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4:1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第一篇: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课堂教学实录

张书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张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场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学生口答。

÷ 2 = 18 ÷ 6 = 200 × 4 =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学生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第一道例题。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比赛。(播放游泳比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加比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2)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学生在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平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比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小(3)在练习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学生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学生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学生在同桌间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教学第二道例题。

(1)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学生集体观看了比赛,他们平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学生?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学生吗?

学生估算,并说明理由。

(3)笔算。

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学生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学生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共同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学生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学生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笔算练习。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比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比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比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比赛了。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比赛实况)

4.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比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比赛准备比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学生得出:

(1)120 × 6 = 720(只),732120 = 2(盒)。

让学生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思考过程。

5.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现,“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学生猜数,并交流思考过程。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第二篇: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实录

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第7单元

设计理念:数学源于生活,上课注重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感知实践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情背景:

1、该年龄段学生已充分认识与理解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而个别学生已在生活和实践中找到了分数。这都为本课新知识的认识提供了基础。

2、该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这也为本课在对新知的意义表述上提供了基础。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感知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这一,能结合图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经历把一个图形通过折、剪、涂与数学语言表达以及观察比较等的生活数学化过程,培养与发展数学数感。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第 1 页 教学重点:几分之一的数学化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图片(饮料、蛋糕、比萨)、磁扣 学具准备:若干个圆形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生:喜欢),双胞胎兄弟淘淘和笑笑的妈妈准备带兄弟俩到北海公园玩。你们猜猜他们的妈妈会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什么?(生:略)师:妈妈为他们兄弟俩准备了4瓶饮料、2块蛋糕、1个比萨饼(相机出示图片)。请你们帮助兄弟想想,该如何分合理呢?

生:饮料各人2瓶,蛋糕各人一块,比萨饼各人一小块(一个饼分成相等的两份是本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道不清、说不明)。

师(故意激疑):是不是这样分(教师出示手中一大、一小图片)?

生(激动地):不对,这样的两份不一样多

二、引导探索,初步建模。

1、引导通过动手操作,建立1/2的数学模型。

师:孩子们,能否用手中的圆纸片当成是比萨饼动手折一折,第 2 页 看看到底怎样分合理?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1:老师,我是把比萨饼对折(边说边比划),分成相同的两份。

生2:每人分到的也就是比萨饼的一半。

师:那也叫什么分,能否给它起个名称?(生:同样多、平均分)孩子,你真了不起,分的同样多我们把它叫着平均分(相机板书: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用什么数来表示一半呢?你会写吗? 生:0.5表示一半。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妈妈告诉的,一元的一半是0.5元。)

师:还有其他的数也表示一半? 生:1/2,我是自己看书知道的?

师:你会写吗?能否是来写写?(生:略)

师:0.5、1/2都是表示一半,而0.5我们以后在研究。介绍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 分子,表示1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2份

师:1/2读作二分之一,那1/2是怎样分出来的?(突出平均分)是谁的1/2?把你的想法再与同桌相互说说。

第 3 页 生:把一块比萨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

2、采用素材转变的方法建立并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师(口述):当陶陶、笑笑兄弟正准备出发,他们的妈妈喊到孩子们等等,他们的妈妈要求他们兄弟俩把各自的零再分成两份,一份在路上吃,另一份到达目的再吃。请你们再帮助兄弟想想,该如何分合理呢?

生:把2瓶饮料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1瓶。1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

师:我们用手中的学具代替蛋糕,再来帮助陶陶、笑笑分一分、折一折,再看看第一次吃了蛋糕的多少?第二次吃了蛋糕的多少?(突出平均分)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1:我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2:我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3: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如: 生4:我是从比萨饼的厚度中平均分成2份,一份也是1/2 师:你们太聪明了,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如果把比萨饼的1/2进行分一分,又如何分呢?能否帮助分一分? 展示学生的分法:

生(讨论互相补充):我是把1/2(圆纸片的1/2)再对折,也就是一半的一半,是平均的平均,所以我们认为是1/4。师:是谁的1/4,为什么?(生:比萨饼的1/4)

第 4 页 师:比萨饼的1/4是怎样分出来的?怎么平均分?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生:就是把一个比萨饼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1/4。师:说的真好!谁还能象他这样再说一说?(生:略)师:通过同学的动手、动脑得到了1/

2、1/4,象1/

2、1/4都叫什么?(生:分数)师:那1/2和1/4谁大、谁小?

生:1/2比1/4大(即1/21/4);1/4比1/2小(即1/21/4)。

3、创造分数

师:1/

2、1/4都是怎么分的?你们想不想创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分数? 生(齐答到):想!

师:好!那就用信封里的正方形分一分,并把分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学生创造出来的分数:(图略)生:1/

4、1/

2、1/

8、1/3 师:你们是如何得到的?(让学生说说创造过程)生1:我创造的分数是1/3,我是把它(正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1/3。

生2:我创造的分数是1/4,我是把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1/4 师:用同一样一张正方形纸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

第 5 页 那1/2和1/8比较谁大、谁小? 生:我们可说成1/21/8,或1/81/2 师:看到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横线下的数越大,分数就越小,横线下的数越小,分数就越大。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我们看看书上是怎能样说的,与大家想法是否一样。

三、巩固深化,拓展练习。

1、看书P9292

2、P93做一做第1、2题(请认真读题,看看要求我们做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师(出示一把伞):你们能在伞上找到分数吗? 生1:我找到1/8,黄色的占1/8。

师:你是如何找到的?(生:把伞平均分成8份,黄色的占1/8)

生2:我找到1/4,红色一份、黄色一份,合起来为一份,即伞的1/4

四、课后小结。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 6 页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工作计划1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课时安排

第二周千米的认识

第三周吨的认识、加法

第四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

第五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减法)

第六周放假

第七周验算、整理和复习

第八周四边形

第九周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周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一周时分秒、填一填

第十二周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第十三周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第十四周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第十五周整理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十六周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第十七周数学广角、掷一掷

第十八周复习1-3

第十九周复习4-6

第二十周复习7-9

第二十一周总复习

第二十二周考试

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好几位学困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8、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二—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和了解平移的特点,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片,尝试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生:他们都在运动。生:他们都在沿着直线运动。生:他们的运动都有一定的方向。、、、、、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像火箭、火车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二:联系实际,感知平移

师:在生活中哪些现象还是平移,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他们是如何运动的。(图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生:缆车运动 生:国旗上下平移 生:抽屉前后运动 生:窗户左右运动

生:拍皮球的时候是上下运动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但是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定要准确。三:游戏引入,平移要点(方向,距离)

师:为了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1)向左走(2)向右走(3)走三步(4)向左走五步

师:比较这四个口令,哪个口令最容易完成,为什么?请思考一下。生:前两个口令只告诉向哪走,但是不知道改在哪停下,没有距离感。生:我觉得第三个没有方向,向哪走也行。刚才我都和别人碰在一起了。

生:我觉得口令四最好了大家做得很整齐。没出现混乱。生:我觉得口令四好在他告诉我们方向了,也说出应该走多少。、、、、师:同学们的意见都不错,通过刚才的平移运动我们发现要把一个物体进行平移必须知道方向,还要明确平移的距离。

师:刚才我们运动的有点混乱,接下来到池塘里去看一看,小鱼在干什么?它在做什么运动? 它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呢? 出示问题:(1)鱼头游过距离长还是鱼尾游过的距离长? 师:请同学们帮助小鱼来回答一下吧? 生:我觉得鱼头游过距离长。因为它在前面。生:我觉的一样长,如果距离不一样小鱼就不完整了。

生: 我同意,我刚才拿着课本平移了一下,我测量了距离是一样的。、、、、、、师:正确答案是一样长,但是有的同学不明白

为什么它们一前一后,位置不同,走的路程却是一样的呢?谁能帮大家解释一下。

生:我觉得小鱼是一个整体,鱼身上的任意一点都一动相同的距离。如果距离不一样那就不是一个整体了。我们可以数一数移动的格数就会发现都平移了七格。、、、、、、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大家明白了吗?

现在大家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方格图里快速的 数出物体平移了几格?

生:找物体的一个点就行。、、、、、、师:因为平移是整体性的移动,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要看某个点移动多少格。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平移的含义和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一下吧。

首先

1、涂一涂。

(1)(课件出示)把火箭向右平移4格,你能涂吗?(课本43页练习题2)

(2)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其他三个火箭分别向哪个方向移了多少格?

生:我看了火箭上面的那个点。生:我用的火箭右边的那个点。生:我用的是左边的那个点。、、、、、、师:同学们找的这几个点都很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我们知道图形有很多点组成,我们为了方便,选择最明显的点即可解决问题。师:现在我们来画一画,画出三角形向右平6格后的图形。现在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绘画的过程。

生:我先找出了三个顶点,然后移动三个点,最后连起来。、、、、、师:我们一起来平移一下(课件演示三角形每一点的移动情况)。师:刚才我们会移动一个图形,那三个图形一起运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动态演示小鱼形成的过程)五:总结提升

师:刚才我们见证了奇迹,现在大家思考一下通过学习习近平移,你有哪些收获?

生: 我学会了平移的含义和特征。生:我会平移一个图形。

生:我懂得了物体的运动是整体的。生:我知道平移可以产生美。

生:我了解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移现象。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精彩。、、、、、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9---80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并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教学准备】

点子图;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三角尺、直尺、小组合作汇报单等。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一些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探索并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并通过折、量、比等形式的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一年级相比,这节课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由表象

到了实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欣赏了这些图片感觉如何?除了感觉非常美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我们发现了长方形

正方形 生: 圆形

三角形

梯形„„

师:你们不但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有数学家的眼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是呀!图形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图形家族的一员------四边形(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四边形的样子。生:是不是有四个角? 生:四边形的用处?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实际丰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一些生活场景中找到图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特征

师: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生:四条边

有四个角

直直的边等等。师:同学们的脑海里都有四边形的样子了。

师:调皮的四边形躲到了这些图形中,你能找到它们吗?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学生找四边形。学生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认为② ⑤ ⑥ ⑧ ⑩ 12 14 号是四边形(评价:你太厉害了一口气找到了这么多!)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2.概括总结特征

师:仔细观察我们找的这些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交流)学生活动,师指导。

交流汇报。(师: 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预设:

生1: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生2:它们的4条边都是直直的,4个角。

生3:4条直直的边,4个角 „„

师板书:4条直的边

4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圈一圈,交流自己的想法,从中得到结论。在探究交流中,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不能包办直接给出结论。】

3.反例巩固特征

师: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预设:

生1:3号只有3条边、3个角,是三角形。生2:11号角弯了或没有角(引导他没角)„„ 指板书它不符合四边形的特征。师:7号为什么也不是四边形呢? 生:只有两个角 师:从边的角度去看呢?

生:它的边弯了(你是想说他的4条边都是 生:直的)„„

师小结:同学们很了不起,通过刚才的研究现在知道四边形的特征了吗?

【设计意图:在明确了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后,在把它推广到同一类事物,明确概念的外延。通过对四边形概念的肯定和否定例证的辨析,使学生对四边形的概念得以比较精确的分化,强化认识。】

4.画一画

师:现在你们能在点子图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吗?比比看谁画的又好又多。

学生画图,师指导(提醒:用尺子和铅笔画图)展示交流: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些同学的作品。(重点交流怎样用尺子作图更规范)5.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太能干了,画出这么多漂亮的四边形。在这些四边形中哪些是我们的老朋友?

生1:长方形

正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 „„

师: 在一年级时我们就认识了这些四边形它们除了有4个角,4条直的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研究?

今天我们先来看这两个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刚才我们从边和角两方面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呢?

(1)观察猜想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一下。预设:

生1:长方形 上下两条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生2:都有4个直角

„„

师:这只是我们观察后的猜想。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动手验证一下。(2)合作验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完成这个任务。请看合作要求: 1.请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学具,想办法动手验证你们的猜想。2.选择一个图形进行验证。(也可选择两个)3.做好汇报准备。学生活动,师指导。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成果?两位代表上台一人操作,一人讲解;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有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可举手发言。

预设:

A组:我们选的是长方形。用量一量的方法,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都是()厘米,左右都是()厘米,说明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比了4次,发现4个角都是直角。我们组说的怎么样?

生1:你们组汇报的很清晰。生2:你们的结论非常正确。„„

师:你们组不仅合作的好而且汇报精彩。

师介绍对边:在数学上相对的边叫对边,上下对边,左右对边。长

方形有几组对边?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可以说成?

生:对边一样长

师:一样长在数学上称为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B组:我们组也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我们得到的是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是直角,把四个角折在一起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次。

生生评价„„

师评价:方法简洁有创意,想法不错。

师生形成共识:研究长方形的小组请举手你们的结论和他们组的结论一样吗?(板书: 四个直角)

师:哪个小组选择的是正方形? 预设:

C组:我们选的是正方形,用量一量的方法得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cm,四条边相等;4个角折在一起比一次,4个角都是直角。谁来评价我们组的汇报。

生生评价„„

师:你们小组会倾听,乐于动口动手,真棒!

D组:我们的结论和C组一样,只是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对角折两次四条边重合在一起,四条边相等。四个直角方法和上面的相同。

生生评价„„

师:你们小组合作非常成功!

选择正方形的小组你们也有这样的结论吗?(板书:四条边相等

四个直角)

(3)得出结论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的长方形正方形纸大小不一样,可是通过验证我们都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直角。生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师:与我们的猜想完全一致,老师真佩服你们。(4)回顾方法

师:回顾刚才我们的探究过程:首先观察,接着进行大胆猜想,小组合作验证,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刚才我们用到了一种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已经由直观辨认水平发展为依据特征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这一环节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重视让学生自己归纳长、正方形的特征,并通过互相交流不断提高认识。在探索特征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然后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量、折、比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各边的名称

师:为了研究的方便在长方形中,我们把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就给它个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边。(课件出示)

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具备四边形的特征,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所

以我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完善板书)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找一找

你能找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吗? 预设:

生:课桌的面是四边形的,黑板的面也是四边形的。生:地板的面„„

老师也找到一些四边形。(课件展示四边形的作用)容易排版,容易密铺,不稳定性。还想了解更多四边形的用处吗?课下想办法查找一下。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学习习惯。】

2.填一填

师:老师带来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能知道它们每条边的长度吗

师:没有测量你怎么知道的?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师评价:会学以致用,了不起!3.猜一猜

师:看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带来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 放着一个四边形 猜猜看它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师:变变变抽图形

生:长方形

正方形

直角梯形等等 师:为什么这样猜?

生:因为有一个直角,我猜是长方形。生:我猜正方形。

师:根据一个直角能猜出是哪种四边形吗?课件接着猜出示两个直角。

第三次猜:出示三个直角,邻边相等。生:正方形 生:正方形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通过观察发现就是四个直角,邻边相等一定是正方形。师: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揭示正方形。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厉害了!你们已经学会了全面看问题,学习就是这样从不断尝试中获得进步。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马上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生说一说

师:学有所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希望你们以后能用它解决更多的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下载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反思

    《数 字 编 码 》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7-78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身份证编码和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实录教学内容: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实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实录 木棠镇中心学陈仁应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事物的简单搭配,教材通过结合学生......

    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工作计划(含5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工作计划1一、情况分析(一)班级情况分析: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实录

    “秒的认识”的教学实录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应用实录

    《周长的认识》微课程教学应用实录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在平时你都有哪些爱好呢?生1:我爱好滑旱冰。生2:我爱好看电视。„„ 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同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1.回顾平均分。 师:中秋节的晚上,阳阳和月月在分吃月饼,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一共有4个月饼,合理地分给两个人,每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次教学实录 苏教版

    《第八次》教学实录片断赏析本学期我上了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八次》,在教学中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我觉得处理得比较好。 教学实录: 师:布鲁斯王子在磨房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