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新常态教育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在第一阶段我们五分方面来进行探索
第一方面: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科学依据,能与国家现行的教改制度接轨,我们先后学习了《人本主义论》、《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建构主义论》等内容,通过学习拓宽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找到了研究的方向,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科学的生命力。第二方面:开展问卷调查
课题组全体成员为了给二高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二高学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我们开展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问卷调查,并详细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期待课上教师能够多提问,多给他们提供思维的时间和契基;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合作和交流; 内容能够由浅入深、慢一点的去渗透,课下能够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教师给设计的一些小任务 立足于调查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了有利于二高学生成长需要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活动;利用学生课后自习和晚辅导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尝试探索实践活动。
第三方面: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活动
课题组全体教师凭借理论的指导和多年教学的沉淀,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内容上注重了初高中的衔接,并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整合;问题设置注重循序渐进,点点渗透;思维引领注重启发性,以有助于创新思维的生成为核心;学生活动多样化,除课堂提问外注重小组的合作探究;给学生充足的研讨时间和展示时间。为了让课题组教师的新常态教学能够彼此借鉴,互通有无,课题组先后进行了5学科的新常态授课模式展示,并立刻组织研讨。经过三个多月的探索实践的艰辛跋涉,我们收获满满。我们初步形成了四种新常态教学模式,分别是: 三维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浸润教学模式
有关这四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二年八班初见成效,各科成绩及综合素养方面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在下一阶段还要做进一步的实践、分析、论证。通过这三个月的的努力,使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深刻认识到: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还是教育实施的时间,大部分都在课堂上,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能不能尽善尽美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去引领去影响、去教育学生,是新常态教育策略研究的关键所在;课堂是新常态教育策略研究的核心阵地之一,教师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是新常态教育策略研究的策略之一。
第四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
新常态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更关注学生是否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二年组尝试的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工作。课题组全体成员针对二年组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自主学习活动:先后有学生走上讲台当小先生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小先生的讲课比赛活动;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小组与小组;组长与组员、班与班的研讨活动。以整个二年组全体学生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活动;以二年组学生为单位的自主艺术素养文艺展示活动等。通过自主学习的探索实践过程,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学生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当老师放开他们的手脚时,他们真的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事实告诉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彰显他们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模式已经在二年组初见成果,那么它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我们课题组将在下一阶段在其它年组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第五方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新常态教育关注的不仅是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课题组组织了“北山公园我最美”
“学生校外拓展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 孙应早
本课题研究在半年多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
(四)、通过问卷调查和家访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③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拼命学习其他学科来弥补数学的漏洞。
④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3、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等。
(五)、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初步探究转化学困生实施方案。
1、转化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类型学生一般听课是没问题的,老师讲的他们都能明白,只是需要动用转换思维,或者需要阅读理解题意时就出现了困难。这样,我在做习题时段的教学中,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给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做,而另外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难度相应降低的题目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并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包括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课内解决不了的,甚至延伸到课外。
2、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指导。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并逐渐通过培养形成能力。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3、对学习无兴趣、动机缺乏的学困生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我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我县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成因是个体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学习方法不当,对偏科学科无学习乐趣,没有学习动机,怕苦,无耐心,意志薄弱,只凭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有严重的偏科思想,对前途感到暗淡。对其转化策略,主要做到两个方面,即学科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兴趣,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的对策,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方法指导。
第三篇:《新时期家庭教育实用策略研究》课题第一阶段总结
《新时期家庭教育实用策略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总结
海拉尔区新农村小学
《新时期家庭教育实用策略研究》课题第一阶段总结本课题自2012年4月开始申请立项,本课题被确定以来,在教育局、教研室及关工委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同时,按照课题实施的方案,我们也作了具体大量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我们第一阶段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初步摸底,了解到这些孩子生活、心理、家庭状况。
有孩子与父母沟通很少或根本无法沟通占极少数。大部分孩子听父母的话。生活融洽的较多。
还有因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学习、生活没人指导监督占极少数;生活无人照管的没有;学习不够努力占极少;厌学的没有;经常感到孤独的没有;烦恼来自家庭的也没有。心态不十分正常的没有。
二.初步分析了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现状。
1、从各班班主任提供给我们的一些违纪学生档案中我们还发现,我校的“问题学生”有来自留守学生的。但情况不是很严重。虽然是这样,也让我们感到我们课题组责任的重大,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隐形的压力,来自留守学生教育的严峻形式的压力。
2.制定了《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查》、《家庭教育生存状态分析调查问卷》、《留守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问卷》、《家庭教育现状对比研究调查问卷》,也进行了实地问卷,下一步我们将对四份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方案。
3.课题组成员还撰写了1篇教师个案,家长委员会编写了
1篇家长个案。我们将在年末出版一期农村学生教育个案集。
4.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书籍,集体研究行动方案,做好笔记,定期召开课题会议,总结前段工作进展,安排后期工作。有机会还要安排外出学习。
三、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但是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问卷调查设计有地方不太合理。后面设计的的在完善一些。
2、调查人数要面对全体。让所有学生参加。
3、调查的方式应多样化。
4、活动在细化一些,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有专人负责。拟定出活动主题,最好一周一个,有总结,有照片。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氛围。
5、在活动的方法上在具体一些。便于操作,效果又好。
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把握好研究方向。
(1)、课题组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教育是加强农村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儿童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农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课题组必须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各个环节。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农村儿童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农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课题组要求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农村儿
童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儿童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课题组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对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位老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力争在培养农村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新突破。
第四篇:加强学习研究适应新常态
加强学习研究 以新作为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顾名思义,就是指未来一段时间要持续的一种新的正常的状态。新常态的“新”,就是不同于以往,“常态”就是一种相对稳定、正常的状态。新常态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大跨越、大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正确认识新常态,从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上不断更新,以新作为适应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提高思想认识,领会深刻内涵。新常态的内涵是什么?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要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打造“绿色GDP”,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我县来讲:就是“要发展、要变化、要城乡面貌改变。要青山绿水,要群众幸福满意,也要好的社会风气”,就是要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的工作理念,就是要保持调结构、惠民生、美环境的工作思路。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当今社会发展,随着汹涌而来的信息流、技术流,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如何在激流勇进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是我们所要迫切深刻思考的。古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浪潮,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技能。加强学习,就是要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学xxx省、市一号文件关于
第五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课题《学困生转化与方法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 :姬福霞,宋艳霞
本课题研究在近期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
(四)、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③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拼命学习其他学科来弥补数学的漏洞。
④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0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3、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等。
(五)、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初步探究转化学困生实施方案。
1、转化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类型学生一般听课是没问题的,老师讲的他们都能明白,只是需要动用转换思维,或者需要阅读理解题意时就出现了困难。这样,我在做习题时段的教学中,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给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做,而另外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难度相应降低的题目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并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包括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课内解决不了的,甚至延伸到课外。
2、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指导。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并逐渐通过培养形成能力。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3、对学习无兴趣、动机缺乏的学困生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我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我县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成因是个体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学习方法不当,对偏科学科无学习乐趣,没有学习动机,怕苦,无耐心,意志薄弱,只凭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有严重的偏科思想,对前途感到暗淡。对其转化策略,主要做到两个方面,即学科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兴趣,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的对策,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