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1、第一章《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读书笔记:
此章引用了大量的《圣经》原文来论证人是超越于万物的,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最后创造了人来代替上帝管理万物。因此,上帝的代理者----人,当然是这个世界中最完美的(上帝除外)。而教育,却能使一个蒙昧的人变得博学、德行、虔信,不仅仅是个完善的人,而且是一个完美的上帝钟爱的羔羊。所以,教育是伟大、神圣的,从事教育的人也是伟大、神圣的。一言以蔽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真是坑爹啊)
2、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第三章《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第四章《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学习笔记:
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看来,读书脱离了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是不成的。原来不知道夸美纽斯写这多《圣经》的东西干嘛,现在才知道,在唯物主义者看来错误的东西,其实,在当时,是正确的观念:反对安贫禁欲、愚昧无知、盲目信仰。)
戏谑感悟一:因为人的终极人生目标在人生之外----与上帝结合,永享光荣与幸福。恶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怕见光明的上帝,才迫不得已与人和谐相处;好人相信了这个说法,才不怕死及死后的生活,死前说的话才好听,死相才不难看。
戏谑感悟二: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要见上帝,是要三样东西的:博学、德行、虔信。先准备好的,先去见上帝;后准备好的,后去见上帝;永远准备不成的,就不必去见上帝。你如何选择?
3、第五章《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读书笔记 人心、感官、劳作、自觉、模仿„„„„这一切能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博学+德行+虔信的人。何况,还有无所不能的上帝存在。
与此相类似的两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大教学论》偷奸耍滑教程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共3页
第1页
人的智慧、力量无限信任的人道主义精神。
4、第六章《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读书笔记
虽然每个人身上都天然具有博学、德行、虔信的种子,但除了上帝外,没有一个人生而知之的,就连天使都不例外。要使这些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就必须得到教育这股清泉的灌溉。其实,在这里夸美纽是在说明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他说:“人是可教的动物”,只是动物而已,“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就象这章标题所说的: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说得直白一些: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自然的人(动物),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博学+德行+虔信的综合体)。
感觉夸美纽斯的文风和庄子差不多的:大量运用比喻。这个特点在这章里也有体现。比如,他说,没有受教育之前,人就如同石头、金属,虽然具有做建筑、做工具的功能,但因为没有受过凿刻、加工,就同泥土一样没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说,只有教育,才能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5、第七章《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会形成得合适》读书笔记 这章,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他从自然界的现象类推:植物在幼小的时候才能种植、移植、修剪、改变方向,从而得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的结论。这个结论运用到人的身上,就是:人在少年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段,这个时候,教育在人身上的作用或者说是改变是最明显的,此时的儿童,最容易向着教育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6、第八章《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读书笔记
学校存在的必然性:(1)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人口的增加与职业的增加(社会分工的详细),使每个人只能精通一种或者数种技能,而别的需求可以让专业的人来做,教育这种需求也是如此。(2)并不是所有的父母在教育方面都是专业的。(3)学校中,集体的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家庭教育、私塾教育等教育形式不具有的。(4)批量生产的效率与重要性。
隐约体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思想----共同。
7、第九章《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读书笔记
一切人,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贤、愚,都有进学校的必要,也有进学校的权力----只有进学校,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而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是上帝对人的要求。同时,上帝对人是“毫无偏袒”的。
这是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夸美纽期泛智原则的一个方面:教学对象普及化,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
男权主义者大笑三声:夸美纽斯说:“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也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悟性和求知的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但“我们不要把一切书籍没有辨别地全给她们”,只要让她们明白“能照料家庭,能增进丈夫与家庭的福利的事情”就可《大教学论》偷奸耍滑教程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共3页
第2页
以了。
8、第十章《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读书笔记 说良心话,这章看着有些糊涂,试着理解理解吧:
夸美纽斯好象认为:知识是无限的,人不可能对一切学科都达到精通的程度,应该“学习的是存在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在学校里,应该“(1)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2)学会语文。(3)形成诚笃的德行。(4)虔诚地崇拜上帝。(在博学、德行、虔信之外加了一个能力。)
好象在说:知识重要,能力更重要,德育是最重要的。
夸美纽斯还说:“在学校里面,人人应该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虽则在以后的生活里,某些事项对于某一个人来较有用处,其他事项对于另外一个人较有用处。”意思:学校教育要全面。好象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教学内容要泛智,不能只学《圣经》和语文,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而“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达到永生的条件:博学、德行、虔信!(也就是去和上帝同享永恒的幸福,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去?)
《大教学论》偷奸耍滑教程之五:《大教学论》前十章读书笔记
共3页
第3页
第二篇:《简爱》的读书笔记(前十章)
《简爱》的读书笔记(前十章)
至此,《简爱》的前十章也已读完。
前十章是小简•爱的童年指十八岁成年的叙述,叙述了小简•爱不幸的童年和“算得上幸福”的少年。
先来谈谈小简•爱的童年。小简•爱父母双亡,寄居在舅母家,寄居的生活是 孤苦不幸的。被表哥欺负、虐待,舅母偏私嫌弃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蔑视。作者着重描写了俩件事:一是“红屋子”事件。在被表哥毒打时,小简•爱进行了反抗,舅母偏私一声令下把小简•爱关入了“红屋子”。由于红屋子是舅舅离开人世的地方,再加上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小简•爱受到了极度的惊吓,原文是这样描述的“里德太太。你摧毁了我的精神,让我尝到了可怕的痛楚。但是我应该原谅你,因为你并不知道你到底做了些什么,你把我心弦扯断的时候,你还以为你在根除我的坏毛病。”原文有这样一个细节,小简•爱反抗表哥时说:“你真想罗马的皇帝!又恶毒又残酷,简直像个杀人犯,像个欺辱奴隶的奴隶主。”可见,阅读可以阅读可以使人发现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力量,强化坚强不屈的品质。
二是,里德太太污蔑小简•爱是个爱撒谎的小孩。小简•爱将要被送往劳渥德义塾上学,临行前,里德太太向学校管理者对小简•爱进行了人格上污蔑。这对小简•爱的打击是巨大的,我们的小简•爱终于进行了战斗,她说:“我没有骗人,要是我是个骗子的话,我早就该告诉被人说“我爱你了”,但是我要声明,世上除了约翰之外,你是我最恨的人。把这本撒谎者的书拿去吧,拿去给你亲爱的乔治安娜,她可是个十足的撒谎者,而我并不是。”……我简直要为小简•爱鼓掌呐喊。她高贵的人格不容诽谤。她追求人身平等,是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不久,简•爱开始了学习生活。起初的几年,简•爱遭受着恶虐环境的摧残,吃不饱穿不暖,还遭受了学校管理者的诋毁。然而,她是满足的,因为她拥有了并把冤屈平凡,并积极向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一次瘟疫过后,学校的恶虐环境被曝光,在社会帮助下,学校的条件有了好转并建设了新的校区,简•爱在那里度过了平静幸福的八年时光。她也就到十八岁的年级。
然而,随着谭波尔的远嫁,简•爱内心的平静也被带走了,她开始策划人生的新舞台。
第三篇:《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论大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课教学法的基础。下面仅就“论大学”一章发表评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的完全训练是应该留给大学的。”这是夸美纽斯在论大学中开篇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可见,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大学应当是一个高层次的,全面的教学机构。
大学所具备的特点:
1.学校需要具备博学的老师和图书馆
认为学校需要有一批“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学部和语文的有能力的教授,能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要有“一所藏有选择得当的图书的图书馆,供大家利用”。由此看来,夸美纽斯对大学的“师资”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特别提出了大学要有图书馆,这说明,对于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多读书,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由此,想到了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图书馆主要被用来当自习室,很少被用来查资料,除非老师布置作业,才不得已而查之„„
2.大学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应当为拉丁语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一种公开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教师就可以决定谁应当进大学,谁应当从事另种职业。”“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人类中的精英,才去学习。”这种选拔式的入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又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是比较合理的。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因为在我们的考试制度里只有考上与落榜之分。因此才会出现社会上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短缺。的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但没考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就同样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为这些人开办一些高等技术学校,培养一些如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这是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大学生,那么恐怕会有相当一批人不符合要求。也许他们的行为没有夸美纽斯所形容的那么严重,但轻视学习的确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很多人进大学后都觉得自己终于得到解放了,终于没人管了,可以随心所欲了,但当他们即将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学到。而再想好好学习却已为时已晚。
他还指出:“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奢侈中浪费他们的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夸美纽斯把这种学生比作“病毒”,认为“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其实,坏的风气与好的风气都是可以传染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宿舍有一个 人学习很用功,经常去泡图书馆,弄的同宿舍的人都感到很有压力,于是在她的“带动”下,同宿舍的其他人也开始用功学习,结果全宿舍都拿到了奖学金。而另一个宿舍则恰恰相反,有一个人特别爱玩儿,弄的其他人也跟他一起荒废时间,结果是整个宿舍没一个人得奖学金。
3.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
主张“在大学里,对于各类作家作品都应该阅读。”夸美纽斯也承认,这也许是件“繁难”的工作,但是它的用途确实很大的。(1)多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
如果不能做到博览群书,我们至少需要看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这对我们学习本专业知识是有绝对的好处的,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老师在讲课时,讲的大都是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而并不是该课程的全部。就是说,老师在讲课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是被人理解过的,间接的知识。而自己看书则是一个直接的接受“原版”知识的过程。(2)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
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实在没时间读书,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替代方法。比如,多上一些选修课,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当然,这对学校本身也有一定要求,比如,在综合性的大学里,由于学科比较多,开设的公选课的种类也会相映的多一些,全一些。因此,在这些学校里就读的学生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多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课程。
其实,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很多内容都是有联系的。比如,在外国教育史的课上,老师谈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而在音乐名家名作的校公选课上,我们欣赏到了歌剧《仲夏夜之梦》。两个老师的侧重点虽然不一样,但却是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的,二者结合,既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又使我们对作家作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学科之间并不是完全绝缘的,通过涉猎其他专业的课程,我们同样可以达到丰富,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3)听讲座
多听一些高水平的讲座同样是开阔事业,增长见识的好方法。
4.大学里的练习
夸美纽斯认为“一位为教授,无论讲演什么题目,他都应该把讨论那个题目的现存的、最好的作品给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授早晨所做的讲演应当做下午辩论的题目。”在辩论中“某个同学可以提出在某些观点上他所不懂的一个问题”,也可以指出“他从他所读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意见,那种意见具有合理的论据,是和教授的意见相反的。”其他同学可以答复这个同学的问题,最后,由教授结束辩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很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教师需要起到很好的引导的作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同学间的“切磋”,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这种提出论文的办法也被用在考试中,以达到“国家的荣誉地位只应当给予值得给予的学生”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大学每年应由国王或国家任命的委员们检查一次”,这样,“教授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就可以测验出来,凡是用功的学生应当得到公开的认可,授以博士或硕士学位。”但学位考试“不可以用辩论的方法获得”。
5.学位考试
“候选者应该坐在当中,由最有学问、最有经验的人去考问。”考试的内容涉及的面很广,用来衡量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是否具有一种“明敏的、彻底的领悟”。与夸美纽斯所提出的标准比起来,如今大学里的毕业论文答辩要简单的多。但这种简单的模式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松懈,也因此才会出现:有些大学生虽然已经那到学位证书,但实际上还是什么也没学会。人就是这样,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一开始学生们就知道,毕业论文答辩会很难,要考察自己很多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恐怕就不敢懈怠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了。
6.设立学校之学校
所谓“学校之学校”实际指的就是我们这种师范学校。他认为种学校的建立,其好处是“无待指陈”的。他把这种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关系比做是腹部与身体的关系,他说这种学校就像“一种工场,是向全体供给血液、生命与力量的。”
总之,《大教学论》中的论大学一章,谈到了与大学教育有关的很多方面。从学校的师资到学生的素质;从教学目的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夸美纽斯在文章中都有所涉及,虽然有些内容还不够丰富,不够完善,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的。值得我们拿来细细品位与研究。
第四篇:教学论读书笔记
一、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学论
1、人物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教育专著。
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论: 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
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
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
3、简要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二、维果茨基及其“最近发展区理论”
1、人物简介: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研究这一思想对于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非常有益的,也利于我们的教学面对全体,使学生各有所得。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例如,初中一年级负数的教学,学生过去未认识负数。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可用温度计测温度的例子,在零摄氏度以上与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时候的温度怎样表示,以吸引学生,使他们渴望找到表示这些量的数。从而解决他们想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而引起的心理机能的矛盾,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负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应采取适应的手段。教师借助教学 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教学方法、手段应考虑“最近发展区”。如,在初中二年级相似三角形教学,可先带学生做教学实验,让学生 应用 已有知识测量学校校园内国旗旗杆的高,这样学生感到兴趣,旗杆不能爬,怎样测量呢?心里感到纳闷,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学校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得到一些数据。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当然学生未学相似三角形知识是不懂的。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的矛盾,再顺水推舟,然后回到课堂。这样比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根据“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如遇到较难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例题,不一定全部按照课本的照搬,防止“本本主义”,以便各有所获。对于个体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识能力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他们不满足按部就班的 学习,迫切希望教师传授给他们未知的知识,要求更有深度的广延。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例如,有的学校办“提高班”,给他们开“小灶”是较好的做法。而有的学生成为学困生,是因为教学不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这一批学生。例如,讲,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一例题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 理论 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绝对听不懂,为了使学生各有所得,教师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对部分学生只要求能按照题目要求画出等腰梯形的图形就可以了,进而降低了要求。也充分顾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有所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作多层次的要求,避免个别学生交不上作业的局面,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各有所为。
同时由于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就有领会,理解能力的差异。他们不善于借助 分析、结合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领会、掌握知识。但可能长于较具体、形象的思维。所以教学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例如,在初中一年级讲幂的运算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这样一个关于幂的符号取决时,教师应由形象到抽象顺序,先举例子,正数幂:(+2)2=4,32=9。负指数:(-3)2=9,(-1)3=-1。让学生直观观察,一起 总结 规律,然后再提出性质,an=b(当a>0时,b>0,当a<0,n为偶数时,b>0,当a<0,n为奇数时,b<0)。这样的教学方法较好,启动了潜在发展,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尽管某些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我们教育者的要求。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乐,促进学生在点滴教学中提高数学素质。只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必定能让学生各有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
3、实践意义: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篇:《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
说明:《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关于夸美纽斯:
(1592—1670)他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P244) 他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P244)
他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P253) 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P259)
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P259)2.关于教学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致意读者》,P1)
3.关于教学论的宗旨:我们敢于应许一种“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
术。(《致意读者》,P1)
4.关于教学艺术:描绘艺术中的艺术是一件繁难的工作,需要非凡的批判;不独需要一个人的批判,而且需要许多人的批判;因为没有一个人的眼光能够如此敏锐,使任何问题的大部分不致逃脱他的观
察。(《致意读者》,P2)
5.关于人: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P1) 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P3)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P7)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P10)6.关于教育中的上帝:
亚里士多德说:“人人都有一些关于神的概念,人人都把最高的地位归给神。”(P20)
柏拉图也说:“上帝是至高的善,高于一切存在,高于自然;一切造物都趋向于他。”(P20)
《圣经》上说:“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它让悟性去见它,凡是在它的门前等候的人都可以不受麻烦就得到它。”(P22)
要告诉他们,凡是行为良好,值得站在上帝跟前的人就是加倍幸福的人。(P173) 但是生时与上帝相通的人,死后便会到上帝那里去。(P173)
《圣经》应该成为基督教学校的第一个字母和最末一个字母。(P174)7.关于教育的作用: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P24)
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P24)
柏拉图:“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P27)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P28)8.关于教育的早期性:
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P29)
最谨慎的办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P31) 教育应当从早开始。(P92)9.关于学校教育:
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P33)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P37) 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P40)
所以所罗门所说的关于美丽但是愚蠢的妇女的话,对于有学问而没有德行的人也是适用的,他说:“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P44)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P49)10.关于教育中的秩序: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P60)
时间的巨流是因什么媒介才这样准确地和连续地分为年、月、日的呢?没有别的,只是由于苍天的不变的秩序之故。(P60)
所以,教学艺术所需要的也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P63)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阻碍的。(P64)
现在就很明白了,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一旦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一样自然。西塞罗说得很恰切,他说:“假如我们把自然看做我们的向导,她是决不会把我们领入歧途的。”他又说:“在自然的指导之下,迷途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建议是要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要去模仿它们。(P65—66)11.关于语文学习:
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P79)
语文的学习,尤其在青年时代,应当和事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语文的认识,即我们的对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得以同步前进。因为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57) 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P159)12.关于教育的兴趣: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P92)
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使学生在功课上不受到任何阻碍或耽误他们的进步。(P92—93)13.关于教育中的实践性:
假如教师教授任何事情的时候,同时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学生,学生的工作就会来得轻松些。(P102)
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P102)
对于每门学科,都要考虑它的实用问题,务使不学无用的东西。(P115)
凡是学过的东西都应该由一个学生传授给另一个学生,使没有知识不被利用。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之下,我们才能懂得“假如别人不知道你是知道的,你的知识便是无用的”这说法的意思。(P115) 有一句话,说:“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这是很对的,因为不仅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事实不灭地铭刻在心灵上,而且“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刻的理解。(P117) 凡是应该知道的就必须教。(P145)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当做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有一定用途的去教。(《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145) 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P149)
师傅并不用理论去耽搁他们的徒弟,而是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工作;„„所以,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一来,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就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P149—150)
昆提利安在多年以前就说过:“通过教诲,路途是长远而困难的,通过榜样则是短捷而可行的。”(P150)
因为德国人有一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他们说:“良好的领袖就有良好的随从。”(P150—151) 忒楞斯的话也很恰当,他说:“只要你先走,我一定跟上来。”儿童学习行走、奔跑、谈话与游戏,全是这样从模仿学来的,不要任何艰难的规则。规则对于悟性像一些荆棘,要懂得它们的意义既需注意,又需能耐,而榜样则是最愚蠢的学生也可以受益的。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过任何语言或艺术;至于通过实践,即使没有教诲,精通也是可能的。(P151) 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不是别的。(P156)14.关于教学的选择性:
辛尼加说:“时间这样的宝贵,却去学习这么多无用的东西,这是何等的疯狂啊。”所以,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处才可学习,这样,一个学生学得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P137)
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坦率地教,不可错综复杂地教。(P145)15.关于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由此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P141)
一个人如果看见过一次人体解剖,较之读完了最详尽的解剖学,可是实际从严没有看见过解剖,对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一定知道并记得准确得多。所以说:“看就是信。”(P142)16.关于教育中的纪律:
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所以,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P169)
有需要的时候就应当利用责备或惩罚,斥责或鞭挞。这种惩罚永远应该当场执行,使邪恶刚一出现就可以受到遏抑,或尽可能连根拔除。(P169)
波希米亚有一句谚语说:“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这是很对的。因为如果你从磨坊取去了水,磨盘就会停止,同样,如果你从学校取消了纪律,你就是剥夺了它的发动力。(P198)
因为纪律不是别的,它只是一种不会失败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而已。(P198)
严格的纪律不应当在跟学习或文术练习有关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问题遭到危险时用。(P198) 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的网里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办法使之畏惧和恭顺,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办法去抬高他们。凡是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凡是能够得到这种教师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孩子!(P201—202)
凡是愿意在学校里面求学的人就必须服从学校的纪律。纪律有三等:第一,不断的监视,因为我们决不能全然相信孩子们的勤勉与天真。(难道他们不是亚当的子孙吗?)我们必须使他们时时处在我们的监督之下。第二,谴责,凡是越出了正轨的学生都应该通过谴责唤回理性服从的大道。最后,惩罚,如果劝告没有效力就必须惩罚。不过,一切纪律都必须谨慎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完全做好工作以外,没有别种目的。(P234)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阐述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首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他承袭圣经的观点,对人生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人的现实生活并非最终的目的,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趋向一个更高阶段,即是永生。他确认“现世的人生,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它存在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项”,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夸美纽
斯对现世生活所持的观点,与天主教僧侣们所持的观点相反,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也不把现世生活当成黑暗与罪恶的根源,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现世生活。他认为现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因此,人们的现实生活就应以其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服务,就是为社会、国家和别人服务。所谓享乐,主要是指心灵的快乐。为了使生活美满,心灵得到快乐,能为社会国家服务,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和万物的主宰。也就是说,人应该具有万物的知识,并能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总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把人类培养成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终身为祖国服务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
(二)论教育作用
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首先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夸美纽斯接受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人看作最优美、最完善的创造物,因而教育能对人施展重大的作用。他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由于在最适当的年龄,即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所应当获得的那种教育。他确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①他认为,人都有接受知识的智力,智力低到不能接受教育地步的,“在一千个人里面难找到一个”,即使对于这种智力极低的人,教育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
其次,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有教养的民族能利用的宝藏”,“它能使社会减少黑暗、困恼和倾轧”等。
再次,他重视儿童的差异和后天教育。夸美纽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对于儿童天然素质或品质的差异也很重视。对于这些不同素质和性格的儿童,教师应该“用合适的训练,使他们变为有德行”,他认为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夸美纽期还认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但实际上却有人缺乏爱好学习的倾向,这是由于“父母的溺爱,社会环境的引诱以及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所致。”他郑重提出:“一个做教师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前,必须使学生渴于求得知识,能够接受教导,因而准备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三)论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在17世纪30年代,继莫尔之后,又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他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有一个同一的目标:他们要成为人,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他们都应该达到一个境地,在合适地吸取了智慧、德行和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现世的人生,并且适当地预备未来的人生。”③
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他驳斥了有人认为天性鲁钝笨拙的人不能接受教育的意见,说:“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力衰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田地。”他也斥责了有人主张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的谬论,指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心理和求知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④,夸美纽斯还设想使有才能的儿童在兄弟会的帮助下受到更高深的教育。
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父母没有充分的能力和时间教导他们的儿童;儿童在大的班级里,可以起互相激励的作用;因此适应社会分工和人们职务专门化的,必须有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关和教师这样专门的教育人员进行工作。⑤
(四)论学校体系
夸美纽斯从人的天然素质出发,把新生一代的生活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征,为每个年龄阶段应设立相应的学校。
1.幼年期(零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这个时期为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就是夸美纽斯所理解的在家庭由母亲担负的学前教育。他首先论证了早期学前教育的意义。从儿童发展来看,早期教育易见成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习应从婴儿开始;从家庭方面来看,对子女实施早期教育才算父母“已圆满地完成了他应尽的义务”;从国家方面来看,儿童教育搞好了,可以提高民族素质,使国家富强,使社会得到改造。
其次夸美纽斯为学前教育拟订了详细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合理喂养,保障儿童健康;注意安全,细心保护儿童身体健康;从而使幼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快。在智育方面,要教给儿童有关
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具体有自然方面(水、土、空气、火、雨、花草虫鱼)、天文方面(天体、日、月、星辰)、地理方面(山川河流、城、乡)、算术方面(1到
10、多与少的比较)。同时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其语言,训练手的操作能力等。在德育方面,要使儿童在幼年期就习惯于从事家事和劳动,为此,要使他们从小就能认识家里的常用用具及其应用。夸美纽斯还注意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如培养他们具有节制、整洁、爱劳动、尊长、顺从、忍耐、老实、公正和爱人等品质。
2.少年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学校。
按照夸美纽斯的设想,国语学校是为所有6-12岁的男女儿童设立的实施普及教育的初等学校。称国语,突出地指明在初等学校应运用本国语言进行教学,既便利于儿童进行学习,也为进一步学习拉丁语铺平了道路。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国语学校的任务,在于把对少年儿童终生有用的知识教给他们。在这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用国语阅读和写作;学会利用阿拉伯数字及用计算器计算,唱著名歌曲;学习世界通史的初步知识;学习宇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如天体、地球、海洋的潮汐、大海的形状、江河的流域、地球的主要划分、欧洲的主要国家,尤其是本国的城市、山岳、河流等等。宗教课程和道德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此外,夸美纽斯还认为少年期的儿童还应当学习技艺,使受完国语学校教育的儿童既为将来升入中等学校性质的拉丁语学校打好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农业、商业或其他职业的儿童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
3.青年期(12岁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拉丁语学校。
夸美纽斯把古典中学性质的拉丁语学校看做为学生打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以便为后来再接受高深的教导(大学)的预备学校⑥。他认为拉丁语学校应使学生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除经院主义学校的“七艺”学科外,还增加了物理学(当时称为自然哲学)、地理和历史。在语言学科方面,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国语和一门现代国语。⑦
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语文(语法)之后,即转入学习自然哲学(物理学)、数学,继而学习哲学(伦理学、辩证术),而以修辞学的学习来完成整个古典中学的课程。夸美纽斯分别以拉丁语学校六个年级的主要学科依次命名各个年级班,即(1)文法班,(2)自然哲学班,(3)数学班,(4)伦理学班,(5)辩证术班,(6)修辞学班。⑧
4.成年期(18岁至24岁),成年斯的特征是意志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大学。
夸美纽斯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培养神学、医学、法学等专门人才以及教师、国家和学校的领导人员。青年在大学里应学习其所从事研究的完全而彻底的知识。各类作家的原著应成为大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大学里的授课应采取讲演和自由辩论的方式。大学设神学、医学、法学等科,他还设想设立教学法学院。大学的入学通过一种公开考试,选拔毕业于拉丁语学校的优秀学生入学,毕业时学位的获得应由国家选派的委员会进行公开考试。在第六年的末尾,学生以旅行作为大学的结束。
很明显,夸美纽斯拟定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单轨学制。这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使学校系统相互衔接,首尾一贯。且把有目的的系统地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
(五)论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在全年内的不同时期都招收学生,学生虽然同坐在一个教室内,但是教师对学生个人而不是对学生集体地进行教学和安排作业。教师时而叫这个学生,时而叫那个学生,对他们每个人个别施教,这就必然造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进程中精力、时间的浪费和不可避免地互相干扰。这种个别施教的教学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
日益扩大,以及文化科学的迅速进步的形势,因而亟须提高教学的效率。夸美纽斯适应了社会形势这样的迫切要求,并参照欧洲一些国家和教会(主要是耶稣会)已有的实行班级教学的实际经验,从理论上加以阐明,于是确立了班级教学制度。
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他指出采用这种办法的结果是:从教师来说,“工作可以减轻”,“一个教师可以教导一百个学生,所费的劳力是和教几个学生一样小的”。从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视”,“学生们会比以前更加注意”;“对于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便会对于全体学生同等地有利”;学生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等等⑨,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的学生,“为教师,为学生,这都是个最有利的方法,教师看到跟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显得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当然,夸美纽斯过分夸大了班级教学的效率,主张“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的学生”甚至提出“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无疑地是有困难的。于是他不得不建议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⑩,每组十人,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功课⑾。由于夸美纽斯当时对这种崭新的教学制度,还缺乏经验的积累,他不知道班级人数过多,势必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也不知道教师用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
对于确立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夸美纽斯提出了比较详细而正确的论述:
①应有一定的目标。学生每年、每月、每日所应达到的目标,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使教学按照计划进行。
②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班级里所有学生都用同样的课本,它应当属于同一的版本,“它们应当页页相同,行行相同。”
③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即所有的科学、艺术与语文都应用一个“自然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根据他的学生的能力和他们在他所教的实际科学、艺术上所获得的进展”来施教。他认为,“普遍地采用自然的方法,对于学生是一种巨大的利益,平坦的没有分歧的道路对于旅行者一样。”
④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很明显地,假如全班的学生同时全作一样的功课,这是一种有用的安排,因为这样一来,教师的麻烦就会减少,学生的利益就会增大。只有到了人人的注意全都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面,人人都轮着去改正别人错误的时候,热烈的竞争才能发生。”
⑤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 项一道教授。例如,“文字应当永远和事物一道教授,一道学习。”他认为,“文字的解释应当照顾到文字所指的事物;反之,学生也应当学会用语言去发表他们一切所见、所听、所弄或尝到的东西。”其次,阅读与写作的练习应当结合在一道。他说,“学生们初学习字母,他们就应当写那些字母。”“他们在学读拉丁文、希腊文的时候,„„他们若去反复阅读、反复抄写各种名词变用和动词的适用法,直到因此彻底学会了阅读、书写、字义和尾位的形成为止。”再如,文体的练习应当和练习推理的能力联合在一道。“这样,由于一次的努力,文体的观念就可以获得,推理的能力就可以增进。”又如教与学可以联合一道。“学生们是能把刚刚学过的科目教给别人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他们懂得彻底,而且可以使他的进步来得更快。”最后,严肃的工作应与娱乐结合在一道。这是指把“用来舒畅学生心理的娱乐”运用到各科教学,“使他们在消遣的时候也能够受到一种一定的印象,这是极有用处的。”
⑥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这是保持班级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夸美纽斯为教师订立了如何保持学生注意的规则:教师在教学时,“肯不断地耐心介绍一些有趣的和有用的事物”;在开始新课的时候,“能把它用一种吸引人的方式放在学生的跟前,或者向他们发出问题,这样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站在讲台上面,“眼光看得到所有的学生”;教师“在一切可能的时候都去利用感觉,尤其是视觉”;“在功课完毕以后,要让学生想要得到解释的不论是当时的功课,或是以往的功课,都有提问的机会”;以及在教学中让学生复述教师所讲的材料,轮着提问学生,和向全班学生提问,等等 夸美纽斯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确实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给教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因时代的局限,这一理论还存在不符合实际和形式化的种种缺陷,有待于后来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