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以这样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长篇儿童小说
可以这样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长篇儿童小说
——对《秘密花园》的读书指导
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的确,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依靠学校教育、环境影响、家庭熏陶等诸多因素外,还必须从阅读中吸纳精神营养。然而,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却未能很好地介入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许是至今还未有一套规则来考量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绩效吧。有觉悟的语文教师做得好一些,观念滞后的语文教师甚至认为读“闲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可以这样说,还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些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却依然喜爱读图而排斥阅读文字。一些孩子虽然喜爱读书,却在鱼目混珠的书海中迷失了方向;还有些孩子虽然读了不少书,却因为读书方法不当而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责无旁贷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质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阅读水准,对读物可读性的要求也较高,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情节较为曲折复杂的长篇儿童小说入手。
我为学生首选的长篇读物是英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其森·伯内特所著的儿童经典名著——《秘密花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
一、拟定目标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首先自己要认真通读读物,以便与学生产生阅读共鸣。其次教师要根据读物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阅读目标,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指导。我拟定的阅读目标为:
1.通过对《秘密花园》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成长进行思考,懂得人的态度决定着人的生活,从而决定着人的命运。生活可以无比美好,也可以非常悲惨,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
2.让学生在跌宕起伏、颇有悬念的故事情节中,享受到读书的奇妙,培养起读书的兴趣。3.通过老师的指导、同伴的交流,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
4.初步学习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品赏小说的语言,感知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积累语言材料。
二、推介激趣
一个人对一部文学作品感兴趣,有时是因为喜欢、崇拜作品的作者而去读他写的书,有时是听说了作品的故事觉得有意思而去读这本书,有时甚至是先对作品的题目感兴趣,继而萌发了读这本书的欲望。所以在阅读之前,教师对作品作必要的介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介绍作家 十九世纪英国有个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叫弗朗西丝·霍其森·伯内特。她家境贫寒18岁就在杂志上发表故事,贴补家用。28岁出版了《劳瑞家的那闺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不过让这位英国女作家闻名于世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少爷方特罗伊》《秘密花园》,尤其是《秘密花园》,被公认为无年龄界限的文学名著。
(2)简介小说 一个名叫玛丽的任性刁蛮的小女孩,父母得了瘟疫去世,只好投奔她的姑父。在姑父的庄园中她发现了一座被闭锁的神秘的花园,后来她和她的小女佣、女佣的家人、孱弱乖戾的表兄柯林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任性刁蛮的玛丽和孱弱乖戾的柯林都改变了自己,成为了健康阳光的少年。
三、设问导读
《秘密花园》属长篇小说,鉴于班中部分学生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耐心与细心,杜绝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为了在较长的阅读周期内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粗略的监控,我根据读物的内容设计下列问题进行导读:
(1)玛丽原本生活在印度,后来她为什么会来到米塞尔斯怀特?(2)后来谁接纳了玛丽?他爱玛丽吗?举一细节说明。(3)玛丽的健康心智之门是被谁开启的?(4)秘密花园是被谁闭锁的?他为什么要关闭它?(5)玛丽是怎样进入秘密花园的?(6)玛丽是怎样见到庄园的小主人的?(7)玛丽最喜欢谁?
(8)迪肯有几位动物朋友?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9)玛丽和她的小伙伴在秘密花园中干什么?(10)玛丽和柯林有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导读问题不难,只要在阅读中稍稍留意便可以找到答案。导读提问切忌难,因为问题一难容易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四、品析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给予小说以生命的活力,构成了小说的灵魂。读者正是在静静的阅读中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碰撞,得到了人生的启迪。《秘密花园》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惟妙惟肖,个性刻画细腻鲜明,有必要引导学生解读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走进他们的内心,从中借鉴到做人的道理。
(1)读书摘记:摘录书中五个不同人物的外貌描写。
(2)读书交流: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你为什么对他(她)感兴趣?讲一个发生在他(她)身上的小故事。
五、积累语言
小学生读课外书,往往只对书中的情节感兴趣,对书中精彩的语言却很少在意。《秘密花园》的故事情节曲曲折折,充满悬念,教师假若不作引导,学生很容易一味追求故事的情节而忽略了小说的语言。然而,此小说的语言特别优美生动,文学性很强。作者细腻的描写中大量地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许多片段堪称唯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这本书是一座小型的语言宝库,学生可以尽情地吸纳、贮存语言。
(1)读书摘记:摘记二十句比喻句、十句拟人句。(2)赏析佳句:挑选其中你最喜爱的三句进行点评。(3)情境作画:选择最让你陶醉的景色描写,细细品读,然后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说明:将文字幻化成图画,其实就是消化吸纳文字的过程)
六、感悟道理
儿童的精神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适合年龄发展的优秀作品,然而,读书假如只是陶醉于故事情节之中,不作思考,就很难汲取到丰富的精神学养。教师应指点着学生去思考蕴涵在曲折离奇的故事中的有关友情、责任、信念、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人生的重要课题,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养料润泽孩子的心田。
写读后感:精读最受启发的某一章节或片段,写读后感。开读书会:交流读书感悟。
经过这样一套读书流程,学生既通读了小说,享受到了阅读的愉悦,又对小说进行了反刍,作了深入的思考,得到了精神的洗礼,还积累了语言,学到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学情着重指导学生进行1——2部长篇儿童小说的阅读,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在教师指导下学到的读书方法、思维方式迁移到自由阅读中去,这将让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
语文组郭锦文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名著则是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选的篇目。但学生不愿读名著,一方面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迫于升学的压力,被很多作业压着,没有时间来阅读长篇名著。为了扭转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选择名著的片断,引导学生一起欣赏,对于这些片断的美妙之处,教师要充分的给予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片断的好处,然后会想到找到这些书来阅读,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比较集中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2、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课文联系紧密的内容。
鲁迅作品多,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顺便介绍《朝花夕拾》,里面还有什么内容,可以借来看一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前了解鲁迅的其它作品,了解九年级将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自一举两得。
3、长篇故事,不妨演绎一下精彩的故事情节,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达出走后又如何,他怎么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只要选择其中一个片段绘声绘色地讲,相信学生兴趣是会被调动起来的。那么他们去阅读《水浒传》原著的兴趣就会大大的提升,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4、利用电视传媒的效果。
利用媒体阅读名著也渐成时尚。如近期安微卫视频道推出的“《水浒传》”就为“引”读名著提供了契机:让学生在看电视的同时,要求他们去阅读原著,比较两种作品的区别,这样,学生们会饶有兴趣地读《水浒传》。
如正播放学生爱看的《聊斋》鬼故事,告诉学生,书上写的有比这更精彩的,除了学过的《山市》《狼》,还有《婴宁》《小翠》等,更有趣,看的同时,还可以学点文言文。也了解作者本人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5、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阅读长篇名著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都在课堂完成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周六、周日等较长时间的就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养成习惯,才能完成阅读任务,我的做法是,写读后感,每一位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不规定必须读多少,写在自己的周记本上,填写自己阅读了几页,然后阅读课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效果较好。
6、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名著阅读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内阅读的不满足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第6册《出师表》课文时,要有意识地介绍《三国演义》中相关故事,让学生渐渐感到文中讲的故事很精彩,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趁热打铁,向学生提供整本书,让学生阅读,从而使学生达到阅读整部名著的目的。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受益无穷。以上几种做法,是我在指导阅读长篇名著中的几点体会。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
每一个初中学语文教师都明白,必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面对大部头作品,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并且现行教育体制也使名著阅读重视阅读的目的被局限于提高教学质量,课外阅读仅以课内阅读的补充这一面目出现,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面对如此种种,教师只能转变观念,身体力行,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
1、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了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新课标》建议初中学生阅读的《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
2、阅读方法指导十分必要。它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对于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谈心得体会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能大大提高效率,收益自然也大。
3、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习在于积累,写作更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因此读书要做笔记,否则收获甚微。基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提出要求,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制订。第一阶段是初一年级,关键在积累、交流,读后感的写作以概括作品内容,摘抄名篇名段名句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阶段是初二年级,读后感的写作要联系生活,有感而发,指导学生要强调读书与生活的关系,最好是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第三阶段是初三年级,提高鉴赏,对比鉴赏,这对初中生来说要求过高,有能力的学生可由写读书笔记发展为写小论文。
第四篇: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
高鹏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谈谈如何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激发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是开发课外阅读的原动力。再好的课外书,如果阅读的人对它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阅读,更不可能受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利于顺利开展课外阅读。
1、名人名言激励法。
老师可以经常向学生讲讲高尔基、鲁迅、老舍、朱自清、冰心等中外名人名家热爱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故事,并把他们有关读书的名言张贴在教室里。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使教室营造出一种爱好读书的良好氛围。
2、优秀读物引导法。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如寓言故事、中外世界名著、名人故事等,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
3、活动促进法。
组织比赛和评比。可以在阅读课上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读书摘记展览会”、“群英荟萃——故事大王讲故事”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二、指导学生选择好读物。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量要大,文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交给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1、掌握一般读书程序。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
2、认真实施读书要求。
一为眼到、心到、手到;二为不懂就问,善于思考;三为要与“说话”、“作文”紧密结合;四为持之以恒。“受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不仅能为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法打下扎实基础,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要做好阅读积累,就要做好读书笔记。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或振聋发聩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读后的感想„„都可以记到读书笔记上。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感到困难的是缺乏阅读时间和阅读书籍,为此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1)在能力范围内切实有效的为学生减负。
为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问题,我把教学任务力求在课内完成,作业要精选,也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充分利用图书馆
为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
(3)建立班内“互助”图书角。建立班内“互助”图书角,由学生自愿结合起来分别购买不同的图书,互相传阅。还有就是把学生个人零散的图书集中起来,供班级集体轮流阅读。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图书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的品德。
总之,要想有渊博的知识,就要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五篇:小学高年级作文指导
浅谈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习作
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是低、中年级作文教学的发展和延伸,高年级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点是篇的训练。高年级作文训练,要求:使学生能写简短的记叙文,能记简单的读书笔记、会议记录,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要求自己能够适当地修改。
第一.要明确作文训练的重点“有中心”的训练,是篇的训练的主要标志,因而也是高年纪的作文训练的重点所在。
中心思想的训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艰巨任务,对于中心思想的训练不能简单化的理解,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训练就能达到要求,要把他作为把它作为训练重点,有计划的、扎扎实实地加以训练,认真剖析一下,中心思想的训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训练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中心思想来自对事物的认识。平时在观察生活和大量阅读中,勤于思考,就会常常有些新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加以归纳分析,就会形成一些想法,把这些想法写在文章里,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对事物有独立见解,是中心思想训练的关键所在,还要对阅读教学加以重视。
二是训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不管是学生自己拟题的文章还是老师的命题作文,在动笔之前都要认真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意思,努力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要使别人读了要感到有新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意”的训练。进行“立意”训练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在阅读中,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是怎样立意的,从中受到启发;一条是在写作文中,每次作文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立意”,有的认识比较深,有的停留在表面,有的写出了新意,有的写得空乏,一般化。老师就可以从中选取比较典型的引导大家分析比较。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路上》,有的写上学的路上,有的写放学路上,有的写春游路上„„,都写出了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讲评的时候,老师从中间挑出三篇都是写个体户的,三篇都是写车与车或车与人相撞的作文,让大家讨论。三篇写个体户的作文,一篇是写的卖冰糖葫芦的一次充好,一篇是写小贩不讲卫生,还有一篇是写卖文具的个体户方便了群众,服务态度也好,但是价钱太贵。这样学生就体会到,原来确定文章的中心,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批评,还可以是既表扬又批评。三篇写相撞之后发生争吵的作文,两篇写相撞之后争吵,还有一篇写相撞之后,一个小伙子态度很凶,后来在大家的批评下感到惭愧,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说明转变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很重要。通过这三篇作文的评论,学生体会到,光是就事论事的写争吵没有什么意思,应该写出一写对人启发的意思来。学生从分析同伴的作文受到启发,感到很亲切,印象比较深,对他们今后写作文如何确定中心有一定的帮助。
三是训练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表达中心而存在的。要训练学生能够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从大量生活积累中提取有用的材料,并能够对这些提取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裁,确定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哪些该祥,哪些该略。例如:有个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学生写了篇作文《幸亏遇到了他》,写得很感人。有很多同学听了他的文章,都感动得流泪了。这篇文章主要选用了这样一个材料:(1)自己由于腿残废了,很苦恼,很悲观;(2看到了一个双腿残废的中学生----王强,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了冠军;(3)在王强家里看到了许多的奖状,王强说:“我们的腿残废了,要有志气”;(4)从那以后的变化。通过分析这篇文章之后,小作者又谈了他在确定文章的中心之后是怎样选材的,他具体介绍了他曾经想到了哪些材料,有些材料如王强的家庭情况,他的腿是怎样残废的等,和这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就删去不用,最后就决定用以上四个方面的材料,这样能集中反映王强对自己的影响,反映自己在王强的影响下的变化。听了他的介绍,同学们就可以从这篇补角好的作文的选材过程中,具体体会到应该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四是训练要根据中心思想对材料进行组织和排列。中心思想的表达是通过文章的具体材料逐步透露出来的,通常把中心思想的逐步透露称之为文章的“思路”。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这条思路了来安排材料的次序。哪个先说,哪个其次,哪个最后,使每个材料都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中找到最适合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中心思想进行安排材料的能力。
第二、命题作文首先要打开思路。
命题作文是高年级作文训练常用的一种方式。采取命题作文这种方式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有表达的愿望,把思绪集中到一个某一个方面来。在生活和阅读中会有许多感受,但这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你自己一时是想不起来的,也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也可能会出现头绪很多,然后不知写什么好。老师的提示可以使你勾起对已有的感受的回忆,这样对抓住表达的重点也有所帮助。二是便于老师加以指导和讲评。但命题作文也存在着矛盾,这就是,题目是由老师出的却要学生去完成,命题者出的题目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时不容易完全取得一致;再加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兴趣爱好,见闻的感受各不相同,一个题目要符合学生的表达愿望就更不容易了,弄得不好,命题作文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表达。所以,我们对命题作文这种方式要有比较辨证的认识,要看到它的利与弊,扬长避短,发挥命题作文的作用。这样,老师在进行命题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写,或者按老师出的题目自己换一个题目来写。但是,无论是出一个题目,还是出几个题目,写作的时候都要切合生活的实际。
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我想对你说》。下面加了两个说明:
1、对谁说,由自己定;
2、要写真实的事,要说心里话。可以由自己的实际出发,文章的内容和自拟的题目各式各样,许多孩子写的是《老师,我想对你说》,《妈
妈,我想对你说》,《爸爸,我想对你说》,《爷爷,我想对你说》,《奶奶,我想对你说》,这类写给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占了较大的比例。还有的孩子写《营业员阿姨,我想对你说》,亲爱的母校,我想对你说》,《祖国,我想对你说》,《宇航员叔叔,我想对你说》,这类题目涉及到面更广,但谁也没走题。而且这个题目强调要说心里话。所以孩子们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其中,有个孩子的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妈妈,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您一定会生气。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把心里话对您说一说。”可见,作文题目出得宽一些,出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就能促使他们更好的表达。
学生在写作之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个指导可以使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只要思路一打开,他们自己就会去选择作文内容,就用不着老师替他们想得周周到到地喂给他们,还不会束缚学生的手脚。
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忆和联想。由于儿童对事物不善于细致具体地去观察分析,本来比较具体生动的内容,他们有可能三言两语就写完了,要使他们头脑中再现曾经经历过的情景和场面。
比如说写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件心爱的礼物〉。这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回忆的题目。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别人看来,这是一普普通通的布娃娃,可是在我眼里却是非常珍贵的。那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姐姐又全托,只有布娃娃伴着我。每当姐姐一回来,我就要和姐姐玩“过家家”的游戏。姐姐当“妈妈”,我呢?当然是“医生”,而布娃娃小华却是主角了。小华华生病了,“妈妈”抱着小华华到医院看病。我先当挂号的,给小华华的“妈妈”一个号头说:“去小儿科看病。”然后,我又当了小儿科的大夫,拿起玩具听诊器,听听小华华的胸部,摸摸他的肚子,又给他试表,然后对小华华的“妈妈”说:“需要化验。”我又当了化验室的阿姨,用针在小华华的手上轻轻一扎,抽了一点血,小华华没有哭也没有闹。我伸出大拇指,夸奖道:“小华华真棒!是个勇敢的小姑娘。”当小华华的“妈妈”抱着小华华,拿着化验单回到小儿科时,我又成了小儿科的大夫,我给小华华开了一瓶“糖浆”,一盒“青霉素”,说:“小华华发
烧,要多喝开水。糖浆每天喝三次,每次喝一勺,青霉素上午打一针。”接着,我又成了打针的护士阿姨。我先用药棉蘸上水,抹在小华华的屁股上,又用玩具针管在小华华的屁股上打了一针。这时,小华华可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其实是姐姐按了小华华的胸口发出的响声。“妈妈”不停地哄着她:“好孩子,不哭,妈妈给你买糖吃。”我大声说:“不打针,怎么能好呢?”当我收回针管时,小华华不哭了,我亲了亲它的小脸蛋,说:“快跟妈妈回家吧!”小华华的“妈妈”说:“谢谢大夫”》我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约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如果没有这段文字,这件礼物也就谈不上什么心爱的了。布娃娃小华华去医院看病,从挂号到打完针出院,那样具体、逼真,要不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过认真观察和真切体会,是写不出来的。这篇文章,不过是把自己的真实回忆,放到布娃娃身上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和场面罢了。
由此可见,即便是回忆,也必须是印象最深、观察细致、感受最真的,才能构成作文的好材料。这样的材料怎样才能引起回忆和开拓呢?要靠联想和想象。把自己进医院看病的经历跟布娃娃看病的“过家家”联系起来,这是联想。把布娃娃设想为跟自己小时候的儿童,这是想象。不管是想象还是联想,都必须有事实为凭借。这些事实要靠日常的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真切体会。要从这点写到那点,从这方面写到那方面,从现象分析到本质,从现在想到将来。其实这个阅读多半就是这样训练的。它既可以充实作文的内容,又可以发展儿童的思维,打开思路,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