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进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教学随笔
如何进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薛立海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下面我就教了三年级两个多月来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千米和吨》教学课例
河北远洋希望小学:薛立海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难点、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这些长度单位。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认识千米 介绍千米 出示图。
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1)这是铁路中的里程碑,说明到这里是180千米(2)这是公路上的里程碑,离南京还有98千米。(3)这是限速标志,限速每小时60千米(4)这是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就是用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6千米。
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都用千米作单位)
是的,在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由于都是比较长的长度,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千米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谁来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请学生说)
1、感知1千米有多长
那你们知道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 同学们一定有体育课中100米赛跑的经历吧。那10个这样的100米是多少米呢?(1000米)
所以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1000米
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
(1)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2)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3)400米一圈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
三、想想做做:
1、(1)请学生独立描出1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说说你的想法
(3)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1)独立解决
2说一说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
3、独立完成后读一读,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4、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每条河流大约多少千米
5、(1)直接算一算
(2)(3)先讨论该怎样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要根据图中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和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如果把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度看作1份,那么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度有这样的2份多一点,即大约长700千米;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度大约有这样的4份,即大约长1200千米。
教学后记:这一段内容较容易,因为有前面长度单位的基础,但我发现,让学生记住概念,比让他们背一篇课文还难。学数学就是要从生活入手。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薛立海
本堂课,在情境创设上采用了教材的情境设计,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上一气呵成,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一、首先反思一下本堂课的优点:
(一)、合理的运用教材。
有部分教师认为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是不用教材,另辟蹊径,就是教学上的创新。我认为,教材是很多专家智慧的体现,在理解好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教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在回答“每人一瓶水够不够”这个问题上,本人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猜测不统一,进而提出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吗?学生从而提出问题,找到已知条件,并列式计算。
(二)、巧妙设计,很好的区分了不进位与进位加法。
在课堂的开始,就直接进入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并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老师今天的课题与昨天有点不一样”,“有个括号”,“为什么带个括号呢,一会我们一起揭晓这个秘密”。在个环节留给学生悬念,吸引其注意力。学生在汇报完24+9的计算方法后,区分24+9与35+3的区别,学生交流、总结。这时顺理成章的揭晓括号的秘密,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三)、习题的设计由简入难,有科学层次。
本节课在练习巩固环节上,我依然坚持习题的设计由简入难,有科学层次,做到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在习题的处理上采用了多种不同形式的习题设计,如“蹦蹦跳跳摘星星”、“小小图书管”等,并在习题中继续体现人民币的计算,巩固了旧知。
二、不足:
本节课,我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算法上请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并独立总结,但有时还是怕学生出错,怕学生回答不出来,总是急于给学生总结算理,课堂上没有生成新的知识,虽然正堂课顺风顺水,但总觉的有些空洞,这是我这堂课最致命的弱点,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改正他,还给学生真正的主体性,让学生多多参与课堂多多阐述他的观点。加油!!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河北远洋希望小学:薛立海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
③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随堂练习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布置作业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
教学反思:
复习时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王新梅
【内容提要】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
【关键词】恰当 准确
运用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下面就谈谈自己初浅的几点看法:
一、概念的引入要恰当。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因此,教学中 1
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面积公式,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同学们就讨论开了,有的说,算圆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半径,只有把树砍下来才能量出半径;有的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说:“那么能不能想出不砍树就能算出横截面面积的办法来呢?大家再讨论一下。”学生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积极思考和争论,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即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半径,然后应用面积公式算出大树横截面面积。课后许多学生还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了树干的周长,算出了横截面面积。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如: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是1:1,身高和胸围长度比大约是2:1。这些有趣的比作用非常大,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而这些奥秘是用比例知识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际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二、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如果这些概念不清,就会思绪混乱,计算、推理发生错误,就会影响今后整个数学的学习。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我认为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很多是对数学概念的不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最重要的数学知识之一。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概念阐述的科学性和学生对概念的可接受性。如讲述加法进位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实物、图形,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用“凑十法”的思考方法,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这样通过实物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用直观教具,进行模拟形象的感知,如演示图片、模型等,同时配以动作表情,通过物象直观来直接获得感性知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出来。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形象鲜明、完整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三、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运用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
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练习概念性的习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区分比较,深化理解概念。所安排的练习题,应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按照概念的序,学生认识的序去考虑习题的序。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设计,借以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尤其应组织好概念性习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判断。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但这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
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2014年1月19日
第三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才能使其不但具备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认识比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认识比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教师呆板依据教材例
1、例2,让学生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跟除法、分数的联系,还有比值的求法。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但因为比是一个新知识,比较生疏、抽象。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另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他结合生活情境,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如球赛分数比、糖水中糖和水的比等,让学生觉得比并不陌生,然后顺着学生的兴趣,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由生活中的比过度到数学中的比,很自然的跟除法、分数练习起来,求比值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了。这样设计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还化难为易让掌握了知识。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的。1.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2.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 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联系商不变的性质 通过课前的复习环节,这样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是难题了。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第四篇: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3.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
综合数学学习特点,从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数学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对话等形式。二是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点是,互动过程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和小组竞赛等。三是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老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和老师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形式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总之,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认真地钻研,积极地实践,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改进和完善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的水平。
收稿日期:2014-04-10
第五篇: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重新梳理,是对教与学之间衔接关系的深度剖析,是对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自我完善。根据以往的教学事实,反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纠正教学的方向。本文根据苏教版课程实践,围绕教学反思现存的问题,分析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提出教学反思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关键词】小学;实践教学;教学反思 0引言
进入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日益新颖,与传统教学相比,更突出教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而非传统的重教轻学。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包涵教学设计、教学传授、教学互动、教学反思、教学成果等几个方面。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以既定的教学事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审视、思考、诊断既定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实践更合理、科学。1教学反思的现状 1.1有所教无所思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教师只注重教的方式,而忽视学的重要,大量灌输数学知识,[1]而轻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前期,为了数学教学的成功,教师进行大量的教案设计。可教学完后,教师往往又准备下一个课程,忽视数学教学反思的作用,从而遗漏对学生的复习监督,导致学生的记忆性忘记知识点。数学是一门繁琐的课程,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安排,来辅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巩固。重教轻学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教师授课后,未进行一定的课后反馈调查,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已经消化完毕。1.2敷衍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以知识的逻辑为主,教师根据课程的知识点逐步推进,授课方式形成灌知识、灌方法的模式,极大地削弱了教师教学的创新力和能动力。现存的无创新力的教学,禁锢教师的教学思想,而无法思考出突破性的教学方式。教育反思,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有文字而无思想。2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以既定的教学事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审视、思考、诊断既定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实践更合理、科学。教学反思的作用,在于将既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剖析和诊断,为以后的教学实践做出更加精准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设计加以完善,避免再次的出现的教学问题;通过教学反思,结合生活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通过教学反思,能改善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融合教与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力的加强。3教学反思的方法 3.1反思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是实践教学的规划方案,始终贯穿设计教案到教学成果的整个过程。设计教案时,应预先考虑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摒弃成人思维的影响,设计出一套合情合理的教学方案。例如,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举出农民伯伯数花生种子的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不应单纯地教学生数手指。故而,设计教案应把以学定教作为根本,通过反思教学经验,加大改善教学方案的生活化的力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巨大作用。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数学教学经验,适时更改数学教学内容,增添适当的图片和故事,赋予数学教学生动化、灵活化、趣味化。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各个学生的智力接受,在普遍化的赎罪教学中适时地辅导个别化的学生,而不应加以疏离。3.2反思教学理念 教与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误导教师,以为练的数量能达到质变,导致学生只会做题,而不懂数学的实际运用。例如教师教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面积的推导是从数方格开始的,但是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做媒体演示,而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一个实际问题就能看出灌输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差距:在一个用60×60厘米地板铺成的教室里,如何能快速地算出它的面积。有实践体验的学生会很快地低下头想到数地板的方法,而无实践体验的学生只能去量长宽才能算出它的面积。3.3反思教学方法
时代不断地进步,教育的要求也日渐增高,这不仅要求教师突破固有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求教师打破陈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要求教师反思系统观点能否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反思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能否融入学生的意识中,反思教与学的统一能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等等。例如计算8+5的和,是传统地教学生捏手指数,还是将8分成3和5来计算则看看手掌就明白了。可见,这两种方式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3.4反思学生学法
[3]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教师执教,学生学习,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调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并根据教学经验,做成一份教学反馈报告。根据教学反馈报告,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并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如此,持之以恒,学生的学习方法必得到很好改善,学习成绩才会有所提升。4结语
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能提升自身专业水准,改进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更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所以,教学反思不是儿戏,也不能敷衍。在执教过程,教师必须不时地加以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学有所成。如此,教学不在是教师的个人演出,而是与学生共度美好的“童年”。【文献参考】
[1]王澄波.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31):287-288.[2]金天庆.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2(9):39-40.[3]张瑞峰.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中的反思[J].教学研究,2015,8(2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