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浅谈贾平凹作品中的民俗美
(2010-07-08 11:30:24)
摘 要:对秦地民俗的深入展示和关注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他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因此他对这块黄土地有着一种深沉的爱,并致力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地方民俗,而且力争表露的淋漓尽致。他挥舞自己的笔,耕耘在这块古老的沃土之上,任劳任怨而不辍地对秦地的风情民俗进行深入的描绘和展示,所以他是秦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崇拜者和宣扬者。
关键词:贾平凹
文学创作 秦地民俗
民俗,也称风俗,常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具有时代相传的流传性。中国民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我们三秦大地(陕西),是最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地区之一,恰恰贾平凹就是成长于这片土地上,因而他的身上洋溢着浓浓的三秦之风。
贾平凹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家乡的特色民情作为主题,深入地刻画着时代巨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形态、个人命运的变迁。贾平凹把民情风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关怀对象,通过民俗去构建自己的文学殿堂,去表现自己艺术追求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贾平凹以文学去描绘“黄土地”的风土人情,开掘“民俗”这座文化的宝库。正是由于这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民俗的关怀。
(一)贾平凹的著作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反映现实底层人民的生活,更是举不胜举。我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发现,民俗民情的描写在他的各类作品中比比皆是。在这里,我就着重于从口头语言民俗、节日及民间信仰等民俗和物质民俗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这也是我最熟悉的,因为这也是我的生活习惯。
一、口头语言民俗
(1)叙事民俗
在《月迹》和《对月》中,叙述了月亮的神话故事,分别是嫦娥、玉兔的故事和吴刚砍伐桂树的故事,这是汉民族流传极为广泛的神话故事。
奈何桥的传说:“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阴间了么,奈何桥足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出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秦腔》)这是二婶对夏风说的关于奈何桥的传说,虽然迷信味浓,却广为流传。
(2)俗语民俗
“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秦腔》),“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浮躁》)等等。
在《秦腔》中,引生谈自己的理想:“等咱有了钱,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么,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这可是我们过去陕西人常用的表达理想的语句。
还有就是陕西人打招呼常用“你吃了么”(现在社会发展,有所改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节日及民间等民俗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神上的需求,像社火、耍狮子、划酒令、“老虎杠子鸡”、麻将这些是各地农村中常见的,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游戏,如河滩上的“狗撵兔”(《废都》),用纸牌玩的“飘三张”等。
丧葬礼仪是一个人所能享受的最后的礼仪了。人死后,首先对死者进行清洗装扮,更衣讲究穿七件,传说阴间“行单不行双”(《秦腔》)),然后就要设灵床、灵堂了,并派人报丧给亲属朋友,知会日期。一般就要请龟兹班来唱秦腔,接受亲属的致哀、上香奠酒等,入殓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入棺时,要放柏朵和草木灰包,起灵至坟头时棺材不能着土(一般用凳子支在下面),然后下葬,埋土,孝子烧纸插孝棍。最后就是“过七”了,共七“七”,过完“七”就是守孝了,三年结束。丧葬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大量出现。
在陕西,流传的戏曲种类并不多,贾平凹重点提到了两种:一种是秦腔,一种是目连戏。秦腔在多部作品中出现,《秦腔》、《关中论》是集合最多的,作为民众口头传承的戏曲种类,这是全陕西人的最爱。
三、物质民俗
陕西各地的建筑样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关中“黄土版筑,墙高沿宽”的房子(《关中论》);陕北要么窑洞(《陈炉》、《黄土高原》),要么就一个“放大的火柴匣子”(《走三边》);陕南典型的是厦房,这都是人们居住的建筑。这些就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建筑物了。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贾平凹描写的广大农村不富裕的农民朋友,贾平凹作品的集合,也是陕西饮食、美食的集合。陕西的第一美食—羊肉泡馍,这是陕西一路畅通的美食。陕北人爱吃(《走三边》),关中人爱吃(《关中论》),陕南人也爱吃(《秦腔》),陕西人吃饭不能没有辣子油,吃啥饭都要辣子汪,吃完饭之后都是满嘴的红油(《秦腔》小说)。当然还有一个馍、两根葱或辣子填饱肚子的饮食习惯(《秦腔》、《白夜》)。仅在面条一类,贾平凹就展示的淋漓尽致,《秦腔》(小说)中的捞面、酸汤面、浆水面,《土门》中的糁糊汤面,《高老庄》中的鸡蛋挂面,《走三边》的荞面拉面、豆片丢面,《关中论》中的渭南乒乓面、长安粘(音rán)面、岐山吊面、兴平涎水面、武功扯面、三原
„„
(二)通过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我们看到贾平凹大多关注的是农村的民俗。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虽然现在许多民俗消失了、变化了,但贾平凹依然能够耐心的描摹出来,展示给我们读者一幅庞大的民俗画卷。这也就是他的成就之处。
西北,特别是陕西一带有着浓郁的民俗民情民风,这一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在这里有很深的积淀。八百里秦川黄土地,是中国传统文化“遗留”外化为民俗习惯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有着我们古老民族生活习性的最集中展露。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三千万人民吼秦腔/捞一碗粘(rán)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展现了陕西最传统的民俗,这也是陕西最典型的民俗风情。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人的命运、性格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而对民俗的关注;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社会风俗,所以描写人们的生活就必须对民俗进行描摹和展示,一篇篇描绘历史上散落的渗透着民间民情民俗的鲜活作品,才能给我们直观而深刻的感受。一部作品能够使读者有深刻的体验感和高度的接受感,必须要是我们身边的点滴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情感,与作品更能近距离的接触与融合。而且读者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了解一个地区、民族传统的文化内容,并了解这些地区人们的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情境。
贾平凹探寻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与民间艺术相互渗透的现象,感悟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中蕴涵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意识。他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民间民俗的表现来实践自己的文学理论,对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秦地(陕西)民俗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陕西人淳朴、善良、忠厚、直爽的性格,同时也蕴涵着保守、固执的性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但却无不充满着对秦地及其人民的深厚的热爱。这也正是他创作的内因和动力,作为陕籍作家,他肯定希望把自己热爱的这块土地展示给读者和更多的人,使人们认识这个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的地区。
文学要写人情、人性,探索个性的实质和人物性格的命运,就不可能离开风土人情去写。要面对生活就离不开民俗,所以民俗与文学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通过民俗来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心理,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某地的民俗,两者互相补充,相互融合。而贾平凹及其作品正是这种观点的深刻体现。
贾平凹对民俗的浓涂重彩,是率真的,是直奔主旨的。我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丰富的民俗内容,正如前面所写到的,各类民俗事项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些正是秦地民俗的真实反映,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创作。
在中国,文学作品对民俗的关注源远流长,对民俗内涵的描摹与开掘是贾平凹探讨民族文化与心态、表现创作的“民族的味”的一种尝试。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有着几千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由此孕育出的民俗,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民族风俗积淀折射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与文化心态。
(三)贾平凹擅长于通过关中方言的运用再现陕西的民风民俗,作为一个平民作家,其民俗作品的创作,弥补了许多城市作家的遗憾,贾平凹的民俗文学创作,对文化的关怀,是如此的深切。
贾平凹的创作中,几乎把陕西的民俗文化一网打尽。他挥起自己的笔,在陕西广阔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从圪圪梁梁到沟沟坎坎;从小小镇街,到深山平原,各种民风民俗他全不放过。贾平凹对陕西风情民俗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其奔向田野、借鉴和创化民俗事料的态度是务实的和积极的。其不遗余力地宣传陕西,展现陕西多色民俗文化的辉煌创作实绩,如同一座大山,一座经历历史沉潜而积淀凸现的丰碑,带给陕西人和当代文学无限的惊喜。
每次我读完贾平凹的作品,总感觉好像是我写的呢?为什么有这一种感觉呢?这是因为他写出了我生活地的真实民俗民情民风,正是有了他对陕西“黄土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我们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作为一个陕西人,更能够体会到其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更能体会到他创造艺术的生活性。他是文坛中民俗家的代表,是我们陕西人心目中的艺术家,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民间文学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2]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贾平凹.关中论[M].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二部)[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6] 孙见喜.鬼才贾平凹(第一部)[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第二篇: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其写作风格和写作素材均以陕西地方特色为主。
贾平凹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今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在当代作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长篇小说有:《秦腔》、《油月亮》、《商州》、《浮躁》、《妊娠》、《逛山》、《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病相报告》、《高兴》、《情劫》、《古炉》、《带灯》、《泉》、《太阳路》等,其中最数《秦腔》著名。贾平凹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有:《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本》、《天狗》、《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故里》、《匪事》、《酒》、《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贾平凹自选集》、《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地平线》等,其中《天狗》值得反复细读。
贾平凹的散文类著作有:《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饺子馆》、《走虫》、《月迹》、《走山东》、《说话》等。
贾平凹除了上述作品外,还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值得细细品味,如《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等,以上基本就是贾平凹先生一生所著。
第三篇:贾平凹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
中短篇小说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
《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
本》《天狗》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故《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里》《匪事》《酒》 《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
记》《贾平凹自选集》 《古炉》《带灯》《泉》《太阳路》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
选集》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水深流》 《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 《走山东》《说话》
《访兰》
《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
篇小说集》《地平线》
《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
第四篇: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
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极花》《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中短篇小说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贾平凹自选集》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2015年,凭借《老生》入选2014年新浪十大好书之首。[1]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第五篇: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着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