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5:4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第一篇:《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 冯霞

创 建学习共同体,在学校,一是纯粹有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更多性质是一种协作学习小组,虽然也有课外自发组成的各种小团队,但更多 的是一种上课老师指定方式的小组,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组内分工(当然很多时候貌似严密的组织其实效率低下,一团散沙);另一种是师生之间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低下身段,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和探究,教师是颇有一些引领作用的,学生的学似乎也是有商有量,有互动,有提问,有思考等等,总之很是规范,但老 师的引领,总体感觉上,牛鼻子绳般的掌控力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第三种,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其主要方式以教科研组、备课组、课 题组等形式最为普遍,沙龙、项目组等也是近年常见的形态,但实际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书关于“分层教学”的阐述有14页之多,分为“分层教学落后于时代”和“分层教学有效吗?”两个小节。且都以“分层教学批判”为副标题。这就让我不得不去关注一下,佐藤学眼中的分层教学,是否就是我理解的分层教学。为什么那么多的实证材料证明分层教学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有效性,但无论是政府、社会 还是家长,却仍然固执地坚持“分层”不放手呢?第一个原因,或许我要归因于所谓优等生的阶层往往有着更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父母也更在经济、社会方面具有 一定的地位,话语权的问题,大家都懂的,即便是有些条件优越家庭孩子不能真正达到“优等”,却也总有办法跻身优等行列,话语权的归属,你能说没有偏差么?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体验往往是从个体出发的,我们单独地看A和B的差异,于是就极认真地得出必须分开教学的充分理由,但却恰恰忘了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在统一教学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在如今倡导个性化教学、分组协(合)作学习、项目集约化学习的背景下,这种“分层”是实实在在的OUT了。其实,每一个班级总有几个优等生,也总是会有几个学困生,但请务必压抑自己分层的冲动,说功利一些,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也可称为是一个由各色人等既相互竞争又制约平衡并和谐共处所形成的生态圈,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以往或许是太重视教师个体成长动力的促进了,因而难免会忽视 团队的力量。让老师眼中不再仅仅只有自己,眼中要有儿童,但眼中儿童的儿童,不应该仅仅是自己所教的儿童,而应该是所有的儿童,这是破解“功利”二字的关 键,这其实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本书的内容涉及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层面,视线所及的儿童,应该可以认为就是“整个的儿童”而不是“一个一个”的儿童,所以 我们更需要一种大局观去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无论是合作学习,还是校本研修,无论是对学力神话的批判,还是分层教学的鞭挞,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第二篇:《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读《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有感

张盼希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一本优秀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旨在通过仔细描述学校这一“现场”的动态,从学校层面来验证今日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索其可能性。学校改革的实现必须有传统的传承,必须有经过缜密思考的明晰的见识、不惧失败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对于明日教育的希望。变革了课堂,教师才会变;变革了教师,学校才会变。这条道路绝不是平坦的,而是需要庞大的能量、精力与睿智。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用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须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教学班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话,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习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习潜力。

我们虽然实行了教学改革,运用了小组学习,仔细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却不近如人意,1号帮助6号了吗,甚至有时发现1号瞧不起6号的现象,认为帮助别人就是浪费时间,有时,学习是自己孤立的学习,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协作学习关系,这种“关爱共同体”我们的确做得有点欠缺。

学校的改革既不是单凭一纸处方能够完成的,也不是照搬某种模式能够成功的。它是一种愿景、一种哲学,唯有借助日常的创造性实践的经年累月的积淀才能实现。学校改革的实现必须有传统的传承,必须有经过缜密思考的明晰的见识、不惧失败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对于明日教育的希望。在学校改革中,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

优秀学校的优秀课堂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到适合教师个人的课堂学习有效方法。

我想,倘若我们能够掌握一种洞察的力量,洞察每一个儿童和每一个教师身上隐藏着无限潜能,那该多好!我对自己说:课堂是真实的,需要自己善于观察、及时分析课堂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潜能点,这是我自己应该追求的。

第三篇:赵淑华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赵淑华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一本优秀的教育学著作。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书,受益良多。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旨在通过仔细描述学校这一“现场”的动态,从学校层面来验证今日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索其可能性。学校改革的实现必须有传统的传承,必须有经过缜密思考的明晰的见识、不惧失败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对于明日教育的希望。变革了课堂,教师才会变;变革了教师,学校才会变。这条道路绝不是平坦的,而是需要庞大的能量、精力与睿智。书中的所涉及的一些教学方法及理念与我校正在实施的“三校课堂”很是相似,所以读这本书对我们的教学理念会有很大影响,总结这半年来的三校课堂实践,结合刚刚读过的《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这本书,谈谈自己在“三效课堂”中有关小组学习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三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三效课堂”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

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我校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验中尝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第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习,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它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学习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第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第五、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近引发

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使我们的“三效课堂”更加贴近新课标的要求。

第四篇:《学校见闻录》读后感

《学校见闻录》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身为人师,与书作伴,和书交友,以书为师是我不懈的追求。

暑假,我读的第二本书是《学校见闻录》,这本书由佐藤学所著。本书中,佐藤学向读者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近80个课堂场景,告诉读者: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这些理论对我今后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书育人,重点是育人,只有先育好了人,教书才有了载体与意义。

学校是“教育的现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教育现实,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这些“现场”学到智慧与策略。这本书用学校现场的具体事实,来报告处于复杂转折期的日本的教育变化与改革动态,乃是教育学家的一项责任。学校是“教育的现场”。况且,任何教育改革的政策、理论、评论,都只能在作为“教育的现场”的学校之中,才能实现其功能,才能产生意义。

《学校见闻录》通过仔细描述学校这一“现场”的动态,从学校层面来验证今日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索其可能性。学校的改革既不是单凭一纸处方能够完成的,也不是照搬某种模式能够成功的。它是一

种愿景、一种哲学,唯有借助日常的创造性实践的经年累月的积淀才能实现。学校改革的实现必须有传统的传承,必须有经过缜密思考的明晰的见识、不惧失败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对于明日教育的希望。在东亚各国,由于曾经推进急速的现代化与产业主义化,学校教育作为出人头地的功利主义竞争教育得以普及,产生了应试竞争与考试主义的弊端。这种恶劣的学校文化的传统,并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

“学习共同体”创建的学校改革之所以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恐怕就在于为变革“应试学力”、“竞争主义教育”、“应斌教育的教学”的愿景,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不管怎样,亚洲各国的学校改革唯有通过同这些两难处境的格斗,才能开辟明日的教育。学校必须从内部变革。

变革了课堂,教师才会变;变革了教师,学校才会变。这条道路绝不是平坦的,而是需要庞大的能量、精力与睿智。除了这条道路,没有别的学校改革的方法。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通过读《学校见闻录》这本书,我对以上的话语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读书,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素养。

第五篇:《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其实我听“学习共同体”听得比较多的是创建教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拿到这本书,刚开始看书名以为创建“学习共同体”就是创建教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翻开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创建课堂上的学生学习共同体。

翻开书本,我似乎走进了异国的教室,倾听到异国的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同时也感受到日本与我国的教育中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书中佐藤学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非常理想的课堂――也就是合作学习的课堂。

一. 什么是合作学习

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讲的是基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

二. 合作学习开展的难度

1.教师的话语要有所选择,要有同学生之间的对话。

2.课题不能太简单。“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一个学生能挑战其不能达到的水准。即便布置了业已掌握的课题或是一个人也能够达到的课题,“合作学习”是不能活跃地展开的。

这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选题开展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3.为保障教学效率教师要有这样的能力:一,果断地处理单元的展开,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该压缩的压缩、该拓展的拓展。二,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亦即高水准地设定“合作学习”的课题。

4.小组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明晰:(1)应当怎样组织小组;(2)何时实施小组学习;(3)何时结束小组学习;(4)在小组学习期间,教师应当做些什么。

5.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表情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应当是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面结束。――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处理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疑惑

书中说英语最差的幸子总想关照高志,于是积极的向组内同学由美和雅惠学习英语以应对高志。高志沉默寡言,从不跟他人搭话,但英语成绩总是优秀。我看了有点不明白,英语最差的幸子是如何关照高志?幸子为什么要询问由美和雅惠再请教高志?为何不直接问高志?以我的学习经历来分析通常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似乎都会出玩跳过询问由美和雅惠这一环节的。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关系?真的是随机分组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吗?是否这只是某一特定情形的个案呢?随机分组真的可以达到让学力低下学生跳跃式地一举成功吗?对此我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书中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低学力学生的学习状况,反对分层次教学,认为分层教学落后于时代,会扩大学力落差。的确,在普校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相差不大,所以所谓的低学力学生应该是对学习不上心的学生,而书中认为合作学习能把学生的心拉回到学习上,从而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摆脱低学力的状态。但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分层次教学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四.思考

1.在我的课堂能否开展合作学习?

书中说到:在学生之间只要不产生相互的关系,或许就不可能期望“合作学习”的成果,反过来,不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与互学关系就难以培育。

合作学习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至于适不适合特殊学校的学生,也许需要实践才可验证。

2.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许只适合某些教学内容。我个人感觉很多知识还是需要教师讲授的。

3.教无定法,合作学习不是唯一提高学力的教学模式。

书中说“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应直接作答,而必须要求其“问问邻坐的同学”,让小组里的同学之间展开互动。必须养成先同邻坐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对于这一观点我持认同的态度,其实在我的课堂上合作学习已经开展了很久了,在我运用自己制作的视教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以这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了。由于我们的启聪部学生均需要参加考证,考证要求人人平等地,不存在分层次考证的情况,所以在课堂上也不能实现分层次教学,故低学力学生的学习任务与高学力学生是一样的。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先布置本节课的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方法可以是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并操作,也可以通过观看完教师制作的视频教程后进行操作或是边看边操作。这样你会发现学生们观看视频的时候都会很认真的在做笔记。在遇到知识难点的时候学生们也会问我,但我通常是通过巡视发现有同学会做的话就让这位提问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然后这个提问的同学在有下一个提问的同学的时候,他就要充当教师帮同学解决难题。如果只有一两个学生会做,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的话,我会让学生上讲堂充当教师的角色来进行演示如何操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就能慢慢的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也具备了学习网上的视频教程的能力。虽然这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合作学习,但也切切实实的让学生提高了学力。其实合作学习我们并不陌生,书中福岛县郡山市立金透小学的课例与我们之前学习的生本教育的课例就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课堂均是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的生本教育。

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学案学习等,我认为什么形式的教学均不是万能的,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将身心投入于教学、课堂中,专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关心学习、了解学生,能善于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力就会得以提升。

下载《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弗见闻录读后感

    哈弗见闻录 读后感 说起哈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哈佛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呢?美国有7位总统是毕业于哈佛,诺贝尔得奖者有33位是哈佛的,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很多......

    《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体》读后感 行政1102 1120200212 杨伟 齐格蒙特·鲍曼的《共同体》包括序章在内的九章,每一章要么从一个生动的例子开始,要么以某个神话传说引起,还有从一个概念的限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五篇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希望......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档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数学组王永周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井底之蛙出井观天的感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切切实实的进行了很久的学校教育改革。并多已卓有成效。......

    哈佛见闻录 读后感(精选多篇)

    《哈佛见闻录》读后感世界级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在报纸上或者其他媒体中也经常看到或听到有神童三岁就会背诵......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建构下的高年级小学作文教学的初探 研讨人: 研讨背景: 今天,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又在为了第二单元的作文教学烦恼了。不禁又谈起了这个老生常谈的作文话题。都是无奈与......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共同体”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含在一起的生活群体、组织或团体。 “学习共同体”一词最早见于1995年博耶尔(Ernest L Boy......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共3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共3篇)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书的作者佐藤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