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读书典故
中国读书典故
作者:陈锋 文章来源:节录于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有关内容 点击数:418 更新时间:2008-5-7 10:00:18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事出《新唐书·卷八十四·李密传》:大意是讲,李密去投靠正在缑山一带的包恺,他乘着牛,并在牛角上挂了一《汉书》,边走边读。杨素看见后便跟在李密后边问:“是哪个书生这么勤奋?”李密看见杨素急忙下拜,杨素问李密读的是什么书,李密答道:“《项羽传》。”两人因此便交谈起来。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2.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大意是说,西汉匡衡,贫而好学。晚上点不起灯,便凿穿墙壁,借邻家一孔之光读书。后因以“凿壁偷光”比喻家贫苦读。又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等。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如“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激励了一代代贫寒子弟,不畏艰难,发愤苦读。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卷九七·续晋阳秋》。大意是讲,晋代的车胤和孙康都很好学,却又都很穷,因为点不起灯,车胤便在夏天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夜读,而孙康则常于冬夜映着雪光读书。这两个典故在后世流传很广,形式有数十种之多,主要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和“映雪”、“照雪”、“窗雪”等。这个典故还被收入《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常常两典并用,有“囊萤映雪”、“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也可用“萤窗”、“萤案”、“雪窗”或“萤窗雪案”来代指简陋的书房、书案。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意思是说,汉朝的孙敬性好学,整天攻读不休。到了夜里,在读书要打瞌睡的时候,为怕睡着,就用绳子扣住头,另一头悬在屋梁上。战国时的苏秦曾十次上书秦惠王,意见不被采纳,便回家诵读研习姜太公兵法。晚上读书到要打瞌睡的时候,为怕睡着,就用尖锥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警醒自己,继续攻读。均比喻自觉地刻苦学习。或简称“悬梁”、“悬头”。悬梁刺股的故事,长期播颂。被写入古传《三字经》,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
5.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大意是说:孔子晚年喜欢《周易》,给它做了好几种注解。孔子在钻研《周易》的时候,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再给我几年的时间,这样我对《周易》的研究就差不多了。”“韦编三绝”、“三绝韦编”等则用来表示读书十分刻苦认真。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6.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大意是讲,三国时的董遇对《老子》和《左传》都有精深的研究,有人想向他学习,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百遍,书读上百遍意思自然就清楚了。”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董遇便教导他应利用“三余”之时,并解释所谓“三余”便是冬天、夜间和阴雨天(注:古代农业社会,这三种时间基本上都是指空闲时间)。此典故形式不多,基本上以“三余”这一面目出现。
7.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进学解》。大意是说,韩愈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阅读学习懦家经典著作和其他诸子百家书籍,无论对记事的文章还是对论说的文章他都认真钻研以求把握文章内在的脉络和精微的意旨。白昼消逝了,晚上点着灯继续学习,就这样一年一年坚持不懈。此文在以后的1000多年间流传甚广,几至家喻户晓,后人便以“焚膏继晷”来形容勤奋学习。
8.书淫传癖 形容酷爱书籍的典故。书淫,语出《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大意是说,有人劝皇甫谧出去做官,但皇甫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隐居在乡村之中同样可以追慕尧舜之道,不一定非要出仕做官。于是他便自己废寝忘食地读书,当时人都叫他“书淫”。传癖典见“书癖”。这两个典故在使用中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形式多样,比较常用的有“书淫”,如唐刘兼《昼寝》诗:“花落青苔锦数重,书淫不觉避春慵。”或“书淫传癖”,如皮日休诗《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书淫传癖穷欲死,YAOYAO何必频相仍”。
9.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大意是说,惠施的道术很多,他读过的书要装满五辆车子,他讲的道理杂而不纯,言辞很有说服力却并不合适。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书多。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学五车”、“学富五车”、“书富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如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通十首之三》:“惠子休惊学五车,沛公方起斩长蛇。”
10.万签插架
形容书多的典故。语出韩愈《昌黎集·卷七·送诸葛觉往随册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大意是讲,唐朝邺侯李泌家有很多书,架上一轴一轴成千上万,每一轴上都悬有象牙制的图书标签(据历史记载,唐朝藏书习惯上用红色牙签代表经部,绿色牙签代表史部,青色牙签代表子部,而白色牙签代表集部)。后来人们便以“牙签万轴”、“牙签插架”、“牙签满架”、“万签插架”来形容书多。
11.汗个充栋
形容书多的典故。语出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为传者五家,今用其三焉。……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大意是说,孔子写《春秋》以来,给它作传的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至今还流传三家。其后,更有成百上干的人禅精竭虑地为它们作注解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拉出去则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后人便以“充栋”、“充梁栋”、“盈屋充栋”、“汗牛塞屋”、“牛汗”、“汗牛充栋”等词形容书多。
12.南面百城
形容藏书极为丰富的典故。典出《魏书·李谧传》:“(谧)每日:„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大意是说,后魏的李谧常说,大丈夫只要拥有万卷书籍,便无异于南面而坐,统辖百城。“南面百城”原来形容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尊荣富贵,此后便多用来形容藏书的丰富和乐趣。除“南面百城”外,还有“坐拥百城”、“百城独拥”、“书城”、“书城坐拥”、“拥列书城”、“自拥书城”等形式。如顾炎武《蒋山佣残稿·与人书(其三)》:“南面百城,兼有林泉之胜,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叶,非明公其谁与归!”
13.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泥水燕谈录·卷六·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不以为劳也。”’大意是说宋太宗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坚持读三卷《太平御览》(注:《太平御览》为宋代的类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太宗皇帝曾经通读而改名)。即使因事耽搁了,日后也总要抽空补上。他曾说,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这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后世多用宋太宗典。如李蕊《兵镜》卷四:“开卷有益,在乎用心。”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或作“展卷有益”,如吴乔《围炉诗话》: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
14.半部《论语》治无下
旧时强调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的重要性的典故。典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间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大意说,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只读过《论语》,他曾对太宗皇帝说,他过去靠着半部《论语》襄助太祖夺得天下,今后还要以另外半部辅佐太宗治理天下。后人便用这句话称奉孔孟之道为治国之本。此典形式多样,主要有“半部《鲁论》佐天下”,或“半部《论语》”,或“半部致太平”,或“半部匡君”。
15.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弃置不用的典故。大意是说,东晋时的廋翼胸有大志,常思恢复中原,当时杜弋、殷浩等人以善于清谈广泛博得人赞誉,而庾翼却不以为然,他常说“目前这类人暂时用不上,应该先扔一边儿,等天下平定后,再看看他们能干些什么。”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如“束高阁”,韩愈《寄卢仝》:“《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或“束阁”,如陆游《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
16.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大意是讲,(楚灵王和手下大臣子革谈话时)楚国的史官倚相从面前快步走过,楚王便说:“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史官,你好好对待他。他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语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17.文房四宝
旧时文人写文章作书画所用的纸墨笔砚四种文具。文房四宝之名,至迟在北宋便已出现,如梅尧臣诗《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中就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予”的句子。四宝制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最著名的是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旧属宣州)、徽墨(产于安徽歙县,旧属徽州)、湖笔(产于浙江吴兴,旧属湖州)、端砚(产于广东高要,旧属端州)。纸墨笔砚这四种文具一般都称为“文房四宝”。
18.吴下阿蒙
比喻学问尚处于浅陋之时的人。典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大意是说,开始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推说军务繁忙,没有功夫,孙权说:“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还要抽空读书呢。”吕蒙从此感悟,发愤苦读。不久他的学问便超过了当时一般儒者,就连鲁肃与他言谈议事,也常常觉得不及他,因而鲁肃夸赞他文武全才,不再是当年住在吴地的阿蒙了。此典流传很广,但形式不多,有“吴下阿蒙”、“阿蒙吴下”、“阿蒙”等。
19.七步成诗
形容诗才敏捷的典故。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计,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大意是讲,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他的弟弟曹植在行走七步的时间内作成一首诗,如果作不成便要杀头。曹植应声便作成一首诗,暗示兄弟相争何太残忍,曹丕听了后深感惭愧。由于曹植能在七步之内出口成章,后遂以“七步”、“七步(之)才”、“七步才华”、“七步章”、“七步诗”、“才高七步”等来形容文思敏捷、才华过人。
20.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卷十七》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大意是说,汉时张纯年少时便很有名,他曾经去拜谒镇南将军朱据,朱据让他根据某物写一篇文章,张纯马上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地写成了文章。此典形式较多,主要有“文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1.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大意是说,吕不韦让其门客人人都把自己的见闻写出来,汇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20多万字。吕氏认为这本书已经包融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情,便给它命名为《吕氏春秋》,并刊布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而且还在上面悬置千金,宣布有能给这部书增加一字或删减一字的人可以得千金之赏。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2.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大意是说,西晋左思写了《三都赋》,开始并不被时人赏识。左思便将文章送给当时在文坛很有名望的皇甫谧看。皇甫谧大为赞赏,并为它写了序。于是豪门贵族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城纸张紧缺。纸价也因之上涨。此典流传形式很多,主要有“洛阳纸贵”、“都中纸贵”、“长安纸贵”、“纸贵”、“纸增价”等。辛弃疾《水龙吟·用瓢泉韵》:“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
23.程门立雪
形容读书人尊师重道的典故。典出《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门外雪深一尺矣。”意思是说,杨时40岁时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天他与同学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颐静坐小睡,二人便肃立等候。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觉醒,雪已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后人用“程门立雪”、“立雪程门”、“程门度雪”、“程门飞雪”、“立雪”等比喻读书人毕恭毕敬地就学师门。
24.不求甚解
语出陶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卷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抵是陶氏自述生性喜好闲静淡泊,不追求功名禄利。喜欢读书,却又不受字句释义的局限;每当读到会心处,便连吃饭也忘了。本义指读书只求领会其精神要旨,并不刻意于字句的解释。但此典后来本意发生逆转化,如今多用以形容读书浅泛粗疏,只求略知大概而不作深入理解。
第二篇:读书典故30则
读书典故30则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3.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12.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第三篇:中国典故和哲学
习主席讲述的中国典故和哲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山水之诗,歌鸿雁之章。
在这个秋冬之交,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和“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4次讲话,与10余位领导人举行会谈,向与会者讲述了寓意深远、包罗万象的中国哲学故事。
山水之道
--8日,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说:“中国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两座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下被移开了,愚公的家乡同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
“愚公移山”典出《列子·汤问》,讲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开山修路,子孙相继的故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以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意志品格著称于世,而“愚公移山”之类的远古传奇正是先人们豪情壮志和不懈追求的写照。而今,只要亚太人民坚定信念,就定能克服困难,开辟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
--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老子的话见诸《道德经》,讲述了至善如水,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欢迎宴会上自始至终贯穿的“水”的寓意,不仅点明中国奉行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对外交往准则,倡导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还表达出对亚太地区同舟共济的期许。
--在10日致辞中,习近平还说,明天我们将相会在燕山脚下雁栖湖畔,正式拉开领导人会议的序幕。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儿有山有水,大家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共商亚太发展大计,共谋亚太合作愿景。
孔子之语收录于《论语·雍也篇》,以山水来形容智者和仁者,水是柔、动、善变的,山是刚、静、恒定的。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领导人聚首北京,大家虽然秉性不同,但正如山水可以融合,APEC将搭建一个求同存异、共商发展的平台。
哲学之深
--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水立方,对面是鸟巢,这两个建筑一方一圆,蕴含着天圆地方中国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圆地方”包含了从几何形状到阴阳属性多重涵义,包含着天地对立统一关系的寓意。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社会乃至自然的平衡,这一理念体现在器皿、建筑等方方面面,在这里透露出一种对亚太地区和谐平衡的愿望。
意象之美
--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开篇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二首》。习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气和美景给演讲开篇,烘托出宜人的氛围,寄托着对于秋冬之季召开的APEC北京会议的美好期待。
--11日,习近平在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辞中说,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成群的大雁来到这里,雁栖湖因此得名。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新愿景。习近平还说,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让我们以北京雁栖湖为新的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雁阵,飞向更加蔚蓝而辽阔的天空。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描绘出一幅江水雁过图。“一花不是春”节取自“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语出《古今贤文》,其意是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各种各样的花竞相盛开,春天才算真正来临。
江水、鸿雁、百花、春天,习主席用这些美好的意象,描绘出亚太合作的愿景,并寓意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应像雁阵一样团结协作,共创亚太繁荣。
第四篇:有关读书的形容词和典故
知识就是力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书,增一智。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首善之区”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梅州城区人共同的长期的辛勤努力才能实现。“三名城一基地”是梅江区“首善之区”目标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长期目标在创建“三名城一基地”上各司其事、择善而行。而建设“三名城”当中的“文化名城”,顾名思义就是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居民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在全区打造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党委、学习型社会,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和修养。只有读好书,才能强党性;只有党性强,才有可能顺利建设首善之区。这三者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而且一脉相承的。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吕蒙 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后因孙权劝说,吕蒙听劝后“乃是就学”所以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毛主席的读书的故事: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
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加强读书修炼提高党性修养
但凡欲成大器者必读书。历览群贤,遍数大家,从古至今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读书大家。马克思、恩格斯是读书大家,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读书一读就是10年。他每次坐在同一个固定位置上,心无旁骛,以致于脚底下踏出一个坑,后来才能撰写出传世不衰的《资本论》。在当代最杰出的领袖中,毛泽东当数读书大家,他遍读经典,钻研史书,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他博古通今,读史明理,终成旷世之度,山河胸怀,成就了他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学等诸多领域的辉煌。小平同志受命于危难,从历史中学习、反思、借鉴,以政治的气魄,定位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走向、大方略,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大繁荣、大发展。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一再号召全党要“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也把学习抓得很紧,中央政治局定期集体学习,每次都亲自主持,充分准备,请专家授课。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温家宝总理深入到学校和图书馆鼓舞全民学习。温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人有多大的学习力,就有多大的创造能力,读书史有多广,他的脚下路就有多宽广。读书不但对个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对民族、对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国家,一个智慧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比如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最聪明的民族,这个国家读书成为生活必须品,家庭妇女在做饭时,一边做饭,一边看书,即使在厕所犹太人也手不释卷学而不厌。
国人读书意识淡薄。读书学习的作用人所共知、不言而喻,可是读书是一件心智上的艰辛耕耘,读书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痛苦,哈佛训言说:学习的痛苦是暂
时的,学不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可人类往往存在知与行的分离,也就是人与内心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心里想到了却做不到。所谓盛世多文化,盛世与文化必然相随相伴。中国正处在腾空起飞之时,学习文化必将是其强劲的推进力,必须形成学习型中国,中国才能最终强大,而且不是一时、表面的,而是持久和内在的强大。但现实情况十分令人担忧,让人尬尴:不久前某大媒体报道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80%的干部认为读书非常重要,然而却有近50%的人一年中没读过一本书。不读书的原因中,称没时间读书占63%,没有阅读习惯的占35.31%。这份调查的精确程度,我们暂且不论,许多党政干部平时不读书、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党员干部的阅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一个大问题。那么为什么强调党员干部要读书?
第一,党员干部读书具有示范作用。陈云同志说过,读书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从性质上讲党员干部是群众的楷模和示范者,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在讲话和交流中引用到什么书,他正在读什么书,小到影响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大到影响一个城市的阅读风气。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床头有一部《沉思录》,这本书马上畅销。汪洋同志在担任重庆市委书记期间,曾向干部推荐《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一下子就在重庆火起来。普通党员也一样,他们善读书、爱读书不仅对自身有益而且能为周围群众做出很好的榜样,无声带动周围人的读书,形成读书的氛围。这就是古人说的“不言之教”。一个爱读书的党必定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党,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国家。
第二,认识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的需要。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具有传承性和逻辑规律,今天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今天。只有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从洋务运动的技术层面革新,到百日维新的制度革新,再到“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民主与科学的诉求,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中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它的历史延续走势,才能理性认知中国正在发生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增强坚持改革的坚定性,才能认识从“两手齐抓”到和谐发展的必然过程,去坚信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使其在思想认知中不断升华规律性认识,才能顺应历史,而不是逆潮流而动,我们的一切行动才能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第三,提升能力,驾驭新形势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日千里,形势发展瞬息万变,改革发展进程中有很多未知变数。如果我们不善于学习,我们就会成为耳目失聪的废人,就会变成失去任何竞争力弱人,就会成为无所适从的傻人,成为坐井观天的青蛙,就会象清王朝那样枉自尊大。所谓一日不学习耳目失聪,两日不学习心意无佳想;三日不学习眼前黑茫茫。所以必须在变化的面前不断学习,否则我们凭什么参与竞争,靠什么去驾驭形势,去审时度势,去应对变化?
第四,全面理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能够全面理解党中央各项改革发展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办法。坚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思想和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就必须认真学习理解把握党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图,譬如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总是从农村先开始?为什么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要鼓励企业大投资、居民大消费、银行大投入、政府振兴大产业?为什么中央要连续发布6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货币政策十年从紧后,为什么现在要实行适度宽松?如此等等,如果我们不关心、不学习、不研究党的这些政策、措施,就不能吃透精神,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增强执行的坚定性,党的意图就得不到很好地贯彻,还谈什么党性原则,大局观就无从谈起。
第五,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从阅读对一个人成长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书。没有读书学习,就没有个人心灵成长,就没有个人的精神发育。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说法功利色彩太浓,撇开功利色彩,读书对于人,一是能益智增见,开阔胸襟眼界,二是能增养情趣,提升精神,改变气质,三是能修身养性,平衡心态,四是能使人充实睿智,头脑清醒,远离浮躁。学习对于党员、对于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学习不仅能加强人性修养,更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然。长期不读书的党员干部一时看不出来,但长期不读书心灵必然退化,精神必然萎靡,行为必然失范,心态必然浮躁。这个人一定会象古人所说的“便觉面目可憎。”翻翻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其中有一条共性的,那就是放松学习。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党员、对一个干部是何等重要。这个重要性不是今天我们才明白的,古今先贤仁人对此早有共识。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天生,惟读书可以改变。文学家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培植说得更直白:“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养心莫如寡欲,至乐不如读书。由此可见,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唯有学习读书。
第六,提升能力,高效履职的需要。所营者谓之事,事成者谓之业。我们每个党员不应把工作拿薪水作为谋生手段,应在更层次上要求自己,要把工作作为党的事业,作为为国家作贡献、为民众谋福祉的平台。那么我们光有想法、光有热情、光有意愿还不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温家宝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重要,那么比黄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这个行动就需要有能力,能力从哪里来?靠学习!很简单、很现实、很直接,一个写文章的秘书不学习,就没有新语言、没有新思想、新见识。一个领导不学习,就没有新思路、新思维、新创造。一个员工不学习,就没有新智慧、就没有执行力,或者最起码不说外行话。所以从履职角度来说,加强学习也是必然的事。
把学习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学习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甚至是生存和发展的本钱。在当今这个时代,谁不学习谁就落后时代;谁不学习,谁就没有成就;谁不学习,谁就是自我抛弃。因为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学习是获取智慧最快捷的途径。
学什么?我想:首先要有选择性。读书也是一把“双刃剑”,好书是生命的滋养,坏书是心灵的毒药。低级趣味的东西对于心灵有害无益,会消除我们的斗志,腐蚀我们的心灵,会使人走向歧途,迷失心智,不能象马向东那样在中央党校学习时还身带《赌术精选》,也不能象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那样钻研面相书。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追求。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世界公认。我们要读《论语》、《庄子》、《孟子》、《道德经》等这些国学经典。从中感悟历史、思考人生。要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逻辑延续,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性,增强党性观念。要读一些伟人传记,如《林肯传》、《毛泽东传》等,与大人物对话、与崇高精神交流,与天地精神往来。要读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如学习型组织理论,了解现代管理的变迁;要读一些金融发展史、现代金融管理等。
如何学呢?首先多解决读书态度问题,生活忙碌、工作紧张不能成为我们共产党员不看书学习的借口,我相信,只要愿意学习,只要想学习,你总是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第二是读书的方法问题,书如海,不可穷尽,要重点研学,一般浏览便可有的放矢、受益其中。三是要有韧劲,要学习坚持,不能靠一时兴趣,要养成学习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有一说一”栏目孟非说,大多数国人已丧失从阅读书寻找快乐的能力。对此,我们党员有责任推动社会读书。第四要学习思考,读书要进脑,就离不开思考,思考使人深邃。第五要提高学习力,也就是学习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要学以致用,以提高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为学习最大目标,让我们在学习中强大自我,在学习中完善人格,修身立德,在学习中修炼党性、坚强党性。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典故20则
中国古代文学典故20则
1.磨穿铁砚(mó chuān tiě yàn)磨穿了铁铸的砚台。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也形容笔墨功夫之深。出处:宋·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坐破寒毡,磨穿铁砚。自夸经史如流,拾他青紫,唾手不须忧。”《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佗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后因以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亦形容笔墨功夫之深。
2.左图右史;出处:《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图右史。” 形容室内图书多。指嗜书好学。(1).亦作“ 左图右书 ”、“左右图史”。周围都是图书。谓嗜书好学。《新唐书·杨绾传》:“﹝綰﹞性沉靖,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 明 郑棠 《长江天堑赋》:“桂檝兰舟,左图右书。” 清宋至《<瀛奎律髓>序》:“今年踰七十,犹左图右史,日夕披閲不倦。”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其与都邑之士,隐囊麈尾,裙屐风流,左图右书,古今博达,不几若人禽之别歟!”(2).一种有插图的读物。如:清.冯桂芬《<太上感应篇图说>序》:“古之学者,有左图右史之设。史以纪媺恶,示劝惩也;图载星辰、山川、草木、鸟兽之形,以资多识。”鲁迅《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
3.乙夜观书:唐文宗李昂即位后,励精图治,企图依靠李训、郑注等近臣,内除宦官专政,外息牛李党争。每天朝罢,展读群书,读史至昏君谗臣,不禁扼腕叹息;对明君善政,则赞叹推崇。曾对左右侍臣曰;“若不甲夜亲事,乙夜览书,何以为人君耶?”甲夜,指初更时分;乙夜,指二更时分。后遂称夜读为“乙夜观书”,也称作“乙览”。如刘克庄诗;“学徒谁是单传者,史稿曾经乙览无?”(典见《杜阳杂编》)
3.升屋读书:南齐人江泌,家贫。他白昼斫木作屐为生,夜间以月光映苦读不辍。夜深月影斜移,乃手持书卷就月而读,甚至困乏已极,竟从屋顶上跌坠,仍复再登。如此积年,学问大进。后齐武帝命他任南康王萧子琳的侍读。明人觧缙诗;“江郞升屋得升堂。”“升堂”用《论语.先进》典,喻学业入门:“江郞升屋”即用江泌事。(典见《南史》及《南齐书.江泌伟》)
4.良金美玉:唐人张说与徐坚论文,尝谓:“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用“良金美玉”比喻文辞的精美,也有比喻人品出众的。如唐徐夤《避世金马门赋》:“岂异严霜降处,难伤夫翠竹青松;烈火焚时,不损其良金璞玉。”又如,《宋史?黄治传》述宋孝宗语云:“卿如良金美玉,浑厚无瑕。”或作“精金美玉”,如宋代文豪苏轼《答谢民师书》“欧阳文忠公常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均用此典。
5.自出机杼:北魏车骑大将军祖莹,聪明好学,八岁便能诵读《诗》、《书》。祖莹读书每每夜以继日,父母亲怕他积劳成疾,禁止他夜读。古代燃火不易,祖莹每藏火于炉灰之中,遣走僮仆,俟父母安寝后,独自点灯烛夜读,乃至通宵达旦。祖莹后以才名拜官太学博士,与名士袁翻齐名。当时人称:“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祖莹为文重独创,反对模拟剽窃,常谓:“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机杼,即织布用的梭子,是“织造”的代语。后因以“自出机杼”比喻诗文不依傍他人,能别开生面、匠心独运。(典见《魏书?祖莹传》)。入宋,官翰林学士,有人在太祖面前推荐,言陶彀效力甚多,应提拔。太祖笑道:“颇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陶彀知后,乃在翰林院壁上题诗说:“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后人因以“依样画葫芦” 比喻模仿套用,因袭他人。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画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典见《东轩笔录》、《续湘山野录》、《孔氏谈苑》)
6.藏拙:南朝诗人徐陵,为当时宫体诗的重要作者,在文坛上与庾信齐名。北齐史家魏收曾收录所作诗文,编成一集求教,意在借徐陵重名,请其将诗集刊刻传播。徐陵却竟将魏收诗集投入江中。旁人问其故,徐陵答道:“吾为魏公藏拙。”意为魏收诗不佳,一旦传布,适足自形其拙劣。“藏拙”即隐藏短处,不以示人。后人常用为自谦之辞。唐罗隐《自贻》:“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典见《隋唐嘉话》)
7.郑家诗婢: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以笺注儒家经典著名,如历代作为正统的《诗经》读本“毛诗郑笺”,即是他的解经之作。他家中的奴婢也耳濡目染,知书识礼。郑玄曾使唤一婢,因不称意,准备责打。后者刚要申辩,郑玄大怒,命人将她推倒在泥地中。另有一婢见之,问道:“胡为乎泥中?”(《诗?鄘风?式微》中句)该婢答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诗?郑风?柏舟》中句)两婢的一问一答,都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后因以“郑家诗婢”形容一门风雅,婢仆知书。(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8.酒脯祭诗:中唐诗人贾岛,一生仕途失意,穷愁潦倒。其为诗以苦吟闻名,致力于锤炼而归于“平淡”,盖意在矫正当时浮艳的诗风。贾岛对平生所作异常珍惜,每年除夕,必将一年所作诗,置于几案之上,以酒肉为祭,焚香再拜,口中念词祝祷。祭毕痛饮,长歌而度岁。宋代诗人戴复古《壬寅除夜》诗有句云:“社陵分岁了,贾岛祭诗忙。”(典见《云仙杂记》引《金门岁节》、《唐才子传》)
9.光风霁月:宋代理学大儒周敦颐品行高洁,为世人所称道。黄庭坚《濂溪诗序》中说:“春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以天朗气清时的煦风与雨过天晴后的明月比喻他的品格气度。亦有用以比喻政治清明或太平盛世。如《宣和遗事?元集》:“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典见《豫章集》)
10.止(只)谈风月:南朝梁时,徐勉官至左仆射中书令,为梁武帝掌书记,参与朝章仪制及中枢机要的议策,又善属文,著述极丰。他曾与人夜集,有虞某者亦参与其间,谈话中,虞某以谋官事相求,徐勉立即收敛笑容,正色说:“今夕止(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当时人都佩服他的清正无私。“止谈风月”意即只宜谈自然风光及无关紧要之事。后来用作制止别人谈当时不宜议论的话题的词语。(典见《梁书?徐勉传》)
11.金谷酒数:晋代石崇,拥资巨万,富埒王侯。在洛阳西北郊外金谷涧中筑园,与达官贵戚游乐于其中,以豪侈相尚。金谷夜宴之时,往往赋诗述怀,凡不能诗者,按例罚酒三斗。后便以“金谷酒数”作为宴席上罚酒三杯的代称。李白《春夜宴从北桃李园序》中,有“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语,即本于此。(典见《世说新语》)
12.《汉书》下酒:宋代诗人苏舜钦嗜酒,寄居岳丈杜衍家,夜读时每需饮一斗,亦不需下酒菜肴。杜衍遣人暗中伺察,当晚苏舜钦读《汉书》,读至张良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时,拍案叹惜道:“惜哉,此击之不中也!”言讫,满饮一大杯。继读至张良投奔刘邦,言“此天以臣授陛下”一节时,舜钦又拍案叹道:“噫,君臣相遇,何其难也!”说罢,又满饮一大杯。杜衍闻后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后因以“《汉书》下酒”喻文人豪爽及倾心读书之佳语。清孔尚任《桃花扇?借戏》“且把抄书赐教,权当《汉书》下酒吧”即用此典。(典见《中吴纪闻》)
13.人日鸟:南唐王建封,粗鄙无文,而喜附庸风雅。其族子自他人处得《动植疏》一篇,文中讲述经营花草鸟之事。王建封见而喜之,请人抄录一份。文中有涉及养鸽一段文字,因抄手誊写错误,将“鸽”字分拆成三,讹作“人”、“日”、“ 鸟”。王建封不辨正误,以为“人日鸟”即鸽之称。古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后凡人日宴客时,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烧鸽一味,盖以人日食“人日鸟”,恰合节令时宜。时人引为笑谈。后因以“人日鸟”比喻无知无识而强作解人。(典见《清异录》)
14.曲高和寡:战国末,宋玉为楚襄王文学侍臣,为人毁谤。楚襄王问道:“先生难道有行为不检点之处吗?何以旁人颇多议论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国都唱歌,开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应和者数千人;再唱高深一点的《阳阿》、《薤露》,都城中应和者数百人;到唱更高深的《阳春》、《白雪》时,都城中应和者不过数十人;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时,都城中应和者仅数人而已。所以曲越高和者越少。”后世因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行、作品高超,知音难得或难以企及。如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而“阳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称。(典见宋玉《对楚王问》)
15.嘲风咏月:“嘲风咏月”指专写风花雪月、内容贫乏之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氏《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亦有句云:“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主张诗文重视现实,为时而作,对“嘲风咏月”之作持贬斥之意。南唐后主李煜为宋降臣后,供职翰苑。宋太宗一日去翰苑,见南唐的旧臣在上而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说:“不能修霸业,但嘲风咏月,今日宜矣。”此时指不修德业,专务文词消遣而误大事,含意虽同,而贬斥益甚。(典见《白氏长庆集》、《类说》引《见闻录》)
16.斗酒学士: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招,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典见《东皋子集?序》《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17.名下无虚士:隋文帝开皇四年冬,杨坚派著名诗人薛道衡出使陈朝。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达陈朝首都建业(今南京市)时,已是次年的正月。正月七日为人日,陈朝大臣设盛宴相待。席间,薛道衡应主人之邀,以“人日”为题作诗,开口吟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闻此二句,大臣中有人窃窃私议,嫌其诗意浅拙无文。薛道衡续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表达诗人当时身份、感情和时令,委曲尽致,巧而不纤,实为佳作,满座为之折,纷纷惊叹:“名下固无虚士!”意即“名不虚传”,后常以此语喻才学能副其名声者。(典见《隋唐嘉话》)
18.六马仰秣:古代传说:孟子游说齐宣王,齐宣王不悦,孟子就教于淳于髡,淳于髡认为孟子的言辞没有吸引力,不能打动宣王。因谓:古时瓠巴操瑟,水底游鱼纷纷游至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正在吃草的马匹也停止进食,仰头欣赏。动物尚且为美妙的乐声所吸引,何况君王?后因以“六马仰秣'(也有作“匹马”者,秣,马食的草料,此处作动词,食草料;仰秣,意指不食草料而仰头倾听)喻音乐的美妙动人。(典见《韩诗外传》、《淮南子》、《荀子》)
19.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遥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亦指乐曲绝妙。如董解元《西厢记》有“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句。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小说一篇。(典见《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
20.藜杖吹火:西汉末著名学者刘向,当时称硕儒。校宫延藏书于天禄阁,专精覃思,废寝忘食。一日夜间,忽见一黄衣老人,以藜茎杖直扣阁门而入。见刘向暗中独坐,专心诵书,乃以口吹杖端。一时,杖端火烂然,光耀人眼。老人因用杖头火照刘向,对向演述不见于文字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以前之事,并口授以《洪范》五行之文。刘向当即撕下衣带一一记之。老拂晓方离去,问其姓名,则曰:我是太乙之精,闻金卯之姓(刘也),有博学者,下而观之焉。后因以藜杖吹火喻专心学问乃得神助。明何景明诗“但求藜杖火,不羡夜明珠”,即用此典。(典见《拾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