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竹竿舞培训内容
河桥中学竹竿舞培训内容
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竹竿舞的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可见,竹竿舞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在2002年4月中旬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竹竿舞倍受青睐,众多与会佳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放松身心的最好运动。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其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竹竿舞分布在很多个民族和地区,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在有福分的老人死后人们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苗族竹竿舞。竹竿舞是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黎族竹竿舞(打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在,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现在“竹竿舞”不但跳遍大江南北,也越来越引起国外游客的兴趣,不少外国旅游者专门来到黎村,与黎族青年同学习、共欢乐,真切感受着浓浓的黎家风情。
二、竹竿舞的运动特点。
集体性,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健身性,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甚至是中老年身心健康发育。娱乐性,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三、跳竹竿舞的价值。
第一,培养了合作能力。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第二,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其次,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跳竹竿舞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1 方式:女打男跳,男打女跳和男女混合打跳。2 场地:地坪上。道具: 腿一样粗的两条竹竿 和手腕粗的八条竹竿。4 跳法:
腿一样粗的两条竹竿平行摆开作垫架,垫架上横放八条手腕粗的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有看过舞蹈的人都会认为,学跳舞是一件很轻松有趣的事,其实在台上跳出一曲优美的舞蹈,在台下就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要求对于成人来说都是很难的,何况对于哪些中学生呢?教师在教学生练习舞蹈时,我们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并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她们感到舞蹈很美,学跳舞是件很好玩的游戏,让她们的情绪一直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那么,她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一个好的舞蹈老师一定要勤于思考,寻找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感染学生的情绪,并引导学生将情绪带入舞蹈作品。
学练过程
1.节奏感的培养。
1)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下基础。2)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如图1)。例如:打2/4拍的方法:两竿闭合打两次,分开再打两次;打3/4拍的方法:两竿闭合打一次或二次,分开打两次或一次;两种节奏交替打竿也行。两竿分开宽度 50厘米为宜,并使两竿闭合。
2.下肢动作练习。
1)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击掌声和节奏明快的音乐节奏等在平行线或平行竹竿之间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腿交换跳、单脚连跳等。
2)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
3)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
4)跳一组(两根)慢节奏开合的竹竿,待熟练后,再逐渐加快节奏和竹竿组数(一般最多为四组8根)。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跳,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3.增加上肢动作。
等跳跃娴熟后,再结合上肢动作进行练习。
创新过程
1.叠加一层垂直方向的竹竿:即在原有的竹竿垂直方向上再叠加几组竹竿,形成“方格状”,这样活动起来能给观赏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效果非同一般。这种跳法和以往有不同之处,即双脚进出是在交叉点和空格之间,如交叉点A和空格B,而不是C和D处,因为C和D处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跳竿者从场地四角进出,也可直接站在竿中,由跳固定竿过度到跳开合竿。
2.动作编排:学生基本掌握了进出开合竹竿的跳跃技巧后,动员他们参与教师动作编排工作,并通过比赛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充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中,形成创造性意识。再根据编排的动作,配上节奏明快的音乐,穿上带有民族风格的服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跳跃的兴奋性和表演欲。
注意事项:
1.竹竿不宜太粗,否则脚踩到竿容易扭伤踝关节,而且打竿者也很难抓握。一般竹竿直径为4厘米,长3—4米为宜。
2.在选择打竿节奏和跳竿方法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难度不宜过大,但各种节奏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
3.打竿者最好不要看跳竿者的脚,否则因害怕竹竿碰到脚而打乱节奏;应做到“耳听节奏、眼看双手”。打竿技术掌握较快,一般不要化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应把精力放在跳竿上。4.为了使垫竿稳固不移动并减小敲打声,避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和其它小组练习,可用小砂包垫于垫竿下。
跳法:
1、在教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竹竿舞的一些常识和基本技术特点,怎样过竿,出竿,打竿人员怎样打竿
(1)先把竹竿放好相距50CM左右,让学生练习基本步法。(2)打竿的同学在口令或哨声的指令下练习打竿,跳竿的同学可以按口令过竿练习。
(3)打竿人员不用看跳竿的同学只听口令。
2、学习一些简而易学的套路
(1)开------合 :由于这些套路打竿人员不掌握打竿的速度,时快,时慢,或者较快,跳竿人员很难跳入,可以让打竿人员在1 2 1 2 口令慢打竿,跳的学生在口令的指引下跳竿,效果非常好,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并且在这些基础上,也培训了一些体育骨干和班级的体育苗子,由这些人带领,学生大多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套路的特点,熟练流畅地完成各种规定跳法。(2)确定了开----合拍节的规定套路
a)单人跳b)双人跳c)双人手拉手跳d)双人换位跳e)跨跳 f)两排交叉跳 g)两排手拉手集体围圈跳 h)单足交叉跳 i)个人的激性表演跳
(3)在开----合节拍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开开------合合的拍节动作大部分都由学生创编的 a)单人跳 b)双人跳 c)三人跳 d)四人跳及换位跳 e)快跳 f)进两竿退一竿跳法 g)两人在竿中手搭手全班穿过的跳法h)两人手拉手换位跳 i)两排交叉换位拍掌跳 j)集体手拉手围圈跳k)学生个人表演跳等跳法各种个样,如:开开----合 开开开----合等,还有很多跳法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实施,形成我校的理论依据。
3、竹竿的变化跳法
在以上套路中竹竿都是平行摆放,学生都从一个方向开始的,竹竿同时可以按不同方向进行摆放,四竿交叉放,三角形放,四边行放等,竹竿不仅可以在地方击打,也可以在空中飞舞,在这些套路中,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4、竹竿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竹竿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也很广泛,也是我校体育校本教研一个主课题,如何利用好体育资源(竹竿或自制器材)上好体育课,启迪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造性的意识,为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从而顺利地完成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任务。
第二篇:竹竿舞教学计划(模版)
竹竿舞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营造校园健康文化氛围,继续推进校本课程实验工作,更好地开展校园竹竿舞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学校校本课程实验工作计划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围绕竹竿舞独有的特点,本学期特制订以下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竹竿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意志坚强和勇敢的精神。
2、通过学习竹竿舞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合作精神,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感受民族优秀文化魅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
3、通过学习竹竿舞让学生能熟练自然地跳竹竿舞,能伴随音乐,展示竹竿舞的魅力。
二、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
1、开合打竿法;
2、直进跳法,进退结合跳法;
3、跟随音乐节拍,熟练跳竹竿舞;
4、井字打竿法;
5、井字跳法,转向过竿跳法,骑马步跳法;
6、跟随音乐节拍,熟练跳竹竿舞。
四、教学步骤
1、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示范;
2、通过生动的讲解与熟练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多练、多跳,及时巩固,并强调熟练等。
4、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适时引导,及时纠正学生动作。
5、有组织,有秩序,有纪律地进行教学,做到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效果。
6、及时小结,提出要求,认真反思,更好的做好教学。
五、教学要求
1、老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步骤地进行讲解与示范,并带动学生多练、多跳等。
2、掌握每一节课的动作要领,及时巩固已学内容,强调学生多练多跳,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3、纪律严明,认真练习,改进教法,改进学法等。篇二:2010--2011上学期竹竿舞兴趣活动计划
德育评估c 2010—2011第一学期竹竿舞兴趣
活动计划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社综合素质,满足部分音乐爱好者的兴趣.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现将本学年音乐兴趣小组的活动计划简介如下:
一、知识方面: 本学期将具体教给小组学生的有:竹竿舞知识及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拍子、节奏、动作要领等。
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的,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觉器官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有节奏、旋律、节拍、音色、力度、速度、和声、曲试。其中最重要的是节奏和旋律。
二、基本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有一定的兴趣性。2.学生不得旷课迟到,学生认真完成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音乐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2.在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3.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竹竿舞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并在此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平时将定期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音乐,好的舞蹈。4.对小组的课程做出规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音乐能力为主要内容,不让学生放人自由。
5.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活动时间:
利用每周三下午活动课进行训练
五、活动内容:
1.在各年段中选拔条件好的学生参加。2.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作品进行教学。3.训练学生计划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音乐表现力,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学校 2010年07月15日
德育评估c 2010---2011第一学期竹竿舞兴趣
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校的竹竿舞兴趣小组活动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诸位老师的配合下,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开展得十分成功。
首先,我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情,积极认真钻研业务,对工作高度的 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跟实验小学老师学习的基础上,很好地利用本校资源和自身资源,让学生先学习打节奏,学得快的同学教学的慢的同学。老师们也从旁加以指导。小老师教得认真而又投入,学生们兴致盎然,学得非常投入,迅速掌握各动作要领,同学们动作一致,精神抖擞,气氛活跃,很快就学会了竹竿舞的不同的花式,并参加了校六、一儿童节的表演和受到领导和同学们的好评。其次,在开展竹竿舞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做到:学期初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制订出科学地、切实可行地教学计划。在训练中因材施教、因人因地而宜,科学地训练队员,使学生的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许多。另外,我们除了坚持正常的训练时间外,有时还牺牲个人的节假日。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我们和学生达成一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树立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勇敢、坚强、不怕苦不怕累、奋力拼搏,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同时,我们还细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反常现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由于我们教师在训练中身先士卒,训练效果立竿见影,十分显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经过整整一个学年的刻苦训练,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令老师们深感欣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乘胜前进!
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学校 2011年01月10日 竹竿舞兴趣活动记录(九月)
活动时间:2010.9.12 活动地点:操场 活动内容:
一、学习竹杆
(一)节奏:开开合、开开合、开合开合、开开合。
(二)动作要领:学生侧面对着前进方向,在敲杆的节奏下,两脚依次进出竹杆即可。
二、练习队形。活动时间:2010.9.22 活动地点:操场
活动内容:
一、教学过程:
1.先讲解动作要领,再示范。2.学生学习敲杆节奏。
3.不敲杆让学生掌握跳的节奏。4.男女同学分组各跳过两个竹杆。5.男女同学合组一起跳过全部竹杆。
二、优秀学生代表示范。篇三:2013教学计划(竹竿舞)广外中山外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教学研工作计划
姓名 科目 竹竿舞 任教班级 四1、2班
一、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说,通过了一学年的学习巩固教学,本学期将是他们掌握竹竿舞组合跳的基本技巧和敲法学习的创作期。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天性一如既往,对学校的一切已适应,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很活跃,通过上学期体育运动会上的展示,他们对竹竿舞学习的有了较浓的兴趣。因学生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根据每个班级不同水平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和强化训练。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教学常规组织,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通过不同的竹竿舞实践活动和创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目前竹竿舞已在全国不少中小学悄然兴起,它既能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校本特色课程,我们将不断探讨学习,努力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品德、意志、情感以及与人合作、处事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
第一阶段:小组创编,学习创编组合一。(2、3月份)
引导学生发挥个人创编思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创编组合排练。(3、4、5月份)1、2、3、4、5、打竿及步法练习跟音乐练习步法 队形及分组练习舞蹈动作学习完整编排练习 第三阶段:小组表演展示 ——复习训练——期末考试(6月份)
四、培养学生的理念
竹竿舞是一门体育娱乐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与运动保持密切联系、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也要重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掌握能力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贯穿于始终,通过课堂学习来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主要措施和教学方法(培优辅差)
1、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2、激发、培养学生参与竹竿舞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节奏感、旋律感、音乐感。
4、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和欣赏习惯。
5、提高学生在单跳法、组合跳法、创编展示等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8、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展示观摩后的见解。
9、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友爱精神。(转载于:竹竿舞教学计划)
10、正确使用适当的竹竿作为教学道具。
11、在选择打竿节奏和跳竿方法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难度不宜过大,但各种节奏的
学习方法是一样的。
1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比如:打竿者最好不要看跳竿者的脚,否则因害怕竹竿碰到脚而打乱节奏;应做到“耳听节奏、眼看双手”。打竿技术掌握较快,一般不要化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应把精力放在跳竿上。
六、预计达到的效果
对于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来说,不管竹竿舞的跳法如何变化,他都能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很好的发挥出个人的音乐潜能,同时提高个人的创编、合作能力;对于音乐水平较弱的学生来说,循序渐进,兵教兵,小组互助学习等方法能促进其学习兴趣,同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组合跳法和集体合作能力。另外,通过多次的小组合作展示和课堂训练,能积极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竹竿舞中丰富其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篇四:竹竿舞教学工作计划
竹竿舞教学工作计划
杜木桥小学 杜亚玲 史茹 为了营造校园健康文化氛围,继续推进校本课程实验工作,更好地开展校园竹竿舞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学校校本课程实验工作计划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围绕竹竿舞独有的特点,本学期特制订以下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竹竿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意志坚强和勇敢的精神。
2、通过学习竹竿舞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合作精神,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感受民族优秀文化魅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
3、通过学习竹竿舞让学生能熟练自然地跳竹竿舞,能伴随音乐,展示竹竿舞的魅力。
二、教学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
1、开合打竿法;
2、直进跳法,进退结合跳法;
3、跟随音乐节拍,熟练跳竹竿舞;
4、井字打竿法;
5、井字跳法,转向过竿跳法,骑马步跳法;
6、跟随音乐节拍,熟练跳竹竿舞。
四、教学步骤
1、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示范;
2、通过生动的讲解与熟练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多练、多跳,及时巩固,并强调熟练等。
4、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适时引导,及时纠正学生动作。
5、有组织,有秩序,有纪律地进行教学,做到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效果。
6、及时小结,提出要求,认真反思,更好的做好教学。
五、教学要求
1、老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步骤地进行讲解与示范,并带动学生多练、多跳等。
2、掌握每一节课的动作要领,及时巩固已学内容,强调学生多练多跳,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3、纪律严明,认真练习,改进教法,改进学法等。篇五:竹竿舞兴趣活动小组工作计划
竹竿舞兴趣活动小组工作计划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
足我校部分竹竿舞爱好者的兴趣。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现将本学年竹竿舞兴趣小组的活动计划简介如下:
一、知识方面: 本学期将具体教给中小学生的有:竹竿舞基础知识及竹竿舞音乐的基本要素、拍子、节奏、动作要领等。竹竿舞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的,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感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民族艺术。竹竿舞的基本要素有节奏、旋律、节拍、音色、力度、速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节奏和旋律。
二、基本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性。
2、学生不得旷课迟到,学生认真完成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竹竿舞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三、具体工作措施: 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竹竿舞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竹竿舞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2、在完成竹竿舞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竹竿舞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竹竿舞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竹竿舞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并在此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平时将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竹竿舞舞蹈。
4、对小组的课程做出规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竹竿舞能力为主要内容,不让学生放任自由。
5、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活动时间: 利用每周二、周三两天下午活动课进行排练
五、活动内容:
1、在各年段中选拔条件好的学生参加。
2、用不同历史
时期,不同体裁作品进行教学。
3、排练学生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竹竿舞表现力,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第三篇:竹竿舞教学法
竹竿舞教学法
郝家桥小学 郭自强
竹竿舞是黎族、苗族和广西京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已在全国不少中小学悄然兴起,它既能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但由于教材和大纲对此项目没有作具体的说明和教学指导,不少体育教师也不是轻车熟路,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一、了解过程
1.教师在教学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跳竹竿锻炼价值、文化色彩以及练习方法和各种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亲身体验,熟悉和掌握其动作技术和学练方法。
2.教师把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向学生讲解,并作示范表演,使学生对竹竿舞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尝试过程
通过教师讲解和表演,学生一定会跃跃欲试,这时,教师不要忙于教学,应先让他们进行尝试性练习,在练习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当他们碰到练习障碍后,非常需要的是教师来帮助指导。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后,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教师才能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生才能主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练习。这种尝试是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和练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学练过程 1.节奏感的培养。
1)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下基础。
2)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如图1)。例如:打2/4拍的方法:两竿闭合打两次,分开再打两次;打3/4拍的方法:两竿闭合打一次或二次,分开打两次或一次;两种节奏交替打竿也行。两竿分开宽度 50厘米为宜,并使两竿闭合。
图(1)
2.下肢动作练习。
1)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击掌声和节奏明快的音乐节奏等在平行线或平行竹竿之间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腿交换跳、单脚连跳等。
2)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
3)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
4)跳一组(两根)慢节奏开合的竹竿,待熟练后,再逐渐加快节奏和竹竿组数(一般最多为四组8根)。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跳,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3.增加上肢动作。
等跳跃娴熟后,再结合上肢动作进行练习。
四、创新过程
1.叠加一层垂直方向的竹竿:即在原有的竹竿垂直方向上再叠加几组竹竿,形成“方格状”(如图2),这样活动起来能给观赏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效果非同一般。这种跳法和以往有不同之处,即双脚进出是在交叉点和空格之间,如交叉点B和空格A,而不是C和D处,因为C和D处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跳竿者从场地四角进出,也可直接站在竿中,由跳固定竿过度到跳开合竿(见图)。
图(2)
2.动作编排:学生基本掌握了进出开合竹竿的跳跃技巧后,动员他们参与教师动作编排工作,并通过比赛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充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中,形成创造性意识。再根据编排的动作,配上节奏明快的音乐,穿上带有民族风格的服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跳跃的兴奋性和表演欲。
注意事项:
1.竹竿不宜太粗,否则脚踩到竿容易扭伤踝关节,而且打竿者也很难抓握。一般竹竿直径为4厘米,长3—4米为宜。
2.在选择打竿节奏和跳竿方法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难度不宜过大,但各种节奏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
3.打竿者最好不要看跳竿者的脚,否则因害怕竹竿碰到脚而打乱节奏;应做到“耳听节奏、眼看双手”。打竿技术掌握较快,一般不要化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应把精力放在跳竿上。4.为了使垫竿稳固不移动并减小敲打声,可用小砂包垫于垫竿下。
第四篇:竹竿舞说课稿
水城县第六届初中体育优质课
说课稿
授课教师:梁春秀
授课年级:八年级
课 题: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 所在单位:水城县木果镇木果中学
水城县第六届初中体育优质课
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模仿自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鉴赏能力,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2001版七-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全一册第九章健美操与舞蹈的延伸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本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节奏轻快,学生容易接受,能为以后的再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本次课上了解竹竿舞基本动作的组成及创编,练习时体现当代中学生的青春朝气,并进一步体会体育运动练习的快乐及该项运动的艺术魅力,传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求知欲和表现力特别强,思维活跃。对于学生来讲,随着知识的增长,思想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本课结合学生特点,给学生创造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次课的内容及教材、学情分析,特制定本次课的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认识竹竿舞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对竹竿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及方法有初步了解。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练习,8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的学练中,75%以上的同学能基本掌握竹竿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发展学生合作创编的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体会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间团结协作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运动乐趣的同时提高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竹竿舞基本动作的熟练掌握;配合打竿节奏,协调完成基本动作。教学难点:竹竿舞基本动作、队形的创编。
六、教学法
结合本次课实际情况,共使用了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纠错法、分组练习法、分组展示法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课堂常规→热身→学习竹竿舞(打竿学练:开合开合开开合合;动作练习)→竹竿舞练习→分组练习、自主创编→分组展示→放松→总结→收器材→下课。
(一)开始部分
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并向老师报告,以对话的方式进入课堂常规,内容包括整队、清点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次课内容及要求、强调安全问题、安排见习生等。
(二)准备部分
热身跑、身体拉伸。本次课把准备活动使用同心圆的队形进行热身,在不同音乐的背景下跟随老师完成相应动作进行热身,既烘托出热烈的氛围,又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起到热身作用,达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效果。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同时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三)、基本部分 1.学习组合,人人参与
学习教师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及打竿动作,教师完整动作示范,动作分解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运用领做法,完整法,分解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习组合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加强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2.小组学习,开拓创新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带领下合作探究学习动作。学生在自学自练中逐渐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解决问题,开拓创新,能够轻松完成任务的小组。
3.展示自我,激情飞扬
小组展示所学动作,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指导。4.快乐体育,放松身心
放松心情,跟随音乐及教师做些简单的达体舞松练习《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恢复身心。
(四)结束部分
集合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以表扬为主),收还器材。
八、课堂情感氛围
结合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情景,让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品尝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八、教学效果预计
预计整堂课的练习密度约为40%-50%,练习密度中等,平均心率100-120次/分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一块、音箱一个、竹竿32根
第五篇:竹竿舞论文
竹竿舞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研究
钟俪华
苏燕鸿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因地制宜地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还对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网上文献检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竹竿舞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娱乐性强,而且场地器材要求也不高,极易掌握和推广。但除了极少数中、小学将竹竿舞引入体育课堂外,全国各地开展的现状几乎是空白。本研究将竹竿舞引入我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堂,为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路提供参考。
竹竿舞又叫“跳竹竿”或“跳柴”。我国南方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在丧葬仪式中用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以表现人鬼殊途,寄托哀思。而在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黎语叫“卡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收获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跳竹竿,而且往往通宵达旦,场面豪迈洒脱,气氛热烈欢快,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竹竿舞”不但跳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被很多民族吸收并打上了各民族的文化烙印,曾被国外游客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在广西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中也广为流传。跳竹竿舞时,先将两根长约5米的粗竹竿平行摆在平地上作为垫架,竿间距大约3—5米左右。在垫架上平行横放8根手腕粗细的竹竿,由8人分两组在两边握竿击节,每人左右手各握细竹竿一端,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握竿者按节奏敲击竹竿,竹竿在垫架上滑动离合,按照“开合、开合、开开合”和“开开合合、开开合合”的节奏,将两根竹竿分开或合拢。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和跳跃,而且要潇洒自如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与活动内容相关)。击竿者可时而蹲,时而坐,时而跪,时而站,使竹竿有高低变化。持竿者会随着节奏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之声,使场面表现出低沉或欢快的气氛。
由于竹竿舞项目到目前为止还主要存在于民间,内容形式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一个新兴尝试性项目,学校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此项目,也没有组织相应的比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前几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很高,还创造出不少新玩法。但后几周随着学生对竹竿舞掌握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又挖掘不出新的玩法,他们的练习积极性明显降低,练习次数也随之递减,所以就造成了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两个数据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另外两个组的结果。
竹竿舞与羽毛球两个教学内容的结合,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成分,在活跃和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通过身体素质五项指标的分析也比较充分的挖掘了竹竿舞除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的娱乐性外,更加明确它本身的运动效果,为进一步研究竹竿舞的锻炼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竹竿舞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竹竿舞项目器械简单,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该项目搬进体育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单纯的竹竿舞课能提高学生的心功能和下肢的弹跳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竹竿舞结合羽毛球课能在单一课型的基础上加大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在五项指标上除坐位体前屈外,其它四项练习前后均有显著提高,且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显著;传统的羽毛球项目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但是在五项指标上提高不明显。
竹竿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后,由于其内容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单独成为一门课已表现出弊端,建议:减少竹竿舞的教学课时数,以每周一个学时为宜。
竹竿舞与羽毛球的教学结合改变了单一运动项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建议:在进一步挖掘竹竿舞的运动功效后使之与其他更多的大学体育课程有机结合。从而能更好地展现竹竿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独特魅力,更多层次地丰富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