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4: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反思》。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的教学反思

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识别是比较容易的,如撬杠。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存在以下几点认识不足:

1、支点的寻找,如用撬杠撬物体时,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点不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围绕转动的点不能很好理解。可能把它理解成与物体接触的点或移动的点。

2、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的寻找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用剪刀剪物体时,知道手是施力物体,剪刀是受力物体,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画出来了,可画刀口上受力时,却画成了被剪的物体,这样的问题存在非常普遍,说明学生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分析、区别是非常模糊的,还有对题目中研究对象确定也没有确定好。

3、经常把杠杆的长度当成了力臂的长度,来分析解题。有这种现象的同学是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臂没有完全理解。

4、还有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又没有注意到。如竖直挂着一杠杆的下面吊着一物体,用一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拉动杠杆,把物体从最低点提到水平位置,学生在分析时,只注意到了物体的重力和动力臂的变化情况(都没有变化)而得出结论,动力的大小始终不变的错误答案,而没有注意到阻力臂在这一过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正确的答案是变大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注意这几点的教学要多举例子,还应在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力,如杠杆平衡条件,我们应分析的四个物体量,确定它们中的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再来确定另一个物体量的变化,而不只是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或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那位同学勇敢的到前边来试一试?老师给他找一个对手,现在大家猜想一下谁会赢呢?(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赖依生存的美丽星球,它的名字叫什么?有一位老人却这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从科学的角度,你对这位老人的这一句话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吹牛,他有那么大的力气吗? 生:他是怎么撬的呢?

生:为什么要用足够长的杆子?)

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他是怎么撬的?)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模拟实验

(1)让我们体验一下,怎样来撬动物体呢? 请同学们利用自备筷子,文具盒,橡皮,试试如何撬动物体?

(2)汇报实验结果

你是怎样撬动物体的,说说你的发现?

2、科学知识。(课件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1)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 杠杆)

当用杠杆撬动物体时,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位置叫做重点。

(2)师: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刚才我们撬物体时这三点的位置,尝试改变橡皮的位置,撬动时感觉都一样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把你们的体验结果记录在<表格1>内。

学生汇报

小结:咱们的体验是否准确呢,我们今天就借助另一种工具来进一步研究----(3)出示杠杆尺,每个小组组装杠杆尺,并调节平衡。看那个小组行动最快。

3、探究性实验:(1)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方案: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老人使用工具是杠杆。

为了便于研究老人撬动地球的奥秘,我们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的钩码代表被撬动的地球,而这个位置是什么?谁能指出杠杆尺的支点在哪儿?力点呢?为了准确表示老人用力的大小,我们把右边挂上的钩码代表撬动时老人用的力。(撬地球的三种状态)

(2)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实验过程中,不要再调节调平螺母。

〃确定在左侧挂几个钩码来代替地球。在活动中,可以改变地球的位置。〃每次实验,可以改变杠杆尺右侧钩码的位置及数量。〃注意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4)整理数据:

通过实验我们收集了这么多的数据,请同学们按数据分析提示在备注栏用相应的符号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的数据,用☆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的数据,用Δ勾画出来;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的数据,用〇勾画出来;

小组内观察对比两边的钩码数,参照表格1,是否与你们的体验一致呢?如果一致,证明我们的体验完全准确,如果不一致,小组一起分析原因。

(5)展示交流,教师利用教具展示,总结杠杆的规律。重点离支点近而力点离支点远,就省力; 重点离支点远而力点离支点近,就费力; 重点离支点和力点离支点同样远近,就等力。

同学们对杠杆的使用技巧研究的非常准确,想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他这句自信的名言,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杠杆可以省力的原理!

三、拓展延伸,创新应用

1、认识变形杠杆。(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

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天平、称、跷跷板、汽车的雨刷)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在使用中,为了更省力或更方便,经常对它们进行改造,这也是一种创造、发明。

A: 有的力点、支点、重点三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B:有的需要两根撬棍组合在一起。

C: 有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小棍那么简单。

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2、杠杆在生活中应用:(1)分组研究:

咱们同学自备了一些工具,它们运用了是杠杆原理吗?如果是,找一找它们的支点、重点、力点三点的位置,判断一下它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把你们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格3内。

教师巡视指导:(2)成果展示:

小组用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研究报告单(必要时携带实物)汇报结果。(3)教师适时提问:人们为什么会设计费力杠杆?(比如火剪是为了防止脏手或烧手)

3、人体中的杠杆

不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的许多活动也会用到杠杆,我们的前臂就是杠杆。

4、课堂小结:

在愉快的探索活动中,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实录

《杠杆》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提出问题:“什么是杠杆?什么情况下使用能够得到巨大的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随后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杠杆的定义,并介绍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接着通过让学生做实验研究杠杆规律,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但须说明的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语言的原理。能够通过实验发现省力的原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务,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研究杠杆的功能与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铁棒,剪刀,开瓶器,镊子。

分组——尺子,硬币,橡皮。剪刀,开瓶器,镊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组装好杠杆的方法,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习惯。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支点到力点比支点到重点长,省力 支点到力点比支点到重点短,费力

支点到力点比支点到重点一样长,不省力也不费力

【课堂检测】

1、一根棍子,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2、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对杠杆用力的那点叫,承受重物的那点叫。

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课堂实录

《杠杆》上课实录

(校园里,学生围圈站好。演示材料:带钉子的木条、羊角锤、大石头、小垫石、撬棍。)

师:先问一下班中谁力气最大? 全班推举本班大力士:王梦祥

师:请问大力士同学,能否帮我个忙?用手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好吗? 生:努力拔钉子,拔不出来

师:看来用手是拔不出来的。那么能否想个办法,看看用什么工具能够把钉子拔出来呢?

生1:用羊角锤 生2:用钳子。

师:恰好老师这里有一把羊角锤,还是请大力士同学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

生:轻松拔出了钉子。

师:同样的一个钉子,用手拔怎么也拔不出来,用羊角锤却能很快地拔出来,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谁能说一说?

生:杠杆的作用。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锤子之所以能把钉子拔出来,确实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谁能说说什么是杠杆?

学生说不出来。

师:看来,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杠杆并不是真正了解,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机械——杠杆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杠杆。

你们看这是什么?一根棍子,当一根棍子用它来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要用棍子翘起石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要垫着

师:对,就是要再有一个小石头在下面垫着。

师:请一个同学下来试试,看是直接拎起石头费劲还是用棍子翘费劲? 生:好重。(使劲拎几乎拎不动)

生:轻松就翘起来了。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了,用棍子翘很省劲是吧,那我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你再试试看怎么样?(改变支点的位置)

生:这次太费劲了。

师:这又是怎么回事了呢?我们现在回到教室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好吗? 全体师生回到教室,师打开多媒体课件。

师:一根棍子,当用它来翘物体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图,思考:他在撬石头时都有哪些地方在起作用?能不能给这些地方起个名字?

师课件出示,讲解: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用力的那点叫力点,起支撑作用的那点叫支点,撬动重物的那点叫重点。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看清这三点的位置。

师:现在的问题是刚才我们在用杠杆翘石头时,并不是一律都省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说杠杆省力还是费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大屏幕出示: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是由什么决定的? 师:我们是否可以从刚才翘石头时的过程找到答案?

师: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改变支点的位置,比如后移,我们同学看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这样就费劲了。

师:那么在刚才的两种情况下,我们在撬重物时会有什么感受?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刚才翘石头时的简图来讨论一下,这里面是否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讨论。

生1:是不是支点离我们近了就费力了呢。

生2:我们认为支点离力点远就省力,支点离力点近就费力。

(二)杠杆的特点

师:到底杠杆省力和费力的原理是不是对的呢?我们再通过杠杆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师:向学生介绍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一个比赛,看一下哪个小组最先让杠杆尺平衡,并将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报告单上。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

实验完成后,各个组长汇报本组的实验记录。

第一组一学生汇报,另一学生用杠杆尺演示,演示后如果有数据不一样的,继续演示。

实验结论: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第二组一学生汇报,另一学生用杠杆尺演示,演示后如果有数据不一样的,继续演示。

实验结论: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第三组一学生汇报,另一学生用杠杆尺演示,演示后如果有数据不一样的,继续演示。

实验结论: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应用了杠杆。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些工具,像镊子、钉书机、钳子、羊角锤、天平、等都是杠杆类工具,在使用的时候都是杠杆。

出示大屏幕

师:这些工具是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不费力类工具?

生1:镊子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

生2:钳子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

生3:订书机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4:核桃夹子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

生5:天平秤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6:皮划艇桨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

生7:小推车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

生8:铁夹子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

生9:跷跷板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阿基米德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大家看现在还是不是大话(生不是),从道理上讲能撬起地球来,但现实中他不能实现,为什么?

生:找不到支点,也没有足够长的杠杆。

师:哪位同学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总结:

杠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发现的,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杠杆类工具。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发明的杠杆类工具,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板书设计: 杠杆

大于 省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等于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不费力

小于 费力

教学反思:《杠杆》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是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识别是比较容易的,如撬杠。通过探讨这节课,我领悟深刻: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起钉子场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课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分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理念;在学习杠杆种类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感到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支点的寻找,如用镊子捏物体时时,力点与重点学生不难寻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老师讲解支点功能时不透彻学生对支点不能很好地理解。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是探究三种杠杆的特点时,没有给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甚至不敢动手或不知从何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我容易忽视他们,没有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这是本节课的缺憾之一。

第五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课堂实录

《杠杆》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切入导新课:

师:老师遇到了点小困难,想请咱们同学帮忙解决一下。(出示铁皮饼干箱)谁能打开?

生:用尺子撬一下就能打开了。(学生到台前演示)师:这位同学利用身边的工具——一把尺子就解决了问题。

师:假如你在路上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把石头挪开吗?

生:找一根长木棍,伸到大石头底下就能撬动石头了。生:我认为这样不行,还应该在木棍下面垫一块稍小的石头。

师:这种方法可行吗?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个模拟实验试一试。(学生利用尺子撬动铅笔盒、字典等重物。)

师:这种方法可行吗?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生:(边演示边介绍方法)我把一把长尺伸到铅笔盒下面,再在尺子下面垫了几块橡皮,用手压尺子一端,就轻松地把铅笔盒撬起来了。

师:一把尺子、一根棍子,当像这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就叫杠杆。(揭示课题,板书:杠杆)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1.认识杠杆

师:要研究杠杆。首先必须知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出示课件:杠杆撬棍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解)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那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那点叫做重点。

(师生一起再一次指认重点、力点、支点的位置。)

师:(出示刚才撬盖子图片)你们能找找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 生:手向下压的一端是力点,靠在罐子边缘的地方是支点,插入盖子底下的部分是重点。

2.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盖子,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生:不一定,可能有时不省力,还费力。生:也有可能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在板贴的表格上记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师: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重物,杠杆尺怎样了?(演示)生:倾斜了。

师:怎样能提起重物,使杠杆尺平衡呢? 生:可以把手放在杠杆尺的右边用力。

师:(演示)这个方法可行,能再想个办法,把我的手解放出来吗? 生:可以在杠杆尺右边第四格挂一个重物。(演示)

师:谁能找一找,这时杠杆尺上的支点、重点、力点的位置?

生:(边指边说)杠杆尺最中间是支点,左边挂钩码的地方是重点,右边挂钩码的地方是力点。

师:我们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这时支点到重点的距离用小格数表示,是4;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是4;物重用钩码数表示,是1;拉力是1;杠杆尺的用力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师生共同将这组数据填到实验记录表中。)师:还有其它方法使杠杆平衡吗?

生:还可以在杠杆尺右边第一格挂四个钩码。(学生演示)师:这种方法也很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师: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出示课件:实验提示)

(学生领取钩码,进行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学生小组内派代表将找到的数据填写到黑板的表格中。)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找找规律,看看这些数据中隐含着什么规律呢?什么情况省力?什么情况费力?什么情况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我发现第一组数据都是物重大于拉力的,这时杠杆是省力的。生:支点与力点间距离大于支点与重点间距离的杠杆省力。生:第二组数据中支点与力点间距离小于支点与重点间距离,拉力大于物重,杠杆费力。

生:第三组数据中,杠杆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力的大小也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板书并课件出示总结出的杠杆用力规律。)

三、生活实践与应用

师:生活中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杠杆,大家能找一找,哪些工具是杠杆类工具吗?

生:天平就是一个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生:跷跷板也是。

师:你能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分析一下,玩跷跷板时,大人和孩子怎样坐,孩子也能把较重的大人压起来吗?

生:大人坐的靠近中心点,小孩做得远一些就可以。

生:因为当支点与力点间距离大于支点与重点间距离时杠杆省力 师:(出示一钉有铁钉的木板)谁能帮我拔出铁钉?

生:我觉得用钢尺就能把钉子撬出来。(学生尝试,钉子没撬出来。)师:看来,拔钉子的时候用撬棍很不方便,你见过用其它工具拔钉子吗? 生:可以用羊角锤。

师:这是羊角锤,谁来试一试?(出示羊角锤,学生尝试,将钉子拔出。)师:羊角锤是杠杆吗?如果是,支点、重点、力点的位置在哪?

生:它也是杠杆。手用力的地方是力点,锤子底部这是支点,锤子跟钉子接触的地方是重点。(学生指出三个点的位置。)

师:羊角锤是一种变形杠杆,将撬棍分成两截,长的一段放到上面,跟短的一段垂直,就变成羊角锤了。这样用力范围大了很多,使用就更方便了。

师:生活中还有的杠杆,有时需要两个撬棍组合起来变形应用,你见过这种变形杠杆吗?

生:剪刀。(师出示剪刀,学生观察。)生:夹子也是。生:还有镊子。

四、拓展研究内容:

师:大家找到的这些工具都是杠杆。(师课件展示:各种杠杆图片。)

师: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杠杆类工具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杠杆。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 1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19.杠杆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凸透镜》教学反思(★)

    《凸透镜》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探究活动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兴趣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动力 二、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观察报告(5篇范例)

    《标杆》教学观课报告 观察报告;小学科学《标杆》教学:通过对两堂小学科学课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 一、观察起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在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青岛版杠杆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杠杆教案(转载) 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教学反思txrc

    《斜面》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滑轮》教学设计及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是青岛版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机械》单元的第四课。由于教材安排的内容多,难度大,所以对实验材料进行了调整,对实验记录表也重新进行了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杠杆》精品教案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杠杆》精品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的内容《杠杆》。主要研究:杠杆的作用。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杠杆的三个点;一是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生活中,学生其实对杠杆这种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