象的说教;学生们更愿意将大学语文课当作一种精神的放松,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教师依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势必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育学的原理认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法、迁移”[3],其中,“激趣”是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激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积极寻求和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习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和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
韩维东在《课堂趣味研究》中指出,课堂趣味可以分为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两种。内在趣味指教师授课内容结合艺术性的表达所产生的趣味,外在趣味则指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气氛以及采用恰当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趣味。[4]本文认为,韩维东的这一表述很恰当,但鉴于大学语文课的文学性以及娱乐性,内在趣味和外在趣味通常是融合为一的,文学作品的内在趣味需要借助外在趣味得以呈现,外在趣味也必须以内在趣味为基础,这就给大学语文课堂的“激趣”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大学语文趣味化课堂探讨
(一)导语激趣,抓住学生的眼球与耳朵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课堂前十分钟听众的思维处于有所期待但尚未定向的状态,易于被激发;但如果这一阶段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那么听众的思维很容易发散,难以再集中。因此,利用好这前十分钟对于上好大学语文课至关重要。从教学实践来看,趣味性导语导入的效果比开门见山式要好。大致来说,趣味性导语可以是故事导入、话题导入、设置疑问导入、争议式探讨导入、视频导入等等。[5] 以故事导入法为例,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调查,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是带着放松心情的心态来上大学语文课的,他们对深奥、专业的文学知识并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希望老师讲解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帮助他们理解文学和文学史。因此,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能以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导入,往往就能较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屈原《湘夫人》这一篇文学作品时,笔者首先结合PPT的精美图片,为同学们讲述了传说中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凄美爱情故事,讲述了湘妃竹的来历,然后切入作品,《湘夫人》就是屈原根据这个动人的民间爱情故事在原有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这样的故事法导入之后,学生们自然就对屈原诗歌《湘夫人》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又如视频导入法。当今是读图时代,图像或者视频更能抓住人的眼球与耳朵,课堂以此导入也是收效较好的方式。除了教师的趣味性导入,也可以结合作品,请同学背诵诗文,演唱相关的歌曲等等,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下展开正式讲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情感体验激趣,在审美体验中领会文学理论知识。在文学作品中,都有相应的文艺理论来指导鉴赏和写作等实践活动。但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文艺理论不能细讲,讲多了就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乏味,不妨撷取几点精华来作指引,主要通过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令单调的理论知识立体生动起来。1.精心设计专题化的讲述模式[6],以情激趣。如依据作品内容分成亲情篇、友情篇、爱情篇,或依据不同的情感类别,如悲秋、思念、送别等,或依据不同的美感类型,如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将作品划入相应的专题。如“思念”的主题,可以将《蒹葭》《湘夫人》《思念》等篇章归在一起讲,让学生体味不同时代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与思念;并且配以优美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浪漫唯美的讲解词,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讲到《蒹葭》时,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歌曲,让学生将熟悉的旋律与古老的诗词关联起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乘机启发他们关于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就会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以读激趣。诵读,又称美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投入作品之中,与诗人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真正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节奏与意境。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更应该格外重视这种方法。[7] 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为学生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作品“情”之所起。可以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深入剖析诗人所抒发的复杂矛盾之“情”;通过故事法,撷取作者生平中有趣的故事,以生动的语调娓娓道来,让学生投入其情其境之中。总之,为了缩短与学生生活时代的差距,教师可利用相关历史知识,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那遥远的历史追忆中,使学生能从当时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陶冶,从而把握其写作意图,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其次,诵读有技巧,教师要传授诗文特别是古典诗词关于韵律的基本知识,如平仄、节奏等,并通过自己范读、名家诵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词的韵律有感性的认识。在示范诵读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自读,并在课上检验诵读效果,在课堂上形成“学诗词,读诗词,爱诗词”的氛围。这种氛围极为有利于学生真正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以“动”激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多应扮演引导者或者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本科阶段的教育与中学不同之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些钻研与思考的机会。哲学家怀特海在《论教育》里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了望。”因此,大学语文要真正变得有趣,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起来。
首先,精心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可以在课前布置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是争议性的话题,或者请学生结合当日所学谈感受等等。课前布置思考题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而且适度的压力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拿争议性话题教学法来说,它就是要借助争议性话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并没有标准确定的答案,重点在于利用各种不同观点的冲突造成学生的认识失衡及经验重组,并促进学生在此过程中重新判断自己的观点。
其次,举办读书报告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语文课时有限,期望通过区区十几次课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大学语文课多应成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为此,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的方式,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由组合,在学期初确定本学期的读书书目,学期末集中展示读书成果。读书报告会上,学生精心制作PPT,配合优美的背景音乐或者简短视频,将读书报告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台下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学还认真做着笔记,可见这种读书交流模式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要让大学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演讲比赛、角色扮演、朗诵比赛、游戏等等,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读说写能力。
三、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趣味化的课堂可以很好地改善大学语文课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生动活泼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能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理由不受学生的欢迎。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背后去思考人生与社会,并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90后这一群体,如何抓住他们的眼球与耳朵,确实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对于教师来说,最关键的在于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视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内心需求,才能够与学生一起构建趣味化的大学语文课堂。
第四篇:美术教学趣味化
趣味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美术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需通过教育来培养,“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需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形式来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趣味美术教育就是一种开发幼儿创造潜能极好的形式。它有利于幼儿智力素质、审美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对美术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一、理论基础
趣味美术教育与幼儿创造力培养研究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以创造力结构理论为导向;以现代创造方法为手段,以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批评(欣赏)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趣味美术教育内容,通过趣味美术欣赏、趣味绘画、趣味手工教育三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现代脑科学研究显示良好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幼儿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促进其空间视知觉能力的提高美国医学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博士指出:大脑左半球(左脑)控制人体的右侧器官,主要司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分析思维,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等,是理性的脑;大脑的右半球(右脑)控制着人体左侧器官,主要司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主管人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情感等,是创造的脑。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可使人聪明起来。斯佩里博士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右手运动能促进左脑发展,左手运动能促进右脑的发育,而且手的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使大脑的发育越充分,越完美。趣味美术教育主要让幼儿画画和手工,幼儿需要双手参与,这完全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发育,而且绘画和手工可以训练视知觉、空间知觉,幼儿左右脑功能得到开发。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幼儿的左右脑的发育,有助于幼儿左右脑功能协同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人脑发育成熟是从0-17岁,0-4岁大脑发育完成了50%,4-8岁完成了80%。学生如果在大脑发育时不进行教育的话,长大后在进行教育不如早期教育的效果好。印度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蒙台梭利说:“人脑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并不是一条平衡的直线,相反,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脑的发展有着很不相同的过程,于此相应的人的智能,也表现出与不同的时间阶段相关联的发展模式,关键期乃是这种模式的反映。”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种认知机能的发展速度很不相同,认知机能发展的这种对时间的依存性,是关键期的生理学基础。例如脑科学研究证明:幼儿空间知觉的关键期在2岁左右,形状知觉关键期是2-5岁;颜色视觉的关键期是4-5岁这个时间等。总之,在学前阶段,早期开发幼儿大脑,早期培养幼儿创造力,早期训练幼儿空间、视知觉(美术),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创造力结构理论对如何认识、评价幼儿美术创造性表现揭示了一般规律所谓创造力就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品质。它“犹如智力有外显内隐之分,创造力也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即创造力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主要指个体内在的创造性表现。吉尔福特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特征是: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是:(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还有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即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组成。由于这三种维度相互结合的程度、成分、方面以及各维度所起的作用等都有所区别,从而体现出创造力的复杂多样性。创造力静态结构理论对研究、认识、评价幼儿个体通过美术创作表现是否有创造性,幼儿个体美术创造力特征及幼儿个体美术创造力与智力、智力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创造力动态结构是指个体外在的创造性的表现。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问题解决一般过程表现为:获取外界信息,经编码后转化为主体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贮存起来,然后激活和加工整个主体信息系统的有关部分来指导行为,从而解决问题。创造力动态结构理论为通过趣味美术欣赏教育,为幼儿增加图像的信息量,培养幼儿图像信息贮存(记忆)、激活和加工(图形组合、变形)等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艾斯纳美术教育批评理论为研究通过趣味美术欣赏教育促进幼儿美术创造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观察、感知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假如这一过程没有直观世界的滋润,它就无法成为个人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可以借鉴的资料……也是在这种意义上,以观察取代单纯的测览成为一种成就,而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观察就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的意义。”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个体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首先要观察、感知自然或艺术作品的形象,只有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艺术作品。而“审美的观察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做到的。怎样使学生获得观察、感知能力呢?艾斯纳从经验范围、形体范围、象征范围、主题范围、材料范围、关联范围六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观察、感知、欣赏能力的内容。他强调欣赏艺术作品时要重视评论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审美角度和表现方面观察物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描述构成直观形的质的能力。“通过趣味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研究借鉴艾斯纳美术教育批评理论,重视幼儿趣味美术欣赏教育对幼儿审美创造力形成的影响、作用,制定出”以趣味美术欣赏教学为主线,以趣味绘画教育、趣味手工教育为内容"的课程设计模式,每周进行两节趣味美术活动,一节是美术欣赏活动,一节是与欣赏内容有关的绘画或手工活动,增加幼儿审美感知、观察、欣赏的内容,使幼儿积累大
量创造的审美形象的表象,并在趣味绘画教育和趣味手工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创造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视觉艺术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榆林市第七小学
刘兴林
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为内容的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观摩,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经验和模式得以借鉴,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好的教学经验比较散乱。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方法和形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期盼。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提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堂趣味化研究,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宝贵经验。
2、在现代教学论和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课堂趣味化教学的构成和表现形式。
三、研究的方法。
以走进课堂,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为主,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记录精彩片段,归纳、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
四、研究的要求
1、以我校小学各年级数学老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每一节数学课堂为研究载体。
2、以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感受的趣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一)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特点
1、实践性。趣味化数学课堂强调“动”,“动”是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的各种媒体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尤以动手操作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实践为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2、自主性。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学生在选材上、教材上、学法上、考查上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在活动中无需顾忌来自教师的压力;无需顾忌来自考查的“威胁”,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自由地选择内容,自由地发挥思维潜力。
3、多样性。趣味化数学课堂除了“动”的特点外,尤其突出了“活”的特点,“活”就是在内容选取上、教学方法上、组织形式上、解决问题上等等都“活”,体现多样化。
4、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学数学、爱数学,一定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能安排很多趣味性强的活动。
5、合作性。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在班级制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得到群体的作用。而在趣味化数学课中,教师能根据灵活选取的活动内容和选用的活动方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他们合作探索问题、研究方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的“距离”日渐缩短、社会活动频繁的当今社会中,人际之间日显重要。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6、异步性。趣味化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并不是要所有学生都“考”优秀、人人过关,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吸纳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更好的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各自的个性,发展各人的特长。
(二)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类型
(1)知识整理类。这类型的活动课可以把数学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疏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零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又如在数学竞赛和课外阅读中,经常需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归纳、整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等。
(2)益智趣味类。设计些数学幽默趣题、图形或数学有关的、相近的“自由问题”。例如玩火柴棒、诡辩题、动“数学”棋等,这些内容富有思考性,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践应用类。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趣味化课堂正好给数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取上,老师们力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实际化。例如:现实生活中对称应用很广,在学习中可以找对称、画对称、拼对称,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钟面问题、行程问题、策略问题等。
(4)数学文艺类。数学里有很多文学、艺术的成份,在趣味数学中可设计数学墙壁报、数学手抄报、数学相声、数学绕口令、数学对联、数学谜语、几何艺术造型、家居装璜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数学的认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丰富美学教育,使数学与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5)名题赏析类。欣赏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轶事和卓越成就,赏析著名数学家如:高斯、华罗庚、爱因斯坦、苏步青等做过的名题,通过讲故事、阅读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欣赏古今中外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开拓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兴趣。
(三)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精彩案例
案例一:“去问题教学”
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有机构成,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三步计算”公式,即依次计算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并概括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即侧面积加2个底面积。学生凭借“公式”较好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可是在质疑时,**同学提出意见,认为这样计算比较繁琐。随即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向老师提问:“有没有更巧妙的求法?”难道底面、侧面展开是“圆”与“长方形”就一定要依次算吗?这个问题,对教了多年圆柱体表面积的老师来说,也始料未及。老师一想,这是一个不可多求的好“问题”。展开讨论吧,即将下课,时间不允许。老师急中生智:学生的提问何不作为“新”的学习“教材”,组织一节趣味数学研究课呢? 于是,老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对同学们说:“有这样的想法很好,只要好好去研究它,新方法总会有的。”接着提出要求:大家回去先用厚纸去做一个圆柱体,然后拆开,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去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同时决定第二天数学课的内容就是研究“圆柱表面积的巧妙解法”。由于“作业新奇”,学生兴趣盎然,“作业”准备充足,第二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异想天开,答案丰富多采。经过讨论大家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简便计算公式,即是圆柱表面积=圆周长×(高+半径)。“新公式”的诞生,同学们万分激动,下课后,还围着老师一个劲地问:“下节课还这样上吗?”“这样的数学课我们就是喜欢!” 案例二:编顺口溜
老师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时这样小结: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法则“位对位,个位起,满十进,不满退”,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可以归纳为“0减几,要注意,前面退位再减几,0 上有点看成9,0上没点看成10”。这个小结简洁明了,抓住了本课教学内容与前面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了“0减几”这个重难点。末尾的“顺口溜”抓住了所教内容的关键,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特点。
又如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内容后,老师总结为:“相关量,找对象,积定反,商定正”等。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可以深化课尾的疲劳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老师就编写了这样一首顺口溜:“退位减法要记牢,先从个位减起来,哪位不够退前位,本位加十要记好,如果隔位退了1,0变十来最好记”。学生兴致勃勃地背起来,在愉快的朗读中记住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重要的是课后作业的正确率提升了,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案例三: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教师在课堂上带一些游戏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数学技能。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案例四:唱歌形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把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编成有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小括号”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 生答:“小括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接着播放录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听到童声演唱:
“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睁大眼睛看清楚,可别马虎忘了它;我们从小不马虎,人人顶呱呱。
孩子们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跟着学唱,在愉快地歌声中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新知识。
案例五:讲小故事
小学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的短片欣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位教师课件演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进行小结:有一天,天气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拿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五分之一”悟空一听直笑,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也使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更牢。
(四)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表现手法
趣味化数学课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动又有静,有游戏激趣又有动脑思考,有竞赛式又有讨论式,有个人活动又有群体活动,有动手操作又有动口训练,有课内的活动又有课外的延伸等等。总之,结合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根据我校教师的课堂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表现手法:
(1)游戏法。将训练内容寓于设计好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学生戏中学、玩中得,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适宜于低、中年级。
(2)讨论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训练内容转化为相关、相连的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展开讨论,引发思考,使学生能合作探索问题和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实践探索法。对于一些规律、法则和解题方法,设计一些具体、特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和发现,注重对学生进行发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探索一些具有一般意义的规律,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4)调查研究法。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校、社会、生活、生产等情况,提出一些相对原则性的要求,让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实际,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5)数学创作法。要求学生将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与各种可融合的事与物结合,通过大胆的想象、创作想象,编制出应用题、数学趣题、谜语、故事、童话等,进而由教师及时加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在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趣味化数学课中,可以使数学结合音乐、舞蹈、体育、自然甚至语文的知识来活动。如我们在二年级一节七巧板的活动课中,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形神兼备的实例图、栩栩如生的动物图、造型优美的舞蹈图等,不是把数学图形的学习与其它各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了吗?
(6)数学沙龙法。高年级的学生自主能力较强,适当地开设数学沙龙,让一些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由自主地集合在一起,漫谈数学问题,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争论热点问题,教师适时指点,不失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途径。
趣味化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和学习观,但其中的规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断探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本人水平及资料的限制,如何研制趣味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各环节加以妥善处理;如何建立科学的趣味数学评价标准等还有待于全面的实验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