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4: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领域。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读书方法的指导,读写结合的促进和激励。

[关键字]:阅读能力 兴趣习惯 方法 经典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要让学生轻松地参与阅读活动,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能把阅读当成一项任务。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抓好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适当降低他们的阅读要求,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充分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点,使他们记忆大量的文章,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消化,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一).精心创设阅读情境。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一年级的手绘本教学中,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恰到好处的提问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饱含激情的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着朗诵。在学生反复吟读中最终领悟到故事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喜欢阅读了。

(二).大胆充分的发挥想象。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小珊迪被撞伤后是怎样嘱咐弟弟给先生送钱的,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了。学生的阅读感悟,仅限于文本,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很难把握文章,诗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乡村、田野。口中诵读:“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想心中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花、是鸟,更是滚滚而来的春意,是知觉、味觉、触觉都承载不了的大自然春光。我们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知道居里夫人不仅外表美丽端庄,更永恒的是她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当我们走入社会,走进生活还能感受到许许多多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农人的纯朴,爽直,老大娘的热心助人,小姑娘边操持家务边勤奋学习的身影„„这种美丽更具体、更生动,在知行统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有质的飞跃。

(三).组织丰富的课堂游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开展形式多样课外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二.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

(一).养成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二).养成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三).养成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了解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道理。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

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等,也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还可以对文章进行点评。

(3)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这可以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等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较长、较深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并保存下来。

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多动笔墨,不仅要多做圈注、批点,还要整理、归纳、摘抄、写心得等。同时,可定期展览学生的阅读成果,并选出优秀笔记予以奖励,以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培养阅读感悟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能力,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宿。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自主性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筑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二)、尊重学生阅读情感的体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所以产生的感悟必然也会有所不同。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主体感受到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心态对待学生,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差错,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毫无顾

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在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阅读是一种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尊重学生阅读实践的探究。

读物除了提供字面显示的信息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需要读者去发现破解。由于学生的心智水平、认知经验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在发现和破解过程中会遇到很后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四.注重国学经典的浸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它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烙上了龙的传人印迹。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的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

古文的名篇佳品,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东方文学艺术的源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还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文学底蕴的积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那些古典优秀诗文,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灿烂的文化应该属于孩子们。对于经典的传承,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虽然劫难重重,但没有垮掉,一个重要 的因素是文化继承工作做得好。经典阅读是维系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经之路。自然科学不发展不行,“两弹一星”上不去,我们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就不多,但人文科学也要赶上去。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局部问题,人文科学提供的是宏观看法、全局观念。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

素质教育,关键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但是,对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比较信仰现代科技知识,而疏忽人文知识,这不能说不是今天教育的一大缺憾。实践证明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人文素质必须是达到一定水平的,应当从历史文化积淀中吸收那些优秀的人文精华,首先学会做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倡导亲子阅读。

孩子们的兴趣培养起来了,还需要精心的呵护,所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让家长知道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去了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这除了实践、考察等方法外,最简单最能付诸实现的就是大量地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坚持这样做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阅读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愿在经典的浸润下,无数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下让孩子以书为友。让阅读充满“花香”,引来天真可爱的小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茁壮成长。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创设教学悬念,培养创新精神;提倡动手设计,培养创新实践。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就脱颖而出。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途径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小学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其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可贵的创造火花。

在识字教学中,当学习“瓜”这个字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这个字与‘爪’很相似,不过‘瓜’下面的一点让我想到了一粒种子,所以就把它俩区分开了”。这时,我很惊异于这个学生思维的活跃,及时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学习生字时,要多比较、找异同、巧记忆。后来在学习“己”与“已”、“坐”与“座”等生字时学生果然各抒己见,效果极佳。这样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非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在表达自己意见和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像能力的培养。想像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一次看图作文教学中,我先为同学们出示了一张图画,它由一个残缺不全又像地球的星体、一艘火箭载着一只外形独特的动物、弯弯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构成的天体宇宙。接着我启发学生逆向思维:图画中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是什么?它与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后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构思情节:图画中的那个地球为什么缺了一大块?最后,我又启发学生运用假说思维: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假如自己就是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假如自己就是宇宙天体的主宰者……,总之,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思维方式,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像,从而把那个无声静止的图画变成一个个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活动场景。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高潮,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教学悬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1、自学存疑

自学存疑指小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每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阅读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质疑答难

质疑答难指学生在自学存疑的基础上询疑问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堂上,教师应先放手让学生把预习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来,接着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投影仪将课文插图放大,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高大形象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边看图边自读描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这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入情入境的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心中一个个疑问便在你争我辩、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得到解决。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疑拓展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只要诱发、点拨课文重、难点,激发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发表独具个性的意见,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课文《雪孩子》后,一位学生举手问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紧接着一位学生答到“雪孩子不会回来,因为它已化成水,变成水蒸气了”。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妈妈说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后变成云,天冷后雪花还会从云层里飘落下来,还可以堆雪人。”当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提倡动手设计,培养创新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创新实践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将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鲸》这种抽象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另外,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发动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的甘苦。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践,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就能卓有成效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代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就将脱颖而出。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09春教管专鹿传庆

摘要:新的时代要培养学生养成自己的自学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以及学生的接受和调整是最为关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抓住学生好胜、好表现,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内外活动的相互促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兴趣;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看,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不知道努力,怕吃苦,缺乏自觉性,教师留的作业都不爱完成,更不愿自己主动学习了。教师们需要花大量时间督促、检查学生作业。显然,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现实社会,大家感到借助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会不会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好坏。

语文自学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我操纵学习,并主动而独立地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和诱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的劳动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使学生的终身都受益匪浅,正如哲学家所说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吕淑湘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因此可以看出,教师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重视感情投资,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自信心

情感教育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先决条件。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对教师的爱会迁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会从内心受到鼓舞、激励,受到信赖,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诲。在日常的教学

中教师首先要消除差生概念,无论学生的成绩行为有多差,他都有优秀的一面,抓住其“闪光点”,对学生鼓励多一点,批评少一点,理解多一点,责备少一些,通过眼神手势以及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及时对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学生自卑、胆怯的心理,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公平、合理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始终体现民主,耐心的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因势利导,促进其他方面的提高。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活动的、带有愉快情感体验的心 理倾向。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教 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欲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乐意学,愿意学,才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收集和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作为教学活动的素材。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3、营造氛围,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 调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能通过模仿、练习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如果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就会导致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因此,教师要主动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用“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思想主导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4、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多地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我们可以把开展课外活动做为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自学习惯的重要措施。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如 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模型等活动并及时布置相应的体验作文、日记,使学生与自然界、社会的特定环境接触,成为主动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体验各种不同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这样做对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5、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培养学习的表现欲和表演欲。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激励为主,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他们展示课下学习成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对于课本中的短剧,亲自排练并创造机会让他们演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带领着读生词,领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板书,让学生批改作业,让学生模拟出试卷,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满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自信能力。

6、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被遗忘的角落”。

二、教师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进而于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国古代也有:“授人鱼,供一餐只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这种说法,充分说明了方法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观念上、教学方式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上都应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要求,要在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灵活、民主和谐,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上,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方法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每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借助于工具书,生词表等多种工具,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记录预习中所遇到的困

难。学生可以自主扩大知识面,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新课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上课注意力也会更集中,会很快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读课文;教师在板书时有时故意写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更大的收益是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刚开始时有必要布置预作业督促学生自学,预习作业的内容安排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听、说、读、写的预习要求,而且要做到有检查,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教学中教师通过方法传授与各项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养成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而自学的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不会学习。新的教学大纲再度要 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提出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 说,是指出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事实表明:只有教师严肃认真地教,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可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 和“五个坚持”。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人生长跑(日记)的习惯,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3、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尊严》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文章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身处饥饿面对摆在面前的美食,坚持要付出劳动后才进食,最后为杰克逊镇长所欣赏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对《夜莺的歌声》一文的教学,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以读促悟,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 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在此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常见学习方法有:先审题 质疑,再通读全文,然后分段细读,最后局部精读;先识字辨词断句理段,再知事明理导行,然后研究语言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第二,培养学生“三问”的能 力,问所言何物,问言有何序,问读后何感。第三,培养“三变”的能力,将语言变成生活画面,把长话变短话,把专学语言为学用结合。如《万年牢》一文是略读课文,生质疑 :文中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些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做事认真、实在?然后,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段细读,解决上述疑问。通过这样的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了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5、课外指导,拓展学生自学渠道

有许多知识是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内,要把课内外结合起来,以课内学习为基础,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去开展一些活动,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延伸,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在研究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很多学生都订阅了两种以上的报纸杂志,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内容,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另外,每口教室后墙板报定期张贴一些学习材料,这也是加强课外阅读,提升素养的好办法。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学校视网络为猛兽,担心学生深受其害。我们认为当今世界不可能忽略网络,只要利用得好,完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利用。我们让学生上网开展自学活动,查询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博客,不少教师在博客中为学生提供了联系课本知识的习题、拓展学生思维的开放题等,从而提供了一个师生互动讨论问题与共享思维火花的平台。在指导学生自学过程中,我们还十分注重与学生家

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充分利用家校路路通这一平台,针对不同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学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如我校英语教师王悦通过家校路路通的形式,请家长配合检查学生英语的朗读、听力作业,发挥了家长的作用,与老师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效果很好,促进了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加强指导,学生自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那样:“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足够重视,不断培养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2、魏书生 《魏书生教学思想资料论编》

3、贾国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色彩教学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色彩教学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兰小闺

福建龙岩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366300 摘要:美是一种心理体验,对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一生审美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而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又是精神质量和文化修养的基础。本文以美术教育课程中的色彩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个体元素应该如何实施,才会对整体能力的养成发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词:色彩教学;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也让世界变得绚丽多姿,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色彩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在人们感知美、体验美和形成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色彩敏锐的感知度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能够结合其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规律,在美术课堂上进行科学的色彩教学,则会有效的开启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欣赏的水平,激发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小学生们的综合审美素质。 设置色彩欣赏课程,扩大色彩感受范围

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初是以一种感性的认识呈现的。他们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开启着自己感受美的器官,也就是眼睛。然后发现了天的蓝、云的白、草的绿、花的红……他们带着最初对于色彩的认识进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中,从前的积淀对学生发生的作用远超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们直接给予孩子们美的形象,符合其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而且小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这也使得他们对色彩可以流向更加深刻的印象。

美术教师掌握了小学生独特的认知规律之后,就要把对色彩的教学延展到尽可能宽广的范围中去。课堂和书本上的色彩是不可能满足小学生旺盛的需求的,所以,教师要在美术课大的范畴之下为小学生设置独立的色彩欣赏课,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对自然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观察:四季树叶颜色的变化是怎样的?雨后七色的彩虹是怎样排列的?白雪和白云的白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丰富的色彩中,有思考的去欣赏这些色彩,通过量的积累等待质的改变。

当学生带着对色彩足够的感知回到课堂时,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转化为实践行为: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色彩画成一幅幅图画,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既装点教室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主题,或是自己确定主题去更换每个月的班级板报、妆点廊道等。这种主动拓展色彩欣赏范围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产生了链接,学生对于色彩的体验就会是层次丰富、内涵深入的。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美术馆、群艺馆、展览馆等人文场所,欣赏中国的水墨画、西方的油画、民间的艺术品等等,让学生在不同的艺术风格中感受色彩发生的作用,利用美好的艺术环境和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小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既有感受色彩的过程,又有表达色彩的过程,这种知行一统的教学不仅仅对审美能力产生了作用,实际上是对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

 组织趣味美术活动,观察颜色变化过程

小学生活泼好动,行为能力先于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总是喜欢用图画这一载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就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综合的能力。当然,小学一年级至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是非常快的。美术活动的组织也要有所侧重。低年级的美术色彩活动多以吹画、喷涂为主;中年级初步的认识水彩,并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组合,发现色彩变化的过程;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扎染等民间工艺。我们会发现,虽然三个年级段确定的活动不一样,但是在活动中,色彩都是以变化的动态呈现的,这对于学生辨证的看待色彩有着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可以从中更加深刻的认识三原色和由此演变而出的千彩万色,这种审美的养成才是一个客观的态度。 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发展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非常强,曾有研究数据显示,12岁以下的儿童对色彩的辨认能力是成人的2.5倍。而且,我们去观察色彩、去鉴赏作品,最终也是需要通过实践行为进行强化与检验的。因此,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画,把心里真正感受到的色彩通过画笔展现出来,不必用固定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像画太阳不一定非是红色、香蕉也并不只有黄色一样。教师要清楚的是,学生画出来的色彩可以是现实的反应、可以是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想象力的结果。而且,随着小学生年龄渐渐长大,他们会有自己好恶的颜色,教师一定要予以充分的尊重。艺术不是历史,要求真实。艺术是创造的活动,哪一种表达都有着自己的道理。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色彩教学就要“大撒把”,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使用颜色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用色过于单一的学生,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色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而那些用色过于丰富的学生,教师则要教育他们去平衡各个色彩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将画面塑造的更加协调。总而言之,针对不同学生在色彩的表达中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色彩作为美术中最基础的元素,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它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审美起点和审美厚度,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完整的美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组织要素,需要精心的培育。参考文献:

[1]彭劲.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2]廖东园.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小学色彩教学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州青少年宫.石小波.浅谈色彩学习[N].博尔塔拉报.2017年

第五篇:观《中小学生十大能力培养》有感

观《中小学生十大能力培养》有感

我近日和我的爸爸妈妈观看了由非常著名的王金战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十大能力培养》节目,王金战老师讲得有声有色,让我的爸爸妈妈和天底下所有的中小学生的家长终于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方

法。

王金战老师说,我们孩子的学习有两个影响学习的因素,一个是

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就是关于智力的开发,班里的尖子生不是让家长

批出来的,而是让家长夸出来的。要适当的夸奖,才能夸出来一个尖

子生。还有一个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的一个孩子的学习环

境,和家长的言行举止态度、老师的言行举止态度,有的同学觉得这

个老师教的挺好,就学两天,如果老师惹他不高兴了,就厌学。还有

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最重要的,还影响到孩子的学习。那比如说,一个

孩子在家长吵闹的环境下,和在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下,哪一个环境

学习好呢?再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家长冷漠的语言环境下,和在家长

温和的语言环境下,哪一个环境学习好呢?

王金战老师的一席话,让所有的家长都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一个尖子生,才能教育出一个国家栋梁之才啊!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 夏正江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詹姆斯?默盖尔教授曾对当时普通的美国中小学......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中心小学 陈忠娟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从训练思维的主动性,转换角度思考,思维的联系性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等方面的论述培养小学......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语文阅读能力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能力而伴随人的一生,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和指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逐步建构起来。具体......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体辅导方案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体辅导方案 —— 帮助成员发展受欢迎的人格特质 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中小学生与同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育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有所成”......

    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想像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 语文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效的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激发......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语感,即读者或听者通过阅读或听他人讲话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学好语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