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声部音乐——教案9
多声部音乐——教案9
2007-5-20
作者-文弢
来源-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阅读144次
[大 中 小]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授课类型:理论兼练习课
授课题目:音乐语言及要素
(八)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调式的重要性,在了解五声调式特性的基础上应用之。
本授课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认识、感受并实践五声调式在不同旋律写作中的应用。
本授课单元教学过程设计(1):
²
五声调式(5)
五声调式最初由“三分损益法”求得的“五度相生律”产生。以商音为中心,向上向下构成五度连续。
商调式
商音居五度相生之中位。
例如:湖北民歌《绣荷包》
(分析:这是典型的羽、徵支持的商中心。几乎所有重要节奏位置完全由这两个音占据,并且清楚地表现出商的中心位置。)
徵调式
徵调式内部不如商调式均衡。
如:河北民歌《火烧战船》
(分析:明显以宫与商这两个一级支持音支持徵,但在宫与商之间宫的支持音更重要,称为偏宫型徵调。)
羽调式
羽调式是徵调式的倒影。宫音在此调式中很少起支持作用。
如:湖南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分析:羽调式中,支持音无论偏重角或商,并不影响调式色调的阴阳性质的变化。)
宫调式
宫调式的构成不仅有“五度相生律”的作用,还有“纯律”的作用。
如:东北民歌《绣红灯》
(分析:所有重要音符非宫即徵,已获得微音的支持。)
然而宫调双与纯律相关,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琴即是按纯律排定十三琴徵位置的。按纯律原理,宫调则成为五声音阶中唯一带有大三和弦的音阶。这样,我们又可发现角音对于宫音的特殊支持作用。
如:古琴曲《梅花三弄》
(分析:这类宫调不同于五度相生型宫调或非角型宫调,是以宫-角-徵作为调式骨架。这种形式在民歌中也有实例。如:江苏民歌《杨柳青》——这类宫调可称为纯律型宫调或角型宫调。)
角调式
角调式的内部结构是宫调式的倒影。
如: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
(分析:除少数主要节奏位置外,其余所有重要的节奏位置中羽和角处于绝对优势。这类角调可称为羽性角调。)
练习要求:按下列开端及指定调式写作构成完整乐段的旋律
提示:
1、注意每种调式的一级支持音与二级支持音。
2、注意分句。
3、注意每一乐句的落音及相互关系。
4、注意情绪切题。
5、注意开端所提示乐思的呼应、发展与延续。
授课方法与手段:通过音乐作品的听赏,帮助学生感受、认识五声调式的特性。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传统作曲技法》 赵晓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声部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声部教学
合唱的表现力相比之下要比齐唱丰富得多,合唱合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排除干扰的坚定信念。多声部合唱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国内外合唱团风起云涌,合唱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合唱交流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多声部尤其合唱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所重视。
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合唱合奏内容,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其中有不少流传久远的优秀的儿童合唱歌曲。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由于教师对合唱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在教学时只教一个声部,合唱成了齐唱,有的干脆就跳过去不教了。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合唱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放弃。
多声部合唱歌曲从小学四年级课本中已经开始出现,但由于学生惯于单声部歌曲演唱,所以一开始训练时感到很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互受干扰和影响,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甚至教学内容都未能完成,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多声部歌曲教学。本文就如何有效开展多声部歌曲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 多声部 有效教学
一、多声部歌曲教学研究的意义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要获得成功就要靠集体的力量,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桥梁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任何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少年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更能通过合唱的训练陶冶人的情操,拓宽音乐视野等。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应重视多声部合唱教学,从多声部合唱练习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学生怎样对待多声部歌曲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唱歌,但是不怎么喜欢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对于多声部歌曲的兴趣当然就更不高了,大量流行音乐已占据他们心中的重要位置。学生平时听到的和喜爱的都是成人听的通俗歌曲、流行小调,少儿歌曲是少之又少,更别说优秀的合唱作品了,学生除了在音乐课上能够听到合唱,其余时间很少能享受到合唱的魅力,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学生怎能喜欢合唱
三、现在多声部歌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虽然在合唱的聆听及学唱方面予以重视,体现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但音乐老师和学生受自身音乐素养的影响或者个人喜好,对合唱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多声部合唱歌曲 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容易唱,而第二第三等声部往往正好与此相反,这就使合唱教学常常因第二、三等声部唱不好而失败。唱着唱着会变成一个声部,还有一部分学生为排除干扰会捂着耳朵唱,两个声部都大声唱,企图压倒对方,从而两个声部都会跑调,或者总是往高声部跑。
四、教学新尝试,让多声部歌曲在课堂中有效开展
(一)从欣赏入手,找学习起点
我首先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入手,培养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给学生播放演唱好的合唱歌曲,观看著名合唱团的演出,甚至把我校合唱团同学的现场演出录象给学生观看,用身边熟悉的同学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中尽情感受多声部效果,建立和声概念,了解合唱歌曲比齐唱歌曲增添了和声要素,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合唱的作用和情韵。
(二)实施快乐教学方法
1、学习前轻松愉快的训练
把合唱队里的一些常规训练放入课堂,首先要做的是“放松”。合唱队站好两队之后,后面的同学依次给前面的同学从头颈、背到腰进行“按摩”,并随着老师一起做各种姿态有趣的“体操”,这种活动的目的是放松精神。老师带领学生两腿分立,用力喊出声音,其目的是锻炼横隔膜,使腹部有弹性。在音乐课堂上,这两个练习是课前必做的。既可以使学生得以放松,为唱歌做准备,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增进团结与协作意识,既新鲜又有趣。学生颈部、胸部的肌肉得到放松,心胸舒展,精神愉快。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使他们感觉既是在学习,又是在娱乐。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放松中激起对合唱的兴趣。比如用“咬苹果”、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在轻声歌唱时,要求注意音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
2、多样化练唱方式。
刚接触多声部歌曲的学生还难以体会到和声产生的美感,加之多声部练唱花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学唱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兴趣难以持久,教学可能事倍功半。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除了分部齐唱外,还可采取小组对唱、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没唱的学生也就有机会聆听演唱效果,提高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自我学习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把学生有意识的分成红蓝两个组,每节课设计一些简单的多声部练习曲,让学生分组唱各自的不同声部,让校合唱团成员带领,自主完成各声部的初步学唱,比一比哪组唱得又快又好。就这样慢慢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合唱能力。
(四)“先入为主”学习法
有一首多声部合唱曲《小孩世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接受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学生最难接受的就是第二声部的旋律,也最怕唱第二声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打破学生对多声部的“恐惧感”,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案,直接进行第二声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用的这种打破常规,出其不意的办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歌曲。
(五)多种形式助学习
1、利用钢琴帮助学生学唱多声部歌曲。
在教唱多声部合唱时,由于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音准和音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而钢琴这个学具却能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音程。如教学《小螺号》多声部歌曲时,先让学生分声部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比较好得到解决。
2、分角色进行演唱学习
多声部歌曲的学习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学习不同声部的演唱。如五年级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中,设计成母子的音乐游戏,四年级歌曲《柳树姑娘》中,根据歌曲的内容加入舞蹈、打击乐和道具(绿色的柳条),用以创设独特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轻松学习歌唱。
3、根据歌曲难易情况适当增减难度
有些多声部歌曲有一些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五年级歌曲《我怎样长大》的教学中,可以把每句的第一个音的三度改为同度,相对降低难度,让学生比较容易的进入学习。
多声部歌曲的有效教学,需要我们音乐教师扎实的专业思想,较强的业务能力,敏锐的听辩能力和更高层面的听赏能力,熟练的合唱总谱阅读能力以及音乐的记忆能力,熟练掌握声乐知识和技能,较高的钢琴伴奏水平及缩弹能力,掌握娴熟的指挥技能,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多声部合唱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投身其中,让我们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从而使我们的多声部合唱教学以崭新的模式面对我们的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审美教育的有效结合。
第三篇:浅谈多声部音乐教学与柯达伊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多声部音乐教学与柯达伊教学法的运用
华侨(康桥)书院小学音乐组 冯紫欣
在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不难发现其中都包含有关多声部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培养出学生多声部的音乐能力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柯达伊教学法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音乐能力有很多论述,教师应当不断地汲取新方式、新方法,开拓自己的视野,进而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多声部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且是一个非常具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多声部节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基础节奏能力以及协调配合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与自己进行二声部训练还是与他人进行多声部训练。
(二)歌唱能力是音乐能力中一项基础且重要的能力,多声部歌唱要求歌唱者能够同时兼顾音准、节奏以及聆听、配合,而这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节奏读法”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节奏时值的“符号化”1.节奏时值“符号化”的概念在柯达伊教学法中,节奏时值的“符号化”就是使用节奏音节进行标记,简单来说,就是为每个节奏设计一个节奏读音,例如,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四十六节奏型读作“ti-ri-ti-ri”,并且当作固定的读法,也就是说在所有节奏里都按照这个读法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记忆,节奏也会越来越稳定。2.节奏时值“符号化”的作用节奏时值的“符号化”能够解决节奏只有在联系了音高的时候才能进行训练的问题,它使节奏独立出来,成了可以单项训练的内容。节奏变得具有可读性,学生更容易准确掌握,长此以往,学生的节奏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从而能够为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节奏时值“符号化”的具体运用节奏时值“符号化”的方法适用于初学阶段的学生,“符号化”了的节奏可代替他们不易于理解的专业术语,运用“读节奏”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节奏的时值,比教师单靠口头解释更容易让学生明白,也更符合初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刚进入节奏训练的时候,应追求质量而不是速度,例如,在刚开始进行节奏训练时,可把重点只放在八分、四分音符上,可设计各种各样围绕这两个节奏的节奏短句,再结合整体的内容进行训练,并且教师要巧妙地结合课程的进度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二)进行形式多样的多声部节奏练习多声部的节奏练习适用于各个阶段,节奏练习本身就富有一定的吸引力,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能够让学生在练习节奏的同时感受到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及对多声部节奏进行细致的感悟。从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进入,先感知节拍与节奏,可将学生分为节拍声部和节奏声部,在学生对节拍和节奏能够完全理解和区分之后,将节拍声部变为节奏声部,就成了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进入三声部的练习时,为了节奏的稳定,可设置一个节拍声部,两个节奏声部,待稳定后再将节拍声部变为节奏声部,这样就成了三声部的节奏练习。然后依次类推。在刚进入二声部节奏练习时,可由教师负责节拍声部,让所有学生负责节奏声部,练习之后,教师可请一位或几位同学代替自己来负责节拍声部,然后慢慢地分为两大组,即节拍声部和节奏声部,接下来就可以让节拍声部变为节奏声部,正式进入二声部的节奏练习,然后在二声部的基础上教师又作为节拍声部加入学生,再用同样的方法过渡到三声部的节奏练习,以此类推,逐渐进入下一声部。在柯达伊教学法中,一个人也可以完成二声部的节奏练习,例如,一只手打节拍,一只手打节奏,这样一个人就完成了二声部的展现,但这种练习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设计游戏类型的节奏练习,或是通关类型的节奏练习,例如,接龙类型的节奏练习,教师给一个基础的节奏型XXX0X/,再给一个速度,按照这个速度读节奏,第一位同学在读完教师给出的节奏型后,按照原本的速度,快速地反应,用这一小节里包含的节奏,再创编一小节节奏,然后重复地读这两个小节的节奏,此时这位同学就成了第一个声部,紧接着第二位同学在读完第一位同学创编的节奏后,按照原本的速度,读出自己创编的节奏,然后再重复地读这两个小节的节奏,这样这位同学便成了第二个声部。也就是说,每个人只需要记忆两小节节奏,即自己前面那位同学以及自己创编的那一小节的节奏,然后以此类推,最终可形成很多个声部。此类练习的难度并不大,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反应能力也能得到训练。
三、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手势做二声部卡农的练习。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二声部卡农的练习,这种练习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教师作为第一声部,演唱旋律并伴随手势,学生在间隔几拍之后进入并伴随手势,形成二声部卡农,需注意的是,此练习是即兴的练习,所以教师在演唱旋律时速度应适当放慢。
(二)左右手分离的二声部训练左右手分离的二声部训练主要针对教师,方便教师在进行二声部音乐教学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稳定住自己声部的旋律以及帮助他们记忆旋律。1.训练的具体方式教师使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用两只手来分别代表两个声部,也就是一只手负责比划一个声部,让两个声部的旋律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稳定自己声部的旋律。这需要教师加以练习,做到对柯尔文手势非常熟悉,进而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双手。
在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过程中,多声部音乐能力的培养是不能忽视的,多声部音乐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探索音响的效果和感受合作的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柯达伊教学法中利于发展学生多声部音乐能力的训练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发掘出更多有效而有趣的方法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课题。
第四篇:论我国中小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的审美习惯(xiexiebang推荐)
【摘要】从音乐美学角度分析,多声部音乐是由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配器等音乐表现要素组成的,它们统称为“音乐语言”。多声部音乐有着单音音乐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它使得听众能够在纵向听觉上感受十分丰富与复杂的音响效果。多声部音乐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普及,但我国中小学生对于它的欣赏水平却不容乐观。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美学特征;审美习惯
一、多声部音乐的美学特征
自然界的声音中,有一些比较和谐悦耳的音响,比如:潺潺的流水声、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等等,这些声音在被人们的耳朵接受后,从心理上会感到舒适、动听。为何人们会觉得动听舒适呢?这是由于这些自然界的音响本身的原始形态中蕴含着某种审美因素。而在音乐界,作曲家正是根据这些自然界的声音,运用模仿或象征的手法进行音乐创作,所以音乐也具有审美的特征。
音乐分为单声部音乐和多声部音乐。顾名思义,单声部音乐是由单一的声部形成的,而多声部音乐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声部纵向结合而成的音乐织体,有着单声部音乐无法达到的音响效果。从音乐美学角度分析,多声部音乐是由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配器等音乐表现要素组成的,它们统称为“音乐语言”。音乐的这些表现要素不是任意堆砌而成,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组织而成的有序的音乐语言,因此这些音乐语言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征。一般在多声部音乐中,其中的每个声部都囊括了以上提到的诸如“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这样一来,它们通常在同一时间进行时并存着多种旋律、节奏等,反馈给人们的则是更加丰富的心理活动。因此,多声部音乐有着单音音乐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它使得听众能够在纵向听觉上感受十分丰富与复杂的音响效果。下面笔者想针对构成多声部音乐的各表现要素具体地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力度。任何一首具有很强表现力的音乐通常都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力度变化。由于多声部音乐包含两个以上的声部,这些不同的声部在同时进行时有时是以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的,这也就使得听众能同时感受到几个声部的强弱对比,并从中欣赏出多声部音乐所塑造的多个音乐形象。因此,力度是多声部音乐审美中重要的表现因素。
(二)节奏。从美学的角度说,节奏的变化也会引起情感的波动。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战场上的战鼓的节奏催人奋进,而节日到来时的锣鼓节奏传达出的是欢乐的气氛,这些都证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而多声部音乐是由多个声部构成,因此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时并存着不止一种节奏,这样一来,它反馈给音乐听众的则是更加丰富的心理活动。
(三)节拍。各种节拍也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美学特征,例如:二拍子使人感到如进行曲般带有前进的感觉,而三拍子则通常出现在圆舞曲中,为何圆舞曲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优美、舒缓的,它的奥秘就在于它是三拍子。
(四)调式调性。以西方大小调为例,一般来说,大调试的乐曲常常给人以明朗、欢快、激昂的感觉,而小调式的乐曲则往往具有暗淡、柔和、忧郁的情绪。在俄罗斯这一古老的民族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民歌如《喀秋莎》《三套车》等,都是以小调进行的,这也是为何俄罗斯民歌总是给人忧伤的感受的关键原因。
把旋律的整体高度降低或提高时,其结果也就是降低或提高了整个调式的音高,这就是调性。不同的调性本身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力,不同的调性组合同时也是音乐发展的推动力量。
(五)旋律。一般来说,假如旋律线条的走向大致是向上的,那么这段旋律就很有可能给人带来积极愉快的审美感受,假如旋律线条的走向是向下的,那么其所表达出的情绪通常是消极低沉的,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它的旋律线条的走向大致就是向下的,所以它使得听众在心理上会产生很悲伤的感受。由此可见,“旋律”也具有其美学特征,它能给听众带来无比丰富的审美体验。
(六)和声。和声是作曲家的创作由单声部音乐思维迈向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关键,可以说多声部音乐之所以这样奇妙迷人,它的魅力就在于和声。这其中有的纯净,有的丰满,有的混乱,有的嘈杂,这种和声丰富的变化效果称之为“和声色彩”。音乐中的和声就如同绘画中的色彩一样,绘画是由于色彩使得欣赏者在视觉上看到了五彩斑斓,而和声就是音乐中的“色彩”,有了和声,使得音乐的音响也变得“五彩斑斓”。
(七)音色与配器。音色与配器有很大的联系,它们二者各具有美学的特征。首先说音色,由不同物体振动状态而产生的声音属性在人的听觉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音色。例如长笛的音色清脆,小提琴的音色丰满。不同的音色可以在音乐中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例如在交响乐《彼得与狼》中,作曲家就利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出了各种音乐形象,他用长笛特有的清脆音色成功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叽叽喳喳的小鸟形象,用圆号特有的低沉音色完美地向我们展现出活灵活现的狼的形象。因此,从美学角度讲,音色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在多声部音乐中,特别是在交响乐中,几个纵向结合同时进行的声部通常各自以不同乐器的音色加以有机组合共同展现,它反应了一定的音色组合的规律,这就是配器。有的音色结合时会产生更佳的声音效果,而有的音色则完全对立,很难融合。可以看出,对于多声部音乐音色的审美也要借助配器来实现。
以上就是对多声部音乐的表现要素做出的具体的美学分析,了解了这些多声部构成的要素美学特征,那么多声部音乐为何会给人没得听觉感受则不言而喻了。
二、中小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审美习惯
如今,多声部音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中西方现代音乐以及带伴奏的流行音乐,几乎都是由多声部构成。可见,多声部音乐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普及,但我国听众对于它的欣赏水平却不容乐观。在欣赏多声部音乐时,大多数听众只是单纯地听旋律声部,而构成这些音乐的其它重要的声部及其音乐表现要素则被严重忽视,仅仅留在了听者的潜意识里。这就导致人们无法更深刻地感悟到音乐整体所表达的情感,甚至可能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偏离。面对交响乐,经常能够听到许多非专业音乐人士说听不懂,不会欣赏。可见,在多声部音乐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中国人在欣赏多声部音乐时仍旧保持着横向单旋律线条的听觉习惯就不合时宜了。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自古除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外,大部分传统音乐都是以单纯的旋律为主导。追求横向的线条美始终是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这是与西方音乐追求纵向的、多声织体的音乐思维所不同的美学特征。
除了我国文化根源的决定因素,笔者还发现了一些其它原因:具体到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从教师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教学情况也可以发现为什么在多声部音乐如此普及的今天,我国人民却还是没有形成多声部听觉习惯的原因。在我国中小学现行的音乐教材中,多声部音乐教学内容较匮乏,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化的多声部内容体系。并且,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欣赏多声部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只讲授歌曲的旋律声部,而忽略了让学生感悟、试唱其它声部的教学环节的现象。虽然是多声部音乐作品,但教师却没有把对多声部音乐表现要素的欣赏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失去了多声部欣赏教学的价值,导致学生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课堂所学的多声部音乐内容。这一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多声部音乐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重视。因此,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美育的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小学生为出发点,从娃娃抓起,才能更好地提高今后中国人对于多声部音乐的欣赏水平。
综上所述,多声部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了能让我国中小学生乃至我国人民普遍都能感悟、欣赏多声部音乐的美,笔者认为应当利用校本课程这一良好的平台,挖掘出大量优秀的多声部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多声部教学。提升中小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意识,加深中小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欣赏水平。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己多声部专业理论,加强自身的多声部教学技能,努力让学生能够“听懂多声部音乐”,学会如何欣赏多声部音乐,从而真正感悟到多声部音乐的美妙。
第五篇: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9
《花喜鹊和小乌鸦》教学设计-小学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同时初步认识下滑音和
波音记号。2,这是一首儿童寓言歌曲,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品
格进行深思,并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踏踏实实做人。
二、教材分析:《花喜鹊和小乌鸦》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6册第二课的一
节歌唱课,这是一首轻快而诙谐的儿童寓言歌曲。歌词是一个寓言,用拟人化的对比手段评价花喜鹊与小乌鸦的“品格”,前者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却
“还真有人夸”,后者说真话“不掺半点假可也有人讨厌他”。这是作者对现
实生活中不正常现象的写照,发人深思。歌曲词曲结合贴切,平稳的叙述性音
调,插入大跳音程加上波音的唱法,生动地表达了两只鸟的形象,两处的“呀
哈哈”是发自内心的笑声,耐人寻味。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这首儿童寓言歌曲的情绪。
2、处理歌曲中的修
饰符号,并有感情的表演唱。
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音的唱法,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2、歌曲中音程跳跃大,要求同学用听唱法完成歌曲。
五、教学准备:电教平台、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听音乐进课室
1、师生问候。
2、发声练习,用花喜鹊和乌鸦的叫声唱下旋律。13531-小
乌鸦:Wu wu wu wu wu-花喜鹊:呀呀 呀 呀 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分别
叫 “花喜鹊”和“小乌鸦”,而他们之间有一个寓言故事。大家想知道吗?
(学生回答:想!)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看视频。旁白:在某一农村里,一位农民伯伯正在为秋天的收成而烦恼着。他在农场里走来走去,嘴里不断地
说着:“今年的收成会是怎样呢?”这时候一只花喜鹊飞来了,它说:“农民
伯伯,你可不用忧愁,现在的麦苗都已经长得够好了!你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等着秋天的丰收吧!”农民伯伯听了后开心地笑着说:“哈哈,是吗?是
吗?”就在这时,小乌鸦也飞过来了,他看了看麦苗说:“虽然现在的麦苗看
上去是很好的,但是农民伯伯你一定要在麦田上加上保护膜,要不台风来了就
损失惨重!”农民伯伯有点不怀疑的态度,说:“你说的话可信吗?”师:同
学们,究竟花喜鹊和小乌鸦谁能正真帮到农民解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
首《花喜鹊和小乌鸦》,答案就在歌曲里面了!(设计意图:用故事的方式导
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为后面揭开寓言故事的道理做好铺垫。)
三、三听三唱,学唱歌曲
1、三次聆听歌曲①完整聆听,初步感受歌曲
情绪。师:听一遍录音,从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和速度?(学生讨论、回答)(情绪:活泼地,速度:稍快)②打开课本,聆听第二遍录音。师:
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现在我们听第二遍,看看大家有没有听出什么新的发现?找一找有没有咱们以前没见过的标记。(学生举手回答)听完第二遍后,师:大家都找得非常仔细,那么为什么这个作曲家要把这两个标记写上去呢?
它们到底会让歌曲发生什么变化?大家请听教师作一个示范!(设计意图:师
较为明显地通过对比做示范,使学生感受带上标志时,使歌曲的感觉发生了如
何的变化。)师:就是有了它们两个特别的朋友,歌曲马上变得活泼、幽默、风趣。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名字。(下滑音,波音)师:它们名字分别
叫下滑音和波音,都是用来修饰它所在的音符,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唱这句。(师
引导学生一同唱有下滑音和波音的这个乐句,这样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现出花喜
鹊和小乌鸦的形象。)③听教师范唱一遍,把教师换气的地方用笔标上换气记
号。(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聆听发现出,教师换气的地方也正是休止符出现的地方,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活泼。)
2、教师教唱①教师钢琴伴奏,要求
学生用la音轻声模唱。(设计意图: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启发学生用
富有弹性的声音把两种性格不同的小动物心情表现出来。)②教师再次用钢琴
伴奏,师生分句演唱歌曲,随范唱学唱歌词。③师生再次演唱,学生唱好下滑
音和波音,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出来。
四、分小组歌唱比赛师:这首歌曲里面两个主人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现在我们分男女同学进行比赛,“花喜鹊”由女同学演唱,“小乌鸦”则由男
同学演唱。比赛完之后,教师点评。并让学生找出歌词中最能表现花喜鹊和
小乌鸦性格的句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歌唱比赛对歌曲的认识又进一步加
深,在这时让他们自己找出描写两只小动物性格的句子,为后面引申这则寓言
故事的道理埋下伏笔。)
五、教师总结刚开始故事的幻灯片再次打开。师:但是突然一阵闪电从天
边划下,狂风开始向这边袭来。如果你是哪位农民伯伯的话,当初能接纳小乌
鸦的意见,那么现在的麦田会怎样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师:那么通过这首
歌曲,你们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呢?(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再作
补充。)师:其实在很多农村里,乌鸦被叫做“不详之鸟”,因为人们都觉得
他满身乌黑,而且嘴大且直,所以人们都讨厌他,相比之下人们比较喜爱喜鹊。喜鹊被人们称为报喜鸟。但是他们的性格就和他们的样子一样吗?并不是的,乌鸦从来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仗义执言、一是一、二是二,勇于报忧,相反喜
鹊却是自以为是,满嘴谎言。那么你们喜欢谁呢?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寓言故
事的道理吗?(做人要踏踏实实,而不应该一个华而不实。)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都通过自己的想法把这个道理总结出来了,让我们带上感情再唱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