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摘要: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有着深切的思恋之情,其系列散文《商州三录》以冷静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事,为我们展示了商州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那独特的地理风貌及人情世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贾平凹表露出对故乡既赞誉又焦虑的复杂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 性。贾平凹商州系列散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散文创作转型的代表之作,也是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贾平凹
商州散文
地域特色
思想深刻性
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Pingao’ Shangzhou prose and the author thought profundity
Abstract: Jia Pingao has sincerely to the hometown business state thinks of fondly the sentiment, its business state series prose “Business State Three Records” describe the hometown by the calm brushwork the human affairs, had demonstrated for us business state this ancient and on sincere land that unique geography style and human sentiment common custom, has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At the same time, Jia Pingao reveals him to the hometown both the praise and the anxious complex sentiment, from this as well as initiates to the national dispos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found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has displayed his thought profundity.Jia Pingao discusses the state series prose work representative which becomes its prose creation reforming by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profundity, also is its folk custom culture prose creation moves towards the mature symbol, has the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s worth us studying thoroughly.Key word: Jia Pingao; prose about Shangzhou; 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rofundity
贾平凹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亦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于浑厚中见精妙,朴拙中存灵气,清新灵秀,飘逸自然,在新时期散文园地中独树一帜。散文家贾平凹大有超越小说家贾平凹的趋势,其作品“商州三录”被认为是贾平凹风俗文化散文创作的典型和高峰的标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贾平凹是一位对客观自然景物,特别是对故乡商州山川景物十分钟情、痴迷,并且悟性极强的散文家。故乡商州的山水景物对他的创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贾平凹曾经说过:“对于商州的山川地貌,地理风情我是比较注意的,它是构成我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的文学,山水的作用是很大的。”[1]的确,在商州生活十九年的贾平凹,对故乡的一山一水都格外熟悉,对家乡父老的悲欢苦乐了如指掌,对商州的整个文化氛围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就在他创作取得一定成就时,他依然频频掉回头,一次又一次把商州当成一本容量丰富的大书来读。他曾“一个县一个县地游走,每到一县,先翻县志,了解历史、地理,然后熟人找熟人,层层找下去,随着这些在下面跑着的人到某某乡村、人家有意无意地了解和获得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2]正是这浓郁的商州地域文化的熏陶,成就了贾平凹民俗散文的颠峰之作——《商州三录》。
在贾平凹的民俗散文中,写商州的约占了一半,这其中以“商州三录”——《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影响为最大。商州系列散文立足于商州地区的风土人情,从商州的地理风貌写到历史沿革,从商州的人情世态写到商州的风俗习惯,以朴实的笔致细腻描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独特风俗习惯,为我们揭开了商州这片古老土的神秘面纱,让“外边人多少懂得这块地方,以公正而平静的眼光看待这个地方”。[3]贾平凹对商州地理人文的深刻反映,对商州山水的精确描写,对商州人民人情性格的真诚赞美,使得他的商州系列散文具有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原始自然的山水之美
地域性,是一方民众的生活习惯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它是构成散文地域色彩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源头。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对商州自然山水、气候物产之美的书写上。
商州,旧称商洛地区,处于关中和陕南交界处的秦岭南麓。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位置的分界线,是南北两大自然气候的过渡区,商州正处在这个地域交叉地带上。它四面环山,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又处于南北分界处,历来为政治、军事的重要据点。早在战国时期,秦、楚、西周便在这里展开拉锯战,后来秦国采用商鞅新法,国力大增,破楚掠地,这里成为商鞅的封地,故取名商州。商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该地区经济的封闭与落后,而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导致外界人对商州知之甚少,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地处深山的商州必定是贫困的、落后的,故而就有了商州乃穷山恶水之地的误传。商州似乎已成为一个被世人遗弃的孤儿,默默地躲在角落苦苦挣扎。
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贾平凹却以本土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商州山水的真实面貌。他在抒写这一偏远山区的种种不便时,更多的却是以发现美的眼光表现其自然风光之美,把那种未经人为破坏的原生态环境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为之精神大振。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虽然偏僻、贫瘠,却充满原始野味之美,犹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在《商州初录.引言》中,贾平凹对商州做了较为全面的描述。他如此描写美妙的山村图景:“那里是绝好的国家自然公园,土里长树,石上也长树,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山洼,就有人家,白云在村头停住,„„屋后是扶疏的青竹,门前是妖妖的山桃„„拾级而下,便有溪有流,遇石翻雪浪,无石抖绿绸„„”那里的泉水更是神奇,“不论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水,淘之则甜,若发生口渴,随时见着有长猪草的地方,用手掘掘,便可见一洼清泉,白日倒影白云,夜晚可见明月,冬喝不森牙,夏饮不疼肚。”难怪作者强烈呼吁外界人士来商州旅游观光,“那里虽然还没有通上火车,但山之灵光,水之秀气定会使你不知汽车的颠簸,一到那里,你就会失声叫好,真正会感觉到这里的一切似乎是天地自然的有心安排,是如同地下的文物一样而特意要保留下来的胜景!”贾平凹笔下的商州风景,如此静谧、温馨、安详,充满原始野味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处于交叉地带的商州,“气候没有关中干燥,却也没陕南沉闷。”商州深山里物产出奇地丰富,“核桃树到处都长,核桃大如山桃,皮薄如蛋壳,手握之即破„„栗树无家无主,栗落满地,一个时辰便检得一袋。”“水不仅甜,可贵的是水土硬,生长的粮食耐磨耐吃,虽一天三顿包谷糊汤,却比关中人吃馍馍还能耐饥。”虽说不产煤,但“深山里,烧饭、烧炕、烤火,全是大块木材,三尺长的大板斧,三下两下将一根木檩劈开,这使城里人目瞪口呆,也使川道人连声遗憾。”故而,商州民间就有“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说法。商州的山水以其丰富的物产养育了一代代商州儿女,这里的山山水水在商州人的眼中自然格外的可亲可爱可敬。
在商州系列散文中,贾平凹“凭着一颗拳拳之心”来抒写自己对故乡的感激、依恋之情。商州这块地方虽然闭塞、贫穷、落后,但在作者这位怀着赤子之心的商山人眼中始终却洋溢着原始、纯净之美,处处显露出顽强的生命活力。那静谧安详的山水,温润宜人的气候及丰富的物产,无不令人心存感激。
(二)淳朴的人性人情之美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形成一个地区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及民间文化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商州所在的陕南地区地处秦岭深处,四周被崇山峻岭阻隔,自古以来,只要锁上潼关,相对于中原地区便是一个封闭的地区,这种独特的地形结构使之更易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及思想观念。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山水不仅仅成为作者寄寓深情的象征物,而且规范了商州人的生存方式和性格气质,成为商州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商山人身上既有大山的厚重与沉稳,又有溪水的清秀与温柔。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除独特的地理风貌这一表层特征之外,还表现在对商州人淳朴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人性人情的深层展现和激情赞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商州山美水美,生活于其中的人更美。商山的厚重,丹水的柔情,以及商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造就了商州人淳朴、憨厚、善良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人多淳朴、善良、忠厚、直爽、乐观。山里人自有其独特的处世哲学:他们对“让烟就吃,让水就喝的,便认作是看得起他们的朋友,敬他一尺,回敬一丈,自酿的酒就端上来,双手捧递。”(《莽岭一条沟》)从他们的交友原则和方式足见其直率、豪爽的天性。洛南、丹风之间莽岭里的山民待人特别厚道,他们发现路人偷食他们的核桃、栗子、山梨、柿子,“却并不责骂,善眉善眼儿的,招呼进家去吃„„家家门前石条上放着黑瓷罐子,白瓷粗碗,那罐子里放的竹叶茶,尽喝包饱,分文不收。”如此好客的山民令那些不自觉的路人自感汗颜,下次自然不好意思再动不安分的念头。(《莽岭一条沟》)他们习惯在路边放着一双双旧草鞋,无偿地为行路人换草鞋提供方便。仲夏的山上,采药老者攀登山崖,采挖草药救治在山中跌伤的行路人,分文不取。(《商州又录.六》)山民们的这些善行充分体现了其善良、淳朴的天性。《石头沟里一位复员军人》中的复员军人宁有生,在小寡妇热烈坦荡的真情感召下,终以血性男儿的刚烈冲破落后的世俗偏见和家庭势力阻挠,娶了命运多舛的小寡妇为妻,体现了山民们热爱生活,追求纯洁爱情,不顾世俗偏见的美好而刚烈的心灵。
商州山里人特有的这份真情实感是健康的、纯真的、毫无世俗虚伪的人性之美。无论是山民们助人为乐的善良、质朴天性,还是他们在艰苦挣扎中的旷达乐观;无论是男子的刚毅、隐忍,还是女子的热情、刚烈,无一不是热诚、质朴的人性、人情的自然表露。山民们这种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似乎正是作家在大都市难以寻觅得到的。对这种传统的民族人性情感的描写,正是作者地域性散文的独特之处。商州山水的美映衬着山民质朴的人性人情之美,二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
(三)古朴的风俗习惯(民间神秘文化的保留)
风俗民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描写地域自然风景相比较,描写地域风俗民情更能突出文学作品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蕴意。贾平凹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各自的风情民俗,风情民俗的不同则保持了各地文学的存异。”[4]基于这样的认识,贾平凹在其商州系列散文中,将商州独特的风俗习惯有机地融汇到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中,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商州地域风俗画卷。
《棣花》便是一副原始的山村风俗画,从“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开始演社戏,到大年初一令人神往的社火,处处洋溢着春节的热烈气氛,跳荡着农民顽强的生命力,极具地方特色。《镇柞的山》中写到镇柞古朴的风俗:“井闾相错,婚姻相通”,“五里一腔,十里一调,而礼节尚习不甚相远。”
《黑龙口》中写在“旅店”的奇遇:“天黑了,主人会让旅人睡在炕上,媳妇会抱来一床新被子,换了被头,换了枕巾。只说人家年轻媳妇要到另外的地方去睡了,但关了门,主人脱鞋上了炕,媳妇也脱鞋上了炕,只是主人睡在中间,作了界墙而已。”主人要是出外,也只是在两人中间横上一根扁担„„回来叫你喝一碗凉水,“你若不喝,说你必是有对不起人的事”„„由此表现商州人的憨厚及此地风俗民情的古拙、纯朴,其独特风俗习惯和仁义厚道的交际准则令现代都市人企慕不已。
陕西的风俗既带有我国民间文化真和善的共性,又有自己小区域的独特风采。陕北、关中、陕南三地的风俗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商州“家庭富裕不富裕,标志不像关中人看门楼的高低,不像陕北人看窗花的粗细,他们是最实在的,看谁家的地窖里有没有存三年二年的甘蔗老酒,看谁家的墙壁上有没有一扇半扇盐腌火燎的熏肉。”不同的风俗显示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情趣及理想追求。山里人实在,他们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甚至还遗留带有相当神秘色彩的传说和风俗,如猪圈上用白灰绘着圆圈,以使野兽望而却步;狼请接骨医生治病后知恩图报(《莽岭一条沟》);狼叼走小孩去陪伴小狼(《金洞》);凶死鬼阴魂不散,附在一人身上而借口逞凶(《刘家兄弟》)等等传说、故事,都体现出商州神秘文化的特征。
“民情风俗积淀和折射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与文化心态。” [5]商州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其浓郁的地域风俗文化深深地熏陶了贾平凹,磨砺着他的艺术才情,陶冶着他的文化性灵。商州已成为贾平凹认识世界与历史、人生的一个法门,是他创作的源泉与聚焦点。他自己也坦言:“我想着眼于考察和研究这里的地理、风情、历史、习俗”,[5]“得出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以及这个大千世界里的人的生活、情绪、心理结构变化的轨迹。”[7]事实上,商州这块当年商鞅变法的“特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封闭,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民情风俗的确保存得比较好。去过商州的游人,亦“不得不对商州的大量遗属保守在民间口语中的上古语言,对有着山大王和隐士的遗传基因所形成的人民的性情,对秦头楚尾的地理环境而影响的秀中有骨,雄中有韵的乡土风俗叹为[8]观止。”商州独特的风俗习惯是浓郁的秦汉文化在商山地区的历史遗留,它对贾平凹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商州系列散文是贾平凹以一颗赤子之心送给故乡的一分礼物,更是故乡的慷慨馈赠。
二、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贾平凹的风俗文化散文并不在于单纯地描绘地域风情,其深层内涵在于对国民性格、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作为一位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作家,贾平凹对故乡商州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往往于无限热爱、赞誉之中流露出些许憎恶之情。商州系列散文即表现出他处于二元状态的矛盾情感。一方面是对养育自己的乡土的包容、热爱、依恋,另一方面在理性及现代都市文明的显明对比下,又使他对乡村生活中的保守、落后、愚昧及丑恶感到忧虑和痛心。这就使他的创作一方面表现为对故乡人情风貌的朴实、淳厚、洁净品质的不断发现和赞美,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故乡生活落后面的委婉批判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体现出其创作思想的矛盾性和深刻性。
或许是爱之深恨之切吧,商州及生活在这里的商州人在贾平凹的眼中既可爱又可恨,既高尚又卑劣。在商州散文中,贾平凹一方面极力赞美“山里人”的纯朴、善良、憨厚。如屠夫刘川海的耿直,摸鱼捉虾人的痴憨;采药老者治病救人分文不取的善良;年轻寡妇的仁善经营与仁义行为;莽岭山人的热情、厚道等等。在商州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人心是那样古朴,风俗是那样淳厚,古老的传统道德以其巨大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然而,这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却又是如此的落后、封闭,新旧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明显地存在着,生活中的沉重和丑恶随处可见。贾平凹在极尽赞美之词的同时也以冷静的笔触为读者揭示商山人丑恶、卑劣的另一面。譬如:刘川海看不得现代青年谈恋爱的保守、愚昧;《一对情人》中的老父亲为了索要财礼而不准女儿与恋人接触的落后、封建;《小白菜》中的优秀民间艺人小白菜,在艺术取得相当大成就时,想洁身自好却遭流言、受污蔑,被打击迫害,直至“文革”中被折磨而死的悲剧;《《金洞》中被狼叼去的孩子回到人群中却不被理解而凄惨死去„„这些事件反映出山民们愚昧、自私、冷漠的那一面,这与其善良、憨厚的天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这可爱与可恨的交织,高尚与卑劣的融合才造就了实实在在的“商山人”形象。
贾平凹作为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家乡的人事,并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其做出公正的评述和深刻的反思。在他对故乡狂热的赞美、依恋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冷峻的批判意识。贾平凹的商州散文正是以商州人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几千年农耕文明影响下农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流变,并以此上升为对国民性格及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在商州这块信息相对闭塞,与现代城市文明相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山区地带,人们更多地崇尚传统文化所营造的小农经济的理想社会模式,宁肯守着“洋芋糊汤疙瘩火”,过安贫乐道的生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圈阻碍了他们的视野,使之不自觉地形成了沉静、内视、保守的性格。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显得异常平静冷漠,不为所动,安于现状,不求创新。典型的代表如《商州又录.三》中描绘的乡村冬景图:初冬,柴门紧掩,女人把磨搬上热腾腾的炕,盘腿正坐,两块圆圆的磨盘就动起来。女人边摇磨,边摇着吊在竹筐里的娃娃,娃娃睡了,女人也倦了,磨子缓缓地、单调地转动着。窗外,男人在山头上犁地,犁沟全是从外向里转,转得像指印的斗纹,五个山头就是一个手掌。男人在地里转圈圈,女人在炕上转圈圈。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生命就这样地逐渐消耗了„„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物质条件,很自然地使商州人的思维模式和性格都带上褊狭、封闭、滞重的特征与历史的惰性。贾平凹对这样的生活情景和“国民性格”的刻画,已超出了地域性的限制,他从一个个商州山民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中国底层农民的缩影。长期处于底层的广大农民,在“苦焦”的生活磨砺下,他们不再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转而信天由命,他们想的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更多的是人将如何适应自然,将一切灾难都归为天意。这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不谋而合,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贾平凹在散文中试图以现代理性的深刻解剖,冷峻揭示出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和环境闭塞而造成的商州文化的“冻结”及人们身上潜在的历史因袭的重负,从而引发对国民惰性的反省和深思。
贾平凹商州散文在剖析商州文化及人性人情时,还注意到了时代生活变革大潮给人们思想观念、气质和民俗带来的流变和新的气息。他能够站在现代意识的立场上,对变化着的商州进行理性的审视,既表现商州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变革的制约,又反映现代文明对古老商州的冲击,体现出其思想的深刻性。譬如:龙驹寨中写龙驹寨人紧跟时代步伐,“西安街头出现什么风气,龙驹寨很快也就出现什么风气”;写年轻人追逐时髦,写他们也学会谋算赚城里人的钱;黑龙口中,作者写原先当队长的“瘦个人”的落伍,他不求进取贪图小利而被周围人耻笑;更写改革开放以后,山里人逐渐萌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小贩们经商的场面;木碗世家里的黄老汉儿子不遵父训,放弃木碗手艺,顺应时代潮流,不失时机改弦易辙,养猪、养羊、养鸡,尔后又搞运输,一个劲儿“折腾”,终于发家致富,并且在致富后,他又极有远见地花几万元为乡村小学修建新的校舍等。显然,贾平凹笔下的龙驹寨青年,黑龙口小商贩,以及黄老汉儿子等人物的行为,恰好反映出变革时期中国新一代农民的觉醒和前进的脚步,他们背负着传统文化向新时代迈进的历史重任。贾平凹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关照故乡商州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探索新时期农民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撞击下心理及精神的转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毫不掩饰地抒写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衷情,并以平实的笔调对故乡商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与描绘,从而“再现一种社会和精神的活的过程”,反映商州山民的生息繁衍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商州系列散文中,贾平凹站在本土人的立场上以冷静的笔触来抒写故乡的人事,让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读者,更为客观地为我们揭开了商州神秘的面纱,使商州人深刻地反省自己,也使外界人能更公正地看待商州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贾平凹的商州散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摆脱了初期散文创作的“小家子气”,使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完成散文创作的第一次转型。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答〈文学家〉[J].文学家1986,(1).[2]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集[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贾平凹.变革声浪中的思索——〈腊月.正月〉后记[J].十月,1984,(6).[4]贾平凹答〈文学家〉[J].文学家1986,(1).[5]曾令村.民俗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J].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6]、[7]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J].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8]贾平凹.坐佛[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第二篇:贾平凹散文精选
导语: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他写过不少出色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精选,欢迎阅读!谢谢!
篇
一、贾平凹散文精选
青泥是兰田的古地名,李相虎是兰四人,自号青泥散人,既不忘故土,又十分贴合本性。青泥散人早年做油画,声名昭著,拿过一次全国美展的奖,但随之就十数年泥牛入海,没了消息。他在陕南的小县里呆了许久,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才调人西安,又在半坡博物馆伏下来。他在乡下的时候我去过他的住处,窝酸菜,吃杂面,门口篱笆上有牵牛花,屋后矮院墙根狗在吠。而半坡博物馆的工作室更是幽静,几乎要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在这永远有青泥相伴的日子里,他兴趣了书法,除了工作就没完没了地钻研碑帖。搞艺术要沉寂,但沉寂如龟者,我见过的只有青泥散人,他不急不躁,不事张扬,整日言语不多,笑眯眯的,以致于周围的人也不知他在练字,以致于连朋友们也骂他懒虫。我大约半年出城去看他一次,每次他在写字,立即卷了笔纸,他不愿我看他的字,我也不说着字的话,吃茶聊天,直聊得月上柳梢,才兴尽回城。回来,朋友又问他的状况,又恨他懒得没了出息。我说,懒虫一般说的是老虎吧,老虎平日总是卧在那里的,鸟叫虫鸣他是不理的,风吹草动他也是不理的,但真有猎物出现,老虎是一跃而起,任何猎物都不可逃脱了,青泥散人是有虚怀的,虚怀者是初若无能。
今年冬天,忽几日奇冷,窗外树上的几只鸟也瑟缩如拳,如石,呼喊也不惊起,我与人在屋下棋,正为悔一棋子而厮夺,青泥散人敲门进来。他两颊通红,戴了耳套,胳肘后夹了一卷纸,是来要我看他的字的。他能主动让我看字,一定是字能耐看了,我偏不急着看,只问他乘的几路公共车,转了几站才到我这里的?他显示未遂,很快就平淡了,和我谈棋说茶,间到我的病。他说,肝病是淤血,要气血通畅,宜于读《石门铭》的。我说是呀,我每日用气功治病哩。他说:你做气功?我说,看好的书法,好的画,读好书,听好的音乐,好的演说,凡是真心身投人了的东西都有气功效果的。他笑了,说:你是要我挂出我的字了?!就把那卷纸一张一张挂了四壁。这是我第一次全面地看到了他的书法,我说了四个字:苍老苦涩。他问:有酒没?我说:没酒。他在茶里又添了茶叶,和我碰了一下喝了。
翌日,我赶到青泥散人的家去,赏读了他积存的全部作品,又目睹了他;陆案实际操作,度过一个受活的下午。末了,我笑着说:字写成这样,人是不能发达的。他点了头,说:我是青泥散人。
从他家出来的时候,一收破烂人正从走廊里抱了一大捆废纸要过称,这是青泥散人练习过的字纸。我忙喝住,从那废品里挑出了四幅要收藏,收破烂的人疑惑:我每一星期来收这么二三捆的。收破烂的人并不识艺术,否则他全部留下来,他的后人就要发大财了!之所以说后人发财,是因为青泥散人的字并不为世所重,目下世风靡丽,没有多少人能欣赏他的字的,他的字只供搞书法的人去看,趣味太高,感应人寡。
回城的路上我想,青泥散人日月清贫,这是必然的,不出名也属必然,他全然不在乎,也是必然,他的艺术会长久也一定会必然。但这样的字既使再发展到极致,只能是大家却不能成宗师,这是因为这一路还不是书法的主流,苦涩仅为一味。但是,但是,话说回来,人的一生又能几个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呢?
1998年1月23日
篇
二、贾平凹散文精选
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仅挖掘的永泰公主的,章怀太子的,懿德太子的,房陵公主的,李寿,李震,李爽,韦泂章浩的,除了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这些壁画不同于敦煌,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有美女和骏马,想想,这是人生多得意事!
去看这些壁画的那天,馆外极热,进地下室却凉,门一启开,我却怯怯地不敢进去。看古装戏曲,历史人物在台上演动,感觉里古是古,我是我,中间总隔了一层,在地下室从门口往里探望,我却如乡下的小儿,真的偷窥了宫里的事。“美女如云”’,这是现今描写街上的词,但街上的美女有云一样的多,却没云那样的轻盈和简淡。我们也常说“唐女肥婆”,甚至怀疑杨玉环是不是真美?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他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我们常常惊羡西欧女人的健美,称之为“大洋马”,殊不知唐人早已如此。女人和马原来是一回事,便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有人讲我国东南一隅以南洋的华侨是纯粹的汉人,如果真是如此,那里的人却并不美的。说唐人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我爱唐美人。
我走进了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九十三年,敦煌的佛画曾令我神秘莫测,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人的气息。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致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她们是矜持的,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平静。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有些深深的愁怨和寂寞,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禁不住说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了”。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友人的话,令我陡然悲伤,但友人对于美人老却感到快意。我没有怨恨友人,对于美人老的态度,从来都是有悲有喜的两种情怀,而这种秉性可能也正是皇戚贵族的复杂心理,他们生前占有她,死后还要带到阴间去,留给后世只是老了的美人。这些皇戚贵族化为泥土,他们是什么狗模人样毫无痕迹,而这美女人却留在壁画里,她们的灵魂一定还附在画上。灵魂当然已是鬼魂,又在墓穴里埋了上千年,但我怎么不感到一丝恐怖,只是亲切,似乎相识,似乎不久前在某一宾馆或大街上有过匆匆一面?我对友人说:你明白了吗,《聊斋志异》中为什么秀才在静夜里专盼着女鬼从窗而人吗?!
参观完了壁画,我购买了博物馆唐昌东先生摹古壁的画作印刷品,我不愿“六妹”千余年在深宫和深墓,现在又在博物馆,她原本是民间身子,我要带她到我家。我将画页悬挂室中,日日看着,盼她能破壁而出。我说,六妹,我不做皇戚贵族宫锁你,我也没金屋藏匿你,但我给你自在,给你快乐,还可以让你牧羊,我就学王若宾变成一只小羊,让你拿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篇
三、贾平凹散文精选
去泾河里捡玩石,原本是懒散行为,却捡着了一尊佛,一下子庄严得不得了。那时看天,天上是有一朵祥云,方圆数里唯有的那棵树上,安静地歇栖着一只鹰,然后起飞,不知去处。佛是灰颜色的沙质石头所刻,底座两层,中间镂空,上有莲花台。雕刻的精致依稀可见,只是已经没了棱角。这是佛要痛哭的,但佛不痛哭,佛没有了头,也没有了腹,莲台仅存盘起来的一只左脚和一只搭在脚上的右手。那一刻,陈旧的机器在轰隆隆价响,石料场上的传送带将石头传送到粉碎机前,突然这佛石就出现了。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它被泥沙裹着,依样丑陋,这如同任何伟人独身于闹市里立即就被淹没一样,但这一块石头样子毕竟特别,忍不住抢救下来,佛就如此这般地降临了。
我不敢说是我救佛,佛是需要我救的吗?我把佛石清洗干净,抱回来放在家中供奉,着实在一整天里哀叹它的苦难,但第二天就觉悟了,是佛故意经过了传送带,站在了粉碎机的进口,考验我的感觉。我庆幸我的感觉没有迟钝,自信良善本泯,勇气还在。此后日日为它焚香,敬它,也敬了自己。
或说,佛是完美的,此佛残成这样,还算佛吗?人如果没头身,残骸是可恶的,佛残缺了却依样美丽。我看着它的时候,香火袅袅,那头和身似乎在烟雾中幻化而去,而端庄和善的面容就在空中,那低垂的微微含笑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佛,”我说,“佛的手也是佛,佛的脚也是佛。”光明的玻璃粉碎了还是光明的。瞧这一手一脚呀,放在那里是多么安祥!
或说,佛毕竟是人心造的佛,更何况这尊佛仅是一块石头。是石头,并不坚硬的沙质石头,但心想事便可成,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诚,而被供奉在庙堂里度众生又赋予了意念,这石头就成了佛。钞票不也仅仅是一张纸吗,但钞票在流通中却威力无穷,可以买来整庄的土地,买来一座城,买来人的尊严和生命。
或说,那么,既然是佛,佛法无边,为什么会在泾河里冲撞滚磨?对了,是在那一个夏天,山洪暴发,冲毁了佛庙,石佛同庙宇的砖瓦、石条。木柱一齐落入河中,砖瓦、石条、木柱都在滚磨中碎为细沙了而石佛却留了下来,正因为它是佛!请注意,泾河的泾字,应该是经,佛并不是难以逃过大难,佛是要经河来寻找它应到的地位,这就是他要寻到我这里来。古老的泾河有过柳毅传书的传说,佛却亲自经河,洛河上的甄氏成神,飘渺一去成云成烟,这佛虽残却又实实在在来我的书屋,我该呼它是泾佛了。
我敬奉着这一手一脚的泾佛。
许多人得知我得了一尊泾佛,瞧着皆说古,一定有灵验,便纷纷焚香磕头,祈祷泾佛保佑他发财,赐他以高官,赐他以儿孙,他们生活中缺什么就祈祷什么,甚至那个姓王的邻居在打麻将前也来祈祷自己的手气。我终于明白,泾佛之所以没有了头没有了身,全是被那些虔诚的芸芸众生乞了去的,芸芸众生的最虔诚其实是最自私。佛难道不明白这些人的自私吗,佛一定是知道的,但佛就这么对待着人的自私,他只能牺牲自己而面对着自私的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啊。
我把泾佛供奉在书屋,每日烧香,我厌烦人的可怜和可耻,我并不许愿。
“不,”昨夜里我在梦中,佛却在说,“那我就不是佛了!”
今早起来,我终于插上香后,下跪作拜,我说,佛,那我就许愿吧,既然佛作为佛拥有佛的美丽和牺牲,就保佑我灵魂安妥和身躯安宁,作为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痛苦烦恼吧。
人都是忙的,我比别人会更忙,有佛亲近,我想以后我不会怯弱,也不再逃避,美丽地做我的工作。
1997年2月20日
篇
四、贾平凹散文精选
我戒酒后,嗜茶,多置茶具,先是用一大口粗碗,碗沿割嘴,又换成宜兴小壶,隔夜茶味不馊,且壶嘴小巧,噙吮有爱情感。用过三月,缺点是透壶不能瞧见颜色,揭盖儿也只看着是白水一般,使那些款爷们来家了,并不知道我现在饮的是龙井珍品!便再换一玻璃杯,法兰西的,样子简约大方,泡了碧螺春,看薄雾绿痕,叶子发展,活活如枝头再生。便写条幅挂在墙上:无事乱翻书,有茶请待客。人便传我家有好茶,一传二,二传三,三传无数,每日来家饮茶人多,我纵然有几个稿酬,哪里又能这么贡献?藏在冰箱中的上等茶日日减少了。还有甚者,我写作时,烟是一根一根抽,茶要一杯一杯饮的,烟可以不影响思绪在烟色中去摸,茶杯却得放下笔去加水,许多好句就因此被断了。于是想改换大点茶杯,去街上数家瓷店,杯子都是小,甚至越来越到沙果般小,店主说,现在富贵闲人多,饮茶讲究品的。我无富贵,更无有闲,写作时吸烟如吸氧,饮茶也如钻井要注水一样,是身体与精神都需要的事,品能品出文章来?
十月十五日,本单位的宋老兄说过要请吃的,割八斤羊肉,红炯一顿,但却迟迟没动静,去穆老弟处打问,却见他桌上有一杯,高有六寸,粗到双掌张开方能围拢,还有个盖儿,通体白色,着青色山水楼阁人物图,古也不古,形状极其厚朴,顿生掠夺之心。问是哪儿买的,不嗜茶的人却用这等杯子?穆老弟口吻严重,说是专制的,无处可买,又说:你想要了,可以给你,得写一幅字交易。我惜我书法,素不轻易送人,说:一个杯子一千元呀?!却还是当下写就,清洗了杯子携回。
从此饮茶用此杯,日晚不离案头。此杯之好,泡茶能观茶形水色,又不让谋我茶的人从外看见,仅我独享,抓盖顶疙瘩,椭圆洁腻,如温雪,如触人乳头。最合意的是它憨拙,搂在手中,或放在桌上,侧面看去,杯把儿作人耳,杯子就若人头,感觉里与可交之人相交。写作时不停地饮,视那里盛了万斛,也能饮得我满腹的文章。
我常想,世上能用此等大杯饮茶的,一是长途汽车的司机,二就是我了,都是靠苦力吃饭的人。但司机多用罐头瓶。咖啡瓶当壶,我却是青花白瓷杯,这便是写作人仅有的一点清高吧?李白有过一句:唯有饮者留其名,如果饮者不仅指饮酒,也该有饮茶,那我就属饮者之列了。今冬里,家有来客见我皆笑,说是个头小茶杯大,我笑而不答,但得大杯之趣了,是不与他人传授的。
1996年11月22日早写
篇
五、贾平凹散文精选
吃烟是只吃不尽,属艺术的食品和艺术的行为,应该为少数人享用,如皇宫寝室中的黄色被褥,警察的电棒,失眠者的安定片;现在吃烟的人却太多,所以得禁止。
禁止哮喘病患者吃烟,哮喘本来痰多,吃烟咳咳咔咔的,坏烟的名节。禁止女人吃烟,烟性为火,女性为水,水火生来不相容的。禁止医生吃烟,烟是火之因,医是病之因,同都是因,犯忌讳。禁止兔唇人吃烟,他们噙不住香烟。禁止长胡须的人吃烟,烟囱上从来不长草的。
留下了吃烟的少部分人,他们就与菩萨同在,因为菩萨像前的香炉里终日香烟袅袅,菩萨也是吃烟的。与黄鼠狼子同舞,黄鼠狼子在洞里,烟一熏就出来了。与龟同默,龟吃烟吃得盖壳都焦黄焦黄。还可以与驴同嚎,瞧呀,驴这老烟鬼将多么大的烟袋锅儿别在腰里!
我是吃烟的,属相上为龙,云要从龙,才吃烟吞吐烟雾要做云的。我吃烟的原则是吃时不把烟分散给他人,宁肯给他人钱,钱宜散不宜聚,烟是自焚身亡的忠义之士,却不能让与的。而且我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人就吃中国烟,是本地人就吃本地烟,如我数年里只吃“猴王”。
杭州的一个寺里有幅门联,是:“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忙忙人生,坐下来干啥,坐下来吃烟。
1996年11月26日夜戏笔
第三篇: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中 文 摘 要
贾平凹的散文在当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向传统文化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充分发挥自身天赋,融会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的成功运用,创作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语言,形成一套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学语言价值观,为新时期本色派散文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他的散文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读起来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从贾平凹散文的思想风格,语言艺术,细节艺术和审美类型来阐述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艺术特色;思想;语言风格
目录
引
言 „„„„„„„„„„„„„„„„„„„„„„„„„„„ 1
一、富有个性的思想风格„„„„„„„„„„„„„„„„„„4
(一)以独
特的视
角
看
待
生活„„„„„„„„„„„„„„„„4
(二)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5
(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5
(四)流溢着哲理思想„„„„„„„„„„„„„„„„„„5
二、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7
(一)朴素中见真情„„„„„„„„„„„„„„„„„„„7
(二)朴素中蕴哲理„„„„„„„„„„„„„„„„„„8
(三)朴素中含幽默„„„„„„„„„„„„„„„„„„9
(四)朴素中出诗画„„„„„„„„„„„„„„„„„„10
三、精妙入微的细节描写„„„„„„„„„„„„„„„„„„10
四、丰富多样的审美类型„„„„„„„„„„„„„„„„„„11
结 论 „„„„„„„„„„„„„„„„„„„„„„„„„„ 12 注 释 „„„„„„„„„„„„„„„„„„„„„„„„„„12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蔡海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级 汉语言文学0941001258583)
指导教师:黄芬香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贾平凹散文取材自由,关注日常生活,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近似杂记,不同的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异彩顿生,实为创造界的奇才。他的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广博浩瀚,包罗万象,五彩缤纷。贾平凹的散文理论及其创作,向传统文化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充分发挥自身天赋,融会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的成功运用,创作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语言,形成一套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学语言价值观,为新时期本色派散文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本文主要从贾平凹散文的思想风格,语言艺术,细节艺术和审美类型来阐述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富有个性的思想风格
贾平凹散文无论在视角,结构,意蕴和哲理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思想风格。
(一)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生活
贾平凹从开始写散文起,就能从另一个视角来发觉人性中的美妙的东西,同美丽的心灵和辉煌的理想去编织出绚丽的生活花环,以丰富的内心情感轻拨着读者的心弦,使主体和客体的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月迹》中这样写道:“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她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我们又抬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贾平凹这时期的散文显示出了生气勃勃的思想和解放个性的风格,他自由自在地抒写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充分表露自己的个性,情随事迁,心无旁骛,偶有感慨系之。
在贾平凹散文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 [1]
(二)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散文里的散文数量虽多,但读后没有千篇一律的雷同感。散文篇幅虽短小,但布局非常巧妙,绝不平直僵化。贾平凹说:“散文最讲究严密的结构,但却来得轻轻松松。” 这是因为贾平凹虽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文章的结构形式,但又能在不刻意中创造出严密多变的文章结构。
首先,文章内部结构灵活变化。作者从一开始就着重于紧扣读者的眼球,似将读者慢慢引入一道道迂回曲折的画廊中,令人时有惊喜的发现,给人一种越读越想往下读的吸引力。如,在《访兰》中,作者采用了“峰回路转”的铺设。先写父亲从山中挖野兰回家培栽,引来众人玩赏,父亲因此而愠怒,不再挖兰,为一伏笔;“我”感到奇怪,问个中缘故,父亲不肯说出,又添一疑;父亲带“我”去访山,“我”欲挖兰,却被父亲制止,又令人困惑。知道最后,父亲与“我”谈兰,才揭示谜团。这种层层铺设的结构富有张力,时时吸引着读者深入探究。
其次,文章外部结构形式多样。从文章外部看贾平凹的散文结构,可谓不同篇章的结构呈多元化状态,更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作者的散文有的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如《一匹骆驼》,线索明晰,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有的采用时空交错的网状结构,如《关中论》;有的采取欲擒故纵、卒章显志的结构形式,如《丑石》;大多记游作品则以旅游行踪变化为构架,如《走三边》《入川小记》,使得行文有条不紊,井然有致。正是由于这些多变的结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让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就像在鉴赏由不同风格式样的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处处新鲜,时时不同。
(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贾平凹通过描绘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情,以一种清新,淳朴的笔调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意美感的艺术世界。对他文学作品中秦地民俗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陕西人淳朴、善良、忠厚、直爽的性格,同时也蕴涵着保守、固执的性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无不充满着对秦地及其人民的深厚的热爱。这也正是他创作的内因和动力之一,他肯定希望把自己热爱的这块土地展示给读者和更多的人,使人们认识这个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的地区。贾平凹对民俗的浓涂重彩,是率真的,是直奔主旨的。我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丰富的民俗内容,各类民俗事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些正是秦地民俗的真实反映,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创作。后期的散文也是以此为主线,逐步走向厚重,朴实,雄浑的风格,有一种对社会和自我大有意义的民族精神,如他的代表作《老西安》。他描写商州的那系列性的散文,如《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三录》,还有《在米脂》、《走三边》之类,像沈从文笔底的湘西,美得让人忘怀流连,其风物与民众,原始而淳朴,山人都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桃源诗般。连偶尔涉笔到的、掩盖不住的苦涩和灾难,都被作者填满的诗情画意抹平了。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的民俗,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民族风俗积淀折射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与文化心态。
(四)流溢着哲理思想
哲理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是作家对宇宙、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果。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体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满足读者的认知欲。然而,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哲理表达不同于哲学家抽象的理论演绎,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阐发方式。文学作品中的哲理阐发,最佳的境界是既能给人以理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趣的愉悦,是理与趣的完美统一。
贾平凹的散文在抒写自我情性、描写社会山水之外,常常归穴为一定哲理的阐发,凝聚了他对生命、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感悟与理解,闪射出理性的光晕,同时在哲理阐发上又十分注重艺术方式,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
首先,其哲理阐发带有强烈的自我主体色彩。贾平凹散文的哲理阐发,不是搬用现成的抽象的哲学论断和政治论语,而是作家个人对于社会、人生的独到感悟和敏锐思索,因而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建国以后在相当长时期内,散文创作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一样,受制于政治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导致散文创作缺乏个性、思维僵化。真正的哲理在文学作品中已失去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不敢或不屑于表现“自我”的主体意识,个性化创作被看作是个人主义,个人的思想只能服从于社会政治。贾平凹是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领军人物,也是新时期最早觉醒的一代中青年作家,敢于冲破思想的束缚,高举张扬个性的大旗,勇于开拓,力求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反思观照人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积极探索新的未知领域,试图确立以自我主体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强调主体意识对认知客体的融合,表现出强烈的内向型、个性化特征。他的众多散文作品大都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自己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精微独特的感悟、认知,不刻意牵强,不随意拔高,并力图避免从政治层面进行定位。同样是兰草,他鄙视“供人玩赏”的盆栽兰草的“媚俗”,欣赏“不为被欣赏而生长”的野兰的“纯”,“它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并最终归结到做人的品格人“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兰草》)”。这些感受,“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性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到见解[2]。”这种感受融入了作家的独特的心灵体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对于他来说,一颗露珠,一粒砂石,一弯月亮,一叶兰草,一瓣落英,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美学含义,都可以找到一定的哲理诗情和哲理[3]。”
其次,哲理与具象的完美统一。贾平凹散文的哲理阐发,并非空泛的抽象的议论,亦非简单地对生活进行图解,而是融哲理于鲜活的具象之中。因此,“它的价值重心常常不在某一结论的终点,而在于引发这一结论的艺术过程。这个艺术过程是属于作家个人的,那些极富韵致的、为阐发哲理而蓄势的闲笔,其审美价值是远远高于那些给人所共知的普遍见解做图解的散文的[3]。”这一特点在他的散文中尤为突出。他善于托物喻理、因事说理。他凭着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能够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发人所未发,感悟出至理妙语。写他三次去华山,都因流连沿途奇草异石而未达目的,然而作者并不感遗憾:“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还未上山就得了这许多好处,如何能享用得了?如今不去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惑力。但好花折在手里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到了,光泽就没有了。”(《三游华山》)这种蕴含着深刻人生体验的“哲理”是从常态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不是刻意的附会,任意的拔高,而是水到渠成的点拨。贾平凹的散文总是善于给读者铺设一条峰回路转的通天小径,你尽可观览小径两侧的奇花异草、怪石流涧,而不必急于到达峰巅。待到你山重水复之时,他轻轻一点,不期然而然地出现一片柳暗花明的奇境,以精妙的譬议,打开一爿洞天,令人称奇叫绝。哲理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哲理与诗情交融,是文学艺术的至高境界,是美的极地。
此外,哲理中包含禅意,贾平凹在《读张爱玲》一文中说:“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4]这话用来概括他自己的散文也是恰如其分。因此有人称他的散文为“大散文”、“美文”,在一定角度来说,这“大”、“美”就在于他的散文“佛道气”,特别是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禅”的精神和美质:意境淡泊深远,词句朴素古拙,富有意味,同时还充满神秘感和智慧性。他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融贯着深情,自由自在,阐发了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佛家那种物我两忘,清静无为的禅宗意识是贾平凹散文的重要特征。如他在《静虚村记》中写道:“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如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作者在此迷恋清茶淡酒,陶情的是谈山水和月,得到的是无我两忘,进入了一个清静空幽的迷人境界,这是艺术境界也是禅定的境界。
二、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审美价值要靠语言来实现。贾平凹认为,写作上“语言是第一的”。与小说相比,散文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甚至有些苛刻。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既是散文的形式,也是散文的内容。小说可以通过曲折有趣的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吸引读者,散文就没有这种优势。贾平凹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5]。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家的全部情感。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 祭父 》《 酒 》《 我不是个好儿子 》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 祭父 》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 我不是个好儿子 》:“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著笔,写出了《 哭三毛 》《 再哭三毛 》:“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二)朴素中蕴哲理
上文说到,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在贾平凹的文章中,哲理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谛,随感而发。《 三游华山 》,是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游历华山写起,看似写游记,但最后笔锋一转,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这种智慧的语句,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见到。评论家费秉勋指出:“除了游记作品外,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结穴,都归总到哲理的阐发。”这种哲理阐发,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特见解。再如:“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迟欢;于嚣烦尘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好读书 》)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读书的好处怎样,而是与读者平等地娓娓叙谈,给人无穷的沉思。
在《对月》中,借月亮来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到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并且劝诫人们:活着就是一种荣幸,尽管活着有苦,但苦里面也有乐。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去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圆。作者借月亮的圆缺变幻,对人生进行思考,由月及人,饱含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趣味。《地平线》道出了人生命运和理想抱负之间的关系和人生追求的意义,“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颖、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在朴素自然的描述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5]
(三)朴素中含幽默
幽默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又一大特色。《说话》就是贾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门不大说话,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熘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看到这你会笑出声来,真是太幽默了,把学说普通话,比成有醋熘过的味儿,一定会让人想起酸酸的感觉。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问话,想一想还真有点学问。因自己出门不大爱说话,因此就提一个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包,觉得很自在。真是既真实又幽默。
《饮者》又是一篇让人发笑的作品,“饮者一般都彬彬有礼,酒席上差不多经历三个境界,先轻声细语,再高声粗语,最后无声无语”。短短几个词,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态和形态,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笑口常开》描述无数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发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纽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在《说孩子》中,对于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的人,他认为“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一见解既深刻又独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说她的孩子——她会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说下去”。这观察真是细致入微,语言纯熟老到,在说笑中,在幽默的闲聊之中,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正如评论家所说:“是天籁之音,人籁之声,极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绝了硬做的痕迹,里边的幽默,机智,无奈,都是生活与心灵自身就有的,无需外加,浑然天成,可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最佳实践。”
(四)朴素中出诗画
贾平凹说他最早的文学创作就是写诗,他曾说:“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6]。”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戏曲又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常以诗的激情和语言去熔铸他散文的美感意蕴,把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谐,形成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看其作品就像欣赏一幅画,内涵极为丰富,韵味无穷。《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全文有十一个段落,整篇就像是由十一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里“红”“绿”“瘦”形成一个有形有色的艺术画面,营造了一个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静虚村记 》也是作者为我们描述的一幅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带有古典神韵的艺术画面。在这幅画中,形、色、声俱全。有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着的仄仄斜斜的屋舍;有浓得像绿云一样、枝叶交错的树木及持续不断的鸡鸣狗叫之声,它们构成一幅完美的村舍图。
《 月迹 》更是一幅诗情与画意相融,且富有动感的画面。贾平凹散文描写的客观景物或人文景观大多是静物,但这些静物在他笔下却是婀娜多姿,极富生命的动感。他善于运用动词和比喻,用拟人化手法寓动于静,使静态的月亮有了动作,有了形象,生动有趣。月“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以动写静, 将静物写活,动静交融地写出了月迹的可爱可怜、美轮美奂。“杯酒里边果真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不仅新鲜生动,而且还极富诗情画意,“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比喻新颖。贾平凹就是善于从纷繁的事物表现中巧妙地提炼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简洁生动地表情达意。一切都自然流畅,无雕琢之痕,无矫揉之态,给人朴素自然之美。
三、精妙入微的细节描写
不论是小说、散文和诗歌,生活化的细节始终是引人入胜的地方。贾平凹一直把这当作一个秘决,他说:“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故事性很强的,情节也不连贯。可细节总是一个接一个的。细节是生动的,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就有了生气。如果你只是干巴巴地交待故事,就像冬天的树枝一样枯躁乏味,你写得费劲,读者也读得痛苦。有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一是调整了你的创作情绪,使文思泉涌,使文笔跳跃 ;二是启发读者,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为下文的展开引得神来之笔。” [7] 贾平凹的散文真实感人,细致生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对细节的捕捉。细节即细小的环节。细节并非细枝末节,而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它是散文的“细胞”和“血肉”。贾平凹很重视细节描写,他指出:“散文重要的还是细节,甚至比小说来得更精,来得更纯。[8]”“要注意那些细微之处。妙微精深,微的东西才往往是表现了深的东西[9]。”如《风筝》一文,写下放到乡下看管磨坊的女“右派”,自己处于遭受不公正的冷遇环境中,却去抢救一条被冰冻住的鱼儿。“那老女人正弯向站在河边的一个水洼里,努力地用石头砸着洼里的冰。冰是青青的,裂开无数的折缝。她开始用手去扳冰块,嘴角里唏唏溜溜着„„我们动手去扳,老女人却千叮咛万叮咛着小心,一直到我们把鱼放进水里,才笑了。”这一细节,真实反映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知识分子热爱生命、顽强求生、渴求自由的心理状态,从而否定了一个扼杀人性、窒息思想的荒诞时代。这正是严冬里透露出的春的气息,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所在。
当然,细节描写并不是复述生活琐事,它是在特定情境凸显出细微的东西。文学靠的就是细节征服读者。又如《冬景》:“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孩子们)趴在窗子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气,擦开一块,看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在这些细微的刻画中,冬天的景物一一跃然纸上。这篇文章就是靠微妙的细节和生活体验来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就弥补了知识面不广的缺限。
又如,《石头沟里一位退伍军人》写一位年轻寡妇不顾村人流言蜚语,暗中与退伍军人相爱,退伍军人偷偷把毛驴放出来,给年轻寡妇拉碾“那女人也站住了,动手将毛驴套上了碾杆,却大声骂道:‘你来干啥?你还敢来?!看我打你!一根树枝扬在半空,似乎使出了全身力气,但落下来,轻轻飘飘的,只在毛驴后胯下一捅,毛驴小步溜丢推着碾子吱口丑吱口丑转。”这一细节,把年轻寡妇虽骂实爱、虽打却怜的微妙心理活动,给传神地揭示出来了这恰恰是中国农村劳动妇女传统的特有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留神那些细微的东西,并不就是生活的琐事,这里有一个起码的标准,必须是形象的,能表现某一人、某一事或某一景的特点的能引起艺术上的美感的。如果看到了获得了生活中那些能表现某人某物某景的形象而细微的东西,这也就是抓住了细节。文学靠的是细节,而所谓素材的积累,说穿了就是细节的积累[10]。”这些不经意间信手拈出的细节描写,使其散文锦上添花,耐人品味,情趣横生。
四、丰富多样的审美类型
贾平凹为文20多年来,他扩展散文的写作内容,不断追求新的审美样式,表现出广阔的审美视野与选材能力。散文创作开拓新的审美类型,由写实到抽象,从抒情到写意,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历史。丰富的生活文化内容,使他的散文映照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展示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化的轨迹。综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其作品可以大致分为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等多种审美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作,如自传类,这种忆写家庭和个人生活及其解说创作情况的散文,大都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时的贾平凹身处火热的时代大变革之中,他以一个农村青年对生活的激越的热情,去记叙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对幼小童贞心灵所造成的深深的伤害,对患难与共的血亲真情寄予深切的赞美。此类作品讲求情节,记叙细致,内中承载着强烈的人生际遇的感受,读来生动感人。《纺车声声》、《初中毕业后》、《童年家事》可为代表。《纺车声声》通过“我”缀学砍柴买回纺车,母亲日夜纺线换回家人生活的描写,抒发了母子患难的深情。母亲对做教师的父亲的理解,对孩子的慈爱和自我牺牲精神,令人感佩,催人泪下。又如禅思类是山水游记、生活感悟性散文,这些散文寓意并不在山水形态和生活琐事。作者于娓娓叙写中蕴藉文中的是主客体感应交融的境界,主体专注于一境,心灵静虚时的思想。这种具有佛家禅定之思意味的散文,权作禅思类称谓。在《月迹》、《月鉴》、《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静虚村记》等80年代散文中,贾平凹的禅味更多地体现在客体所具有的启唤主体感应的特质上,即物我交融形成的一种幽静的意境。其中的《月迹》已选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中,可见其在文坛上的广泛影响。
在文学价值方面,贾平凹的散文在当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总体而言,在当代散文名家中也称得上是独具风格的一家,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品位。可以说是一种颇为特异的现象,有人就将此称之为“贾平凹现象”。他的散文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读起来耐人寻味,确实值得我们去仔细地研读。
注 释
[1]贾平凹.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6.P147.[2] 费秉勋.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7-9.[3] 赵允环.浅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特色[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16(1): 31-34.[4]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随笔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P353.[5]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2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6]孙见喜 《鬼才贾平凹》 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3卷)[M].桂林: 漓江出版社,1993.[8]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569.[9] 贾平凹.观察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二[J].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577-588;571-574.[10] 何为.关于散文写人与锤炼文字[A].曾绍义.中国散文百家谭[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 [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曾令存.民俗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J].嘉应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 [3]何轩.论贾平凹美文中的禅味 [N].湖北大学学报.1998(2).[4]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二部)[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5]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一部)[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6] 何为.关于散文写人与锤炼文字[A].曾绍义.中国散文百家谭[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致谢
感谢黄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精心的指导,给予我很多鼓励与支持,提出很多新的看法,拓宽了我的写作思路.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四篇: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著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
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
他的短片散文《松云寺》也是我路过那个地方之后才读的,是第一次走通往商洛的高速时,路过一个地方时我哥告诉我,那个就是贾平凹写过的《松云寺》,只见路旁有个挺小的院落,三面已经被一所小学所包围,中间的确有棵挺大的松树,树冠像一把大伞罩着院子。回来就读了他的《松云寺》那篇短文,文中写到:松树真的像条龙。应该起名松龙寺吧,却叫松云寺。叫松云寺正好,因为松已是龙,则需云从,云起龙升,取的是腾达之意哈。后来我自己也去近距离看过松云寺,院子很小,松树很特别,树干很粗,树皮像龙鳞,树冠几乎将整个小院罩住,看过之后的感觉就是松即是寺,寺即是松。院中石碑上说,当年王莽追杀皇族刘秀,刘逃进商洛山,躲在这棵松树下化险为夷。
他的另一篇文章《莽岭一条沟》,说在莽岭山脉,有条沟没有路牌,也从无有人丈量,里数由人嘴说,有说六十里的,有说八十里的,但人口是十分地准确:十六家。这十六户人家,一家离一家一二十里,但算起来,拐弯抹角都是些亲戚,谁也知道谁的爷的小名,谁也知道谁的媳妇是哪里的女儿。读着这么几句,我忽然想起我一个亲戚说过的,正是这种情形,他家就在我们那儿的大山沟里面,他们那几条沟相距十几里,人家不多很稀少,谁都知道谁家的底细,有几口人啦,谁和谁家是什么亲戚关系啦,随便在哪儿碰见都像见了亲人一样,都要聊上半天,谁家有事大家知道了都会前来帮忙,比如房子这种困扰在座每一个人的大事,在他们那儿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房子就盖起来了,不用付工钱。在他们眼中很平常的事,在我们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们住的近在咫尺,却经常不认识隔壁的邻居;偶尔用一下自行车铺的打气筒而人家没要钱,我们也会觉得诧异或难能可贵。
这么多年在西安的生活,越发的觉得了家乡的美丽与可爱,每次回家觉得身心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也发现和认识了原来家乡的历史人文环境也是绚烂多姿的,而每次读他的散文,都会把我带回祥和、安静的家乡,也随着他的笔端一起回忆和见证家乡的巨变,也想借此机会希望大家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也能静下心来发现自己身边的美丽。
第五篇:贾平凹散文探微
贾平凹散文探微 沙 月 序 2001年5月11日下午,整理了关于贾平凹散文的一束杂感,忽然有了一种失落:单纯地挑剔他人的疵点,实在是一种心理缺陷。若用作警示自己,便不失为一种评判能力。单纯地帮助作者提高评判无疑是一种善举,为自己的提高而学习则又是一种带刺的宽容、博大和谦恭了。我属于什么呢? 2001年5月12日记
一、读《在商山》 这是平凹先生的成名作,即关于商州地界之《初录》、《再录》。至于现今结集,名为《在商山》,则至少表现了作者的归真意识。无论怎么说,对一个作者来说,影响最大的并非成年后的荣辱沉浮,绝对是青少年时期的苦辣酸甜、打闹戏耍。青春期给人生留下的明显标志就是青春的骚动。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情感归宿。犯罪心理学是这么说的,其实,不犯罪的人也是这样的。所以,当教授容易,做中学教师难,即缘于此。包括扉页作者肖像下的题字,很是率真可爱。平凹在向读者说明呢,他将归于质朴,那么,改州为山的意思就明白了。州是城市的意象,山自然为乡野气了。这里边文章深呢。汉文化有人是泥捏的一说,在这里可得印证。 文章作法里总是讲风格,强调民族性,太抽象了。说白了,就是熟悉的生活,即对作者产生影响的生活,并不是作者开始影响的生活。 少年时,人抵御外界的能力弱,是生活左右人。长大了,生存能力强了,人便企图左右生活了。甚者,人竟不能按生活的规律去生活。明白吗? 1999年12月17日晚醉记
二、读《脚跟太阳》 脚跟太阳,心跟什么呢? 平凹诡秘着呢? 小时候喜欢看打仗的书和电影,长大了爱做一些莫名其妙的时事,让别人琢磨不透。老了呢?也许就去参禅了。兵者,诡道也。莫名其妙,奇怪也。参禅,就是神秘了。《蒙娜丽莎》之所以受人推崇,门道,原来在这里! 艺术的门道在这里,文学创作的门道自然不会在别处了。四十岁以后的平凹,悟得很透,所以对其作品命名为脚跟太阳,是反思?还是自嘲?李白喜道事,王维喜佛事,东坡二者皆喜。鲁迅也说不懂得道,便不懂得中国文化。佛且不论,道是讲虚无的。鲁迅是大家公认的反封建的斗士啊! 他们骗了世人数千年。他们接近神秘,认识神秘,利用神秘。这便是缘。故,平凹的书房中高悬佛缘斗方。可见,他有佛缘,却绝不是佛了。若成佛,则太虚;若成人,则太实。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恰是艺术之大境界啊!看看目前平凹散文的老辣,再品品本书作品的嫩溜,就不得不想点儿啥了。想完了就到太阳坡里晒暖暖去&& 1999年12月14日晨记
三、读《菩提与海枣》 书中少的是物事,多的是人事。觉悟人事之道,便其乐融融了。可见,佛是精明的,他要人露出至性来,省却了悟的诸多烦恼。人若到得这步天地,得有佛缘,用佛眼看人才成。1999年12月14日记(书中文字)平和气息尚不足,梁实秋先生文痕尚存。不论怎样,能用超然心态观世事人情,足了不起了。人生是无奈的。偏有人违天命而行之,于是,世界上就产生了悲剧、喜剧和闹剧,人间也就不平静了。心乐,才是真乐。水看见了月亮,水中就有了月亮。1999年12月15日补记
四、读《人草稿》 意念很是明白。人类真在不停地丢弃人性中本来最美好的东西。戕害人类的不是别的,是人类自己。这,便是人之草稿的来由。挖掘人之本性,张扬人之本性历来文人到了某个层面必须做这些事儿,但各有局限(包括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等),从全人类角度着眼入手就少了,能用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就更少了。 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更富于艺术性,不普通的人往往失去本性,人为做作的痕迹太浓。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挖掘的是,做出了非凡成就的人的生活常态。低能的写手,关注的则是平凡人生活的变态。 自然与人肯定存在着某种默契,二者之间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话。世界上只有三种人才可以听懂:小儿、作家和上帝。(昨日冬至)1999年12月23日记
五、读《树上的月亮》 这是平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一批作品。据他说,当时是租房子住在西安北郊的一处农家小院。那儿是城乡接合部,同住有一文友,两个人比赛着写。对方缓慢,他则见天一篇。所以,回忆、以小见大、想象等等,尽情展开了。生活味儿不足自然就很明显了。与后来写的《进山东》、《秦腔》等相比,高下立马可见。后者的文化含量、思想含量绝非前者可能比拟。这表明,生活积累,想象力培养,对于作品的高度是何等重要哦! 赋予花草树木、风云雨雪、鸟兽虫鱼以情感,这是作家的使命。不能移情恋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小说重在移情于人,散文重在移情于物。 2000年1月22日记 自古文人为什么喜爱月呢?是它的阴晴圆缺与人生的难得完满太相似了吗?是它的隐于白昼、显于黑夜的孤独冷清与文人们趋雅厌俗的情趣太一致了吗? 黑也是美的,明月是高贵的。多么神奇的黑白原色啊!中国的国画、书法艺术等皆是建立在这种美的基础上的哦!2000年1月22日又记 老虎熊猫濒于灭绝,多与皮毛花哨相关。平凹深谙此理,标题绝不花里胡哨,擅取土黄色,与土地一体,可谓妙绝。2009年5月16日补 注:新世纪前的那一年,购得贾平凹散文(《唐克文集》)一套五本,就细细看了,有所感,就写在书的扉页上。2001年5月,将其整理到笔记本上。我绝少对别人评头品足,于是就一放过去了数年。2008年5月,四川那边山摇地动。我的内心也动摇不宁,于是就翻出旧作来,感觉当时写的这组作品还不算应景,就又一次整理出来了。 我经常干这种事,随手写下不少东西,就放到一边去了。等过了好久,岁月无情中,感觉不错的,就拿出来自我陶醉,可算是另一种厚积薄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