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阶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因此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在确立了“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研究课题。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原则,探讨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
不完它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又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但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为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第一、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要进行训练,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是示范,告诉他怎么做,而且给他做样子。示范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榜样。提出要求以后,还要坚持不懈。父母的职责也很重要。有些时候父母做得不好,却要求孩子做好,根本不可能。父母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比说教上百次上千次要有用得多。就是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模仿,这种模仿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无形中的培养。
第二、是激励,正强化。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父母无数
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无数次肯定,“这样做好,……这样做好……”只肯定一次还不够,应该是无数次肯定。
第三、是欣赏。作为父母,孩子做了以后,鼓励他,表彰他,欣赏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他习惯的养成,这些绝对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
第四、习惯养成要严格。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在和孩子一起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有的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得好,看着也不顺眼;也有的反之,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心情好了就对孩子严格要求,恨不得一天训练出来一个品行优良的人。
第五、习惯养成要坚持。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
第六、习惯养成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的,也要反复抓。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反复现象,不要气馁,这是正常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抓住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相信您会有可喜的收获。
第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
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过“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小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使其终身受益,而且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使家长省去为孩子学习不主动而产生烦恼和痛苦等等。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作为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把怎样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一般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习惯,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讨论,提问习惯,学会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等等。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
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
四、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加强课题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课题管理师课题研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能使课题试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学校将研究情况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实行奖惩。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强化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认真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确定了各期的研究重点,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积极实施与研究。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组员们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学校对教科研大力支持,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购买资料、书籍、操作材料以及外出考察、参观等,对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优先考虑。
5、本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强,是市、县、校级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科研的工作,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奖。
五、课题的界定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在校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比较稳定的一种学习行为,会学习要有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用任何人的督促、监督,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的,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行为。
六、研究目的
1、在教师的指导和有意培养下,使学生养成看、听、思、说、画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总结出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3、转化教学观念与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七、研究内容
关于学习领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摆放整齐。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积极踊跃发言,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4、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提问。
5、虚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6、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考察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阅读习惯:学生对阅读进行自我规划;自我选择阅读内容;在阅读中对阅读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从而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倾听习惯:倾听与阅读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自我吸纳信息的心理过程:在倾听中有选择性地吸纳不同人的想法,通过自我思考,重新组合,真正经历一个心理过程,而非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
(四)表达习惯:积极投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经过倾听与思考的心理过程,说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重复别人的话;表达具有连贯性。
(五)作业习惯: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不依赖老师、父母的监督、指导。
(六)书写习惯:
1、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3、书写时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4、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无缺。
5、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禁止使用涂改
液和修正纸。
(七)总结反思习惯:
1、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一下:“今天,我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简要地回顾一遍。回想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对自己的作业本、笔记、纠错本以及受到的奖励、获得的荣誉等做好积累,并时常翻阅自己的成长历程记录。
3、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总之,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的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
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生。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学生一生。
研究对象:本校完小1——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法: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学习习惯。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的实践。
观察法: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有不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与学生沟通。
经验总结法: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实质,找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形成理论性的资料。
九、研究过程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5—2010.7),收集资料,拟定实施方案,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7—2011.7),按照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开展专题研究,搜集、积累资料,请专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7—2012.5),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请专家鉴定。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和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因此,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低中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会倾听,注意力不够集中,自主学习能力弱,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制订了课堂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
2、立足课堂,有机渗透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教学这个关键,适时的进行习惯培养,要在授课中得到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随机现象,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做得好的,教师要善于表扬鼓励;做的不好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自食其果”之后,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教育)每月我们学校都会组织教学研讨活动,然后所有参加听得的教师针对整节课,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另外,在针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进行点评,指出好的做法,大家相互学习,不好的,进行反思修改。就这样,我们靠着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不仅发现许多的好方法,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3、将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培养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
十、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题报告、子课题研究计划。
2、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成果形式主要是:调查报告。
3、教育案例交流会、专家科研讲座。成果形式主要是:案例、课例或教学片段。
4、阶段总结、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成果形式主要是:报告书。
5、“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的研究成果展,成果形式主要是:教师论文、学生作品。
(二)最终结果
1、研究、总结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指导和规范学生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依据。
具体有如下必须培养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用具,课堂教学中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想象创新,积极绘画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等。
2、总结出了一些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的好方法。(1)培养学生良好书画习惯的有效方法 第一、严格训练,培养习惯,发展个性美
要求严格。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作画习惯。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画画好,而且有利于学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训练有度,注重学生的发展。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训练还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
(2)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
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了机会。课堂上,我采用扮演,实物投影等手段展示学生作业。课后,教室有学生的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业上墙“公开发表”。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习惯的有效方法(1)感知课堂常规,明确具体要求
这些常规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时,我还讲求边指导边实践,时时提醒。教育他们怎样做好课前准备,怎样做好下节上课的准备,怎样放水彩笔,书与练习本,不放过任何细节,宁可把教学进度放慢,也要先把常规习惯训练的工作做细,使训练到位。(2)表扬先进,发挥榜样事发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小学生富于理想和幻想,思想可塑性大、模仿想强,有强烈的上进心。榜样教育最适合小学生,是刺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他们身边的榜样更具影响力。老师要善于发现、挖掘他们身边的榜样。为此,我特别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把学生正确的、好的言行尽量放大,称大家仿效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我还十分注重自身的榜样的作用。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使学生最现实的楷模,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清清楚楚,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子。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3)评价激励,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
任何规范和要求都仅仅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因,而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根本。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标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
——达旗阳光小学
王海燕
一、课题名称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阶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因此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结合实际情况,在确立了“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研究课题。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原则,探讨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活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又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但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为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第一、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要进行训练,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是示范,告诉他怎么做,而且给他做样子。示范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榜样。提出要求以后,还要坚持不懈。父母的职责也很重要。有些时候父母做得不好,却要求孩子做好,根本不可能。父母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比说教上百次上千次要有用得多。就是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模仿,这种模仿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无形中的培养。
第二、是激励,正强化。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无数次肯定,“这样做好,„„这样做好„„”只肯定一次还不够,应该是无数次肯定。
第三、是欣赏。作为父母,孩子做了以后,鼓励他,表彰他,欣赏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他习惯的养成,这些绝对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
第四、习惯养成要严格。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在和孩子一起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有的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得好,看着也不顺眼;也有的反之,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心情好了就对孩子严格要求,恨不得一天训练出来一个品行优良的人。
第五、习惯养成要坚持。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
第六、习惯养成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的,也要反复抓。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反复现象,不要气馁,这是正常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抓住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相信您会有可喜的收获。
第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过“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小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使其终身受益,而且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使家长省去为孩子学习不主动而产生烦恼和痛苦等等。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作为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把怎样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一般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习惯,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讨论,提问习惯,学会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等等。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
四、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加强课题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课题管理师课题研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能使课题试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学校将研究情况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实行奖惩。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强化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
3、认真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确定了各期的研究重点,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积极实施与研究。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汇报子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组员们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学校对教科研大力支持,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购买资料、书籍、操作材料以及外出考察、参观等,对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优先考虑。
5、本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强,是市、旗、校级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科研的工作,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奖。
五、课题的界定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在校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比较稳定的一种学习行为,会学习要有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用任何人的督促、监督,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的,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行为。
六、研究目的
1、在教师的指导和有意培养下,使学生养成看、听、思、说、画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总结出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3、转化教学观念与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七、研究内容
关于学习领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摆放整齐。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积极踊跃发言,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4、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提问。
5、虚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6、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考察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阅读习惯:学生对阅读进行自我规划;自我选择阅读内容;在阅读中对阅读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从而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倾听习惯:倾听与阅读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自我吸纳信息的心理过程:在倾听中有选择性地吸纳不同人的想法,通过自我思考,重新组合,真正经历一个心理过程,而非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
(四)表达习惯:积极投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经过倾听与思考的心理过程,说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重复别人的话;表达具有连贯性。
(五)作业习惯: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不依赖老师、父母的监督、指导。
(六)书写习惯:
1、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3、书写时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4、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无缺。
5、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七)总结反思习惯:
1、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一下:“今天,我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简要地回顾一遍。回想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对自己的作业本、笔记、纠错本以及受到的奖励、获得的荣誉等做好积累,并时常翻阅自己的成长历程记录。
3、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总之,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的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
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生。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学生一生。
研究对象:本校1——6年级22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法: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学习习惯。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的实践。
观察法: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有不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与学生沟通。
经验总结法: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实质,找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形成理论性的资料。
九、研究过程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零两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10—2010.12),收集资料,拟定实施方案,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12—2011.8),按照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开展专题研究,搜集、积累资料,请专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8—2011.12),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请专家鉴定。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和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因此,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低中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会倾听,注意力不够集中,自主学习能力弱,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梳理,制订了课堂学习习惯的子课题。
2、立足课堂,有机渗透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教学这个关键,适时的进行习惯培养,要在授课中得到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随机现象,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做得好的,教师要善于表扬鼓励;做的不好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自食其果”之后,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教育)每月我们学校都会组织教学研讨活动,然后所有参加听得的教师针对整节课,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另外,在针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进行点评,指出好的做法,大家相互学习,不好的,进行反思修改。就这样,我们靠着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不仅发现许多的好方法,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3、将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培养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
十、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题报告、子课题研究计划。
2、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成果形式主要是:调查报告。
3、教育案例交流会、专家科研讲座。成果形式主要是:案例、课例或教学片段。
4、阶段总结、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成果形式主要是:报告书。
5、“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的研究成果展,成果形式主要是:教师论文、学生作品。
(二)最终结果
1、研究、总结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指导和规范学生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依据。
具体有如下必须培养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用具,课堂教学中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想象创新,积极绘画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等。
2、总结出了一些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的好方法。(1)培养学生良好书画习惯的有效方法 第一、严格训练,培养习惯,发展个性美
要求严格。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作画习惯。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画画好,而且有利于学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训练有度,注重学生的发展。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训练还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
(2)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
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了机会。课堂上,我采用扮演,实物投影等手段展示学生作业。课后,教室有学生的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业上墙“公开发表”。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习惯的有效方法(1)感知课堂常规,明确具体要求 这些常规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时,我还讲求边指导边实践,时时提醒。教育他们怎样做好课前准备,怎样做好下节上课的准备,怎样放水彩笔,书与练习本,不放过任何细节,宁可把教学进度放慢,也要先把常规习惯训练的工作做细,使训练到位。(2)表扬先进,发挥榜样事发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最简明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小学生富于理想和幻想,思想可塑性大、模仿想强,有强烈的上进心。榜样教育最适合小学生,是刺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他们身边的榜样更具影响力。老师要善于发现、挖掘他们身边的榜样。为此,我特别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把学生正确的、好的言行尽量放大,称大家仿效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我还十分注重自身的榜样的作用。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使学生最现实的楷模,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清清楚楚,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子。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3)评价激励,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
任何规范和要求都仅仅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因,而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根本。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标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方案
《浅谈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研究方案
加丰小学 张云霞 赵凯妮 刘红星 张海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阶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因此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浅谈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研究课题。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原则,探讨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又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的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但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为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第一、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要进行训练,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是示范,告诉他怎么做,而且给他做样子。示范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榜样。提出要求以后,还要坚持不懈。教师的职责也很重要。有些时候教师做得不好,却要求孩子做好,根本不可能。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比说教上百次上千次要有用得多。就是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模仿,这种模仿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无形中的培养。
第二、是激励,正强化。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要无数次肯定,“这样做好,„„这样做好„„”只肯定一次还不够,应该是无数次肯定。
第三、是欣赏。作为老师,孩子做了以后,鼓励他,表彰他,欣赏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他习惯的养成,这些绝对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
第四、习惯养成要严格。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在和孩子一起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有的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做得好,看着也不顺眼;也有的反之,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心情好了就对孩子严格要求,恨不得一天训练出来一个品行优良的人。
第五、习惯养成要坚持。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
第六、习惯养成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的,也要反复抓。同时,对于孩子出现的反复现象,不要气馁,这是正常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抓住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相信会有可喜的收获。
第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过“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准备习惯,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讨论,提问习惯,学会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等等。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
三、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加强课题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课题管理师课题研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能使课题试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强化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
(三)认真制定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确定了各期的研究重点,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积极实施与研究。
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汇报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
(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组员们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四)本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教学能力强,是省、市、县、校级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科研的工作。
四、课题的界定
“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在校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比较稳定的一种学习行为,会学习要有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用任何人的督促、监督,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的,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行为。
五、研究目的
1、在教师的指导和有意培养下,使学生养成看、听、思、说、写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总结出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3、转化教学观念与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六、研究内容
关于学习领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摆放整齐。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积极踊跃发言,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4、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提问。
5、虚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6、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考察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倾听习惯:倾听与阅读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自我吸纳信息的心理过程:在倾听中有选择性地吸纳不同人的想法,通过自我思考,重新组合,真正经历一个心理过程,而非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
(三)表达习惯:积极投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经过倾听与思考的心理过程,说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重复别人的话;表达具有连贯性。
(四)作业习惯: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不依赖老师、父母的监督、指导。
(五)书写习惯:
1、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3、书写时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4、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无缺。
5、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正纸。
(七)总结反思习惯:
1、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一下:“今天,我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简要地回顾一遍。回想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对自己的作业本、笔记、纠错本以及受到的奖励、获得的荣誉等做好积累,并时常翻阅自己的成长历程记录。
3、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总之,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的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
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生。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学生一生。
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法: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学习习惯。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的实践。
观察法: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有不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与学生沟通。
经验总结法: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实质,找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形成理论性的资料。
八、研究过程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10—2016.10),收集资料,拟定实施方案,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10—2017.6),按照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开展专题研究,搜集、积累资料,请专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6—2017.7),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请专家鉴定。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和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的固定下来。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高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会倾听,注意力不够集中,自主学习能力弱,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梳理,制订了课堂学习习惯的子课题。
2、立足课堂,有机渗透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教学这个关键,适时的进行习惯培养,要在授课中得到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培养,还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随机现象,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做得好的,教师要善于表扬鼓励;做的不好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自食其果”之后,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教育)每月我们学校都会组织教学研讨活动,然后所有参加听得的教师针对整节课,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另外,在针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进行点评,指出好的做法,大家相互学习,不好的,进行反思修改。就这样,我们靠着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不仅发现许多的好方法,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3、将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培养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
九、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小学生品社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
2、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成果形式主要是:调查报告。
3、教育案例交流会。成果形式主要是:案例、课例或教学片段。
4、阶段总结、阶段研究成果总结,成果形式主要是:报告书。
5、“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成果展,成果形式主要是:教师论文、学生作品。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正确的坐姿、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内容。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会学习是指个体在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技能技巧等综合经验,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使学习变为容易。学生学会了学习,必然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赫尔在其学习理论中就提出了学习过程是由内驱力和习惯或习惯强度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当内驱力为零时,反应势能就会为零;当内驱力增大时,反应势能就增高,增到多高,这就要视习惯强度而定。尽管赫尔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他重视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给予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即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的制约,这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个部
分。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习惯与元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其生成学习论中指出,生成模式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人们倾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各项研究都证明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家庭学习为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范围很广,在课堂上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途径探索;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如何利用少先队阵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初探。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途径探索,难点是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初探。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使用示范诱导法、观察法、调查法、对比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的组成领导:
课题组组长:罗寿文
课题主持人:钟随波
课题组成员:罗全新、王奎、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基本方法
该课题申报成为十堰市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外事市以及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七、课题人员分工
徐丽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李倩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尹鹏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教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此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
第五篇: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