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4:1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最终版)》。

第一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最终版)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金川区第一小学 叶德奎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困生”问题是每一个实施义务教育者感到普遍棘手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目光,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和打工人员家庭,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学习,促其转化,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其潜能。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就立足于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

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我们平日平常的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有时甚至一个问题出来,课堂上却鸦雀无声,见不到一只举起的手。有时也会部分学生沉默,部分学生却十分积极,表现出了个体差异;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是不同的,表现出了个体差异;我们也知道,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有高有低,甚至差距很大。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也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差异太大了,这课真是没法上了!”,的确,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好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必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找到满足而能干。”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热爱数学学习,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呢?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开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既能引起教师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的关注,改变教师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又能展示新课标、新教材下的一种教学

改革形式,同时向同行提供一些相关案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组织教师就《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进行了研究。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差异教学。差异是指学生具有的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水平。差异教学的实质即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它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他们还需要学习什么?它与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相契合,允许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是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教与学是分不开的。

三、理论基础

对个体差异最早进行研究的是我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孔子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近代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实验室认定。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各人的反应常常不同。开始时以为这是由实验本身的误差造成的,但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后,终于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随着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高尔顿、卡特尔、桑代克、比奈、斯腾等人对个体差异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符合因材施教的理论

因材施教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群体或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选择,使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符合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正在日益成为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 4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3.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差异教学综合了上述理论,并且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发展和重新建构,生长成自己的理论,而且使理论更具合理性,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研究的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差异性,而学生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教学需求。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与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班集体教学中,能实施差异教学,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能够有效降解因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发生的教学不和谐因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在学科课程中实施差异教学,合理配置教与学的资源,实现有 5

效教学的最大化。

3.通过理论学习与思考,课题组能系统地掌握差异教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以此形成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小学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模式。

(二)研究的内容 1.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查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相关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单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的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设计不同的智能活动,寻求积极的差异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设置目标力求做到:具有全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张扬个性。这样“差异教学”的发展目

标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 “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的教学方式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同时,还提出“差异教学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准备与铺垫(尊重差异)——课中全员参与(分享差异)——课后延伸拓展(有差异的发展)。

4.安排有差异性的练习作业

布置作业时激发自主参与,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多种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向其他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差异教学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并考虑到各个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我校的差异

性多元评价,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营造了和谐的评价氛围。学生个体差异性和智能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着激励性,灵活性,严肃性和辐射性的操作原则,把评价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断地进行评估,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不同成绩做不同的评价。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给以肯定性评价,以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不断“升级”。

(三)研究的重点与思路

学习借鉴国内研究的理论,从当前我校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潜在优势领域等)和不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寻求优化课堂策略,立足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中的实际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构建差异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探索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六、研究原则、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将三维目标贯穿于

课堂教学始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主体性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观,现代教育论更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置主体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展性原则

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进度。

4.民主平等原则:在自主探索性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特别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以鼓励为主,不讽刺挖苦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5.活动原则:活动既是人的生命形式,也是人的发展方式。皮亚

杰认为:“活动是实现认知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各种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源泉。”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多维互动的,包括教学主客体互动、师生间认知互动、师生情意互动、师生实践活动互动等,学生在互动中能自主运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既实现探索、理解、运用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6.差异选择原则: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条件、学习手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略,并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反馈与矫正。

7.创新原则:善于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和精神,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善于采取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把分析性思考与创造性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来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书本及网络等渠道搜集、学习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2.行动研究 对全体课题组老师,提出一个理念“让教育科研成为你的工作方式”,提倡做个科研型的老师,要求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展开研究,研究与教学合二为一,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同时调动其他老师参与研究的兴趣,让教师既成为“研

究着的实践者”,又成为“实践着的研究者”,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齐头并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案例研究 在学生数学教学中存在哪些个体差异、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探索和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三个方面开展操作的研究,并将实践过程用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富有益的案例。

4.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不同差异和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措施

1.立足本校资源,对我校中高年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调查研究;

2.对同一个年段不同层次的班级(培优班、平行班、特色班、文科班)的学生,进行差异对比和学习需求差异分析;

3.对同类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差异,进行教学策略研究,实施差异教学;

4.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课外辅导方式,构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指导策略体系;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拟订研究方案,成功举行了课题开题会。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课题的内涵,调查学生的遗传素质、学习习惯、家庭现状信息。参研教师写出了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实验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2月)研究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完成各年级重点内容及问题的研究、整理,提出改进方法。针对改进方法进行验证并完善。

第三阶段:反思修正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研究中不断回顾、反思、交流、调整,使实验策略趋向科学化、高效化、合理化、人性化。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3年5月)针对改进方法进行验证,并完善教案的编写,形成实验报告、论文以及结题报告。整理实验资料,认真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对有关成果进行重复验证,撰写实验报告,并做好成果推广工作。

八、研究思路

1.从认知理论和情感理论对本校学生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个体差异分析研究。

2.根据课改课标的精神和内容要求对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层次性进行分析理解。

3.由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知识结构的层次设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层次性教学方法的策略。(一—二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三—四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五—六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

第二部分 成果分析

九、研究结论及分析

个性上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方法,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

上取得成功的程度。一种模式的教学方法,会使有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失去信心。学生迫于压力而学习数学,因而随意性、盲目性很强,缺乏系统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一尘不变的学习模式的影响,倾向于采取听、读等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很少进行产出式的练习、思考等活动。而学习策略的缺乏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研究学习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能掌握学习策略,但如果依靠学生自发地掌握学习策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走太多弯路,而且大部分学生难以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获得。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策略,通过专门的或者是渗透式的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策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提高学生“学”的质量,特别是能够促进或改进因不具备学习策略或学习策略掌握不好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采取不同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自己构建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实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的互补。

另外,情感因素是学生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大胆,活跃的情感态度有助于

学生富有激情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他们学习成绩好,学习上有成就感,教师赞扬他,同学羡慕他,学习上更是快马加鞭。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消极情感态度就可能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他们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教师不高兴,同学也不重视他,所以他们的情绪处于抑制状态。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能使他们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运用工具,学习数学是获取更多知识和进行广泛交流的手段。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方面也是很肤浅的,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观察他们认识的程度。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不同,了解他们在认识上的差异。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不能说明他们就没有发展潜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生,应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在情感方面理应一视同仁,学习相对滞后、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或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分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学好基础知识,为今后富有个性化的成长创造无限的空间,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可能是第一,都可能是最优秀的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贯穿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差异

在预设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考虑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所有学生同时起步,各有发展。认真分析学生的现实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做到化难为易,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了解所有面对的学生的层次水平

在课前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不同班级不同的学习状态,并针对这些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让所有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之上都有所进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2.了解学生已经学到和掌握的知识

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进行备课,从学生容易入手来设计教学过程。

3.考虑学生的感悟和经历

备课时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讲解并引申,使知识点不再抽象和无味。

4.与学生在语言上产生共鸣

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在学生中间的流行语,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些学生们习惯用的语言,会使师生产生共鸣,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接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合理匹配教法,满足学生差异

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完全做到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困难。如果我们一方面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多掌握一些活动方式,并将二者合理的匹配,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鼓励

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三)实施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

对于大班化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们实施分层教学,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差异。为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课外实施分层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层辅导使学生各种各样的疑惑都及时得到了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分层辅导还体现在对学科比较热爱的学生的辅导上,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辅导主要不是从知识层面进行,而重点应放在对其学法的指导上,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从而实现差异发展。

(四)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如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由于作业

是学生们自己选择的,所以学生们是主动做作业的,因此作业质量比较高。在学生练习中,我们注意用较多的时间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促其获得成功;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差异

在评价学生时,我们不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而是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又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等。

1.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在设计评价内容时,我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细化,把物理教学中的评价分为五大领域:学习态度和意志力;逻辑分析;观察、实验的技能、表现;基础知识理解;对知识的应用。

2.评价方式多元化

我们的评价体系中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教师评价采用等级+评语+口头评制。

3.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他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其

行为方式、情绪表现、思维类型、语言表达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不断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六)成长记录,关注差异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奋斗目标,让他们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对自己在一个学期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与学生一起对其中收集的材料作出解释,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衡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七)同课异构,强化差异教学认识

对于差异教学的实施,我们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提供的信息资源让教师快速的进入情境。首先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理论学习相对深入扎实的教师做“引路课”,同学科教师听课,共同“会诊”:

A.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否照顾到学生的差异? B.课堂上教师应用的差异教学策略是否妥当、科学? C.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得到关注并有所提高? D.还有哪些建议?

围绕以上四个为题,教师各抒己见,深入剖析,以丰富的案例为抓手,让理论与一幅幅活生生的教学画面有机结合,与一个个生动的 18

教育情节有机结合,让教师明了理论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上播种,才是有根基、有生命的,而每个教师都可以赋予理论鲜活的生命。

(八)向外取经,对外辐射,强化差异教学策略

我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校际活动。通过交流学习,吸收外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向外辐射我们的做法。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新理念的认识以及践行新理念的自觉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组老师都知道如何有效地上课,上有效果的课;能知道运用各种优化手段来实现课堂的生动与发展;能恰当的优化结构来转换教师角色,转变学生主体;能充分调动各种情感因素来达到优质的课堂,生命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终于甩掉了落后学科的帽子,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赞扬。通过实验,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优化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通过平日教育教学工作的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家庭背景及其因素;智力因素差异;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教师为赶进度,就沿袭了老例备课上课,顾不上关照全体学生;教师备课忽略学情和差异,很少在备课时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也就忽略了个体差异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无偿提供创造各种机遇、条件。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才有可能是适应社会、主动接受社会挑战、立身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才。

通过课题实验和对教学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已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课题负责人叶德奎主任的论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有效教学策略》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教师》上发表并获三等奖,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在2012年度金昌市教育教学优秀案例、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荣获二等奖,论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媒体的应用》在《金昌教研》上发表;课题组副组长唐丽萍校长的论文《学生厌学现象成因探究与对策》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教学世界》上发表并获一等奖,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教师》上发表,论文《关注教学对象心结构的“金三角”——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探索》在《中国教师》上发表并获三等奖;副组长张豪武校长的论文《扬“估算数学”之帆 远“计算能力”之航——浅谈估算教学的重要性》在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学周刊》上发表,论文《网络催生教研新模式,搭建学习新平台》在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上发表;曹学莲老师的论文《认识角》被《标准与实践——新课程标准制定者对话优秀教育实践者》收录并荣获二等奖;刘玉香老师的论文《情与勤》在《教育革新》上发表;李春敏老师的论文《智慧如云,灵动如》在《教育世界》上发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在《教师》上发表,《浅谈小学生厌学现象及乐学对策》在《中小学电教》上发表;武功颜老师的论文《新课堂呼唤真合作》、邱晓琴老师的论文《创设教学情境,激励自主学习》都发表在《金昌教研》上。有的论文还获奖,教学经验在全校推广,教研成果得到了学校的

肯定。

十一、问题分析与讨论 成功之处:

1.新课程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2.教育观念产生着剧变;

3.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转变; 4.学生有着明显的发展进步; 5.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6.班级充满着成长气息。不足之处:

1.由于每个学年任课教师的任教班级有一定的变化,对某一个个案的研究很难持续跟踪下去。

2.对教学策略的研究短期内很难看到实际效果。

十二、课题的结论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前提。2.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是当前集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个别化教学的最直接的途径。4.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极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十三、今后探索方向:

1.对自已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论证,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

平的整体提高。

2.注意边研究边推广,让课题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强化教师的认识及角色扮演帮助每位学生更快乐,更有效益地从事学习和成长。

十四、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成立课题实验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申报、课题实验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课题负责人(组长):叶德奎现任教研室主任,45岁,本科学历,教育管理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区级优秀教师,他是一位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强,在材料撰写、资料收集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他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举行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并及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评议,查找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并及时整改,力争使教学研究工作落在实处,有能力协同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副组长:唐丽萍现任副校长,41岁,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她教学经验丰富,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并担任过班主任、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她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研究工作。副组长张豪武现任教副校长,42岁, 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参加多项国家实验课题的研究,在市、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和研究成果发表。课题组

其他成员都是我校的教学骨干和业务尖子,具体负责课题实验教学。他们责任心强,都能认真总结实验心得,撰写实验小结,积极撰写发表论文。适当的时候邀请校外有关专家参与学校科研评估和指导工作。通过这次实验,力争使我校教师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好风气。

十五、完成本课题的保证条件(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等)

我们利用本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既能方便开展座谈、调查、问卷工作又能通过自己的课堂后进行反思。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课题组成员负责各自的工作任务,定期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共同完成该课题。

1.学校保证

学校校长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学校成立了信息中心,自己制作各种精美的师生展示光盘和各类课件。为教师查阅资料,开展网络教研,采用灵活的方法手段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准备阶段我们采取措施与家长沟通,利用“给学生家长一封信”、家长学校开课、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了解学生的潜能、个体差异问题,并讲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指导有关策略的使用方法,征得家长对研究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2.物质保证

学校为课题研究配备了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室,还为课题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在物力、财力、人力上,学校无条件的支持。

3.制度保证

课题组制定了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同时要求课题组成员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组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差异性研究,实施差异性教学。定期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探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反思,及时交流。深入学习,结合实际,提升理论,撰写论文。

4.人员保证

课题组成员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另外发动学校所有老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推广,承担这一实验课题研究的三名教师,都富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乐于钻研,教学成绩突出。

十六、体会与反思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从此次课题研究中和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几点人认识。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学习背诵的东西较多,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背诵;几乎每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经过几翻思考我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 24

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题研究,我总结出几点:

1.课前准备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备自己更要备学生。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众人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我都认真准备,不仅备课本,也备学生,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明确,把难懂难讲的问题和学生有可能想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向同事请教,跟同事讨论,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的论辩,在论辩中我们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让自身不断进步。所以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我们都是把众多老师的意见和观点糅合后,作进一步的知识整合,把内容精益求精,最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了。

2.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根本。

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这两方面

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记得初登讲台时,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课下花很多时间备课,去粗取精,将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但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来,以至于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此刻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主要原因在自己。因为没有找到学生容易听懂和乐意听的方法教学,短短的45分钟课堂听讲就只能是敷衍了。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重视每一节课,要针对学生设置不同的方法和问题。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课后练习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布置练习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少而且精,进行分层作业;二是能当堂完成的,决不留到课下去做。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每个周末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带回家做,因为我总希望学生能够每天拿笔写写作业,回忆一下所学的内容,没想到好心办坏事。学生不仅不接受,还对周末作业很排斥,自然作业质量不高,这样经过几周后,我决定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在校时间,要求他们在学校或者在课堂把该做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既能把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时间,一举两得,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提高兴趣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里我所说的兴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以主动热情的心态,带着兴趣学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因为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愉快的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点,兴趣还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学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讲的课。记得曾经有个学生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哪个老师的话,那么我一定学不好他所教的这门课,所以我总是努力去喜欢每一个老师。”既然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想作为老师就更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亲近,努力让他们都喜欢我。课堂上我是严师,尽量运用恰当有趣轻松适宜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课下我又是他们值得信任的朋友,师生关系相处融 27

洽,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不错。由此可见,提高兴趣,能够使学生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主动把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理念、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二篇:民族地区学生个体差异与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数学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目标:民族农村地区数学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本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提升教学品牌有着长远指导意义。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8月28日 调查对象: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第二中学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研讨。

一、问题的提出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地,民族文化别具一格。县第二中学75%以上是维吾尔族,许多学生来自于乡村,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接受的教育的差别,呈现出知识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巨大差异,由于各民族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上的差异,在处事和自身的个性上也呈现出巨大差异。

根据中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为培养学生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现着重对“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增强课程对本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蕴涵着浓厚的参考价值,为本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提升教学品牌有着长远指导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有助于形成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们的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合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习现状

1、学生学习的被动化

民族地区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起步较晚,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缺乏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渗透,难以直接接触到优秀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因此在后来的学习中,都必须靠自己的理解和探索来找规律。在学习时间上,也比较少,课外知识没有得到较好的巩固,同时也丧失了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2、受“双语现象”干扰较大。

大多数民族地区都自己的民族语言。以维吾尔族的学生为例,大家的日常生活交流语言都是用维语。另外,在词汇的音、形、义、遣词造句的语法上维语与汉语的差异都很大,学生在一开始的学习中还饶有兴趣,跟上老师的步伐,随着教材难度和学习任务的增大,维吾尔族学生就渐渐产生了对学习的疲劳和惰性,阻碍了以后的学习。

2、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重要性的意识淡薄

民族地区受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在日常的行为和交流中几乎没有用上汉语。另外,在部分少数名族地区,受当地经济的影响,家长对培养一名大学生或高中生的能力有限,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自然降低很多。传统思想的观念也促使部分家长对女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而学习也只当做副科看待,没有意识到其有利于自身将来发展的主要作用,自然导致学生对掌握学习的重要性不会加以重视。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1、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于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和政策的发展。

(1)在教学条件上,民族地区的教学设备不及发达城市。在一些民族农村地区,最常用的数学教学工具是黑板,而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设备是相当缺乏的。

(2)在师资力量上,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师资培训很难落实,特别是县乡的中学。

(3)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否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也是制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校园文化建设薄弱

在一些民族地区,数学学习文化建设赶不上当地的民族文化建设,而数学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板块中又相当的缺乏,使学习环境和氛围都难以让学生的真切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如学校是否经常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组织数学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爱好,开展数学学习交流会以提升学习效率等。

3、课程要求过高,课程资源不太适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模式要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其中在教学目标上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要求过高,在教材编写方面,部分教材的主旨、大纲要求和难度大大超出了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按目前来说,要达到现行大纲要求或《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增加实际学习时间将是大多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改善民族地区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势在必行。由此,本人有以下几条建议供参考:

1、转变教育观念,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无论是领导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及家长都要认识到它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目前的国情,在和平、发展和稳定的状态下都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少数名族的融入,尤其是“到西部去”的发展策略,更说明了缩短民族地区和发展地区的数学水平差距的必要性。作为学生和家长,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意识到数学的学习是加强孩子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个体发展。

2、在政策的保障下,改善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 从外部条件上看,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都需要优惠的政策保障。如: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开展培训机构,发展远程教育以提高该地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在经济上制定优惠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或高中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援助;从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数学教师,使这部分教师能在当地民族文化中更深入的渗透数学文化内涵;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制定专门的数学课程标准,编制相应的课程资源,如教材、教辅资料、学习资料等;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配置数学教学、教辅设备,使民族学生能完全的接触到各种数学教学渠道和方法;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之前先开设汉语课等。

3、学校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环境

学校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环境的概念与教师为学生创设数学环境是不同的。只有学校加大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教师才会全身心的去投入到教学方法的研究当中。民族地区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必要性的宣传,经常组织数学黑板报的评比活动,在开展演讲、写作比赛活动中涵盖数学部分的板块,组织与它校学生共同交流学习体会和经验的活动,开展校园数学文化艺术节等等使数学的学习成为学生必修而又业余的一门课程

4、民族地区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堂研究、钻研业务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职责。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责任重大,针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应该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力所能及的资源来教学,创设随处可见的数学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它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分层教学法,针对每个学生的天赋、智力、语言感觉的不同,尊重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元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于一部分后进生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对他们的关爱,不离弃不背弃,让他们慢慢进步。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课后认真反思,备学生要求备层次,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

在国家一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要同步的今天,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如同汉语一样重要。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相信在中央、地区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一定会快速发展。

第三篇: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的

问题和对策

雷爱民

影响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因素诸多,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和个性上的差异,使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学习兴趣,形成语言意识和语言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一、语言意识和语言发展方面的差异,是能否促进学生语言意识的发展,积极思维的重要因素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学生要用它去表达某种思想和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表现出了明显差异。因此说,从语言意识和语言发展水平来看,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学生初学英语,他们除了认识上有差异以外,在语言接受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语言的学习和交流是一种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层面上的复杂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语言知识而且涉及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差异,学生由于个性不同,接受能力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同是一班学生,对同一句子的意思就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她很漂亮”,学生甲:“She is very beautiful.”学生乙:“She very beautiful.”学生乙表达的句子从语言知识上说是个错句,但不能说明他就没有语言意识,教师要了解并发现每一位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已经达到的语言发展阶段和语言意识发展程度,克服不利因素,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还可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进入和通过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思维发展与语言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会阻碍学生的语言意识发展。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常常感觉到压抑和负担,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不能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导致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依赖性,被动性。教师应通过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求异思维,促进学生语言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活动中习得语言。

二、学习动机与兴趣方面的差异,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意愿程度是不同的,动机来源于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也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动机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动机使学生在学习外语中呈现被动态,即为了应付考试和谋取职业,主要来源于外部的压力。内在动机是学生对外语及其文化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外在动机起次要作用,内在动机是成功学习的主要条件。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动机的高低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与个体差异也有关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在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任务上有不同的优势。教师应了解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引导他们采取与自己的方式相适应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应该集中精力打球,而不是只看比赛分数,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和集体的技能,才会取得比赛胜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发现。笔者教初中二年级Unit9时,学生学完了“How to make shake”,“How to make puffedrice”后,要求他们写一篇“How to make noodles”,学生表现很兴奋,可以看出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很多学生写得非常好,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词汇,如flour(面粉)、pot(锅),课本里都没有,可是学生就能够正确地写出来,并且记忆非常深刻。这就是兴趣的动力,排除了外在动机的压力,表现出了对事物的观察、感知、分析和发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语言的习得。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动机也有密切联系。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采用奖励、表扬等正面评价比惩罚、责备等负面手段更能促进学习动机,教师、家长以及同学们的关心、爱护更能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习较差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表述一件事,“我们明天去参观博物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说出了“We will tomorrow go visit the museum..”虽然句子的结构上出现了错误,但我还是给予了肯定,因为学生都听懂了这句话说的要去做什么事。然后,我针对语法错误给予讲解,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也理解了并有了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在课堂上一般不敢说话的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每次测试成绩总是最低,他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在有一次测试题发下去后,我告诉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做,可以参考课本,结果这个学生的成绩很好,看到成绩后特别高兴,从这以后他产生了学习兴趣,学习逐渐有了提高。采取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便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三、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程度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获取和掌握知识所采取的计划、步骤及习惯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所采取的策略和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其个性的一种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策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独立的确定自己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并能确定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学生在语言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一些有意义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听来获取语言知识,有的喜欢阅读,通过看来获取语言知识,而依赖性强的学生则喜欢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完成作业获取语言知识。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各自不同的爱好方法、兴趣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获取知识。个性上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方法,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程度。一种模式的教学方法,会使有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失去信心。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采取不同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自己构建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应用多种学习方法,实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的互补。

四、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在成功的语言学习中,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待学生认识方面的差异同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育是绝对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意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能使他们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学习英语是获取更多知识和进行广泛交流的手段。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方面也是很肤浅的,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观察他们认识的程度。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不同,了解他们在认识上的差异。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不能说明他们就没有发展潜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生,应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在情感方面理应一视同仁,学习相对滞后、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在社会活动中,这些学生往往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他们的交际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英语学科与社会活动,社会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谈到理想时:对“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这一问题,学生踊跃表达:“I'm going to be a doctor/ teacher/ driver/ policeman.”你会发现一些所谓的“差生”,他们的想法并不比别人差。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学好基础知识,为今后富有个性化的成长创造无限的空间,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可能是第一,都可能是最优秀的。

教师要有一种资源意识,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个体差异后面,有不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发展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使我们教师走进一个全新的、广阔的教育境界。

英语学习中“弱势群体”主体性参与的策略

胡国锦

“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指既包括接受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习困难学生,也包括由非智力因素所造成学习态度差,学习毅力和学习意志弱的学习困难学生。“主体性参与”指“弱势群体”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发挥主体意识参与教学的一切活动。重视农村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主体性参与具有一定的意义,其策略主要是:

一、观念到位策略

教师在调动“弱势群体”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须“观念到位”,做到“两关注”。

一是关注使他们享有同等主体性参与的机会。“弱势群体”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样,具有同等享有教育的权利。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如利用校园艺术节展示其才华。如一位同学的英文歌曲唱得很好,但英文功底却是较差。通过不断督促,他克服了课堂上精力分散的缺点,成绩也很快得到提高。

二是关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我班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为此,我充分认识到他的闪光点,经常有意识地表扬他。其余的同学也因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有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欣赏,这位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大有改观。

二、情感增补策略

情感因素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心理对峙。实践中我注意了在交谈中了解,在对话中沟通,在赏识中激励,在机智中呵护。

(一)交流中了解,摸清“底细”

“弱势群体”中的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是由于智力因素原因造成的,也有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我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成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奠定基础。

(二)对话中沟通,促进心灵的碰撞

教学中我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个别交谈,了解学习中的困难和成因。课堂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与他们共同参与、共同完成任务,使他们消除孤立无援的闭锁心态。我通过共同参与来促进了心灵的碰撞。忌迁怒、急噪;忌训斥;忌苛求。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他们也能享受一下成功的快乐。

(三)赏识中激励,培养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状况,分别给予不同形式的鼓励和表扬,并提出希望和要求,从不使用伤害其情感的话语。我常用英文激励语言。老师赏识的话语及富有希望的语气,使他们逐渐有了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机智中“呵护”,保护参与意识

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也有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呵护”。在 Great Scientists 一课小组讨论时,第八小组的五位同学有三位同学基础都比较差,竟然把图片上的人物搞错,引得教师里笑声一片。我适时用幽默的解释帮他解围,事后,这位同学很感动。可见,英语教学活动中对“弱势群体”的适当呵护能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一点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三、“兴趣触动”策略

首先是“抓热点”,因势利导。当代高中生对品牌、影视及体育明星、流行歌曲及歌手、网络游戏等特别关注,并成为“热点”。这些也成为“弱势群体” 的热点话题,我因势利导,主动向他们了解“超女”作品,同他们谈论其钟爱的流行歌手及歌曲。对于喜欢唱歌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学唱英文歌曲中体味歌词的魅力,这种做法激发了“弱势群体”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是谈时事,激发热情。我经常利用课前的5—8分钟,由这些同学用简单的英语谈谈时事,说说热点话题,对于难以用英语表达的可同意他们夹杂些汉语。他们经常谈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准备工作,崇明生态岛建设,还有其它的社会新闻,校园趣事等。

四、“教学差异”策略

“教学差异”策略是指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弱势群体”不同的特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在授课及课下辅导时因人而异。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针对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的自身特点,我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起点底,坡度小;多铺路,起步早;勤练习,讲评好;常激励,步步高;挖潜力,树信心,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近期目标即第一阶段:注重培养习惯,激发兴趣,改变观念。注重教会他们如何充分利用词典来促进学习,如何借助音标来记忆单词及该词的活用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单词关”,随后进入句子结构训练阶段。长远规划即第二阶段:重视积累,讲求合作,乐于探索。从掌握单词的词性和句子结构逐步到简单的会话、写作,将所学词汇有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激励“弱势群体”勇于探索。近期目标能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成功快乐,长远规划能确定他们

奋斗的目标,大大地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欲望。

(二)分层作业的实施

分层作业的实施即分层作业的布臵。为调动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我采取“分层作业”法布臵作业。即整体中的“自由选择”。如学习定语从句后我设计了易、中、难、偏难四类梯度不同的练习。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我经常用一些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其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学习与思考中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教师不能硬性规定这些学生一定做哪一类题目。因为硬性的规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让他们选做会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实际上学生的好、中、差并无绝对的界限,练习时应因时、因人而变,难易适度,让他们感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产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成功的愉悦,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

(三)成绩鉴定的原则

A、激励性原则:从听、说、读、写和译五方面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挖掘语言能力和学习潜力,倡导学生间激励性评论,抛弃羞涩和怯弱的心理,在轻松愉快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参与学习。

B、情感性原则:目的在于“以情动人”,理解、尊重、宽容、善待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C、追踪性原则:即对他们的课堂表现,作业纪录,月考成绩及期中、期末成绩及反思进行记录反馈,便于制定新的奋斗目标。

D、趣味性原则:从形式到内容,以至于方法都要选用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他们从中获得悦感。

通过实践研究,达到既定目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培养了“弱势群体”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弱势群体”学习英语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时提升了教者的业务水平,转变了观念,实践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浅谈中学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

蒋丽霞

学英语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相应的,开发利用课外的有效时间与空间,探究不同的途径,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获得语言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而其中,作业布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英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

英语学习的巩固、发展、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具有诊断补救的功能。对学生来说,通过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作业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从而纠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布臵课堂与家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同时,教师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领悟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弱点或遗漏,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弥补。如果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创新地进行英语作业的设计和评价,就能让学生在课外同样可以有效地英语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近,我们对全校八年级学生完成英语作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乐于完成作业的学生占41%。视作业为沉重负担的学生占49%;另有10%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双休日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更高,为什么会这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后发现,问题的症结是在作业的布臵存在许多问题:

1、单调,枯燥。不是机械抄写词句,就是死记硬背课本。

2、空洞乏味。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形式的多变性、训练的趣味性。

3、量多质滥。布臵作业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没有针对性,搞疲劳战,劳而无功。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被开发。

然而,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何在?在农村中学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十分有限。平时生活当中接触到的英语知识较少,身边懂英语的人群也不多,英语资源十分匮乏。各方面因素,包括学生家长、学生自己对于中学英语这一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校。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作业无人监督无人帮助。加上其他的客观因素。英语作业自是达不到其效果了。

如何能保持作业的有效性呢?我觉得,农村中学英语作业中,布臵创意的英语作业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是两个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特长等特点,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由浅入深,设计开放性作业,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田地中去锻炼、去实践,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目的。

作业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设臵: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臵个性化作业

传统的作业大多围饶教学大纲设计,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或兴趣特长的差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让爱好表演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英语短剧,在练习英语口语的同时发挥其表演能力;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英语单词卡片的制作,或根据英文意思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创作;让喜欢音乐的学生对所学的英文歌曲进行简单的创作和套用,利用音乐的特质和自己的音乐特长巩固和促进英语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设计各异的作业,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再学习。

2.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设臵实践型作业

英语的口头练习很重要,听说领先。因此口头的操练要有一定的量才能有个升华的。将练习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对学生的意义理解起了个重要的作用。在条件好的城市,可以尝试让学生和生活中遇到的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而没有这种机遇的学生,教师可以布臵学生对老师说,对家长说。

3.促进学生多向交流,设臵合作型作业

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已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多个学生共同完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设臵探究性作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发现了什么。例如:给学生一幅迷宫图,让学生从中寻找出救人的最短路线,并写下经过了什么地方。这样学生从中练习到了地名的书写。给学生一组单词,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点。教完了颜色,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颜色等等……

5.创编型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英语手抄报,或根据课的对话、故事理解进行绘画、编曲创作等。

同时,教师要实行合适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如此新的作业内容、方法下,仍然实行旧的评价方式,给个分数,一两句的简单文字交流,那学生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就失去了。教师要意识到,作业的评价功能要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

1.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对于分层布臵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全做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娃娃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

2.亮点评价,激励当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即可得五角星一颗;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得笑脸一个;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即可得大奖一个并获“作业能手”称号。

3.多向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们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4.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的心灰意冷。为此,我们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红旗、五角星、笑脸娃娃。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总之,通过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民主化、多层次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生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开放式、个性化、多元化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英语的空间,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学生不同需要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研究

平川中学 徐淑琴

英语课程标准 “实施建议”指出:“英语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英语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英语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英语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英语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英语课程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英语课堂设计应当是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而不单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的设计。故教师在把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的同时,必须讲究设计的艺术性。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着重探索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问题情景、范例与练习、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设计艺术。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是英语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英语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许多英语教师并为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务虚的工作,于是平时写教学目标大部分敷衍了事,而对其内涵、实质都缺乏认真的研究。由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形式,直接设计教学过程,就导致了教学的无方向性,因而教师不知道该节课结束时应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结果,当然也就更不知道教学结束后学生行为所发生的变化,更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没有针对性,就是太高或太低。有的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也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般认为,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步骤:(1)学习《英语课程标准》;(2)明确单元教学目标;(3)明确本课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4)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5)按照内容水平分类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其中英语事实、英语概念、英语原理、英语技能属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领域,英语问题解决、英语思想方法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领域,态度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二、问题情景的设计

在班集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适应各个学生的教育需要。有的教师缺少兼顾不同学生教育需要的意识,只是关注班上的部分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设计课堂教学情景是十分必要的,设计的关键在于科学、艺术的处理教材内容,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不是把感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内容,编成问题,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问题情景应根据需要而创设,可适度的形式化但切忌哗众取宠,要讲究实效,恰到好处,问题可谓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无疑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导入新课很自然。

当然除创设问题情景外,教学中还可创设新异、悬念、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景,良好的情景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正像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可以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方法与手段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灵活。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辨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不同的学生往往对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不一样的,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对于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目标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方法。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我们知道科学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创新则是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我们应不断的探索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它的艺术价值,不断的创新,追求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完美境界。

差异教学法与分层教学关系的研究

倪莉莉

课堂教学的主要缺点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又缺乏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许多教师尝试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针对性因材施教,以大面积

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及自我效能感的问题十分关注。

一、循序渐进及趣味性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的教学就十分重视循序渐进和以趣激学、《学记》中就有:“学而不躐、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南宋大教育家的朱熹亦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循序渐进和以趣激学的重要。

据此,我们在预先不告诉学生真相的前提下,按对高中学生摸底的英语成绩,将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同时釆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即统一进度,不同要求:(1)差生,只要求他们在掌握基本词汇,理解教学内容,能应用简单的英语就行。(2)中游生,要求他们在(1)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较难的阅读和写作训练。(3)好生,要求他们在(2)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较难的听说训练,严格训练用英语思维;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巧妙地规定不同难度的任务,设臵不同程度的提问,规定不同程度的作业任务。迅速找出各层学生的优缺点,逐渐熟悉全体学生。利用学校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幻灯机、语音室、闭路电视、音频发射装臵等设施,设计和组织有趣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英语教学。如:生动的场景动画,戏剧表演,故事讲述,即兴演说、场景对话、生活写真、幽默漫话、提问抢答、英语小竞赛等。每次教学活动尽力做到气氛活跃,以趣激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周,每半月,每月都举行一次竞赛性听说读写测试,这样既能激起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趣,教师又能从中分析评估学生们的进步情况。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的实施。

二、成就激励法。

学生的成就感又称“成就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正如苏霍姆斯林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人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要求各位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分层设疑激学,设计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产生动力,推动学习。如:对差生提出:“right or wrong?”、“what ?”、“when?”、“where?”等问题;对中游生提出:“How?”、“why?”等问题;对好生提出“what differences?”、“exatly speaking”、“what different opinions?”等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了,解决成功了就及时表扬,激励;使其产生自信心,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周一测试,半月一考评,每月一考评(包括听、说、读、写),以得分量化评估。每次测评后,指出学生的弱点,提出解决办法;大力表扬优点,发扬优

点,克服困难,乘胜前进。经这一阶段的教学,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较快的进步。尤其是后进生,在扎实基础方面,会向前猛跨一大步。

三、适时量质转变进档。

依据循序渐进和整体性原则,我们认识到(1)知识技能本身都 有严密的系统性、层次性;学生的认识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和的不断深化的过程。(2)教学须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合理组合和安排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各种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所以,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分析总结后,我们进行第三阶段的“适时量质转变进档”教学。做法如下:

1、据学生在前两阶段的各种测试、教师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将原来的“中游生”、“差生”中进步较大的,适当前进一个“档次”(即原来差生中进步快的,选一部分安排到“中游档”,原来中游生中进步较快的,选一部分进“上游档”中。)继续进行梯度教学。在此段教学中,教学要求在重组的上游档和差生档中,适当提高一些要求,练习内容、测试内容的综合性和难度都有所加大。目标是促使全体学生的成绩向中游、上中游层次挨近。

2、在方法上,在各层次的教学中,更加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成就激励、谈话、启发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此阶段是一个较大的转折阶段,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如:知识的单一性和综合性问题,中、差生的扎实基础与提高问题,好生的提高与磨尖问题,统一进度与层次具体要求相结合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悉心钻研,与同行多多切磋,与学生多多勾通,针对性设计教法不断前进,不断反思。使各层次面的学生英语成绩向“上中游”和“中游”档挨近。以利于下一阶段大面积、整体性提高教学的进行。因为有上两阶段的基础,这“适时量质转变进档”易于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适度融合

在学生成绩层次基本向“中游”、“中上游”挨近的前提下,就较容易发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适当溶合法”,这样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达到一个学年教和学的高潮。在此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启发引导、以趣激学,成就激励、实践感悟、情景联想、巩固创新等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着重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领会英语的精神实质。

在整个教育理念和思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质的转变,其教学方式也从标准化、单一化的知识灌输向人性化、多元化的引导教学转变。教师在真正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后,开展灵活多样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了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下,充分合理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差异教学法,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灵与秉赋,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性出发,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知人善教,进行差异教学。在实施差异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然后将学生分层,通过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使每位学生得到个性上的充分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四篇: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成果公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国栋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HA060141)。课题组成员有燕学敏、史亚娟、赵小红、李泽慧、程向阳、郭要红、及文平、辜伟节、孙常屿、吴娟、朱廷梅、田立丽。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类别的研究;(重点研究困难学生、超常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差异教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差异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差异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培养研究。2.研究方法步骤 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4-2008.7主要进行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研究、差异教学理论研究和差异教学实验的前期准备。

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研究,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访谈、问卷)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学习过程观察的方法,并重点对超常学生和困难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分别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对差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和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进行比较。

在实验研究准备方面,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实验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班的教师进行差异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的培训(同时进行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第二阶段2008.7-2010.5在继续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主要运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和现场准实验研究等方法。

实验的自变量:差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实验的因变量:学生的质量,(在这前进行差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测量,一是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班群体的效果)二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有代表性的个案)

实验的类型:不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第三阶段2010.5-2011.5对研究的资料、实验的数据等进行分析、提炼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成果,二、结论与对策

1.对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研究

差异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不同类别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诊断鉴别,甚至带来标签的副面作用,但对他们的不同需要尊重、分析不够。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如困难学生、残疾学生要么不够关注,要么降低目标要求,而这恰恰会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例如对于视障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在学习方式,特别是表象方式与明眼学生不同,有其特殊需要,一般并不需要降低认知目标层次。我们要分析学生因身心特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带来的学习上不同需要,对学习的差异性给予关注。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课题组给教师介绍了便于他们操作的量表、问卷等工具,并编辑成《学生不同学习需要测查》资料,供课题组教师参考,在帮助教师使用工具科学测查时课题组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学生作品的分析,对学生追踪调查,并在第一次年会上做辅导报告“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教学诊断”。我们还主张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学会自评,认识自己。在课题组统一要求下承担课题研究的学校,研究的第一步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进行了调查分析。我们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动态的测查,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与个体内的差异,并特别关注学生优势潜能的测查。

从研究对象来说,我们首先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进行研究。不仅进一步对普通班的视障、听障、智障、肢残等儿童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与特殊需要进行研究,还对这几年明显增多的自闭症儿童身心特点、学习特点、特殊需要、教育训练的原则、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研究,特别关注了因感觉统合失调造成学习困难的儿童,以及不同学科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总课题组出版了《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2版),课题组的一些学校也对学困生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积累了数十篇个案,发表了近十篇论文。我们对学困生的教育观点是1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对学困生不只考虑他的认知上不同需要,还要考虑他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心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2对学困生的教学不是盲目降低要求,而是首先为他提供援助,在教师、同学的支持帮助下,调动他们主体意识,改进学习方法策略,努力实现目标。只有在差距太大的情况下,才能适当降低学习目标要求,但仍然对困难生要有挑战性。3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及学习环境,分清第一性缺陷和派生的第二性缺陷,深入分析探求学困的主要原因。4在了解学生个体内差异的基础上,扬优补缺,开发潜能,在优势领域获得成功,再将积极性迁移到弱势领域。本课题立项后,根据教育公平推进的需要,本课题又增加了对农村进城务工子女或暂住人口子女及单亲家庭子女的不同学习需要研究。借鉴马斯洛理论,对他们家庭经济状况、环境变迁、文化差异、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课余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查,并进一步深入了解分析他们学习上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务工子女的不同学习需求,如教学语言、课本类型、教学进度、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等进行调查研究,如北京巨山小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致力于使学生的“差异美变为和谐美”,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身心特点,倡导“我能行”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群体中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特别是超常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不可忽视的群体。以住少数超常学生是在少年班、实验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满足超常生智力发展的需要,但也可能带来他们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事实上现在多数少年班已夭折,而大多数超常生仍在普通班被迫无奈接受他们早已理解的知识。本课题着重对普通班超常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和特殊需要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残疾人群中的超常儿童。倡导在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满足他们在速成、深造、创造和社交等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探索在超常生带动下,开发普通学生潜能,使他们超常发挥。在研究基础上课题主持人完成专著《你也能出类拔萃——普通班的超常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州六中对于艺术上有特长的学生从课程、教学等方面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几年来不仅学生整体质量不断提升,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尖子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差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比较研究

本课题研究一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进行资料分析,逻辑推理和比较研究,并将有关观点、结论在实践中检验运用,或在实践中将经验、做法归纳概括上升为理论。研究的过程往往也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上下磨合、沟通、修正、螺旋上升的过程。

从哲学角度看,人的个性并不脱离人的共性,个性系统中既包含着共同性又包含着独特性。普遍就在特殊之中,同一就在差异中,差异教学强调共性与个性的辩论统一,这是所有差异教学策略的出发点。从教育方面来说,差异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差异教学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强调在社会和集体的共同活动中,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又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不同需要,这就是实施差异教学策略要追求的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本课题自觉地研究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高效教学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不同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需要都能得到很好满足。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就要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这显然是“大一统”、“一刀切”的教学不能完成的,必须实施差异教学。课题组在研究的基础上发表这方面论文有“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教育研究》)、“实施差异教学,促进有效学习”《中国社会科学报 教育版》、“差异是和谐课堂的细胞”(《中国教育报》)。与教育公平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推进融合教育问题,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的一个教育趋势。融合教育以教育公平、教育伦理为基础,我国积极推进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可以看作融合教育的初级形态。本课题也对差异教学与融合教育的关系进行探究,并在随班就读实践中实施差异教学策略,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在以往发表的“差异教学是实施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上,又发表了“实施差异教学,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中国特殊教育》)明确了以下观点: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的初级形式;融合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有效受教育机会;加强学生参与,减少学生排斥;融合教育要求课程教学的多样化、差异化。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重要的战略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关注差异,因为创新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的独特之处,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不一样。本课题也探索差异教学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发表了“加强超常教育,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9)并在超常教育学会的高校系统作“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专题学术报告,主要观点有: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如独立性、创造性等;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扬长补短规律、师承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等等;改变整齐划一教学,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多种类型创新人才。

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探索中力求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并博采众长,但始终坚持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出发,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差异教学理论观点及策略体系。例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教育者对儿童智能的刻板印象,建立了多元性的信念。让教育者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每位学生,发掘学生各方面能力。并从优势能力发展适合他的课程与教学,使人人能成才。本课题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并建议教师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评量工具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个体间差异与个体内差异。但仅用此量表测量是不够,我们认为即使对于智能的测查还要从成功智力的角度去分析,开发学生创造力,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中从“优势角度去开发课程与教学”也不够全面,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还有一定距离。

本课题也将“掌握学习理论”和“继续进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之一,但是“掌握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明确目标、反馈补习等措施去调适同班学生的差别,使他们都达到掌握学习的水平是理想化的。实际上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要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几乎同样的学习水平是不现实的。另外学生是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学习基础、类型、风格各异,教学应适应不同学生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继续进步理论”的可贵之处正是强调教学应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但是几十个学生同居一室,使用不同的学习材料,如果学生差距过大,也是难以实现的。我们主张的差异教学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在集体教学中通过差异教学策略的实施,适应多样化的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强调通过铺垫、反馈矫正等措施,通过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间的差距得到适当调适。

差异教学策略的构建始终从差异教学的本质,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出发,追求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培养富有个性的和谐发展的人。既承认知识的共同性、共通性和确定性,也强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描述性和模糊性。重视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因为差异是独特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只有差异是主体主动选择,自主发展的结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自主探究与体验,但我们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者的主张,我们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理性、认知和接受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我们也借鉴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的要素及操作模式,但我们也认为并不是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需要精心设计组织,特别是长期单纯的异质小组的合作学习,会使优等生的学习缺少挑战,而且当学生学习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合作时会缺少共同语言。本课题主张将隐性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个别的问题反映在群体中就是差异,差异教学是将学生个体的个性成长臵于集体的氛围中,通过学生的相互作用和个人的努力,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在差异教学的比较研究方面,主要是和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比较(由[美] Carol Aun Tonlinson 所著《How to Differentiate lnstruction in Mixed-Abilty Classraoorns(2nd Editi》一书翻译中用了我们提出的差异教学概念)。

虽然在不同的国度里,各自从本国教育实践和改革的需要出发几乎同时进行差异教学研究,前期并未交流,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在教学中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世界范围内教学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向。但由于价值追求、文化差异,教师水平、班额大小等因素,在一些理念和策略上还有不同之处。如我们强调的差异教学计划,是并列式教学计划与个别教学计划的结合,其中并列式教学计划与上述美国学者著书中提及的“分化式课程表”很类似。但由于美国学校班额不大,在分化式课程表中,同一知识点可分化多种学习内容,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多种学习活动,而我们倡导的并列式教学计划是为了改变“大一统”、“一刀切”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版面分为共性、个性并列两部分,并在设计教学时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我们认为计划不宜机械死板,更在乎教师课堂生成,灵活掌握。美国的分化式课程表不仅对教师要求太高,难以做到,而且分化不同种类的学习活动可以有多个维度,如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我们究竟应从哪个维度来划分呢?美国学者著的几本有关差异教学的专著中介绍了许多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他们并未形成有逻辑联系的差异教学策略体系,另外理论基础也相对单薄。

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克服班集体教学的弊端,崇尚个别化教学,要求为学生制订个别化教学方案,并按个别化方案进行教学。我国一些学校特别是特殊学校也一直推行个别化教学。本课题也对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对美国个别化教学的演进进行追踪。事实上美国1975年颁布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就要求为残疾儿童制订有法律效应的个别化教学计划,但在实施中发现理想与实践脱节,经历几轮修改,在2004年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改进法案》中已强调即使“对障碍者也要学习普通课程,加强教育评价”,将“一般性评价和选择性评价结合”。他们已从只关注个性向关注个性与共性结合方向转移。其次我们调查我国个别化教学的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由于我国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往往只有个别教师参与制订,质量普遍较差,对学生测查诊断不够科学,且不能对教学提出建议,却起了标签的作用,尤其智力测验的结果很不准确;制订的个别教学计划往往束之高阁,与班集体教学难以对接;更不能及时对个别化教学计划及时评估调整。研究中我们对个别化教学和差异教学进行比较。

教学立足点: 个别化教学 学生个体

差异教学 群体中的个体 教学出发点: 设计教学思路: 学生个性

个人特点——针对性课程措施——寻找共同点集体教学

共性与个性结合

共性的内容、要求——针对个性特点调整——共性、个性结合的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实施针对性的个别化策略方法 实施差异教学策略方法 对照个别化教学计划中目标评价

一般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结合

在国内教学比较方面,主要是将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进行比较。因为分层教学曾在我国几十个省有过实践,在班集体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分层教学的标签效应,特别是校际分层、班际分层有悖教育公平,学生处于被动分层状态。另外我们也难以给学生准确分层,由于学生是发展变化的,有的能力是潜在的,分层教学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我们从以下维度对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进行比较:

关注差异

分层教学 认知层次差异

差异教学

多方面差异并分析主要因素

目标 教学过程

分层次目标

分层内容

分层活动

挑战性目标

开放可选择内容

多样化学习活动

同质组的形式

同质组与异质组结合

作业 评价

分层作业 分层评价

弹性有效作业 一般评价和多元评价

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和基础上我们凝炼差异教学的基本观点,并指导实践。(请见《差异教学策略》一书P.1-8)

3.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期望通过策略研究,将差异教学的理论观点,转变为教师行为。课题组依据《差异教学论》一书中的基本观点,从教师教学行为活动出发构建策略体系。我们的做法不是针对学生的一种需求,就研究一个教学策略,而是针对班集体学生的差异及不同需求,从共性与个性结合的角度对教学策略整体把握。我们认为在班集体教学中要有效照顾学生差异,仅靠个别的教学方法策略是难以奏效的。差异教学立足于整体策略的构建,从大教育观出发,从课内到课外、校外,从教学到管理、环境全方位构建差异教学策略体系,并沿着教师的操作行为展开。其中“全面动态测查学生个体间、个体内差异”是基础,“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是重点。策略间有内在逻辑关系,如目标的差异是为了对每个学生构成挑战,师生共同设臵的目标是否具有挑战性,从大面积反馈评价的结果可见,如100%的学生完成任务轻松正确,就要怀疑目标的挑战程度,至少说明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挑战性是不够的。

这十五个策略是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地方有我们独到的理解,如对于学习目标,除强调三维目标外,还突出了“挑战性”,防止消极地适应差异,随意降低目标要求;为了规避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学习的各自不足,我们的策略是“隐性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等等。将差异教学的策略运用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生或不同学科,往往需要有不完全相同的方法、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深入理解策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例如“挑战性学习目标”,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更多强调的是达到或超过课本中共性的标准和要求(明显智障的除外),因为这是打基础阶段,且学生潜在能力有待开发,即使有的学生学习有困难,也应尽可能通过援助支持,帮助实现目标,而不是降低要求。而对于高中、大学阶段的学生差异已比较明显,在保证一定的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可较多考虑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的可拔高,开发创造潜能,有的困难累积太多,也可适当降低目标,接近这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学习内容的调整和组织”策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考虑知识的拓展加深,充实创造性的内容,如语文学科让学生改写文章中某情节,收集作者的其它作品,研究作者的写作风格等,而对困难学生则给予知识的铺垫,提供辅助提纲,图片资料等,以帮助困难生深入理解课文。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实施同一个差异教学策略,也会有不同做法,如“多样化学习活动设计”策略,人文学科可能更多设计情境性、体验性学习活动,不同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而理科则设计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操作性、实验性的探究活动。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应用差异教学策略,课题组也逐步形成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总课题组在对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出版了《差异教学策略》一书,明确了差异教学的基本观点,对每个策略进行解读,说明操作要领,并附有不同学段的文、理科的案例及评价。一些子课题学校也相应出版了一些著作如《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花一世界(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同需要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研究)》,以及许多本案例集、论文集如《万类霜天竞自由》、《个性飞扬、和谐成长》等。

4、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差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认为,提高教师差异教学能力,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要尊重差异,在情感态度上接纳有差异的学生,不歧视排斥任何学生,并善待每一个学生;二是面对现实,承认差异,善于了解差异,测查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三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实施差异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差异教学的观点和策略,科学实施差异教学策略,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提高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可以从培养、培训两方面进行,并将培养、培训一体化,统筹考虑。参与课题的学校采用读书、对话、实践、交流、写心得、论文等形式培训教师。我们特别重视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将教、训、研结合起来。同课异构,同题变式,同环异行,同题诊断,叙事反思,切实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夹生问题,并及时发现闪光点、创新点推介放大。结合案例分析教师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从新的视角看待学生,发展新的教学实践,教师们共同切磋,分享差异教学成果。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应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我们借鉴美国本科水平师资培养方案,对教师差异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在每个层次序列中都有,而且是逐步递进的。许多课题学校也注意挖掘教师个性资源,在差异文化引领下,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逐步形成配伍和谐、身心舒畅的教师团队。

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发表论文“差异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中国特殊教育》),其中有我们培训教师差异教学能力的观点和做法。“论普通高师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一文也待发表。另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书已被列为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

三、成果与影响

我们不只关注书面研究成果,更关注实践效果,我们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总结: 1.差异教学促进了学生成长

(1)实施差异教学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与实施差异教学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正如我们所期望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想效果。凡是进行差异教学实验的学校前后测的数据都说明了这点。

(2)实施差异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成长和潜能开发

实施差异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一些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和开发。如苏州第六中学关注艺术特长学生,开展差异教学研究,成效显著,不仅为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输送了一大批艺术特长学生,而且不少学生成绩斐然,该校被教育部授于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2.差异教学促进了教师成长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将关注书本讲授、教案执行迁移到关注学习的主人——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学生。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在研究之初都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了解和测查,了解他们的不同学习需要,并将差异当作资源开发,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思想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也带来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谐了师生关系,同时也引领了课堂的变革。

(2)教师教学行为改变

实施差异教学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改变,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正像天津汉沽区在研究总结中所写“实施差异教学研究的最大受益者是参研的教师们,他们在三年的践行中,反思摸排着课堂生态全程的每一处细节,比较着差异教学策略精要节点,梳理着被遗漏的‘不经意’,去追寻着自己专业成长的真谛。这个过程本身的亲历者,其亲力亲为的每个点滴都浸透着一种教师生命的顽强成长,突破自己、突破审美疲劳、突破思想桎梏,剖析自己的职业行为,这种勇敢面对自我,将自己生命中最隐秘最柔弱部分放大、解剖,找到病灶、诱因,用教育理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开生命通道,用生命、用睿智去谱写差异教学的华彩乐章。”(3)积累了差异教学资源

在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不仅积累了许多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经验和案例,可供今后实施差异教学借鉴和参考,而且有些学校如北京四中等学校还形成了差异教学策略包。

(4)提高了教师教育研究的能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总课题组的指导(选题指导、开题论证、课题进展中的解惑、成果的提炼加工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教师在研究中撰写的经验总结、论文、案例、报告数百篇,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有近百篇,另外在各种不同级别的评奖中也有数十篇文章获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参研老师成为本地区的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许多教师对差异教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题学校自发成立了“差异教学合作联盟”,准备在课题结束后继续进行差异教学的深入研究。

3.差异教学促进了参研学校办学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

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所选择的子课题都是从本校实际出发的,这些子课题研究和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研究中总课题组又反复强调研究要与教育教学结合,因此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课题研究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如杭州机场路中学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公办初中,参加课题研究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不理想,社会认可度偏低,每年生源区域内小学毕业生流失率高达60%左右,仅2007年一年全校流失学生就达183人,占全校学生数的22.87%。为了解决生源不足,教育局从民工子弟学校调配一些农民工子女入校,学生基础差,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流动性高。初一新生素质测试成绩在区内始终处于公办学校最低。AB率达10%左右(区平均45%)DE率高达60%左右(区平均30%)”,他们为了向课堂要质量,参加了我们课题的研究。总课题主持人和该校领导从学校生源实际出发着重运用“提供必要的认知准备”、“教学关键点突破”、“大面积及时反馈评价”这三个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题主持人也多次去该校听课指导、培训,和教师对话交流,3年来该校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教学增量在区域内名列前茅。学校于2009年2010年都获得区教学质量考核一类学校。社会美誉度、家长满意度快速提高,从2010年招生开始,学区内生源大量流失的现象已经逐步好转,在2011年区公办学校联考中,该校取得好的成绩”。为基础薄弱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4.社会影响

(1)差异教学的实践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例如北京巨山小学是一所务工子女的农村小学,参加课题研究以来致力于使“差异美变为和谐美”,针对务工子女的特点和需要,倡导“我能行”教育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刘延东国务委员陪同下视察了该校,中央两办考察该校时认为该校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应有价值。(当然该校成绩的取得首先是该校师生自身的努力,课题研究起了引领、助推作用)

(2)差异教学的有关理念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院副院长在去年浙江大学国际英才教育论坛所作的报告中强调“实施差异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也强调“公平而有差异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著文《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课题主持人所著《差异教学论》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差异教学策略》一书已被列入首批国培计划课程目录。

子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获得不少奖项。如《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获北京市海淀区教学成果一等奖;“‘35+10’提升初中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报告”获杭州市第26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3)差异教学策略在二十多个省市学校得到重视和推广。5.研究发现或创新

(1)创立了差异教学策略体系,出版《差异教学策略》一书;(2)倡导在普通班实施超常教育,出版《你也能出类拔萃——普通班的超常教育》;

(3)将差异教学策略运用于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实践,出版《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2版);

(4)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或策略,如“学生差异是教育资源”、“照顾差异的挑战性学习目标”、“隐性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等等。

四、改进与完善

1、教育实验还要进一步深入进行,各策略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率还需进一步研究;

2、将差异教学研究扩展为差异教育研究;

3、对“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培养”,还需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研究,并转化和推广。

第五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报告

句容市二圣中心小学

卢纪(2008—2009第二学期)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促进老师专业化发展,现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决定开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并制定了该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少教师也开始真正关注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大重点,这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教育学者在有效教学的价值判断、理论假设、教学视角的变革、研究方法的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等方面已经出现一些论文和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我校选择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逐渐增多。《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它的提出,旨在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发展,只顾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全体学生进步发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

1、“有效”的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元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是老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3、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 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有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级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生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4、“有效语文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简单的说,有效语文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如何优选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1)使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其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往往是由于学习效率不高、自己不会学习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如下:(1)学习方法对学习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学习方法是学习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教师评价,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程度都是最高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而言,在学习方法和策略教育方面,小学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零星地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心理因素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调查的心理因素包括:焦虑、压力、自信心等。调查数据表明心理因素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曾有研究表明学习效率与焦虑程度有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习。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因而作为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心理氛围,这将大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应用途径或操作模式的研究。具体从以下几种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1)关注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研究。

本课题将分析四种评价方法如何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有效课堂教学需要引导评价

引导评价就是通过评价,带着学生向新的学习目标行动。根据学情,课堂上需要引导评价,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运用随意性的“好”、“真好”,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就不会关注别人的发言,就不会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信息。评价在课堂上也就起不到真正的导航作用。(2)有效课堂教学需要随机评价

随机评价是只看情况变化,掌握时机,灵活的进行评价。随机评价是缘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智慧缘于教学经验。教师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机评价对学生的诊断、反思有更重要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情感评价

“啪啪啪,你真棒!”“啪啪啪,表扬他!”多响亮的评价声,听起来整齐划一,看到的是心不在焉眼神。这是常见的课堂评价,教师力求用有力整齐的掌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能继续振奋起来。再让我们细细观察鼓掌的这些学生:刚才还在搞小动作,听到别人在鼓掌,自己也跟着教学;刚想举手跟老师或同学理论一番,听老师说:“他说得真好,给他点掌声!”同学们都鼓掌,自己也元可奈何地跟着鼓掌。

(4)有效课堂教学需要自我评价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鼓励学生互评、自评、师生互评。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和知识掌握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或发言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煅烧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并作反思性的总结。具体措施:每个学期上半、下半学期,各选择一些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上一节研究课,课后进行诊断、评议及反思。每节课后形成一个案例。课题组成员定期对教学实践情况交流、探讨,收集课题有关资料及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简报。

(2)调查分析法

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方面进行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同时利用观察、访谈的方式,了解一些差异比较明显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3)个案分析法 用个别生动显明的事例,对学生的感知、认识等几方面进行教育,虽然不同学生之间有个性差异,但通过具体个案的引入,同学们都可以有所感悟,真正帮到有效教学的效果。(4)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可以指引我们正确的研究方向,节省大量的研究时间。给今后的研究提供全方位保障。研究步骤,本课题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2月——2009年3月)

确定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5月)

课题组成员研讨课题的内容及商讨调查问卷搜集数据。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总结。

(3)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9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完成论文。

五、现有的工作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

其他省市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 指出了研究的方向,本课题的研究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在原基础上进行。主要借鉴研究成果:(1)《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风雨路人 博客(2)《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博客转帖

(3)《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教师报》

(4)《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的研究》 宜陵小学课题组(5)《减小学生个体差异对课堂教学影响的策略研究》 育秀实验学校

六、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钟启泉、崔永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胡继渊 沈正元.加涅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9.5.(4)余文森.论教学有效性[J].http://www.wjedu.net/kcgg/contentview.asp(5)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下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