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书包式移动学习模式应用趋势研究 开题报告
电子书包式移动学习模式应用趋势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电子书包式移动学习模式是一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它的意义与价值分为以下几点:
1.移动学习的当前技术趋势是集成化、普及化、便携化以及网络化,在未来五到十年间,强大计算和通信功能将融合到一个可随身携带的手持式网络化媒体设备中。手持式设备将通过记录你周围的地点、天气、人物、知识甚至思维等集成的情境感知功能来改变日常生活。移动技术正在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将在更大程度上迁移到教室之外,进入学习者的真实和虚拟环境。移动技术将使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者建立起多层次多主题的贯通网络联系。而随着移动学习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逐渐成熟地应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电子书、电子书包、课堂交互系统作为新型的教学或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未来移动学习的发展方向。
2.从早期 Vannevar Bush 在其著名文章“如果我们可以想象”中提到的“一个可以保存个人的写作以及个人的图书馆收藏的桌面大小的机器”到 Alan Kay 于 1967 年对Dynabook的设想开始,我们就可以从中窥视到未来移动学习发展趋势。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电子书、电子书包以及课堂移动学习环境构建的认识逐渐清晰。根据不同范畴,当前对电子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定义认为电子书是通过网络传播、专用阅读器或阅读软件浏览的数字化图书或传统纸质图书的数字化版本;第二类根据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的定义,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第三类定义认为电子书不仅是数字化的内容,还包括承载设备,接口以及浏览和整合信息的系统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电子书包的定义 关于电子书包的定义,国内和国外对于电子书包的概念界定有其相似性,也有其区别之处。
1.1 国外电子书包定义
2010 年 11 月,美国教育部发表教育技术计划《改变美国教育:技术支持的学习》,其中提出“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这个模型所描绘出来的信息正是我们所说的“电子书包”。支持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教师一种角色,还包括家长、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同伴、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区、学习网络等途径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学习工具等(如图1)。
图1
1.2 国内电子书包定义
2010 年 12 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建“电子书包教育教学应用标准(规范)体系专家组”。2011 年 4 月,祝智庭教授在《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一文中指出:“从硬件设备角度上讲,电子书包就是一种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可以体现为多种装备形态,PDA、WebPA-D、Tablet、Notebook 都是可能的选择”;“从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系统功能架构视角而言,电子书包就好比学生的个人学习环境,除了能支持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连接外,还能提供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所以,从教育服务视角出发,“电子书包”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帐号和密码,无论学习者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上网,“教育云”都能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电子书包系统模型必须包括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教育内容与服务平台是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与发展的关键。
2.国内外电子书包应用
2.1 国外对电子书包的应用
新加坡是“第一个走进电子书包时代的国家”。1999 年,据《文摘报》报道“新加坡德明中学一年级的 163 名学生实现了手提‘电子书包’上学的愿望,这个重量不足 800 克的教育电子簿,实际上是一个便携式的电子阅览器,学生们可以同时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及字典卡,这样就可以通过电子簿的彩色荧幕翻看课本并完成作业了”。2011 年,新加坡在中小学校园大规模推广使用电子书包,这是一款由新加坡教育部、国家计算机局和两家科技公司耗资 200 万元新币使用开发的手提电脑,与九十年代的电子书包有着本质的区别。该电子书包中,储存中小学所有的课本、笔记本和作业等数据资料,学生只需打开电子书包,就能掌握一切与课堂学习有关的信息。2011 年,韩国教育技术部表示,为切实减轻学生书包的重量,除向学生发放纸质的教科书外,还向学生发放装有电子教科书的光盘。如此,学生可以把课本放在学校里,在家学习时就可以在电脑上使用电子教科书。现阶段只运用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至 2014 年将推广至中小学的所有科目。教育技术部门还表示,将向低收入家庭免费提供电子书和电脑。
在美国,2003 年微软就提出“电子书包”项目。2010 年 6月,美国加州开始逐步实行让电子书包替代传统纸质教科书的项目。去年,有 15 所公立小学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今年,初中与高中的社会研究课程也进入电子书包。美国很多学校已开始为学生配置手提式电脑,与此同时,很多软件许可也开始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如此,学生不只在学校,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使用所需要的教育软件。
法国是欧洲各国中最早推行电子书包的国家。2000 年,网上流传着一张一名法国小学生手捧一个书本大小的电子书包学习的照片。该电子书包由法国哈尔斯公司研发,将传统的键盘由电子触控笔代替,还具有其他在学习中所需的电子工具,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并未在法国有效推广。如今,法国的电子书包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价格也大幅度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电子书包。2000 年,法国出版公司 Havas 就为学生生产一款电子书包,内容不仅包括笔记本电脑,还包括学习生活所能用到的基本电子装置,由触控笔取代键盘来操作。这种虽然很受学生青睐,但在当时价格不菲。当然,现在法国在技术上已有了很大的改进,电子书包的价格也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电子书包。
2.2 国内电子书包的应用发展
2000 年 11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能”工程的通知》中指出,为有效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5~10 年后,全国 90%以上中小学都必须完成校园网建设,使所有的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学资源。通知发出不久,北京伯通科技有限公司即研发成功“绿色电子书包”并通过教育部专家认证,正式投放市场。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十余年过去了,电子书包在中国的推广并不顺利。近期,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由此可见,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将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将越来越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将大力扶植电子书包项目”。2010 年,上海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2012 年 6 月,上海市教委召开“电子书包”数字化教材研讨会,并表示 2~3 年后,上海市所有的中小学都将使用电子书包。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界定
1.电子书包的终端形式。
移动终端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和平板电脑,其中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无论从便携性、功能性还是发展趋势上都优于笔记本电脑和电子书包。
作为一个学校,如果单独自己去开发这样的系统是受限制的。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入。更何况,即便得到各方面,其科学性、教育性、普遍性也是值得考虑的。所以以我所在学校为限定区域,选择移动终端形式主要以智能手机为主。如果将电子书包应用于高段课堂的各门学科,是否也能使得学生的兴趣度、课堂效果等有一个大幅度的转变呢?于是逐步形成了本课题的研究。
2.相关概念的界定
(1)移动学习模式在该研究中限定于智能手机;(2)该研究中的学生指的是我校3-6年级学生;
(3)该课题研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解决部分自己问题的研究范围。
四、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利用了电子书包移动、便携、资源丰富等特点,应用于语、数、英、科、音、体、美、信息等学科,让学习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并关注学生的协作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反思、协作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获取、判断、使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研究方法将应用于不同阶段。文献研究主要应用在课题成立初,了解电子书包以及移动设备现状。在研究初,将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学生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各种现状。
五、重点、难点分析
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很多电子书包没有正版配套教材,教师直接无法使用。(2)网络带宽问题,由于网络限制,实施过程难免出现一些麻烦。(3)移动设备选用以及维护(4)网络教学平台的选用
六、预期价值
无论课堂内外,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个有趣且强有力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优 质 e-Classroom、e-School、e-Home、e-Museum、e-Library、e-Lab 随手可及;当与伙伴一起时,又转变为一个和谐且高效的协同学习空间,一流教师的虚拟课堂可以自由参加,兴趣相近的研究同伴可以无碍联络。但受现行考试制度与培养目标不协调等方面的制约,这些变革要实现起来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师生共同的试验和实践,在应用中不断探索、反思、改进与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产生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持久内驱力。
成果去向:预期达到一部分年级实现电子书包式移动学习模式,将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形成一个紧密的关联圈。这种学习模式的成功将直接影响全校师生的延用以及普及。
七、前期准备
1.本项研究的研究时间从2013.10至2014.10,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①课题申报:2013年10月;
②组建研究队伍、完成文献资料收集、落实前期研究目标; 第二阶段:
①课题开题:2013年11月; ②实践验证、问卷调查、课堂试行; 第三阶段:
①总结成果:2013年11月-2014年10月; ②问卷调查、反馈成果;
2.已有文献资料:1.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2.叶兰.国内外电子书阅读器研究综述;3.杜恩龙,安 岩,陈 静.电子书包推广面临的十大障碍;4.刘繁华,于会娟,谭 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5.刘红霞; 赵蔚; 多召军;移动技术支持下课堂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3.主要研究操作措施:
前期采用的问卷调查表,如下:
城郊小学生手机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学校所在地:
同学: 性别: 年级: 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这份闷卷,本问卷的主耍0的是想了解当前中学生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情况。
本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作答,您的冋答没有对错之分,将仅供学术研究之用,且所有资料将被保密,请您放心。恳请您依据个人实际感受详实填答,您的回答对本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衷心感谢您的热心支持与鼎力帮助。
1、手机来源(单选题)A父母买B自己购买 C亲戚赠送D其他途径获得
2、你的手机是(单选)
A随身携带并开机;B随身携带但关机;C当做时间表;D当做MP3、MP4使用
3、你认为目前手机功能符合你的要求吗?(单选)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比较不符合;D完全不符合
4、手机主要用途(可多选)A上网、QQ聊天、玩游戏;B打电话、发短信;C炫耀或作弊;D用于查看学习信息
5、你认为把手机用在学习上,可以(单选)
A帮助学习;B手机不能用来学习;C代替其他学习产品;D没有用过,不好说
6、手机提供学习帮助,你会(单选题)A非常乐意;B比较乐意;C愿意尝试;D浪费时间;
1、你在哪种情况下会用手机进行学习(可以多选)A查找英语词汇 B难题时上网寻求答案 C通过QQ找老师或同学帮助 D其他情况
8、你在下列哪方面最经常用手机进行学习(单选题)A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候或晚自习;B在课堂上;C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D在家里
9、一天之中你会几次使用手机(单选题)A几乎没有或很少;B 1次;C 2—3次;D 4次以上
10、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为(单选题)A、10分钟以下 B、10分钟至30分钟
C、30分钟至1小时 D、1小时至2小时
E、2小时以上
11、一天之中你会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时间为(单选题)A、5分钟以下;B、5分钟至10分钟;C、10分钟至30分钟;D、30分钟至1小时;E、1小时至2小时;F、2小时以上
12、你在使用手机是主要是关于以下哪方面资料的查找(单选)A英语、语文;B物理、化学;C数学;D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
13、你认为手机用于学习的最大问题是(可多选)A屏幕小,键盘操作不方便;B网速慢;C网上资源不多;D容易迷航,注意力不 集中
14、至从你拥有了手机以后,对你的学习(单选题)A学习成绩提高;B学习成绩不变;C学习成绩降低;D手机是生活的全部
15、手机对你的影响是(可多选)A影响学业;B浪费资金;C无益f学生身心健康;D浪费时间
16、你对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是(单选题)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17、你认为改进手机进行学习的方式是(可多选)A、丰富学习资源
B、资源的下载速度提高,降低费用;C、手机配置和功能增强 D、学习软件幵发
18、你的家长对你使用手机进行学习,表示的态度是(单选)
A、非常支持;B、比较支持但有时间限制;C、不很支持并受监督;D、非常不支持
你觉得在使用手机进行学习,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没有提到?请予以补充,谢谢!补充内容:
第二篇:移动终端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移动终端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在互动学习时代,以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将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因此,对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教学应用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基于快速反馈系统的应用模式
快速反馈系统最早的形式是每个学生手持一个类似遥控器的终端设备(Clicker),教师通过投影仪显示题目,学生使用Clicker选择正确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立即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快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这种系统俗称“按按按”。现在这种快速反馈系统在平板电脑上已经得到实现,基于平板电脑的快速反馈系统比Clicker系统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和扩展空间,除选择题和判断题外,平板电脑快速反馈系统还可以实现连线题、排序题、拼图题等更加复杂的客观题型的快速反馈。
快速反馈系统可以实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基于问题的互动,为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方便,但是快速反馈系统不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只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和快速反馈,因此,这种应用模式具有通用性,无论在哪一个学习时代,快速反馈系统都是一种重要而且必要的应用模式。
2.基于备授课平台的应用模式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进入课堂,很多公司都不约而同的开发了一种基于平板电脑的备授课平台。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到授课平台,上课时,学生登录平台,下载教师提供的课件或学习资料,教师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课件的演示,演示画面可以广播到每一个学生终端。一般这种备授课平台都实现了简单的快速反馈、电子举手、学生抢答和随机点名等师生互动功能,为了进一步增加师生互动效果,这种平台还实现了主观题目的答题和上交功能,如拍照上传、图片标注上传、学生课堂作业分享等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平板电脑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这类平台极力要实现的目标,但这是一个应用误区。平板电脑最大的优势是“人机互动”,而不是通过平板电脑实现师生互动,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师生间的互动没有必要通过平板电脑来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察能力才是保证师生互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这种课堂应用模式总会给人一种平板电脑可用可不用的感觉,甚至有时感觉还不如不用。
这种备授课教学平台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师在熟悉了平台操作和功能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在平台上进行授课,任何一节课都可以使用,实现所谓的“常态化”应用。但实际上这种应用模式依然停留在只读学习时代,技术仍然为教师服务,平板电脑被当成教师的教学工具,而没有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平板电脑的人机互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3.基于电子教材的应用模式
电子教材整合了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而且具有人机交互性。电子教材充分发挥了平板电脑的人机互动优势,学生在使用平板电脑阅读电子教材时,可以随意放大或缩小文字的大小,使字体更加方便阅读;可以点击插图或视频,对插图进行放大浏览或直接播放视频资料;在电子教材中使用音频技术,可以实现点读机功能的英语教材;学生在做电子教材中的练习题时,完全是一种互动模式,做完题目后,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反馈。
电子教材直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不用纸,不用印刷,不受内容篇幅的限制,具有多媒体和交互性,在纸质教材内容基础上,可以更加全面直观地体现知识内容,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电子教材对传统的纸质教材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因此,电子教材是智能移动终端不可缺少的应用模式。
4.基于教育APP的人机互动应用模式
基于教育APP的人机互动应用模式是最能体现平板电脑教育价值的应用模式,是真正实现学生一对一互动学习的应用模式,也是最吸引家长为孩子购买平板电脑的应用模式。教育APP的内容比电子教材更加丰富,互动方式也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新知识的阅读学习、知识的背诵记忆、知识的应用练习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基于平板电脑的教育APP能够实现每一个过程的一对一互动学习,这种互动学习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是对学习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基于教育APP的人机互动应用模式是欧美、香港、新加坡等国家的主流教育应用模式,几乎所有的实验学校都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在美国的App Store中,教育APP数量已经超过十万个,内容可以覆盖K12所有学科。但在中国,这种模式还没有被大多数实验学校认可,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公司所提供的应用方案几乎都是基于备授课平台的,所有公司都在开发备授课平台,很少有公司开发教育APP。教育APP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平板电脑能否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得到普及应用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的教育APP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对教育APP不了解,这种应用现状和观念急需改变。
5.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
电子教材和教育APP充分发挥了平板电脑的人机互动优势,实现了一对一的人机互动学习,但是只靠人机互动是无法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学习方案指导、需要教师或家长的引导、评价和鼓励,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需要一个共同成长的自主学习氛围,在互动学习时代,这些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实现。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的可汗学院,以丰富的微视频课程资源、科学精细的知识点分级体系、优秀的互动学习体验、全面的评价管理系统和学习进度管理系统,吸引了上千万的美国中小学生进行在线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在国外被称为“翻转课堂”。
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打破了课堂的界限,实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学习,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学习空间的互动学习体验更加优秀,智能移动终端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互动学习时代的主流学习方式。
第三篇: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本课题来源于试验室建设,研究对象为多路信号调制解调方法与技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目的我选择了《多路信号调制解调方法与技术》这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进一步学习和巩固通信原理及其相关知识,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对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及其实现有较深的了解;为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收集资料、消化资料和综合资料的能力等等。
2.2、意义
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号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号即调制信号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号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3.1、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原理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号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号即调制信号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号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但是在计算机中的模拟和实现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法的,如果将采样的频率放的高一些,数字的所造成的失真就不容易察觉了,采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处理的话,非常的方便,这也是数字代替模拟的的原因之一。
2、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方式在信号调制中常以一个高频正弦信号作为载波信号。一个正弦信号有幅值、频率、相位三个参数,可以对这三个参数进行调制,分别称为调幅、调频和调相。也可以用脉冲信号作载波信号。可以对脉冲信号的不同特征参数作调制,最常用的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称为脉冲调宽。数字信号调制的三种基本方式,有振幅键控(ask)、频率键控(fsk)和相位键控(psk)。在信号的解调中首先已调信号中检出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或检波。幅值调制就是让已调信号的幅值随调制信号的值变化,因此调幅信号的包络线形状与调制信号一致。只要能检出调幅信号的包络线即能实现解调。这种方法称为包络检波。检波后的信号,再经低通滤波,滤除高频信号,即可获得所需调制信号,实现解调。
四、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1-2周,查资料,拟订设计方案;
3-4周,练习用Word画图和相关电子设计软件画图,写出开题报告;
5-7周,设计硬件部分,画电路图;
8-10周,画程序流程图,设计软件部分;
11-12周,做出印刷电路板;
13周,进行综合调试;
14-16周,写毕业论文;
17周,毕业设计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王福瑞等编,单片机微机测控系统设计大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4.2.房小翠等编,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6.3.刘培义等编,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4.王力,张伟编,电路设计与制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5.李朝青编,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6.孙宝元, 杨宝清编,传感器及其应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7.张会生、陈树新编,现代通信系统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集成电路应用方面的书目
9.集成电路手册方面的书目
10.电子元器件型号和参数方面的书目
11.电子软件(如Protel、Power PCB等)方面的书目
12.单片机方面的书目
第四篇: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研究
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研究
摘 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文章以电子书包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电子书包的功能特征、个人学习空间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分析了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可行性,最后阐述了个人学习空间中自主学习和他人指导之间的平衡机制。
关键词:电子书包;个人学习空间;平衡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4-0068-04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本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都在努力营造适合本国教师与学习者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以促进师生的发展。2011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三通两平台”是教育信息化 “十二五”的核心目标。[1]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个人学习空间(PLS)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个人学习空间(PLS)整合了虚拟学习环境(VLE)和个人学习环境(PLE),是作为协调教与学的第三方空间被提出的,作用于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之间寻求平衡,[2]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和保障。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有关虚拟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环境实现载体的设计、开发已经比较成熟,但关于个人学习空间的讨论和现实载体的研究则相对缺乏。目前,电子书包由于其移动性、按需服务、个性化等特点,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和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正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可能性。本文试图在介绍电子书包的功能特性和个人学习空间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实现的可能性,并论述在个人学习空间中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平衡机制。
一、电子书包内涵及功能特性
1999年新加坡德明中学率先进入电子书包时代,揭开了电子书包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序幕。随后,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为推动本国教育信息化,都在积极开展电子书包的试点研究工作,而我国分别于2000年和2011年启动了两轮电子书包的试点研究。国际著名的非盈利组织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主动学习组织(The 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从2010年-2013年发布的《Horizon报告》中指出,电子书、平板电脑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将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电子书包这一新的教育媒体形式,将作为资源的电子书和作为载体的平板电脑集于一体,成为当前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代表。
1.电子书包的涵义
有关电子书包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学者祝智庭等[3]从硬件、教育内容和服务平台三个方面阐述了对电子书包的认识,并将电子书包划分为“虚”、“实”两种隐喻,认为应将其内涵真谛从以往关注“实”的硬件设备转换到关注“虚”的应用服务层面。王斌等[4] 认为电子书包可以视为一种以网络、移动设备为基础,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软件为架构,动态开放教学资源为灵魂,支持移动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空间。而国外有学者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计算机支持的数字化协作学习空间,它以网络为环境基础,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与资源共享;[5] Christina Brodersen等[6]认为电子书包是一种支持非正式学习的通用网络设施,学习者可以使用基于蓝牙、无线网络等技术的设备,随时随地登录、退出电子书包,管理自己的数字资源。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可以看出,电子书包是一个具有高度集合特性的系统,以网络、移动终端为基础架构,以优质的学习资源和软件为服务核心,支持正式、非正式学习以及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的实现。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子书包的认识也将逐渐深入、全面。
2.电子书包的功能特性
有关电子书包的功能探讨已经出现于文献之中,如学者祝智庭[7]等提出了“媒体―功能”二维建构和“核心、可选、拓展”三级配置的电子书包系统功能建模;而刘繁华[8]等从移动功能和教育教学功能两方面阐述了电子书包的系统功能;也有学者从管理者、教师、家长、学习者的角度分析了电子书包在应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来阐述电子书包的功能。[9] 本文将从电子书包所支持的学习方式和类型对电子书包的功能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
电子书包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电子书包的教育教学功能贯穿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终生学习的需求。作为新兴的教育媒体,电子书包在构建个人学习空间上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将发挥着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双层作用。
二、个人学习空间的涵义及特征分析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学习空间的诞生,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使得学习者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当前的虚拟学习空间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教师控制为主的虚拟学习环境,如Moodle、Blackboard等虚拟学习的平台;一种是以学习者自主活动为主的虚拟个人学习环境,如微博、Blog、Wiki等。以教师控制为主的虚拟学习环境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特征的发挥,影响了学习者个性化能力的发展;在以学习者为主的虚拟学习环境中,由于学习者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造成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后果。因此,构建一个可以整合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连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体现其引导性、符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就显得极为迫切。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实践认识,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个人学习空间的特征,以便大家对个人学习空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独立性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不同的学习个体、学习群体有不同的学习空间,由于个体空间、群体空间所涉及到的一些话题、活动、资源具有其空间的私密性,对个人、群体表现出隔离的状态。具有独立性的学习空间表现出自我交流和群体内部交流的特性,是个体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和群体本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产生依赖感的前提条件。
2.开放性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共建性,知识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共建的结果。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社交永远是学习者不断发展的主要方式,社交的过程是个体、群体对外开放的过程。个人学习空间的开放有助于从纵深两个维度来建构知识,即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深度都能有所拓展。
3.控制性
个人学习空间的控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另一方面是他人的监控。如在某一单元的学习中,学习者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跟进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表现出自我监控和管理的能力,然而在虚拟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这种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而他人的监控表现为提供学习反馈,提供学习支持支架和模板,规定学习时间等。
4.过程性
对于学习者来说,对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往往比学习结果的数据分析更为重要。因为学习结果具有静态、单
一、片面的特性,无法对学习者的整个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全面描述。而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是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分析技术的关键环节。个人学习空间可以保留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所有数据,提供过程数据的智能分析诊断,从而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按需提供学习支持。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电子书包和个人学习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电子书包作为最新的教育产品,可以满足概念性的个人学习空间在现实环境中的实现。电子书包由组织机构提供,但主要是由学习者自主控制,符合个人学习空间独立性、开放性、控制性和过程性的要求。因此,利用电子书包作为个人学习空间的现实载体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表1表示的是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的架构。
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具有结合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特性。在该空间中学习者拥有私密的独立模块,如接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撰写自己的学习反思、数字化笔记,当然学习者有权利开放这些私密的模块,而个人学习空间的独立性在于保护学习者的隐私,有助于学习者产生归属感;通过师生、生生的在线交流、家校互通以及随时随地的社会化学习,促进了知识的社会化构建,拓展了个人学习空间;电子书包的智能评测、教师监控、学习支架与模块以及学习者自主管理权限等满足了学习者自我控制和他人指导相结合的要求,而这类要求是有效学习发生的关键条件;学习过程、记录学习体验记录以及学习过程支持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路径、知识点、反思、情感体验等整个学习过程的记录,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制定出符合学习者个体需求的教育服务。
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将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结合,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
四、电子书包作为个人学习空间的运行机制探讨
任何一个系统,机制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10]个人学习空间具有协调教与学,实现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之间平衡的特点。[11]可以说,如果无法协调教与学,不能在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那么个人学习空间便可能转变为虚拟学习环境或者个人学习环境。因此,如何寻求教与学、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平衡点,解决个人学习空间运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对于个人学习空间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效具有重大意义。
1.个人学习空间中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内在关系分析
教与学活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从这个视角来阐述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笔者以新版的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为依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予以阐述,如图2所示。
布鲁姆教学目标的分类规定了从低阶能力目标到高阶能力目标,不同的目标等级对学习指导者和学习者的教与学的要求是不同的。图2中的横坐标表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强度,纵坐标表示他人指导的强度,而坐标中的弧线表示教学目标的等级。从图2中可以看出,处于低阶能力目标的记忆目标主要是对一些事实性知识进行记忆,信息加工的环节比较少,学习者基本上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学习者自主学习强度较大,而他人指导的强度比较小。随着教学目标等级的不断升高,学习者的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越来越多,对所要掌握的程序性知识或者策略性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作为学习者,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他人指导的强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处于目标等级最高的是创造目标,是高阶能力目标的集中体现,参与创造性的活动是所有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者要求最高的一个层次。因此,在学习者进行自我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搭建支架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不是对一般事实的讲解,而是方法、策略甚至是思维转变的指导,对于指导者和学习者都有很高的要求。可以明确的是,在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是一个“你退我进,此消彼长”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图2中,创造这一目标的点也是一个“阈”,表示的是超过这一点无论他人的指导强度如何增加,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活动发生的几率几乎很小。也就是说学习者对没有任何先前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新内容进行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行为是难以发生的,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阐述的“知识构建的一个基础是基于先前的知识经验”的基本常识。
2.个人学习空间中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动态平衡设计
从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关系上看,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个人学习空间的性质发生改变。如果以他人指导为主,如教师安排学习时间、指定学习内容等会影响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个性化学习无法得到保障;而如果以自主学习为主,由于学习者缺乏必要的自我监控能力,易导致其偏离学习目标进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如何在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个人学习空间自身的控制性(监控功能)和过程性(记录、分析功能)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可能,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1)对学习者进行前端分析和学习过程监控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所进行的学习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因而教学目标便转化为学习活动目标。为使学习活动顺利地展开,教师有必要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这一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是关键的,也是必要的。在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如登录平台的次数、参与讨论的次数、参与的学习模块、寻求学习支持的次数等;同样系统也会自动记录学习者在线学习内容,如学习者浏览的内容、回复他人的内容、反思性文本等。
(2)分析记录数据,动态调节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比例
依据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参照预设的教学目标,从而权衡他人指导和自主学习的比例。如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对概念进行识记,通过对学习者有关概念知识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有较高的正确率,那么说明学习者对于概念性知识的掌握不需要其他外力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学要求是学习者能够进行创新活动,而从行为数据分析表明学习者寻求教师支持的次数比较多,文本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思维混乱,有关判定、关联、转换 [12]的言语信息很少,说明此时教师需要主动介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帮助。
五、结束语
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对于实现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产物,在构建个人学习空间上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通过对电子书包和个人学习空间的特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基于电子书包的个人学习空间的可行性,并根据新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析个人学习空间的运行机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构建个人学习空间的实现载体将越来越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相应的研究会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杜占元同志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EB/OL].http://files/moe/s5892/201207/139233.html.[2][11]祝智庭,管珏琪,刘俊.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设计新焦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6.[3][7]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69-76.[4]王斌,朱守业,刘苗苗.电子书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9):88-84.[5]G.Chabert,J.Ch.Marty,B.Caron,T.Caron,L.Vigonllet,C.Ferraris.The Electronic Schoolbag: A CSCW Workspace.Presentation andEvaluation[J].Al & Society-AIS,2006.[6]Christina Brodersen,ent G.Christensen,Kai Gronbak,Christian Dindler,et al: eBag―a Ubiquitous Web Infrastructure for Nomadic Learning[R].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Series-www,2005.[8]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76.[9]黄明燕.混合学习环境下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3(1):8-31.[10]宋海艳.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学习空间融合服务的探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58-62.[12]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15-17.(编辑:李晓萍)
第五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目的、意义
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小班化教育已经较为普及,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外关于“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关注的范围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而传统的大班由于班额人数过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数少,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额度,每个学生能更多地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促进了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我校具有地广人稀,学校学生人数不多,班级人数较少等特点,结合石柱县教育专家谭小林主任的“读、思、练”主体导学模式,适时的提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许多小学陆续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而国外的研究还要早。“小班化”要求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随着生源的自然萎缩,结合我校师生比的现状,我校具备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条件。
新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好几年时间,从目前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我校与很多先进学校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将新课程
和“读、思、练”主体导学模式在我校得到进一步有效的推进,必须抓住机遇,乘着课改之东风,力争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短期内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提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争取经过一个阶段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互动、合作,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以实践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实验法、对比法。
1、调查法: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其历史的材料,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对各个小班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周边环境;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变化情况。
2.实验法: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发现与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理论,有目的,有预见地操作实验。
我们将把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作好记录,以便日后分析总结。
3.对比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
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我们将与原来大班进行质量的对比,总的目的是研究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研究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组成员将充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成功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学习有关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的专著和理论,切实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优化小班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对象
三至六年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小班化课堂教学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区别于一般在40甚至50人以上的传统教学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观支配下的教学活动体系,强调和谐的情境,充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所以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从以下三方面对课题进行探讨。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师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师生的活动质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创建和谐的课堂教
学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的工作,归根结底是“爱”的工作,小班化条件下,教师要奉行“机会均等”、“阳光普照”、“不让一个人掉队”、“少一倍学生,多一倍关爱”的观念。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除了为学生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以外,更要通过教师无私的“爱”和实际行动,消除横亘于师生之间的情感鸿沟,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而要真正达到理想的和谐,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认真落实,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应该致力于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
(1)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而采取针对措施,给予每个学生最大的帮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对教学目标的审视,应做到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研究,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教师角色的服务功能,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寻求有效的途径。
(4)提高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通过教师充满人性的关怀、丰富多彩的课堂现场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那种既会合作,又能竞争的人才。小班化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做好合作小组成员组合的研究,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对各小组的成员构成进行认真思考,而不是随意的组合,要从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个性差异等入手,把全班同学进行科学分组,寻求最佳的分组方案,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的合作效果。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实行优生与差生混编,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在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坚持小组内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
之间开展竞争,既达到竞争的目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研究小组内成员的科学合理分工,帮助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合作学习小组内可以达到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助人,学会寻求帮助。最终达到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我们平常所说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他自己学得的。“教是为了不教”,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终身学习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学法指导,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着重在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搜集资料、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以保证课堂交流中听课的质量,培养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以校本培训为主线,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1)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学习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2)观摩展示课,全面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3)经常开展教学反思,交流分享小班化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2、以(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培养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生力军
3、以课题研究为导航,确保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七、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课题研究工作及科研成果的评价与运用;
2.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人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在集体方面: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是学科带头人和县级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课题组成员承担过市、县级课题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成员的多篇论文刊登在市、县级教育教学杂志上。如:刍议小学思想课活动化教学的策略,《新一代》2010第12期,聂广奎,;给学生个性的舞台,《今日教育》2009第3期;家庭文化及对小学生的影响,《师资建设》2011第12期;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农民的教育《师资建设》2010第8期等。
完成本课题,学校有较强的研究基础,负责人和参加人员年富力强,而且精力充沛,组织能力强,积极主动性高,团队科研意识很强,承担过县级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过多篇论文。学校统一安排研究人员的工作,保障他们的研究时间。
研究本课题,其主要采取调查分析、实践探究和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在研究上,学校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搜集资料和信息方便快捷。学校成立科研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团结协作,分工合作,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划拨专项资金保障课题研究开支。这些,为该课题的研究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费保障。
八、进度安排
实施研究时间。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 研究的主要计划
准备阶段(2012年6月-7月)。这一阶段大约用四周时间,作好实施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动员工作。介绍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及特点,加强贯彻该方针的意识,树立信心,作好资料准备。
指导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这一阶段大约用十五周的时间,具体从各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熟悉各环节的学习步骤,加强知识反馈,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督促自学。在教师和学生对“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升华发展阶段2014年1月至7月
九、后期工作总结汇报
(一)主要成果。
1、《读是写的源泉》。2001年发表于《石柱县教研年会论文集》上。
2、《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1996年发表于《石柱县教研动态》上。
3、《把握教材是搞好读写结合的基础》。1998年发表于《石柱县教研年会论文集》上。
4、《办好学校的关键是校长》。2001年发表于《石柱报》上。
5、《提高校长素质办出特色学校》。2001年月日发表于《石柱报》上。
6、《作业批改要有激励性》。发表于《学校教研动态》上。
7、《“预、试、揭、练、改”课堂教学新框架》。1996年发表于四川省《教改探索》上。
(二)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的55个细节》作者:(美)罗恩〃克拉克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
3、《走进心灵》作者:李镇西
5、《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主编:张万祥 万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爱的教育》作者:(意大利)德〃亚米契斯 中国社会出版社
7、《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8、《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式》作者:(美)内尔〃诺丁斯 教育科学出版社
9、魏书生教育的相关思想。网上下载
10、基础教育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