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 课例研修心得体会
旧哨小学
杨仙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只顾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此次课例研修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此次课例研修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我收获颇多,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明确了“生活教育”理论依据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它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理解了生活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2、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3、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掌握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方法(1)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身边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四、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五、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次课例研修让我受益终身,感谢“课例研修”为我们提供了这么难得的合理的自由学习机会,我决心把培训中所学的业务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014年5月10日
第二篇:探究数学教学生活化
探究数学教学生活化
营子区北马圈子镇中心校贾立珍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 对数学与生 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巧用教材生活化
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主动依据《课标》,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地选择、调整和构建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有时代气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一年级下册第2页“前后”的主题图(乘车)、第42页“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购物、存钱)、第81页“认识钟表”的主题图(上课)等,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教材中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和老师操作,因此,在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课堂上,当我出示了6种可爱的玩具,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联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补改。
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
再如: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课前,我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喜好,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进行了调整,换成了学生乐于且经常参加的活动:跳绳、跳皮筋、跑步、口算、丢沙包、舞蹈。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3)“争当小主人”,让学生参与充实教材内容。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与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因编著和编者的成人眼光而带有某种片面性,我们所以为的“生活实际”,也许并不为学生所认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不妨蹲下来,试着倾听孩子的声音,将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在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要学好数学,而且,这些试题来自学生,来源于生活,学生解答的兴趣也非常高。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激趣引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教学策略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这一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数学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学策略要尽量生活化,把数学学习融入生活中,教师要把原本枯燥的、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我安排让学生动手拉用木条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接着让学生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常见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结合生活实际,感悟知识内涵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千米”的认识较为模糊,以致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楼房等物体的高度单位的现象,再加上“千米”这一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在课内不能直观演示。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千米”,我把数学课堂移到了操场上,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绕跑道“跑一跑”,让学生亲自来感受“千米”的长短。通过实际体验,同学们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千米”的知识点。真正达到了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掌握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把一些学生身边较为熟悉、易于辨认的实物引入课堂,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又如:在对“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我首先让学生分别制作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卡片,课堂中再与指甲盖、手掌等比较,加深学生的直观感知。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都有了深刻认识。
三、课外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米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学校的长和宽。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图。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等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
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的数学教学正逐步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组织教学,并将数学问题以生活情境和趣味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使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概念、命题等变得简单、形象而直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爱学,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个人简历:
贾立珍,生于1976年12月,系承德市营子区北马圈子镇中心校数学教师,现就任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自1996年7月毕业于石家庄煤校后,就在马圈学校小学任教。曾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曾参加过市里评优课竞赛和区里比赛,在区里做过观摩课的等,还获得过省级论文,有的刊登在市级书刊中。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探究
[摘要]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
小学教学;
生活化;
转化
曾经有文章戏称我国的教育是一个“板鸭”的制作过程,首先是“赶鸭子”将学生赶进课堂,再是“填鸭子”强行将知识填进学生的脑中,接着是“烤鸭子”最后学生变成一只只的“板鸭子”。这固然是笑谈,但由此可见,我们以往的教育明显的是一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在教育中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多元化、复杂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想法。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体现他们这种的不同,让学生的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上来,让他们知道自己想知道的是什么?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小学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小学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入手。数学学习的兴趣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的兴趣。因此,必须立足于生活,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必须使数学学习走出知识化的牢笼,把生活本身作为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选择的唯一尺度,为考而教,为教而教的数学,使数学教学的视野缩小为有限的几本教材,远离了生活源泉,限制学生的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二、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教学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教学的抽象数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学数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数学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教师通过自己的微笑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老师是作为一个朋友来倾听自己的感受。教师的角色就更好的作用于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使学生思接千载,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能力获得发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你的鼓励将会促进他不断地努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有专长,并要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实现从书本知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在教数学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数学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还必须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还原,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世界”中感受“生活世界”。数学教学面向“书本世界”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
程中,对内容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而不能一棒子打死,否则,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精神就会遭到窒息。只有在尊重学生精神的独立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心态从容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品味、赏析与理解,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得到落实,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世界”时依然能够成为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和探究生活的主体,数学教育才能真正地具有主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小学教学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的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真切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乌申斯基.郑文樾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庞善凤.《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09期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
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 1
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核心概念界定
生活资源: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事、物)小学数学生活资源:来源于师生身边的一切可以用于小学数学课题的事,物。
挖掘: 运用: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直是我国确定教育基本原则和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适应时代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加以利用,才能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理论,它的理论对于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
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1)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完成。(2)掌握学习应用策略,强调了应用意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3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挖掘和运用生活中数学资源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2、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活动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3、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具体想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运用:
1、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检查复习→情景模拟→导入课题(2)自主尝试,探究问题。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尝试(3)合作引导,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4)拓展应用,延伸问题。问题开放→汇报交流→课后实践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1)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2)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3、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这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环境。(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2)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发及调查法 具体做法:
1、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反思现实问题,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打下基础。
2、落实实验班级和教师,做好测试。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并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
3、根据目前国内相关的几种生活中的数学策略进行试验,初步探讨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5年3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付诸实践。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 具体做法:
1、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素材,并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2、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现象和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生活的活动对数学概念、法则进行具体操作、深化理解。
4、让学生在生活中消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和推广阶段(2015年4月——7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创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运用。
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结题与验收阶段(2015年8月——12月)
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进行实验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总结、个案分析、教学软件、实验报告等形式公布实验结果,并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第五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打造灵动课堂构建高效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系统的操作体系。总结出了适合本班学生的四种方法。
1.收集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开展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培养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2.观察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和思路进行观察,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设疑法:在教学中创造问题情境,在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运用法:在教学中,注重文中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而且积累了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本班同学实际情况和文本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践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2
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教师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不能把意识强加于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里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探讨、研究等生活化的放松式教学。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角色,进行模拟购物。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校园花坛、水池等设施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
二、营造数学生活化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如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提问“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说:“我买5包面包,一包1元,共花5元。” “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这时让学生计算要花多少钱,让学生汇报结果和想法。再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让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非常有趣,同时也赋予了数学算式生命的价值。因为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三、将生活融入教学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学习,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多多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利用数学方法解答出来,如给学生布置感受数学的任务:让学生陪父母去市场、去超市买东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影子。上课时,很多学生争相说生活中遇到的数学,有的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在市场买菜花了16元,付20找回4元,买肉花了23元,付50找回27元,请同学们一起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带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学生们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纷纷展开讨论计算。用这样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利用情境教学,将数学探究生活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先利用身边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通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被塑造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开拓者,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探索实践的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3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如为了上好“归一应用题”,课题组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有的小组到我们云和的玩具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小组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时,学生觉得非常亲切,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步测和目测时组织学生到操场用眼睛目测估计,再用步测检验。天天上学估算一下从校到家有多少距离,到校需多少时间,以怎样的速度走以免迟到。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4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活动开展以来,我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发现这种实践对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教与学之间建起了一座很好的桥梁。由于教师的积极准备,选取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又为学生所熟悉,在教学中无疑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一来,教师借助生活来教学,学生借助生活来理解和学习数学,就能很好的促进教学。
二、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由于事例的生活化,很贴近生活,对于融化在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接受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大大促进了教学效率。
三、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肃和沉闷的,让学生感到总有点枯燥无味。数学生活化,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就如同为数学披上了各种五彩缤纷的外衣,让学生有了新的感受,学起来趣味横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四、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贴近生活的鲜活事例,利于小学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既为抽象思维打下了基础,也为向抽象思维过渡提供了便利。数学生活化,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能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数学生活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又直接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让数学不再成为一门孤立的学科,
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强化了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心得5
一、选题的原因、研究价值及研究的理论支持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同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无论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和生命活力。因此,如何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现实存在出发,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语言与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途径,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同时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做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研究语文生活化的基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他的“教育生活”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指导,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等教育观点给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理论支持。
二: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