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时间:2019-05-13 04:2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第一篇: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对立统一思想

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例如:在“乙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乙烯分子的结构出发,通过与烷烃分子价键结构的比较,键能大小的比较,得出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性质比烷烃分子中的碳碳单键活泼的结论,进而学习乙烯性质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了。又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电子虽然发生了得失或偏移,但转移的电子总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守恒,通过这一思想的影响,对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立统一思想是化学学科思想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对立统一思想的挖掘,就会使学生只看结果,忽略化学变化的本质过程,违背化学学科的认知规律。系统化思想

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规律推现象的思想。例如:在各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教师通过卤族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通过常见第三周期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在接受了系统化思想培养之后,当遇到一些未知元素及化合物时,学生就可以大胆推理,悉心求证,确定它们的性质及用途。系统化思想对化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课堂教学中系统化思想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拓宽,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基本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验观察思想

即化学知识都来自于化学观察与实验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居里夫人于1899年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发现并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并应用于医疗事业;诺贝尔经过四年几百次的艰苦而危险的实验成功研制硅藻甘油炸药;爱迪生失败二千次才获得的成功后,把曾经的失败归结为成功的必须步骤等;教师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培养学生重实验观察的化学思想。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与实验是化学学科获得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重观察实验思想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做到实事求是,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

策略思想

即解决问题策略化、步骤化的思想。例如:在研究性学习——防治水污染活动中,为解决进行防治水污染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防治水污染的程序,即探查污染途径,查明污染后果,检测污染物质,制定防治措施,实施防治方案等一系列的步骤。使得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案可循,提高了学习效率。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应联系生活实际,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教内容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的应用环节,若不具备策略思想,学生活动将会无所适从,从而使得效率大打折扣。但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策略思想的培养,也要多注重策略的灵活性。因外界条件的变化不可控制,所以在采用策略的同时,更要同时辅之于控制变量法,即有意控制一些步骤不变,而研究其中一个步骤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具备了灵活的策略思想,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新课程教育改革,所需改革的并不仅仅是形式,更是观念。在这些变化中,体现德育渗透的教学不能减弱,而应该加强。当然,在化学学科中还蕴涵着许多其他的思想与方法,只有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渗透,充分突出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之后,才是真正学会了学习。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了德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个观点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依据初中生物课本身的特点,以及生物本身 有的德育功能,要求各位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工作中特别注意的渗透教育,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厚今薄古,扩大德育教育的内涵 我国不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欲火。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质量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梦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通过介绍,使雪儿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二、注重乡土教育,增进学生德育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挖掘教材的乡土情,例如“我们出产苹果,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培育苹果的种植技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体味学有所用的喜悦,再从苹果产业的发展

第三篇: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大庆市肇源县和平乡中学----田德顺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道德教育,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发生怎样转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实施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上一再呼吁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是正气歌和爱国颂,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立足点,采用合理的方法,促成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

二、德育渗透立足点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三、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

1、《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

2、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4.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5.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这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新课改下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下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我省也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逐步地还课堂、还自主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这样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前用大量的作业,大量的讲课以及题海战术逼出成绩来的方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已经行不通了,实行省规范后,我们课堂的时间少多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靠提高课堂效率来实现教学任务。高效的课堂不但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是课堂上讲的多了,学生记的多了,但是没过几天所学的内容几乎又全忘了,这样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打造有效的高效课堂。新课改对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尽快地融入到化学课改的浪潮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有效的化学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化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打造化学高效课堂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对高中新课改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其次必须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有到位的把握。高中阶段是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的阶段;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科学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一、想方设法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高中生还只是一群大孩子,要让他们学好知识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件太难的事情。教学中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实验是研究和学好化学的基础,我们不仅做好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还补充一些趣味实验;我们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这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兴趣。高中生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而我们的化学奥秘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所以课堂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让学生积极地进入情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问题的猜想以及结论的分析总结。这样的情景导学比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要生动有效得多。另外我也穿插讲一些化学趣味故事和化学名人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我们制作化学多媒体课件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活泼生动正好能够吸引高中生的眼球。所以课堂中,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化学课上在讲同位素时,我穿插了一小段《氢弹和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四,开放化学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把所需仪器和药品提前报给实验老师,老师提前准备好仪器和药品,在课外活动时,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很多学生积极参与。

第五,我们还要注意到教师自身的涵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讨厌这个老师的话,那么该教师教的这门课学生就不会有任何兴趣去学习。所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具备一些条件:知识渊博,关爱学生,风趣幽默,乐观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同样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总之我们要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步到位。为了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当时学生可能记了很多知识,但是过不了多久又忘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很多教师常有疑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讲过很多遍,学生怎么老是不会呢?其实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八个字:允许犯错、耐心引导。如果学生暂时没有学好,那一定是在某个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教师一味地心急或者训斥学生是没用的。正确的做法,教师应该首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误。然后通过面批面该去了解清楚问题的症结。出现的问题可能有多样的原因,可能是老师的进度太快,可能是以前的知识没弄明白,还可能是有其它方面的心理负担等等。教师应当要依据问题的性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吓倒。教师应该明白,教师的宽容和鼓励是学生前进的无限动力。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学生才能逐渐地找到良好学习的方法,今后的学习就会轻松自如了。

三、注意使用学案导学法。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把学案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在学案中感觉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中心问题,把该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力。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活学、会学。学案导学法的实施分为2个阶段:

1、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印后,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课堂讨论、探索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引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当然,作为新授课,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所谓深入而浅出。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一方面让学生有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四、注意适时使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亮点,而且合作探究教学可以真正地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合作的多样性,合作中即有教师与教师间的集体备课合作,也有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合理地来使有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能使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可以让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师师合作进行集备,能让教师更高效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知识综合的问题。师生的合作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比传统教学方法要好的多。生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五、师生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深广度做好精心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再备课,相互多听课评课,通过批改导学案,发现质疑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课。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要为课堂做的准备要更多,学生要想在课堂中做到高效地学习,提前预习填好导学案的简单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并在导学案上提出质疑问题:同样重要的还有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总结。也就是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师生平时的准备越充分,课堂就越轻松有效。师生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打造化学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将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将打造化学高效课堂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既能高兴地学到知识,又能愉快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打造化学高效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观点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新课改下化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2010-09-03 20:22:29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一书中指出:传统教学方式又称“讲解——接受”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展开,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仓储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获得亲身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并非由自身主动建构而成,而是被动获得,因而不十分牢固。由于缺少能力的系统培养,因而无法开发出学生的中和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式是贯穿现代启发、导学、合作、探究与创新精神的教学。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是,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师生的互动方式更和谐,我校在“十一五”科研课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研究中尝试学案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我通过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感受到了新课改下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们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二.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学案的制作及应用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学校在“十一五”科研课题校本培训中,开展了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案的制作及应用》、《进一步规范、深化我校学案教学的几点要求》等内容,并派老师参加黑龙江省新课改培训,到衡水、昌乐、杜郎口等学习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学案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教学的理念是“先学后教、学练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案教学是我校“十一五”科研课题的呈现形式。学案的制作是建立在教师“三级备课”的基础上的,所谓“三级备课”是指首先教师先独立备课,形成对学案内容的基本构思,然后再集体备课与同组其他老师的构思综合,完成学案的编制,最后再次独立备课,完成对课堂的教学设计。学案的组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预习导学案(课前):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导学提纲等,第二部分是课堂训练案(课上):包括高考精题点拨、当堂训练(限时训练)、知识总结、疑点反馈等,第三部分是巩固反思案(课后)包括精选作业、自编题训练、学后反思等。通过学习和研究明确了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与教辅资料的关系、学案与作业的关系。教案实际上是教学设计案,是完全站在老师的角度,体现老师如何教,教案是为教师上课做准备的,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学案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在设计学案时我本着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知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我们在学案的设计上更有二中自己的风格,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所学校学案的编制,尤其在课前预习案中在学校的指导下,我们更重视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照学案照片)学案的应用要做到“五个提前”,学案下发后要做到粘贴、督察和评价。学案要提前编制完,要提前印制,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教材、学案及相关资料提前预习,完成学案中导学提纲部分,对于提高班的学生主动性强,自学能力强,可以提前把当堂训练题和课后巩固题选作,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到提前检查学生的学案的预习情况,这样不仅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而且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哪些问题,为课上教学做准备。学案发下去为了防止学生们弄丢了,我就要求学生们把学案粘在教材上,并且让课代表和小组长帮着粘,定期收上来检查,学案的粘贴和保存情况也量化到小组的评价中。通过三个学期的学案教学,我们发现还是把学案粘在教材上保存的时间长,并且便于学生们复习。(展示高子航的学案)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研的重要任务是课堂教学“九大环节”与学案的有效结合,尤其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点评深化这两个环节尤为重要,老师在对学案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学生能自学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学不明白的要小组研讨交流,如果实在有困难老师必须讲。在学案教学中我们全体化学教师会牢记“先学后教、学练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我们化学教研组通过教研结合课堂教学,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使我校的化学学案做到了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我们全体化学教师很快转变了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学堂,成为学生们自己的讲堂,为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

(二)学生对学案的预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要想让学生做好对学案的预习,教师必须做到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前教师要把学案以小组的形式提前收上来,进行批阅,这个环节很重要,如果操作的精细,评价的合理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班的学生每天早自习都会主动把学案交到我的桌子上,因为第一名交上来的给小组加5分,第二名加3分,第三名加2分,其他后教的都给加1分,这样每天早上小组长们都比着教学案。学案的上交一要速度,二要质量,如果一个小组6个人学案预习都得A,那么就给这个小组加5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小组既是第一名上交学案又是小组全A,那么这个小组就会得10分,同学们的热情特别高,这样做不仅保证了预习的速度同时也保证了预习的质量,为高效课堂做准备。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小组合作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小组合作学习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小组合作学习能做到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课上怎样把学案与教学有效结合,这非常重要,要做好就必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我了解有些学校的老师也搞学案,但是课上还是按老路子讲,结果学生的学案成了一张白纸,根本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学案中【自主学习】的部分因为学生已经自学完成,所以课上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测,可以随机点或者抢答形式或听写等,但要注意必须有评价,学生们才有积极性,才会变成自发的行为;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由小组同学定时讨论解决,有问题向老师请教,然后给学生们展示的机会,一般把这个机会给每个组中的待优生,可板书、可口头表达,展示结束后机会就转给每个组的优秀同学,对展示的问题进行点评(包括字迹工整程度、知识点的准确程度、对重点问题的点拨、扩展和延伸),这一环节中所叫的同学都是随机点的,目的是让全班同学都参与,提高整体的能力。在教学中最开始课堂的教学速度很慢,但后来随着同学们主动意识的增强和评价机制的完善,课堂就变的高效起来,比如在待优生展示时,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自发主动地讨论【当堂训练】的内容,有的小组进行的特别快,展示结束他们的【当堂训练】题已经弄明白了,最后全组同学再帮助这位展示的同学。我发现在课堂中作为老师的我真正做到了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通过实践我发现我必须还应是评价者(评价学生们的课堂表现、点评重点知识点等)。课堂真的变的高效起来,孩子们不断的带给我欢乐和惊喜。每节课上完后都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个体,这种感觉太好了。

(四)每周一次的自习考试是高效课堂的检测

自习考试内容是依据高考题型设计的,化学选择题7---8道,大题四道,答题时间一节课,自习考试的成绩也量化到小组评价中,不同的分数段加的分值不同,这一形式也促进了课堂的高效。自习考试就像一面镜子,学生的成绩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成正比的。我班的同学(提高班)每次测试的平均分都是80分以上,比普通班都要高20多分,这是高效课堂带来的收获之一。

(五)评价机制是高效课堂的血液

要想实现高效课堂,老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还有评价者,把机会还给孩子们,这就要求必须有评价机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评价机制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贯穿了高效课堂的始终,评价机制要想运用的好,就必须调动小组的同学们,让同学们进行自主管理、自主评价。

三、成果实践效果我在高二的七、八班进行了高效课堂的研究,高效课堂的研究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也真正的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通过对高效课堂的研究,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且学生们的成绩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08—09高一下学期期末连考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高分93分,及格人数50多人,而希望高中只有3人及格,最高分69分,我们90分以上有三人,而市五中90分以上5人,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作为普通高中的我们如果想取得高考的成功就必须走高效课堂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高考的全面胜利。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我认为关于我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和突破是学案教学的应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建立,这也是我打造高效课堂的法宝。我想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如何打造化学学科的高效课堂应是所有处在一线的化学教师都想探讨的问题,我想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我所撰写的报告能够给辛辛苦苦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带来教育的欢乐。同时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给出真诚的见解。

第五篇:德育课堂渗透研究

“德育课堂渗透研究”实验计划

2007--2008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小学德育纲要》,围绕教育局德育工作意见和学校工作意见的有关精神,在不断积累总结经验的同时,逐步改善工作方法,更好地把学校德育工作做实、做细。

二、实验目标

德育教育是融于各学科的教育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贯穿于各学科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1、挖掘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教师在上课时,适时适度自然有机地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各环节中掌握时机灵活地进行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善于捕捉鲜活的事例,把握身边的契机,循循善诱,常有立竿见影之效。

3、延伸教材内容进行渗透。教师授课时,注意活化教材内容,对课文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和发挥,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摄取到的教育信息联系自己实际去思考,用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联想内化这些信息,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通过教师自身良好形象和健全人格的魅力进行长期渗透。

三、保障措施

1、保证理论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组织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基础。

2、校内组织全员性听课活动。

3、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保证经费。

总之,所有课题组教师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胆进行探索,和同事们交流经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在今后会做得更好,让我们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进步。

下载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能够迅速适应高信息化、知识化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是......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理化初级中学 王兴平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化学德育渗透计划 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机地......

    论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论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数学教学......

    新课改下的人本课堂

    新课改下的人本课堂 ---如何改进学生的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面对的是四五十人、五六十人的大班级,这些新的学习方法,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去运用?这不是一......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有效性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 当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 刘宗慧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教学误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