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时间:2019-05-13 04:3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 ”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 ”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第一篇:“互联网 ”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国务院在“互联网+”重点行动中,提出要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江苏省政府在“智慧江苏”的建设中,也提出要建设智慧教育,探索新的课堂模式。这些都代表了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说:“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改变的方向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应用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集中表现为“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进而“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w现以人为本”。

一、新时代确立新目标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活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抉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将网络教育摆在和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创新教学手段。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智慧教育作为智慧江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实施。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按照“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当前,教育部正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2.0时代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转变。对于江苏省来说,“十三五”期间,将紧紧围绕“深化应用、融合创新”这一核心理念,聚焦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优质资源统建共享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合创新能力以及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其中,提升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能力,就是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管理、质量监测,及教育评价和教育治理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融合,促进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结构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学习方式的转变、管理模式的重建以及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大批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服务于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

二、新时代催生新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同样要将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启动了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在全省124所试点学校的大胆探索下,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聚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大力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理念重塑、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构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生态,全面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因其具有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自启动实施以来便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指导,聚焦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学习、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通过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的实践,提炼出可操作、可推广、可发展、可创造的学科课堂教学范式,引领中小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说,它是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是智慧课堂建设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三、新范式构建新生态

1.打造新时代的学习环境

“互联网+”时代构建了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富媒体学习资源。强大的学习工具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大体按三个步骤设计。三个步骤作为一个教学单位,可以是一堂课时间,也可以是一堂课的部分时间,还可以是几堂课时间;可以都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课内课外结合完成;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织、自由组合。

一是任务情境中的学习。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各类学习支架,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二是问题情境中的学习。师生共同提炼核心问题,组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是新的任务情境中的学习。从学生兴趣和需求出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在拓展应用中解决新的问题,巩固深化所学。充分利用平台获得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数据,进行数据支持下的综合评价,及时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范式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范式是统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互联网技术、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改革要求、学生学习心理等诸多元素融合创新的结果,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的大趋势,又力求可操作、可发展、可创造,引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

二是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学生直接面对知识,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不再是“二传手”,而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

三是交互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是任务驱动的探究性学习,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

四是操作性强而又具有创造的空间。以应用为导向,简明便捷,操作性强,便于大范围推广,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同时,又具有可发展性、可创造性,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基础。

3.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17个学科根据以上范式的框架,结合学科特点,分别设计了本学科教学范式,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富有学科特点的表述。

基于范式的200多个典型案例和2000多个常态案例,是项目组老师们认真探索的结果,既为教学范式的提炼提供了实践的基础,也是教学范式取得成效的证据。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新的范式给中小学课堂带来了深刻而又可喜的变化。丰富的教学案例也为范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持,将成为尝试使用范式的教师们可参考借鉴的资源。

4.研发了技术应用平台和资源

项目组与互联网企业协同研发了每个学科基于新的范式和案例的学习盒子,以及以学习盒子为中心的学生学习端、教师备课端、课堂互通端、移动教学端一键相通的智能学习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为新范式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生态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范式的区域实验,给区域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范式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使育人为本的思想得以更好地实现;创造了民主平等的环境,改善了师生关系;变革了教学方式,使技术不再只是支持教师的教甚至进一步控制学生的工具,而是成为支持学生学习的工具,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接受性学习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为常态。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个性化学习的空间,都能有充分交流和自由表现的机会。天宁区的实践证明,新的范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育人模式的转型,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生?B。

6.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加项目工作的几千名教师,在参与项目和学习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显著发展。跟参与项目前相比,教师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方法的更新、科研能力的增强、对学科教育的理解、对新时代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等方面都大有进步。做项目的过程,既是教师们实验、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改变了教学,改变了学习,也改变了自己。

7.探索了新范式应用的策略

天宁区在组织项目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经验梳理提炼之后又形成了新的范式应用的策略。从组织领导到专业支持,从基础设施到技术保障,从学校实施到师资培训,从教研组转型到共同体建设,从舆论支持到家长理解,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新范式的应用策略。

项目研究主要成果由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结集出版,共4册。其中,《“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是围绕项目进行的思考与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有小学、初中各1册,包括每个学科的范式概述、设计思路、实施要点、典型案例等方面的内容;《“互联网+”课堂教学范式应用指南》是教学范式实施的经验分享与指导。

项目组还开发了公众号“江苏互联课堂”和专题网站“江苏互联课堂云”。项目研究的过程性资源、视频资源等其他成果和后续成果,都积累在公众号和专题网站中,与上述4册图书中的内容互为参照补充。

“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仍有很多有待补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项目组将根据专家论证鉴定的意见,根据一线教师使用的意见和创造的新鲜经验,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促进新范式的广泛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新常态的形成。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第二篇:“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从目前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分析出发,针对了网络教育的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高质量资源缺乏、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等特点,提出了完善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进展、建设云时代大学术圈精品课程、模块化教学、进展“口袋课堂〞工程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教育;教育平台;教育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终身制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各类远程教育渐渐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计算机网络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的工具。在计算机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下,经过众多院校十几年的努力建设,远程教育系统渐渐完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过程充分结合了学生成人化的特点,应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远程教育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阶段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分析

1.教育资源建设不均衡。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进展,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已经渐渐形成规模,各大院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从视频课程录制、网络平台搭建、维护、课程相关辅导学问及后期的维护更新等方面构建网络教育基础资源平台,为继续再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在各类教育资源百花齐放、相促相成的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造成的平台建设局限性和课程自身的特点,大多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集中在计算机、管理、经济等热门文科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缺乏基础学科和技术型、应用型学科人才培育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建设。2.高质量资源缺乏。近些年,随着全民终身制学习的推广和开放式教育试点的推行,一些院校在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上作了主动的探究,纷纷提供硬件平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嘉奖措施来鼓舞广大教师参加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较好地把握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法,一部分教师受限于学校网络教育硬件资源水平,不能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有些教师受年龄限制等缘由,一时还无法较好地适应电子化教学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方面还不够。因此,教师在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到网络视频授课的转换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能较好地通过高端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表达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出来的课件,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学问和教学技术的欠缺,多采纳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能精确表达教师独特化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过程。因此呈如今网络教育平台的资源更多的是电子教案、静态网页等,类似黑板搬家的文本资料,或是传统上课模式的录像,缺少对学员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3.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网络教育课程建设完成后,后期数据的维护和更新至关重要,既包含资料安全维护、网络资源的逐步完善和新教学学问点的扩充,又涉及动漫技术、视频技术等新型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目前远程教育教学中更多地重视网络平台上教学视频材料的建设,学生是否完成作业记录、学生点播课程视频的时间和次数等学习痕迹记录构成的教学系统的完好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问题的有效解答、学问点的拓展讲解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准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很难适应开放的网络教育形式,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也不匹配,使得远程教育的优越性不能完全表达,同时也制约了现代网络教育的进展。4.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在“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时代,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随着4g、5g、6g网络的相继出现,二维码技术的渐渐完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流量费用的降低和无线网络的城市全覆盖建设,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宽阔的进展前景和应用空间。由此,远程教育师资培育面临着改革与挑战。应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进展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进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敏捷性,为远程教育和全民终身制教育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

二、更好地实施与开展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的建议

1.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进展。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是远程教育建设的基础,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新的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渐渐成熟,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建设新的学习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远程网络课程建设。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分结合远程教育学生成人化的特点,采纳新科技时代多种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在移动设备上学习的教学资源,使需求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打破现存的远程教育课程“重文轻理〞的局面,不断更新学问点,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准时进行完善与总结。2.大学术圈精品课程建设。在网络技术进展的基础上,近几年云技术得到了喷发式进展及应用,各类文本、视频、音频等教育资源到达了空前的聚集和传播。各大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得到进展,各类主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详解、结构合理、语言精准的精品课程呈如今学生的面前,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一课程有多个远程教育资源,这使课程得到充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互相沟通和学习,扩大了磨课、听课的学术圈,激励和鼓舞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渐渐打造多类型的“品牌〞教师,在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学问技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远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的进展。3.教学资源模块化建设。在“互联网+〞网络时代,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为学员提供更敏捷、更便捷学习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采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章节学问结构模式,将各学问点进行合理划分,建立各学科学问点模块资源库,设立搜寻关键字,使学员可以更好地搜寻到所需的学问点。并将模块化的学问点间设置关联系数,将相关的学问点联系起来,使学员在搜寻某些学问点时,可以得到相关学问点课程模块系统的推举,从而打破了一个课程教学资源过于浩大的网络数据,更好地与飞速进展的移动网络相结合,为学员提供更为直接和系统的专业学问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融合百家讲坛的优点,从不同的讲解并描述角度、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解读使学问点的讲解更为透彻,促使同一专业精品课程在不同院校资源间的取长补短,为学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更多样的教学资源。4.新技术大前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4g、5g、6g移动网络技术快速进展,智能型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城市全覆盖也渐渐完善,移动网络的费用越来越被群众接受。日本Qr码、美国pDF417码,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网格矩阵码〔gm码〕、紧密矩阵码〔cm码〕三项国产标准的二维码技术快速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应用,对推动教育进展特殊是远程教育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应用二维码技术,可以把课程内容的音频、视频或者是课堂直播生成二维码,此类形式新颖、便捷的“微课堂〞、手机课堂、智慧课堂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宠爱。将此类新技术运用到远程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学资源,进展成适合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远程网络教育模式。不限定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的“口袋课堂〞有利于推动远程教育更广的普及,并且把它作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将为大多数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便利与支持,满足经济与时代的进展需要,还可以使网络课程教育进展顺应科学的进步进展,紧跟经济科技的步伐,从长远进展的角度促进网络教育的进展。

三、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给移动网络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创新契机和宽阔的进展前景。远程教育应紧紧跟随网络技术的革命创新,在传统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术圈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建设适合当前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模块化学问点大数据库。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需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设计、建设符合学员要求,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课程,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教育新科技〞。

参考文献:

[1]韩雄伟,田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学模式共同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2]郑金秋.多校区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对策讨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3]魏斌,曾青松.“互联网+〞背景下内容依托式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学问与技术,2022(32).[4]苟焕军.我国远程教育进展状况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22(20).作者:宋涵

沈水文

单位: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三篇: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尽管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数量繁多,但传统的范式都是企图根据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环境条件,或者系统的、心理鸵、社会的、经济的、伦理的要求来建立描述性的或规范性的管理理论,以便指导管理人员的未来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范式,其目的侧重子用预测、证实、证伪方法来构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这就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paradigm)。

事实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可归纳为:实证科学方法有着其他获取知识的方法所没有的特点:自行校正(self-con'eetion),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全江程中有许多内在的检验。这些检验可以用来控制和验证管理学家在获取自身以外的可靠知识过程中的行动与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方法主要有证实法和证伪法两种。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

具体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主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去搜集资料,包括问卷法、结构性观察法、问卷访问法等;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了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还使用了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多用于横向研究,常常围绕某种社会现象(事件)、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去搜集资料,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活动结果或大量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发生作宏观研究分析。常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把大量社会现象的产生及演变,视为一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归结为对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研究。

第四篇: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摘 要近20年来,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不仅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促使互联网思维向金融市场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支付方式、投融资模式和渠道,如p2p网贷、众筹融资、基于大数据的网络信用贷款等。该文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起源、国内和国外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金融风险及研究现状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重点。

关键词 大数据 互联网金融 金融风险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都不同,互联网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要素基础之上,用户接受并认可以及为了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

1.互联网支付。依托互联网,以第三方支付为中介,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在买家和卖家之间进行资金中转后再划转的服务,如支付宝、财付通等。

2.p2p网络借贷。p2p全称是peer-to-peer(或person-to-person)的缩写,意为点对点(人对人)。p2p网络借贷是通过网络中介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如人人贷、陆金所、宜信等。

3.网络小额贷款。网络小额贷款是p2p网络借贷的另一种借贷模式,是指互联网企业通过其控制的小额贷款公司,向旗下电子商务平台客户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如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百度等设立的小贷公司。

4.融资众筹。融资众筹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某项活动所需的定量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形式。

5.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可分为以下形式:一是线下实体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销售等;二是完全通过互联网提供业务开展的专业网络金融机构,如众安在线财产保险;三是提供金融业务的服务支持,但并不提供金融业务本身的,类似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搜索。

6.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服务。根据网络销售平台的不同,基于互联网的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基金通过互联网为投资人提供基金销售服务,其实质是传统销售渠道的互联网化;二是基金销售机构借助其他互联网机构平台进行基金的销售,包括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基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金销售等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1.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将带来新的经济结构、新的发展方式、新的思维方法、新的商业模式、新的金融创新模式,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特征。

相比传统的资本市场直接进行融资,商业银行介入间接的进行融资不同,互联网金融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金融的信息传递、支付和融资等功能的一种新兴融资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万~15万亿元,占gdp的近20%。而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也超过5亿,成为世界第一。根据报告,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是2011年的近8倍,“过去5年,超过4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麦肯锡马奔表示,数据显示,与2015年4月1日前,仅有8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已突破2000家。

2.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属性。互联网金融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是信息社会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特殊的金融形态。在工业社会,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机械化的时代;在信息社会,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的时代。工业社会标志就是蒸汽机的发明,驱动社会增长的是能源;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互联网,驱动增长的是数据。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属性,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基础与传统金融技术基础完全不同。在数字货币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叫做区块链技术,所谓区块链技术是用一套数学的方法,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是在区块链技术上的某一个应用,从而重建了金融。目前,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在未来,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在互联网上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交换。

互联网金融的组织属性,可以理解为众筹模式下的金融。在工业社会,一切商业活动以产业链条来组织,满足如个性化的定制,碎片化的需求和场景化的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重组整个商业逻辑和流程,互联网金融同样也会被需求链所重组,真正地从需求当中做到点对点,由消费者发起,并影响整个上游的生产和供应。众筹的范围可以包括思想、股权,这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组织属性。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现状

1.声誉风险。互联网金融本身民营资本色彩浓厚;资本金不足,抵御风险与偿付能力相对较弱;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较大。而且互联网金融缺乏长期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科学性有待考证。同时,缺乏隐形的政府信用做担保和可靠的资本金补充渠道,与传统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竞争,处于一定劣势地位。

2.监管风险。目前,银行业的监管框架是基于新巴塞尔协议设计的。新巴塞尔协议主要是针对传统银行的传统风险而设计,巴塞尔协议下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然而,这三大支柱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几乎无效,直接导致了互联网金融目前属于监管缺位状态。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尚不明确。

3.投机风险。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投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其自身风险不断集聚。

4.信息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广泛采用了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数据重构,这随之而来带来了两大风险:第一,网络系统、存储中心本身存在漏洞引起技术风险;第二,海量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的信息泄露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1.设定风险标准。互联网金融首先从企业自律开始,梳理自身的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行程企业标准,最后上升到行业标准。

2.接受客户监督。互联网金融需要接受客户的监督;需要涉及契约是否规划,交易双方所签合同权利、义务是否对等,合同是否合规、合法等。针对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同不规范的情况,可以请法律专家来进行审核,审核以后才能进行发布。

3.发布行业规范。发布行业公约规范,要有履约机制、约束机制进行考核,同时辅以舆论监督规范,让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发挥其监督作用。

三、结语

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还不完全成熟,也存在一定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必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会让我们每个投资者(消费者),从目前的眼球关注阶段进入深入参与交易阶段,最后发展到人人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肖凌(1978―),智慧城市研究师,发表论文3篇,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传统行业市场方面结合研究。

第五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开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开题报告

● 高金章 陈俊江

一、课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确定了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这样就“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是对必修内容的“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由此可见,个性化和差异性是选修课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着选修课课堂模式应该具有特殊性。1.选修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选修课课堂模式的特殊性

(1)自我体验性阅读

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势必突出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阅读“自主”地位的加强,势必会强化阅读的“自我”体验;阅读过程“自我”的上升,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以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也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追求;自我体验性阅读,应该成为构成选修课课堂新模式的基础。

(2)自主研究性学习

阅读方法的自由,阅读兴趣的增强,势必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从研究的形式来看,往往会由个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为兴趣趋同的学习小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往往会得到激发,作品的多元性解读会得以产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手中已有的文本资料,他们可能会采用多种手段,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帮助自己对作品进行理解。从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来看,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将成为重要的形式,以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体会,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可能会成为课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性阅读,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成为选修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选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并提供可能的表达空间。

(3)自由创新性写作阅读内容的广泛性,文学作品形式的多样性,势必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动自由写作、创造性地写作这根弦。“自由”,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是不满足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勇敢写出属于自己“这一个”的理解和感情体验;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写作形式,在作品的形式上敢于触碰,有所创新。基于强烈的创作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写作,也会自由地组成文学社团,甚至自出文学小报。老师应该因势利导,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和社区生熟悉的人物入手,尝试写作散文、小说,或写作浅显的新闻与传记,或写一些新闻评述、综述,传记性小故事等等。要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纸杂志给予发表,进一步激发他们自由写作的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写作,是选修课课堂模式的重要内容。

2.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是我校语文老师的共同需要和迫切任务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标准,催生课堂新范式的诞生。但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不少教师仍然是“旧瓶装旧酒”,或改换门庭“旧瓶装新酒”。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思维没有变,教学方法没有变,说到底是教学思想没有变。对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借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对象的全新,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才能勇敢

立于改革的潮头,而不被时代所抛弃,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的最前沿。内容决定形式,标准决定目标,方法决定效果。只有努力追求选修课课堂新范式,才有可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课堂模式的创新,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外化,更是教师人生目标的外化。要追求课堂模式的创新,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地去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别人已有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从而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上进。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更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任务。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的逐渐增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新的教学模式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其着眼点就是在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选修课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学校做大我做强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选修课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模式,其目的和意义有三个:

1.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研究意识,变“师本”为“生本”,倡导民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冲破藩篱,敢于探索,善于研究;努力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2.以“生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向主动地学习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直至学会学习;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经验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从课堂形式来说,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探索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力求构建不同于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进而全面提升老师和学生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理念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作了如下描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这些描述,是针对整个高中语文的,也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它至少包含以下几点要求:①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探究、创新能力;③形成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④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打好基础。⑤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以看出,创新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系统性是其基本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着力于学生的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体现现代学习的特点方面存在共同的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凸现学生的学,通过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

(3)人本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主动地学习,最好的学习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有兴趣的知识和经验;要营造学习的氛围,运用确当的方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2.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台湾地区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在高中能够设置选修课,但当时国文科无选修课,3年均为必修。80年代以来,国文科中分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设:国学概要、应用文、书法、文法与修辞四科。1995年,台湾进行第四次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修订,国文科仍有必修、选修之分,但选修课统一改为“国文”,编三册教材,每学年一册,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各文体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每周教学时数为1-2节,与前次相比,必修门类与总课时有所减少。

香港受英国教育体制影响,课程设置灵活性较大,课程多元化特征明显,但语文课程相对保守,所有高中都把中国语文和英国语文列为必修科目;仿效英国而设大学预科性质的“第六学级”(Sixth Form),学校一直都开设较多的选修科目,1993年开始,可供选修的高级程度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属于语文类的有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国语文及文化、英语运用等选修科目。2005年后的高中课程,正在向多元化和专门化的学习单元的方向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汉字和书法、文学创作、文化专题、影视评赏等供学生选修。

自选修课程创设以来,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设置由于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些教育集权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由于长期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选修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在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地方、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以上通过对各国高中母语选修课程设置的考察,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语文作为一门掌握本国语言文字、提高国民素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被世界各国政府列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并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课时保证。

二是高中母语课程必修与选修兼顾,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度已经成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三是大部分国家的语文选修课都由地方和学校自行确定,中央政府只作宏观的政策规定(英、美是突出代表)

四是绝大部分国家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必修学分一般高于选修学分(德国、以色列为代表)

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有效探索却较少,特别是对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的研究,只是部分涉及,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拟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实验。目前,这个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高中语文:有别于初中语文的要求,有别于初中语文的阅读范围、深度和方法。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将基本遵循这一界定,在开展选修课程的新范式研究时,既引导学生汲取人文的精华,更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选修课程: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兼顾的方针,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课堂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发现选修课开设几年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的课堂模式也没有较大的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我们设想,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新范式作一些探讨和研究,力求构建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源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

(1)着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体验性阅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着眼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4)按照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新范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是课内教学,不是课外阅读;探索选修课的课堂的特征和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总结其基本规律。

4.范式 :即模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模式;新范式,即有别于必修课的课堂模式,能够体现自主体验、自由表达和自由写作相结合的模式,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选修课程的新模式。这种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自我体验性阅读;

(2)自主研究性学习;

(3)自由创新性写作。

基于以上的理论界定和设想,我们将在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我们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取舍,对选修课的新范式进行一些大胆的探讨和设置等等,总结出一些新的模式来,以求选得活,上得好,有特色,有活力。5.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就是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模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地说:

一是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的研究。“自我”是指阅读的个体性、趋异性、独特性;“自我体验性阅读”即指学生个性阅读,有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思考、体验;力图探索学生共同阅读、不同体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包括研究阅读的理论,进行阅读的指导,以及阅读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等,要通过研究总结并把它们付诸实践,使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并由学生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述。

二是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包括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享受快乐,得到阅读的快感,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怎样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行自发式探讨;并对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是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的研究。力求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屏障,把选修课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新材料新感悟,不断取得写作的源头活水,给学生的写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写作中,如何拓宽思维,培养想像力,运用新方法;如何进行自由地表达、创新性表达,道人所未道,写人所未写;并在怎样进行创新性写作的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创新。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总结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的新模式,以推进选修课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2.研究内容

(1)“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理论与心理学依

据研究;

(2)“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实施研究;

(3)“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4)“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教师教学要求的研究;

(5)“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效果认定及评价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分析归纳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询各种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模式的相关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并尽自己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联的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分析归纳法。将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整合,从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4.课堂研究法。研究丰富的课堂教学现象、思想和方式,重点对课堂设置、课堂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确定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年下半年-2010年7月)

对课题进行论证、申报和立项;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明确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

2.中期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底)

总结初步研究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各人的经验,进一步调优各个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完成相关研究论文。

3.全面总结和结题推广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各课题组核心成员继续进行后续研究,撰写论文和课堂研究案例;并上报省市教研室,请求进行结题论证。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

(1)初期研究阶段

①《选修课的关键在“选”》-高金章;

②《选修课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高金章、李仁甫;

③ 《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研究性学习)——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体验性阅读)——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由创新性写作)——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④撰写开题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0年6月之前完成)

(2)中期研究阶段

①《自主研究性学习—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一》—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自主体验性阅读—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二》—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自由创新性写作—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三》—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② 撰写中期评估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1年底完成)2.最终研究成果

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结题报告。(2012年5月)

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材料汇编》(2012年5月)

③《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典型案例汇编》(包括课堂实录和光盘)(2012年5月)

(本课题为江苏省中小学第八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高金章 陈俊江 江苏省盐城中学)

下载“互联网 ”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 ”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

    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http:// 2003-10-23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叶成林 徐福荫 【摘要】从19世纪中叶函授教育在英国诞生开始,及至今日,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界最具活力的领域之......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MBA2111班韦莉莉这两天连续观看了《互联网时代》“时代“,”浪潮“,”能量“三个篇章: “时代“,”浪潮“篇章从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带领我们回顾了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时代解说词

    互联网时代十集解说词 导读:互联网时代解说词(全十集),第一集时代,照亮了人类生活的一个新时代,在全球殖民地时代称霸两百年,作为一项划时代的新技术,这项可能创生新时代的事物,叫做......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本站推荐]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 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 观后感 观看《互联网时代》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谢谢老师,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愧疚。说实话,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互联网的起源由来,只知道互联网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不可缺......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精选)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有了电,有了工业时代,有了绚烂缤纷的都市生活。也许上帝没有想到,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会颠覆几千年来的人类生活。 It is for everyone.这是一句简单却充......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 第一集《时代》 本集从瓦特蒸汽机的历史背景展开,描述互联网时代的诞生,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联系起来。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带给......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 ----------观《互联网时代》有感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什么是互联网社会?它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产业形态、社会生态?又将把人类带向哪里?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