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意义
生态性课堂是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生态特征,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内存空间,也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它包括课堂生态硬环境与课堂生态心理环境(软环境)等。其中,课堂生态心理环境具有核心的生态位价值,在生态位中居于顶层,是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师生生命体及其交流所必须的情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共生性、社会性、动态性、开放性四大特征。上述四个特征也决定了和谐式课堂生态具有愉悦的学习氛围等目标取向。而共生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生态特征。
(二)课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结果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并不和谐,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一是快乐教学的虚化。教学依然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引导;追求精英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差异指导;追求教学即时效应,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二是主体地位的弱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为此,建构生态性课堂,营造以生本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生态,既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阵地与途径,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与目的;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实践与建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对学校教育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为课堂教学寻找到更具成长性的教育目的,避免学生因为短期内学科知识的学习障碍而退出受教育过程;第二,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要素,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成长氛围,提高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第三,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二、理论依据 1.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适度借鉴国内的生态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果,如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如确定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使教育生态学真正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的适切性的确证。
适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如生态位原理、生物节律、动态平衡等生态学理论成果,探寻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遵循生态规律,对课堂上主要的生态因子重新定位,构建具有低碳、自然、健康、多样、和谐、共长等特质的生态课堂。
2.运用案例研究理论。案例是一种以对实际情景的描述而引起的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研究是指对运用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提出生态教育教学案例的衡量指标体系,通过案例研究开发生态课堂教学案例群。
3.借鉴其他相关的理论学说。如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以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思想,《学记》中的“善喻”教育策略,当代的中央教科所刘惊铎先生的“三重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分主体诊断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角度,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系统问题进行调查,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各自认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再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从学生生活质量出发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全面调查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在学校与班级中的自我定位与他人期待、在学科学习中的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课堂教学计划,形成成长性课堂教学生态。3.从教师生活情趣出发建构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因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本身就会远离应试教育,也只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自我更有必要从教师生活情趣上着手,既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注重教师的生活品位,既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又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
4.建构促进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建设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与诊断性,而过程性与诊断性的前提是要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是为了保障教师有实施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诊断评价是能够科学地帮助与引领教师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
四、研究过程
课题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
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对课题予以全面的设计,并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整理与学习;
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设计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方案,并在学校特定班级与年级进行行动研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在对生态课堂建设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在学校进行初步运转,并根据运转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
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
五、完成课题条件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目标意识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我校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身学习有关教育专著,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4、校长室和教科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网上查阅和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六、预期成果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3、专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反思)
4、课题研究资料分类归档
七、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张茂艳
研究 人 员:李文侠 于 海 郭淑梅 冯春涛 王美波
丁 丽 林艳芬 刘晓霞 杨成娟 杨丽娟
刘 瑶 赵文晶 吕淑英
第二篇: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实验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价值
生态性课堂是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生态特征,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内存空间,也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它包括课堂生态硬环境与课堂生态心理环境(软环境)等。其中,课堂生态心理环境具有核心的生态位价值,在生态位中居于顶层,是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师生生命体及其交流所必须的情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共生性、社会性、动态性、开放性四大特征。上述四个特征也决定了和谐式课堂生态具有愉悦的学习氛围等目标取向。而共生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生态特征。
但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结果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并不和谐,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一是快乐教学的虚化。教学依然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引导;追求精英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差异指导;追求教学即时效应,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二是主体地位的弱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为此,建构生态性课堂,营造以生本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生态,既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阵地与途径,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与目的;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实践与建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对学校教育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为课堂教学寻找到更具成长性的教育目的,避免学生因为短期内学科知识的学习障碍而退出受教育过程;第二,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要素,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成长氛围,提高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第三,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适度借鉴国内的生态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果,如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如确定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使教育生态学真正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的适切性的确证。
适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如生态位原理、生物节律、动态平衡等生态学理论成果,探寻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遵循生态规律,对课堂上主要的生态因子重新定位,构建具有低碳、自然、健康、多样、和谐、共长等特质的生态课堂。
2.运用案例研究理论。案例是一种以对实际情景的描述而引起的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研究是指对运用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提出生态教育教学案例的衡量指标体系,通过案例研究开发生态课堂教学案例群。
3.借鉴其他相关的理论学说。如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以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思想,《学记》中的“善喻”教育策略,当代的中央教科所刘惊铎先生的“三重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总结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机制。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得到较大改观,合作学习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课堂文化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合作学习效果好。
3.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有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四、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分主体诊断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角度,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系统问题进行调查,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各自认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再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从学生生活质量出发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全面调查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在学校与班级中的自我定位与他人期待、在学科学习中的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课堂教学计划,形成成长性课堂教学生态。
3.从教师生活情趣出发建构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因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本身就会远离应试教育,也只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自我更有必要从教师生活情趣上着手,既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注重教师的生活品位,既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又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
4.建构促进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建设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与诊断性,而过程性与诊断性的前提是要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是为了保障教师有实施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诊断评价是能够科学地帮助与引领教师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生态文献的查阅与分析,了解与总结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生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问卷调查法,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分卷调查,了解当前师生对课堂教学生态的实际感受与变革的基本想未能;
2.行动研究,提出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实施方案,并在学校相应年级与班级开展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正与优化;
3.案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研究人员跟踪一位教师或者一个班级的学生,收集研究活动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加深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课题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
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对课题予以全面的设计,并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整理与学习;
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设计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方案,并在学校特定班级与年级进行行动研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在对生态课堂建设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在学校进行初步运转,并根据运转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
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推广预测 1.研究报告 2.论文 3.系列案例
如果成果显著,在县内推广。
八、主要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2年
第三篇: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实验结题报告
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本课题研究自2014年5月开题,研究周期三年(2014年5月—2016年7月)。三年来,本校实验教师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种种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特此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生态性课堂是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生态特征,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内存空间,也是师生群体和谐共生、互动双赢的生命舞台。它包括课堂生态硬环境与课堂生态心理环境(软环境)等。其中,课堂生态心理环境具有核心的生态位价值,在生态位中居于顶层,是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师生生命体及其交流所必须的情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共生性、社会性、动态性、开放性四大特征。上述四个特征也决定了和谐式课堂生态具有愉悦的学习氛围等目标取向。而共生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生态特征。
但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结果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并不和谐,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一是快乐教学的虚化。教学依然追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引导;追求精英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差异指导;追求教学即时效应,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二是主体地位的弱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为此,建构生态性课堂,营造以生本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生态,既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阵地与途径,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与目的;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实践与建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对学校教育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为课堂教学寻找到更具成长性的教育目的,避免学生因为短期内学科知识的学习障碍而退出受教育过程;第二,全面考虑学 生的成长要素,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成长氛围,提高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第三,营造有利于师生可持续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探索生本化的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适度借鉴国内的生态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果,如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如确定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使教育生态学真正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的适切性的确证。
适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如生态位原理、生物节律、动态平衡等生态学理论成果,探寻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遵循生态规律,对课堂上主要的生态因子重新定位,构建具有低碳、自然、健康、多样、和谐、共长等特质的生态课堂。
2.运用案例研究理论。案例是一种以对实际情景的描述而引起的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研究是指对运用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提出生态教育教学案例的衡量指标体系,通过案例研究开发生态课堂教学案例群。
3.借鉴其他相关的理论学说。如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以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思想,《学记》中的“善喻”教育策略,当代的中央教科所刘惊铎先生的“三重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总结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机制。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得到较大改观,合作学习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课堂文化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合作学习效果好。3.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有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四、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分主体诊断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角度,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系统问题进行调查,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各自认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再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从学生生活质量出发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全面调查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在学校与班级中的自我定位与他人期待、在学科学习中的经验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课堂教学计划,形成成长性课堂教学生态。
3.从教师生活情趣出发建构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因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本身就会远离应试教育,也只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因此,学校与教师自我更有必要从教师生活情趣上着手,既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注重教师的生活品位,既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又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成长性教师专业品质。
4.建构促进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建设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与诊断性,而过程性与诊断性的前提是要适应性。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是为了保障教师有实施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诊断评价是能够科学地帮助与引领教师建设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课堂教学生态文献的查阅与分析,了解与总结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生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问卷调查法,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分卷调查,了解当前师生对课堂教学生态的实际感受与变革的基本想未能;
2.行动研究,提出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实施方案,并在学校相应年级与班级开展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正与优化;
3.案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研究人员跟踪一位教师或者一个班级的学生,收集研究活动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加深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课题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
课题设计与文献收集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对课题予以全面的设计,并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整理与学习;
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设计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方案,并在学校特定班级与年级进行行动研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方案优化与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在对生态课堂建设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建构生本化课堂教学生态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在学校进行初步运转,并根据运转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
研究成果的形成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成果。
七、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三年来,为确保“小学生态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实验的正常运转和深入发展,根据本课题研究自身的要求,吸纳若干骨干教师为课题组核心成员。采取并试运行工作例会机制。结合常规教研活动,每月最少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会议。核心组成员的职责是:收集、反馈实验中老师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保证实验有效推进。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重新系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有针对性地学习了《备课新思维》、《探究——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观点和策略》等专著及几十篇科学论文。明确研究方向,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题组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每学期组织一次校级公开课,及时进行反思研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课题组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使各实验班要力求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搭建平台,通过思维迁移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学生活化重要的是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到科学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的,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使学生学得真实而轻松。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主要是:(1)活化的探究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2)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3.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学校整体层面看,本校的教学水准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4.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随着课题研究也随之提高。每一位实验教师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总之,通过三年的研究,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此提出结题申请。
第四篇:生本课堂规划方案
曹古寺小学生本课堂建设规划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堂教学中,“一讲到底、重复训练、缺失思维”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各环节“重形式、轻实效”状况仍然突出,学生素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构建理想课堂规定,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推进“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旨在建立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提质”,促进我校教育科学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结合区教研室“三课型”“生本教育”课堂改革活动把“以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重建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价值追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目标
1.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主渠道 和主阵地,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只是学科成绩或分数,也不是单一的某种素质的体现,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体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在统一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就要树立起“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观,树立人人“有尊严、有追求、有潜能、可造就”的学生发展观。
2.重建生本教育“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按照镇教研室规定的生本教育“四环节”模式上课,即“前置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归纳升华”来进行课堂教学。一要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努力克服目前教学的随意性和无为化,唤醒教师的原动力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责任感。二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要在科学制订并切实遵守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努力优化教与学的时间与流程,切实解决好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等问题。
3.促进师生素质提升。发展教师和发展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且两者相辅相成。要以“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引领,在自我发展中学会反思和感悟,在同事协作中学会合作和共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会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发展与人格成长基础的过程。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突出问题,基于学会学习的内涵和特点,“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重在改进教学生态环境、转变师生角色与教学关系、优化教学结构与流程三大方面。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教师要态度温和,精神饱满,热情诚恳,平易近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努力创造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2.更好地转变教与学的关系。一要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教师要把“以生为本”的理念扎根在自己的头脑里,落实到教学行动上,真正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过多的现象,把课堂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二要优化教法与学法。要研究解决“教”与“学”的先后关系、多少问题,更要研究解决如何教与如何学、如何更好教与如何更好学等问题;教法的选择有利于学法的形成,要充分体现“三不教”要求: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仍不会的不教,要积极探索“三要学”精神:大多数内容要学生自主学,自主学还有困难的内容要同伴合作学,合作学仍有困难的才要老师指导学。
3.确立恰当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有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二者既有针对性又有统一性,学会学习就是要用学的目标引领学生发展。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既要科学简明,又要可操作可评估;既不降低要求,也不拔高要求,要辩证看待目标多元化,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4.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反映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内容要科学、严谨、完整,体现思想性与时代性;要体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取教育资源;要注意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不妨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如何学得最好”二大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思维充分暴露的过程,而最大的挑战,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行二次备课”,引领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深刻思维。一是教学设计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活动充分、调控有序、时间安排恰当。二是教学过程要“以学为主”,反对“一讲到底”,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学困生优先。三是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练习、总结和巩固的时间,切实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6.重视课堂教学策略。一是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及时进行指导。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围绕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要注意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四是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是要结合学科特色,形成各学科的学习策略。
7.精选精练精讲作业。练习和作业是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要遵守作业布置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课外书面作业总量,避免“题海战术”。一是加强练习、作业和测试内容的研究与设计,提高练习、作业和测试内容的有效性,尤其要加强重点知识板块和常见错误题型的研究,建立各类题库。二是加强作业、练习和测试方式的研究,提高作业、练习和测试方式的有效性,尤其要注重学习成效的当堂巩 固;三是加强作业训练量的分层控制,提高各层次学生作业训练量的合理性有效性;四是强化作业和测试的批改与辅导,确保反馈的有效性。
四、实施步骤与任务
(一)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3月上旬),主要任务是:
1.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收集并学习有关“生本教育”的文献资料。
2.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剖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寻找革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探求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制定《曹古寺小学推进“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3.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举行聚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开展好课标准大讨论,树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先进典型。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发动学生进行“学会学习”大讨论,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学会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建立学会学习合作小组。
(二)深入实践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2月)
1.广泛开展研修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活动、公开课与评优课活动等,探索形成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积极引领教师改变教学结构,形成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2.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建立和完善适应“学会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教 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
3.加强督促检查。校课改领导小组要深入基层各部门,调查指导“学会学习”工作情况,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先进集 体和教师要给予表彰,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4、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教学方案设计说明)、同课异构、典型课例观摩、观课和评课等学科教研活动。校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活动,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5.积极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推进过程中要重视调查分析,深入开展好课标准大讨论,在讨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形成共识,逐步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程度,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能否达到“以学论教”的主要指标有:①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②学生是否全体积极参与学习,学困生是否优先得到关照;③每个学生是否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是否独立思考和积极动手;④学生的课堂作业是否能及时解决;⑤学生同伴助学是否有效,能否显示合作学习的成果;⑥教师是否能够更好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
五、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为保障“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教导处、教科室和各教研组负责人为组员,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马亚男 副组长:刘艳 组员:全体任课教师
校长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其他组员要积极示范,深入开展课堂调研,关注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六、完善监控,加大考核。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学生学业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跟踪监测。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目标,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教学效果检测、评价、分析制度,学校要建立“三级管理”(即课任教师的自我质量管理、教研组的质量管理和教导处的质量管理)、“两级监控”(即教导处、教研组对课任教师自我管理流程的监督调控及质量评估)的监控制度,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规范高效。
2.加大课堂教学督查和考核力度。要切实将理想课堂建设纳入对教师的量化考核当中,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加强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挂钩,奖优罚劣,优质优酬。同时,学校将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在教学工作会上,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篇:生本课堂活动方案
吴桥县前戚小学 “生本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生本课堂教研”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努力探索“生本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校本教研活动氛围,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意识,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研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生本教育理念”为研究核心,以深入开展集体备课为突破口,以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探索生本活动理念,真正实施“生本活动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保证生本活动的顺利推进,学校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和组织全校生本活动顺利开展。
组长:陈勇 副组长:张春莉
成员:王彦平焦艳荣 李书环 黄爱华 杨振梅 骨干教师
三、理论依据 1.生本理念
所谓生本,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将需要或者能够托付给学生的教育,不加太多的修饰和框架交给学生。这是郭思乐提出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状态。2.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教学的设计原理: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改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
生本课堂的教学原则: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前置作业的设置、课前检测题的设计、课堂学习的引导组织以及课后巩固题的布置。
生本课堂的学习过程:领受——学生自学,完成前置性作业,领悟——课上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感受(学习所得和困惑疑问),提升——班级展示,把自主先学、小组讨论的成果在全班展示。
3.魏书生提出的“课堂教学六个步骤”
教无定法,但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教必然依托学,教师必须依靠学生。从这个角度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和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进行适当整合。特别是在生本课堂的“前置性作业”有时未必可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以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个步骤”作为指南。
(1)定向:确定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每节课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节课的角度看,更要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从学科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
(2)自学:明确目标,学生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
(3)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4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学习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4)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在答疑时,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5)自测:自我检测。检测方式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可以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可以每组出一题,其余组抢答;还可以教师出一组题,或做教材后面的练习题。
(6)自结: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本课堂,教师如何备课
教师首先需要重整教学资源,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充分预设好四个方面:学生会做的、不会做的、学生可能提的问题、学生想提却提不出的问题。(真正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原有状况,做到心中有学生。)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尤其要体现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和知识达成度,寻找知识根脉,关注重点环节。(真正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目标。)
2.生本课堂,教师如何管理
生本课堂,学生放开了,教师的教、讲少了,需要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所以我们要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学习小组的组建、学生讨论的组织、课堂展示的指导、听课学生的管理、师生互动的情境等。(关键是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需要和能力,习惯需要培养,更需要坚持。)
3.生本课堂,教师如何评价
生本课堂,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交流为主,我们要研究、改革学生评价标准和方式,用多元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思想、学习、精神状态、合作探究意识等,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维持较高的热情。(凡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不同的方式方法。)
如果我们在以上三个方面,能以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和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为指导,摒弃过去的惯性思维方式,从备课环节开始,从课堂细节入手,从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做起,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有可能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五、操作步骤
(一)实施原则
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原则;一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原则;力求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实践生本教育的创新性原则。
(二)实施过程
1.转变观念,达成共识(2017.2-2017.6)
教师是做好生本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全面依靠教师,引领教师深入自主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和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理论,观看相关课堂教学实录,组织交流、沙龙等研讨活动,使教师深刻领会生本理念实质,根本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思考如何把“生本”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思路。
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学习、交流讨论和反思活动,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板块,探讨如何从“前置作业的设置、课前检测题的设计、课堂学习的引导组织以及课后巩固题的布置”等环节,稳步、有效、重点突破地推开生本课堂教学实践。
2.课堂实践,熟练操作(2017.9-2017.12)
教师创造性地实践生本课堂,充分体现生本理念—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抓住生本教育的实施关键——把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遵循生本教育的操作原则——把为教师好教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掌握生本教育的操作技能——“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及时训练”,尝试改革,寻求改变。具体做到:
①教师在课前必须多研究——研究教材(精选知识),研究学生(精选方法),研究教学(精心设计学生好学的教学过程);
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少讲精讲,以趣激学,以疑引学,以生助学,以教促学。
③课后,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精选练习,及时检测,并认真批改,精细分析,重点反馈。
3.努力实验,研究改进(2018.2-2018.6)实验教师制订学科实验方案、教学规划以及班组管理办法,具体实施生本课堂教学。教师边学习实验、边思考研究,勤总结反思,不断地提炼改进,逐步走向课堂教学生本化,生本课堂常态化,并推广成熟做法。
4.阶段总结,推进生本教育(2017.9-2018.12)一切教学改革都在课堂实践中改进,在反思总结中发展,在交流碰撞中完善。所以学校经常性举行课堂观摩和交流研讨活动,来促进和深化生本课堂教学实践。
(1)生本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各教研组至少推出一堂教学研究课,学校组织空课教师听课,课后进行研讨分析。
(2)“我与生本”系列活动。以“交流研讨、对话互动、专家点评”等形式组织全校性的学习生本理论与实践。
(3)生本课堂优秀个案和个人随笔评比。每一个教师在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或以随笔、论文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或改进的措施。学校将定期组织评比。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生本课堂”理论知识,充分认识“以生为本,尊重、信任、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
(二)精心准备校内“生本课堂”示范课、观摩课、探究课
首先是确定课改骨干教师(李书环、吴素芳、焦艳荣、黄爱华)每位骨干教师本期准备一堂以上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研讨交流,从而起到引领、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外出学习
学校积极创设各种条件,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改革,推陈出新。为了确保此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学期,我校积极鼓励老师外出学习,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以及到相关学校听一些“生本课堂”的示范课、展示课,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地开展此项课改工作。
(四)定期开好“生本课堂”教改专题研讨会
本期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对“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讨交流,大力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五)开展好推门听课活动
领导小组成员要不定期采取集体、分组以及组织相应学科教师一道等形式,对参与教师的课堂进行推门听课,并及时评价,达到共同提高。
(六)做好经验文章收集归档工作
本期末,教导处将安排布置参与教师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并进行归纳总结,为我校来期此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积累好经验。
吴桥县前戚小学
“生本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前戚小学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