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用语文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

时间:2019-05-13 04:1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窦桂梅:用语文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窦桂梅:用语文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

第一篇:窦桂梅:用语文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

窦桂梅:用语文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

窦桂梅,女,1967年生。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先后获得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 》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

“就想当个好老师!”这是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心声。为了这个最最素朴、但已然融入她血液的生命冲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窦桂梅老师不断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对传统语文教学观的超越。她以特有的生命激情和求真思想丰富、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也拓宽、厚积着语文的生命。

超越、再超越,是窦桂梅的生活姿态,也是她永恒的追求。她就是在一次次的追求超越中,锻造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超越让她不断站在新的坐标上冷静沉思自己所执著的事业,并逐渐潜入语文深广的文化天地,为学生稚嫩的生命成长基奠下丰厚的精神养料。超越是自我否定后生发的强烈的精神吁请,超越的前提是自觉的反思,只有走向自觉的自我状态的反思和专业反思,才会走进宽广的人生境界,虚怀若谷,张弛自如。1998年,窦桂梅初步形成了语文教学“三个超越”的主张,即“语文教学要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在这种“超越”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窦桂梅选择超越的勇气和智慧,“三个超越”并非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彻底否定,而是基于此的扬弃,是以此为基点的新的迈进、拓展。

课程,在超越下走向统整。在超越理念的引领下,窦桂梅潜心研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又联想到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结合使用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教材,提出了“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对以往单薄的语文课堂的一次大整合,它追求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有“主题”的课堂使零散的文本信息在特定的预设引力的牵动下走向意义的统整,围绕那些“连接孩子精神世界”,与生命体验有关的属于“人生意义”的主题进行整合、积累并最终走向自省。主题教学用廓大的视野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语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并于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 栖息地。“当一个主题愈有意义,愈被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认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密切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①在精心选择的主题下实施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就像一曲充满人文性的大气、厚重的乐章,而与之交融一体的工具性,也不再是脆弱、断续的音符,人文与工具,将共同演奏出富有生命激情的语文教育交响乐。

生命,在超越下深度建构。“超越”理念的提出映射了窦桂梅对生命可能性的深刻认识。可能性是人的最伟大之处,更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在自由、开放的课堂天地里,学生、教师以及多个被开发的主体形象由于同一主题的索引而走向沉思、品悟,并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被一串串新的追问推向更多的意义“空白点”,进而获得对生命、世界新的体认和思考。语文是一门作加法的艺术,在这一艺术世界中,愈是读厚语文,便愈能深入生命;愈是于浅显处辟蹊径深思语文,便愈能洞悉生活中蕴藏的智慧与哲思。主题教学的实施强调处理好三对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母语文化的关系,自我的确立。从无限纵横地看世界到无比深刻地内视自我,蕴籍深厚的主题教学就如同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容纳了自然人和社会人各不相同的情状,又包括着母语文化的承继和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内含了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精神环境,而这个巨大的背景将最终指向学生自我生命的深度建构,即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养成。在窦桂梅看来,教师并非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背景的学习中汲取营养,从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并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学生的生命厚度就是在这种博大的文化蕴含中,由于一次次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而不断累积。

窦桂梅老师在小学语文教育这一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已远远超越了当下的教学水平,她宏博的人文情怀和深遂的思想透视把一个个值得深思的生命“主题”植入每一个学生稚嫩的心田,并伴随他们一起思索、品悟。本篇撷取了凝聚她教育智慧的几个片段性文字,愿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一、语文:不遇中有遇的艺术

①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2期。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走出语文,在这一路的精神漫游中我们会遇到什么,窦桂梅老师的课堂给了大家一个深刻的启示:语文是一门不遇中有遇的艺术。一位哲学家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着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了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了心灵看到的地方。”眼睛看不到的世界心灵可以尽情畅游,语文似乎蕴含着老子笔下“道生万物”的哲学玄思。在文化的大场域中读厚语文,使学生的心灵延伸向文字以外的世界,窦桂梅老师就是这样解读着一个个颇具意味的文化主题,并使其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之思的一部分。以下我们窦选取桂梅老师《游园不值》的部分课例来看她对语文这门不遇中有遇的艺术的诠释。

(一)与文字相遇

窦桂梅老师从来不忽视文本中的文字教学,在她的课堂中,文字就像一串串进入文学世界的密码。她带领学生用那些极富表现力的文字铺垫主题,并细细揣摩,变单纯的文字识读为融情感与色彩为一体的生命体验。和学生一起潜入文字,与文字相遇,相遇的何止是文字,文本中那份情感,那种情境不都隐藏在文字中吗?

师:雨过天晴,咱们和叶绍翁一起乘兴游园,在‚不遇‛中遇到一些什么呢?让我们先来读读,再聊一聊。

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

师:同学们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些景物。结合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了解。生:‚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种门。(请你用个词形容形容这扇柴扉。)

生: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很简单,就是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生:我知道苍苔是—种绿色的植物,苍苔的‚苍‛指绿色,‚苔‛指苔藓。它一般长在石头的缝隙和潮湿的地方,很滑。如果你站在这个地方的话,很容易跌跤。(教师连连点头,表示赞成)师:嘿嘿,生气吗? 生:不生气,好玩、有趣,很有生趣。

师:多会说话,有趣,还加生趣。那是因为它给我生活带来了——(生:乐 3 趣)生:我说说‚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师:春天的什么时候? 生:初春。

师:看呐,(一边出示课件,一边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的时候。学子们抬头望着那杏花,这给他们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和叶绍翁是好朋友的陆游,他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与文字相遇,就是通过对文本中重点“词语”的朗读、品味、推敲使学生心中有“像”,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库,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汉语“言、形、意”三者关系的思考。

(二)与文学相遇

是语文课,教师就要带着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走一遭,在文学的殿堂里来一次精神的沐浴。什么是文学?窦桂梅老师时常强调,语言文字后面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要咬文嚼字,因为里面有文学,有人文性。人文不是明摆着的,它就蕴含在课文中。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思考,潜心琢磨作者语言运用的巧妙。只有好好研究,才能挖掘出语文的魅力。

1、品怎么‚怜‛苍苔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这句‚怜‛就能够表现出来。‚怜‛就是爱惜。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嫌‛,为什么换成‚怜‛呢?

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作者刚刚开始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不喜欢来游园,所以诗人不应该用‚嫌‛,应该用‚怜‛。这样,才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不仅是说园主人,好像诗人也嫌苍苔。还有,因为这个‚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园主人是嫌弃我,怕我踩了他的苍苔。这是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但是不管怎样,最后还是用了一个‚怜‛字。

生:他舍不得‚踩‛苍苔,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既然同学说的这个怜是‚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也有惜了。

2、悟怎么‚怜‛柴扉

生:对柴扉的‚怜‛,我从这个‚扣‛字中能体会出来。师:‚扣‛的意思是—— 生:‚敲‛。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我觉得小‚敲‛和小‚扣‛,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那首诗中用‚敲‛好,这首就不合适。

生: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那‚小扣‛是—— 生:轻轻地‚扣‛。

师:注意,这个‚小‛字儿,还想起了一个成语,叫—— 生:小心翼翼。

师:来吧,让我们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扣柴扉。

师:虽然我性子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教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师:又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学生齐说:心弦)。师:就这么扣啊,扣出了对园主人的——(学生说:尊重)。师:对啊,也扣出对春天的——(学生说:喜爱,热爱)。

3、赏怎么‚怜‛红杏

生:我从‚出‛中看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了不起。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生:如果没有‚关‛的话,红杏就像野花一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所以这一‚关‛,就显得红杏特别的富有魅力!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

生:杏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满‛字。

师:既然这样,请你来找找,春色满园的‚满‛和哪个字相对? 生:一枝红杏的‚一‛。因‚一枝红杏‛而‚春色满园‛。生:这里用‚一‛好,越少越好!越少就是越多!师:那‚一‛就是‚满‛?我想起了老子说的——

生:(在老师引导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一‛就是‚满‛。

师:难怪后来,这一枝红杏被后人概括成一个成语叫‚春色满园‛。把这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的特别的爱!(读略)4.和红杏对话

师:你就是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我要和你说说话。师:红杏,你好!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在园内看到了杨柳啊、小草啊,他们都说外面的春色更加漂亮。我已经按捺不住激动,想走出这堵墙。

师:于是,你就出墙来了,是吗?哦,也感谢园内的植物这样关不住你。既然你出来了,我就问问你,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看到的春色比园内更多,(学生语塞,教师指板书),有苍苔、柴扉。全都是春色。因为我有梦想,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就出墙来了。

师:你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你有渴望,你有梦想,加上你的毅力,就实现了你的——(学生说:梦想)。

5、和园主人对话

师:园主人也来凑热闹。我呀,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哪,就是叶绍翁。叶绍翁们哪,你来游我这园哪,看到了这么多的景,又有这么深的感情,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

生:园主人啊,你知道吗,我穿了木屐鞋来游你这个园子。不过,我还是害怕我的屐齿留在苍苔上。我很怜惜你的苍苔,你知道我是怎么走的吗?当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你的门前,轻轻地扣你的门,可你就是不给我开门。我又舍不得,怕把你的柴门敲坏,就在那等啊,扣啊。你虽然没有给我开门,可是那满园春色,6 哪里关得住啊!

6、回到‚不值‛

师: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吗?(学生摇头)师: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呢?(学生说:想象出来的)师:原来只要心里有,想象园子有多热闹,园子就有多热闹;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原来心有多大,园子就有——(生:多大);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生:多美)通过“品怎么‘怜’苍苔”、“悟怎么‘怜’柴扉”、“赏怎么‘怜’红杏”、“和红杏对话”、“和园主人对话”、“回到不值”,窦老师带着她的学生们在丰盛的文本中分明看到了及阶的绿苔、满园的春色;也在叶绍翁与园主人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了一番。“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多美”,这样的生命发抒是只有真正沉入文本世界的内部才能体验到的。经过一系列的阅读体味,学生于“不遇”中相遇了文本中最细腻、最柔软的纤维——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学气息。与文学相遇,学生尝试着与文本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有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化文本语言为学生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而且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三)与文化相遇

如果学习语文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上,或是仅仅抓住语文的文学性,那语文就只能是语文了。我们不应忽视一点: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走到文化的角度,这是最重要的!怎么样把学生面前的文字、文学最终落脚点引向文化?这就是窦桂梅老师一直追求与探索的文化主题!时空变了、人变了、环境变了,而几千年来没有变的是那个文化主题。

师:让我们永远把这枝红杏藏在心里。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还有必要进园子里去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吗?(学生说:没有必要了)师:请你先读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说说自己的看法。(补充《雪夜访戴不遇》)

生:因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师:哦,这句话,你根据哪句来的? 7 生:《雪夜访戴不遇》的最后一句。我觉得这与《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哦,谢谢你,你发现了。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我们却发现不知中的有知、不可能中的可能。正如王子猷游访戴安道一样,我在路上已经获得了最美的精神享受,所以——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见园主人?

师:原来这‚不值‛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意思。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了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

生:遇!

相遇文化,解构主题。值此,窦老师文化主题的教学魅力已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在经过与多个文本的交融与碰撞后,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对比内化,整合升华,达到了从文本中吸取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的目的。文化主题是一个永恒思考的话题。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窦老师带着学生在残柱下思考“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必然毁灭的是什么”,“永过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学习《秋天的怀念》,她又和学生一起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由《葡萄沟》而使学生的眼睛看到那些“属于生命印记的家乡”。什么是主题?在窦桂梅老师看来,它可以是一个话题,也可以是一种情景、一种情境、一种思考、一种场景、磁场„„概括起来还是一种文化。

与文字相遇,我们听到了词语的灵魂在歌唱,看到了文字里的生命表情;与文学相遇,我们品悟着文字背后浓郁斑斓的智慧,驰骋在那个奇谲诡异的文学世界;与文化相遇,我们思索着一个个关乎生命与存在的文化主题,收获了一份丰盈的精神大餐。语文是一种不遇中有遇的艺术。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能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语文素养在对精神相通的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 8 基。”

二、语文,在细节处唤醒学生的心灵

在窦桂梅老师看来,教育就是一堆平常的细节,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于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准。课堂如人生,细节的精彩足以让生命的质量越发精致。窦老师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细节中建构了课堂教学的生命,也在一个个的细节中张显了文本的生命,唤醒了学生的心灵。

细节悄隐于文本的各个角落,等待敏感的读者去发现、去放大。窦桂梅是一个善于发现细节、放大细节的老师。放大,再放大,细节的琴弦划过学生的心灵,由柔软逐渐强烈,留下一串串振聋发聩的音符。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走”、“任意毁坏”、“放火焚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文中三天三夜的漫长焚烧: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要几分钟,录像出示“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全体静场,在这一段无声的录像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房倒屋塌的场面,仿佛看到了烧焦的梁檩带着火苗砸下来的场面,仿佛听到了名画珍玩在大火中哭泣的声音„„”“于无声处听惊雷”,透过这半分钟无声的大火,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那一惊心动魄的惨烈场面!作者的情感如游丝一般潜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等待有心的读者去细细品读。语文阅读就是要带领学生在细节中仔细揣摩文本的个中滋味,使学生的心在细节的品味中敏感起来,多情起来,也细腻起来。

在细节处推敲主题,使细节升华,再升华,引导学生于平常语中读出深刻,读出发人深省的人生至理,窦桂梅就是这样浅入深出将学生引入一片别有洞天的世界。语言的深处往往包蕴着丰厚的情感与内涵。《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一句“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成为了窦老师凸显文本主题的切入点。“好好儿活”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存在的思考。窦老师引导学生走进“娘俩”的世界,以“忍”字为眼,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形的大爱——好“好好儿活”;又借菊花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再进一步走近学生,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9 一言断流,一句话牵引了整个课堂,学生在母亲的一句话中体味着生命的永恒意义。细节的精妙总青睐善于发现的眼睛,对细节举轻若重的处理足以见得窦桂梅老师语文教学的魄力。在细节处另辟蹊径,推敲主题,升华主题,这似乎有背于传统语文课堂对文本的把握,但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窦桂梅老师这一独特的探索与发现给学生的心灵带去惊喜的同时,也拓宽了语文阅读的生命。

大而化之的语文课在学生心间滑过的是浮光掠影的浅薄与淡漠,语文是一门需要用心雕琢的艺术。让学生的心在躁动中安静下来,用不经意的细节去扣拨学生心灵中最柔软、最敏感的琴弦,唤醒他们生命中蛰伏的真、善、美,这或许就是窦桂梅老师用细节教学的用意吧。

三、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能够在语文课的字里行间相遇文学、相遇文化、相遇精神,这样的课不能没有温度,不能没有广度,不能没有深度。温度、广度、深度是窦桂梅老师为主题教学构建的三个维度。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体现这三个维度,窦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

(一)温度——基本性

善教的老师就像一个磁场,她极富魅力的语言导引和情绪调控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课堂的节律和学生的心律和谐共生,形成一个温度适宜的气场。窦桂梅是一个充满思想、富有激情的老师,她的课堂更是充盈着激情与思想。

课堂要有温度,教师便要唤醒学生、感染学生。在窦老师看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情感储备和调动——悲喜愁乐、酸甜苦辣;教师必须让自己、让学生通过文字“怡情养性”,让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健旺起来。窦老师是一个时刻都充满激情的人,听她的课,行到高兴处,慷慨陈词,学生也会随她的情绪而跃跃欲试;讲到感人处,气定语咽,学生也会随之真情萌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总会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她发人深思的语言和对文本独特的解读视角常使一篇看似简单的文章透射温暖的智慧之光,学生的心灵正是在这种暖 10 暖的慰藉下丰厚起来、成熟起来。

没有情感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缺乏情感厚度的教师该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激情的外现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深沉,有的奔放;有的如“小桥流水”,有的似“海潮汹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这种温度一定是生命自然和谐的暖度。对此窦桂梅老师认为,教师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师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缘于一种真实人格的外露。那就是,无论什么性格的教师,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而这,就是他个体化的激情。

正是在那种暖暖的气流激荡下,窦老师的课堂自然流泻出师生对文本细腻的触摸与体味,也引发了师生自然和谐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在文字中感叹《皮斯阿斯和达蒙》的友谊;记住历史的阵痛,承受《圆明园的毁灭》的重负。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忘情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可以穿越时空,看伏羲占八卦,看仓颉造字„„也可以想见,当学生在课堂这条“温暖的河”中形成生生不息、集腋成裘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一定不会感到世界的干枯与人生的苦闷。

(二)广度——开放性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穷尽力量教好课文。一个学期的几个月里,老师拿着教材一课时一课时、一篇一篇地教下去,却最终也没有走出课文的“井”。语文教师要使教学具有开放性,就必须用开放的眼光审视教材,用开放的眼光对待课堂。对此,窦桂梅老师认为:诚然,教材在特定情境下,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我们自然尊重它。但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圣经。正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教程标准》教材选文建议中所说,虽不是教材上的文章,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的发展需要”,只要“符合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

教师应该把语文当作“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窦桂梅老师很看重对教材的建构。这样的实践和探索带给她很多启示。比如,一本教材,里面的课文,哪些应当精读,哪些可以略讲,哪些文章只需快速阅读,哪些文章值得细嚼慢咽;在引领学生触及一个文化主题 11 时,教师该如何处理教材,需要引入哪些适宜学生年龄特点的资源,如何重新组合这些资源,生成新的含义,等等。俗话说,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所以,教师要从一节课、一篇课文的精雕细刻里走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深广的生活海洋。

语文教师不仅要用开放的眼光审视教材,更要用广博的视野对待课堂。对此,窦桂梅老师认为,在课堂上要好好学习语文,但绝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是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但课堂的广度不光是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窦老师所探索的主题教学就是选择那些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使课堂在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点”中形成一个文化场。用开放的视野去关注一个个文化主题,多角度的审视必然让学生的心灵在这种历练中走向深刻。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才能深刻地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味人生。

(三)深度——发展性

有人说课堂的肤浅源于我们对教育理解的肤浅。在许多人眼里,教育的模板是欧美,在畅销的教育书里,欧美学校总是被描述为只有轻松而没有负担、没有痛苦、没有难度的教育。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还是用思维和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一个只有生理发育、没有精神发育的人,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对此,窦桂梅老师认为,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没有激情的课堂像一潭死水,而没有思想的课堂则像一口枯井。语文课堂呼唤深度。

这里的“深度”,对教师来说,是要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把这种深度适当地藏匿起来,将阅读体验的权力和时间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这种生成的深度,往往有赖教师的“拨弹”。所以,在引导的过程中,窦桂梅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与学生言语的深度。在她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在远离言语的地方蹒跚徘徊,或者刚进入言语的浅处就折道而返。潜在课程资源遭到浪费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挖掘的能力。

走向课堂,就是要走向庄重和严肃。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语文性”、“情感性”、“思想性”能走多远、多深。例如,在学习魏巍的《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窦桂梅老师设计了以“亲人”这主题的课堂教学。窦老师认为,在这小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把“亲人”这一主题讨论得全面而且深刻的,学习的关键在于让他们带着对“亲人”的体悟去感受更为博大的亲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了,还会将感动内在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学习去爱。这也正是主题教学的根本追求——在学生心中播下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让下一代用双手接过并承担起人类弥足珍贵的真、善、美,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设者。对语文教育而言,也就是要培养我们孩子热爱并认同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母语,培育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寻根认祖,饮水思源。在此,窦老师的一段话颇具启发性,“教师须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处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

第二篇: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范文]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

放眼世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纷繁复杂的景象,其中惨杂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好似一个大观园。那我们如何在其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 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呢?心态决定了一切,我们要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就会对你哭。”这正如你的心灵,如果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那你就会发现世界竟是如此美好,处处充满阳光。相反,如果你用丑恶的心灵看世界,那你只会觉得世界过于狰狞,处处都存在着阴霾。因此,只有以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你才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那怎样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呢?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就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寻找美的眼光看待他人……总之,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就是用微笑面对一切。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以前,试验过无数种作灯丝的材料,但却屡试屡败。他的朋友对他说:“你试过这么多灯丝,都失败了,你干脆放弃吧!事实证明你是不行的。”爱迪生听后,笑着说:“我并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许多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后来,爱迪生终于在这无数次“发现”后,找到了真正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从这位伟大发明家诙谐的言辞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爱迪生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正是他那美好心灵的精神焕发。他用微笑面对了失败。

一位哑巴少女在被人问及不能说话的感受时,并没有感觉尴尬与伤感,相反却以始终乐观的美好心灵对此作出了回答:我虽不能说话,但我还是幸福的,我能听,能写,能唱歌,会跳舞,虽然命运夺去了我说话的权力,但我依旧能享受这美好的世界。她这用笔写出来的回答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她那美好的心灵一直延伸蔓延到人们心底最深处,激励人们不断向前……她用微笑面对了挫折。

其实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这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只有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我们才会真正拥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最终走向成功!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笑对自己,笑对他人,笑对命运,笑对人生……

第三篇:用爱心浇灌学生心灵

用爱心浇灌学生心灵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十年前,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能成人,让每一位家长都放心。在这十载耕耘中,我付出了耕耘的苦辣,收获了成功的香甜,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钥。”

也许大家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我们挑灯苦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传授学生知识,有时却发现他们的热情不高,眼神不够渴望;当我们认真投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调皮个性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曾经,我的心一点点冷却下去,甚至有说不出的恼火、伤心。但几乎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又能表现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欣慰和感动,又一次次地温暖我的心田。当我疲劳时,孩子们会用他们稚嫩的小手为我捶背,给我捏肩;在节日到来的时候,孩子们会送上美丽的鲜花和漂亮的卡片,还会对我说“节日快乐!”;在闲暇的时候,孩子们会粘着我说这说那;在外出时,孩子们会主动的拉住我的手,想和我一起走„„这种种的举动,都一度让我感动不已,这不是用金钱能买到的!这就是爱,世界上除母爱之外的另一种无私的爱。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你在其中就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我们班级有一名学生,大家称其是“无药可救的学生”。他上课时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每天课堂上的东西都学得稀里哗啦;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和同学动手动脚,要么抱住同学不放手,要么用红领巾勒住别人的脖子,别人痛苦不堪的时候,他却感到非常高兴;作业不爱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这样的他,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严重影响到了他的集体生活。我想,这要是我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放弃吗?我决定给自己一次机会,也给学生一次机会。我发现苦口婆心的说教对他似乎像在唱催眠曲。我试着改变交流方式,而采用书面交流。第一次在他好不容易补上的作业后面,我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上进心。老师愿用真心换取你的进取心,行吗?”过了好久,他才在我的话下面写下了这么一句:“老师,我也想学好,但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心中窃喜:孺子可教也!于是,我信心大增。继续采用书面交流。为了解该生情况,我决定去家访。我发现这个孩子幼年时父母离异,跟爸爸一起生活,可是由于爸爸平日里工作繁忙,没时间顾及他,多数时间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因缺少约束,才造成他现在的状态。于是我在他的日记中写到:诚诚恳恳做人,认认真真学习,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一学期下来,他不再调皮捣蛋了,拖拉作业的次数也明显的减少了,书写的字迹也比以前工整多了。但自我的约束能力还是不强。学期结束,我的评语这样写道:“知道吗,老师真高兴看到了你的进步:调皮捣蛋的你能够安心做在教室里了,我们大家多么期待着看见你的聪明能够给你带来好成绩,看到课堂上有你聚精会神地听讲,看到操场上有你矫健的身姿„„让所有关爱你的人等着听你的佳音!”在以后的时间里,他的进步越来越大,在他的脸上多了一份灿烂的笑容,多了一份自信,学习劲头十足,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真正融入到了班级的大集体中了,享受老师带给他的每一缕温馨的阳光,享受班集体带给他的那份温暖。他的转变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而他整个人都轻松快乐了,同时我也在帮助他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我很平凡,既没有令人艳羡的头衔,也没有十分动人的事迹,我经历的一切在座的老师们都曾经历过,我所做的点点滴滴老师们都曾做过。我的所作所为,我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是我当好一名教师的职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座的同行们,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如同对待我们心爱的孩子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我坚信,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第四篇: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走进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随笔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聂懋冰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然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班主任,作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作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带路人,我们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下面就拿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个案例同大家一起分享。案例一:2000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接手了一个人数不多,问题却很多的班级。全班24个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儿童较多、课堂纪律涣散、对老师不理不睬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在所有老师眼里这就是一个十足的“问题班”。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我真有些害怕和担心,“不用怕”,我自己鼓励自己。我接手之后,先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他们,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了一次“我们来说悄悄话”的主题班会,首先,我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我自己,然后我让学生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我倾述他们的心里话。说实话,刚开始多数学生都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但我没有放弃,课后我继续坚持有意识的给学生写信,利用课余时间找 1

学生谈心,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系列活动。通过半期的努力,孩子们变了,慢慢地学生开始信任我了,有什么悄悄话都要和我说,自己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找我帮忙,甚至家中的困难也找我解决,私下里孩子们还叫我“知心姐姐”。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对这句话还半信半疑时,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在这次半期考试中显著提高,我感到很欣慰,对班主任工作也愈来愈有信心了。

孩子们的小小进步并不能让我满足,我想要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就必须用心去了解孩子。要想了解学生就必须和他们多接触、多交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总之,我们应该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总有一天你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姐姐”。案例二:我班上有一个叫张芳(化名)的小女孩,当时算是班上最难管的学生了,说脏话、打架、抢东西、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比起男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私下了解了一下这个小女孩的具体情况,她本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尤其体育成绩特别好,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越来越自卑,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于是,常常找她聊天、拉家常,告诉她自己的优点。有一天,她

2突然好奇地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我每次犯了错你都不骂我呢?”我笑着说:“我干嘛要无缘无故地骂你呢?”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许多同学都到你那儿告我!”我严肃地说:“你要是犯了错误,是我没有把你教好;你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这不能全怪你。老师相信你,有一天你懂事了,一定会改正的,你觉得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脸红红的。此后,我惊奇地发现,小芳芳变了:搞劳动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行为习惯也有明显提高……

通过张芳的变化,使我深深地感受道: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去爱。“一株嫩草,从石块底下钻出来时,它希望得到的一定是和煦的阳光,而不是暴风骤雨。”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如果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对小芳芳不闻不问,我不敢想像小芳芳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有了爱心你才会舍得付出。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对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爱心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用耐心去感悟他们。应该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给在他们略显逼仄的心灵有放

3飞个性的空间,一旦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他们的专长,将来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能源,当这种能量作用于学生的时候,不用声张,学生自然会感觉到。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 “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进行对话,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孩子们的自尊心、自强心,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用自己那颗敏锐而富有感情的心来引导孩子向善、勤奋并不断的战胜自我。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我相信,我们也会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享受到教育的美丽与感动!

第五篇:用人文关怀启迪学生心灵

用人文关怀启迪学生心灵

【摘要】新时代下,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极大变化。在历史教学中,要发挥学科的人文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历史课堂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是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近4个年头,感觉教授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在告诉学生古今中外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事件,造就出多少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伟大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对丰富的历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合格的社会公民。另一方面,从我们教育的对象看,步入初中校门的“90后”们,处于“半成熟”阶段,看问题片面又极端。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发生变化,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提高,在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形成过程中,又极易波动、逆反,加之受社会上一些的不良现象和网络的影响,容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常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职责,现在想来,似乎应该是“育人教书”才更贴切。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以说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播知识的技术层面。当下的教育形势,也在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所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浸润学生的心灵。

首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更为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宽松、民主的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舒展心灵的空间。在教学生成中,即使学生回答错误甚至是奇谈怪论,教师也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训斥学生。拜读过《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书中倡导“学习共同体”这一理念,其中提到:“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当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教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数教师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我所教授的七年三班,有一个“问题”学生,每次上课他都有问题要问,老师在讲台上正激情的讲着,他就私下发问了: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长得这么丑?《天工开物》为什么取这个书名?《西游记》怎么就是浪漫主义的?实话说,我喜欢学生的提问,教学相长不是一句空话。但他这样会打断我的思路。于是,我课下和班主任汪老师了解了这个学生的情况。他成绩不是很好,但喜欢学历史,喜欢引起老师的关注,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好学的孩子。他还曾把历史测试卷拿回家里“炫耀”,那是他考得最好的一门。弄清了原由,我后来找他几次谈话,更多的倾注了对他的关心,鼓励他在学习上更加上进,在课堂上有问题也要注意场合地提问,几次交流后,他成了我的“秘书”。每次上课前他都到办公室帮我把书和试卷拿到教室。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应更人文性。历史课不是枯燥干瘪地讲授知识,更应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在众多的素材中挖掘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浸润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路上的障碍,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学生承受了强大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帮助学生卸下这些思想包袱,学生终会不堪重负。心理脆弱的学生在成绩下降、学习吃力时甚至会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模仿学习,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作为榜样,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路上的关口,经历了磨练,人生才更丰厚,生活才更精彩。历史造就了很多这样的人物,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人截获,他忍辱负重,最终到达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贡献。明朝书法家徐渭被誉为“神童”才华可比方仲永,可他连续八次应试科举都落榜,屡受挫折的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通过

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最后,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历史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完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在活动中,学生会接触社会,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会学着和他人打交道,学会建立人际关系。比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组织学生走入社区,调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在活动过程中,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搜集资料、统计数据、制作网页、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任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比精神。除了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还可以开展手抄报制作、编演历史剧、缅怀英烈演讲活动等等。这些丰富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剖析自己,认知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合作,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历史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位历史教师要积极应对时代的要求,扛起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多充实心理健康知识,去了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我们要立足岗位,打造精彩的课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情感的获得,更要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健康的情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染学生,给学生投入人文关怀,启迪智慧,浸润心灵。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2.(俄)康·德·乌申斯基著,张佩珍译,《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民教育出版2007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钟启泉、崔允都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下载窦桂梅:用语文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窦桂梅:用语文镌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真诚走进学生的心灵

    用真诚走进学生的心灵——记天堂镇中盘荣聪教师的先进事迹走进天堂镇中,你的耳朵很自然地听到从教室传来的一个特别的声音,什么声音呢?就是一个充满热情、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

    用学生的批语打动学生的心灵(★)

    用学生的批语打动学生的心灵 扬州市武塘小学曾宝俊 做语文老师的都知道:上过作文课,作文本收上来,往自己前面一摆,它们像一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

    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

    用爱浇灌学生的心灵 _____ 学习张锦文先进事迹有感第一次听到张锦文老师先进事迹,用“震撼”两字似乎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原来教师应该这么当!教师人格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

    用倾听、宽容感化学生心灵.

    用倾听、宽容感化学生心灵 无锡市仓下中学 陈琴玉 在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

    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

    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法国偏僻的郊外一所被称作“池塘底”的教养院。里面的孩子,或者每每倚靠在铁栅栏前,企盼着已去的父亲,或者用毫无奢求的......

    用书香点亮学生的心灵

    用书香点亮学生的心灵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歌德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由此可见,读书对我们生活......

    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灵教育家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爱的胸怀,我对第二句的理解是: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