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李白诗歌中的焦虑感
论李白诗歌中的焦虑感
福建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姓名:钟春华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个人气质,旨趣,性格决定他只能成为诗人,而无法造就成一位有治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不止在政治上充满悲剧色彩,诗歌同样是悲怆雄浑的,失意悲愤应是李白诗歌的主旋律,豪放飘逸是其诗歌次要风格。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独孤及说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还从山
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赠李十二白》)。《新唐书•文艺列传》也说他“喜纵横术”。总之,“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上述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人们所心仪的人伦风范。例如为了一瞻李白的丰采,任华、魏万不远千里追踪相从;“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呼为“谪仙人”,解下随身所佩的金龟相赠;门人武七则甘愿赴汤蹈火,越过安禄山叛军的占领区至东鲁接回诗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的。《行路难》也是李白焦虑感的体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
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史上怀才不遇的文人太多,李白便是其中之一,才华横溢却只是唐玄宗的待诏翰林,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所作之诗也仅供权贵娱乐。李白的政治理想破灭了。人们往往会把才能与高薪联系在一起,仿佛有才能就会有铁饭碗。然而这种看法在李白的事例以及当今社会就业困难,尤其是毕业等于失业的状况面前,就显得片面了。怀才不遇所造成的影响,就李白个人来说,是他失望抑郁愤懑之情的来源,也因此催生出了许多不朽之作,是文章憎命达的体现。有关怀才不遇的诗句 要数李白的《宣州谢佻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中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极度忧愁的慨叹之情。诗中最为著名句子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总而言之,从以上都可以看出李白从诗歌中散发出来的焦虑感。
第二篇: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龙 慧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 键 词:李白 诗歌 漂泊感
前言
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可以说,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
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
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 这一时期是李白的思想矛盾斗争时期,李白幻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又是向当权者上书,同时又是避入道观假做隐士,汲汲于从民间步入庙堂。前人与今人对这一时期的划分最一致。玄宗后来终于认为李白“ 非廊庙器,赐金放之还山”,于是,李白“五噫出西京”。若用儒家观点视之,李白徒有外王机遇,却不能因内圣而保有之,故天命糜常,就不能继续在朝供奉翰林了。
(三)东鲁、梁园时期
这个时期李白开始了第二次流浪,是诗人济世理想与出世思想矛盾尖锐时期。公元755 年,安禄山叛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匡庐之间,只是在一贯的乐观与自信之中,加进了些许的悲愤。
(四)安史之乱时期
这段时期李白成了阶下囚,是诗人士济世理想执著坚持时期。其实,个体人生与历史事件的关联并不是机械直观的,李白的这一人生时期应从安史之乱后一年(公元756 年),即自李兵败自杀那一年始,至李白病卒那一年(公元762年)止,凡六年。与传统分期的一年之差反映了个人史与社会史的不完全同步。此时期内的李白,天才情结与人生遭遇的对立发展到最高峰,似一出悲剧达到了最高潮。士大夫做不成便罢,诗人却因误入反王军幕而牵连获罪,居然变成了阶下囚!荣亲梦也彻底破碎了,成了“辱亲人”。诗人晚年赠张相镐中曾悲愤地感叹道:“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其事竟不成,哀哉难重陈。”出狱后又遭流放,他追怀景状曰:“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得赦放还后,有了前科的诗人不能回家做一个父亲与丈夫,只能寄居在族叔家里郁闷以终,最后的绝笔是“临路歌”,前人殊不知李白是在籍道士,在教义上“羽化登仙”。是得道之人死后的境界,道士李白,当然相信他的死是“临路”了。他的肉体人生太痛苦了,当然指望另有灵魂的安妥之境可以往奔!诗人的身后,儿女们的景况并不好,等同于庸碌之辈。他曾有诗曰:“天夺壮士心”,此语看似呼天抢地,实了自况一己之哀情。
二、李白诗歌中独特的漂泊意象
诗歌经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其中寂寞冷清的情与景,也许通过对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从精神上把握李白倾诉漂泊流离的痛苦和忧思。
(一)猿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歌里总是出现猿这个意象。猿猴哀鸣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绪,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诗中增添了哀伤悲戚的气氛。李白漂泊诗有很多“愁猿”意象的运用,天宝十三年(754)以后安禄山逆迹已露,2 将带来天下**,诗人满怀忧情,由因至德年间皇室内讧,永王兵败丹阳,诗人因此遭受被判流夜郎的不平待遇,心态转趋悲观低沉,这增加了他更浓烈的漂泊心态。其所作《别山僧》云:“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别离在即,各自又要踏上漂泊之旅,万般愁绪,辗转难眠,一夜猿啼更添别情。在李白诗歌中“愁猿”的意象,多为悲凉哀戚,在历经漂泊沧桑、饱受风霜之余,愁猿哀啼益发令人肠断。
(二)流水
李白身世浮萍,自比流水。他将流水意象广泛运用于诗作,有以水流四海比喻思念不绝,有以一水两端比喻相隔遥远,有以流水消逝不返象征别时容易再聚难,有以水面的茫茫与冷清比喻漂泊心境之的茫然,水意象在李白漂泊母题诗歌创作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和功能。天宝十三年李白与王屋人、魏万相遇于广陵,二人同舟漂泊秦淮、上金陵,二人相别时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以黄河入海无边无际以喻羁旅漂泊思念不尽之情。其时,安禄山逆反之迹已显,天下即将面临大乱,诗人漂泊在外,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心中的焦虑和痛苦难以言喻。
(三)雁
群雁南飞,无家可归。迁徙是雁的特点,李白诗中经常出现雁,也许是有感而发,惺惺相惜。离群之雁,常运用于漂泊意象,盖因雁的习性乃是群序而飞,故前人常以“雁行”喻指兄弟相序相随,以失群“孤雁”比喻手足离散,亲人离别,故一朝失群各分飞。在李白诗歌中,形单影只的孤雁足以使漂泊者将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的表面上的相似性,为词人创造孤雁的艺术形象提供了依据。孤雁作为表现受尽漂泊流离之苦的人们的象征,在本质上是诗人对时代苦难的亲身体验的艺术成果。因此,李白诗歌中的孤雁意象是浓缩了的时代投影,又不仅仅是词人们漂泊生活的自我写照了。
三、李白诗歌中漂泊感的根源分析
(一)内心的孤独
李白诗歌中总是给人一种漂泊感,无家可归的放浪形骸,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内心的孤独,或者说归属渴望。造成李白内心深处的无依感、漂泊感,笔者以为首先在于李白身份的特殊性,即为胡人血统的身份。李白的身世有如他思想那么飘忽不定。在此,笔者支持陈寅恪先生关于李白身世的观点,即李白乃是西域胡人。尽管李白多处宣称他乃是陇西成纪李氏,并且到处交攀李姓名流,攀结宗亲关系,但在当时李白始终没有真正被接纳。例如,玄宗曾经征召李白为翰林供奉,但始终是把他当作点缀风景的轻微人物。可以通过对比同时代王维作品,发现此期间李白几乎全是一些无关 3 国家社稷大计的应景酬赠之作,而王维却作有大量关乎朝廷重大事件的应制、应教之文,由此得出结论:李白从来就没有真正被玄宗重视过。找不到归依感,这在李白内心深处,无疑会加重那种与生俱来的漂泊感,从而产生可怕的孤独,这种孤独使他一直漂泊,一直寻找寄托。同时,这样是诗人对群体的归属感的渴望。故他在儒者为主流的唐代,难以获得群体的认同。李白一生的漂泊证明了他这种找不到归依的孤独感。李白自20多岁出川之后,几乎遍游天下。李白的漫游虽然客观上造就了他的诗文创作的辉煌,但就目的而论,其出游决不是像司马迁一样是为了创作。可以说,李白之游绝非简单的漫游,而是为了寻找援引之人,寻找出仕的机会。事实上,包括李白扬州“散财三十万金”在内的种种行为,都不是为显示富公子哥儿的洒脱,而是为了结交友朋。而其结交友朋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寻求出仕机会,更深处实际上是为了获得群体认同,获得归依感,从而摆脱内心可怕的孤独。可以试举一例以说明李白心语之迹。如《春日独坐寄郑明府》一诗:“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对此当窗牖。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一位朋友的失约竟然让豪放的李白如此悲愁,如此无所适从,令人费解。表面上是李白情深义重,其实是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使李白无论走到哪里,诗歌中都充满了漂泊他乡的感觉。
(二)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李白的漂泊,也是一种灵活的游走,是一种自我救赎。假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功利世界不再显得可亲可爱,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生活成为险恶的渊数,成为他者,成为实现自我的障碍。法国的存在主义者萨特,在其一个独幕剧间隔中,借用剧中人的口,道出自己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人就是地狱!可见在构成人际关系中,人须努力在人之间超拔,人须在他人的眼里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活得不错,还象个人!就如同李白的自我价值不能自恰、自适、自我完满一样,他须得有另一他者作为评判。因为他无法在皇权的评价体系中获得自我认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在皇权评价体系中,是以对现实社会的掌控和改变作为依据的,但改变现实世界是需要多种因素和条件的。李白也不见得就必然有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治国方略,尽管我们对他们的诗歌才能实在敬佩爱戴,视之“仙圣”,对其在诗歌中描绘出的经世济用之宏图,也多以褒扬宽仁之心包容。
(三)动荡不安的时代因素
李白在朝廷收到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体面地打发了之后,人们念念不忘他的遭受谗言,为他鸣不平。但对于李白而言,就是怎样走出朝廷为主导构成的价值氛围中。前面说到,在唐代,尽管它同其他封建时期相比,算得上是一个开明的封建君主时代,但是,就其构成的基本的社会氛围而言,还是只有一条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 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李白个人想要实现自己,须得借助于皇权,借助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种价值单一的情况下,假若诗人遭际到被皇权遗弃或排挤打击,想要冲出这个唯一的价值氛围,想要逃出它的强大的吸引力,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这种吸引力具有黑色般的强大力量,黑色的吸附力。怎样逃避它的吞噬,这是每一个诗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杜甫在怀念李白的诗句中写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凡诗人都会遇到不幸的遭际,这种不幸,也含有诗人在精神上的无所归依。所以,李白依凭的就只能是山川风月,他的放浪形骸、醉生梦死、及时行乐恰恰是对千古不移的皇权统治秩序的恒定性之反叛。漂泊就成了反叛的一种形式,一种载体。李白在骨子里,一直对漫游天下有着理想性的情结,即使在他念念不忘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事君之道的热狂之中,亦未能忘记“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所以,他自己认为的最为如意的状态是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真可谓“身居魏阙之上,心在江海之间。”
诗人们原本是想求取功名,博得个封侯荫子,留名青史。然而,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走出家门、游走天下。然而在其奋发的过程中,或者因为仕途上的挫折,或者因为及第愿望的落空等等,这个原本的目标逐渐丧失其本源目的,逐渐淡出其视野,而走向了另一途程。通过这种对自我的关注,李白将自己从诗歌传统中一些最严格限制的方面解放了出来,这些方面包括观察对象的被动性,人生欲望的压抑,及外部世界的专制。其实,李白的漂泊,是通过对自我的关注,而从压抑和专制里获得解放。他没有更多的关注到自身在山水之间倘佯所构成的自我解放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德辉.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5):6 [2] 王正著.悟与灵感:中外文学创作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2-13 [3] 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5-6 [4]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44 页。[5] 王辉斌:李白思想研究综述,济宁师专学报,1995 年第4 期。
[6]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 年版,第314 页。[7] 胡国瑞: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特点,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64 年版,第206 页。
[8]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7-8 页。[9] 冈村繁:陶渊明李白新论,陆晓光、笠征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76、247 页。[10] 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64 年版,第12 页
第三篇: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
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成就。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意象、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
意象
风格
艺术成就
一、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诗歌中的众多意象,不仅体现出李白独特的人格意识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意象这一方法在诗歌运用中的独特魅力。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二、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也十分壮美。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他写《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写《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他写大风:“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像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飘逸洒脱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像,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也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是飘飘欲仙、超尘脱俗、情韵隽永、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世俗的污浊和混乱,看不到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肮脏和庸俗,所能看到的只是安闲的山,悠然的水,淡泊宁静的心情,感受到的是心随物化、心与物冥的潇洒与安然。在空明、澄净、悠然的意象里,渗透着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更传达着诗人个性的风流倜傥和浪漫洒脱。
(四)天真率直
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人,因此,他的心极易与读者沟通。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他被朝廷征诏、春风得意之时,便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仕途不如意时,他就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自负时,就毫不掩饰地自我夸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他忧愁难解时,便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到别人家作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他玩累了,便向朋友挥挥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愤怒时骂那些权贵说:“蹇驴得意鸣春风”,“董龙更是何鸡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他悲哀时说:“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他的这些不加掩饰、直出肺腑的快言快语,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三、艺术成就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是一位情感强烈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主观个性,在他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二)大胆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长期漫游的经历,倔强的个性,对现实的叛逆精神,给李白的 诗篇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如他的《望庐山瀑布》、《庐山谣》二首诗就是这方面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李白的诗歌就显示出了这种超凡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篇。
(三)诗歌体裁多样,不为格律所束缚
李白的诗篇不拘对仗,奔放流动,运用的诗体也不拘一格。但他使用最多的还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李白这方面的成就源于他对乐府民歌的学习和研究。
(四)语言清新自然
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不屑于过分的雕琢刻画,只有天真自然之美。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观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姓名:周新立
班级:B101302
学号:B10130229
指导老师:付素娥老师 1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摘要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赵缺《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可见,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赋予一种美感。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和南北朝民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明清诗歌以及现代诗。中间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而诗歌发展的顶峰则要说唐朝。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耀眼的诗人,初唐四杰、贺知章、杜甫、韩愈、白居易、王维等等,可以说群星璀璨,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则属李白。唐代李白的诗歌登上了诗歌的最高峰,他那充盈着生命和力度的诗歌,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大浪漫主义诗人,是诗歌史上丰碑式人物。他飘逸雄放的风格、奇特夸张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具有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唐代的诗人中,李白的“仙”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得到了肯定,好象他真的是一个狂歌痛饮、放浪形骸、远离尘俗、飘然欲仙的人物。其实,这是对李白的误解,因此,历来众多的李白研究者多注重他诗歌的奔放豪迈,而忽略了其诗蕴涵的悲剧情怀。李白的豪迈奔放,浪漫飘逸中夹杂着浅浅的忧伤和诗人的无奈。这与李白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而又与其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以及他 的诗歌中所表达的孤独意向有着间接联系,还有就是自负狂傲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原因有着不可脱离的关联。关键词:李白诗歌
悲剧
情怀
影响
Concerning the poems of Li Bai tragedy feelings
ABSTRACT
poetry is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basic form of literature, this is a kind of spirit of literature.Zhao lack of “no blame ShiSanBai sequence,” said “ShiZhe, feel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mind, hair and who was also on the affection of art.” Visible, poetry is highly concentrated summarized reflect social life of a literary genre, and it preserves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rich imagination, language concise 'calque, has the distinct rhythm, harmonious phonological, give a kind of aesthetic feeling.Poetr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chu” to all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folk songs to tang poetry YuanQu song lyrics last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ry and modern poetry.Middle have a glorious also had decline, and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development summit to say.This time, many dazzling emerge the poet, early tang four jie, HeZhiZhang, du fu, han yu's, bai juyi, wang wei and so on, can say to bright stars, and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a is li bai.Li bai's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poetry's highest peak, he that filled with lif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oetry, reflec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driv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He is a big again after the qu yuan romantic poet, is the history of poetry of the monument type character.He put the elegant style, curious, exaggerated imagine, that his poetry has a transcendental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XianFengDaoGu.The poet in tang dynasty, li bai's “fairy” image in many people's mind got sure, if he really is a crazy songs, head, had himself away from earth, the characters to float.Actually, this is li bai misunderstanding, therefore, have always been numerous li bai researchers notice more of his poems and unrestrained heroic, and ignored his feelings of contained tragedy.Li bai heroic and bold and unrestrained, romantic and elegant in a mixture of sadness and the poet's but light.The twists and turns, and li bai bumpy life experience inseparable, but it too high ideal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ruel reality incompatible and his poetry expressed in indirect contact with lonely intention, and is proud and conceited character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has not practical reasons from the association.KEY WORDS:
Li Bai's poetry
tragedy
feelings
influence
目录
前言...................................................................................................5
一、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特殊性.......................................................6
二、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形成的原因...................................................8
1、酒与诗
2、本真自由的悲剧人生
3、悲剧精神的自由彰显
4、自由的品格与儒家正统观念的矛盾
三、研究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意义..............................................13
结论...................................................................................................15
谢辞...................................................................................................16
参考文献............................................................................................17
前言
有人用“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来形容盛唐气象。而盛唐的诗歌更为人所称道,它让我们更加看清了盛唐的气象。然而唐朝诗歌中也蕴含着深深的悲剧意识。其实,不仅唐朝诗歌中有悲剧意识,几乎中国所有文化人的作品中都有,悲剧意识根植于中国文化人的人格特征中。中国文化人生而孤独,没有外在的信仰,只能在一次次放逐自己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的一个诗人,盛唐的繁华气象,让从小立志要干出一番伟业他充满信心。于是他年少出游,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现实的不如意让他心灰意冷,生活的不顺心,政治仕途的不明朗,以及性格的放荡不羁,天生爱饮酒的习惯,都让他在诗歌创作中包含了深深的忧愁。正是李白这特有的气质,让他的诗歌看上去是豪放飘逸、洒脱不羁实际上里面透露着悲剧气息。
中国传统诗歌抒写悲情往往做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李白的诗歌显示出更多的英雄风格。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具有排山倒海、万马奔腾般的气势,他很少用哀怨缠绵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悲哀,而是像火山喷发一样,发出愤怒的呼喊,以雷霆万钧之势,表达自己胸中不可遏制的激情。李白的诗歌是对本真生命状态的无比自由的表达。
他的诗歌不仅吟出自己的昂扬的一生,也夹杂着诗人失意的淡淡伤感的旋律。历史所赋予后世的财富不仅只是诗歌本身。读李白的诗歌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对整个盛唐的兴衰历史的再现和探索。
一、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特殊性
李白的光明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李白诗歌的悲剧性与传统诗歌的悲剧模式有所不同。他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对整个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他的刚性的悲剧情调,违反了“温柔敦厚”儒家诗教,具有自己的鲜明的性格特征和特殊的审美内涵。
第一,中国传统悲剧意识,是用文化理性来证明自己追求的正确性。也就是,在不触动根本的封建关系的情况下,只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而李白却不属于这类情况,虽然在诗歌中李白也表现出对“中贵、佞臣”的憎恶,只是一笔略过,如“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古风》。李白把直接矛头指向当时丑恶的政治和黑暗的现实,他在诗中写道:“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志士贤人的失落,抨击小人得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阶级。但这并不代表李白不忠君报主,他只是希望平交王侯,不肯委屈了自己。例如“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梁甫吟》。“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箜篌谣》。这些描述都是说的封建时代有名的礼贤下士的君王和一些性格傲岸的贤士,李白借此只是想表达自己平交王侯的态度,不想牺牲自己的尊严。
李白的这种人格价值以及政治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当时的李白生活在盛唐,盛唐时期开明的政治,浪漫自由的风气得到了普遍认同与传播,正是这些因素养成了李白的
那种性格,但是到了玄宗末期一切都变得不合常理,李白这种理想也得不到实现。可以说,李白的悲剧性从一开始就与别的不同。
第二,中国的传统悲剧是一种缠绵悱恻、深厚的悲,它是一种柔性的基调。很少跨越“礼”的界限,做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李白诗歌中的悲剧往往表现出一种韧性,用一种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激情。
如在《行路难》中,作者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壮志难伸的不平。李白在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极力抨击了当时的畸形社会,痛斥那种“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的丑恶可悲的社会,表达自己压抑已久的愤懑与不平。《将进酒》一诗,更是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的苦闷、愤慨、悲哀,像黄河那样尽情奔流、倾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的充满愤怒、痛苦和悲哀的诗句,在李白诗中处处可见。他的感情之强烈为世之罕见。正是这种刚性的基调,是他与传统的悲剧所代表的文化背道而驰。
第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悲剧的消解因素,往往是仙、自然、梦、酒等等,通过这些东西来寻找一种心理的补偿和安慰,使之处于悲剧冲突中的心灵得以平静下来,从而是自我得到解脱。这些因素,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出现过。但它们有时并不是通过价值转换物来发生消解悲剧意识的作用,而是通过他们是原来的悲剧意识更上一个
层次。李白之所以被人唤为“谪仙人”也跟其嗜好饮酒有关。他常常借酒浇愁,企图在痛饮酣醉中忘记痛苦。他自己也常说:“穷愁千万端......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涤荡千古愁,留连白壶饮”《友人会宿》、“愁来饮酒两千石”《江夏赠书南陵冰》。可见这样的纵酒并不是为了取乐,而是想以此来麻醉自己,忘掉自己,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醉酒之后并没有取得心灵上的抚慰,而只是更加强烈的体会到更深的痛苦,没有递减反而增加。
李白的游仙诗中更能体现这一点,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凭借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姥山的雄奇的景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理想国。在这个没有压迫、权贵、黑暗充满无限光明的神仙世界里,寄托了作者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解放。正因如此,当作者从梦境中醒来时,发现现实生活中与梦境中的迥然不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诗人愈加留恋梦里世界,愈加憎恨现实世界。因此,他才想“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继续他的理想追寻,最后他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充满了反抗精神。因此,这样的诗句是悲剧的精神得到延伸。
二、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形成的原因
1、酒与诗
酒,自从被发明出来以后,便被中国文人所喜爱,更是与诗歌结下了不懈之缘,诗酒风流可以说成为了中国文人最向往和陶醉人生的生活方式。诗酒因缘,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唐代文坛魅力的精神文化
象征。而历数中国文人只有李白可以与酒结合得如此完美,可以说李白为酒而生。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里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几乎成了李白的经典造型。
在尼采的悲剧观中,“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李白诗歌的魅力正是在李白的醉酒状态下创作产生的。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热辣、豪放、悲壮、清逸的独特诗风,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下的理想与现实的苦闷。李白的诗作中不乏体现一种诗酒文化,《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尽显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在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人感叹时光易逝,理想很难实现,只有放纵自己,反抗现实。
李白是追求自由的一生,狂放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在他的酒诗里,高扬着生命的激情,肆无忌惮的倾吐欢乐与痛苦,将自己的整个心灵暴露在整个诗作之中,体现出来的高贵的人格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同时,他的诗歌里也隐藏了诗人在与现实人生的碰撞中沉积而成的生命悲剧意识。也从侧面表现对时局的愤慨,对国家和黎民的关心。
2、本真自由的悲剧人生
李白的一生是自由地追求理想的人生,然而他总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之中。李白的人生是本真与自由的一生,同时也是悲剧性的一生。李白出生在大唐王朝的上升时期, 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具有唐代士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经在《大鹏赋》里描绘了“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表达自己展翅高飞的豪情壮志。他一生每以姜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等人自比, 渴望建立“安社稷”、“济苍生”的不世之功。但是他的光明的政治理想却与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他热爱自由、蔑视权贵的性格,也必然为当权的小人所不容,他陷入巨大的愤慨与苦闷之中。在《行路难》之一诗中写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深刻的反映了自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险阻重重、举步维艰的局面。《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这些诗歌更加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李白苦闷、压抑的一生。在这些诗里,作者的理想与失望,旷达与抑郁,心灵的高傲与现实的苦闷,不可遏制的激情与无可奈何的颓废,多种复杂情绪缠绕成诗人内心强大的感情风暴。诗人渴望光明的心灵与黑暗现实之间发生剧烈冲突,诗人的感情虽然极端痛苦,但却表现出不屈的反抗、挣扎和奋斗,从而使这些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突出的悲剧精神。
李白的悲剧关键在于有了矛盾而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他不懂得圆 滑的处世原则与阿谀奉承的金科玉律,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这是李白诗歌中处处显现悲剧感的重要因素。范传正谓其“慷慨
自负,不拘常调”。李白不愿走世俗而有屈辱的干谒之路,想靠自己的真实才干作一番伟业。李白即有忠君报国的理想,却又想平交诸侯,不肯屈心降志,自贬人格。李白这种在盛唐产生的开明的政治理想,在天宝年间来说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当时的社会虽然和平,但只是假象而已,社会隐藏巨大的矛盾,朝中小人当道,他的这种政治主张为当朝所不忍。李白太天真,他想以理想来代替现实,必然为现实所抛弃。
恩格斯说过,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李白诗中反映出来的理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理想,而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理想。可想而知,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当黑暗的本质暴露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李白悲剧到来的时候。
3、悲剧精神的自由彰显
李白所处的大唐王朝正值春秋鼎盛,版图辽阔,国力强盛,民族大融合,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自由浪漫的时代气息强烈。再加上当时最高统治者对文化的开明政策,使得各种文化并存繁荣。于是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局面,也培养了这位诗人的批判精神和自由的品格,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精神。林庚先生曾指出,“李白的自信给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英雄气概。因此,即便是悲愤,也不失其豪放,即便是失败,也不失为英雄。”李白的诗歌是唐帝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李白的诗中豪放不乏悲愤,潜藏着英雄主义的悲剧精神。
李白的诗在跌宕起伏中将诗人的心灵暴露无遗,让人感到人生的沉重,在沉重之余,诗人又把境界带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让诗中悲剧精神得以彰显。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两句对逝者如斯、人生多悲这永恒的悲剧意识脱口而出,是多么的率直和自然,而又显得深沉。目送归雁与对楼酣歌又使他的悲剧情怀得以流露,使其壮思腾飞,青天揽月。
李白的诗歌是真正的生命的体验,只凭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是本真自我的外化。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作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仕途上的不幸,“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产生不可遏止的愤懑。诗人只是把矛盾指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他并没有产生放弃理想的想法,仍盼望有一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自信,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全诗波澜起伏,正是来自与命运的抗争,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情怀。
李白是盛唐的偶像,终其一生都在以其自由不羁的生命唱出一曲悲歌。李白一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因此,李白诗歌豪迈风格之中又不能不显露其悲剧精神。
4、自由的品格与儒家正统观念的矛盾
李白的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奔走,从不后退,不知
疲倦。他为了能从政可以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候,也为了能从政,他竟不审时度势,轻易为人所用;更有甚者,不顾年老病衰,至死犹争,当永王李璘召他时,竟然欣然入应,可以说是政治的不成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从政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真正的为大唐之治作出有益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了解李白可以为了尊严而放弃功名,却一直不愿放弃做官。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热心反而变成祸根,使他一再遭到打击,所谓好心没好报,岂不是悲剧?大唐王朝发展到李白的时代已经一百多年了,表面的繁荣已经掩盖不了内里的腐朽,整个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发展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在这个时代,李白也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李白的悲剧已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整个时代。
另外李白个人的诗人气质也是其从政失败的原因,他看不清时局,不能应对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无法巧妙应对各种人事关系。与李白同时并有过交往的高适就善于此,终于做到节度使、散骑常侍这样的高官,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所作为。而李白却昧于此道。他爱憎分明,傲骨太硬,不愿屈身权贵。李白缺乏成为封建社会成功政治家的素质。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素质的欠缺,便酿成李白政治上的悲剧,也为其诗歌的悲剧情怀增添了几分沉重。
三、研究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意义
李白活的潇洒,而又透露着悲怆。他的酒是散发着生命热度的酒;他的灵魂是高贵不屈的灵魂;他的自由是飘然如风的自由。李白有梦
想,那是人类最纯真的梦想。只不过这梦想从一开始便受世俗的蒙蔽,遮掩了它原来的清丽与明亮。李白把它拿了出来,给了它光彩,散发出美丽的光辉,却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人们只喜欢它的光辉,却不愿去了解它的内容。因为这种东西太亮丽,便不免照出自己的黯淡和丑陋;它又太高贵太骄傲,便不免显出了自己的低劣和苟且。所以人们又有点容不得它。所以李白是孤独的,人生是悲剧的。
鲁迅说过:“中国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培养天才的土壤。”因此李白的失败,他的悲剧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但更为悲哀的是,千百年来竟然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李白,再也没有人提起人性的自由和独立。人们只是喜欢李白诗歌的那种想象的雄奇诡异、语言的清新典雅、气概的豪放激昂。却很少有人去关注他诗歌背后的那种愤懑与反抗。
李白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封建文人所共有的悲剧。然而,李白诗歌的悲剧性与其他的悲剧形式也有些不同。也正因为此,有些人看到了李白诗歌豪放背后的无奈,但是在李白的背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认识到他诗歌悲剧实质。杜甫在《不见》一诗中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深刻指出了李白的痛饮高歌,只不过是在恶劣的环境下的一种佯狂而已,可是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得重视。特别到了宋代,可以说已经到了曲解的地步。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好多文人,对李白诗中的叛逆精神和反抗性格,或者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于是出来指责,或者曲为解释。如说李白:“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理之所
在也。”苏辙的《栾城集》。罗大径《鹤林玉露》中说的那样:“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华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也。”结果,是李白的“狂”的一面、“仙”的一面被突出出来了,而他的与黑暗现实对抗的人生,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则被淡化了、掩盖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现象。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研究,我们重新认识了李白,他那悲剧的一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也有利于对盛唐气象的真相的认识,更有利于对封建时代诗人命运的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即便如盛唐这样繁华盛世的时代,最伟大的诗人的命运竟是如此悲惨,而为我们文学史增添光彩的却正是这些悲剧性人物,而非那些志得意满,歌功颂德的闲文人们。
结
论
李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李白的伟大当然是因为他的诗歌。但最根本的原因乃在于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李白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大声歌唱着解放和自由,历经挫折一生坎坷仍坚持着古代知识分大气的人格魅力,直言快语毫不掩饰,冲却一切封建的藩篱,超越儒子的傲骨与独立。他的诗歌乃是心灵的歌唱,折射着他光明磊落,也唱出了普通人心灵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梦想。千年以后,仍能划破种种偏见,闪现出李白的人生悲剧
形成的原因人性的光芒,驱散人类历史上的些许黑暗,为世界人民增添了许多的色彩,这正是李白的伟大之处。
李白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的人生,但对于我们来说,正是李白人生的悲剧才为我们带来了如此辉煌的诗歌盛宴。可以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诗歌,感受他那狂放不羁而又执着坚持的性格。李白悲伤,却不沉沦;借酒浇愁,却并不醉生梦死。李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可以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不世之功,但是他太天真,他的那种不谙处世之道,只想平交王侯的心态让他吃了苦头。再加上他天性嗜酒个性孤傲,也为王公贵族所不容。他希望有自己的天空,却不妥协与现实世界的规则与障碍,他只能飞得愈高,摔的愈痛。李白深受儒家影响,一生执着,从未放下。李白的悲剧可以说是社会与个人原因所致。李白诗歌悲剧情怀也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透漏着个人与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我们今天研究李白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悲剧性,正是为了能够正确认识李白的一生,正确地认识李白思想中的积极性和进步性的来源,从而能够对这位中国诗歌史上伟大诗人作出更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谢辞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付素娥老师给予我的支持,谢谢老师在我选定论文题目和论文提纲方面给与的指导与帮助,以及在搜集资料方面的引导,使我写作思路更明确,以及最后对论文初稿的认真修改。在
此非常感谢付老师,在她的细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悲剧的诞生》译序,三联书店198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林庚《唐诗综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5]、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第三章)[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李白诗歌解读》 薛天纬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9]、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2005.[11]、胡小伟《中国酒文化》(第八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12]、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编《李白文化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5]、李白研究的纵深扩展—评杨海波的《李白思想研究》 江南学院学报 1998
第五篇: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静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的名篇佳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处。月亮就如李白的知心好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天然绝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思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写月亮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月之思乡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诗中没有奇幻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辞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一“望”一“思”中,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冷月在低沉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大都借月亮作为传递。对故乡有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峨眉山月”的山高月小,半轮秋月,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入深山寻访亲友,还是游侠漂泊,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美明净的秋月使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清幽可爱,幽美秀丽。
(二)月之思情
李白的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它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或喜、或哀、或怒„„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溶溶漾漾,出没云海间,万里长风浩浩荡荡,初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在征戍别离之苦,怀远之情,便在这一思一叹中,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一种煎熬。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悲哀与凄靡。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悲伤的闺中思妇,成了痴情的军中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尽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相思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无望的相思。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仍是魂牵梦绕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托付心中的那份痴情。天长路远,梦魂难到,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物像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感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一)感慨生命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是诗人无比神往真情的写照,也是诗人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青天之上,总使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当你无意追逐攀爬之时,它又会万里与你相随,呈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但他毕竟是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虽然统治者放弃了他的天赋奇才,可他却在诗歌国度里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享受生命,但其中精神和理想却可以永远享这个世界。李白思想当中也有儒家的济世理想,但是在他入世的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在老庄道家的思想影响下,诗人去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这首诗中也有美丽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此时千古不变的明月便成了诗人对酒当歌倾诉的对象。在月亮与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找到无限的快乐。
其中《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人生孤独之感。作者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亮,再从月亮的孤独之中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饮,他把月亮化身为人的形象,使本不与他相识之月亮成为与他相识之月亮。然而月亮却不会饮酒,这就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哀愁,所谓的相识也只是表面罢了。而此时只有月亮与影子伴随着他,但不能谈天内心仍是孤独的。正是这样,使他们彼此相连。我与月亮、影子三者结忘情之交,超脱丑陋的人士间尘哀,进入人与天和谐之中、找到了心灵自由之境。在歌舞的欢乐声中,总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和难以诉说的凄凉。影子是自己本身,所以能容易唤起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明明是自己独饮,却偏偏出现三人独饮。也许是诗人对生命独有的感悟吧。
(二)历史浩叹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月亮,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凄冷的夜晚诗人登舟望月,遥想着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自己却仕途坎坷。即使自己有旷世之才,也难一展才雄。就算有报国有心,也请璎无路,无奈间,散发弄扁舟,青崖白鹿间,将满腔真情遥寄冷月之中。诗人在思念古人的同时,也寄托了世间无知音的深沉感慨。
三、月景
诗人不仅赋予了月亮多情,还赋予它本身的纯自然之美,或淡雅、或幽静、或冷清„„表现的是一种几乎完美的意境之美女。(一)月之凄美
月亮的漂流,使人感到伤感伤情。月的圆缺,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又极其凄美。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有的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时候是恬静的,有的时候是清幽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悲伤愁离的。他一首《春怨》中感情表达的就极为强烈。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月亮已悄悄地西斜了,烛已慢慢地燃尽了,但人却还未眠。体现了诗人对她们寂寞独居的惆怅、悲情渲染得浓烈而深沉。如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在白马金羁远征辽东,就连落月飞花都可怜她们,看到他们的寂寞孤独。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她们如花似月的美貌被无情的岁月所击打,使她们原本大好的青春年华都覆盖上了一层凄冷的美,更加显得楚楚可怜。李白以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幽美之景,月亮的清冷与寂寞,呈现在古人和今人面前。使读之人感到悲喜交加,欲痴欲醉。
(二)月之幽静
月亮清幽而又可爱,闲静而又优美,因此诗人们借月亮的闲逸幽静来营造一种淡淡的仙境。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诗中也有恬静优雅的意境,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南湖秋水夜无烟》: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中描绘的是南湖秋月的景色,湖与月仿佛水天相连,从而激发了的诗人浪漫情怀。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天边的月色和洞庭水域写的非常传神,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情。尤其是“且就洞庭赊月色”一句,这一个“赊”字,简简单单就把天上那一轮明月写到了人间,好像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表现的十分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恬静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月亮既是淡雅的,又是忧愁的,在诗人现实的矛盾世界中,明月和自己有着心灵上的沟通。在李白的诗中谈到月亮景色的诗句很多。“海树成扬春,江上皓明月”、“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波光摇山岳,星影入城楼”等。有的是梦境和现实交织,有的是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重叠,用独特的浪漫性物我融合,营造出闲雅幽静,清幽可爱之境。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他们对高高在上的明月,有着及其特殊的情感,或思之,或念之,或怀之,或惑之,抒发着心中的阴沉,释放着自己对天地间、人生间的悲感情怀,寄托着对于人世间事世故的眷恋。月亮展示了孤独清冷、脱俗风尘的心里意象。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他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能让诗人脱离尘世间喧嚣,寻求自己本质的心理。它是李白在不得志的时候一种倾诉的对象,也是李白理想化的空间。他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远离尘世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李白免不了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但在诗歌的海洋中,他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名篇诗句,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清新幽美之感,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于是忽,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第1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