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舍己救人的事例
关于舍己救人的事例
1.欧阳海,1940年生,湖南桂阳县人。1959年3月应征入伍。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前,在农村任记工员、会计,他热心助人,经常帮助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干活,并用自己的粮食救济本村困难户。入伍后,工作积极,训练刻苦,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人称“小老虎”。曾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一位老人。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树为标兵。1963年11月18日清晨,部队野营训练沿铁路行军,行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迎面急驶而来,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猛然受惊,窜上铁道,横立双轨之间。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战士们翻开欧阳海随身携带,现在已被鲜血染红了的小本子,只间封面上写着:即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我,我也仍然衷心的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必然胜利,一定会有更多更多觉醒了的人是为它战斗。
2.1998年6月20日,30岁的法国船长皮埃乐携着妻子克勒松,来到印度洋上风景如画的马斯科林群岛度假。第二天傍晚,他租了一条高速快艇,向一望无际的海洋驶去。
突然,他们的艇底被一个东西“咚”地撞了一下,站在船上的克勒松猝不及防,一下子摔入水中。水底闪现一道蓝光,借着亮光,皮埃尔看到了一条巨大的章鱼,正用力它那八条长长的腕将克勒松死死缠住。皮埃尔立即以最快的速度从大章鱼那里夺回了已经昏迷的克勒松。
克勒松渐渐苏醒了,可是伤口还在不断地出血。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迅速返回港口。正在这时,皮埃尔看见水面下又闪出一道橙色的光。他突然意识到,海底将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
“我们应该立即离开这儿。”想到这,他立即将快艇加速,在海上飞驰。可另一个念头又冲入他的脑海:“不,我不能走!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可是,他们租借的这条小艇上没有无线电通迅系统。皮埃尔看了看手表,根据他的经验,30分钟后就将有一艘豪华客轮经过此地。为了避免一场超级海难,他调转方向,又回到了出事地点。20分钟后船来了。皮埃尔站在小艇上,拿出手电筒,不停地打这样的灯语-“这里即将发生海啸,请立即改变航线。”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住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该死的船,快停下!快停下!”他一边打灯语,一边在声嘶力竭的呼喊。轮船仍然在行驶。皮埃尔几乎急得要发疯了:天哪,难道克勒松的血白流了?难道我们俩将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在这时,他突然发现灯光移近的速度明显减慢了,他知道轮船已经收到信号。
最多只有两分钟吧,皮埃尔的眼睛闪亮了:他看到这团灯光转了一个大弯。这时海底又闪过一道红光,皮埃尔伸手一摸海水,比刚才更热了!他确信,一场天崩地裂在须臾间就会发生。其实,他完全可以打这样一条灯语:请救救我们!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这一海域,海啸随时都会发生。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身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着:“亲爱的,原谅我„„”突然,他看到有一些彩色的光点从游船上升起,迅速向他飞来。他惊愕地睁大眼睛。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这条超级豪华游轮上有直升机!直升机很快飞到了他们的头上。机上放下绳梯,皮埃尔奋力抱起克勒松,在机组人员的帮助下,攀上了机舱。飞速升高的直升机刚刚离开水面30米,一道道巨大的波浪突然涌起。浪花溅在机身上,发出“哗哗”声响。
第二天上午,皮埃尔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急急要来一张报纸,仔细读着这样一条最新消息:昨天晚上11时57分,在圣但尼港东南约75海里处发生了海啸。所幸的是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谢天谢地,”皮埃尔自言自语,“克勒松,现在你可以安息了„„”
3.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中尉为了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从10多米高的桥上毫不犹豫地跃入冰冷的江水中营救,跳江女子获救,他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孟祥斌也应该是我们敬仰的侠客,他为了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从10多米高的桥上毫不犹豫地跃入冰冷的江水中营救,跳江女子获救,他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多数人不可能成为孟祥斌那样的英雄,网上的问卷提到,如果你遇到落水之人,你会救她吗?我自己感觉不会,不只是我不会游泳,还有就是我没有失去生命的勇气。我想多数人也是一样,只是很多人会违心地选择“会”,或许是为了面子。
我们自己做不了英雄,但我们还是希望出现更多的英雄和侠客,只是不要再以悲剧形式出现为好。我们自己能做到的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2007年8月15日10时30分,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的五曲边上,来自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的8岁男孩王逸斐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在溪边兴奋地玩耍着。
突然,小逸斐脚下一滑,一下落入7米深的溪水中。小逸斐的母亲李艳见状,本能地冲向水边想救孩子上岸,却在慌乱中一同滑入深水。由于近日连降暴雨,水流湍急,母子俩在急流中挣扎,情势危急。
惊闻呼救声,途经此地的福建公安边防总队武夷山边检站警官李小化立即纵身跳入水中,他先将王逸斐从水中奋力推到岸边,又返身抢救水中的李艳。他刚刚拉住李艳的身子,两人却突然被湍急的溪流冲到下游。
不谙水性的李艳拼命扑腾挣扎,水一下子没过头顶。李小化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用头和上肢全力将李艳托出水面,全力游向岸边。此时,当地导游郎爱英跳入水中协助李小化将李艳拖回岸边。然而,回到岸边的郎爱英发现,自己和李艳上了岸,李小化却被卷入激流,不见了踪影。经过近4个小时的仔细搜救,下午两点半,人们在溪底发现李小化的遗体。
李小化的遗体打捞上岸后,有一幕让人永生难忘:李小化双手前举,牺牲前一刻还保持着奋力救人的姿势,而他的脚上是还未脱去的袜子。
5.大约是在晚上天刚黑的时候,有一女子在一座桥上跳了下去,想要轻生。旁边有许多看热闹的人,还有几个民警在注视着快要被淹没了的年轻女子。在这些人中,竟没有一个人肯跳入水中去救她。这时,走来一个年轻的男子,他是南方人,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工作,他看见有许多人围在桥上,于是,他好奇地走过去,发现了快要淹没的女子,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终于把轻生女子救了上来。后来,当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为什么会救她,他没有太多的解释,只是微笑着说:“我不能看到别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我还要奉劝那些遇到困难就轻生的人,不要这们做,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6.1998年6月20日,30岁的法国船长皮埃乐携着妻子克勒松,来到印度洋上风景如画的马斯科林群岛度假。第二天傍晚,他租了一条高速快艇,向一望无际的海洋驶去。
突然,他们的艇底被一个东西“咚”地撞了一下,站在船上的克勒松猝不及防,一下子摔入水中。水底闪现一道蓝光,借着亮光,皮埃尔看到了一条巨大的章鱼,正用力它那八条长长的腕将克勒松死死缠住。皮埃尔立即以最快的速度从大章鱼那里夺回了已经昏迷的克勒松。
克勒松渐渐苏醒了,可是伤口还在不断地出血。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迅速返回港口。正在这时,皮埃尔看见水面下又闪出一道橙色的光。他突然意识到,海底将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
“我们应该立即离开这儿。”想到这,他立即将快艇加速,在海上飞驰。可另一个念头又冲入他的脑海:“不,我不能走!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可是,他们租借的这条小艇上没有无线电通迅系统。皮埃尔看了看手表,根据他的经验,30分钟后就将有一艘豪华客轮经过此地。为了避免一场超级海难,他调转方向,又回到了出事地点。20分钟后船来了。皮埃尔站在小艇上,拿出手电筒,不停地打这样的灯语-“这里即将发生海啸,请立即改变航线。”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住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该死的船,快停下!快停下!”他一边打灯语,一边在声嘶力竭的呼喊。轮船仍然在行驶。皮埃尔几乎急得要发疯了:天哪,难道克勒松的血白流了?难道我们俩将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在这时,他突然发现灯光移近的速度明显减慢了,他知道轮船已经收到信号。
最多只有两分钟吧,皮埃尔的眼睛闪亮了:他看到这团灯光转了一个大弯。这时海底又闪过一道红光,皮埃尔伸手一摸海水,比刚才更热了!他确信,一场天崩地裂在须臾间就会发生。其实,他完全可以打这样一条灯语:请救救我们!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这一海域,海啸随时都会发生。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身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着:“亲爱的,原谅我„„”突然,他看到有一些彩色的光点从游船上升起,迅速向他飞来。他惊愕地睁大眼睛。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这条超级豪华游轮上有直升机!直升机很快飞到了他们的头上。机上放下绳梯,皮埃尔奋力抱起克勒松,在机组人员的帮助下,攀上了机舱。飞速升高的直升机刚刚离开水面30米,一道道巨大的波浪突然涌起。浪花溅在机身上,发出“哗哗”声响。
第二天上午,皮埃尔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急急要来一张报纸,仔细读着这样一条最新消息:昨天晚上11时57分,在圣但尼港东南约75海里处发生了海啸。所幸的是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谢天谢地,”皮埃尔自言自语,“克勒松,现在你可以安息了„„”
第二篇:舍己救人师德高尚专题
舍己救人师德高尚
2013年5月17日晚,周巷教育中心校王政威老师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在自家门口的马路上散步,被突如其来电瓶车从后身撞倒在地,他本能地用手一摸腿脚,发现有黏糊糊的血液,知道自己受伤了。就在这时突然发现自己身后倒在地上电瓶车旁边躺着一个中年女人在低声呻吟,简单问了几句,王老师不顾个人安危,掏出手机请熟人的小车赶快来救人,车子很快到了,立即把受伤的女子送到人民医院急救。该女子骑车摔下时,脾破裂出血,由于送院抢救即时才保住了性命。
第二天受伤女子的家人、亲朋向王老师千恩万谢:“好老师,救命恩人啊,你不但不怪罪撞你的人,还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她人,真不愧是人民的好老师!”。王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在社会上传开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为周巷教师在人民心目树立起“舍己救人,师德高尚”的光辉形象!
第三篇:大学生要不要舍己救人
大学生要不要舍己救人
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物流管理班吕丽丽201051980
反方:大学生不要“舍己”救人
正文:
大学生不要舍己救人。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若非要一命抵一命去就人的话值得吗,若你救活她人的几率只有60%却要100%的付出大学生的生命,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值得么。如果非要一命救一命的话没有意义难道大学生的命不值钱?救人救人什么是救人?在保证自己能救自己的情况下能救人才算是成功的如果你能舍弃生命去救人的话不如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世界上有多少小孩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么不帮助他们呢?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啊怎么不去努力干一个大事业然后帮助他们所以一命换一命的做法不值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命是父母给的,哪个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事!父母为了你受了这么多苦,操劳了这么多年,盼的就是你能平平安安的生活,生命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也是你的父母的,如若你就这样走了,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他们要怎样的生活,要怎样面对没有你的生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难道你想让你的父母也尝试一下么。
大家都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产生的贡献,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投入,还有国家的巨大投入,若干年的教育投入就这么打水漂了,这怎么能说是值得?请看那些提倡大学生舍己救人的是怎么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学生救小学生,老人救大学生,他们用手拉手搭起挽救生命的链条,仿佛是生命的接力.然而他们不会说小学生牺牲救大学生,大学生牺牲救老人.所以无论何种大义都是要讲条件的.如果这种牺牲有利于社会,国家,就应该提倡,否则是没有提倡的价值的.大学生救人当然不会有时间仔细来思考是这个人的生命价值大还是自己的大,那么他就不应该付出生命的代价.说个案例:这两天沸沸扬扬的湖北三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今天早上在中央台新闻频道里看到了事件全过程。主持人哀痛的说:大学生们舍己救人的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
是的,三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谁不为之惋惜,他们的精神也确实是可嘉的,但我认为这样的舍己救人略显鲁莽。
当孩子们一发现落水的少年,就有水性较好徐彬程同学跳下何去,救起了一名少年,并把他送到临近的渔船上。这是精神可嘉的义举,因为他自己是熟悉水性的,并且他很理性的选择了救援路线。而后同学们看见还有一名儿童在水里,便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可人梯中却有许多完全不会水的同学。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的爱心,助人的行动,还有集体精神都是值得颂扬的,但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却让人伤心。也许直到人梯断裂,许多同学落入水中,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好在随后赶来的冬泳队员,年过半百的三位冬泳队员,与之前的大学生一样奋不顾身下水救人,这个时间的老人们已经是游完一个来回准备回家。他们在体力尚可支持的情况下,奋力的救回了六名大学生。他们也努力寻找失踪的三名同学,但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选择了上岸。岸上的同学们央求他们再下水救人,他们只能遗憾拒绝。这不是见死不救,而是力不从心!
在事件的背后,在大家一片呼声值得学习的背后,诚然,社会对前几位舍身救人的大学生评价很高,那是因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这种评价更有意义, 现在世风日下,人情冷漠。在这个浮躁的市场经济时代后,雷锋精神也被很多人认为有点“傻”。也曾有人这样预言或担忧:“90后”是“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甚至是“崩溃的一代”,所以出现的英雄大学生们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应该是为人们的良知敲了一记警钟,而不是在于所救的人,人们甚至连救了些什么人都忽略了,但是,三个大学生换两个落水者,军医大学生就换掏粪老人,会算术的人就知道是一笔亏本生意,如果不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去舍己救人,这难道会是国家的幸事吗?不,国家的繁荣还是要靠科技,军事,和那些数字的,精神如果不能转化成物质动力,那它就不能意味什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人才,也在尽力保护人才国家每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不是少数,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更要理性的面对“舍己”救人,不要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辜负了国家对我们的培养,父母对我们的期待。
我认为,就落水救援这一行为,不会水或水性不好,甚至一些特定情况下水性不错但体力不好的人都不应该去救援。舆论不应该一味的提倡“舍己”救人,更不应该一味指责“见死不救”。在生命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贵贱之分,当然也就不存在划不划算之论。但是,他们的献身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吗?他们对危机有应有的预见性吗?如果说现场没有冬泳的三位老人,那逝去的生命将是九个,甚至更多。如果老人们同样一门心思“舍己救人”,那可以肯定他们的性命也将不保,甚至会牵扯进来更多的舍己救人者牺牲。舍己的关键在于量力而为!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的“舍己”救人,首先要想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救人,若你没有救人的能力盲目的救人,不但没有将人救起反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反而是忙中添乱,得不偿失。其次,我们要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实施救援工作,而不是在“舍己”救人的思潮下,盲目的,跟风的去没有意义的牺牲自己。
试问‘如果是你们是那个大学生你们会义无反顾的跳下去?’如果有人说是的话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等到了你真的遇到了才能做出你真实的反应,而且没有任何思考的时间。所以说大学生舍己救人,一命换一命的做法是不值得的。
第四篇:辩词:舍己救人值不值
辩词
辩题:舍己就人值不值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喷薄的激情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华丽的词藻无助于价值的升华。十八年前由张体事迹引发的一场人生价值观的争论,尘埃随已落定,但并不意味着舍己就人值不值已经盖棺定论。对方一辩的立论虽然正气洋溢,但仔细一听,却脱不了十八年前那场争论的窠臼。而今,伦理学人生哲学、行为科学的新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认识这一辩题,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我认为,正方一辩立论狭隘和偏颇之处主要有三点: 第一,缺乏对舍己救人的辨证分析。“舍己救人”至少包括不舍己 救了人,舍了己救了人,舍了己没救成人三种情形。无论是哪一种情形的舍己救人行为,其动机的崇高都不容质疑。但从效果上来分析,救人需要以舍己为代价显然不是最佳结果,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统一论。伦理学中的道德行为评价理论告诉我们,评价人生价值不能只看动机,更重要的是效果。
第二,对辩题的性质认识不清。“值不值”说明辩题的根本性质是 价值判断,而不是该不该的道德判断。虽然道德中也含有价值的内容,但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与人生哲学的价值显然是不同的概念。从道德领域来看,舍己救人的精神应当宏扬;从价值领域来看,舍己救人只能是一种不值得的行为。这种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第三,过于强调行为选择的条件制约,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 行为选择的自由度。人是一定要救的,但当救的行为既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又受到主观能力的制约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救人者的选择就完全没有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他在行为前是否预防不良后果,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追求不舍己亦能救人的至善效果积累经验。冲动与勇气不是同义词,盲目地采取最大风险的救人方式,其结果恐怕是非但救不了人,反倒白白误了“卿卿性命”。只有把舍己救人动机的崇高与行为结果的不值得区别开来,从道 德和价值两个领域去深化认识,我们才能既高举社会道德新风的大旗,又不断提高人们行为选择的科学性,以最小的损失去获取最大的效益,真正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崇高。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
对方两位辩手谈来谈去,还是摆脱不了对舍己救人的狭隘理解。《辞海》告诉我们,“舍己”绝不仅仅是指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是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去帮助别人。我方一辩早已指出,舍己救人至少应包含三种情形,可对方辩友为什么却对其中的两种情形一味地避而不谈呢?下面,我将以事实为依据,进一步补充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救人行为的最大价值在于不舍己亦能救人。当年,司马光在看到小伙伴落入贮满水的大缸时,并没有冲动地跳入缸中,而是从容不迫地匝缸放水救人。如果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不假思索地跳入水缸,那么我们今天听到的故事恐怕就不是“司马光匝缸”而是“司马光跳缸”了。
第二,人生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人本价值。人本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只有以人本价值前提才有机会和可能去创造社会价值。俗话说:“活着就是希望”张体作为一名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当然深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失而不可复得”的简单道理。难道张体在救老农时就不想同时保存两个人的生命?想,他当然想!难道为了道德的激励作用就弃当事人张体的权利与强烈愿望于不顾吗?司马光救而同时保全自己,留下了传之千古的巨著《资治通鉴》,像张体这样的优秀大学生,如若得以生还,谁说他没有成为一名救治更多人的白衣战士,甚至摘取诺贝尔医学奖的桂冠的可能呢?
第三,趋利避害求生恶死是人的本能,即便是舍己救人者概冀 能外。几天前的《南国早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要位置报道了南宁市二运青年司机零华清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在他勇敢地驾着燃着熊熊烈火的汽车驶离闹市的“生死时速”中,求生的本能让他先后两次跳下炙热的汽车。正因为这样的本能,他虽然一身体无完肤,但却得以生还。难道因为他有强烈的求生意愿和举动,我们就说他不勇敢,说他是懦夫,说他的行为不高尚了吗?
我们说舍己救人不值得,并不是对舍己救人行为道德价值的否定,而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行为最大效果的努力追求。只有这样,在面临救人的危急时刻,我们才能少一分畏惧,多一分勇敢;少一分盲目的冲动,多一分冷静的理智;少一分不必要的牺牲,多一分保全生命的可能,使道德价值与生命价值却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每一个危急的时刻奏响崇高的道德之歌,尊严的生命之歌,闪光的智慧之歌!
反方三辩:谢谢主席。
对方辩友一再强调,舍己救人是一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是一种勇敢的行为。那我倒有两点不明白了:第一,我们每一名大学都学过《思想品德修养》这一课程,在我们的课本中明白无误地写到:“献身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劳,不畏艰辛,勤勤恳恳,奋斗不息,这是一种平凡的献身精神;勇于拼搏,坚忍不拔,开创前所未有的事业,或拓科学新路,或树历史丰碑,这是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难道只有舍己救人才算是献身精神吗?我们的课本中所提倡的两种献身精神的表现,可都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呀!第二,什么是“勇”?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勇”,否则就会“乱”。如果救人者不讲方式方法,一味蛮干按照孔子的说法,那非但不是“勇”,简直是乱来啊!
下面,我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补充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行为科学理论告诉我们,行为具有目的性,起因性、计划性、有序性、预向性、可度性和可变性。我们之所以认为舍己救人不值得,正是因为以舍己为代价救人行为在大多数时候是以盲目性代替计划性、以随机性代替有序性,救人者因为缺乏理智、缺乏行为科学知识甚至安全常识,结果即使有良好的动机亦不能获得至善的效果。
其次,道德与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范畴,道德价值以伦理学为依据,生命价值是以人学和哲学为依据;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志是“该不该”,生命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值不值”。二者完全可以相独立地进行考察。在社会现实中,道德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矛盾冲突是极为广泛、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存在的。例如,我方二辩所提到的零司机舍己救人事迹,当他冲上车轮被烧熔爆炸、酒精罐被烧变形的汽车的时候,道德价值要求他监守驾驶座,哪怕被烧死也在所不惜;生命价值则要求他尽快逃离车厢,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零司机只能活活被烧死在车上,甚至无法将车子驾离闹市,造成更大的损失。这难道是对方辩友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再次,重视人本价值更有助于我们弥补社会价值论的局限性。人本价值论强调人就是目的,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不论老弱病残妇幼,不论地位高低贵贱,都享有不可剥夺的生的权利。而社会价值理论虽然从一方面反映了人的价值的大小,但却忽视了人的基本尊严和平等,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不能解释对社会毫无贡献的幼儿和对社会已无贡献的老人的价值区别。如果说,社会主义道德中对人的生命与平等的尊严取代封建时代对人性的桎牿是历史的进步,那么今天,我们在承认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充分重视人本价值也同样是出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
我方认为,今天这场辩论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新的时代意义上去重新认识和继承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贝多芬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问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牺牲一己之利去换取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当然是值得的,而且是崇高的,这种牺牲是革命和武装斗争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发扬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历史条件的变化使我们不再需要生搬硬套式的效仿,而是要求我们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共同理想为目标,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融入社会价值目标之中,象雷锋、时传祥、王进喜、孔繁森、李素丽这些新时代的英雄那样,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芒,真正实现人本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诚就、可贵,道德很重要。道德为导向,生命价更高”,这才是革命英雄主义在改革开放年代被赋予的新的时代意义,这才是舍己救人精神的真谛。
第二,是使人们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迪和借鉴,增强行为选择的科学性,最大限度,最大效益地发挥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即便是救人行为发生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选择,但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安全防范知识,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善于运用行为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完全有可能做到把不良后果降低到最小限度,甚至避免,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去实践崇高的道德行为,做到不舍己亦能救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泰勒的一句话:“人生是短暂的,而永恒是在短暂中求得。我们必须始终审论,有许多敌人等待我们去征服,有许多邪恶等待我们去驱除;我们必须摆脱许多险恶,也必须摆脱许多困境;太多的要求期待着我们去满足,也有太多的善事期待我们去完成。”年轻的朋友们,珍视并热爱你的生命吧,拥有了生命,也就拥有了一切美好的希冀与实现梦想,履行责任的可能!
第五篇:舍己救人的得与失(本站推荐)
舍己救人的得与失
长江大学三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为了救两名落水少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的英雄壮举震撼了中华大地,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扬。人们在为之感动的同时,也有人感到一丝的惋惜。有人认为,“三个大学生的生命换取了两名少年代价太大了,有点得不偿失。”为了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我从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样的认识在过去也曾有过。上世纪八十年代,24岁的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一名69岁的淘粪老人不幸牺牲;广州韶关4 名男子为救一名少女而献身。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后,也曾引起了“该不该救”,“值不值得”的广泛争论,从这些争议中,使我对舍己救人的得与失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舍己救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类社会历来崇尚的美德。古往今来,无论是哪个时代,救人的英雄在千钧一发之际,都不会去考虑个人的得与失,因为生命无价,救人生命是刻不容缓的崇高责任,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英雄们在惊心动魄的一瞬间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华丽篇章,也正是在这些英雄精神的鼓舞下,舍己救人的精神与美德才能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这种巨大的精神财富怎能用得失来衡量呢?
其次,救人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垂危的宝贵生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
之百的努力去抢救,这是舍己救人者的共同感,至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救人者是很难预料的。就主观而言,每个救人者都希望自己毫发无损又能把人救出来,但是现场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关键时刻在意想不到情况下,在不得不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他们总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奋力抢救别人。所以有时候救人者付出的生命代价会大一些,这是难免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同样可贵,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三名舍己救人的大学生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化惋惜为崇敬,学习他们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为建设文明通启高速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通启高速兴仁收费站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