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作为视觉传达教育的美术课程,其本质是让学生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更应把重心放在如何唤醒和激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法上来,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太过被动与压抑,而让学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游戏中感受、发现、认识和捕捉第一手的题材与内容,通过自身的感官体验创造的美才会是灿烂,有活力的。
儿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他们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并且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以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创造的天赋,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抛弃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开展体验性学习。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游戏性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类趣味性美术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阳光下的绘画”。
二、理论依据:
1、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中有关学科教育的理论。
2、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由学习美术活动本身和学习美术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学。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3、人美版实验美术新教材就是根据新课改的这种理念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着重强调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研究目标包括:
1、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2、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逐步形成学生的美术创造个性。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其头脑中留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学生审美素质得到发展。
4、通过趣味绘画、手工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
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研究内容包括:
1、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情趣化的美育内容,构建美术教学与学生经验紧密结合的共同体。
2、选择情趣化的表现材料,丰富学生创作表现的途径。
3、美术和游戏的“动静”结合。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
一、实验对象:一至六年级
二、实验方法:
结合使用教学科学研究的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法、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实验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对比时客观地选取条件相当的对象,具体为:在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回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并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制定实验方案,与相关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及技术交流。
2、实验阶段:边设计、边实施、边检测、边修订实验方案,既收集与课题直接有关的资料,如:实验中观察、测试获得的资料;调查问卷、评价表;课堂实例、录像等。师生美术作品展览;撰写实验报告、论文。
3、总结评价阶段: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和论文,进行实验组织课题鉴定、验收工作。
四、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美术基本技能。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篇:低年级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对小学游戏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探索了很多趣味美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激趣——授课——作画。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时间进行美术游戏,从启发教学入手,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激情就发挥出来了。教师趁热打铁,抓住学生的激情,讲授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学生作业,学生们就能把这种激情付诸于图画。
一、趣味美术游戏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与学生心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并且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此我们要经常变换游戏方法,并且游戏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之间。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激活小学美术课堂。
3、合作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家托尔勒强调未来人才要具备合作意识:“他们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与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多任务,能迅速适应情况的变化,以及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人际交往和合作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学业进步、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游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讲授新课做一个铺垫,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美术教学的效果.另外,游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重要环节,也不能与其他环节脱离.
二、趣味美术游戏教学的方法介绍。
1、线的联想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游戏方法:教师画出一种类型的线,让学生回答出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实物.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学生回答联想到“门、箱子、铁棍、直尺、地板砖等等”.2 形的联想
游戏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游戏方法:教师用常见的几何形让学生想象形体近似的物体,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说出联想到的物体(不能重复)。学生可以分组竞赛,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3、形的添加、组合:
游戏目的:通过对一些基本形的添加(或组合),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游戏方法:让学生认识形状、回忆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形状,并根据形状联想事物,让学生将几何形、实物形、自由形进行组合或用添加的方法去变化、去创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种新形象。
4、物的联想:
游戏目的:锻炼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快速联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游戏方法:教师先说出一个物体,学生跟随说出另一个相关连的物体,最后,用这些物体、形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5、触觉想象:
游戏目的:学生运用触觉去感知事物,并把感知的东西通过想象画出来。
游戏方法:教师准备好一些道具(活物也可以),放在竹篮、纸盒里,或用布包住,让学生去触摸、感觉、思考、想象,最后把想象到的东西画(说)出来。
6、画笔接力:
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整体作画的观念和整体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服从大局的团队精神。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在作画中途停下,让第二组学生接着上一组同学的画继续画下去。画中的景物迫使接力的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衔接、如何继续,如何服从整体又能表现自己。
7、故事联想。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游戏方法:教师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改变一下故事情节或留下一个结尾不说,让学生各自思考,各抒己见,把自己所想到的故事情节或结局画出来。
8、角色游戏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游戏方法:角色游戏是学生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这样的游戏方式在低年级美术课学习中是最常用到的,也是最为方便的。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游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各种不同的游戏又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的感受和美的体验。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总结出更多、更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更有活力
第三篇:《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最终版)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
.——刘鸿倩
一、课题的提出:
作为视觉传达教育的美术课程,其本质是让学生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更应把重心放在如何唤醒和激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法上来,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太过被动与压抑,而让学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游戏中感受、发现、认识和捕捉第一手的题材与内容,通过自身的感官体验创造的美才会是灿烂,有活力的。
儿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他们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并且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以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创造的天赋,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抛弃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开展体验性学习。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游戏性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类趣味性美术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阳光下的绘画”。
二、理论依据:
1、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中有关学科教育的理论。
2、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由学习美术活动本身和学习美术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学。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3、人美版实验美术新教材就是根据新课改的这种理念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着重强调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研究目标包括:
1、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2、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逐步形成学生的美术创造个性。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其头脑中留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学生审美素质得到发展。
4、通过趣味绘画、手工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研究内容包括:
1、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情趣化的美育内容,构建美术教学与学生经验紧密结合的共同体。
2、选择情趣化的表现材料,丰富学生创作表现的途径。
3、美术和游戏的“动静”结合。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刘鸿倩
一、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
二、研究方法:
结合使用教学科学研究的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法、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实验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对比时客观地选取条件相当的对象,具体为:在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回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并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与相关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及技术交流。
2、研究阶段:边设计、边实施、边检测、边修订实验方案,既收集与课题直接有关的资料,如:研究中观察、测试获得的资料;调查问卷、评价表;课堂实例、录像等。师生美术作品展览;撰写实验报告、论文。
3、总结评价阶段: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和论文,进行研究组织课题鉴定、验收工作。
四、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美术基本技能。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刘鸿倩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四、音美结合,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
音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我先播放《小黄帽》,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第四篇: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浅谈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
作者:赵洪志
(一)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严重缺失的具体体现
自从99年国家开始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中小学都开始实行“减负”政策,并且学校对中小学的音、体、美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完善,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无论是学校、家长、教师还是学生对“音、体、美”等课程的不重视。他们认为学好语、数、外等考试需要用到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有的甚至认为开设“音体美”课程其实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素质教育实质上有名无实。
(二)国内对这一现象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时期,针对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的现象,教师及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研究得出一定的认识:对美术教育并非只是表面的不重视,这种不重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一种认识,不仅是学校,包括家长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美术课不重要,只有考试能够考到的语数外等主科才是重要的,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提倡实施素质教育,改变学校以及家长等人的观念,让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国外对这一现象理论研究的现状
针对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的现象,国外教育人士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国外的教学模式以及理念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们崇尚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不一味的强调分数,所以他们的美术课堂上的教学趣味性很高。
二、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美术课是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它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符合青少年发展的要求,所以美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出现趣味性下降的现象。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缺失并不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趣味性缺失了,学生课上的学习气氛就会下降;学生学习的气氛下降了,教师课上教学及组织课堂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下降最终就会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空头支票”。所以解决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这一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上述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及解决对策通过研究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的教育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针对家庭方面的教育问题,应该在家庭里形成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这一观念,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物质、精神等的支持,让他们感觉到命运掌握自己的手里,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的教育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针对造成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缺失原因之一的学校因素,应给予措施及时改变。国家应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并深入的做好每一个细节。学校应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而不是分数高而能力低的片面性人才。美术教育不仅单纯传授技能,还包括欣赏等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上应该增加教育设施及教师力量的投入,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设施在提高学生对美术兴趣的基础上达到更好传授美术技能和培养全方位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的自身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现在的美术教师上课大部分是绘画技能的传授,要求学生能够把所要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做到准确无误,所涂画的颜色要完全符合描绘对象的本身色彩,不同画出与所描绘事物不一样的形象,这种课业形式往往忽视了教会学生怎样去正确观察对象的方法,最终导致了学生死板、单一的绘画方法,并且中断了学生应该“举一反三”的绘画创新思维。
1.不被重视
中小学美术教师往往是学校教师中人数较少的群体,在学校教学中大多是被弱视的。由于应试教育传统教学对小学科的认识偏见,小学科教师的工作成绩没有被认真的关心以及进行评价,并且像美术这样的小学科一快到大型考试(其中、期末、升学等)就会很早的被考试科目所取代,不仅如此,有的学校在临近考试期间甚至会让美术能小学科的教师为主科教师批改作业,这样主科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课上给学生做进一步的辅导,从而极大的减低了小学科教师对待课堂的积极性。
2.身体疲惫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师,每周教学课节大约在18节,除了正常的教学外,有时还有课外辅导(学生绘画比赛、二课等)和学校的其他事务(美化教室、布置活动场地等),这样的种种现象都会造成教师身心疲惫,感觉自己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美术老师,甚至有时会感觉到自己像一个打杂的一样,什么都得干,这样最终会导致教师产生厌倦工作的不良情绪。
3.教育教研活动压力
以学习成绩为目的是现在的中小学教学模式的现实,而学校又迫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查和活动,所以中小学不得不开设美术课这样的小科目。能够很容易的看出对于美术教学,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认真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新思维而是应该如何应对好上级的的各种美术教学检查和各种活动。这就造成了教师放松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工作,反而积极加强对上级教育教研活动的参与。导致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成绩的标准只有活动搞上去了。
4.课堂教学问题处理能力低
由于美术教师的课节数较多,所以美术教师下课后又要马上准备到另一个班去上课,所以美术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兼顾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最终会导致美术课效果的不完善。所有的班主任只会注重主科,只注重班级的升学率,所以学生经常会在美术等学科的课程上出现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等的现象。
5.教学模式一概而就
美术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信息技术、音乐、游戏、人文情境等,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美术课堂上的趣味性。美术教师可以从变纯技能型为审美型、变模仿为创造型、变刻板为趣味性、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作业评价由终结式变深化式等几个转变来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并为趣味性的提高做好铺垫。
(四)学生的自身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1.学生不同的兴趣选择
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是很广泛的,每一期都有新课程要求的四个领域的不同教学内容,面向的是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不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兴趣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课程学生喜欢,有的课程则不喜欢。从而也导致了美术课堂纪律上总是有一些学生表现好有一些学生表现坏,使得教师不好维持。
2.学生的惰性原因
美术课与其他语、数等课程比,上课所要准备的学习工具材料繁而多。学生本来书包够大够沉,再加上这些物品,稍微有惰性或对这种课型没兴趣的学生就会不带学习工具和材料,使课堂教学时,教师无法组织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这样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时,经常相互借学习用品,造成相互说话,走动影响他人作业,有的是无所事事,教师难于管理,最终也导致课堂纪律差,学生趣味性降低。
3.学生的观念落后
社会、家庭和学校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社会要文凭、家庭要排名、学校要升学率,都导致了学生认为只要把语数外学好就行了,其他不用考试的课程马马乎乎就行了。由于这种学习观念的一直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纪律好坏。由于观念问题,学生经常作业不做或不交,即便是做了也是马马乎乎应付了事,并且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也不集中。
4.课业负担过重
学生在观念上形成了语数外的主课观念,使得美术这样的副课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主课,经常会发现在美术课堂上做其他作业的现象,或者是美术练习快速的应付完事,然后马上去做语数外这样的主课作业。时间久了,学生慢慢的都朝这个方向靠拢来了,单靠美术教师一人节节课的激发兴趣,引导学习就显得太苍白了。
(五)社会的教育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家教为学生提供课外的补习,不仅可以补充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成绩,孩可以在很多反面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多一项技能就会多一条出路,所以家教种类已经由简单的语数外发展到包括美术、音乐、跆拳道等门类众多的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发展及其迅速!
四、结
语
总之,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不容易,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需要不断的研究及发展,增强学生自身对美术的好感,激发他们的美术求知欲望,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创新能里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这样美术教育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一.趣味化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视觉传达教育的美术课程,其本质是让学生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更应把重心放在如何唤醒和激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法上来,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太过被动与压抑,而让学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游戏中感受、发现、认识和捕捉第一手的题材与内容,通过自身的感官体验创造的美才会是灿烂,有活力的。儿童是人之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他们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并且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以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创造的天赋,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抛弃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开展体验性学习。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游戏性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类趣味性美术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阳光下的绘画”。
趣味化美术教学是教育者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升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趣味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趣味化美术教学的实施不但有利于儿童对美术学习兴趣的提升,更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对小学游戏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探索了很多趣味美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激趣——授课——作画。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时间进行美术游戏,从启发教学入手,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激情就发挥出来了。教师趁热打铁,抓住学生的激情,讲授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学生作业,学生们就能把这种激情付诸于图画。
二、趣味美术游戏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与学生心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并且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此我们要经常变换游戏方法,并且游戏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之间。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激活小学美术课堂。
3、合作性和竞争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家托尔勒强调未来人才要具备合作意识:“他们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与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多任务,能迅速适应情况的变化,以及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人际交往和合作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学业进步、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游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讲授新课做一个铺垫,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美术教学的效果.另外,游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重要环节,也不能与其他环节脱离.
三趣味美术游戏教学的方法介绍
1、线的联想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游戏方法:教师画出一种类型的线,让学生回答出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实物.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学生回答联想到“门、箱子、铁棍、直尺、地板砖等等”.2 形的联想
游戏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游戏方法:教师用常见的几何形让学生想象形体近似的物体,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说出联想到的物体(不能重复)。学生可以分组竞赛,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3、形的添加、组合:
游戏目的:通过对一些基本形的添加(或组合),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游戏方法:让学生认识形状、回忆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形状,并根据形状联想事物,让学生将几何形、实物形、自由形进行组合或用添加的方法去变化、去创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种新形象。
4、物的联想:
游戏目的:锻炼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快速联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游戏方法:教师先说出一个物体,学生跟随说出另一个相关连的物体,最后,用这些物体、形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5、触觉想象:
游戏目的:学生运用触觉去感知事物,并把感知的东西通过想象画出来。
游戏方法:教师准备好一些道具(活物也可以),放在竹篮、纸盒里,或用布包住,让学生去触摸、感觉、思考、想象,最后把想象到的东西画(说)出来。
6、画笔接力:
游戏目的:帮助学生建立整体作画的观念和整体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服从大局的团队精神。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在作画中途停下,让第二组学生接着上一组同学的画继续画下去。画中的景物迫使接力的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衔接、如何继续,如何服从整体又能表现自己。
7、故事联想。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游戏方法:教师讲述一个故事,通过改变一下故事情节或留下一个结尾不说,让学生各自思考,各抒己见,把自己所想到的故事情节或结局画出来。
8、角色游戏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游戏方法:角色游戏是学生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这样的游戏方式在低年级美术课学习中是最常用到的,也是最为方便的。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游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各种不同的游戏又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的感受和美的体验。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总结出更多、更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四理论依据:
1、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中有关学科教育的理论。
2、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由学习美术活动本身和学习美术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学。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3、人美版实验美术新教材就是根据新课改的这种理念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着重强调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中有关学科教育的理论。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由学习美术活动本身和学习美术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5、人美版实验美术新教材就是根据新课改的这种理念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的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更有活力
第五篇: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
《小学美术课堂趣味化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趣味化美术教学是教育者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升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趣味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趣味化美术教学的实施不但有利于儿童对美术学习兴趣的提升,更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中有关学科教育的理论。
2、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由学习美术活动本身和学习美术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3、人美版实验美术新教材就是根据新课改的这种理念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2、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逐步形成学生的美术创造个性。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使其头脑中留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学生审美素质得到发展。
4、通过趣味绘画、手工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于美术教学存在的弊端进行调查:通过本校美术教师的调查和座谈,了解收集整理老师们对于美术教学存在的疑问和困惑。、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情趣化的美育内容,构建美术教学与学生经验紧密结合的共同体。
2、解读新课程标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抛开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开展体验性学习。
3、趣味化课堂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趣味教学课堂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在美术教师中开展趣味化教学讨论,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利用趣味的教学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渗透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并在感悟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刺激学生的兴趣神经。
4、选择情趣化的表现材料,丰富学生创作表现的途径。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在使用多种材料的过程中观察和触摸,进行感官体验,并能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
5、用开放的教学,唤醒有生命的课堂。教室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在对学生的发展有益的基础上,适当地将教材内容延伸拓展,增添、穿插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1、实验对象:一至六年级
2、实验方法:
结合使用教学科学研究的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法、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实验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对比时客观地选取条件相当的对象,具体为:在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回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并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五、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2011.4)制定实验方案,与美术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及技术交流。明确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状况来设计教学,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生命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的愉悦与升华。
初期实验阶段:(2011、5-2011、12)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边设计、边实施、边检测、边修订实验方案,既收集与课题直接有关的资料,如:实验中观察、测试获得的资料;调查问卷、评价表;课堂实例、录像等。师生美术作品展览;撰写实验报告、论文等。
实践深化阶段(2012、1-2012、4)关注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体验学习的效果,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口号。
总结评价阶段:(2012.5)这一阶段通过对实验中观察、测试获得的资料;调查问卷、评价表;课堂实例、录像等。师生美术作品展览;撰写实验报告、论文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并着手探讨以下问题:
1.在趣味性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教学游戏”更好的发挥“导”的作用,并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好地做到自我控制与管理。
2、如何将学生“玩中学”的过程组织更加规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
3.如何更好的体现教师换位问题,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结合得更为协调。4.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合作交流,既发挥个人的优势,又培养了集体的创造精神。
结题总结阶段(2012、6)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和论文,进行实验组织课题鉴定、验收工作。
五、预期成果
1、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丰富学生的美术素养。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美术基本技能。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