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李白既是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骑士,又是盛唐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他的报国理想在供奉翰林三年的时间里,现实无情地将它粉碎了。离开长安后,他心情非常苦闷,但他依然关心国事,他的诗作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政治理想的讴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郊游生活的抒写,同时也渐增加了揭露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和安史叛军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容。诗作表现出来的内容与风格,时而现实,时而虚幻,时而浓烈,时而淡远,时而恬静,时而雄放。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反映思妇、商妇、弃妇、宫女生活的诗歌,从中表现了李白关心妇女命运的可贵探索和他的鲜明的爱情观,具有超出同时代作家的远见卓识。总体而言,思妇、商妇诗和弃妇诗呈现悲凄、哀愁的基调;歌唱爱情的诗作则热情奔放,从中反映盛唐社会妇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借男女爱情抒身世之慨的诗歌则寄慨遥深,意味绵长而曲折。
1、思妇
李白有相当数量描摹思妇心理的诗作,他常借夫妇离别及风雪云草之景,抒发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从中反映盛唐社会现实内容。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统治阶级整军习武,为国立功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一种光荣感很自然地从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但至天宝年间,统治者好大喜功,轻起边战,百姓则苦不堪言。由此而产生相当数目的闺怨诗。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描绘了一幅秋夜朗月下长安女子捣衣图。明月之下,女子在一起捣衣。月光挑起思妇对丈夫的怀念,砧声此起彼伏,这“秋声”又何尝不会撩起思夫之苦呢?秋风惹人思,良人几时回?一样牵引起思妇的心头之痛。“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更强烈地表现出这些捣衣女子希求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作者巧妙地把画面形象地呈现出来,创造出回肠荡气,动人心弦的诗境,并于画面之中蕴含了捣衣女子的共同心理和心声。
如果说《秋歌》以间接形式塑造了一群思妇形象表达怀思良人之意的话,《冬歌》则是从个体形象角度去加以表现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女子的焦急心理,一个“赶”字不从正面写出,而由“明朝驿使发”引出,作者又抓住“冷”字,令思妇想到北地的彻寒,希望驿使早捎衣给丈夫。顾不得抽针的“冷”,剪刀冷得难于把住,但为了良人御寒,“一夜絮征袍”又算得了什么呢?衣做好了,良人几时可收到呢?逼切地写出女子迫不及待的心理,足见她对丈夫是何等的深情呵!诗人通过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思妇形象。
此外,《独不见》中的“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春思》中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秋思》中的“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等,均从不同角度展现思妇怀夫之痛。善于借景抒情,情寓景中,这是李白创造抒情诗意的常用手法。李白还有些从劳动过程中激发思夫之情的诗作,如《荆州歌》中思妇告诉丈夫,家中麦子熟了,茧也长成蛾子了,她非常想念丈夫,一听到布谷鸟叫,她就方寸已乱,把一个感情细腻的劳动女子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黄葛篇》中女主人公勤劳辛苦,采来葛茎,纺织制衣,寄给日南的丈夫,她叫丈夫要好好珍惜她的劳动成果,“此物最想思”,深情的女子借此表达她的思夫之情。这两首较之前两首,并不以明艳、华丽见长,也无奔放雄浑的气势,却让我们领略到李白诗歌质朴、自然的另一个面貌。
2、商妇
商妇生活也同思妇题材一样在李白女性题材中占突出地位,其中当推《长干行》和《江夏行》为代表。
《长干行》是一篇商妇怀远的名作。诗人在叙事之中极为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景联缀成为完整的艺术整体。描写初婚情景,笔触细腻,女主人由“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少女羞涩而为婚后的炽热爱恋。丈夫经商远行,她为丈夫路途艰险而担惊受怕。诗人以“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这些写景语句,抒写少妇饱受刻骨相思的煎熬,感叹岁月流逝,红颜憔悴。她急盼夫归,希望丈夫回来前来个信,她就是去七百里远的长风沙接他,也不会觉得路远。诗中的女子感情温柔、细腻,婉转而缠绵,刻画生动而完整。
《江夏行》女子的个性化心理更为强烈,起伏波澜,通篇充满了“怨”味。一开始她就直言嫁夫的目的在于“得免长相思”,旋即描写了商妇的悔恨心理。围绕着嫁商贾“却愁苦”叙说个中原因:丈夫常在外,言而失信。邻人丈夫常回家来,牵扯起她内心的责怨。她看见船上红妆二八的当垆女,一种为人妻子的寂寞油然而生,相思急切这情到了“对镜使垂泪,逢人便欲啼”的地境地。女子个性表现出反抗性,愤语喷然而出:“不如轻薄儿,旦幕长追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因此,《长干行》取片断而合艺术整体,《江夏行》则是贯以女主人公所见所感而创造的艺术境界。两首诗都注意情景结合,刻画细致入微的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相比较而言,《长干行》结构严谨,《江夏行》更注重意识的流动,情感的渲泄。
3、宫女
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也是李白女性形象诗歌的一大内容。在《玉阶怨》诗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人着力描写了一个幽闭深宫的妇女的苦闷。全诗抓住宫女的神态和动作。表现深宫女子希望君王垂幸而绝望已极的痛苦。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水晶帘,则羊车之绝望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帷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这种以抒情之笔状人的表现手法,使诗境含蓄,耐人寻味。在《长门怨》二首中:“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两首同是表现宫人愁怨的主题,但前首是通篇写景,不见人物,人物如在画外,呼之欲出。“挂”字,“流”字均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可见宫女的处境。宫女风月起愁,月光满地,遍地是愁,使人不必见人即觉宫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了。第二首则侧重于言情,以我观物,缘情写景。可怜的宫女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她已记不得人间还有春天了,住的房子里尘土萧瑟。从季节环境上描写宫女的感受,再又以对月光的感受以见其深愁之苦。
由此可见,李白是以悲悯笔调抒写这些在人间地狱深宫中过着凄凉孤寂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的,对腐朽的封建妃嫔制度不啻是一个强烈的抨击。诗人站在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立场上,关注她们,抒写她们的生活,对她们的不幸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
4、弃妇
在李白的诗中,他的《白头吟》、《妾薄命》便揭露了女子被遗弃的社会现象,诗人由历史上的陈阿娇与汉武帝,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提出了他的爱情观念。《白头吟》一诗中,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同生共守,白头偕老,女子忠于爱情,男子用情专一,得意钟守爱情,贫贱患难与共,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在《妾薄命》的诗中,诗人告诉世人,以色取人的爱情是并不长久的,夫妻之间没有真诚健康的感情基础,生活是不能圆满的。
《白头吟》、《妾薄命》警钟长鸣,劝言世人,《杨叛儿》和《夜坐吟》则更多告诉我们理想的爱情是怎样的。《杨叛儿》热情如火,男歌唱,女劝酒,感情融洽,柔情蜜意。“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男女双方的相爱写得极致,意趣完美。《夜坐吟》中的男女主人公欢会灯下,“歌有声,妾有情,”双方情感投合,这也告诉我们,男女双方爱情要建立在双方理解,感情很契合的基础上。诗人把男女相爱写得如此火热,鲜明,独具个性,正说明诗人具有超人的胆识和过人的勇气。李白“戏万乘若僚友”,“揶扬九重万圣主,谑浪赤墀青琐贤”,他连皇帝权贵都视若无物,这些充满反抗和叛逆精神的女性诗歌出自他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5、美人
李白也有一些诗中借“美人”来抒寄他个人身世和和家国之事的感慨。《远别离》中,他通过娥皇、女英与舜的爱情故事,表现自己对政治危机的忧念。“欲言则惧祸及已,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物借指耳。”而在《长相思》中,李白也是借思念“美人”来表达他离开长安后对朝廷的怀念,说明诗人虽离开了朝廷,但仍记挂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希望又能“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国建功立业。然而诗人感到前路茫茫,“孤灯不明愁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对他而言已是“如花隔云端”了。诗人仿佛只是描写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但“美人”在诗中已有某种暗示和寓托,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又不能实现的苦闷。《美人出南国》(《古风·其四十九》)中,“美人“则是诗人的自喻,她美貌惊人,能歌善舞,却无从展现才华,还受群小的嫉恨。这也正是诗人长安生活的写照,有志不能伸,怀才而不遇,终遭群小排斥,嫉恨而离开长安。诗中正是借助于传统的“香草美人“手法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李白选择女性生活入诗,恰恰表现了他切入生活的独特视角,他能够大胆地描写她们的心理、愿望、洞察入微,并进行热烈的歌颂或含泪的同情,充分表现李白爱情幸福观念的可贵。“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斯人虽已去,然而他的“光焰”永无长留,让我们永远记住李白和他笔下的那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吧!
第二篇: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doc
重庆三峡学院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定稿修改)
院 系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 汉语言(师范类)年 级 2009级
学生学号 200903024206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4月22日
目录
摘要..................................................................1
一、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类型..........................................1
(一)神女.............................................................1
(二)宫廷女性.........................................................1
(三)中下层社会的女性.................................................2
(四)其他.............................................................5
二、李白女诗中的政治寓托..............................................5
三、与其他女性诗比较..................................................6
(一)与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较...........................................6
(二)与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7
四、在盛唐背景下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的新特点..........................8
(一)李白女性诗中出现的新形象.........................................8
(二)李白女性诗中女子的地位...........................................9致谢语...............................................................10 参考文献.............................................................10 英文题目.............................................................10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09级 重庆万州 404100
[摘要] 李白诗歌中具有众多的女性形象。按照类型分有神女、宫庭女性、中下层社会女性形象以及其他这四种。本文认为这些女性形象有李白的政治寄托,不仅与宫体诗中和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有不同,而且代表着盛唐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 李白 女性诗歌 形象类型 对比 新形象
历来研究李白的诗学主要集中在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和李白作品本身的研究上。然而目前文学研究领域对李白诗歌当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研究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仍具有重要意义。据王琦《李太白全集》统计,李白描写妇女的诗歌共有一百三十多首,约占全部诗作的九分之一。可见女性描写与李白诗歌创作之密切。这些女性诗歌涉及了盛唐时代广泛的社会问题,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同时体现了李白对美的追求。本文拟对之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类型
我们从空间角度可将李白的女性诗歌形象分为神女、宫庭女性、中下层女性形象这三种。这种划分与李白的经历息息相关。因为李白曾在宫中做过翰林待诏,所以他必然接触过和了解宫廷女性。而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民间游历,那么肯定认识各式各样的下层劳动女性,加之他信仰道教,因而神女形象的存在是必然的。下面我就李白诗歌中描写的神女、宫庭女性、下层女性这三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一)神女
如《感兴八首》(其二)云:
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解佩欲西去,含情讵相违。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1](817页)
很显然,这首诗是受到了曹植《洛神赋》的影响。不过曹植的那首诗重在描写洛神的美丽容貌和人神之恋。李白则从洛神角度借用曹植的“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2](241页)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她的高洁人格:她像轻云披拂着的高洁的明月,一言一行都折射出了然可见的清新光辉。在洛神看来,曹植重写人间思妇刻骨铭心的情欲,并且将她们写得视情欲为生命,像这种好色的词赋是有伤大雅的,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讥评。可李白此篇却是对《洛神赋》进行反讽,赞颂了神女超越情欲的仙风道骨。因此,李白这首诗可谓开拓了诗歌审美心理学新深度的领域。
(二)宫廷女性
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较多,有皇后、妃子、贵妇、宫女等。
1、皇后 如《妾薄命》: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1](203页)
《妾薄命》为乐府古题。李白的这首《妾薄命》,通过叙述陈皇后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悲剧命运。
2、贵妃
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情思情感的诗歌有以下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1](1054页)这三首诗是李白在宫中做翰林待诏时因贵妃和玄宗赏牡丹而作。第一首中写看到云就想起杨贵妃华贵的衣裳,看到花就想起她美丽的容貌,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像这样的美人只能在瑶池遇到或天女下凡时才会见到,不愧是四大美女之一。
第二首写了神女和楚王那只是一段传说,只有贵妃真正地受到恩宠,就连美丽动人的赵飞燕也得细细装扮才能比得上贵妃,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此时玄宗赏着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对着倾城倾国的贵妃,就算心中有“无限恨”也会随着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和身边的美人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3、宫女
对于宫女,李白主要描写的是帝王后宫中大量女性的精神生存困境。如《怨歌行》、《长门怨》二首、《长信宫》、《中山孺子妾歌》、《玉阶怨》《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等。其中以《长门怨》二首最为脍炙人口,李白的这两首诗借旧题写了宫人的愁怨,从而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罪恶层面。
《长门怨》其一云: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1](869页)这首诗的前两句点出了在寒秋午夜时分,有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那里没有金屋,没有恩宠只有无声的流萤飞逝,带来无尽的忧愁。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到的地方,遍地皆愁,到了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宫廷本来就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何况是身份低微的宫女,她们只能在阴森冷寂的漫漫长夜慨叹着今非昔比,人去楼空,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长门怨》其二云: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1](870页)帝王后宫,如同一个巨大的鸟笼,囚禁着成千上万青春靓丽的女子。在里面生活的女子长年都深陷于愁怨之中。愁得不能“记春”,虽然春天年年来临,但她的生命里已经没有春天这个字眼了,金屋里飞扬的是秋尘,在她的眼里只看到秋天的萧瑟,冷宫的寂寞,足见这位宫女的精神生活之悲苦和寂寥。明月高悬天上,应是普照众生的,却言“独照”,仿佛月亮都有意为难她。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揭开了残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
(三)中下层社会的女性
这一类型的女性大多数是对民间女子的描写,有征人妇、商人妇、歌姬、劳动女性等。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1、征人妇
征人妇也就是“思边”题材。这大概是自有战争以来就不会缺少的一个话题。唐朝自开国以来,即与四邻争战不休,或是捍卫边疆,或是扩展国土。但战争的受害者永远都是百姓,人民既要为此承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更为此背负生离死别的痛苦。李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替战争中受害的百姓不屈,他笔下的“思边”诗作不仅是为战乱中的百姓呐喊,还揭露了战争中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残暴。
如《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265页)全诗写征夫的妻子秋夜怀念出征玉门关的良人,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爱情,但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感情;虽然没有直接谈到当时的时局,却又句句不离时局。
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内千家万户的征妇,表面上是一片平静,但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捣衣声却蕴含着征妇们浓浓的“玉关情”,也诉说着思妇们的痛苦。结尾“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既是思妇们的期待,也是良人的心声。传达了千万人民对于罢战祈和的心声,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博大的悲悯情怀,大大扩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加深了社会意义。
如《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鞴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1](164页)
这是一首乐府诗,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钛白拟之而作。”[1](116页)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忧心忡忡,悲愤欲绝的幽州征人妇形象。她的丈夫戍守在极寒苦的边关,日日思君不见君,只能看着丈夫留下的虎纹箭袋以解相思之情。可是相思之苦并不是最痛的,最痛的是如今“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丈夫的死把她推向了绝望、愤怒和无尽的遗恨当中,深刻揭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这是征夫的悲歌,也是征妇的哀歌。
2、商人妇
唐代商业繁荣,经商的人也很多。商人们四处奔波,使得商人妇既要忍受与丈夫分离的痛苦,又要时刻担心丈夫的安危。
如《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归,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1](195页)
李白《长干行》沿用古体旨,以长干里一位商人妇为题材,描写她对出外经商久盼未归的丈夫的思念。从中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七句描写了对女主人公与丈夫往昔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生活的回忆,但“十六君远行”后,丈夫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行经商。经商途中,危险重重,可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会一直等待着丈夫。在诗末她向丈夫发出这样的召唤: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无论你什么时候回来,都要先给我捎个信,只要接到你的来信,无论多远,哪怕是离家七百里外的长风沙我都会去迎接你。到这里女主人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这与那些怨恨失身误嫁、担心丈夫移情别恋的妻子有很大的不同,这里表现出的是一个自信美丽,勇于追求理想爱情和坚贞不渝的商人妇形象。
3、劳动女性
描写劳动女性的诗歌有《荆州歌》、《越女词》、《宿五松下荀媪家》。如《越女词》五首其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1](883页)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她们一边摇船一边唱歌,可见她们劳作时是多么的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想要出来又不出来,假装害羞,真是天真活泼极了,具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特征。
再如《宿五松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寞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1](760页)
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借宿在一位贫苦老妇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亲眼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有感而作的。诗中诉说了劳动的艰难,倾吐了自己的感激和惭愧,流露出感人的真挚感情。李白作为盛唐的骄子,一直致力于描写年轻貌美女子的浪漫形象,但在天宝后期,他同时也注意到风雨将至时贫苦田家老妇的境遇,这与那些单纯歌咏前朝漂母的诗歌大为不同,这也是李白诗作的杰出之处。
4、勇妇
《东海有勇妇》和《秦女休行》主要描写的是妇女的反抗精神。
如《东海有勇妇》全诗用热烈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为夫报仇雪恨的勇妇形象。她“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蹶跃,三呼一交兵。斩首掉国门,践踏五藏行。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1](209页)为报夫仇,拜师学术,面对敌人,义愤填膺,替夫报仇,奋不顾身,将生死置之度外。她的壮举能和救父免于刑罚的缇萦和津吏女相比,她的勇敢胜过空斩仇衣的豫让和趁虚刺杀庆忌的要离。作为一个女子,能够在几招之内将仇人斩首,其勇敢不必说,在这勇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强不息,忠贞不渝、与夫生死与共的巾帼女子形象。
5、歌妓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是裘马轻狂,浪迹天涯,他的天涯孤旅必然缺乏妻子的情感慰藉。免不了借纵酒狎妓来满足自己的情感缺失。因此,妓女与酒都是他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赠段七娘》、《邯郸南亭观妓》、《东山吟》、《杨叛儿》、《对酒》、《示金陵子》、《出妓金陵子呈卢**首》、《陌上赠美人》、《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等,都在乐此不疲地描写歌妓。
《示金陵子》: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1](885页)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金陵子也就是住在金陵的一位歌妓。李白漫游金陵时,曾倾心于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因此写了这首极富情致的诗赠给她,并寄托了自己的心愿。作为一个歌姬,琴棋书画是必不可少的,她能弹出动人的曲子,引来路人窃听,也会说一口吴侬软语。李白曾带着她漫游林泉,其实他是效仿晋朝谢安,喻写自己的心愿。谢安曾隐居在山东会稽,后来搬到金陵居住,他便筑土山比拟东山,常常携妓在此游玩。“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谢安志在东山,李白志在林泉,寄托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及时行乐、放浪形骸的精神。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的事迹:云:“(太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按,谢灵运封康乐公,魏氏误以谢灵运为谢安),故世号李东山。”[1](885页)
在李白的笔下,他用宕逸轻灵之笔,清新洒脱之语言,刻画了一个是集美貌、才艺、气韵、情致于一身的金陵子,不落俗套,情意缠绵。没有着意于容貌、服饰和纤秾艳丽的色彩,避免了平庸。
《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1](172页)
《杨叛儿》原为北齐时的童谣,后来成为乐府诗题。李白此诗题材出自乐府《杨叛儿》。《杨叛儿》,即指以这篇乐府为代表的情歌。
在诗歌《杨叛儿》中, 由首句“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男方唱歌女方劝酒的融洽场景, 到“ 乌啼隐杨花, 君醉留妾家”,处处显示出盛唐时期, 女性冲破束缚, 思想解放、个性洋溢的色彩。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蔑视,更是自身要与诗中男主人公一样展现最本质的自我, 与诗中女主人公相携以欢再现人之本性的愿望。这样的女性形象, 鼓励着诗人以男性的自我立足于历史的潮流当中。诗人放荡不羁的性格与女主人公的大胆、开放是如出一辙的。
(四)其他
1、写给妻子的诗
在李白纵酒高歌的人生历程中,留给后人的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个浪漫洒脱、桀骜不驯,只顾踏歌行吟、杯酒纵欢的酒中仙,但我们忽略了即使这样一位豪迈的大诗人也有他柔情似水的一面。如《寄远十二首》其一 “三鸟别王母,衍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深意,古松交女萝……”([1](864页)通过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中字里行间都是诗人的真情流露,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浓浓相思之情。
《在浔阳非所寄内》是李白被系浔阳监狱时写给妻子宗氏的: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惜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场那可闻。[1](257页)
诗中把宗氏夫人比作像蔡文姬一样,写出了宗氏为营救自己出狱而四处奔走求告的行为与情行。表达了李白对宗氏的感激之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也难怪李白是唐代诗人中最早最多的在诗篇中表现自己夫妻情深的诗人。
2、历史人物 如《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绾娃官,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1](763页)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出生于苎萝山的越国美女西施,她的容貌是连荷花见了都要羞愧的。在国难当头,她忍辱负重,以身献国,用美人计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情操,只可惜这位美女在破吴国后“千秋竟不还”,一个“竟”字表达了诗人对与绝世佳人不能相见的无限感慨和惋惜!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西施,勾践的“卧薪尝胆”也很难成就大业。
二、李白女诗中的政治寓托
毛诗以其儒家的诗论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诗歌与政治、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现实的反映。
即使在繁华的盛唐,也有很多人不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官场上就产生了许多怀才不遇的苦闷之人,他们的苦闷不能对统治者坦言,只能通过诗歌宣泄自己的抑郁之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统治者求贤若渴却又不能知人善任,这正如君王好美色但恩宠飘忽不定,一切都凭借君王的喜好决定你的荣辱。于是在此种情况下,士大夫和女子的遭遇是相通的。比如说孤臣必须知遇于明主才能施展才华,正如生性柔弱的女子只有遇到良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而臣子不小心触怒君王惨遭左迁流放,也正如女子年老色衰被丈夫抛弃的境遇一样,像那些不愿同流合污,廉洁奉公的士人又何尝不是象征那种冰清玉洁、高傲脱俗的美人。相反,君王对臣子的飘忽不定也如同绝色佳人可望而不可即。
因此,李白诗中也有不少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她们其实成了诗人内心思想或某种理念的代言人。“渴望报效— — 相思; 怀才不遇— — 美人迟暮;为臣王重用— — 宠幸;受冷落—— 薄情;遭排挤打击— — 弃妇”[5]。比如说“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2](《子夜四时歌其一》,254页)自比罗敷,心性高洁,志存高远。“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1](《子夜吴歌四首》,265页)像西施受到越王征求一样,自己也得到了君王的赏识。而另外一种则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示自己的遭谗被赐金放还。如:“君王虽爱峨嵋好,无奈宫中妒杀人。”[1](《玉壶吟》,254页)“自古妒峨嵋,胡沙埋皓齿。”[1](《于阗采花》,175页)
最典型的一首莫过于《怨歌行》: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2](247页)
李白以为班婕妤代言的名义,改写了《汉书》中的班婕妤,将她改写成盛唐风流诗人所理解的宫廷怨妇。此时的班婕妤不是作为一个刻板乏味的道德妇人,而是一个花容月貌,常伴君王的女子。但却被赵飞燕夺宠,最后落魄得把鹔鹴制作的大衣也拿去换酒,“寒苦不忍言”。
他借用失宠贵妇的身份,对左右人命运的君王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以后宫的骄度夺宠行为影射诗人所体验到的朝廷上的骄度夺宠行为,从而为自己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和受挫折的政治生涯,进行一番隐喻性的解释和宣泄。
除此李白还站在平民的立场做有讽刺诗《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1](138页)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这首诗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因为夫差早期发愤图强,振吴败越,但后期迷恋西施,沉湎声色,反致覆亡。这与玄宗的经历非常的相像。因此通过咏史抒发自己的不满,讽刺唐玄宗晚年,荒淫无道,昏庸无为。[2](257页)
三、与其他女性诗词的比较
1、与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描写由来已久,从《关雎》的“窈窕淑女”到汉乐府的《陌上桑》。但这些诗歌往往只重视的是女性题材的社会功能,忽略了女子本身。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出现了大量的宫体诗。所谓宫体诗就是“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6](114页)
宫体诗人注重对于女性外貌、形态的描写,对特定场合女性的关注,并且对女性媚态的描写一点都不含蓄。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前的道德屏障,女性美被看做是独立的美来被欣赏,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人们在阅读这些诗的时候就像在欣赏一幅幅美人图,不必考虑任何道德因素,不必担心女性的悲惨命运,不必为她们感到伤心难过,她们不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那样有着悲惨凄凉的故事,她们仅凭本身的美打动人,无论是从容貌、动作、表情,还是衣食住行甚至或周围的自然环境都具有打动人心的美。所以,宫体诗结束了“闺怨”这种传统的模式而对于女性的描写开拓了新的空间。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对女性美的描写,如《清平调三首》。以诗来表现杨贵妃的花容月貌、情思情感。
虽说宫体诗对于女性美的关注是一种突破,而且这种女性美的描写也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然而这类诗读多了,就让人觉得厌倦腻味,没有品位的余地。他们只是单纯的描写而毫无寄托,如
可怜称二八,逐节似飞鸿。悬胜河阳伎,暗与淮南通。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6](萧纲《咏舞二首》其二,115页)
蛾月渐成光,燕姬戏小堂。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树交临舞席,荷生夹妓航。竹密无分影,花疏有异香。举杯聊传神,欢兹乐未央。[6]((萧绎《夕出通波阁下观妓》,115页)
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只是把女性当成外物来描写,女性的情感、追求、悲欢,都在关照的对象之外且描写的女性主要是以宫廷女子为主。相比之下,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就显得有血有肉以及丰富饱满些。在李白笔下,从天上的神女到地上的宫廷女子,再到民间女子。哪个不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她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感。诗人不需要描写华丽的衣饰,也不需要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来揭示人物的情感,使我们看到一个个不一样的女子。
同样是描写一种女性,宫体诗人和李白表现出来的形象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梁武帝的《采菱曲》中写到“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3],这位诗人笔下的采菱女是贵气逼人的,想来是诗人身居高位,不了解民间的疾苦,空凭想象,将采菱女想象成自己平时看到的贵族女子。
而李白笔下的采莲女却是天真活泼,“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1](188页)采莲女一边划着船,一边唱着歌,是那么豪爽自然,活泼可爱,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情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趣。最后一个“笑”字,更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令客人不胜神往。没有外貌衣物的描写,仅凭几个动作就刻画出她们的自然纯真的天性,具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特征。
宫体诗中多写闺怨春怨,但这些女性多无反抗精神,她们在遭遇丈夫的冷遇时,多半是忍气吞声,只知道唉声叹气,自怜自伤,不敢与带给她们不幸的男子作斗争。就算在诗中在诗中表现出些淡淡的哀愁,可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自诉,不敢对男子特别是君王有一丝的怨愤。
即使有些淡淡的怨恨,表现在诗句中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自诉,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带给他们不幸的男子。如梁武帝的《拟明月照高楼》,写失宠的后妃,先是把自己的生活境遇写得悲悲戚戚,然后进行一番自怜自伤,“筵思照孤影,凄怨还自怜。台镜早生尘,匣琴又无弦。”[5](1449页),即便如此,仍不敢起来大胆反抗,连对君王的一丝的怨愤都没有,只是抱着一厢情愿的幻想“愿为铜铁辔,以感长乐前”,企图做牛做马挽回君王的恩宠,其独自啜泣的孱弱形象只能让人掬一把同情泪而已,没有人能救她。
相比之下,李白笔下的女性就显得比较的有反抗精神。如:《秦女休行》和《东海有勇妇》就描写了勇敢刚烈、不畏强暴、敢于与封建社会做斗争的女性形象。
从宫体诗人和李白对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我们看到宫体诗人作为贵族,高高在上,视女子为玩物,以一种猎艳和不健康的心态描写女子,刻画的女子只是像一件摆设,毫无灵气可言。而李白则是以平等的姿态,怀着对女性的尊重,用深情的笔调刻画出一个个值得我们可歌可泣可怜可叹的女子形象。李白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在于怀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关爱下层劳动人民,尊重人格的独立与生命的尊严,与其他诗人的相较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是自由、平等、个性鲜明的,可见女性在盛唐的地位是较高的。
2、与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花间词塑造的女性形象善于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发掘人物细致入微的个性心理,将女性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剖析出来。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如韦庄的《思帝乡》其二写“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7](120页)的多情少女,在道路上看到一个俊俏风流的少年,便要以身相许,并决绝表示“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样的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是相当少见的。说明花间词中女性由甘为男性的玩物渐渐走向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以自我观照世界,这种意识表现出来就是大量莫名的惆怅。比如:“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7](温庭筠《遐方怨》其二,66页)“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7](温庭筠《荷叶杯》其三,76页)“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7](温庭筠《河渎神》其一,61页)这些莫名的惆怅让我们了解到她们那颗敏感的心,虽有无病呻吟之嫌,可是却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自己思想的女子,而不再是供男子欣赏的一个花瓶,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心灵提供了可能,开拓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但这些特点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没有多大的体现,李白作品中妇女诗表现的主旨大多是与自身命运发展相符合的,其实也是男权话语建构的结果。并没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这是李白诗的一大缺失,也是时代的局限。
不过花间词塑造的女性形象非常的少,大多是描写大胆追求爱情,或是伤春哀愁的闺情女子。相较之下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类型就非常丰富且个性鲜明,李白诗中的女性形象除了闺情女子,还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侠女、勇妇、女英雄、奔妇、女道士等。这些形象大都敢爱敢恨、嫉恶如仇、豪爽泼藻、性格鲜活,均是不同于儒家闺范的女性。如同样是描写征人妇,在温庭筠笔下她们 8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永远是香艳的,有着美丽的衣饰,幽怨的思绪„„像《蕃女怨》中描写的“砖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鏃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7](74页)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只是看到那个美妇的哀怨和相思。而李白则站在百姓的立场,深深揭露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以无情的笔触控诉战争,使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不像花间词词人连战争都写得那么美,美得让我们忘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只记得那个少妇的惆怅。
四、在盛唐背景下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的新特点
(一)李白女性诗中出现的新形象
1、胡姬
唐代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战乱的局面,到了李世民时出现了盛世,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时代,南北开始出现了融合。
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唐代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女性,极大地丰富了和扩展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卖酒的胡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1](《樽酒行》,254页)“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醉入胡姬酒肆中。”[1](254页)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热闹的的酒肆爽朗的胡姬,来来往往的商人。在胡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朝代极富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既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来自西北,带着豪放和青春活力的女子。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女子不再是被约束在深闺里的女子,她们也可以像男子那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不再依靠男人。同时通过这些女子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蓬勃气象。
除此,唐女子也纷纷效仿胡姬穿胡服骑射,李诗中《幽州胡马客歌》的“妇女马上笑,花月醉雕鞍”[1](254页)便是最好的证明。
2、勇妇
唐代女性形象不仅是感情丰富,而且勇敢豪侠。如李白的《秦女休行》“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轻昼杀仇家。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1](234页)歌颂秦氏女报仇杀仇家的侠肝义胆,一改封建社会女性怨而不怒、怒而不言、言而不行的软弱受侮的旧态,而树立了一个手起刀落、勇杀仇敌的女性形象,勇毅刚烈,不畏强暴,真是可敬可佩。
3、商人妇
其《江夏行》写商妇云:“不如轻薄儿,旦暮长追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1](336页)在那年代敢于说出这种话的女子无疑是具有反叛性的。且该诗最早在封建正统文学中透露出一些市民气息,是《琵琶行》等作品的先驱。
(二)李白女性诗中女子的地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使得统治者对其统治较为开放和开明。对待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能够表现出一些宽容和尊重。使得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地位较前代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了。况且,唐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儒释道三家鼎立,儒家的传统礼制对人性的禁锢力量相对减弱。唐代上承北朝的遗风及唐初以来民族融合的影响,女性有较高的地位,加上武则天登基做皇帝,这使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种世风影响下,人们普遍珍视生命本体,于是对女性美的发现和礼赞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李白讴歌女性美,带有唯美的色彩,是对生命本体的无比珍视。生命本体本来是审美的对象,佳丽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是李白不仅欣赏女子的容颜更欣赏她们的气质、纯真、才情之美,他把这些女子放置于自然中,如《越女词》五首,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为后人开创了道路。赵昌平先生在《李白性格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说:“李白对妇女的歌吟不仅扫去凄凉的脂粉气色情味,甚至不局限一般所谓‘对妇女命运的同情’,李白妇人诗所尤其欣赏的是对天然天的礼赞。”[8] 其次,对底层命运的深切关怀。李白大量地描写佳丽形象,尤其是描写下层妇女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唐代社会妇女的地位相对有所改善,这是无疑的,但总的来说她们还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自从孔子提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观点以来,女性没有真正的翻身过。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是男人的附属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些思妇和弃妇无不体现了男子的绝情,女子的地位低下。凭什么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就得忍受丈夫的冷落。
面对这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李白一洒同情之泪,写下了很多让人心酸的弃妇诗。他同情下层劳动妇女,对每一个不幸的女性都表达了自己最诚挚的感情。面对《寒女吟》中的弃妇,诗人“悲歌泪如雨”; 面对《白头吟》中还抱有幻想的女子,李白当头一喝“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可看到生活凄苦的征人妇诗人又不禁为她们呼号“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在诗中替女子代言,并如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和感情,尤其把她们写得这样可怜可敬可爱,这无疑向社会宣告:妇女绝不是男子的附属品,也不是天生卑贱的奴隶,而是具有自己思想和感情的美丽化身。
胡姬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开放性和和统治者的兼容并蓄。女性可以在外抛头露面,卖酒养家,为这个封建社会添加了一抹亮色,说明女子也可以撑起半边天。
在李白的诗中,他尊重妇女的,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描写女性。如《东海有勇妇》中说:“十男如不肖, 不如一女英。”还有《寒女吟》中的女子面对丈夫无情,毅然说出“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的誓言,这种勇敢果断的女子是很少见的,说明了李白具有相当进步的妇女观,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女性的深切关爱和热情礼赞:她们是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己价值的人,甚至还可以说是最瑰丽的生命之花,美的化身。
致谢语
毕业论文撰写将接近尾声,也意味着紧张、充实而又难忘的大学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内心充满了种种不舍,可是这一路走来因为有你们的陪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李白诗中的妇女形象前人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要想写出新意非常不易。但是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们的宝贵意见和家人的鼓励,使我获得了巨大的前进动力。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曾毅老师,在我的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以及修改过程中都给了我精心的指导,让我从迷茫中找到了方向。每次修改后发过去的论文都能及时得到你的细心指导,即使你的工作繁忙,也会及时抽出时间为我们指正。你那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和渊博的专业水平、正直、治学严谨的精神都深深感染着我,以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当中,我都会以你为学习的榜样。
同时我还要感谢这四年来为我授课的各位老师,千言万语只有一句: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的呕心沥血和孜孜不倦,我们在一天天成长,终有一天会成为参天大树。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乔桑、夏雪主编.李白全集[M].北京:珠海出版社,1996.[2]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3]郑晓明.宫体诗与花间词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王宝琴.花容月貌玉颜春心——李白妇女诗意象群论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许夙慧.从女性视角下窥探李白妇女诗的男权意识[J].中国古代研究,2001(3).[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版.[7](唐)温庭筠、(五代)韦庄著、刘尊明注评.温庭筠韦庄词选[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2.[8]赵昌平.李白性格及其文化内涵[J].唐代文学论丛,1987.Analysis of The Female Image in Li Bai's Poems
ZHU Ying-me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i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ormal)professional 2009 Chongqing wanzhou 404,100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emale images in Li Bai's poems.According to the type, we can divide the female images in Li Bail’s poems into three groups: the goddess, the palace women, the lower female.I think these female images contain Li Bai's political sustenance, not only with the images of women in palace poems and poetry on women are different, but also represent the cultural style of Tang dynasty.[Key words] Li Bai female poetry image type contrast
a new image
第三篇:论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
本文联系李白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经历,从三个反面对其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阐 述,也展现了其为人的豁达,豪迈与洒脱的独特气质。
关键词 :李白
怀才不遇
理想
同情
赞美
李白,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性诗人,其人放荡恣肆,浪漫洒脱; 其诗豪放飘逸,清新俊朗。中华书局 1977 年出版了清朝王琦编纂的 5 李太白全集。这本书共收入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 人李白创作的诗文 1110 篇 , 其中诗歌 1048 首。在这 1048 首诗中 , 可以认定是描写女性的诗 篇有 103 首。王安石说李白诗歌“十首九说妇人与酒”。南宋人陈藻的《读李翰林诗》也说 : “杜陵酒罕相逢,举世谁堪入此公。莫怪篇篇吟妇女,别人无物与形容。”虽然,他们说的
有点夸张,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诗歌在李白诗中不少的篇幅。
涉及女性的诗歌最早出自《诗经》 :周南
卷耳,卫风
,伯兮
、邶风
雄雉
等等 , 到了
汉魏诗歌中 ,如汉乐府的 伤歌行
、饮马长城窟行
,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 畔草
、明月何皎皎
以及南朝民歌
子夜四时歌等等。
这些诗歌表达怨女思妇忧愁。后来屈
原独辟蹊径,以君子美人比喻国君和自己,自始,涉及女性的诗歌中带有了政治色彩。此后,许多人都以之为模板,创作了不少佳作如曹植的《洛神赋》,《美女赋》等等。但是,让女性
诗歌真正大放光彩的是李白。
他笔下的女性诗歌不仅汲取并涵盖了前人的意涵,还创作出了
前人未曾触及的领域。作家的创作离不开其所处于的时代环境,正如歌德所说: “我不应该
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上万的事物和人 物。”
①当然,除了外在的因素外,创作也离不开作家本人的经历和个性。
古人所说的: “诗 言志 ”
。或文如其人,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似乎有点偏颇,但可以看出创作和诗人本身之间 的联系。
本文联系时代背景和李白的人生经历及个人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下其笔下的 女性形象。
于历史中寄寓还才不遇
李白所处的盛唐是个 “百花齐放”文化繁荣时代,盛唐之士有着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
度。李白也不例外,他是个功利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 “安社稷”的儒家用世 思想。但是他的仕途被自己理想化了,最终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从“仰天 大笑出门去”到现在的“我辈只是蓬蒿人”的巨大反差使他不得不借诗酒来消愁,作诗以抒 怀。
这类诗歌中的女子形象主要是出自历史宫廷的。有
“班婕妤”、“陈皇后”、“赵飞燕” “西 施”、“王昭君”等 ,如《妾薄命》 : ”
汉帝宠阿娇 , 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 ,随风生珠玉。宠 极爱还歇 ,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 ,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 ,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 , 各
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 ,今日断根草。以色事他人 ,能得几时好 ? ”
这首诗的本事是汉武帝陈 皇后失宠 ,乃至被废幽居长门。诗人揭露古代宫廷女子色衰爱弛的不幸命运 ,将批判笔锋直 指最高统治者。
诗歌将陈皇后失宠前后的境遇作了细致的描摹。借表现同是宫廷倾轧牺牲品 的宫中妃子的不幸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显然 , 诗人是借咏史在抒怀。因此从这些人物身上依 稀可辨诗人的影子。近人黄永武说 : “在古代 ,非仅宫女仰仗皇帝个人的好恶 ,就是士大夫也 常常自比妾妇 ,仰仗君子的爱顾 ,官位不亨达 , 托宫词以寄怨的也很多 ,所以宫词实在也触及
了古代读书人普遍的一个心结。又如写王昭君的: “于阗采花》,于阗采花人 ,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 ,胡中美姬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 ,胡中无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 , 无 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 , 胡沙埋皓齿。李白和王昭君算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免对其美
貌的惋惜,进而想到自己的内才不能为国君赏识。总之,诗人写历史中的美人和君子,意在追求自己和国君的合作,美人的失恋即是诗人仕途的受挫。
于虚幻中寄寓美好理想
纵观在仕途上坎坷的人,他们为了排忧,或及时行乐,寄情于山水之间,或寻仙访道,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解脱.当然,李白也不例外,他在《将进酒》中写到:“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另外,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的迷狂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不心驰神往。道家思想对李白影响比较大,他曾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因此,女性形象在他的笔下也被神仙化了。如作者笔下的上元夫人,雍容华贵,神采飘然“: 裘被青毛锦,身着赤霜袍。手提嬴女儿,闲与凤吹萧。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又如,屈原、曹植描绘过的洛神宓妃,在李白的笔下其风姿神采足以勾心夺魄“: 洛浦有宓纪,飘风雪争飞。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香尘动罗袜,渌水不沾衣。”当面临现实的灰暗,内心的空缺面或许能在幻想的世界得到慰藉。也许,幻想中的女性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补偿其心理的缺失。
于现实中寄寓同情赞美
“唐代, 由于男子长期在外应考、从军、经商,夫妻分居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于是出现了大量描写离妇的诗。”② 《全唐诗》中描写商人妇的诗有 60 多首, 在 60 多首描写商人妇的诗歌中, 写商人妇离愁别绪的占绝大多数。在现实中,作者,或是同情那些被迫与丈夫分离的的思妇,或者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思念。如,《江夏行》“忆昔娇小姿, 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 得免长相思。谁知嫁商贾, 令人却愁苦。悔作商人妇, 青春长别离对镜便垂泪, 逢人只欲啼。”诗人以时间的顺序描述了江夏女子的丈夫在外经商,她的凄苦较多,而幸福的回忆却较少。另外还有《长干行二首》,从二人相识、相恋到结婚, 再到婚后的别离, 诗人对每一阶段女子的形态和心理都作了细致到位的刻画,道出了妇人“那作商人妇, 愁水复愁风”的内心悲苦。“在封建社会, 一般读书人为功名所羁绊, 或为生活所逼迫, 往往不得不离开妻子在外作客。” “能诗的夫妻离别后, 往往以诗赠答, 以抒怀念之情, 这样就产生了一部分寄内诗”③李白的 20 多首寄内诗便是表达对与自己分隔两地的妻子的思念和不能团聚的感伤之情。如,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写自己客居他乡,触景生情,表达了“多少思念,多少感叹,泪下如雨,信不能封缄。”的惆怅之情。《自代内赠 》《秋浦寄 内》、《在得 阳非 所 寄 内》、《南流夜郎寄内》等一系列作品大致都是此类。此外,作者笔下还有一些赞美女性的诗歌,多为采菱女、采莲女、当垆女、船家女、浣纱女、游侠女。她们或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外表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或有着天真浪漫,开朗活泼的内心,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如“吴儿多白晰,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优美清新的诗歌中弥漫着人性美和人情美。丹纳在《艺术哲学》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作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盛唐宏大的气象培育了李白豪放的气质。同时,其本人“读书,学道,任侠,隐居,漫游”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即得意时,令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失意时,便举杯对影,高呼“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在仕途受挫之时并不是一直沉迷失落,而是借外在的事物排遣内心的苦闷,他回顾历史,惋惜美人失宠亦如自己政治失恋;他幻想仙人,将自己的美好理想在虚幻中升华。他描写现实,为我们呈现一幅富有江南风光和生活气息的图画。他借助美人在历史和虚幻与现实和美好之间,浇灌心灵上那片快要干涸的入世心。
第四篇: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百度文库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迁轨迹《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的特点。作者认为《诗经》是西周、春秋时代中国文明为我们留下的最完整、最生动的硕果之一,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谷婵娟,王长坤《论<诗经>中的女性美》具体体现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体现出的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内外兼修。杨娟的《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春秋时期女性在婚恋中的地位》反映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古代的女性,只开放给男性,女性只属于家庭。在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也拓展到对于女性的价值意义的浅析上,不难看出,古代女子,对于寻找归宿,是极为迫切的。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有着自己对于婚嫁的自主观念,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束缚,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幸福,许多女性还是要承受着不公的命运。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对于总结的这些形象塑造深度分析,以及反映她们的文化定位对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
在研究原著过程中,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而言,《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影响相当深远的,早期文学代表作《九歌》和《孔雀东南飞》。吴广义1995年《<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刘春燕《谈<诗经>与<楚辞>爱情描写之异同》;刘英波《试论汉乐府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文章都为论文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楚辞》经典中,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几位女神形象,就将人类的美德美貌赋予她们,这是对民歌的点石成金,它保留并升华了民间的审美心理而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形象,完全再现了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品质的刻画,《楚辞》和《孔雀东南飞》的巨大成功和深入人心,是对《诗经》中窈窕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精髓。
姚志国的《从诗经女性作品探析中国早期女性的价值观念》文中深入阐述了《诗经》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制为主要的思想文化,后世却有不同的发展和解说。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中华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情感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影响颇大。
在这些相关书籍论文中,主要都是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学者从具体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真实思想等主题进行论述,并没有将几方面融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的斟酌修改,最终本文决定针对研究中这个方面的缺陷,试图从《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出发,从正面、侧面和深层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文化定位阐述对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其中刘东颖所著的《<诗经>爱情往事》;刘毓庆的《诗经讲读》以及鲍鹏山所著《第三只眼看<诗经>》,这几本书籍运用的是几近白话的口吻略带小资情调的描绘《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更有现代化气息,结合现实进行比较显得通俗易懂的同时鞭辟入里,为论文提供了很多依据和参考。但与此同时,由于有些文献对于《诗经》中的社会风俗分析略显单薄,缺乏思想和心理学的深厚底蕴,难以突破常规新颖出彩,本文立足于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探究社会时代特征,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影响力,力求在展示《诗经》这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时,凸显《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颇大。
第五篇: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李浩保
摘要: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人只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酸甜苦辣。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反映出来,把几千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
思妇
弃妇
勇妇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她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夏行》等。
人们都知道,唐代国势强盛,经济发达,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确是“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是以争雄”,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唐代的文治武功,自然要归功于“英主”和“贤相”们的励精图治,要归功于“凌烟阁”上的英雄,但归根结底应归功于“男耕女织”的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作基础,根本谈不上任何文治武功。而在创造有唐代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中,广大的妇女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多少妇女贡献了辛勤的劳动?多少妇女牺牲了她们的青春?多少妇女洒尽了痛苦的眼泪?这就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知道了。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地被忽略了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出来,把几干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看《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再看《子夜吴歌》(其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还有《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
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寒,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几首诗中的“思妇”,都是征人之妻,她们或从事农业劳动,或从事家务劳动;有的经历的是生离,有的经历的是死别。虽然她们并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盛唐”一代的丰功伟绩中也有她们的劳动和血泪。当我们缅怀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上这一黄金时代,也看看这些织机上的秦川女、絮征袍的长安人,和泪尽空闺的“幽州思妇”吧!
《长干行》和《江夏行》中的“思妇”都是商人之妻。两诗的内容也基本相同,都是写商人之妻想念远别的丈夫。所不同的是:《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是长干(今南京)人,想念的是她在四川经商的丈夫;《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是江夏(今武汉)人,想念的是她在杨州一带经商的丈夫。而且人物性格各有特点,前者夫妻感情深厚,女主人公望眼欲穿;后者则丈夫一去没有消息,女主人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都写得真实动人。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从长干到长风沙有七百里路,女主人公准备到七百里外去迎接她丈夫,还说不远,其情之深,其心之苦,就可以想见了。《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的痴情,固然令人感动。而《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更是令人同情。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作个”(即今四川话“作个(怎样)”。“作个音书能断绝!”写女主人公焦急、担心、怀疑、恐惧之情,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只有真正关心妇女命运,同情人民疾苦,而又善于向民歌学习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真实动人的诗篇。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的还有“弃妇”。如《白头吟》、《寒女吟》、《妾薄命》、《长门怨》、《悲歌行》等,都是被遗弃的妇女舒幽愤鸣不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弃妇”,有被遗弃后却无路可归的妇女,有始乱终弃的富家妇女,还有“以色他人,难得几日好”的贵族妇女,反映出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卑贱被遗弃,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严重存在的社会问题。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写人不如禽。
“兔丝因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写人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复水再收岂满杯,弃妇已去难重回„„”“弃妇”幻想丈夫能够和她重温旧梦的深情密意,可谓入木三分。这种幻想越写得深刻细致,它的难以实现的悲哀也就越强烈感人。
假如被遗弃的是贫寒之家的妇女,那“弃妇”的情景就更难堪了。请读〈寒女吟》:“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一拜五宫郎,便索邯郸女。妾欲辞君去,君心便相许。妾读靡芜书,悲歌泪如雨。忆昔嫁君时,曾无一夜乐。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起来强歌舞,纵好君嫌恶。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靡芜书”,即古诗“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亦弃妇诗也。诗中有“新人不如故”之句,此诗亦有“纵好君嫌恶”之句。反映出妇女之被弃,并不是她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由于丈夫从“布衣”变成了“五官郎”,责任在“多异心“的男性,责任在造成男性“多异心”的社会。因此,要改变妇女这种悲惨命运,只有改变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才有可能。李白关于“弃妇”的诗篇,使人最后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这些诗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高度的思想性又是和高度艺术性——女主人公的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内心刻划分不开的。
李白关于妇女诗歌中,不仅有对“思妇”的深刻同情,有为“弃妇”的强烈不平,还有对一些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秩序的“侠女”与“勇妇”的大胆歌颂。
如《秦女休行》。《秦女休行》原是古“乐府”民歌。李白根据它写出了自己的《秦女休行》。篇幅短于原作,而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却比原作更鲜明:“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扬刃,清昼杀仇家。罗袖赤血,英气凌紫霞„„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秦氏休行》写的是古“侠女”为父报仇。还有一篇,《东海有勇妇》,则写的是“勇妇”为夫报仇: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来卿。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跳跃,三呼一交兵„„”女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可谓跃然纸上。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劳动妇女的描写。他把她们的劳动生活、声音笑貌、思想感情都写得很美。
古代诗歌中写妇女美貌的并不稀奇。一部《玉台新咏》,大量篇幅写美人,但所写的多半是贵族妇女的病态美。和梁陈的“艳辞”比较起来,李白笔下的劳动妇女的美,就显得健康多了,清新多了。
试读几首《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其二)“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其五)
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在江山如画的背景中描写妇女的天然的美。因此常有“光景两奇绝”的镜界。
再读一首《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诗中的“采莲女”虽然没有“出场”,但是,清清的溪水映着明亮的月光,月光下飞着一行行白鹭,这一片美丽的夜景自然使人想见歌声之美,想见歌者之美,想见采莲女及其歌声也象这一片夜景一样的美。采莲女就象映在清溪中的素月,采莲女的歌声就象月光下的白鹭在飞。
还有一首《采莲曲》也值得一读:“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重阳。紫骝斯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见此”者,岸上“游冶郎”“见此”“采莲女”也;“踟蹰”者,徘徊不能去也;“空断肠”者,可望而不可即也。诗中的女主人公属于古“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一流的人物。艳若桃花,冷若冰霜。美妙动人而又不可侵犯。因此,岸上三三五五的“游冶郎”,都只有“空断肠”了。
李白的诗如“清水出芙蓉”。李白诗中的妇女亦如“清水出芙蓉”。李白笔下的妇女之美,其境界之高,在三干年来的诗歌中是少有的。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甚至不被当人看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在中国古代:“女子”也总与“小人”(奴隶)相提并论的。唐代政
治开明,文化发达,妇女也比较自由解放一点,但是距离男女平等还远着呢!毕竟还是男尊女卑的社会。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李白能够在他的创作中大量地反映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把他们写得这样美丽,这样纯洁,这样聪明,这样善良,这样有胆有识,这样可亲可敬,这就等于向社会宣告,妇女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她们也是人,活生生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因此,她们应该和男人一样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李白正是从这种先进的思想出发,才能如此关心妇女的命运,写出大量的反映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篇。
参考文献: 《李太白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