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陇东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8061412 丑军刚
摘 要:李白诗歌是波澜壮阔的盛唐诗潮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他的诗,“豪放飘逸”,诗人正是凭借这种“骏发豪放”的气势,才最充分地、最集中的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其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鲜明强烈的个性色彩,汇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而当时的盛唐文化氛围、社会习尚以及诗人自身鲜明的个性等因素,正式形成其诗歌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李白诗歌;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的诗歌可谓“豪”矣,宋代人苏辙曾经说过,“李白诗歌类其为人,骏发豪放”;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太白天才豪逸”;而《旧唐书·杜甫传》则说李白“词气豪迈而风调情深”;其他诸如此类说法如李白“才高气逸而调雄”等则有很多。李白自己在《赠韦秘书子春》中也表白说:“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李白的诗歌正是凭借这种“骏发豪放”的气势,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给人一种深广蓬勃的崇高美感。
一、李白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受传统思想意识熏陶、生活环境的风气影响、时代精神的激励,与历史上大多数文人一样,毕生所求的并不是当一个诗人,而是做一位政治家。他自诩“怀经济之才”,早年就立下“愿为辅弼”“济天下”“安社稷”,而后“功成身退”的人生大志。
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赠韦秘书子春》亦云:“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李白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的管仲、晏婴一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像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洲”。其人生理想定位是“为辅弼”、“济天下”、“功成身退”。“功成”是“身退”的前提条件;“身退”是“功成”的最终的目的。“居卿相”、“佐明主”、“安社稷”、“济天下”是他“功成”的标准,“功成”如不存在,“身退”“浮五湖,戏沧洲”就失去价值意义。
即使在遭谗毁、贬谪时,他也怀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的政治理想,而不是避
世隐居。对这种理想他是如此的执著, 不断地形诸歌咏,甚至在多次经历人生甘苦之后,作名篇《行路难》时,结句仍云“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惟其如此,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用充满时代理想的歌唱,写下了大量的歌颂古代义士英雄名臣的诗篇,同时也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一)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他强烈的任侠作风的表现
李白少年生长于蜀地,但蜀地情况特殊,尚侠之风未息。李白也受其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这与他的任侠作风是分不开的。“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汲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射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1.李白在诗歌中歌颂了为人排难解忧、功成不受赏的古代英雄的高尚情操。如他的诗作《古风》其十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诗人一开始就引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歌辞·少年行》其一中云:“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李白的《少年行》刻画的是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敲打着乐器喝着酒,背着宝剑唱着歌,经过旧时燕国的土地时,结识了那里的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燕国在现在的河北一带,自古就有“燕赵多慷慨之士”的说法,那里民风豪放,正是李白所向往的生活。李白经过燕国的土地时,回想起了战国时代的荆轲,想起了荆轲为着一种大节大义,不计较鲁句践的争博之欺,却与高渐离击筑和歌于大街之上,旁若无人,而受托于燕国太子丹,悲歌易水,从容西去刺杀秦王,最后血染秦庭则传为千古壮举。诗人李白回忆起荆柯刺秦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种急之难,重节重义的英雄精神,和“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钱”的知己之情。
3.李白在诗歌中赞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二中云:“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李白在诗歌中深情地歌唱了当时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槐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昭王所用,燕昭王对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拥彗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尘土飞扬,便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臣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回归现实,这时的唐玄宗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这使诗人心中大失所望。“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一句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流露出他在困顿中仍然希望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邹衍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
李白对英雄的歌颂,既是盛唐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诗人傲气、豪气的外化。而这种豪气又与游侠的关系较深,可以说任侠作风对李白的影响非常深刻,体现在诗作上,就是崇敬英雄、歌颂名臣贤相等,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时的名臣贤相一样建功立业。
(二)李白对英雄的礼赞是他自身济世经国、建功立业伟大思想的折射
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抱负高远,“济苍生”,“安社稷”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因此,大量的歌颂古代英雄名臣的诗篇出现在他的笔下。他对诸葛亮君臣如鱼得水,无比羡慕,并表示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他深情地吟咏张良、谢安,他一方面又说:“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1.李白在诗歌中借对古代英雄的热情歌颂,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及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如他的《梁甫吟》说道:“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风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这里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人物。一个说的是西周吕望,长期埋没于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才得遇周文王,遂展平生之志;另一个是说秦末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很平常的儒生,很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着雄辩使刘邦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正如萧士赟所云:“‘君不见’段„„谓太公之老,食其之狂,当时视为寻常落魄之人犹遇合如此,则为士者终有遇合之时也。”诗人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自己会际会风云,建功立业。
他的另一名篇《独漉篇》则云:“„„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搏九天。”
沈德潜评笺曰“‘雄剑挂壁’以下,言豪士为国雪耻,当立大功以成名,犹鹰之不顾凡鸟,而击九天之鹏也。”别看李白只是一介文士,却从来就以豪侠壮夫自许。“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便是诗人之素志。这“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正与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不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写照吗?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绣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此诗未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从高高的云天之上,传来了多么自豪的巨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是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所发出的、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啸声!这啸声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中国。它预告着诗人漂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
2.李白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化的非常时期,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
且与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不可分。如“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贤相管仲、三国时足智多谋、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楚汉相争中的张良、韩信两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两个人是楚汉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东晋时期的名臣谢安;“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西汉大侠剧孟等,都在诗人笔下出现。又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作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左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 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英雄气慨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3.李白在诗歌中不仅描绘了往古侠肝义胆、功业显赫的英雄,对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或相互交往的英雄豪杰也予以热情礼赞。如他在诗《赠郭将军》中云:“将军少年出威武, 入掌银台护紫微。平明拂剑朝天去, 薄暮垂鞭醉酒归。”
诗中的前两句说郭将军从此地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
爱国精神。如他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仲夏五月天山积雪,寒气逼人,边地苦寒可见一斑。“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则极写戍边将士军旅生活的紧张。如此艰苦的边塞生活,并没有退却将士的爱国热情,却化作了报国的信心和力量。最后两句引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借此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慷当以慷,把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英勇杀敌的爱国将士,怀抱着“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幽州胡马客歌》)为国献身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决心“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出自蓟北门行》)“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从军行二首》),即使是“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幽州胡马客歌》)也在所不惜。
(二)李白的边塞诗还歌颂了英雄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这类诗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从军行》中云:“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诗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出现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对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领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和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和首句相对照,让人想到只不过是“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歌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却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像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写败仗,而从败仗中显出了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是写不出的。而李白恰恰是盛唐诗人中能写出充满豪气的诗歌的那个人。
综观李白一生,追求成功,渴望“济苍生”、“安社稷”是他终生贯之的追求。观其言行,他追求理想、积极从政并不是贪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大唐之治做出有益的贡献。但李白毕竟又是一位诗人,当他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便在诗歌中自由驰骋,借对古代贤贤志士和现实中英雄豪杰的热情讴歌,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三、李白诗歌中具有英雄主义精神的原因
李白诗歌中具有英雄主义精神是一个事实存在,问题不在于仅仅描述这一事实本身,而要透过事实的表象,追求诗人的心理根源,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
(一)盛唐文化的氛围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唐王朝是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代,而唐代更是人们公认的一个思想开放、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朝代。他的一统天下,不仅融合了南北新兴的民族,而且有了总括中外种落的气魄和胸襟,显示出一种向外开放而豪情满怀,融汇中外而奋发有为的旺盛生命力。整个社会从高门大户到寒门庶族,从统治阶层到贫民百性,都弥漫着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尤其到玄宗时代,更是将盛唐文化推向了极峰。这样的一种环境也大大的激发了广大士人的用世之志和从政热情。而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使得许多士子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于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成为当时士人的主导趋向;而像李白那样不走科举之途,通过隐居与交游,也终于能得到皇帝的召见,以一介布衣而享受到极高的荣宠,这也只有在盛唐时代才有可能发生。
李白以“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王公大人许与气义”(《与韩荆州书》),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豪情横溢的精神表现。宋代李纲在《读四家诗选序》中云:“太白诗豪迈清逸, 飘然有凌云之志”。如果我们从“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这种社会环境对人与文化的影响关系来看,时代与文化的氛围无疑给诗人以极大的影响, 李白诗中那种立功边疆的报国精神正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二)社会习尚的作用
初、盛唐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这与统治者的提倡有关。一代开国英主唐太宗,是靠“风尘三尺剑”马上得的天下;而后到了武则天时期,她以周代唐,自然靠手中的武力才能一举功成;唐中宗、玄宗也不例外,都是依靠宫廷武装政变夺得政权, 当然知道武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唐玄宗,更是把武力开边定为大唐的国策。唐朝前期的这几位皇帝,都很崇尚事功,强调文韬武略,王霸大业。上行下效,唐代的文士,且不说“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燕歌行并序》)、“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身在边塞幕府任职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就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也都高赞过“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有侠骨香”(《少年行》其一)的侠士,也唱出过“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送朱大入秦》)的壮词。而李白更是任侠尚武,轻文卑儒。他从不承认自己是个儒生,而以“壮士”自许,正谓“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淮阴书怀寄王宗成》)。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环境的大气候影响着李白,所以他在诗中屡屡立愿要做壮士,为国建功立业。他的那些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的英雄诗篇,也成为大唐盛世“青春奏鸣曲”中高扬的音符。
(三)与诗人鲜明的个性有关
李白自小就有侠义之气。在《与韩荆州书》中, 自说“十五好剑术”。《留别广陵诸公》中,李白回忆少年时,“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豪气。《新唐书本传》则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好友魏颢,深知他的生平和为人,也曾说他:“少任侠, 手刃数人”,并对李白的精神面貌有生动刻画:“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时或束带,风流酝藉。”另外,李白所从游的赵蕤也是一位侠士。赵蕤在《长短经》中对太公、管仲、苏秦、鲁仲连、张良、韩信、诸葛亮和谢安等历史人物大加推崇。这都对李白的个性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在蜀中学成后,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以后曾学剑山东,出入于长安金市胡姬酒肆之中,与扶风豪士窦滔结下了患难之交。在天宝三载,又与杜甫、高适二人相识相知,共同相伴在梁、宋一带交游。此一行不仅是三人的诗酒盛会,而且还是一次令人心胆开张的任侠之行。李白除此游侠击剑壮举之外,“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坦》)冒险探察安禄山军情的英勇行动,应邀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书怀》)、“浮云在一决,势欲清幽燕”的报国壮举,都是他英雄精神的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李白的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的任侠作风;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以当世之务自负”的英雄气概等,都是在充分吸收时代气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鲜明个性特征。也正是有其鲜明的个性,李白才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才有精神飞扬、精血腾涌的英雄华章。
豪情横溢的盛唐气象,刚健勇武的社会习尚,加上其“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鲜明个性,构成了李白独特的浪漫精神,使其诗歌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的理想色彩。孔子曰:“士志于道”,富于历史责任感的士,要立德、立言、立功, 传之后世。这就是古贤为今人所责备的汲汲于从政的原因,也是李白不忍离开这对他不公正的现世间的原因。尽管他有志难伸,却绝不悦世媚俗,绝不背弃理想。可以说建功立业是诗人倾尽心力终生以求的,他是诗人最高的人生愿望和目标的达成,是诗人情感上、价值上永远的眷恋,是诗人不老的心空中永恒的星光。形诸歌咏,则形成了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编.中国李白研究[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3]葛景春.李白与盛唐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5]裴斐.李白十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1).[6]吕祥华.试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J].济宁师专学报,2005(5).
第二篇: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
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成就。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意象、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
意象
风格
艺术成就
一、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诗歌中的众多意象,不仅体现出李白独特的人格意识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意象这一方法在诗歌运用中的独特魅力。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二、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也十分壮美。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他写《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写《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写大风:“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像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飘逸洒脱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像,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也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是飘飘欲仙、超尘脱俗、情韵隽永、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世俗的污浊和混乱,看不到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肮脏和庸俗,所能看到的只是安闲的山,悠然的水,淡泊宁静的心情,感受到的是心随物化、心与物冥的潇洒与安然。在空明、澄净、悠然的意象里,渗透着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更传达着诗人个性的风流倜傥和浪漫洒脱。
(四)天真率直
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人,因此,他的心极易与读者沟通。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他被朝廷征诏、春风得意之时,便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仕途不如意时,他就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自负时,就毫不掩饰地自我夸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他忧愁难解时,便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到别人家作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他玩累了,便向朋友挥挥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愤怒时骂那些权贵说:“蹇驴得意鸣春风”,“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悲哀时说:“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他的这些不加掩饰、直出肺腑的快言快语,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三、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是一位情感强烈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主观个性,在他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二)大胆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长期漫游的经历,倔强的个性,对现实的叛逆精神,给李白的 诗篇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他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二首诗就是这方面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李白的诗歌就显示出了这种超凡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篇。
(三)诗歌体裁多样,不为格律所束缚
李白的诗篇不拘对仗,奔放流动,运用的诗体也不拘一格。但他使用最多的还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李白这方面的成就源于他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和研究。
(四)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不屑于过分的雕琢刻画,只有天真自然之美。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观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紫金电大汉语言文学00级
肖信红
表达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抒发渴望个性解放的激越情绪,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最高度的统一。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四方面:
一、他的浪漫主义诗篇,有着一股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一种强烈的反抗压迫、批判现实的叛逆精神。
人说李白是“诗仙”,他也自号“谪仙人”。但是李白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神仙,而是一个十分关怀现实,关心祖国前途、民族存亡、人民疾苦的诗人。他似乎什么都很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锋,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
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促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 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恨难栽。”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的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特别是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沿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见馋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加旋的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的基调。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了最分的表现。殷蟠《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极有历史价值的不朽杰作。他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写他在庐山顶
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峰顶》诗:“江水细细如绳,湓城小于掌。”完全出于写实。把两诗互相比较,艺术价值的高下,不言而自明。
三、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我们前面引用过的《梦游天姥吟》等篇,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名作《将进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突然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从这种跳脱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有的诗既写实,又想象夸张,象《北风行》、《关山月》;有时竟把抒写理想愿望和描写苦难的现实结合在一篇诗里,如《古风》
四、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窨,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关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云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以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古风》 追求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我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比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兮生烟。列缺霹雳,邱恋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昭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魂动,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时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年初年,唐玄宗日夜沉醉于“吴歌楚舞”之 中,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新起的豪族地主代表林林甫,口蜜腹剑,采取种种阴险手段垄断了政权。这首诗便是李白被豪门权贵排挤出京以后写的。
这是一首假托梦中游历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一开头,作者就以四万八千丈的丘台也要向天姥倾倒的拟人手法,展出了天姥山的崇高境界。接着以活泼的笔调叙述了他一夜飞渡镜湖,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可是正当他步步登上青云梯,看到海上日出、天际鸡鸣、路转花迷、心花怒放之际,却笔锋一转,出现了熊咆龙吟,雷电交作,岩峦崩摧的恐怖境界。这不仅表现他个人政治道路的所碰到的挫折,也暗示唐王朝在极盛后可能出现的危机。至于李白描写在天门訇然打开之后突然出现的浩荡天空,在日月照耀之下放射出金银光彩的楼台亭阁,披着彩虹的衣服,凤凰拉车,老虎奏乐的神仙世界,正李白朝思暮想的没有权贵,没有任何束缚的理想境界。但黑暗的政治现实使他热烈追求的理想境界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他的“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也成了泡影。在诗的结尾,李白以满腔的愤恨和苦闷喊出了“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这是一个旗帜鲜明的表态,表明他进下步看清了当朝权贵的丑恶面目,不向腐朽势力低头的可贵精神。
在他被排挤出长安的时候,心里极度愤满,写出《行路难》三首,集中表现了他的追求的幻灭。“欲渡黄河冰冻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总是和自己的理想作对,诗我悲愤地慨叹“行路难!行路难”但是他仍未失去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坚信会有实现理想的一天,在著名的《将进酒》中,他庄严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高度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贵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对汉魏六朝文人的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的话,屡有所见。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杜甫赠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鲍照、庚信、阴铿的地方。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由于他继往开来的作用,使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内容摘要: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著作。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
李白是唐代诗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李白是站在唐诗顶峰上的一颗奇松。他的诗歌很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人的诗有今存近千首,其内容十分丰富,既反映了李白一生的经历和思想轨迹,又表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特有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风貌,是一个天才诗人。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为国家效力,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色,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愤怒的豪情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时,就产生了一系列大胆想象,夸张和语言优美的诗。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正是唐代社会表面繁荣然而却是危机四伏的时期。李白关怀社会现实,有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之心,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但是却处处碰壁,遭受嘲笑和打击,所以他的诗歌既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又宣泄了理想破灭的痛苦;既为自己不幸命运而悲慨,也批判了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古风》其二十四等诗。
如《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唐玄宗后期,生活腐化,当时,贵族中盛行斗鸡的游戏,唐玄宗酷爱此道,斗鸡人也因此成为特权阶层的人物。李白诗中所揭露的就是这样的现象。
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他的诗歌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丁都护歌》中“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等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当安史之乱发生时,李白痛苦而悲愤地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对劳动人民给予热情地赞美,如《秋浦歌》、《越女词》中,都表达了他对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和。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各具形态的山水,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多么雄伟灵秀的山,多么矫健潇洒的帆,多么奔放活泼的水!青年李白饱蘸着青春的激情写下了这一首美妙的山水诗。
李白歌颂友谊、热爱生活。真挚的友情,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的许多诗歌就是为友谊而作的。如《金陵酒肆送别》、《劳劳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他的《赠汪伦》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全诗写友情,朴素自然,“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五)。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主要特征。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第五篇: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洞庭湖之水碧波荡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之水。
山与水是李白的最爱,当然也就变成了李白的常用词汇了,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众多的名山大川,把自己的兴衰成败、荣耀屈辱都寄托在山水之中,或直接写山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或以山为衬托表现自己的人生际遇。李白之所以如此衷情于山水,就是因为山中积蓄着诗人傲视一切、伟岸不屈、岿然不动的人格力量,水中折射出诗人飘逸、潇洒、仙风仙骨的人格魅力。
诗人在反复描山摹水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嗅觉。也把一个亘古不变的山水留给了后代山水诗人和作家。
三、语法学分析
1.炼句
在古代诗歌中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现就李白诗歌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读李白的诗歌最大的感觉就是清新飘逸但又字字千钧。特别是谓语动词在李白的绝句中尤为突出。现在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在《北风行》 中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鞴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诗人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2.语序
在李白诗歌中,其语序绝大多数都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但也有个别情况存在。在《把酒问月》中诗人开篇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两句语序倒装,以问句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另外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这是明显的定语后置的现象。
四、修辞学分析
李白在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夸张和比喻的综合运用。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他最拿手的常规武器,他以现实为基础,借助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抓住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和强调,收缩自如,千变万化,把主观感情、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飘逸和灵动之美。《赠汪伦》中诗人以千尺之水来比喻诗人与汪伦的深情,并用不及一词巧妙连接,成为不同寻常的比喻,喻中有比,情比水深,写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潭水和友情相比,用极具夸张的深千尺吟唱了人间真情之所在,给人以温暖的传递和生活的鼓舞。在《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飘落轩辕台”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喻成“席”,夸张到了极点,强烈刺激了读者的感观。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简直天衣无缝,全诗读来韵味无穷,令人久久回味。
2.夸张与反复的综合运用。
诗人在《蜀道难》中对蜀道的描写开篇既写“噫吁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力夸张蜀道的高峻,一语惊人,不免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接着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借助想象、神话传说大肆通过夸张渲染蜀道山之高峻,路之艰险,气氛之愁苦,增强了诗篇动人心魄的力量,最后又两次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夸张中反复,在反复中夸张,夸张、反复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使作者感情的爆发如火山喷涌般不可遏止。
3.夸张手法与数字的有机结合。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天姥山的雄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中用五岳相映衬,用四万八千丈这离奇的数字进行夸张写出了天姥山的气势和雄姿,为诗人梦游天姥做好了铺垫。另外,在李白的绝句中也经常用到数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本诗中“三千尺”极力夸张,写了山的高峻,到此还不能表现淋漓尽致地瀑布的壮观,以写到“疑是银河落九天”,怀疑瀑布是从九天倾泻而下,“九天”再言其高,让读者领略庐山山势之高峻、雄壮。本诗中的“三千”、“九天”相互映衬对照,形成了双重夸张,写出了大瀑布的汹涌壮丽,山岩的陡峭,气势的惊心动魄,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的声势令人惊叹,更令人神往。在《秋浦歌》中作者也写到“白发三千丈,怨愁似个长”,用“三千丈”这个具体的数字来夸张白发,头发三丈已经够长了,三十丈就更长了,三百丈就不可思议了,可他却写有三千丈长,为什么不改为
四、王、六千丈呢?读过古代汉语我们就知道了,三、六、九在古文中是虚指,极言其多,为什么不改为三万呢?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本句仄声太多,用“千”更流畅一些!在《蜀道难》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多么具体的数字,极言历史的久远。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也写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又是“四万八千”。总而言之,诗人正是用具体的有形来表现无形的精神,集中反映了李白“狂”的一面,夸张大胆、狂放、奔涌着诗人内心的激越情感。读完之后不免在嗟叹中为之震撼不已,同时产生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4.比喻与典故的结合。
诗人从典故中寻找到具有比喻性的意象。这种喻象打通了诗人与遥远历史时空中先人的精神通道,使诗歌更加蕴藉而生动。如:《赠薛校书》:“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吴越曲、钓鳌心”用的就是典故。《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鱼水三顾合”用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宇的典故。还有如《临路歌》用的就是孔子哭麒麟的典故。特别是在赠给僧人的一些诗歌中诗人以喻象表现佛理,显得神秘古雅。如:《赠僧行融》:“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赠宣州灵源寺仲睿公》:“观心同水月,解悟的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这里的“珠、月”就是佛理意象。
5.借代手法的运用。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用“权贵”代替有权势的豪门贵族,是借抽象代具体。在《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一句借特称代替泛称。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用来代替琴。在《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用“帆”代指船,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以“龙标”代指王昌龄的官职,这是以官名代具体之人。
总之,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五、从诗歌语言的抒情方式上进行分析。
李白的抒情方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或者说是喜形于色的人。稍有不顺还感慨万千,直言而出、毫无遮掩。同样在春风得意时也直抒胸臆,决不收敛,质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在诗歌中得到了全面展示。
李白抒情方式最鲜明的特点是:喷发式,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狂飙和喷溢的火山。最典型的就是《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作者以为实现抱负的时机到了,内心极其兴奋,诗人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积聚多年的心愿一吐为快,虽有些出言不逊,但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却让人久久回味。《将进酒》中开篇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个排比句构成天风海雨的气势,抒发了人生的苦短,其激越的情感简直不可阻挡,有穿透天地贯穿日月的力量。还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自我吹捧达到了极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语无他虑,让人折服。《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中结尾写道“安能屈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表现了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
正是这喷涌而出的激情成就了李白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风格,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如此酣畅淋漓、痛快爽哉的诗句。
读罢李白的诗歌,不禁心潮澎湃,长久而不得平静。不知是李白伟岸的人格触动了自己脆弱的心灵,还是浪漫的笔调划开了我们久违的沉寂。我们不能为了读诗而读诗,更应该从李白诗歌中让我们自身日趋完美。
历史湮灭了诗人的容颜,却永远不能抹灭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名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正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统一。李白的诗风与同时代现主义诗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各辟奚径,但却殊途同归。共同展示了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辉煌和荣耀,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千百年来,早有定论。韩愈高度赞扬“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和杜甫的诗歌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后代的重要诗人,从唐代韩愈、李贺,宋代的陆游、苏轼及清代的垄自珍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过李杜的影响,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诗人更是世界著名的大诗人,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敬重。
胡亚云
2011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