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元主题阅读整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执行
单元主题阅读整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执行
关键词:单元主题整组教学 问题现状 案例分析 学生为中心 实施过程中具体解决措施
常规教学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无异于有三种:课文阅读教学,即一篇一篇的教;群文阅读教学,即几篇几篇的整合来教,单元整体阅读;整本书的阅读。
几个月前听了一堂德州市跃华中学小学部三位老师的“单元整体教学”,他让学生在一个单元中,学习4篇文章----《落花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钓鱼的启示》、《珍珠鸟》,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比较阅读(内容上,叙写手法,写作手法指导上的比较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分享感悟。本次教学主要以三个模块进行:其一是(第一课时,)预习模块(主要处理文中的生字生词,做到词词有依据,字字有意义,同时进行单元内的语篇整合梳理,班内组内的交流分享,进行相关的语篇引导);第二课时,理解内容通过简练有彰显力的思维导图?将文章的文段结合起来进行不同内容的深入理解,在解决上节课遗留问题的基础上拓展笑答?,理解交流分享。第三课时,是领悟表达课时,再结合不同语篇中的细节,深入分析每个句子所在段落,及其出现的位置,写作手法的认识,同时授课老师深入课文分析写作手法并指导学生课外拓展,如借物喻人,用红烛、小草、黄牛、竹子分别是喻拟他们所代表的具有特定品质的一类人,使得学生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深入运用,感受文中质朴语言的魅力,做到读思结合。
这样的一堂“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课,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文教学、单篇教学似乎格格不入,但是不少听课的老师,却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他的巨大价值,直觉到了“整组教学”的重要性。如上海的吴教授所说:“在当代一篇一篇的教学模式下,将字词、阅读、写作混为一体也许已经行不通的情况下,单元整组教学也许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要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到达‘广场’就是好的”。虽然教师仍然习惯单篇教学,但单篇教学的优势正在一点一点的攀升:多个语篇,同一主题,教学交流分享,系统化的教学。
在上半学期,我反复讲《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教学设计改了又改,效果自认为也不错,总而言之,课标中的要求基本达到了,但仍有遗憾,孩子们对于寓言童话的独特魅力,诗一般的语句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于是我将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头换面,变原来的一课一学改为单元群组教学,将单元中有共同点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风娃娃》、《小柳树和小枣树》、《我要的是葫芦》结合,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回读了4篇寓言,孩子们通过:导学预读(自主预习,基础知识的处理,语篇大意梳理);理解提升(合作交流,单元深化举一反三);回读分析(语篇分析,解决疑点,方法规律的总结、深化拓展提升);巩固检测(整体检测,拓展提升、方法运用)等四个课时的教学,深入认识了单元里的文章,同时我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又加入了几篇新的寓言故事进行组合教学阅读,在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叙说他们对于语
篇的理解,总结语篇间的共同点,在一个轻松的童话般的世界里畅游,发现童话世界里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有的还分析了自己对于文中主人公的独特看法,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索中收获知识。
但是,基于现在的教育现状很多老师都在讨论一个问题,我们改变延续了多年的一篇一篇文章的教学方式,这样大手笔的变革,能够成功吗?而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并不和我们的教学相矛盾,也是符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时如何将我们大纲要求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所以我对单元教学能否成功谈点自己的看法。
教学的是否成功,笔者认为,首先单元整组的篇目是非常重要的,及我们要思考把什么样的文章整组、研究,继而进行教学交流,同时还应思考该如何进行整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也许有人会问,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分单元的,并含有好几篇文章,不是已经有了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而且有些学校也已经尝试使用了,为何还要重新来提单元整组教学?的确如此,在开始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认为把每一个单元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而且,我们的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使用文本,直接开展教学即可,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教材中有些语篇的确可以直接拿来用,一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共性较多,而且属于一类语篇,要么是题材一样,要么是语篇类型一样,都存在共同点。但在一个单元里有些语篇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性的,或者说某一篇的设置与其他的语篇并不相符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一个单元里的所有语篇都
拿来用,而是要有选择的,考虑孩子的需求,立于教材之上,又适当高于教材,甚至可以掺入课外的类似的有共同点的语篇, 即我们所说的主题单元教学,找出几篇文章的相同点,提炼出相同的主题,再依据阅读教学模式来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窗前的气球》、《假如》、《日记两则》阅读教学时,按照三月雷锋月,人们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一些不平凡的事,来引导孩子进入本次多篇教学的课堂,我提取了三篇文章的主题“关爱他人”继而通过对《窗前的气球》、《日记两则》两篇课文的梳理、比较,重点语句的赏析,最后概括总结、提炼出一个相同的主题。最后用《假如》一课,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你会为谁做些什么?”采取写话的形式,将三篇文章串讲,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的主题教学时,是采用的学过的文本,将学过的文章重组整合,重新提炼主题,是一节复习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但是若是三篇新授课,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想要学生保质保量的理解语篇,并且尽快熟悉文本,把握文章情感,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也许稍有困难,于是,我将学习的对象有低端提高到中段,根据四年级学生对于多篇文本接受能力稍强,阅读速度稍快的特点,我采用了多篇文本主题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我更倾向于以主题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以文本为扇面组织教学,根据教学文本的主题和学生的实际的认知水平整合文本,重组信息从而达到理解主题的目的。
其次是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时安排问题,调查显示,有些老师认为,我们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一组单元整组教学,学习四五篇甚至五六篇课文,是不是有点“太大手笔”有点“大刀阔斧”的改变,合适吗,教师、孩子能够接受吗?我们原来四十五分钟的课时还是用吗?于是我上网查阅了相关的信息,我认为:以单元的主题来拓展延伸文本的意义,通过课文的回顾,阅读文本语篇概括,片段的赏析,组内的交流,最后做好本单元的主题拓展。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好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如跳读、浏览、细读等阅读方式。同时也是克制老师话语权的一个好方法,我们的教学都似乎有一个共性,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虽多以老师“导”为主,但是老师似乎有把握不好“导”的技巧,那么单元整组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享成果。
再次便是要符合教学大纲,符合课程标准,单元整体教学是变“师生交流”为“生生交流”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学习如何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时一定要放手于学生,做好指导,做到收放自如。同时,不要脱离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关键点,做到有目的有重点的教学。这样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一点没少,同时增加了阅读量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孩子良好地阅读能力,以此让学生积累了词汇量并提升了阅读能力。
最后,也是困扰大多数一线教师的难题,既然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那么它是不是真正能够适应我们现在的状况,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之外,这种教学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并且做到卓有成效。有些教师
会问: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真正能够保证学生的成绩,我们一方面在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追求教学成绩,一方面又要兼顾课题的研究,附加了很多文章语篇的教学,会不会给学生过多的负担,给老师增添了过多压力,其实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将单元整组教学与我们平时教学融会贯通,在延用老办法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教学,可设定在单元的复习模块,增加几个课时既可以将文章内容扎实巩固,又可以让学生适应单元整体教学。语文阅读课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
那么,单元整组阅读教学是否对于所有学生都适用,我们知道现如今小学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划分为低段(一年级—二年级),中段(三年级—四年级),高段(五年级—六年级),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因材施教不仅仅局限在一堂课,一个班的学生,同时适用于一个学段的学生,选取合适的语篇,有目标的有组织的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进行整租教学,选取开放、多面、从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参与课堂为生主持课堂,通过技巧性的讨论,学会比较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方式,通过孩子自主复述、重整、续写、评赏、创造来达到单元整组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一切教研活动,最终还是落实到课堂上,只有在教学中尽心准备,精心备课,才能够有所呈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构建艺术(李怀源)
单元整体教学”尝试---《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S1期 也谈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06期
“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小学语文》2003年第13期
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蒋军晶《小学语文》 2011年 第10期
群文阅读:从表象到实质——兼谈“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
“单元整组教学”的区别
何黄海《小学语文》 2011年 第10期
第二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
单元整组主题教学
廊坊市开发区麻营小学——张春侠
教材说明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诃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来安排内容,“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梗概加精彩片段应该如何教学,估计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本组教材,应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教学本组教材,如按教参可用14-15课时,经过单元整组教学后用9-10课时,可利用其余时间让孩子去读外国名著,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策略为指导,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单元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习本单元,要加强对学生默读、速读的训练,学生能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出内容要点,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细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语言。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并了解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作品。教学重点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教学难点: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内心。教学流程: 单元导读课1课时 设计意图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预设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并对接下来的分课学习做一规划。“单元整体导读”从教材的单元导语引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和要求,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交流快速浏览四篇课文的感受,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交流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初步浏览本组课文,了解本组学习内容的主题以及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要求。
能按照已有的阅读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制订学习规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以旧引新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组课文“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大家一定还记得吧?(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字样、课文题目、中国古典名著的封面)在世界文学宝库里,除了中国的这些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名篇名著。这是课本里曾经向我们推荐过的外国名著,还记得吗?{课件出示封面)同学们在课外也一定读过一些外国名著,能说说你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吗?
二、浏览课文,引出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在一篇一篇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些什么?(学生回忆交流)浏览目录(出示目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在随机交流中揭示单元主题“外国名篇名著”,理解“名著”。
预设2:从四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引出“梗概”的含义、位置;短篇作品和长篇作品。
预设3:从四篇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知道这组课文都是以人名做题目。
大致浏览课文,谈谈又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作家、国籍、译者、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作者的画像)阅读导语(出示导语),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预设1:阅读外国名篇名著的意义。
预设2:出示学习名篇名著的基本要求。
分析:以目录、单元开头的“导语”和整组课文为切入点,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形成单元主旋律,并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的意义所在,孕育求知欲望。
三、明确要求,选择策略
单元导语还给我们做了哪些提示?你读懂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读读导语的第二段。
由读读导语,说说有哪些要求?用笔画一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表格中学习名篇名著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之后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补充。
根据回答板书整理“之前、之后”要求,梳理学习名篇名著的策略。
四、联系课文,尝试实践 运用学习规划表,对本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做一个具体学习规划。学生填表,个别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小结:有了这次实践,课后再去规划其他几篇名著的学习。让我们带着这些规划,走进外国名著,你一定会有更多发现、更大收获。
单元部分体验,理解内容4课时
(一):《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2课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感受两位小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谁来说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悲惨的故事)
(2)谁来讲讲这个故事?(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买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冻死了。)
《凡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1)默读课文,画出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名字。
(2)读好外国名著中的人名,了解人物之间的身份和关系。
(3)再次默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凡卡给爷爷写的书信内容。(4)凡卡信中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感情的读一读。请同学把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互相评价。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大年夜 冻死
〉 命运悲惨
凡 卡 圣诞节前夜 写求救信
(二):《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2课时
设计意图:两篇文章体裁形式相同以读来感受鲁滨孙和汤姆的英勇无畏的精神。1.《鲁滨孙漂流记》
(1)自由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回忆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鲁滨孙是怎么流落荒岛的?他遇到些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读课文来说一说鲁滨孙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2)说一说鲁滨孙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汤姆.索亚历险记》(1)揭示课题,引入阅读。
同学们,你认识汤姆.索亚吗?你读过关于他的故事吗?谈谈你对汤姆的了解。
(2)初知大意,阅读“梗概”(3)运用方法,阅读精彩片段
说一说在汤姆冒险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把这些最惊险的经历读给大家听 板书: 鲁滨孙 汤姆
《口语交际·习作四》2课时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 喜欢冒险 聪明 勇敢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第2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
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
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⑴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⑶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回顾·拓展四》2课时 [设计意图]
运用“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思路,通过回顾单元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收获,初步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些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篇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本组课文的学习历程,梳理外国名篇名著的基本学习方法。
通过交流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收获和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名句,培养善于积累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组课文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方法
调动情感,整体回顾
同学们,第四组课文我们全部学完了,你们还记得有哪些课文吗?再回忆一下,我们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外国名篇名著:《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凭借导读课的学习规划表,回顾单元学习历程。
同学们,这组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呢?随着学生的回顾,分步出示表格:
教师小结:看来这些学习方法已经深深地印在你们心中,希望你们今后阅读时多运用这些方法,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回忆课文经典片段,重温人物形象
《卖火柴的小女孩》:聚焦学生摘录本上摘录频率最高的两句。
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此时你有什么话要对小女孩说? 2 《凡卡》:学生自由交流摘录。
教师根据学生摘录的句子,总结摘录句子的不同角度:可以是写景的,可以是人物描写的,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摘录精彩语句。
《鲁滨孙漂流记》: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与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教师小结:是啊,就是这句话给了鲁宾逊活下去的勇气。怪不得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这段时间下来有多少同学已经阅读过了。随机请几个孩子读读阅读漂流卡上的阅读感言。《汤姆·索亚历险记》:同桌交流精彩片段,说说摘录的理由,教师巡视了解。
三、推荐外国文学作品,交流阅读方法 学生互相推荐本阶段所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交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困难及克服办法。
同学们在阅读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时最困难的是什么?有哪些克服困难的好办法?
预设1:人物的名字太长,国名、地名生涩,记不住——记简称。
预设2:人物的想法做法很难理解——结合作者及人物的时代背景资料。(学习课文之前策略)
预设3:有些长篇没有耐心着下去——从扉页的故事梗概了解大意,再选择感兴趣的片段阅读。
四、依托“日积月累”板块,积累作品中的经典名句
同学们,尽管阅读外国文学有许多困难,但我们都会想办法克服,因为名著带给我们的快乐很多,给予我们的启发更多,尤其是作品中的经典语句。这一组的“日积月累”中就选了一些来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名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日积月累”中摘录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经典语句)自由读读,想一想:给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句话? 请把启发最大的句子抄在文摘卡片上,并试着把它背下来。
背诵交流展示,互赠文摘卡片。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
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 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1)要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 ⑵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⑶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⑴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⑴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⑵讨论阅读方法:
①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1.②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③全班交流: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老人与海》《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简介: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和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迄今已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一殊荣(其间曾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有七年未授奖)。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该奖项由于遴选制度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约100万美元),涉及地区的广泛,而确立了相当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事件。
2、浏览隽语集萃,看这八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哪个国家的,获奖作品是什么;你熟悉哪一位作家或哪部作品? 3、自读他们作品中的名句,并思考含义。
4、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5、背诵并抄录这些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6、说说你课外准备阅读哪部作品。
二、趣味语文
1、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这些著名的文学家有了怎样的印象。2、全班交流:
“于细微处见性情”,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如《巧问巧答》中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与编辑间的通信仅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传情答意,一方面说明他们间的了解与默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雨果的自信与《悲剧世界》的伟大;《一个逗号》中的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大半天做了一个重大的工作,就是删去一个逗号后又加入了。充分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文豪与蚊子》中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以蚊子“聪明”预先来看房间号码,以备饱餐,来与服务员趣谈,结果使自己享受了一晚好的睡眠。则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幽默风格。3、阅读下面几位著名文学家的趣闻轶事,看自己又什么感受:
4、建议课外更多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走近这些伟大的作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第三篇:单元整组教学如何进行“聚点探究”
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 叶根娟
单元整组教学是时下很重要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整组导读、聚点探究、整组提升”的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实施板块。“整组导读”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单元专题学习目标,孕育求知欲望,激发深度阅读期待,为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打下基础。“整组提升”意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聚点探究”板块既需要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个学习单间,深得其昧,又需要打破单间的壁垒,精心捕捉一组课文在人文内涵、读写目标等方面的联系,加强整合与提炼,帮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路径,激发学生主体探究的愿望,努力让语文课堂变得简约、集中和高效。“聚点探究”这一板块是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核心,也是发挥单元整组教学实效的重要阵地。
一、学习内容:
精略本无凭,依目标取舍之
经过教材编排,一篇文章是精读或是略读,似乎带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烙印,就像特定年代不能回避的家庭出身一样,行动起来碍手碍脚,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教材对于精读略读的编排只是一种出于自成体系的考虑。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整体把握,围绕目标大胆取舍。
当略读课文不能承载语言、能力目标点的时候,可以作为读物浏览和了解。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作为科普读物《世界自然奇观》一书的导读资料,仅供浏览获取信息用,需认读的字词则在单元提升时进行巩固。反之,当略读课文能比较好地承载单元目标时,略读课文也可以当作精读课文来对待。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火烧云》,无论是写单幅绚烂的自然景象还是写动态变化,都是很好的范例。
单元整组教学的学习内容,要围绕一组课文的人文内涵点、知识能力点来进行取舍、集中。“神奇的大自然”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写一处游览过的自然景观,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按一定的顺序写。阅读的时候,就可按这一条脉络来组块学习。首先,要挑明去哪里,为何去,交代来龙去脉。《观潮》和《鸟的天堂》这两篇精读课文都含“慕名而往,名不虚传”的意思,《观潮》首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而《鸟的天堂》末尾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是作者一睹真容后的感叹写景文章通常这样以“慕名而往”的方式开篇,这是因为游客上一地,心中总有期盼,所谓“心驰神往”;以此结尾,又往往是“名副其实,不虚此行”的感喟,至于选学课文和课外资源,可以把握“若为我所选,便为我所用”的原则,巧妙地嫁接到教学中,人教版四上选读课文《五彩池》和《迷人的张家界》的开头更值得借鉴:前者是小时候就听奶奶讲“瑶池”,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当真在藏龙山上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后者是未到张家界,就听人说,湖南的张家界地貌何等奇特,兼具五岳之精华,这次来到张家界,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如果教材的量不够,也可从教材以外资源的三千弱水中再取一两瓢来饮,让学生在选材以及开头、结尾上都关注到“神奇”二字。
再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观潮》和《鸟的天堂》。这两篇写景文章都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景物近到眼前,工笔细描一个或两个最震撼人心的特写镜头,最后留下了无穷的余味。“潮来了”、“鸟来了”、“云来了”等镜头的描绘,都以写实与想象的结合,浓墨重彩地写出景物的奇特。重点可品味特写镜头,揣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景物带给人的奇特感受,而其他则一掠而过,甚至不作停留。尽管景点各有不同,语言风格殊异,但当这些鲜活的镜头以一种“集中”、“抱团”的方式进入学生视线的时候,就像异彩纷呈的画面冲击着他们的视觉与心灵,催促着他们用语言去倾吐,他们所得的表达方法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给出来的。对于写游览文章要有顺序地写,抓住奇特的画面来写出奇特的感受,已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血有肉的心灵震撼。这也为同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方式:形式有秘妙,以探究追寻至
课堂环节的繁复、训练目标的随意以及思维空间的狭窄,与教学设计缺少整体把握、课堂缺少研读深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单元整体目标的观照下,教师有意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思维困厄”,然后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嫁接到自己预设的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探究,获得认知的增长和思维的顿悟,阅读的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可以根据本组课文的内容,提炼出三大表达特色:第一个是同一动物之间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动物的同一方面比较,在比较中凸显动物的特点;第二个是“明贬实褒显亲昵”的表达方式,字面上看好像作者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却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第三个是体会动物母亲在孩子遇到险情之时的情感世界。以“明贬实褒显亲昵”为例,可以这样设置认知冲突点:“两只白鹅如此高傲和霸道,主人是不胜其烦还是不厌其烦?”或“两只白鹅根本不把人放在跟里,主人生气吗,为什么?”再引到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猫》和《母鸡》,看得出老舍哪里是真生气,哪里是不生气。
以“动物母亲”为例,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探究:动物父母亲在孩子遇到险情之时是什么样的反应?让学生读选学课文《麻雀》,读《白公鹅》原文的结尾,读季羡林的《母猫》和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等文章,将鸡母亲、雀母亲、鹅父亲、猫母亲等,放在一起比较探究,关注其特定时刻的反应,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同时,体悟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注意到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如“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母爱是一种怎样的母爱?通过合作讨论,感受到这样的母爱是“义无反顾,奋不顾身”的母爱,是“疯狂得让人和猎狗都感到害怕”,“连大公鸡都怕它三分”的母爱,是“无私、忘我的伟大的”母爱等,这样的母爱将不是一个空泛的词语。不仅动物的形象对学生的心灵有了一定的震撼,而且让学生领悟到,对动物的了解、观察还要更细致,不能只停留在它多可爱,自己多喜欢它,还要想想动物的一举一动,一声一息传递了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尝试去读懂它,这样写出来的动物才会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教师费尽心思的“讲”,抵不过学生自觉自愿的“研”,教师耳提面命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建立在单元大板块上展开的探究学习,大大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学习效度:
情思需沉淀,借练笔梳理之
研读中的促思启智,互动中的灵感迸发,需要把思绪沉淀下来。从思考到落笔,从口头到书面,用语言的范式,语言的模型来搭载语言的生长点,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实实在在的生长,这是体现语言增量的环节,是学生思维的自主梳理和情感沉淀,也是更深层次的课堂参与。
人教版六上第八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语中提出“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就需要找到艺术与心灵的和文字与心灵的契合点来展开教学。
音乐、绘画、戏剧展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美的对话,美的启蒙。学生欣赏《月光曲》,懂得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可以将音乐想象成画面,传达出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懂得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变静为动。然而要求学生习得和习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切传神的表达都以进入欣赏者的心灵为前提。心灵是最神奇的酿造师,是心灵创造了独特的美丽和永恒的传奇。
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如果不铺设任何学习台阶,估计学生对于任何一幅画的仿写表达不过是文中四个“有时”的置换或延伸罢了。除了站在赏画者的角度琢磨和品味,是否可以站在对话者的角度,‘与蒙娜丽莎进行心灵的对话呢?是否可以如叶圣陶写《荷花》那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以第一人称来写自己的幻觉呢?
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对话这种形式,能进一步拉近心灵间的距离,仿佛与蒙娜丽莎促膝谈心,仿佛有无数的话要倾诉。面对一幅动人的图景,当学生由心而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表达角度,也就有了更多的真情实感,并能以清新、细腻的笔触传达出来。
蒙娜丽莎,你轻挑双唇,笑了,但你的笑仿佛只是莞尔一抿。蒙娜丽莎,是因为喜剧的故事让你暂时忘却了你的伤痛了么?还是你回想起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微笑中又透露着几分忧伤。蒙娜丽莎,是因为你还在痛惜刚刚逝去的爱子?蒙娜丽莎,请不要悲伤,请不要羞涩,多展露一丝一缕你那迷人的笑容吧!
学生从多角度的表达中领会到艺术是心灵的歌,用心去欣赏,才能自如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融入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内心的感受才得以鲜活地表达出来。
第四篇: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
一、整体感知─用好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从低年级的一两句成为中年级的一段话,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就在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内涵价值,以及对一个中高段孩子能起到的指引作用。整体感知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具体模式: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了解单元课文的大意——明确单元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单元目标)——相机指导资料的搜集
在单元导读课中,“导”要达到四个要求:
一导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使学生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至关重要。重点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二导学,渗透目标。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尝试之初,可以用教师引读来理清句序,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意思。逐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要点中往往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
三导读,让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如:教师让学生选一段你喜欢的练习读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篇课文虽然内容不同,但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来表达。”引导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形成整个单元的主旋律。这里要注意把握好导读的度,让课文更好地保持原汁原味,加深对整组课文的感受,避免把好滋味都先尝了,后面的十几个课时岂不是味同嚼蜡吗?
四导行,全面铺垫。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应进行指导,可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做阅读铺垫,习作铺垫。
“整体感知”主要起到了这样一种整体导航的作用。可以说,进入单元教学的第一个课时,就是单元整体感知,时间一般设置在20到30分钟。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
二、部分感悟──上好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部分感悟”指分课或分块学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教学。“单元整体感知”已经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把握,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或疏或密,有张有弛。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就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虽然学生已经对整单元的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但在课堂上还是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另外,还可以抓住学生在感知时候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以这个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略读课文疏要疏在略读浏览处,在单元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无须面面俱到,篇篇细嚼。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领会编者的意图,惟恐学生不会读,陪读到底,讲问到底,剥夺孩子应有的学习自主权,致使略读不“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单元整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要把各课又各自孤立开来,“你有你的目标,我有我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把握,一切都围绕单元人文内涵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展开。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我们在关照单元整体目标的同时,提出单元核心话题,继而寻找各篇的研读话题,进行深入研读,最后统整到单元目标上来。也就是要注重整体目标对各篇的辐射,注重各篇课文对整体目标的回应。
三、整体回顾──上好“语文园地”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到了尾声,就等于接近了山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综观全局,发现新规律,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实现一些置身山上或登山过程中所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
单元总结课教学模式:回顾单元学习内容——梳理掌握的知识和本领——汇报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体会。
如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读读背背这个栏目,就系统的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其实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再去读背这些语文园地中的诗句等。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我们不能直到教学完一单元的课文,才去涉及语文园地里的“口语训练”和“习作”,那是一种为交际而交际,为习作而习作的应命行为。”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事实上,“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开始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口语交际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悄然酝酿了。单元整体回顾阶段,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表达的情趣,提升表达的质量。有“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更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展示台”或“宽带网”的栏目,运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
通过单元整体回顾,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并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第五篇:单元整组教学范文
重视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常山县实验小学 陈正
说明:本文是我的一个资料整理,不是个人创造,重点参考了怀慈小学徐玉华老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水牛bb的日志《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和liuxuejun的blog中《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探索》,同时参考了其他教师和专家的论述。一并表示感谢。
2009年12月16日到17日上午在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讨活动,第一次接触到“单元整组教学”这个概念,细听了主办方展示的“初识鲁迅”单元整组教学展示课和“父母之爱” 单元整组教学展示课共六节课,聆听了两位专家的主题报告,对“单元整组教学”教学有了一定的感受。回学校以后,通过学习本次培训会提供的材料和整理网络资料,自己感觉对“单元整组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有了下面的学习心得。
1、“单元整组教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可行性,主要从教材的编排特点来分析。“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教材,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为线索。每册八个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阅读课、语文园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单元整组教学由此应运而生。
2、“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界定。
那什么是单元整组教学呢?单元整组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3、“单元整组教学”的一般操作流程: 整体感知(整体观照,确定目标)→ 部分感悟(关照整体目标,发挥整体效应)→ 整体回顾(把握规律,整体提升)有关各个课型的基本要求是: 整体感知—————— 依单元提示,上好单元导读课
部分感悟—————— 依单元课文,上好精讲课、略读课(单元课文教学)整体回顾—————— 回顾单元内容,上好单元总结课
4、各个课型的主要操作策略 A、整体感知─用好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从低年级的一两句成为中年级的一段话,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就在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内涵价值,以及对一个中高段孩子能起到的指引作用。整体感知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具体模式: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了解单元课文的大意——明确单元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单元目标)——相机指导资料的搜集
在单元导读课中,“导”要达到四个要求:
一导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使学生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至关重要。重点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二导学,渗透目标。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尝试之初,可以用教师引读来理清句序,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意思。逐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要点中往往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
三导读,让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如:教师让学生选一段你喜欢的练习读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篇课文虽然内容不同,但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来表达。”引导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形成整个单元的主旋律。这里要注意把握好导读的度,让课文更好地保持原汁原味,加深对整组课文的感受,避免把好滋味都先尝了,后面的十几个课时岂不是味同嚼蜡吗?
四导行,全面铺垫。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应进行指导,可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做阅读铺垫,习作铺垫。
从本次观摩课来看,“整体感知”主要起到了这样一种整体导航的作用。可以说,进入单元教学的第一个课时,就是单元整体感知,时间一般设置在20到30分钟。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
B、部分感悟──上好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部分感悟”指分课或分块学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教学。“单元整体感知”已经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把握,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或疏或密,有张有弛。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就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虽然学生已经对整单元的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但在课堂上还是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另外,还可以抓住学生在感知时候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以这个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略读课文疏要疏在略读浏览处,在单元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无须面面俱到,篇篇细嚼。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领会编者的意图,惟恐学生不会读,陪读到底,讲问到底,剥夺孩子应有的学习自主权,致使略读不“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单元整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要把各课又各自孤立开来,“你有你的目标,我有我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把握,一切都围绕单元人文内涵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展开。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我们在关照单元整体目标的同时,提出单元核心话题,继而寻找各篇的研读话题,进行深入研读,最后统整到单元目标上来。也就是要注重整体目标对各篇的辐射,注重各篇课文对整体目标的回应。
C、整体回顾──上好“语文园地”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到了尾声,就等于接近了山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综观全局,发现新规律,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实现一些置身山上或登山过程中所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
单元总结课教学模式:回顾单元学习内容——梳理掌握的知识和本领——汇报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体会。
如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读读背背这个栏目,就系统的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其实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再去读背这些语文园地中的诗句等。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我们不能直到教学完一单元的课文,才去涉及语文园地里的“口语训练”和“习作”,那是一种为交际而交际,为习作而习作的应命行为。”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事实上,“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开始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口语交际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悄然酝酿了。单元整体回顾阶段,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表达的情趣,提升表达的质量。
有“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更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展示台”或“宽带网”的栏目,运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
通过单元整体回顾,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并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5、“单元整组教学”的优势
“单元整组教学”与依课次逐一平力教学活动相比,有如下优势: A、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单元整组教学”便于从整体入手,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这个单元内容怎么都讲这个呀?一定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吧?),促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体验”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B、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单元整组教学”,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如图片、文字、他人语言、环境等)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C、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
“单元整组教学”可有效调剂孩子的学习“胃口”,有效“刺激”孩子的求知欲望。如“部分体验”课,可尊重孩子意愿,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内容学起,若在选择上有分歧,可乘机开展学习竞赛;“整体回顾”课,为他们搭起“成果展示台”,进行擂台赛,让孩子们不断播种“兴趣”,不断收获“喜悦”,不断滋长“自信”。
总之,“单元整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为他们从模仿着学到创造性地学、从单一认知到多元思维创造了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6、“单元整组教学”的困惑
单元整组教学,当然有其先进性,更具欣赏魅力,凸现人文性。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高扬人文性是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传统的单元教学大多是以写作方法组块的,层层渗透。而新课程的单元整组教学写作方法的指导是掩含于教学之中,教师能适应吗?有几个人能够挖掘出人文性背后的工具性?特别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的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了,培训机会又少,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了,是否有能力适应?有能力适应,又是否有时间去克服?
A、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元整组教学”的主要思想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教师随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活动需要将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时空、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全方位开放,来自学生方面的许多知识信息、方式方法,随时会涌进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对整组教材心中一盘棋,对孩子的意见要能虚心采纳,而且要灵巧地选用。教师的关注点就必须从以前的单篇课文教学转移到单元、整册甚至整个小学阶段。
B、它更需要重视家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我们一直认为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较差,但是城镇孩子的家庭条件也参差不齐,学生不会主动的去搜集资料。但语文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若能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学习将获益匪浅。教师应高度重视这块资源地,共同帮助孩子走上自主获取知识的坦途。
C、它更需要潜心“因材施教”的研究。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整体感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巩固知识,注重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天资有差距、家庭条件在短时间难以得到改善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挑战。如果把握不好,良莠距..离会越来越大。其次如果每个单元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否会感到厌烦。这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爱心一致,要求不一,方法有别。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将本组教材当作一个整体,深入研读,从而对本组教材的在整体上和细节上都有深入了解后,进行创造地处理教材,盘活语文资源,设计整合的教学活动,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和时间,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效率。
D、它更要求处理好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语言形象的整体把握,易使词句理解过于淡化;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易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本末倒置„„时间一长,有可能使部分学生或养成惰性,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只追求思维猎奇,对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基本功则不屑一顾。这需要教师始终不忘“语文教育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注意在打好语言基本功的起始年段,力避“揠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