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历史课反思1
听许静霞老师历史课心得体会
2011年10月12日,我有幸听了暨阳高中历史教师许静霞老师的一节历史循环课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感触颇深,下面谈谈自己听了这节课后的收获和体会。
一、导入设计新颖多样。
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很快投入对问题的思考。许静霞老师先请同学们先阅读材料:《北京晚报》1989年1月5日刊登朝阳区新源里一中高源同学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内容如下: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中学生。现在一些家长经常犯法:如私折他人信件等。宪法中明文不准私折他人信件,难道对家长不适用吗?
师:你遇到过高源同学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吗?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生:父母干涉了子女的通信自由权。
师:对,以同学们现在的法律知识,都知道通信自由的权利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但是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成为主导。
许静霞老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合作交流下进行教学的。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许静霞老师以学案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完成,掌握基本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合作的过程中,老师也在点拨、提示、交流。当问题提出后,先把权力交给学生,由学生回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通过讲解或补充资料,来帮助解决。
巩留县第二中学
甘晓琴
第二篇:历史课反思
历史课教学反思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在教授时我们要注意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进行比较。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曹操,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
第三篇:历史课改反思
历史课改反思
随着我校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新模式、新教材„„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但可惜的是在我休息的这一段时间里正是我校课改进行的风起雨涌之时,让我错过了历经课改的最好的一段历练时期,但通过这一学期的工作也让我对我校的课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并尽可能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现就我这学期的课改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3、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 1
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翻阅大量书籍,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辩论要出采,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并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词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借鉴。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论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这点也是我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长。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第四篇: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史课教学反思
客路中学冯腾玉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五篇:历史课教学反思1(精选)
在本学期的历史课教学中,我尝试学习使用“洋思经验”,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开始上课时,利用学生手中的《学用通》,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及能力训练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提出明确学习要求,即用多长时间,掌握什么内容,如何检测。还有一项工作是长期要进行训练的,即阅读方法、技巧和速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在教室巡视,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目标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并可以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也可以督促懒惰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好准备。
学生在自学时,师生共同探讨适合的阅读方法并坚持训练。通过训练,首先,阅读速度就可以达到400——600字 / 分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其次,阅读时一定要注章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进行圈点勾画,加强有意识的记忆。第三,阅读时,要注意思考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着理清它们之间逻辑关系,加强理解记忆。
教师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不能掌握的地方,如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教。在能力训练方面,要精选习题,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 20 分钟。
最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我感觉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即使有老师督促,仍然不愿学习,把学习当做是一件苦差事,能躲就躲,能少做就少做,需要老师反复提醒,无形中分散了老师课堂的注意力,减少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改变这样的状态,还需要老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寻找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反思二是,在教学前,一定要作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使学生们充分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互相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老师满堂灌,变为如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1.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2.从教
学方法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
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为贯彻“用一流师资,打造人文校园”的办学思想,展示我校各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带动全校教师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切磋教艺、观摩与学习的机会,12月13—14日,我校举办了首次课堂教学大赛。作为参赛教师,亦是听课教师的我,欣喜地看到: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中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广大教师能力求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转化师生角色,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但听课过程中我也感觉在我们历史课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与反思:
一、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融通整合、交往互动的过程。本节课我讲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多种图片和影视资料的选择运用,使历史课堂直观、丰富,课堂密度和容量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因多媒体设备未安装flash程序,临时调整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板书经过的两个阶段及各阶段的时间、中心、主力、斗争方式、结果,但我感觉这也考验了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落实来看: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1、知识与技能上,本节新课开始之初,提问学生回忆回答作为运动类,一般应掌握的“三要素”——背景、经过、意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本节课知识点落实到位,课件演示与师生活动,使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得到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综合、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即要重视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上,(1)播放背景音乐《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从学生熟悉的影片《我的1919》的热播,使得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精神再次撞击全球华人的心,引起强烈的共鸣,导入新课,语言流畅,亲切自然。(2)利用flash课件演示运动经过,引导学生梳理,结合教材史料分析,加深理解,形象生动,印象深刻。(3)从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过渡到本节重点——背景,过渡自然。运用“图说历史”——请学生看与五四背景有关的图片、资料,将获得的有效信息加以归纳、总结,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和课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找出关键词,强化理解记忆,分析清楚、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4)从性质、功绩、作用、范畴、地位五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请同学们回顾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相互讨论,联系、比较、分析、归纳,教师概括总结。推理严密、水到渠成。(5)拓展延伸:比较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运用列表方式,简洁、明了,便于理解记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6)课堂小结:紧扣重点,梳理本节知识结构并小结。整体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显示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质疑、探究、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历史教学要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上,(1)通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
(2)从分析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先锋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青年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在革命的危急时刻还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们都起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应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五四精神?作为今天跨世纪的一代年轻人,我们能从五四青年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如何来继承、弘扬五四精神?学生从继承传统与创新方面作答很好。进而结合我校办学宗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深化了主题。最后引出弘扬五四精神,奏响青春乐章,在《中国共青团代团歌—光荣啊,共青团》的歌声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flash文件、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境,问题设计符合高一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环环相扣,引导、指导合理、及时,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到了历史知识。今后应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方面进一步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本节课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是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结构明晰,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的指导如“运动三要素”、找关键词、列表比较、材料解析等,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五、本节课自己认为最不满意的是语速较快,由于先前安装flash程序,适当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来语速加快,有赶课之嫌。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今后还需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总之,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做到生动、形象、准确、精炼,逻辑严密,抑扬顿挫。再者教学形式必须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将教学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既要气氛活,又要效果佳。新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使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更多的精品课堂出现。也祝愿我校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