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创新不可任性
作文创新不可任性
苏东坡有言云:“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意思是说作文贵在创新,不落窠臼,不能人云亦云,简单模仿。但在平时的作文创新训练中,学生作文要么构思上自相矛盾、情节失真;要么立意上违背规律、大唱反调;要么形式上追求花样、画蛇添足;要么语言上矫揉造作、故作新潮。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为追求创新而胡编乱造的不良行文倾向,成为作文教学中的弊端。如果作文能够跳出司空见惯的选材怪圈,以个性化的视角冷静客观地去观察事物,将自己的爱憎融入其中,并以独特的笔触来加以描述,就会使作文充满生机活力,读起来生动感人,使人物鲜活的个性特点得到展现。笔者针对作文中存在的创新“跑调”“乱编”等任性乱象略谈肤浅的看法。
首先,作文在构思上要以“深刻的体验”来打动人,以“真实的情感”来震撼人,不能情节失真。在平时的作文中,学生为了追求创新,想象力出现偏差,构思荒谬怪诞,尤其考场作文,学生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虚构了诸如“身患重病坚持上课的老师”“生离死别的朋友”“父母双亡的孤儿”“下肢瘫痪的残疾人”或者是“曾经锒铛入狱而今改过自新的回头浪子”等等,使得作文故事情节严重失真和自相矛盾,不合人情常理和生活逻辑。看似非常感人的故事,实际上却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样追求作文创新,不仅影响了作文质量,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做人的准则。
其次,作文创新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求异,在立意上讲求个性化视角和多向性思维,不能违背常规常理。所谓文章立意创新就是采用一些逆向思维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事物,寻求关于事物本质的最基本的特征,想他人所未想,发他人所未发,写他人所未写,革除陈腐之气,尽吹新鲜之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新作文并不是遇到问题就唱反调,讲歪理,刻意反弹琵琶,违背事物的客观实际和根本规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我渴望非典》的作文,在文中大唱非典赞歌:因非典的蔓延,我改变了不讲卫生的习惯,提高了自卫能力„„不管怎么说非典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远大于不讲卫生等方面的坏习惯,这样的立意虽新何益?况且关于环保、科学、学生早恋等方面的话题是绝不能唱反调的。要写好创新作文,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思考,确立好正确、集中、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通过大处着眼、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揭示深刻的道理;也可以融题材于时代的高度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让文章在时代脉搏的跃动中与时俱进;也可以否定旧论,大胆质疑,表达出正确有理的观点。
再次,作文创新须个性飞扬、吸人眼球,使读者阅读后耳目一新、深有感触。为达此效果,学生一般采用题记、小标题、后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加深印象,但一味滥用形式创新而忽略作文语言运用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学生作文应该以记叙文为主,做到文通字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中心明确,注重文脉的顺畅、过渡与整合,注重思想倾向和情感取向。可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语言运用训练不够,语言欠明白晓畅、简洁利落、生动鲜活的“个性”色彩,行文中语病较多,词不达意,土话俗语夹杂,甚至满篇作文语句不通、东拉西扯、表意不明,字里行间缺少情感的抒发和含蓄的韵味,导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严重不足。这样的作文“创新”,无异于东施效颦,不但影响了文章真挚情感的表达和鲜明个性的张扬,而且使得文章内容空洞无物、陈旧苍白,思想呆板浅薄。可是在考试作文中,这种病态现象常见,分节标题落入俗套,不能起到真正提纲挈领的作用;镜头剪接缺少主题的统率,片段组合芜杂繁复,典型性不够;横向扩展模糊笼统,不能很好的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题记冗长拖沓,言繁意躁;开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后记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因此作文形式创新必须与语言运用相辅相成,语言训练要日积月累和反复推敲斟酌,从句式方面的训练起笔,以训练学生作文语言的简洁利索、生动鲜活、古朴典雅为目的,从语言的整散、长短、修辞、文化底蕴等方面加强练习,切合初中学生作文语言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关联。只有语言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使作文思想深邃,个性十足。
最后,作文创新讲求内容厚重和新颖独特,提高审美情趣,尽显理性思维,富有文化意蕴,不能随心所欲地把历史文化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材料来行文。不可否认,中华五千年历史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果让传统文化思想渗入我们的写作中,就会使一篇作文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让人在回溯历史、内省人生的审美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沉甸甸的人生理念。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可是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历史文化积淀浅薄,对历史事件一知半解,对人物只是泛泛而谈,引用的史料断章取义,甚至人物年代和事件严重失真,人物背景张冠李戴,警句名言识记不准,这样的作文不要说旁征博引、感悟人生了,它给读者造成了一种不懂装懂、似是而非的印象,这就谈不上作文创新了。牵手名家大师为我所用,这需要学生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文需要生活的体验和阅读的感悟,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文创新的这种偏向可取但不可滥用。
作文创新不可任性,一篇记叙文文脉清楚、叙事生动、描写细致,一篇说明文顺序合适、方法得当、结构合理,一篇议论文论点明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散文重在形散神聚,诗歌重在凝练含蓄,剧本重在矛盾冲突等等,它们都需要根据文体特点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取舍,起承转合必不可少,首尾呼应合情合理,作文创新必需有新颖独特的立意、真挚深刻的感情、深刻隽永的思想、个性飞扬的选材、标新立异的构思和文采斐然的表达。
(金好贵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 734500)
第二篇:浅议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他强调指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结合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改革,我在此作初浅解读,起抛砖引玉作用。
大道至简哲理
大道至简源于中华道家哲学。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功成。但在现实中,人们更倾向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就是存在很多中国式的砖家的原由。
大道至简,做人做事其实很简单,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坚持努力走下去,最成功的的事情可能就是你没留意的在身边最简单的事情!然而,还有一句话跟在“大道至简”后面,就是“知易行难”。知道道理并不一定能做到,不一定能坚持下去,很多事情的最大阻力是我们自己的不够勇敢坚决的内心,和不经意间复杂化的方法。譬如:人人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害人害己,可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人在吞云吐雾,乐此不疲。人人都知道吸毒让人家破人亡,国家也动用暴力机关打击吸毒和贩毒,但现实中依然是吸毒的人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人人都知道读书是吸取知识的捷径,但从古到今,能够读好书,读成书、读活书的人比例很少。所以,人最根本的是要战胜自己,战胜或规避自己的贪婪和恐惧。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很多东西他就能够不战而胜,战无不胜。
有权为何不可“任性”?
何为“任性”?大伙还记得“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是怎么火起来的吗?说的是2014年4月,41岁的江西人老刘网购时被骗子团伙盯上,前前后后共被骗去54万元。他说,在被骗了7万元的时候,自己已经发现被骗了,但坚持没有报警,就是想看看骗子最终能骗走自己多少钱。#有钱就是任性!#这个老刘一根筋,也是醉了!
这次李总理早工作报告中提到有权为何不可“任性”?在有关专家看来,因为政府权力背后依托的是暴力、强制力,权力任性起来势必对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伤害。要让权力不“任性”,根本之道就是简政放权,“彻底放、不截留”,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大道至简”其实蕴含着“善政至简”的道理。简政放权是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涉及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大事,是让民众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的关键所在。简政放权的背后是大帐。正如有论者指出,失去了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特殊通道,换来了障碍减少、效率提高、阳光普照;少了潜规则与后门特例,少了权利寻租、事倍功半,市场便多了信心、加了动力,社会添了就业、增了创造创业创新的活力。而简政放权后,政府也就腾出了更多精力管宏观、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这样的大帐,应当算得更清。
大道至简,任重道远。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建设需跟进。一方面,要在廓清权力边界上快马加鞭破题,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明晰行政职能,厘清行政权限,规范行政程序,切实用制度笼子扼住“任性的权力之手”。另一方面,要在查处腐败行为上驰而不息用力,特别是强化民众监督,加大贪污腐败查究力度,切实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空间。
政府权力“任性”内涵延伸解读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总理是在提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时提到的这句话,但如果我们品读一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会发现将要在2015年被约束的任性,远远不止这些。那么,除了放开一些审批权、政府指导定价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究竟有哪些“任性”要被约束呢? 任性的经济增速将要降下来。今年经济发展的“大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被定在了7%左右,低于2014年的7.4%。之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那么,新常态之下,我们的经济发展将更注重质的提升,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应该让位于创新驱动发展,落后的产能应该被淘汰。
任性的庸官懒政将被约束。在报告中,李克强总结2014年工作时对“懒政”问题直言不讳:目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据了解,这是“为官不为”20年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应该说,对于一些机关单位中尸位素餐的人员,2015年可能就要注意了,因为你的任性就可能得到更大的约束。
任性的低水平社保将被提高、任性的污染将得到治理„
不合理的任性,都要被终止——还包括关于教育、户籍改革、网络发展、政府建设等。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所讲的“有权者不可任性”,是对所有公职人员的提醒,也是对权力的提醒,更是对2015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全面深改的宣誓。
我区结合责任清单梳理,对“权力”进行约束,今后行政审批以不能“任性”,必须依法规范实施,必须坚持“放”“管”并重,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着重政府监督管理,强化各类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坚持“减”“增”并进,进一步推进职能整合、理顺职责关系、规范机构设置,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三篇:对任性孩子不可妥协
对任性孩子不可妥协(转)(2010-07-08 12:51:18)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
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一、如何和孩子订立私下协议:
1.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妈妈可事先跟孩子订立私下协议,让他没有反悔的余地。
2.告诉孩子做人必须守信用。妈妈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我们两个人都要说到做到。谁反悔了,谁就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3.孩子必须清楚地答应他同意这个协议。
二、拒绝孩子违反协议的三条对策:
孩子坚持要违反协议时,你必须告诉他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谁都不喜欢。
1.眼睛看着孩子,表情严肃、平静,不要笑,让孩子觉得有可趁之机。
2.拒绝孩子时,说话要简洁:“不行,我们已经说好的事情不能反悔。你必须„„”如果孩子继续坚持他的无理要求,你要更简洁地拒绝他:“不行。”如果孩子更加执拗,哭闹、喊叫,弄得你很难堪,你可以不说任何话,直接抱起孩子回家。如果遇到入园的时候,你正赶着上班,这时可以二话不说,直接送孩子到班里,跟老师说明情况,然后离开幼儿园。如果孩子坚持不吃饭,或吃零食,你必须坚持不给他零食,同时让他不吃饭。
3.拒绝孩子的当时,不要跟孩子争辩太多,事后等孩子和你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妈妈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有不可辩驳的理由:为了上班不迟到;为了摆脱自己在公众场合的难堪;为了孩子更高兴;为了孩子不饿着;„„这些饱含“母爱”的理由,会让孩子更任性,让妈妈付出母亲的自尊和权利,而且付出换来的只是孩子暂时的快乐和妈妈暂时的轻松。
殊不知一味的妥协,一次次的忍让,只会把问题搁置下来,“腐蚀”了孩子成长的根基,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了无数隐患。
除了协议的方法外,对于一些临时状况,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不予理睬。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我家2个小人经常无理取闹,我家最常用的这招就是不理睬她们。)
★耐心劝导。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孩子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任性。(她们都不听我们劝,还太小。)
★适当地“惩罚”。当孩子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讨好”家长,家长也要刻意对他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很让家长“不高兴”,然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
需要注意的:
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许多性格。
和孩子下棋,让孩子知道落子无悔,教育他对自己所做事要负责任,同时下输了要承认,家长有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赢一两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
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妈妈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有不可辩驳的理由:为了上班不迟到;为了摆脱自己在公众场合的难堪;为了孩子更高兴;为了孩子不饿着;为了孩子的身体等等„„这些饱含“母爱”的理由,会让孩子更任性,让妈妈付出母亲的自尊和权利,而且付出换来的只是孩子暂时的快乐和妈妈暂时的轻松。
殊不知一味的妥协,一次次的忍让,只会把问题搁置下来,“腐蚀”了孩子成长的根基,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了无数隐患。
给家长的建议是不予理睬。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孩子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任性。
适当地“惩罚”。当孩子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讨好”家长,家长也要刻意对他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很让家长“不高兴”,然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
第四篇:教学文本的解读不可“任性”
教学文本的解读不可“任性”
拜读了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0期)庄平悌老师的《“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一文,受益颇多:庄老师能够在课堂中凸显新课程“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念,新课程呼唤的课堂生成扎扎实实地出现在了庄老师的教学中,笔者不得不为庄老师的教学智慧点赞。然而,庄老师的这堂课、这篇文章也触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甚感有与庄老师商榷之必要,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思考一:解析“套子”是在“炒冷饭”吗?
庄老师在文章中说:“别里科夫的种种‘套子’,学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辅导书中寻找得到,因此,围绕着‘套子’而展开的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对学生来说,差不多是在炒冷饭,信息量几乎为零。”似乎有因为可以找得到相关资料,课堂上就可以不用教了的意思。这就牵涉到文本阅读该如何取舍教学内容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内容取舍首先要基于学情。而“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①庄老师仅凭“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辅导书中寻找得到”来判定学情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显然是泛泛而论的、不科学的草率行为。在获得资料的途径日益丰富的电子网络时代,要用于教学的资料又有多少是找不到的?可以找得到,未必学生都去找了;都去找了,未必学生都认真去读了;都去读了,未必也都理解了。“可以寻找得到”就不用教了,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具体到这篇小说的学习,对于套在别里科夫身心上的“套子”的内涵,学生未必在“语文学习”取向上真正吃过这顿“饭”,课堂上我们要以适当的方法(查找资料的路径与方法,检测等)准确判定学生的掌握、理解状况,以此来制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还是要教给学生以适当的学习途径来获得对“套子”的正确、深入的认识与掌握。也就是说,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识“套子”未必就是在“炒冷饭”,而绕开解析“套子”的教学内容选择起码不是基于对学情的准确判断。
再者,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能绕开对“套子”的解析吗?
孙绍振先生说:“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是要尊重文本的主体,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②那么,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体是什么呢?从作者主体来看,“这篇作品创作于1898年,其时俄国正处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层面,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作出了精确的心理诊断,写出了这一充满辛辣嘲讽的名篇。”③文本主体也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套子决定了别里科夫一生令人可笑、可厌的命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主体特征就是“装在套子里”:自己把自己的行为、思想意识装在套子里的同时,还企图也把别人装进套子里;显性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的“套子”,隐性的如职业、思想和论调的“套子”。“套子”就是这个文本的主体、精华,“阅读教学中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④认识、分析套子的内涵、特征、作用是把握这部作品的关键。不以此为教学的首要,忽略这个特点,等于忽略这个人物的标志,任何的所谓“创新”只能是街谈巷议。
教材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恰当的,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直指文本主体。人教版将《装在套子里的人》安排在必修5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中,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助读系统)中明确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与情节”,进而提示了把握主题的基本方法:“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从这个提示来看,编者的意图显然是要求学生从别里科夫的“套子”的解读中领会文章的主题,并进而掌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把握小说主题的阅读方法。如果绕开套子,将别里科夫解读成“典型的中国式小人”,只见主人公的“恶行”而不见其悲剧的命运以及他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表象下的强烈的社会批判的内在意蕴,就是忽略了作者的实际立意(文本的规定性或主体),就有可能割断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纽带,根本无法让读者与文本之间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个性化”的解读了。所以,教学这篇小说,如果不为主人公“解套”,可能真的是偏离了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了。
总之,作为教学的文本,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学情、文本主体以及教学目标等的规限,是“任性”不得的。
思考二:别里科夫是怎样的“小人”?
当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极其重视学生的发现,因为他们的发现是最鲜活的、最直接的学情反馈。我们始终认为,学生的困惑乃至错误的问题提出或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真正开始,正如王荣生所说:“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从‘教’的基点――‘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的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⑤学生有“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小人”这样的发现,我们自然也就要十分关注。
庄老师以这个发现为契机生成教学内容,这种教法无疑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课堂上把别里科夫解读成“中国式小人”,这还很值得商榷:别里科夫真的是“中国式小人”吗?
刚一看到“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这个标题,笔者就心生狐疑:别里科夫明明是作者在“沙皇专制、白色恐怖笼罩社会”这样的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是典型的“沙俄式”,怎么就变成了“中国式”的了?再细读全文发现:师生的对话都是“发现”别里科夫的“小人”行径,并没有涉及“中国式”的小人特征的,无端冠以“中国式”,不是张冠李戴了吗?庄老师自己不也说:“看来,不仅咱们中国有小人,俄罗斯也有。”应该是人类世界到处都有,或言“世界式小人”更适宜。
我们知道,“小人”这个指称在古代中国一般是与“君子”对立出现的,在现代,多指人格卑微、道德低下之人(庄老师对小人的定义应该也是这一种),以蓄意祸害他人而谋取好处为特征。按着“中国式小人”的路径,庄老师带领着学生在课堂上总结出他的小人特性:“告密,诬陷,多疑,阿谀奉承,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混淆是非”等等,别里科夫真的是这样的“小人”吗?
别里科夫被读作“小人”大概源于他的两大恶行:一是辖制学校整整15年,二是告密。别里科夫不过是一个小教员,无权无势也不很无赖,何以辖制(“辖制”可不是“压制、统治、镇压”的同义语)别人15年呢?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沙皇的专制统治给每个人都套上了“套子”,将人的身体和灵魂牢牢地套住,将当时的人变得卑微而奴性化。别里科夫充其量是个深受沙皇专制统治之害又不自觉地扩散了恐怖病毒的小人物而已。至于“告密”,课堂上发现了“告密”罪状大概有好几条,最直接的就是他同柯瓦连科谈话结束时说的那段话:“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如果一定要把它算做“告密”,那恐怕是一种天底下最直露而愚蠢的“告密”吧。
至于“阿谀奉承,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混淆是非”等等,似乎只是在“中国式小人”之下的附会性误读而已,与别里科夫没有什么大干系。
其实,别里科夫的骨子里更是一个奴性十足、可怜可悲的小人物,是沙皇专制制度这一畸形社会的“畸形儿”。在那种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下,黑暗社会给几乎每个人都套上了“套子”,而别里科夫这个怯懦、驯顺而又多疑的人,比很多人更胆小怕事,终日惶惶,不仅主动自加“套子”躲避现实生活,而且还时时刻刻保护着这个“套子”,唯恐“闹出什么乱子”来。这个“套子”是那样的严密、厚实、牢固,以至“滚到楼下安然无恙”,爱情的甜蜜最终也还是无力冲破“套子”的厚壁障;……他这样做无非是想做安安分分、苟全性命的奴隶,而不是效命沙皇政府的鹰犬。更为可悲的是,即便他想做奴隶却最终还做不得,走进了坟墓这个永久性“套子”里。其命运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庄老师的课堂上不能引导学生读出别里科夫乃至社会的悲剧来,而仅仅保留了他“把别人装进套子里”的恶行,反而将大量明示着他的可悲可叹的不幸命运的内容腰斩了。这样的只停留于粗线条、浅层次的把握的解读,即使是有所“创新”,也只是牵强附会而已。如果我们能以学生的“觉得是典型的中国式小人”为契机,横向联系、逆向引导学生解读出文本中既似“小人”又非“小人”以及“成就”这种人的社会的特征,我想,也许确实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使课堂教学别有洞天。
“阅读教学自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但文本作为阅读的物质对象,它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个性化理解,必须以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⑥我们不可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是“冷饭”,即便是,我们完全有必要炒得内蕴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倘若“任性”而为,偏离“文本的规定性”,即便炒得热热闹闹,最终的所得是很让人怀疑的。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②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在中国语文学会泉州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
③王洪,吴岳添主编:《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
④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⑤王荣生:《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2009年。
⑥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通联:福建尤溪第一中学]
第五篇:党员干部说话做事不可太任性
党员干部说话做事不可太任性
《礼记·缁衣》里写道:“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自古以来,谨言慎行不仅是对官员的告诫,更是做人的一种道德修养。
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其言行举止到有礼有节有度,即“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老子曾说:“轻诺必寡信”。现在有的党员干部遇事瞎承诺、瞎指挥,最终成为了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型党员干部。因此,待人处事谨言慎行,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也是言必行、行必果的前提。因此党员干部应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养成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自觉,有效规范个人言行,在群众面前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要以礼待人,加强道德修养。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以一定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给他人留下第一印象。整洁大方的衣着、得体的举止、健康的精神面貌和真诚的谈吐,方可塑造出良好的个人形象。党员干部从政为官,应注重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遵从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以文明的言行展现共产党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要重视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员干部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修养,党员干部在公共场合才不会出现脱离工作实际、以个人观点代替官方立场等引起公众误解的不当言行。
要牢记身份,加强党性修养。党性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集中体现。鲜明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色,也是其对于党员干部的绝对要求。共产党人的党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体现为党员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中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表现为具体的言谈举止。有了坚强的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才能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才能在言行举止上处处维护党的利益和形象。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以更严的党规党纪来要求自己、约束自身,才能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起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而不能自行其是、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什么共识都敢挑战、什么底线都敢触碰,全然没有一个共产党人的起码觉悟和规矩。因此,各级党员干部都应养成强烈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做到言行有度、举止规范,为人民群众当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