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郝洪妃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读后感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和专注
昌乐外国语学校
郝洪妃
今年暑假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乍一看,这本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学校的挑战,那是校领导才读的书,但是处于对书名-学习共同体的的好奇,于我是慢慢的品读起来。以下是自己的点滴读书感悟:
一、合作学习中的互学关系和互教关系
这是一本学校改革的书,读后书中的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读到“合作学习的奇妙”一节,学习的风景,介绍一下合作学习的一个镜头,这种以讲故事的方式的文章,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我忍不住读下去,在四人小组里,只有一个男生的沉默寡言的高志和班级里英语最差的女生幸子的合作互惠学习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正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神奇魅力。这种合作学习是弱者的相互扶持,合作学习可以称为互惠学习,弱弱相帮令作者感动,也令我感动。这种合作学习里互教关系可以说是其他两名学生-由美和雅惠“多管闲事般及其不自然的关系,互帮互学是若无其事的优势结成的关系。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班里六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号教六号,6号是班里的学困生。今年任教的班中四班学困生特别多,有3个学生英语特别差,给平常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我感到改变一个学困生是如此的困难,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答案,怀着解决问题的想法继续读下去。“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倘若差生不问,优等生是不会主动施教的。我意识到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经常指示“1号帮6号”,这种合作学习是没得到发展。
在分小组时,1号和6号,坐在一块,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六人的小组太多,有的孩子成了客人,不参与课堂活动。在四班8组的小琪和鹏坐在一起,老师的用意是好的,想让棋帮助鹏。可是每次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或讨论时,我总是说,1号教6号,当我转到鹏跟前时,说让棋教鹏,可是棋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说他又不学,教上20遍也不会。我感觉也没办法,我想让鹏提高一点点,可是作为学困生的他,又不主动问:“喂,这里该怎么办?”是没有人能帮助到他的。每次大课外活动,我都亲自辅导,我一点点教单词,教过接着忘,快要考试了,才会读几个单词,大部分都不会写。课堂中小组合作,表面看坐在一起,实际上整整一年对于鹏未起到任何作用,我花费很多时间和他谈心,帮助他学习,可学习成绩一点都没提高,我感到教育的无奈。我读后才知道是自己的指令出了问题,我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差生做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要想法设法让学困生自己发问,这样才能发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我想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方法。书中说学力低下的学生并不是一点一滴转变的,而是跳跃式一举成功的,所以要充分开展好合作学习。
二、安静的课堂,合作学习需要倾听和专注。
合上书之后,在我脑海中浮现的两个关键词,倾听和专注。形成真正的学习课堂并不是风风雨雨的班级,在人人能够安心学习的安静的课堂里才能形成合作学习,我们需要的是即便儿童小声的说,整个课堂也能听得到的课堂。在“第一等的学校”一节,说到: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学校与课堂的气氛了,体现在和睦、安静的环境里专注于学习的学生的面貌。我校也实施专注品格的养成,在课堂中学生专注了,自然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课堂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教学最终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想只要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倾听,养成专注的习惯,会对我们的教学大有帮助的,虽然课堂中还有学生分神,但只要教师慢慢引导,相信好习惯也会慢慢养成的。
三、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与其关注教师如何上好课,不如聚焦儿童如何创造学习。在平时校本研修中,每个人花大量时间准备一节课,听课后研讨阶段,发言者寥寥数语,就草草结束。听完一节课对执教者本人起多大影响,我们不妨学习书中的观点。在课后的教学研究有如下原则:根据课堂的事实评论;儿童之间的倾听关系是否形成;“合作学习”是否形成;重视执教者的意图并展开建设性的讨论;全体教师发表一句话作为观摩感言。在我们的教学研究中就应该去除虚假,力求真实,我也非常欣赏作者说的:与其是几个教师“出色的讲课”,不如在每一间教室里都公开日常的教学,所有的课堂都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所有的教师都致力于教学的创造,来得更加珍贵,更加精彩!
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我们做到了吗?如果没做到,该怎么去力求做到,并做得更好,我在思考。教学研究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而不是教师的演技;就应该研究课堂里学生学习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集体研讨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而不是流于形式。
书中的精彩观点还有很多,我还要继续研读这本书,不断消化,吸收,我想文字是有思想的,文字也是有力量的。与自己有共鸣的精彩观点我会记录下来,以便用于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第二篇:郝洪妃 课程的逻辑心得体会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创新的课堂需要平等对话
昌乐外国语学校
郝洪妃
课程的逻辑是什么?这本书到底要告诉我什么道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着这本书,封面有一段文字:“课程改革的过程充满新旧观念的碰撞,引发着多元声音的交响,这是好事,因为正是这种碰撞和交响,才能给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改革,经常听到某某老师说,新课改到底改些什么?我回想自己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的经历,以前上课不看课程标准,现在知道课标就是大纲。教材在改革,课堂在改革,发现周围的一切都离不开改革,改革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前提。“要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未知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心灵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关注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学校现在实行的三效课堂就是对课改的大胆尝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学校当初的办学理念,我们经常说: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优等生、中等生抑或差等生。我们在课堂中倍加关注差等生,天花板的高度已经很高,我们更要关注地板的高度,也就是学困生。在课堂中实行平等对话,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我校的三效课堂改革中,每个班分成六人的学习小组,组内一帮一相互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静思自学,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提交给小组长,小组长可以提交给老师,老师汇总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然后就是合作学习环节,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合作点,合作的内容是所学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有对话,有重点短语的翻译等有的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整合内容。然后就是教师精讲点拨环节,点拨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无法解决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在当堂训练环节,我通常更会关注到差生,例如,在对话时,让5、6号起来回答,在做笔头练习时,我总是选取中等生或下等生起来回答。时时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在关注我,从而激发起他们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在对话、交流中实现学生的学习权
”学习权“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个体,是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灵魂的,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学习的权利。我们要与学生通过对话交流,赋予课堂活力。“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时空。
班里有个叫旭的孩子,单词一个都不会。我无数次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剥夺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权利,我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那句话给学生留下伤害。旭的学习我实在帮不了多少,因为基础太差,到五年级了,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几个,作为教师我心里万分着急,但是我在他面前,从不表现出来,我总是给他信心和鼓励。
记得,我有一次给他提出任务:这一节课你都会3个单词就行,我知道,即使3个单词,对他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他说2个吧,我说那先说2个,你就会得到老师发给你的粘贴画,自从这次后,他经常去办公室找我读单词?我真是万分高兴,心里在想,这样的态度,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在我的点滴鼓励和栽培下,他的学习虽然还是很差,但他喜欢上了学习英语。我在暗暗庆幸,多亏自己当时没有剥夺他学习的权利,他已经从被动变为主动,已经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了。
三、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时重组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小学英语提倡任务型教学,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小孩子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兴趣,我们就要在课堂上设置对话练习。如问路指路的表达。昨天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唱生日歌给过生日的同学,学生喜欢生活,赋予课堂活力。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我们学校的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展示与然后进行多元评价,在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充分表达了每个孩子的真实想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我校的课堂改革符合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每个老师会逐步成长,学生会大有进步。课程自己的逻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按照课程的逻辑,设计备课,设计学案,设计预设问题,根据课堂生成及时点拨,设计课堂训练,让我校课堂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富有生命力,校园里洋溢着别样的学习氛围,课堂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篇:《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假期间带着学校推荐时崇敬的心情和主动学习的需要,在悠闲娱乐间隙之余认真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这部大作。佐藤学总结了建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规范的独到见解,值得我们借鉴。犹如一缕春风,又仿佛是久旱后的雨露,让我及时汲取营养,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概要如下: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给我们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要诀:“合作小组人数4人比较合适,有男女学生混编激活合作性思维;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佐藤学先生描述的”合作学习“不是强强联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态。这让我感受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是教师应该着手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愤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称之为”互惠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佐藤学最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相关文章:
1.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方案
2.《学校的挑战》的读后感
3.《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4.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论文
5.小学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工作汇报
6.创建学习型学校方案的范文
7.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工作方案
8.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篇
9.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小学项目工作简报
第四篇:《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档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数学组王永周看完这本书,有一种井底之蛙出井观天的感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切切实实的进行了很久的学校教育改革。并多已卓有成效。
特别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在本世纪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里着实有些感到危机。一个多世纪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而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浩劫。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我有了详细地看完这本《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动力,甚至看了第二遍。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业,我们每个人都该重视。在十九世纪就是因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强于我们,才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列强瓜分中国的悲哀。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学生的“学习权”。书中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如“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因此书中认为“合作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权”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的激发。
学校的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教师。不仅学生实现了“合作”,教师也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改革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从学校内部真正的“宁静的革命”,而且是“永远的革命。“合作学习”既不是以往课堂里广泛普及的“集体学习”,也不是“分组学习”。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
就像笔者所说,在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年之际,本书对我们的确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国情不同于日本。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学校规模,班型大小,社会大环境,家庭结构等等都与之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书中我注意到在日本,包括校长在内十八名教师的学校就算是中等规模了,班级人数多在20人以下,多的不过是30人左右。而我国最少的也有30多人,多的有50人甚至达70人。
书中强调“合作学习”,极力反对“分层教学”。但也补充说明“确实,只要是设定统一的教学,’分层教学‘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第200页)”而我们的教学都是统一设定的。“合作学习”是给了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而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不允许我们的教师任意发挥的。我能够理解“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但这必须是在我们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现阶段,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适当的引入“互惠学习”,幸子和高志的例子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
再有,我国的家庭教育对教学改革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对其学习效率的左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佐藤学先生说,学校的改革需要坚持至少十年才能见效。我想说,我国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延长时间,需要“持久战”,而且需要扩大范围,需要发动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可喜的事。如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许多大学、许多古迹的免费参观,许多名人对教育的大力资助,等等。这些无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素质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已经对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年中神州大地上不断涌现出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女孩儿等等。这些对祖国的教育显然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我们应该迎合时代的要求,积极的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去,积极的支援家庭教育改革,为社会教育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适当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012年8月20日
第五篇: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杂言
从暑假的业务学习到现在,只能说是很匆忙的看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其实对于合作学习,从课改开始争议就没停止过。
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想学习,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最大可能。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是行不通,显然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不错选择。
但是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怎么说呢?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了合作而实行合作,不管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其实很多的所谓“合作”都是无效的,无用的,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本书的作者佐藤学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果断提出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年及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开展,小学1、2年级阶段不能实施。【详见第10章】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我们在认识的误区里绕圈子。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其实自课改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总感觉收效甚微,或者说是学生的参与度,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比如: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反馈讨论结果凌乱不堪等等。我想这和我们这些教学组织者在预设讨论内容,何时开始实施小组学习,何时结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学组织者,只有在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去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