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浮力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浮力(1)
一、填空题
1.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型油轮受到向上的 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
2.三国时代,诸葛亮曾放出一种“会飞”的灯笼,后人称其为“孔明灯”,如图13-24所示.它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灯笼内的热空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导致灯笼受到的________灯笼重力,所以灯笼才上升。
3.石块在液体中下沉时 浮力的作用(填“受到”、“不受到”),若一个石块重5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
N。由此可知,此石块排开的液体重 N。
4.把一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形状不同的圆柱体、球体和长方体,先后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浸没在水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
(填“圆柱体大”、“球体大”、“长方体大”或“一样大”)。再将同一块橡皮泥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则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
二、选择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上浮过程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下沉时不受浮力作用 B.轮船无论是在海面上航行还是在码头处静止,都受到水的浮力 C.热气球内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球升空时不受浮力作用 D.潜水艇在150m的深海中潜行时所受到浮力在不断变小
6.如图13-25所示,球从水面下上浮至漂浮在水面上的过程中,判断正确的是()
A.露出水面前,浮力逐渐增大;露出水面后,浮力继续增大 B.露出水面前,浮力保持不变 C.露出水面前,浮力逐渐减小
D.露出水面前,浮力保持不变;露出水面后,浮力开始逐渐增大 图13-25 7.用一根细线将一个石块系住,分别浸没在盛有盐水和水的容器中(石块未触及容器的底及侧壁,且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由于细线拉力的作用,石块静止在液体中,此时线上拉力分别为F1、F2,则两次拉力大小关系是()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比较
8.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投入三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后,甲漂浮,乙悬浮,并沉底,如图13-24所示,它们所受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则其大小关系是()
图
A.F13-26 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图13-24 9.将物体投入液体中,受力情况如图13-27所示,四个物体中将会下沉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图13-28 图13-27
10.甲、乙、丙、丁四个形状体积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体,它们在水中静止的情况如图13-28所示,其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三、作图题
11.如图13-29所示,一个质量为3kg的小球,悬浮在斜面上盛水的杯中。试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
图13-29
四、实验题
12.某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13-31所示的一系列实验。(1)对比分析甲、乙、丙三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对比分析甲、丙、丁三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对比分析甲、丁、戊三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综合分析和归纳上述实验,得到的较为完整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
图13-31
五、计算题
13.将一边长是10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内。待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600g水,如图13-30所示。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计算时取g=10N/kg)
图13-30
第五节 浮力(1)
一、填空题
1.浮 竖直向上 水 2.浮力大于3.受到 3N 3N 4.一样大 不变
二、选择题
5.B 6.B 7.C 8.A 9.A 10A
三、作图题 11.略
四、实验题
12.(1)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2)同一物体浸在不同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浸入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五、计算题
3313.(1)6N(2)0.6×10kg/m(3)600Pa
1.如图所示,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缓慢向下压,当木块全部浸入水中后仍继续向下压一段距离,在整个过程中,木块所受的浮力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大后不变
C.先不变后变大
D.先变小后变大
2.鸡蛋沉没水底受到的浮力为F1,逐渐向水中加盐,当鸡蛋悬浮时受到的浮力是F2,上浮时受到的浮力是F3,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是F4,则
A.F1< F2< F3< F4
B.F1< F2< F3=F4
C.F1< F2=F3< F4
D.F1< F2=F4< F3 3.《死海不死》一文写道:将奴隶和俘虏仍进了海里,屡淹不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密度等于海水的密度,人在海中悬浮
B.人体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人在海中悬浮
C.人体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人在海中漂浮
D.人受到的浮力大于人体所受重力,人在海中漂浮
4.把剪去尾部做成筒状的牙膏皮放入水杯里,牙膏皮漂浮在水面;把此牙膏皮卷成小团放在水杯里,它沉在水底.正确的说法是
(多选)
A.牙膏皮所受重力不变
B.牙膏皮漂浮时所受浮力比它沉底时所受浮力大
C.牙膏皮沉底时所受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牙膏皮沉底时,它排开水的体积比漂浮时小
5.关于物体的浮沉与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把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分割成体积大、中、小不相等的三块时,则大块的一定下沉,中块的悬浮,小块的一定下沉
B.一只密度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和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C.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一定浮在液面
D.质量相同的木球和石块,一起放入水中,木块漂浮在液面,石块下沉,最后木球受到的浮力比石块大
6.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和实心铁球投入同种液体后,所受浮力大小相等,这种液体一定是
A.水 B.水银 C.酒精 D.盐水
7、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的液面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不等; B.物体完全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在越深处它所受的浮力越大; C.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一定大于沉到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 D.漂浮在液面上物体所受的浮力一定等于它所受的重力.8、一个物体投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200克水,求该物体受到的浮力?
9、一个物体投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500厘米水,求该物体受到的浮力?
10.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称时,读数为19.6牛,将它浸没在水中时,读数为4.9牛,求:(1)该物体所受的浮力?(2)这个物体的体积?(3)这个物体的密度?
11.将一体积为10米的蜡球轻轻地放入一装满水的容器中后,从容器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为5.4×10米,-
53已知蜡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g=10牛/千克)求:(1)蜡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多大?(2)蜡球的质量多大?(3)蜡球中是否有空洞?若有空洞,则空洞的体积多大?
12.如图所示,取一只溢水杯,杯里的水装到溢水管口,使水刚好不流出来,现把边长为10厘米的不吸水的正方体实心木块慢慢地放入杯中,待木块静止时,有700克的水从溢水管流出。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3)水对木块下表面的压强(不计大气压)。
13.用一根能承受2 t物体的拉力的钢绳,能否把沉没在水中、体积为1 m3、密度是2.6×103 kg/ m3的大石块提起?如果能提起,当石块提到露出水面多大体积时,绳子就要断?如图所示,弹簧秤下悬挂一水桶,桶与水的总质量为5千克,用细线系一质量为1.78千克的实心铜球,用手提细线上端将小球缓慢浸没在水中,使铜球在水中静止不动,且不与桶壁、桶底接触,桶中的水也没有溢出。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
3千克/米3
。试分析、计算在这种情况下,⑴.铜球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⑵.小球缓慢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桶底的压强是_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⑶.根据你的判断,小球缓慢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将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5.将边长是10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大水槽内.待木块静止时,从水槽中溢出了600g水,g取10N/kg,求: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
16.体积为5分米3的木块投入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求木块所受的浮力?
17.质量为5.4千克的实心铝球投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它的浮力多大?(铝的密度:2.7×10千克/米)
18.一个实心小球先后放入盛有足够的酒精和水中,小球受到的浮力分别为0.8N和0.9N(酒精密度为0.8克/立方米),求1.分析小球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沉浮状态 2.小球的密度
第二篇:初中物理:浮力练习题
1.将两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减小值
相同,则这两个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A.
密度
B.体积
C.质量
D.重力
2.如图所示,将重为5N的小球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小球的一半体积浸在水中时,测力计
示数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体积为
400cm3
B.小球的密度为
1.25g/cm3
C.缓缓向下移动弹簧测力计,小球对测力计的拉力最小可达到1N
D.剪断悬吊小球的细线,小球在水中稳定时受到的浮力为5N
3.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中,金属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图中甲、乙所示。则下列关于金属块的几个物理量计算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N
B.质量为3kg
C.体积为
10cm3
D.密度为
3.0×103
kg/m3
4.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竖直的浸入水中,甲瓶口朝上,乙瓶口
朝下,两药瓶在水里的位置相同,若甲药瓶恰好悬浮,则
()
A.乙药瓶也处于悬浮状态
B.乙药瓶受到的浮力更大
C.乙药瓶内的气体密度大
D.两药瓶内的气体压强相等
5.海权握,国则兴,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潜水艇是海军的战略重器。如图4所示是我国海军某舰队的“强国号”潜水艇在海中悬浮、上浮、漂浮训练过程下列对此潜艇分析正确的是:
A.上浮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变大
B.悬浮和漂浮时所受的浮力相等
C.漂浮时排开的海水所受的重力最小
D.漂浮时潜艇底部所受海水压强最大
6.科技小组的同学用长方体泡沫塑料、三脚架和灯泡等制作了一个航标灯模型A,总重为4N,A底部与浮子B
用细绳相连。水位上升时,浮子B下降;水位下降时,浮子B上升,使航标灯静止时A浸入水中的深度始终为5cm,排开水的质量为
500g,浮子B重0.5N(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g=10N/kg),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A.浮子B受到的浮力和绳子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泡沫塑料A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5000Pa
C.A受到的浮力为0.5
N
D.航标灯静止时,浮子B体积应为1.5x10-4m3
7.图中的实验操作中,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操作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有一个实心球形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重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4N;当把物体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6N.把物体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投入水中静止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5N
B.7N
C.14N
D.12N
9.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溢水杯,杯中装满不同的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溢水杯中,甲杯溢出0.9N的液体,乙杯溢出0.8N的液体。则()
A.小球在甲杯中受浮力,在乙杯中不受浮力
B.小球重0.9N,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是0.8N
C.甲杯对桌面的压强小于乙杯对桌面的压强
D.液体对甲杯底的压强小于液体对乙杯底的压强
10、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B、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入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C、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一定与浸入在液体中液体的密度有关
D、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入在液体中物体的深度有关
11、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将其插入被测液体中,待静止后直接读取液面
处的刻度值就是该液体的密度值,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计的密度值在量筒的外壁处
B、密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C、若如图所测的是盐水,当加点水时,密度计所受的浮力变小
D、若如图所测的是盐水,当加点水时,密度计将下沉一点
图甲:橡皮泥船
图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图丙:将空饮料罐慢慢向下按,发现向下按的力越来越大
图丁: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插入被测液体中静止
甲
乙
12、关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橡皮泥船是采用改变自重的办法来承载重物的,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吃水深度变小
B.图乙中“蛟龙号”从海面潜入7000m深的海底是通过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浮沉的。
C.图丙说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越深,所受的浮力越大
D.图丁中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F甲=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13.将一个新鲜的鸡蛋分别浸人盛有水(图甲)和浓盐水(图乙)的相同烧杯中,鸡蛋静止时在容器中的位置如图甲、乙所示。若鸡蛋质量为55g,浓盐水的密度为1.1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地球的引力突然或为原来的一半,图甲中的鸡蛋会上浮
B.鸡蛋对图甲中烧杯底部的压力为0.05N
C.鸡蛋在图乙杯中受到的浮力为0.5N
D.向图乙杯中加盐后,鸡蛋上浮,最终静止后鸡蛋受到的浮力比原来受到的浮力大
E.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
F.向盐水中加酒精,鸡蛋下沉,最终静止后鸡蛋受到的浮力比原来悬浮受到的浮力小
G.鸡蛋排开液体的质量m甲=m乙
H.液体对杯底的压强P甲=P乙
I.乙图中烧杯对桌面的压强跟放入鸡蛋前相比,大小不变
14.如图所示,实心小球在甲液体中悬浮,在乙液体中沉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球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C.球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D.球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5.在0.5kg的平底空水桶内,装入15kg的水并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水桶对地面的压强为3100Pa。小刚用细线拴着体积为4×10-3m3,密度为3×103kg/m3的金属球。当手提细线使金属球浸没在桶内的水中时,水面升高了5cm,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对桶底的压强增加了800pa
B、水对桶底的压强为500pa
C、水桶对地面的压强是5500pa
D、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增加了800pa
16.如图所示,某同学将一漂浮在水面不开口的空饮料罐缓慢按入水中,同时开始计时,继续向下压一段距离,共用时t0,此过程中饮料罐所受的浮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
17.如图所示,把装满水的烧杯放在托盘秤的盘子里,再把空的饮料罐缓缓按入水中,在这
个过程中
()
A.托盘秤的示数在增大
B.托盘秤的示数保持不变
C.烧杯底部对托盘的压力在减小
D.烧杯内的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力在增大
18.如图甲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端连有一连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A,容器中水的深度为40cm时,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打开阀门B,使水缓缓流出,当物块A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即恢复原长没有发生形变),此时关闭阀门B.弹簧受到的拉力F跟弹簧的伸长量L关系如图所示(不计弹簧所受的浮力,物块A不吸水)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打开阀门前物块A受到的浮力10N
B.物块A的密度0.6×10kg/m
C.物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伸长了2cm
D.弹簧恰好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3.6×10Pa
19.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
cm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A,内有质量为400
g、棱长为10
cm、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通过一根长10
cm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
cm(如图)。计算可得出()
A.绳子受到的拉力为14
N
B.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90
N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面下降了2cm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200
Pa
第三篇:初二物理浮力阿基米德-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练习
1.潜水艇是靠 实现上浮或下沉、悬浮的。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向水舱里充较多的水时,由于重力 浮力,它会逐渐下沉潜入水中;当充入一定量的水,使得重力 浮力时,它就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较大部分时,由于重力 浮力,它就会上浮到水面上。
2.现有天平(含砝码)、量筒、小塑料块(能放入量筒中;不吸水;密度小于待测液体的密度),只用这些器材测定未知液体的密度。要求:(1)写出主要实验步骤(2)写出计算液体密度的表达式。
巩固练习题
1.浮力是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_____托的力,浮力的方向总是_____.
2.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石块,逐渐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_____,这是因为石块受到_____的缘故.
3.一个重2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在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这个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N。
4.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_____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_____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_____无关.
5.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其重为20N,当把这个物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这时物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N,若将物块全部浸没在水中,物块所受浮力为15N,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为_____N,两次实验物体所受的浮力不同说明浮力大小与_____有关.
6.在图7.4-2所示的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中,_____鱼的说法正确,这是因为两条鱼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
7.跳水运动员离开跳台后,从接触水面到全部浸入水中,他受到的浮力将_____;在他全部浸入水中后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将_____。
8.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_____,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就是_____。
9、“浸入”、“浸在”所表示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情形可能是_____,也可能是_____,而“浸没”一定是_____。(填“部分浸没”或“全部浸没”)10.如图7.4-3所示,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体木块,放在有溢水口的水槽中,在没有把物体放到水槽时,水槽中水面正好在溢水口,当木块浮在水槽的水面上静止不动时,从溢水口中溢出的水的体积是34cm3,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大小和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是(g取10N/kg)()
A.64cm3,0.6N
B.30cm3,0.3N
C.34cm3,0.34N
D.30cm3,0.34N 11.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做成的世界上第——个可载人气球,体积为620m3.设地面附近空气密度为1.3kg/m3,则这个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为_____N.(g取10N/kg)12.—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N。该正方体在水中的深度变为原采的2倍时,它所受到的浮力是_____N.(g取10N/kg)13.将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放入水中(水足够多),则铁球受到的浮力_____铝球受到的浮力;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放入水中(水足够多),则铁球受到的浮力_____铝球受到的浮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4.将一铁块制成下列哪个物体没入水中后所受的浮力最大?()A.实心球
B.实心正方体
C.薄铁板
D.空心球
15.一个物体的体积是0.01m3,放至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它受到的浮力为多少N?(g取10N/kg)
16.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浮力的施力物体一定是液体 C.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 D.物体只有在液体里才会受到浮力
17.将一只铜球放在容器底部,然后向容器内注水,则铜球所受的浮力()A.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B.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减小
C.与注水量的多少无关
D.开始时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水没过铜球后,浮力的大小不再变化
18.有一个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铜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A.铜块所受重力
B.铜块所受浮力
C.铜块所受重力与浮力之差
D.无法确定
19、游泳的人由河边走向深水处的过程中,如果河底布满碎石子,则()A.脚越来越疼,因为水对脚的压力越来越大
B.脚疼得越来越轻,因为河底对人的支持力越来越小 C.脚越来越疼,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大
D.脚疼得越来越轻,因为人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小 20、.重力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放入水中均完全浸没,则它们所受到的浮力()A.铜块最大
B.铝块最大 C.铁块最大
D.都一样大 21.甲、乙两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物体都浸没在水中,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相同,则两物体()A.质量相同
B.重力相同 C.体积相同
D.密度相同
22.某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98N;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4N,该物体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若该物体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__N。
23.体积为100cm3的铝块(ρ铝=2.7X103kg/m3)一半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它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N.(ρ酒=0.8×103kg/m3)(g=10N/kg)
24、小明用如图7.4-4所示装置探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1)由实验数据可知,金属块重_______N,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2)表中第1次到第3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分析表中第4次和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深度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3)如图7.4-5所示中能正确反映F和h关系的图象是_______。
25,一个金属块在空气中重3.8N,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mL的水从溢水杯流入到量筒中,求。(1)金属块的体积.
(2)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取g=9.8N/kg)(3)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金属块的密度.
26.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宇拾到了一块外形奇特颇具观赏价值的石块,这石块的体积、密度多大呢?爱动脑筋的小宇用一个弹簧溅力计和一根细线在河边就测出来了.请你猜想,小宇是怎样测量的.(要求写出主要测量步骤和计算石块的体积、密度表达式).
27、.考古工作者要打捞沉在河底的一块古代碑,他们拉起石碑的过程中,若石碑的质量为80kg,在匀速提升时所需拉力为480N,求石碑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石碑的密度,(g=10N/kg)
28.有一木块放入水中,当上面放有质量为0.5kg的重物时,木块恰好全部浸入水中,若拿去重物,则木块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求:(1)木块的体积。(2)木块的密度。
答案
1.上
竖直向上 2.减小
浮力 3.0.8 4.密度
体积
深度
5.4
排开液体的体积
6.大
排开液体的体积 7.增大
不变
8.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 9.部分浸没
全部浸没
全部浸没 10.D 11.8060 12.10 13等于
小于 14.D 15.60N 16.D
17.D
18.C
19.B
20.B
21.C
22、.64
24.0.5
0.8 25.(1)6.75
2.5
(2)有关
无关
(3)C 25.(1)5×10-5m3
(2)0.49N
(3)3.31N
(4)7.8×103kg/m3 27.320N
2.5×103kg/m3
第四篇: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浮沉;第三,浮力产生原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这一节是本章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产生原因,理解物体浮沉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原因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问题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浮力》说课稿》。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发现和物理理论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方法来建立浮力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观念,最突出是“重物体下沉,轻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木头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平衡状态,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产生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分析,把突破难点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正确方法目。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一种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有关,与液体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三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决定式。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疑,引导
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
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 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
(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3
摘要:《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浮力;中考热点;实验
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5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运动”的第二节,是在学习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后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本节教材特点是:
首先,是从抽象的“惯性”概念建立入手,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惯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个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惯性事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学会应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次,特别安排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内容主要联系了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通事故问题,还介绍了汽车安全带的作用,注意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的编排突出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注意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STS”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既提高了对物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又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后面“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l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且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性质。
l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知道惯性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会利用特定的思维程序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的讨论,并对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关注。
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因为学生常常把惯性跟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相联系,对理解惯性产生了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学中要强调“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以及怎样运动都无关。
难点是: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因为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为欠缺,同时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相对贫乏,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精心教给学生分析和解释“惯性”现象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执教的对象是初二(2)班。该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次不齐,客观上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既有学习能力强,思维反映快的学生,约20%,又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约30%。总体而言,该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惯性现象又比较抽象,若一味采用简单的讲授和单向灌输,本课的达标会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本节课应当有所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打算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惯性,惯性有何特点;同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一些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报道和图片资料。
教学模式采取:“实验——体验——应用”课堂教学模式。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补偿基础知识
本节“惯性”概念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的,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熟悉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惯性观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课的开始,就设计和安排了与 “牛顿第一定律”有关的几个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电脑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动画,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速度为360m/s,这个速度非常大,紧接着提出一个设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诞老人能否迅速跳离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转过一段很大的距离,等圣诞老人落回地面,就不会留在原处,这样圣诞老人通过不断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上述情况是否可行?能否解释原因?
接着再演示一个实验:
先将一个鸡蛋放在一块硬纸板上,缓慢的拉动硬纸板,会发现鸡蛋与纸板共同运动;再将硬纸板放在一个空茶杯上,把一个鸡蛋放在硬纸板上,试问学生:若用手将硬纸板用力弹飞出去,鸡蛋与硬纸板一同飞离茶杯呢,还是留在原处后落在杯中?操作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
3、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概念是由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学生此时对惯性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辨析两个问题: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还是一种力;物体的惯性跟物体是静止或还是运动是否有关?
重视“惯性”概念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逐步揭示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无论物体是运动或静止,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在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以后,安排一道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反馈练习,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努力引导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发表看法,从他们的回答中反馈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惯性的概念。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就没有惯性
B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E只有保持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简答题:
匀速行驶的轮船甲板上,有一个船员竖直向上跳起,当脚落地时,人落在何处?是原处,还是起跳点的后方?
4、关注惯性现象,重视知识应用
(1)为了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教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锤打象棋子
将几个象棋子叠放在一起,在锤击打底部棋子之前,引导学生思考:象棋子是否全部飞出去?
(2)一辆平板小车载一个直立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若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突然运动,观察小车上直立的木块倾倒方向;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再拉载着直立的木块小车,在水平面匀速做运动,若突然遇到障碍物时,让学生注意观察障车上木块倾倒方向,并向学生提出生活中什么现象与此类似?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其逐步联想到生活中机动车突然启动和刹车的情景。
此时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能否用惯性知识来解释这两个现象呢?
让学生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请一个中等学生回答汽车突然启动人或司机后倒的原因?若能解释完整,可再一个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试试。
若不能,就用电脑课件模拟汽车突然启动的情景,并反复几次,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人与车的运动状态的不同。
由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较为细致地对惯性现象做出解释,并归纳出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表达程序。而后再请学生仿照老师指导的表达方法,进行尝试,解释汽车刹车时人为什么前倾。
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
l 用铁锹挖煤向锅炉中送煤,手和锹停止运动,煤为什么能飞进炉膛??
l 人行走中,被石头绊到,为什么向前跌倒?
l 电脑模拟轰炸机投掷炸弹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机要在目标前方提前投弹?
讨论结束,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和程序来解释惯性现象,并分组向全班汇报,其他组同学及时纠正和补充。
5、联系生活实际,强化STS意识
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课前收集和查阅的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为了避免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人前倒,公安部门都要求系司机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通过收集资料和交流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惯性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在理解了惯性,学会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知识,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理目标与测试》,进行形成性练习,教师应注意进行分类指导,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
最后结束本课,分层布置作业。
第五篇:浮力练习题
浮力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如图所示的“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不能探究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因素是图中的()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丙和丁
2.小明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四步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F浮=F2﹣F
1B.F浮=F4﹣F3
3.将重为5牛的金属实心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杯中,若溢出2牛的水,小球受到的浮力为()A.0 牛 B.2 牛 C.3 牛
D.5 牛
C.F浮=F2﹣F3
D.F浮=F2﹣F4
4.如图所示,在同一鱼缸里的大鱼和小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鱼受到的浮力大
B.小鱼受到的浮力大
C.小鱼受到液体的压强大
D.两条鱼受到液体的压强一样大
5.在水中,鱼、漂浮的木头、静止在水底的石头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页(共6页)
A.水对石头的压强比对木头的小
B.木头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 C.鱼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
D.石头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
6.如图所示,是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静止在海面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航空母舰所受的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B.航空母舰排开的海水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C.航空母舰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它本身的密度有关
D.航空母舰的排水量约为7×104t,表示它空载时排开水的质量约为7×104t 7.生活中应用浮力的例子很多,关于浮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受到的浮力变大 B.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大 C.悬浮的潜水艇排出水舱中的一部分水后将上浮 D.热气球里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8.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所受的浮力变大
B.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阿基米德原理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D.鸡蛋放入清水中沉在杯子底部是因为鸡蛋在清水中不受浮力
9.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浓度的盐水,将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杯中液面相平,鸡蛋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鸡蛋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鸡蛋在甲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大 C.甲杯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较大 D.乙杯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较大
第2页(共6页)
10.如图所示,鸡蛋浮在盐水面上,现沿杯壁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关于鸡蛋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始终保持不变 B.先不变,后变小 C.先变小,后不变 D.始终变小
11.如图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
A.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等于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 B.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大于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 C.甲杯中水面升高得多一些 D.乙杯中水面升高得多一些
12..跳水运动员入水的过程中,他所受浮力F随深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3.将一个重为G的鸡蛋放进盛有浓盐水的杯中,鸡蛋漂浮,然后逐渐向杯中加入清水,当鸡蛋下沉至杯底静止时停止加水,如图所示,图中的图象能粗略描述这个过程中浮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14.小明在做鸡蛋沉浮实验,鸡蛋漂浮在盐水表面,如图所示,接着他沿杯壁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所受浮力F与向水中加水的质量m的关系是()
第3页(共6页)
A. B. C. D.
15.小红将一个重6N、体积为0.5dm3的物体轻轻投入到足够深的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及所受浮力大小是()
A.物体漂浮,浮力为6N B.物体悬浮,浮力为5N C.物体沉底,浮力为5N
16.如图所示,a是测力计吊着同一物块分别浸入水中和酒精中的实验情境,b是物块浸入水中前后测力计的示数与深度的关系图象,(g=10N/k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物体沉底,浮力为6N
A.物块的质量为500g,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3N B.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小于3N C.物块的体积是150cm3、密度为3g/cm3
D.物块浸没时,排开酒精的质量大于排开水的质量
17.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物体,将物体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进入水中如图(甲),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体积是500cm3 B.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5N C.物体的密度是2.25×103kg/m3
D.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9N
第4页(共6页)
计算题
1.体积为2×10﹣3m3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求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F浮。
2.体积为3×10﹣4米3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求:(1)该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2)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
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一个实心铜块的质量为1.78kg。求:(1)铜块的体积。
(2)如果把这块铜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铜块受到的浮力。
4.某重为9.8牛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求: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5.如图所示,一艘轮船正在长江上航行,假设船体和货物总重为7 500 吨,江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求轮船受到的浮力;(2)求船体浸在水面下的体积。
第5页(共6页)
6.如图所示,将边长为5cm的实心正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0.1kg(g取10N/kg).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底面受到水的压强。
7.某实验小组在研究某种物质的属性时,经常需将物体浸没在煤油中保存,将体积为
1×10﹣3m3、重
6N的该物体用细线系在底面积为 250cm2 的圆柱形容器的底部,物体浸没在煤油中,如图所示。(g=10N/kg,ρ煤油=0.8×103kg/m3)求:(1)物体所受的浮力:(2)细线受到的拉力;
(3)若细线与物体脱落,待物体静止后煤油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多少。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