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课堂讲稿
从父母的情绪窥见孩子的未来
开实小家长课堂讲座
情绪是万病之源,如果父母情绪管理不当,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干扰源。为此,我把不同情绪类别的父母作以下归类,帮助大家更容易地觉察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同时也避免自己的情绪阻碍孩子的发展。
情绪反应大致分为“消极”、“积极”两大类,这两类还有更细致的区分,如:消极情绪反应包括委屈诉苦型、冷漠疏离型、过度溺爱型、朝令夕改型、习惯否定型;属于积极情绪反应的则有人格分裂型、审判质问型、训诫讲理型、暴力体罚型、宣泄凌虐型。
委屈诉苦型的爸妈,容易教出“将别人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的孩子!
如果父母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摇头叹气地说:
“ 还不都是为了你们,我才会过得这么辛苦、这么累,你要是再不乖、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为了你,我每天都要辛苦工作,最近不景气,这个月又被老板减薪,快付不出学费了,你还不认真一点儿,快去念书,以后……我可是要靠你的!”
“我现在心情很不好,你要懂事一点儿,多帮忙做家务事、照顾弟妹,不要再来烦我……不要再增加我的烦恼了!”
“你妈妈(爸爸)那么不负责任,今天又没回家……你怎么还有心情只顾打游戏,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哭泣)我们怎么会这么可怜,老天爷真的很不公平……”
这类型的父母或监护人通常经历过不和谐的婚姻或丧偶。他们反而需要孩子体恤他们在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及情感上的需求,因此家中较大的男孩会成为代理父亲,女孩则会成为代理母亲。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之后,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还重要,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懂得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因此也特别敏感、纤细,他们习惯细心观察、照顾周遭所有人的需求,看到别人快乐,就跟着感到快乐,看到别人难过,也会跟着难过不已。他们会努力做一切事情,却只为了满足他人,为他人而存活。
拥有这种心态和做法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产生愧疚和自责的错觉,认为自己必须和父母共同承担一切,甚至还会以为家庭发生的问题是因自己而起。每当父母看到孩子如此懂事,协助承担家庭重担时,就会感到无比慰藉和安全。孩子被迫变得比别的孩子成熟、懂事,这种情形不但剥夺了孩子原本该有的童真和自主性,也压抑了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孩子提早长大成为“假大人”,但他们对于生命体验不足,缺乏判断力,可能会作出不当选择并需要为此付出代价。经受挫折打击的孩子会更加认同自己的坏命运是跟父母一样,早已注定,无法改变,于是架构出消极、悲苦、丧失自由意志的宿命人生观。
长期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经常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过度热心付出却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或情感界线,经常因为可怜或同情人,将别人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不管自己的能力是否可及,对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视而不见,无法忠于自己。他们对揽得起、扛得动的自然会感到自己责任已尽、有所交代,心也就安了;反之,若无法达到理想预期时,便会自责不已,加深自己的身心压力。
委屈诉苦型的父母总是习惯向孩子或身旁的亲人透露自己有多么不幸,是多么委屈、可怜。当孩子直接或间接听到这些带着负面情绪的语言时,心中难免抱持着同情、注意和怜悯,此刻孩子也在不自觉中悄悄地将爱的能量流向了父母,短暂地满足了当时父母匮乏空虚的心。这种现象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失衡的,偶尔因为能量缺乏,互相取暖其实是需要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但父母若是长时间都这种状态,则会导致孩子的能量状态逐渐匮乏,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说穿了,这其实是一种长期消极、操控他人的心灵招数。父母和孩子都应该通过学习,转换、释放过去的种种创伤,让心灵的力量往正向循环发展。或聆听优美的音乐,读好书,持续地运动,接触大自然,与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交流,培养好的兴趣,加入良善的团体;或通过心灵成长、咨询、内省、静心呼吸、静坐等方式进行调节,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冷漠疏离型的爸妈,容易教出“对爱充满渴望和遗憾”的孩子!
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发现父母间通常只有简短的对话:“行!”“不行!”“不知道!”“没有!”“好!”“就这样!”“再说!”“是吗?”“我走了!”“我去忙了!”或面无表情地看着人,只摇头或点头。通常他们都不常陪伴在孩子身旁。这类型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在各种因素下不得已或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当然也可能包含离婚、单亲、新移民或丧偶等情况。他们总是在生活中显得为环境所逼、所累,在生活压力下自顾不暇,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便不自觉地采取放任态度,他们和孩子之间身体的接触和内心互动、言语沟通机会也都比一般人少。由于孩子的学习机会相对减少、不足,父母和他们无法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容易产生内心的困惑、矛盾以及情感认知模糊的现象,往后在他们的人格特质里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缺乏自我价值的因素。
冷漠疏离型的父母与孩子对话时,用字遣词都很简短,尤其脸上总是面无表情,难得真情流露。在这类型父母的教育下,孩子通常会感到和父母比较疏离,久而久之便无法互动亲密,互相协助。他们就算难得一聚,也会因为要避免尴尬而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找不出共通的话题。出现这种情形是他们的生命经验中缺乏彼此共同经历的生活事件的缘故。孩子也不容易得到父母完整充足的情感支持、响应和真正的了解,对爱充满不确定、渴望或遗憾,长大后几乎养成了与爱疏离的习惯,我行我素,较难融入群体。有时候孩子想要主动亲近父母或亲近爱,心中那份一直存在的不确定感却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候不免还是向担心和不确定妥协,自以为自己是得不到的、没有资格或条件的,于是放弃接近爱、害怕拥有爱。
其实父母给孩子自由不等于放任,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自由的限度是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充的,尤其需要建立在足够的爱、支持与了解之上。一旦父母能和孩子建立正向的相处之道和默契之后,他们对相处、陪伴孩子的时间就能作出最理想的切割和分配。即使时间仍显不足,用点儿心思,巧妙提升相处、陪伴时的质量,也比总是“不陪”好上许多。当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内心对爱的满足,父母也能同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时间和空间,更顺利地实现人生目标。
过度溺爱型的爸妈,容易教出“易逃避问题,也比较依赖他人”的孩子!
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与他们这般对话:
当外出的孩子表示已经穿了足够的防寒衣物,并且感觉温暖时,父母却神情紧张地要求着:“不行!还是要多穿点儿,免得着凉!这件外套还是带着吧!”(非得要孩子把外套带着才行。)孩子和朋友在外面吃完饭回家,肚子已经很饱,不想再吃时,父母的要求是:“再吃点儿!快去!快去!这锅汤真的很有营养,我熬了大半天,帮你补一下!”(非得看着孩子喝下滋补汤不可。)
孩子不经意地连打了两次喷嚏,一旁的父母紧张地说:“怎么了?是不是感冒了?(连忙找出感冒药,还把开水倒好拿过来)快点儿把药给吃了!”(非得看着孩子把药吃了不可。)
每天早上起床,孩子都不理床叠被子,爸(妈)一边念叨着:“怎么搞的……房间那么乱!被子也不叠!”然后又习惯性地去帮忙打点、整理。
这类型的父母经常会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以及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他们对孩子的保护往往是出于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和关心。总是担心、害怕孩子生病、受挫、不开心、不满意,因此会事先帮孩子打理好相关的事情,或等着帮孩子收拾残局。表面上看起来,这种照顾、保护、溺爱的行为是充满爱与幸福的,但背后所传达的无形信息却是“不信任”和“不值得信任”。这种让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并逐渐依赖父母的方式,能缓解父母内心那种害怕失去的焦虑。这类型父母用爱与软硬兼施的感性诉求,对孩子加以掌控,扭曲了爱。
这种教育方式向孩子持续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孩子,你是不行的!所以我来帮你!”或“孩子,你根本不会!还是我来做好了!”让孩子成为在生活中无法独立自主、自处,只能从小事到大事都全盘交给父母来处理、决定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穿搭衣物,整理房间,连长大后的工作、择偶对象、理财投资……样样都要先听从父母的想法或意见。原属独立个体的孩子,几乎不自觉也无能力摆脱这种亲子关系,无辜地被这类父母牢牢掌控!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面对问题时总显得比一般人更依赖别人,胆小、退缩,缺乏临场应变力及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容易逃避现实和问题,抗压性极低。隔代教养或少子化家庭通常很难避免这类现象,毕竟这类孩子都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但过度保护和溺爱下导致的负面后果仍是父母不容小觑的。父母若能及早检视这个问题的根源,看见自己内心对于失去的深层恐惧,帮助自己离开这种负面循环,才能让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还给孩子应有的生命主导权。让孩子在正面的教养方式下获得和谐的爱与人生,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圆满人生,不是吗?更何况生命是一种有来有去的自然现象,对于孩子,父母是迟早得学会放手的,既然是迟早的事,我相信智慧的父母一定会选择提早领会这些人生大事,让亲子关系升华,与孩子彼此都能心安无碍。
朝令夕改型的爸妈,容易教出“易猜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觉”的孩子!
这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管教方式朝令夕改,心情好的时候是这样,不好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样,重点是——没人知道他下一刻会怎样!想法做法总是跟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就像天上的云变幻莫测,让孩子难以捉摸父母到底是怎么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由于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传达的信息无法贯彻始终,欠缺一致性,孩子亦无法具体、清楚地了解父母,因此容易产生内心的困惑和错乱,以至于当他们在面对父母的教导或生活上的规范时,总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每个人都难免会经历情绪失衡、处于低潮或充满负面情绪的状况,但这类型的父母除了自己缺乏准则,还会将不良情绪传染给不相关的孩子,导致孩子以为是自己不好或做错事才会使父母难过或生气。长期接受这种多重信息的孩子,在得不到父母对事情的合理交代和具体说明时,经常靠自己胡猜瞎猜来获得对问题的非理智解答。这种“想太多”的习性作祟,会造成孩子的焦虑与不安。因此,他们无法真正信任自己,信任别人,容易对许多单纯的事情产生猜疑,也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和感觉,为他人而活,失去自己。举个常见的例子:爸爸今天心情特别好,开心地对孩子说:“赶快把功课做完,我带你去外头逛逛。”等到孩子努力把功课赶完时,坐在计算机前的爸爸却说:“算了!还是改天吧!现在有点儿晚了,我有点儿累,不想逛了!”于是大失所望的孩子很不服气,还是坚持之前爸爸说过的话,要爸爸履行诺言,带他去外头逛逛。情绪焦虑的孩子这下子惹恼了爸爸,爸爸瞪着眼睛对孩子气呼呼地吼着:“吵什么吵?难道你听不懂吗?跟你说改天就是改天,你如果再吵、再闹,就给我试试看!”这时,纵使孩子内心感到委屈、不甘,却也不敢再对爸爸提要求了。
原本是家长对孩子食言,最后却演变成孩子大吵大闹、不乖、不听话,这样的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家长完全忽略了整体事件里的因果关联。这类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以后会将父母所说的话自动打折,对人性逐渐地感到失望。案例中的孩子也可能加深“我是一个不乖、不听话的孩子”的错误认定,很可能原本一点儿都不坏的孩子,在这样经常性的错乱误导下,真的变了一个样,然后父母再也无力管教。因为孩子把父母所说的话都当成耳边风,不再听从、信任,长期下来导致亲子关系不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父母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类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多么深远。在这里我想要传达的重点是,并非父母不能适时调整或改变计划,凡事都必须一诺千金,而是要学会如何清楚、明确地表达,确定孩子非常清楚你的想法,不要随便找个理由搪塞孩子,因为孩子的心可以感受得到。要尽量要求自己做到言出必行,对于自己没有把握做到的事情,绝对不要信口开河。另外,当父母情绪不佳或感到有压力时,要平心静气地向孩子说明:“孩子,不是因为你的问题或你做错、说错什么,而是爸爸(妈妈)现在的心情不太好,所以讲起话来才会那么不高兴或生气。”这样可以让孩子清楚父母怎么了,而不会把他自己的情绪和父母的都混淆了,负面的情绪也能就此打住。
习惯否定型的爸妈,容易教出“不能真正肯定自己及包容他人”的孩子!
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这么说:
“你看!我就知道你又会这样写,教过多少次了,还写错!真够笨的,真是没有用!唉……(叹气)”
“你画的这是什么东西?像鬼画符,那么丑,一点儿都不像!真是没天分!”(摇头叹气)
“不可能啦!我自己的孩子几两重,我怎么会不知道!他不可能考得上好学校的!随便读啦,反正……又不是读书的料!”
“你相不相信?我可以跟你打赌,她要是真的跟你在一起,绝对不会幸福的!你想拿什么来养人家?真是……还是专心工作,别想太多!”
这类型的父母习惯批判、否定孩子,经常会采用否定句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心中充满自卑、自我否定等难以释放的负面情绪。一个长期在父母否定及批判下长大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很笨、不够聪明,也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什么都不好,好像一无是处。一个不能真正肯定自己的人,接受或包容他人的能力会相对变低,以同样严苛的态度要求自己和别人,致使人生的发展会有很多局限。
若能检视自己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就会看出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类似问题了。否定的语言总是挟带着一连串的谩骂和污辱,残害一个孩子的心灵等同于置他于失败状态。
我有几次带儿童参加心灵夏令营的经验,夏令营的主旨是通过各种体验和实验,唤醒孩子对于自己、他人、大自然、动物等一切万物的珍惜与感恩之情。课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情绪记忆的实验,我用了两个小型微波盒,分别装入相同并且等量的白饭,在一个微波盒的上方写下“讨厌你,笨死了!”另一个则写上“我爱你,谢谢!”接着,我引导班上的每个孩子分别为“讨厌你,笨死了!”这个盒子里的米饭说出一切伤害它的话,孩子果然把生活中耳熟能详或时下流行的负面语言全都用上,像“你去死吧!”“我讨厌你!”“你好丑!”“你笨得像猪!”“你是一个可恶的恶魔、坏蛋!”“我不爱你!”“没有人会在意、喜欢你!”……
接着,我又引导孩子静下心来,分别又对“我爱你,谢谢!”这个盒子里的米饭说出一切关于爱它、感谢它的好话。孩子们一脸天真、可爱的样子,带着深情与腼腆的笑容说着:“你好香哦!”“你好好吃!”“你好棒!”“全世界的人都好喜欢你!”“我爱你!”“谢谢你!”“你好白、好„Q‟!”“你真的好可爱!”…… 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束后,我将“我爱你,谢谢!”这个盒子放在教室的玻璃柜里,让它跟我们一起上课,另外那个“讨厌你,笨死了!”的盒子则放在很少有人走过的阴暗角落。放了3天后,我们仔细观察两个米饭盒,变化最明显的部分是味道。全场小朋友都感到相当讶异,获得赞美的米饭呈现出了清新的香味,受到谩骂的米饭则带着一股酸臭味。这个实验证实了正、负面的心念、情绪、语言确实有着改变物质的力量。孩子亲身体验了这个微妙的变化,他们也都很有感悟:被赞美或被骂是会造成完全不同的后果的!当时有一对姐弟令我印象最深刻,弟弟9岁,姐姐11岁,弟弟一直低头不语,好像很难过,姐姐则是趴在桌上,无法控制情绪,哭得很伤心。我问她怎么了,她眼中泛泪,委屈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一定很臭!”
原来他们的父母很少赏识他们,从小到大都习惯用否定的方式教育和对待他们……
人格分裂型的爸妈,容易教出“易自我批判和感到内疚”的孩子!
这类型的父母通常会教孩子注意仪容整洁,自己却不修边幅;教孩子要守时,自己却经常迟到;教孩子要诚实,自己却经常撒谎;表面上说的是一套,实际上做的又是另一套;要孩子别学坏更别交坏朋友,自己交往的却大多是不务正业的人,不是爱喝酒就是爱赌博、打架闹事……总是让人感到他们言行不一致。例如:某一天,小阿姨打电话到家里约妈妈一起去看一位正在生病住院的朋友,妈妈在电话里婉拒了她的邀约,说自己身体也不舒服,还想到家附近的医院挂号、拿药;但说完之后,妈妈并没有去医院看病,看起来跟平常一样,没有不舒服或生病的征兆。妈妈平常都会教孩子做人要厚道,不可以在别人背后批评或讲坏话,结果她自己却经常和隔壁的叔叔、婶婶和邻居一起高谈阔论,讲别人的八卦消息,批评别人。
如果孩子经常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不一,长大后内心的想法与言行举止的外在表达就会处于分裂状态。他们通常会有阳奉阴违的人格特质,例如:当他听到有人批判他、说他的不是时,当时他心里即使是很难过、委屈或生气的,却还笑容满面地说自己会改过及谢谢指正;外表看起来EQ(情商)似乎很高,但面对其他人时却又抑制不住地不停抱怨,或攻击那个让他感觉不舒服的人;愤怒和不平衡的情绪总是深埋在他的细胞里,即使事过境迁,对一些事还是耿耿于怀,难以抚平伤口和释怀。
有这类特质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成为团体中比较不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会不经意地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愉快、对立或分裂,也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失去做人应有的准则和尺度,甚至不小心情绪用事,误入歧途。他们连自己为何会变成这样都搞不清楚,分裂的心灵状态从小到大如影随形,无法回归生命的平衡点,总是游走在两个极端面,人生面临的突发状况和风险也会比一般人要来得多。
父母必须谨言慎行,调整自己不得当的教养方式,因为你的身教和言教,正塑造着孩子的命运和未来。
审判质问型的爸妈,容易教出“失去自尊和信心,创造力也被扼杀”的孩子!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这么说:
“你看你!吃个饼干,渣子掉满地板,我不是教过你了吗?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懂不懂啊?你注意看着我,要像这样……然后……你再试一次让我看看……看,你又来了,还说会了,怎么又掉满地……你真是的……到底会不会啊?”
“人家隔壁的小明,又乖又聪明,每天都待在家里读书,哪像你……还在看电视?你到底准备好了没?功课写了吗?有没有复习?今天考试考几分?班上同学考怎样?快加把劲儿,明天的考试,只准进步不许退步,听到了没?”
“你在干什么?嘴里的饭嚼了这么久还不吞下去……怎么吃这么慢?吃鱼呀?再多夹一点……有没有吃菜?快点儿吃……老是慢吞吞的。”
这类型的父母为了掌控孩子,要孩子什么都听他的,经常以强势的作风和批判、质问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的个性偏阳刚霸气型,因为爱面子,容易压抑自己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在处理事情时,容易让人感到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他们还会订下许多生活上的教条或规范,并且要求孩子遵从,与他们生活或相处会有极大的压迫感。一旦孩子不慎犯错,他们便习惯用之前和孩子所作的约定作为处罚,很有原则,并且很难改变。长期下来,孩子幼小的心灵可能在尚未接受处罚之前,已经承受了相当大的恐惧与压力了,因此体形不是比一般同年纪孩子娇小,就是过瘦。
这类父母的要求比较多,甚至会鸡蛋里挑骨头,对他们而言,孩子的言行举止都是不够好或应该要更好的。反正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全照着他们的方式做就对了。孩子因此失去自尊和信心,创造力也被扼杀。这类父母迫使孩子在成人的思维框架与价值观中长大,用他们自认为好的标准去衡量、对待孩子,可能会使孩子以为自己是生活上不能独立自主或没有用的弱者。
父母若能在平常多展现柔软的一面,加入多一点的感性和肢体的接触,比较能够中和孩子心中的压力和恐惧,让亲子关系在松、紧之间维持一定的平衡,对于父母本身而言,也能从亲情里获得舒缓的情绪,享受身体与心灵的放松。
训诫讲理型的爸妈,容易教出“不喜欢待在家,总是向往外在世界”的孩子!
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千篇一律地说教:
“你知道守时很重要吗?动作慢可以早一点准备呀!守时可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动作快一点!我们宁可提前抵达,也绝对不能迟到!”
做RNA的病毒,用血清作分类竟然可以分出67种。主要传染途径是经由手和口……要是染上了那可是不得了,严重的话,还会……”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用来学习和了解更多新知识的,你怎么会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无意义的事呢?快把游戏关掉,不许再玩儿了,时间宝贵!像你这么不懂得珍惜的人……以后怎么会有出息?”
这类型父母的职业多属于教官、老师,崇尚纪律的军人、警务人员,神职人员,公、私立机关、团体的高级主管或意见领袖,他们习惯把职场上的角色带回家里,把家人当做被管理或要求的对象,尤其是对伴侣和孩子。孩子和这类父母相处总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他们一味顺应,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为了躲避指责、体罚。
这类父母通常情绪不好、脾气大,身体问题总是比较多,有时候会因为和孩子在激烈的互动中情绪失控,出现血压飙高、心肌绞痛、气喘、头痛欲裂等现象。通常面对这种情形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突发的身体状况,不得已暂时屈服。
训诫讲理型的父母习惯用说教的方式与孩子互动。他们总是一副“扑克牌脸”,表情模式很固定,借由说理的方式管教孩子,也向孩子表达着:“我是最懂道理和讲理的!我才是对的!你们都得听我的!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见。”长期下来让孩子生活得很有压力。他们像理论家一样,在家讲的话永远都脱离不了是非论述;他们喜欢引经据典,也喜欢把专家、学者的话套进自己的话里,有些谈话内容是一成不变的,孩子都可以把他的话背诵下来了,非常枯燥、乏味。他们谈论的所有话题都离真实的生活很远,很难满足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
这类型父母的孩子很不喜欢待在家里,他们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向往让人无拘无束、自由、辽阔的新鲜感受。因此,只要逮到机会,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往外跑,这也是造成孩子叛逆的问题根源。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能接受到父母的感情和关心才是深层的渴望和需求,他们不要一个连温暖和躲避风雨功能都没有的家。
暴力体罚型的爸妈,容易教出“行为较残酷,思想也较偏激”的孩子!
这类型的父母都是在上一代的严格管教及动不动就挨打、受罚的家庭中长大,他们相信自己内心是真正爱孩子的,因为要孩子吸取教训不再犯错,只好狠下心体罚孩子,完全采用“不打不成器”的教养方式。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所以体罚常被他们用来摆平各种问题。“孩子从小就要压到底,不要让他有任何异议,谁叫他是我生的,当然什么都得听我的。”基本上这类型的父母都是非常大男人、大女人主义的,不擅言谈。个性容易急躁、缺乏耐性是他们的通病,尤其有些父母因为染上酗酒、吸毒、赌博等不良习惯,常常意识不清和情绪失控。
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饱受惊吓,但为了自保和生存,他们会摇身变成带刺的刺猬,从原本的胆小、畏缩性格,逐渐形成另一种反动模式,进入另一种极端。他们变得喜欢捉弄或欺负其他小孩,是他人眼中的坏孩子,从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地承袭了父母的暴力倾向。他们内心蠢蠢欲动,失去了理智,运用武力威吓、遏阻他人,或对他人采取各种施暴手段,以达到目的。他们以残酷、偏激的外显性格,尽力粉饰自己内心胆小、畏缩的一面。
另外,这类型的孩子会为了使自己免受父母的暴力、体罚而做表面工夫,同时也会用一种暗地反叛的方式自我平衡,也就是当父母越是在意或反对他们做什么,他们就越要暗地里那么做,故意和父母唱反调,并且用谎言欺骗父母,不让他们了解真实状况。例如:当父母反对他所交往的对象时,他便会暗地交往。这类型的孩子日后容易养成不良的人格,也容易遭到许多舆论的批评和排斥,成为令人头痛的人物。
想要改变这类孩子比较不容易,因为他们必须连同他们的父母一同接受二度教育;另外,还需要积极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相处及认识的人。通过心灵、信仰或团体疗愈的力量,老师的专业辅导、循循善诱,才会有比较显著的进步。
宣泄凌虐型的爸妈,容易教出“自暴自弃,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孩子!
这类型的父母大多生长在关系复杂的问题家庭,伴随着他们长大的,有时候不只是凌虐,还有吸毒、滥用药物、酗酒和赌博的环境及习气。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机遇好一点儿的人可能因为掌握时机和贵人相助而有了转变;错失良机的,则在心酸、无助下逐渐往生命的边缘无力漂荡,在生存与放弃之间来回游走,身心憔悴。为了逃避现实的生活问题,只好以自残或是打、骂、伤害、虐待孩子作为情绪的宣泄口。这类型的父母若在青春期遇到异性的赏识或关怀,长久不被满足的身心欲望会大过应有的理智和思考。他们很难有力量抽离出爱情的旋涡,往往还没做好准备,就被迫成为父母,迎接小生命到来。
近来一直有令人唏嘘的社会新闻,都是报道婴孩受到父母凌虐后伤亡的消息。父母爱孩子是顺应天地自然的法则,再正常不过,但现今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却如此脱序,毫无准则、规律可言。只能说人体及心灵意识是无法抵挡毒品、药物、酒精残害的,它们会日渐吞噬一个人的生命力,使其无法面对及感受爱与温情的世界,让用尽各种方法想要帮助他们的人不得不失望,最后只能通过各种渠道以强制性手段进行协助。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生来就有与世界联结的能力,日本的物理量子学家江本胜博士对水做的各种实验引发我们深度的省思:水能感知并且记忆一切外在的信息,感知后的水用结晶方式呈现它想表达的语言,真实、清晰地唤醒人类的心和思维。当水接收到负面信息时,无法呈现出如接收正面信息般亮丽、细致的结晶体。别以为这个实验就只是针对水,它只不过以水这一载体提醒人们重视自己罢了。人体内有70%以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也占了整体面积的70%,人身上的水,在气息进出之间亦联结着空气中的水,大自然和整个地球的水,彼此息息相关、相互呼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连接体,当你的内心想法或言行举止所散发的是负面信息的时候,在你之内、之外的水不但都无法呈现完整结晶,甚至还显得很丑陋,令人畏惧;当我们的内心想法或言行举止所散发的是正面信息的时候,在你之内、之外的水结晶都是晶莹剔透、细致亮丽的。借由这个清晰务实的理论,我想对有这类型父母的孩子说:要对自己的人生怀抱目标和希望,拒绝或改变坏习惯,守护正确的思想和言行举止,通过学习和方法的运用,由内改变自己本质里的水,再逐渐扩大、影响、改变外在的水,不要在毫无防范下承袭父母的负面人生!
第二篇:微课堂口语交际讲稿——父母之爱
【五年级微课堂】第六单元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讲稿)
天津市津南区葛沽第三小学 吴丹
欢迎大家来到清影小语微课堂,我是吴丹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们就倾注了自己无私的爱。但父母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在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之爱有时如和风细雨有时如疾风骤雨,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的父母之爱都浇灌着我们成长。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不同形式的父母之爱,以及你对各种爱的看法。
同学们,你能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父爱或母爱吗?是你伤心时的安慰,是你生病时的担心,是你开心时的欣喜,或是你成长中的自豪。让我们来听一听以下几位同学来说一说他们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播放学生视频(8段))同学们,相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过跟以上同学相似的经历吧。
书上也有几则关于父母的事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事例)
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李刚说:“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同学们,你怎么看待以上事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呢?让我们来评说一下以上事例,提出自己的看法。评说过程中要注意别人评说时要认真倾听,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比如表示同意时可以说: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或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我很赞同……有其他观点时可以说:我尊重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可是我还想表达一些不同想法……评说事例时不要只是说对或不对,应该选择恰当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更有说服力。让我们来听一听吴老师班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平说的吧。(播放学生视频(8段))
这节课我们一方面感受了父母之爱,另一方面练习了评说事例并用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相信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对父母之爱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篇:父母课堂
《父母课堂》读后感
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和文章我们大概都看过一些,我认为难就难在“耐心”和“坚持”。很多家长可能在事业上已经很成功,但面对孩子,我想大部分父母可能都和我们一样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奈。自从读了《父母课堂》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很复杂的,家长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和义务。读了《父母课堂》后,我发现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调皮、任性和学习上的错误性问题,往往是除了训斥、批评,还有太多的不耐烦。通过《父母课堂》,让我知道了,要深入了解孩子内心动向,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第四篇:父母课堂
《父母课堂》和孩子一起成长教案
教学目的: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无法离开又不可缺少的。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们走完全部人生旅途。
2、通过交流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有所感悟。教给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教学内容:和孩子一起成长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大家好!
今天在座的都是学生的家长,据我了解,大家目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
(一)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力所能及的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实际上,现在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大都属于分数教育,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家长的命根儿。可以这样说,现在大多数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是考试成绩。应该说,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误区之一就是,我们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做人教育、个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误区之二是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比如有些家长一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就着急,就爱说:你看谁谁怎么样,你就那么笨,就那么不争气等等。误区之三是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要求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样样都成,样样都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只是我们的愿望,实际情况不可能这样。
(二)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心身健康成长,孩子纯洁的心灵中也会逐渐滋生爱的幼苗,从小爱父母、爱家庭,在学校中爱伙伴、爱集体,将来爱人民、爱祖国,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青年。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三)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校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并非装潢豪华,设备齐全,如: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提供孩子必需的文化学习用品,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为创造清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高雅优美的艺术氛围,可设置家庭图书角,收看内容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传播准确科学的资料信息等等,给孩子以健康的熏陶和影响。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信服环境
能影响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训如同“孟母三迁”一样告诉着人们: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将是多么重要!我们虽然没有条件总是搬家,但给孩子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避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还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第五篇:父母课堂摘录
父母课堂摘录
1.孩子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
2.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
奋斗却让孩子完全自由成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遂的愿望,但愿望的结果恰好相反。
3.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的普遍方式
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4.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呢,要点有三: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至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职工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勇双全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