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2012年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试题及获奖作品
小学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童年记趣
以《童年记趣》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儿时最有趣而又难忘的一件事。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我的课本
每个学生都有课本,除了每学期的教材,很多同学把自己爱读的书也视为课本,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课本,每个人对课本都会有自己的感觉。
以《我的课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初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八月的遐想
以《八月的遐想》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帘鼓动,我知道风儿来了;
花影摇曳,我知道太阳来了;
烛光闪耀,我知道生日来了;
我知道太多的东西,包括你脸上的笑、嘴角的倔强„„
书山埋首,我却不知道人生真实的模样;
亲人叮咛,我却不知道爱的芬芳的味道;
时钟滴答,我却不知道光阴残酷的力量;
有太多的秘密,青春年少的我还不知道!它们一定潜藏在某处,翘首以望„„
请以“知道与不知道”为主题写作,写作内容可以涉及题目的一方面,也可以涉及多个方面。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高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请从下列人物或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为关键词,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蔡元培、鲁迅、胡适、雷锋、韩寒、郭敬明、方舟子、史蒂夫.乔布斯、网络、传媒、教育、青春、理想、穿越、我的大学、我的高中。
题目二:如下两段话,出自鲁迅一百多年前的论著。仔细阅读,然后将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超过2000字。
“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科学史教篇》)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文化偏至论》)
阿娃的眼泪 刘 冰 姓名:刘冰
学校: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指导老师:刁云岭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特等奖第二名
阿娃的眼泪
已是午后,天闷得让人感觉是在蒸笼里。阿娃把电动车停到楼下,取出车上的最后一包快递。快递是方方正正的,单据上写着里面的内容是书籍。阿娃摸了摸已被包装遮住的书角,拭去面上的灰,豆大的汗珠啪啪地滴下来。
七年前,十八岁的阿娃怀抱着从邻村借的高中课本,拖着蛇皮袋踏上了去县城高中的路。课本被汗浸湿,黝黑的皮肤被书角扎得发痒,他始终没有用课本扇风。中考放榜当天,阿娃家门口大白天地放起了红炮仗——村子里好几年才出一个高中生哩!邻村一个上过高中的后生将自己的高中课本庄重地递给阿娃:“娃,好好拿着,城里的孩子也快开始预习了。”阿娃听爹妈说,这后生高考后就把自己闷在家里,后来就拼命地干农活,哪也不去,问话也不回答。阿娃怔怔地望着他消瘦的背影,看着手中那已被翻过无数遍的课本,鼻子竟有点酸,差点掉下泪来。
“嘟——嘟——”打了两遍电话,仍然无人接听。大片乌云从天边漫卷而来,压得人心慌。敢情这快递还送不出去了?阿娃捏着快递单和笔,打量着不带雨具就骑车赶任务的自己,头微微有点疼,疼出一种莫名的担忧。而这担忧,竟莫名的熟悉。
“李娃!”班主任点到名字,阿娃腾地站起来,七尺黑汉在六十人的教室里很扎眼。底下传来几个女生的窃窃私语:“我还以为是个美女。”“不是汉武帝的宠妃有叫这个名的吗?”“那是野史!”“嗯,是够野的。”一个女孩转头看了几眼庄稼地里出来的李娃,点点头,捂着嘴笑了。
李娃听不太懂普通话,所以他不知道女孩们在谈论什么。他只是觉得,她们交头接耳的模样有点像自己家的老鼠。后来的几天,他发觉这些女孩一直说着他听不太懂的“老鼠话”。教语文的班主任偶尔文绉绉地大发感慨:“啊,孩子们,你们正值青春啊,大好时光啊!”然后李娃偶然瞥了一眼别人的课桌,桌上有张小字条: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盛宴。
青春能吃?李娃想起这个月所剩无几的饭票,忧心忡忡。从乡下来的李娃年龄比同学们都大,饭也吃得多。他愣是不明白,家里人吃不完拿来喂鸡的白菜,在学校也要这么多票。至于青春,难道是自己年龄大了,都吃完了?
说实话,阿娃从早上出来到现在不但没有吃饭,连口水都没喝。吃饭是怕多耽误时间,喝水是怕路上找洗手间。现在自己急急地赶过来,连个电话都打不通。阿娃一肚子的无名火烧到手指头,狠狠地按下了拨号键。“什么破工作!”他开始怪起自己的工作来。
高中三年,李娃很少打电话,只有收学费的时候才不得不和爹妈说一声。爹本要到学校给他送钱,他怕爹既受累又耽误农活,执意要自己回去取。几十里的山路,夏有烈日冬有雪,李娃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去。
念了这么多年书,你他妈连个快递都送不出去!阿娃突然间又开始怨恨起自己来。他有点头晕,嘴干得难受,心里憋屈得直想掉泪。
没有昂贵的辅导班,没有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料,没有想都不敢想的加分政策,阿娃用尽全身力气,像干农活一样使劲,每晚挑灯夜战,终于换来在一所二本学校学习的机会。
家里的红炮仗又响了,灿烂的火花映出了爹妈紧皱的眉。看热闹的人很多,却没有人给他送来大学课本,没有人能告诉他以后的路怎么走。高考前几天,班里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开了次班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宏图大展,或稳中求胜,只有李娃一言不发。
谈理想吗?干啥呢?在城里找个工作把爹妈接来?那也得先考大学啊!考哪呢?我怎么知道!好好的一次班会,竟把李娃搅得心烦意乱。台上的同学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阿娃却是真的想哭。
“喂,我是送快递的!我都打好几遍电话了!”阿娃心里有气,声音中带着委屈。“我刚才在午睡,马上就来取。”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没过一会儿,楼梯上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阿娃隔着几步远就把笔递过去:“签字!”没有等待即将结束的欣喜,只有一腔怨气憋在心里。“呵呵,小伙子等急了!多大了?看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男人也不生气,一边签字一边和阿娃说话。“孩子,进去喝口水再走吧。”男人微笑着看着阿娃。阿娃被那一声“孩子”弄得有点慌,也顾不得心中的怨气了,手足无措地说:“您„„您比我爹年轻。”男人仰头一笑,随即望着阿娃的工作服,慢慢地开口:“其实,我小时候送过报纸,也很辛苦。”阿娃听见自己的心“怦”地跳了一下,他点点头,却不知该如何应答。好在男人适时地露出释怀的笑:“那段日子都过去了。”
都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几个轻浅的字散在湿热的空气里,并随着空气钻进阿娃的鼻孔——温温的,像眼泪的引子。
一道闪电忽然晃疼了眼睛,轰隆隆的雷声震疼了耳膜。阿娃扫了一眼楼牌——××大学职工楼。他迅速跳上电动车,回头大声地对男人喊:“老师,我先回了!谢谢您!”
暴雨毫无防备地从空中砸下,阿娃的泪水肆无忌惮地奔出眼眶,在滂沱大雨中肆意流淌。年轻的面庞被雨水和泪水打湿,却仍高高地扬起,不羁中涌出满满的骄傲。
我才二十几岁,应该还有那不能直接当饭吃的青春。我还能做很多事,人生好好地过,理想的路一步一步地走。阿娃这样想。
点评:这篇文章用小说的结构,来演义一个叫做阿娃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在城市送快递的路途中,在现实生活强烈的挫败感中,回忆自己暗淡的高中生活与青春岁月。明天与今天,过往与当下,互相穿插,扣人心弦。最后他被一位从前也送过报纸的大学教师的话语所启发,在眼泪奔涌中警醒,并感悟到原来自己还可以有青春与理想,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全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流畅朴实,没有名言,没有排比,没有铺张,没有做作,没有所谓的作文技巧,但读来自然生动,水到渠成。我经常说“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精彩的故事,就是优秀作文”,这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叙述高中生活的故事稍嫌平淡,起伏与纵深感有待加强。(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只恐夜深花睡去 厉佩逾
姓名:厉佩逾
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指导老师:谈薇薇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五名
只恐夜深花睡去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如此说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思无邪”的时代明净姣美的爱欲如芙蕖嫣红涉江而来,诗三百里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又没有一处不是“我爱你”。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满满盛着人世烟火的思念,却从无怨怼与悔意;绝望的时候,有阮籍穷途末路的长歌当哭;对于美,是嵇康那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我们遥见着月色,想到的是“万户捣衣声”的温暖。那时候,我们只知“思”不知“质”。我们了解的是本心,对于美有着极敏锐的灵识,也没有被物欲来蔽,说得出“我醉欲眠卿且去”,做的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浪漫,曾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曾是中国人的本能。
从19世纪第一声炮响轰开了国门,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科学和知识成了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我们渐渐了解的是,日月盈亏与天狗无关,银河里没有潺潺春水,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那些在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也不会有人幻想蟾宫女娥,原来我们创造出的美的本“质”索然如斯。渐渐硬冷掉的不仅是弃用的香炉,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科学带来了便捷,带走的是情感。
现在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在旧的时候,如果我想你,我不会给你打电话,不会给你发MSN,我会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是,我们在怀念着,怀念那些不廉价的思念,不是一个电话还未完就冷却的情感;我们在眷恋着,眷恋书信上隽秀圆转的字迹,不是一封电邮发过来的寥寥数语。
也许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常看见报纸上说×××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国元首访问×国,诸如此类。又或者听广播进大段广告、推销某样商品,抑或新闻报道又有人酒后驾车、房价又涨了等等,了无意趣。整个世界把它的“质”展开在我们面前,自然界严肃而刻板地运行着,社会是客观又物质的,节奏紧凑急切,对于物质的欲望竟成了人心的主宰。
记得表姐去相亲,对方是位斯文温和的中文博士生,上来就谈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爱情,又吟诗给姐姐听,十分文雅的样子。谈着谈着最后还是滑向房子、车子、薪水的话题。“听起来,他对经济的研究倒比中文还强些。”姐姐回来笑着讲给我们听,话里却充满失望的意味。一个用知识做外套包裹物欲心的人露出汲汲名利的样子更令人黯然。
一百年前的鲁迅先生已然对此失望至极,到如今,我们失去了更多美好的事物以用此换取物质的完满丰盛。可悲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若是倒过来,反而令人生疑欷歔。
在我就读的这所重点高中,文科班一共只有两个,若别人问起,我自我介绍说是文科生,你便可看到对方脸上浮现出细微的怜悯与轻视,“文科生=数学差=没有竞争力=没有前途”,他们的思维代换便是这样的。若我说我是真正热爱文学的美,他们会说:“哦,这大抵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傻子。”真是令人悲哀的定义。
那日在图书室自习,黄昏时下起雨,陈旧的木地板散着潮湿的热气,藤架上开着大朵细白的荼蘼,香气怅惘幽婉,我独自倚窗而坐,看天光从乌木窗格中透进来。台上搁着一只描花缠枝莲的青瓷瓶,里面盛着清水插一枝洁白带露的马蹄莲。图书室管理员是位白发苍然的退休老教师,她热爱文学与书籍,便回校接管图书室,这里的一瓶一画都是她精心布置,书用牛皮纸细整包好,再用粗黑笔以繁体在封脊上写下名字,字迹秀丽端严。时而点一只带铜绿的精致香炉,十分雅致。闲来无事,她也会翻出《全宋词》教我。在这里时光似是静滞了,隔却外界的纷扰,那些沉入淤垢中的古典美似粉白圆润的荷花招招而放,带着洁净柔软的气息,令人直欲落下泪来。
那日看见苏轼的一首小诗,一字一句抄在雪浪笺上: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是了,在这物欲横流、人心硬坚的时代,那些涌动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千年风雅,怕是要像深夜的海棠一般沉沉睡去了,谁来烧一支明光红烛,照它丝垂缕翠,容色灼灼,重回那“思无邪”的美好时光? 点评:这篇文章结合“题目二”中鲁迅的话语来论述中国人天性的浪漫与美感。在19世纪西方文化伴随洋枪大炮侵入中国之后,科学与知识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与异化,物质的欲望主宰了人们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雅,只恐夜深花睡去,作者期待有高烛明照,使我们重归“思无邪”的美好时期。这篇文章是五篇特等奖作文中最富于才情的,全文清新可喜,感情真挚,婉转流丽,字如珠玑,不枝不蔓,再加上一笔工整秀丽的书法,令人爱不释手。这也告诉我们,写一笔好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高考中,都会使你获得优厚的报酬;相反,如果写一笔涂鸦的文字,甚至满篇错别字,则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说理稍涉浅近,略显稚嫩。(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诚挚与真实 姜伟臣
姓名:姜伟臣
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 陈玉洁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
诚挚与真实
自20世纪初理性之光以降,人类如同刚刚睁开睡眼的婴孩开始疯狂地打量这个已被祛魅的世界。人类中的杰出者力图用物理公式、数学模型、分子结构表达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他们认为经过一系列严格推导就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世界。然而,他们遇到了困难。
他们的困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困境,是理性期望的真实世界与情感期望的诚挚世界的矛盾。理性一词源于古希腊语“logos”,原意为理念。从词意发展来看,最早的“逻各斯”兼有理性的“理”与感性的“念”两重含义,即表示人们对客观真理的主观感受。随着理性的发展,主观的东西被慢慢去除,“逻各斯”更多地成为一种绝对真实的代名词。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理念异化的开始。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史,就是一部理性异化史。左派批评家与右派批评家的争论长达一个世纪,贯穿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间各种文艺流派竞相出现: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其衍生的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四五十年代索绪尔的语言学转向;60年代终结于法国五月风暴的西马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这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并且也产生了诸如卢卡奇、巴特、德里达、福柯之类的大师。而他们所争辩与讨论的焦点,就在“理性”二字。
如鲁迅所说,近代理性异化最突出的两点,一是知识崇拜——“举世惟知识之崇”;二是文化地位下降——“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而这两点,都代表了真实世界对诚挚世界的压制。人的情感被忽视,全社会只在乎那些可以被在乎的东西。
尼采说:“人类对世界占有和征服的欲望,表现于对知识的渴望。”近代以来,人们这种征服的欲望愈发强烈。工业革命后,机器成为人类延长的双臂,改造世界的能力愈加强大,人类还缺少什么?显然就是一个绝对聪明、最有逻辑的大脑。如何获得?去寻找知识。于是,人类对于知识有了一种额外的渴求——这种渴求并不是知识带来的愉悦引起的,而是出于知识“有用”。一句名言恰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对知识的畸形崇拜——“知识改变命运”。
正是因为知识被前所未有地提升到现在这个位置,才会出现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病态服从,才会出现一“证”行天下、一“证”万事通的现象。伴随着这个过程,我们与所追求的民主自由又远了一步——因为我们不仅要服从所属政权的统治,还要屈服于一大批“话语权威”(罗兰·巴特语)。
知识崇拜使我们不再去体会知识带来的愉快感受,相反,我们疲于奔命,为获得(或者说占有)话语权威手中的知识,不惜被其“绑架”,成为另一个“规训主体”。而这个结果,是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预见到的:“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除了知识崇拜,理性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西方批评家对这一部分分析较多,最重要的是阿尔都塞和阿尔诺的“文化生产论”。
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本应处于互不干扰的状态,因为政治的首要法则是平等,经济的首要法则是效率,文化的首要法则是自我表达。每个领域的首要法则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每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三个合作的政权,所以只能有所取舍。而理性泛滥的今天,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利益——这最符合理性的要求。对于理性来讲,自我表达有何用?
于是,人们放弃内心精神世界,“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文化归于经济,文化活动也以经济利益为主。就算一些人渴望纯净的文化生活,举办一些作文比赛,渴求一些真知灼见,也难免被用来为某些商家做广告,否则哪来这么多经费。这就是文化生产,即使想要追求一些风花雪月,也不得不落得个满身铜臭。管他什么自我表达,收益减成本,总之不能亏本!
只是这样,所追求的“风花雪月”还是风花雪月吗?真的能抵挡“物欲来蔽”,寻自由之思想吗?还是如鲁迅先生所说:“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20世纪初批评大师屈瑞林在哈佛作的长达一个多月的系列演讲,虽然题目一样,但先人的思想却已寻不见了。何为诚挚?何为真实?我们于漫漫长路上追寻的那个真实的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如果理性带领我们走向的是乌托邦,那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无须思考,只要向着机器进化就可以了。
可是,屈瑞林说不是,鲁迅说不是,汉娜·阿伦特说不是。哈耶克说,我们只是在通向奴役之路。最终的真实只是像《尤利西斯》中食动物下水的布鲁姆,在琐碎的日常小事中衰老,即使自己与神话中的伟大英雄有相似的经历,却也难现英雄的形象。我们对理性病态的追求,只会让我们亲眼目睹乌托邦的覆灭。
但我们也并非无路可走,即使我们只是布鲁姆,我们在理性中的挣扎也只是他在大街上的漫游——这并不是结束,我们终会等来我们的斯蒂芬,带我们一同对付敌手,一同回家。
毕竟,我们是奥德修斯的后代,是英雄子嗣。去吧,人类!去出发,去漂泊,去回归!
向屈瑞林大师致敬!
点评:文章讨论的是理性与知识和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近代以来理性异化所导致的后果,或者说矛盾,就是知识崇拜的兴起与文化地位的下降。全文紧扣“题目二”中鲁迅的两段话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举证恰切,论说有理,尤其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欣慰的是作者对西方文艺理论史、文艺理论家及其思想有着广泛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论与观点的运用,信手拈来,安排得当,形神兼备,大气淋漓,开合起落,收放自如,已非一般的议论文可比,而是一篇颇具功力的杂文。全文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与缜密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能力,在“高考体”大行其道的今日更属难得,可谓凤毛麟角,非常可贵。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引用的学者与理论稍多了一些,有些段落有堆砌之嫌;全文的最末一句,有蛇足之感。(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柴火乐 项婧怡
姓名:项婧怡 学校:浙江省瑞安中学 指导老师:林海霞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四名
柴火乐
我曾以为我的高中会很平凡地度过,挥霍掉高一高二,咬牙拼下高三,考所过得去的大学。读完了大学找个工作后再相亲,结婚,相夫教子。之后,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普遍而平凡的中国生命模式。
但开学没几天,我这个卑微的理想破灭了。
那是节令人昏昏欲睡的政治课,政治老太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着价值规律,磨尽了我心里所有对高中生活的好奇与新鲜感。我枕着书,目光迷离,稍有些凉的涎水流下也刺激不了我麻木的神经。这时我模模糊糊地听见身边传来“哧”的一声,然后一股浓郁的硫黄味灌入鼻腔。
我瞬间清醒,惊恐地看向我的同桌,任嘴角的透明液体暴露在空气中风干。开学以来我还没真正打量过我的同桌,原来他长得还算俊俏,浓眉大眼,只是皮肤略黑鼻子略扁,脸颊上还带着几粒嫩红的痤疮芽。只见他的手上拿着一根不合时宜的火柴,小小的火苗竟映得他整张脸容光焕发。还没等我开口,他的后排就开始踹他的凳子了:“臭死了!”我的同桌只得将火苗吹灭,直起背来。他手里一股青烟升起,留下满室余“香”。
后来我和他熟识起来,我竟愈发对这个上课玩火柴的人感兴趣。他姓柴名烁,他的行为真是不枉了他的名字。他告诉我,他满周岁的时候,他家弄了个“封建”活动,摆了一堆东西在他面前。“抓笔我就要当作家,抓口红我就是大色魔。”柴烁嘴里念着长辈告诉他的故事,“可我偏偏什么都不抓,我直奔茶几,开始玩起火柴来!”他开始乐不可支,像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恶作剧,眼里满是戏谑得意的光芒。其实高中过得很快,那天政治课柴烁玩第一根火柴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而如今他已经烧完十几盒火柴了。火柴盒全都在他课桌的抽屉里,摆放得整整齐齐。我觉得柴烁从来不学习,几乎每一堂课都在玩火柴,看着火苗燃起,最后熄灭,留下一根焦黑扭曲的木梗。同学们受不了硫黄味,老师终于决定把他一个人换到角落,并没收了他所有没烧的火柴。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见柴烁一天都直着背上课,只是眼神迷离,不知其心之所向。
第二天早自习,我踏入教室惊讶地发现柴烁一个人在角落里,又开始弓着背玩火柴。曾有人把他那样子比作吸大麻,弓着背蜷着身,目光贪婪而疯狂,一副沉醉其中,灵魂出窍,不能自拔的样子。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摇曳着的火苗,直到火柴烧完,才发现坐在前面的我。
“哦,早啊。”他淡淡地打了个招呼。
“怎么这么早?”我打算将心里所有的疑问全部抛出来。
“趁人少,多玩会儿。家里也不让玩。”他从火柴盒里又拿出一根火柴。这几盒火柴是昨天上化学课的时候他从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出实验室的时候他还扬扬得意地将火柴在我面前晃了晃。
我看着他又弓了下去的背,开口问道:“你„„为什么天天玩火柴?有那么好玩吗?”
“那你为什么天天写作业、做练习,不累吗?”
“因为高考不考火柴啊。”我反击他的讽刺。
过了一会儿,或许是那根火柴烧完了,他终于抬起头来。他的脸被熏得更黑了,显得眼白更白,眼珠子更黑。他盯了我很久,然后突然笑了:“你一定可以考上好大学的。”
毕业后很久,我才明白自己那时有多蠢。只是那时柴烁的笑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始终无法参透其奥妙。那不是假笑,他的祝福也不含任何虚情假意。后来,当我读到《史记》里项羽在乌江边笑并淡然道“天之亡我”时,我竟想起了柴烁。但柴烁没有绝望啊,谁看了他玩火柴时的眼神,都不会想起“绝望”二字。但玩火柴能做什么呢?谁现在还在用火柴呢?我那时觉得柴烁的前途和乌江一样冰冷,像江东一样遥远。而前途,像一根刺一样卡在柴烁的家人和老师的喉咙里,让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柴烁的爸爸曾把家里藏着的所有火柴扔到空地上全烧了,可柴烁向我说起这事时,眼睛里却闪闪发光:“那么大的火焰„„太漂亮了„„” 没人能真正地懂他,或许他以为会有。
后来我看《凡·高传》,看到凡·高忘乎所以地在阿尔金黄的烈日下疯狂地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喧嚣的灵魂,那明亮张扬的色彩和奇异的笔触充满了灵魂和自然的碰撞,激烈得像虚空里瞬间燃起在火柴头上的火苗„„这种碰撞没有尽头,没有休止,不受别人思想的束缚,脱离社会,陷入自我。我想,柴烁或许会真的懂凡·高。
高中毕业后,没人知道柴烁去了哪里。他从来没有告诉别人他的理想、他的愿望。即使说出来,诸如火柴大王、振兴火柴业之类的,也会遭人唾弃,在如今的社会价值观面前一文不值。
柴烁那看似比我还卑微的理想让我在高中三年作了无数思想斗争。我常常会想起他火苗映照下炯亮的眼珠子里有着无法用言语诉说的复杂情感。我不相信残酷的社会和现实会埋没那样的力量。他弓着背的样子,他手中火柴梗升起的缕缕青烟,角落里飘来的硫黄味,充斥着、丰富着、斑斓着我的高中三年。
或许别人会觉得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失败者,没有理想的青春白过,没有理想的人生白活。而我更愿意告诉别人,柴烁是个传奇,永远都是。
点评: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奇人奇事。作者高中的同桌名叫柴烁,是一个火柴迷,而且是一个上课甚至任何时间都不断地擦亮火柴来取乐的奇人,他无时无刻不专注于此,火柴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作者没有用世俗的目光认为柴烁是一个失败者,而是认为他是一个能读懂凡·高的奇人,是个传奇,而且永远都是。文章中的奇人奇事,有极强的故事性与吸引力,笔触富于感情,描写细腻生动,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如果常加锤炼,作者将来一定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故事题材,可以奇思妙想,出奇制胜,但需要一颗细腻的心灵与一双具有观察力的眼睛。文章的不足是对柴烁“柴火乐”极其复杂感情的剖析,显得薄弱了一些。(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朴散 伏 琰 姓名:伏琰
学校:山东省青岛九中 指导老师:黄向君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三名
朴散
吾师:夏安蝉鸣。你已学成了,归罢。
朴散:师父还未教我写作。
吾师:百无一用是书生,你学来做什么?
朴散:我看那韩寒与方舟子骂战甚好,总有用处。师父不就酷爱古龙吗?
吾师:小心!小心!有关部门认可的是金庸。
朴散:何惧?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没有人知道我说过什么,因为听到的人都已死了。
吾师:咳咳„„
朴散:师父自然例外。
吾师:已五六分像了,只是他并不算是大家。
朴散:莫不是大明湖畔的金庸?侠之大者,为家怕老婆,算得上什么大师呢?
朴散一顿,头顶被师父狠敲了一下。
吾师:他自然也不能及。姑且不论他喜欢介绍主角的祖宗三代①这冗长的坏毛病,他也太往规则里走。形是好的江湖,可魂却固步于市井朝廷。你不可学。
朴散:是了,还是拯救失足妇女②的古龙好些。
吾师:他也不能学。
朴散:师父嫉妒徒儿?莫忘记他是男人③。
吾师:非也。他魂是好的,可形太孤苦。
朴散:难道要我去学那个穿CK内裤的郭四娘④吗?莫忘记我是男人啊!
吾师:他未必不可取。身高不是差距,他一边赚钱一边传播文化,简直如同买鞋子送鞋垫令人奇爽无比。你要记得,写作是开始,传播才是目的,弘扬方为宗旨。
朴散:可怎么办,我喜欢的是韩寒。
吾师:咳咳。莫忘记你是男人。朴散:还不只是“你我”的差别。
吾师:错。是“你我他”的差别⑤。
朴散:而且我也不是释然那个和尚⑥。
吾师:所以文化也因人而异。你写作的派别风格以及中心内容都与人不同,不可照搬,不可仿写。你写不出余秋雨的苦旅,也遇不上曹文轩草房子里的大病,故而不要去想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和方舟子的赖上谁谁倒霉。你就是想学罗永浩砸冰箱,也要有那个经济实力嘛。
朴散:师父说得这样难,莫不是要我找个天使替我去学习吧?完了,天使一定是坐校车和高铁来的,我等不到了„„
吾师:经你一提,我又想到了顶要紧的一点,那真真是极重要的。
朴散:师父您在cos⑦《甄嬛传》吗?那想必没有东阿阿胶⑧是行不通的。
吾师:话到此处,为师问你,《甄嬛传》和二人转有何区别呢?
朴散:这问题和您给我起这名字一样的千意百解。莫不是《甄嬛传》里人多?
吾师一顿,朴散的头上又挨了一记狠敲。
吾师:《甄嬛传》只是娱乐介质,可二人转呢?那是文化传承。并且是和老东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写作既然是反映文化,便要与人民与社会相辅相成。校车、高铁虽有不足,但却为社会敲响警钟,如此题材也是为国为民。
朴散:审查能过吗?
吾师:这便是郭敬明的拿手戏了。《小时代》⑨也批判,可人家三本书五年内畅销无阻,这也是本领。
朴散:谢师父教诲,徒儿已悟了⑩。
吾师:还不够。
朴散:还差什么?
吾师:还差鲁迅。
朴散:为何?
吾师:至此,为师已交给你三点:一是形魂都要佳妙,不艰涩,又近人情,不为组织写文,不唱古典颂歌;二是创新当首,不走旧路,不比他人,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三便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用文字抚平创伤,用文字改造世界,用文字将社会人民发展永昌。而鲁迅弃医从文则要告诉你最后一点。如此,你便能做到你名字那二字了。
朴散:哪点?
吾师:担当。他担当救国大任,你却要复兴文化。匹夫有责的事情,举泰山若茶几。要担得起,才能朴散则为器?輥?輯?訛。尔后,将《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的前两句背给我听。
朴散: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輥?輰?訛。
注释:
①指金庸书中主角多家世详细,如张无忌。
②指古龙书中女主角多为妓女,如周婷等。
③指古龙书中叶开的一句台词。
④《小时代》里郭敬明习惯这样形容人。
⑤指前文“莫忘记他/我/你是男人”的差别。
⑥指韩寒的《长安乱》中释然与师父的对话。
⑦cosplay的缩写。
⑧指电视剧《甄嬛传》里东阿阿胶广告太多。
⑨《小时代》暗写上海繁华又苍凉的景象。
⑩指电影《英雄》中秦王的“寡人悟了”台词。
?輥?輯?訛老子《道德经》言:朴散则为器。意指美好德行传播开去,这里指传扬文化。
?輥?輰?訛意思为:德行圆满的人没有什么地方到达不了,故“无远弗届”。
点评:这是一篇戏剧对话体的作文,文章中的朴散和他的老师,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文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朴散”语出《老子》,本谓纯真之道的分离与变异,引申谓淳朴之风消散。作者借用“朴散”为人名,语意双关,浑然天成,题目的选择可谓既古典又新颖。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惹人眼目,作者在此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是一个武侠迷,他将自己熟悉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与方舟子、韩寒、郭敬明、鲁迅等巧妙融合,用师徒二人“大话西游”体的消解话语,引出对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讽刺,以及对未来世界与人生的体悟与思索。读来既感辛辣,又让人忍俊不禁,轻松愉悦的同时,又颇感沉重与忧虑。文章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对话的幽默与讽刺,个别语句有浓厚的说教味,甚至有些痞子气,过犹不及,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把苍烟踏破 姬潇依
姓名:姬潇依
学校:辽宁省大连市24中 指导老师:王丹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把苍烟踏破
那是一个大师的时代,知识之光照亮黑暗迷途,学术之风吹散蒙昧迷障。静默鸿蒙,蔡元培先生的一句“思想自由”今犹铿锵在耳;参透尘世,胡适新文化的呐喊摇撼天地。如今的社会,利益与无知如同叠嶂苍烟,唯有拨云见日,踏破如许苍烟,才能还学术清净,还学问单纯。
从前,德之教化如清流荡涤灵魂,犹记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有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蔡元培先生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人格之高尚,德育之先锋,大师提供着学术坐标,更树立了风骨之碑。
如今,德却退化成那华丽飞檐上最不起眼的笔画。从何时开始,次道德变得理所当然?伪道德变得肆虐猖狂?狷介之人纵然力挽狂澜,却无法在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波浪。德的教化,一点点被唯利是图的观念蚕食鲸吞。这其中,网络之力不可忽视。网络媒体宣扬着伟大的美德,却只会收到子贡赎人的负面效果。郭明义、陈树菊固然值得尊敬,但普通人的道德之举同样值得称颂。对于不可为的道德过分赞颂,网络无形之中提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将其升至无人匹及的高度。当道德不再是行为准则,而变得曲高和寡,全社会都会消极避让,又谈何川流、敦化?唯有踏破眼前对德的畸形视角,一个大国方能精神富有。从前,责之宣扬浸染学术气息。黄炎培先生有言:“利居众后,责在人先。”他道尽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做人之法。蔡元培先生亦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先义后利,承担起一校之长的重任。也正是蔡先生奉行着责任,学术之风才吹遍大江南北,学问之术才传至东西。
如今,责在利的面前变得无足轻重。古人有言:“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可是这种道德理想已然消逝,随之而来的是冰封的社会奉献精神、烈炙的人际交往关系。归真堂放弃生命责任,在熊胆之利面前颔首,这难道不是利之戕害吗?媒体鼓吹着社会责任感,然而唯利是图的物质环境又如何不会导致唯利是图的精神底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足可见得物化资本对国民的诱惑力,在精神逐渐丧失的社会,责任才是王道。物质追求,便是那封在眼前的袅袅炊烟,不,是滚滚浓烟,荼毒着人们的身心。这道烟屏,已然挡住了无数人,他们迷失在自我构筑的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责任,则是如注的雨水,洗刷整个世界,冲走物欲之烟。从利在人先向利居众后的转化,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责居众后向责在人先的变革,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重生。
从前,真乃学术之要义。蔡元培先生一句“兼容并包”开启了追求真理的大门,开学术之风气,领万古之先锋。古人夜观星象,欲从星座递嬗中找寻自然的真理;近人纳古今东西之精粹,亦想从中找出社会的真理。做学问,正如朱光潜先生之言,要用出世之精神。何谓出世?寻真理也。
如今,真知成为名誉的附庸,成为虚伪的阶下囚。《大学》之中所谓先“格物致知”获得真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终能“平天下”。犹记前一阵子的方韩之战,一方坚定不移地紧握证据,一方竭力捍卫清白之名。然而方舟子的真理之辩终于抵住了流言,亦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新一轮真理大讨论。如今的媒体亦是走向浮夸,抛却真理。断章取义,散布谣言,借助网络之力蒙蔽大众之眼。这置真理于何处?耸人听闻的内容不过是赚人眼球的噱头,夸张尖锐的语言也不堪一击。名誉、声望不过是过眼云烟,真理却是脚下顽石,经得起千锤百炼。
不如把学问比作沙滩上的一次漫步吧。海是钢蓝的凉,日是萤红的温,沙是亮白的软。你听着涛声,在沙滩上画下思绪,一浪倾覆;你望着远方,在风中喊出内心的愁怨,又一浪吞噬。篝火的烟尘弥漫,眼前如雪中观鹤的一片白,倏忽间前路迷散,不见天日。向前走,还是留?篝火中芳香的烧烤蕴在烟中诱惑着你,然而前路的风景尚未领悟。贝壳划破了脚,浓烟呛出眼泪,可是苍烟之后,竟是最美的日落。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红日炼金,天海一色。踏破苍烟,追寻大师的足迹,在那峥嵘岁月中重温元培的胸襟、适之的眼光;踏破苍烟,更是对现代社会种种诟病的真知灼见,认清本质从而坚守理想。
在当今社会,若想内圣而外王,须得拨云见日,于内心不为外物所动,于外在不因主观而枉。这个世界烟雾重重,如攀高山,但只有不断地踏破苍烟,才有可能达到顶峰。
苍烟踏破,方可避“削足适履”“饮鸩止渴”,立天地之心,化万物于无形,用德行引领行动,用责任树立人格,用真理指导风尚。
心如明镜台,又惮苍烟于何处?
点评:在“题目一”中选择蔡元培、胡适为关键词进行写作,对一个高中生而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如今的很多高中生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韩寒、郭敬明,甚至史蒂夫·乔布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一篇文章写起来也是会异常吃力的。然而本文作者却给了所有评委一个惊喜,不但对两位大师的思想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起来举重若轻,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忘观照现实,“归真堂”事件、“方韩之争”等在增强文章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也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思考很好地融入了文中,为文章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增添了思辨的深度与广度。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观点不够严谨,例如第三段对“网络之力”的论述就稍显绝对。(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华林中的微光 陆静雨
姓名:陆静雨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钱 晨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华林中的微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再没有比狄更斯的开场白更沉凝,更厚重,更笼统,更难以驾驭的了,如同那遍被烟云尘嚣的大幕缓缓拉起,而你不知所措地淹没在纷繁壮阔的全境之中。物欲是人心的外化,是五光十色的阴霾,是海妖塞壬的歌声,是凡夫俗子眼中乱花迷眼的华林。可曾有谁捕捉到那林中的一缕微光,点染出困惑中的一丝清醒、浮沉中的一丝淡然,使人生真谛、生命本源,并未完全迷失于大幕拉起后的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用过这个形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指的是曹公笔下于峨冠博带、仕途经济间挣扎着透气的宝玉。哪个时代没有这么一片蒙蔽人的华林,架构精巧秩序井然,是一类严丝合缝轮轴传动的体系。每个人都受着这框架的包庇,自然,义务是遵循它,不脱出常轨。
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经主观消化的知识甚至能扼杀智慧,“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如是言之。想起《艰难时世》开场那段近似咆哮体的振聋发聩的台词,“理性!只需要理性!”不错,可以用钢条抽打,用戒尺丈量的理性。老牧师教出来的孩子,能够用界门纲目一类生物专用词和极度细致的动物学口吻来流利地描述何谓“马”,理性到了极点,对知识的发挥也到了极点。究其根本,知识成了武器来给大脑装载弹药,成了工具来给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才能却不懂领悟思考的字典、工具箱。当知识沦为同一基准线下的功利性储备,它就永远只能具有暂时价值,一旦时效过去,便被打包清理束之高阁,丝毫不曾加诸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智慧的灵光乍现。
性灵之光之所以“微”,除了物欲外,或许还有其他条件,只容许它在它们的夹缝中举步维艰。《达洛维夫人》中的赛普第默斯,约莫是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敏感寂寞性灵的直接映射。历经一战硝烟,顿感世事虚空苍白,内心左冲右突,在形而上的哲学中找寻出路,却被其主治大夫的“平稳”哲学击得粉碎。平稳,即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接纳凡尘俗世一切规则,并视之如至高无上的常态。物欲只是树林枝丫上鲜艳的骨朵,而规则才是树干,是撑起整片华林的支柱。赛普第默斯是所谓“畸零人”的代表,抛弃了世界而世界也不再理解他,任他湮灭在最纵横恣肆又最超凡脱俗的纯精神世界里,展示他精湛的意识流。但致力于将他纳入“平稳”轨道的世俗哲学,终究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们的时代呢?庞大的社会体系,成才抑或实现价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似的人生道路,因为这样风险最小,因为这样足够谨慎稳健,亦因为其他途径太渺茫太单薄。然而,单一趋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只会一点点磨蚀人的创造力和个性。
然而即便微弱,我们说“要有光”,我们在寻找光。物质与精神是一对永恒辩证的矛盾,但它们一者是血肉一者是灵魂,前者是后者的依傍,后者是前者的扬升,它们密切相连。鲁迅先生说物欲蒙蔽性灵,但物质毕竟是世界的基础,要求物质满足毕竟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不可摆脱。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主观才是客观的主体,没有一个把物质内化成精神的过程,那么外物便只是外物,而非充实性灵的一块增补物。我们需要精神内涵,它点石成金,我们一面以自身价值观消化、评判着外物,一面以崭新的经验充实着自身价值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寻找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因此我们读书、思考,因此我们在莎士比亚那里,在奥斯丁那里,在汤显祖那里,在曹雪芹那里寻觅心灵的冲击和启迪,我们并不吝惜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深思。人的特性在于会思考,会主动探求物质之上浮泛的精神天地,把单薄的个体存在扩展成对广袤生活的认知,扩展成对天地间最深沉琴弦奏出音符的共鸣和回响。
我是一颗孤独的性灵,破土、抽芽,颤颤巍巍地生长。我渴望冰封的冻土能有空隙容身,我渴望华林的美妙缭乱不再阻碍我对日照的渴盼。
突然想起《1984》里温斯顿和奥布莱恩那段近乎哲学思辨的论战,唯心主义采用狡猾的诡辩技巧把唯物主义观点逼进死角,意识决定一切,意识任意扭曲,精神把物质玩弄于股掌之中,那套强大、可怕、无法驳倒的逻辑轻易就把人吸进了辩证黑洞。能毁灭人性灵的哲学也能毁灭世界,这是精神对精神的占有,这已不是华林,也不是华林的浓雾,是不容一点微光的终结一切的黑暗。
幸而我们不企盼这样的未来。
幸而我们的华林里还有微光。
幸而此刻,阳光灿烂。
点评:选择“题目二”写作,对鲁迅先生所说的两句话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作者选择物欲与性灵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可以说对鲁迅先生的话理解得相当透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借用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用华林比喻物欲,用微光比喻性灵,不但将其化用为文章题目,还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在时间有限、气氛紧张的总决赛考场上还能拥有如此灵动的思维,实属难得。此外,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多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在为文章增添文学厚重感的同时,亦将自己丰厚的阅读积累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论述略显艰涩,给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之感。(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项刘宇
姓名:项刘宇
学校: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大概是因为拥有发达的大脑吧,或者说,拥有发达的左脑。于是我们在进化的马拉松中超过了其他生物,在左脑的帮助下遥遥领先。
而右脑呢?在如今,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输给了自己的孪生兄弟,左脑与右脑的博弈从来都被看做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而所谓“美上之感情,明敏之思想”,却在人们假意的追捧中沉沦。
一、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错,就是知识,没有人否认这一点。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永远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把蒸汽机的知识铺成阶,踏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人们把电的知识做成帆,在风浪中勇往直前„„
知识,从未逃离人类进步的聚光灯。
但别忘了聚光灯之外还有美,还有感情,它们从未成为主角,但也从未少做贡献。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创造上,人类进步的聚光灯也会幻化成冰冷刺眼的射线,刺穿文明筑起的堡垒。
这正是鲁迅先生担忧之处。惟知识之崇,我们将知识推向神坛,在无意义的蜃景中乘风破浪。将廉价的知识搬上流水线批量生产,只会得到没有美学的世界,人们的灵魂丧失了它的精神家园。
没有了美、感情、精神,科技又有何用?正如现在的伦敦,那个圣火正燃烧的地方,田径的速度美,跳高的柔韧美,篮球的力量美,王皓三块银牌的惋惜,菲尔普斯创造历史的激动„„这一切,都不会在一个只崇尚知识的世界出现。
知识,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用美上之感情与明敏之思想修葺,才能筑成通向更高文明的大路。
二、主观与客观
知识在膨胀,我们也在以看清万物客观本质为荣。
我们追求客观世界,追求真理,也引来了“后遗症”——主观精神的流失。我不愿看到以后小孩接受了月球是一块大石头的事实之后,便体会不到嫦娥、中秋的古典之美。更不愿看到孩子们在领会了天空的组成之后,便不再为白云的形状而奇思妙想,为七夕而感触万千。其实,在我自己身上,早已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记得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过去并不客观存在,过去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而人的意识是可以控制的。抛开背后讽刺的本意,我们可以意识到,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史铁生说过:“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知便成了一个人世界中的客观,这并不是混淆或下定义,只是启发我们,我们追求客观真理时,还可以,也必须要保有一种主观的内面精神,如鲁迅先生所言。
所以,我们学习天文时仍可在一堆数据中想想嫦娥还好吗,牛郎织女还需等多少时日;我们研究空气,也可想想它是风这精灵的长辈;我们研究花粉花药,亦不忘欣赏下花的美貌。
主观与客观,不是对立面,它们相辅相成,才构成我们眼中充满情趣的世界。
三、思想的芦苇
思想,不仅是科技与科学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思想。
正如爱因斯坦在镜头前顽皮地吐舌头一样,我想他的右脑应该不会比左脑逊色。
人脆弱,却因思想而强大。
人因知识与科技而强大,更因尚美的习惯、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主观认识的多解而让我们眼中有一个比动物更多彩绚丽的世界。
而我们,在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的时代就开始卸去后者,企图仅凭知识,带上科技的助推剂走得更轻更快。
别忘了,奥运会有了运动的美,有了有人欢喜有人悲的杂糅,有了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才得以“更高、更快、更强”。人类文明,又有何异?
而一个没有右脑的人类世界,必是枯寂荒芜的世界。
写到这儿,放下笔,拍拍脑门,还好,右脑还在。
点评:作者在充分理解了“题目二”中鲁迅先生所说话语的含意之后,想到了人类左脑与右脑的区别,并以“当人类失去了右脑”作为题目,成功地将写作话题由艰深转化为平易,让人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正文部分从知识、主观与客观、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小标题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具条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浅显易懂,一改大多数选择“题目二”的选手所写文章晦涩难懂的弊端,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文中的部分论述显得不够透彻深入,有失深度与广度。如何把握写作内容浅显与深入之间的度,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第二篇: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高中组)
珍惜心底的不安 姓名:劳怡楠
学校名称:绍兴县鲁迅中学柯桥校区 指导教师:彭玉华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珍惜心底的不安
清晨醒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凉风习习,鸟语花香。你浸润在舒适之中。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舒适之中,一切并无不妥,可就在你醒来之时,在你的思绪与记忆接轨之时,你心里便有一块区域教你明明白白地记得,万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蒙受着饥恶的折磨;越过千山万水,必然有一群人因着战争暴动颠肺流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必然有人在酝酿着恶的阴谋。它们时时发生,却与你相去甚远,可这并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们始终留在你的脑海里,只是暂时被掩埋。
它们虽遥远,你却不乏感知它们的途径。或是通过普及式的大众传媒,或是通过隐秘性的口口相传。因为遥远,它们都被罩上了一层模糊不确定的色彩,阻碍着你的细细寻觅。你有众多理由拒绝置身室内,可它们不可否认的存在仍为你带来不安与忧惧,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负罪感与赎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渡众生的慈悲心怀,或是士大夫一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从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任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恶,只有多少的区别。而这不安便是从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种本能,一点带着正义色彩的善。
面对着不安,一些人选择了直面。它们不辞千辛万苦的寻找,不逾万水千山地流浪,只为一片心安。正如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坚持揭开冰山一角的新闻记者,远赴硝烟民满的战场只为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志愿救助者,需要指出,遥远并非空间概念,而只在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彻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遥远的。在至今仍感动于垂垂老矣的马寅初面对攻击所说的话:“我虽年届八十,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这样的傲骨,如何配不止勇士之名?
然而这一选择却有着及大的危险,更非常人所及。若论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难以数尽,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仅为杯水车薪。勇士往往过早逝去,又有几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对不安,物理承受,便选择公布于他的小社会,以求稀释自己的不安,平坦自己的责任。此时若无人又应,便可从于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知者亦可公布于他的小社会,来加倍释这不安,几释,不安便越来越淡,只成为心底上无关痛痒的一绕,在大势所趋的保护下被永久掩盖几近无形。随着牵扯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便成了平铺而无力的社会,纵使再有人愤起,也可仰仗着社会冷眼旁观,凭着所谓法不责众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是”,“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尘。无力再次闪光。所以依然有凉风习习,鸟语花香,恶与灾难仍在上演,仍被呈现于眼皮底下,可舒适也仍在延续。而当着惰性加倍,我们冲淡不安的速度也愈发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来越少。直至我们已无法置身事外
之时,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静谧的心灵的无限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中队萌芽的扼杀,这样平铺而无力,和谐而无声地社会,如何指望它冲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愿成为冲在前面的勇士,抑不愿在无形中泯灭自己的善的灵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不安事实上无处不在,我们便该珍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压抑时,将它喷薄而出,纵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抑可激起小小的火烛。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没有这种智慧,我宁可偏向前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鲁迅说:“相比于国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赏个人的自大者。”相比于平铺无力的社会,我更希望有一个参差多态的社会,即使过于偏激,即使有时蛮不讲理,至少也有众说纷芸的声音,至少也有站起来的人,至少也有顶起太难的力量,已时时洗刷心灵的蒙尘。与其选择完美的寂静,不如选择小小的拙劣的冲击,以保留心底的不安,以在置身事内的事件中又向善的勇气。纵使疯狂,纵使可能受伤,依然很美。
一位德国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抓心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天主教徒。当他们抓我时,没有人再能为我说话了。平淡的话中透出一股凄凉。我们或许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该将其忘却,更不该将那一份不安忘却。若没有当初一次次地争取,如何能换来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们当初选择争取最初的动力,它是激愤与悲悯的源泉,造就善的故事。
当黑幕笼罩大地,万物无声之时,我们至少该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义的希望!愿得心安 姓名:李子卓 学校名称:北京四中 指导教师:袁海萍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愿得心安
大脑先生:
我是最忠于您的心脏,您知道那三个渔人后来如何了吗?
因为没有任何线索,第一个、第二个渔人都放弃寻找。他们每一日都不停地告诉自己:太晚了,太迟了。但没有什么效果,打从他们捡到瓶子那一日起,他们开始每晚做着同样的梦:一个看不清模样的人孤独地坐在一座孤岛上,一切都很昏暗,只有一双黑亮的眼直直地盯着他们。他们每天都被吓醒。后来,因为精神衰弱,第一个渔人每每出海都昏昏沉沉,一次小小的风浪丢掉了性命。第二个渔人安慰自己,一定有人就来那人,但仍旧噩梦不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夜,他在梦中终于看清了那人的脸——赫然是他自己。
只有第三个渔人坚信“既不会太晚也不会太远”踏上了寻找那人的征途。天南海北,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但直到他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也一无所获。可奇 2
异的是,他躺在病榻上,脸上却浮显隐约的微笑。望着身边的亲人,他喃喃自语:“那么现在我可以说心安了。那人大概早已获救了。”随即,他咽了气。
当然,相信大脑先生您必定是看出来了,以上纯属我虚构。但我绝么有戏弄您的意思,只是为了对您说一句想了很久的话:无论您做与不做,只愿得心安。前两个渔人想得很细,考虑很多,没有像第三个渔人那样做了一辈子无用功。但他们一生活在不安之中,最终将自己困在了心的荒岛上。而第三个渔人虽劳无所救,可他求了心安。
我知道您聪明,每每遇到什么情况总能想到一堆好点子,一堆顾虑。最后的最后,您总说算了,您说有别人,您说做了或许更糟;您说忘了吧。但您真的忘了吗?
上次学校组织去了江西支教,您很是兴奋。想带着小孩子做手工,想知道他们平日的生活,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可是立刻地,您又时对自己说,不可以。万一让他们学会了享受物质怎么办?万一他们是留守儿童怎么办?万一他们用一双天真的大眼睛看着我,告诉我他们走不出去呢?于是,您几乎什么也没说,只教了半节美术课。最后走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去拥抱最受欢迎的小老师,您站在一边,怀疑自己连名字都没好好告诉孩子。
后来孩子寄来了信,收信人里竟有您的名字;您反复得看那封错字满篇的信,好长时间不放手。我也为您高兴,呼呼地越跳越快。连我还是知道,您又多么后悔那些没做饿事,每次您想着它们,我也跟着向下沉。
您考虑得多,未必是好的。如果最后非但什么也没做,还每每想起都胸闷难过,那些考虑就太多余了。
您又想过,或许做了,就不一样吗?
这回换个例子,您还记得为老人让座的事吗?从初中时,您坐公交就不再坐下来了。因为太过内向说不出“奶奶您坐”,也不想做装睡视而不见的事儿。后来上了高中,一次车子无人,您坐下,结果后来人却多了起来。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三晃地上来,看着就让人担心。间周围无人让座,您控制着四肢僵硬地站起来,脸部也平肃异常。值得开心的是,老人和您道谢,您也抿着嘴角笑了,我也高兴地狂跳了好一阵。
瞧,您怕了那么久,做了,才知道并不可怕,还因此有了更多的勇气。
我和您同事出生,我从出生起就只负责无尽地跳动,您从开始的一片空白到现在我眼中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存在。但不论是再多久之后,您最深处的悸动都无法瞒过我,您压抑再久的愿望一旦想起,我都狂跳不止。我是多么怀念小时候地你,想到什么做什么,从不会后悔。当然,您现在也不说后悔。
我说了,一开始的故事纯属我虚构,第三个渔人如果放在现实里也不会心安的。现实要残酷更多,您们纵使看重结果——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您要知道,现实里也难遇上故事里这种奇怪事儿,再难的事也会有结果的,再糟的结果而回让您得到些什么东西,而卧相信您会甘之如怡。
我也知道您总说这世界真是什么人都有,这社会发生的事总让您望而却步。可我还听您说,看清这世界,然后爱它。您又那么多朋友,我相信您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做一些您之前总顾虑太多又每每后悔没做的事。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您:您还年轻,想到了就去做,现在就那么多不安,以后力不能及了难道要在后悔中虚度一生吗?您想做哪个渔人呢,将自己困在心的荒岛里,还是即使徒劳无功也能笑着和自己说“不虚此行”呢?
还有,我这个心脏可要陪您一生呢,您每每后悔我都胆战心惊地猛跳一阵,您不在乎自己思考太多占去太所脑容量,我可是会得心脏病的。
大脑先生,做与不做,愿得己心安。
另:您回去再遇到乞讨的老奶奶,不妨考虑一下给她零钱,我知道您又一阵不安了。
愿陪您心安一生的心脏
2013年8月3日
宇宙大问,解在人间 姓名:樊问朔
学校名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指导教师:李宏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宇宙大问,解在人间
几个渔人,一个瓶子,一张纸片,几行文字,直逼人类思维的尽头。
救助或不救助?理性判断或感性体悟?入世的知力解释不了的,宗教的机锋就能明断了?
渔人面对的问题太严重,困惑和迷茫压得他们欲辨而动不得。从人性与知欲本能出发,他们想象着这位未曾谋面的人类兄弟在荒岛上市怎样谋生存,怎样坠入绝望,怎样非人地死亡。这种推测必将勾连起对同胞的怜悯。而对别人命运的揣测之后便是对自己未知命途的恐惧。极其合理大拿黑暗惨绝的经历既然会发生在他者身上,本为什么不会成为自己的终结方式?彻骨的冷意从齿根摹地弹出,生命之侗着对非理性非常识的恐惧。
再从理性知识去认知,全部的信息就收纳在一个漂流瓶与一张小纸片中,甚至都不能复原真相最简单的轮廓。身份未知、地点未知、时间未知、生死未知。没有逻辑,不能判断,超越了可知。或者像第三个渔人一样跳脱常识,用哲学推衍,不不会太晚,因为何时都有可能;不会太远,因为没处都在发生。不知那人的方位,其实亦何尝知道自己的方位?甚至可能,呼救的人就是自己因为精神盲点而不曾认识到的自身......一次偶然,勾出看渔人,不,是人类骨子里的冲突。自幼时便确定形成的分明绝对的认识秩序被打破了。彻底地模糊让他们洞见自己的无知苍白。走到思维的尽头,渔人不安,读者悚然,寂静落下,混乱开始。
那么干脆脱离此间,以彼此的高度来俯仰人世。该去拯救吗?该选择无声吗?末法时代,人人迷茫。科技祛魅的现代世界,上帝已死,信仰崩塌,天下承平,人们信奉超自任来消遣无趣的光阴。世教凌矣,暴力恣肆,想、气横行。佛教净土早已布满灰尘,铜佛、木佛、泥佛;梵音、佛乐、法帖欺漫世人。真佛从精神世界里消失,小乘佛法依稀残留在俗人对前代大师隐士的记忆里。度已力无,何
谈度人?天荆地悚,个体尚不能开悟得救,又怎能苟求其人,撑一叶小舟,寻一片孤岛、载回一颗或许早已枯槁无救的心灵?此岸诸事无了,彼岸一片苍茫。
够了罢!在思想的极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太久。渔人的故事,只是无数引人困顿的寓言中的一个。有太多的谜团,我们太想解开,却发现未知的事情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苦厄,却仍旧是一无所知。
应该知道,我们一定会遇见的问题未必不可回避。不可回避的问题未必一定能解答。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人太骄傲了,总以为理智之剑能够破除一切魔障,逻辑的刀锋能战胜迷幻的妖魔,认真对待生命的人定会省察生命。但是省察生命不等于穷尽生命。
当我为了追求最高的真理而走遍了世界,却发现自己竟从走出脚上的一双鞋。既然精神必须依附着形骸否则将灰飞烟灭;既然我们必须向尘世吸取资源否则将从云霄落入深渊;为什么还要用痛苦的泪水去洗刷人家人必须沾染的凡世尘烟?为什么要用熬干生命得到的鲜血去浇灌永恒的死忙空间?为什么如此执着,宁愿让此岸的无比真实与彼岸的虚幻梦境将自己撕裂!
我也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生命的人,我也备尝思虑的困扰与辛酸。我也没想去抛弃肉体,让灵魂自由弛娉在天际云端。
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我的人生发问,由我救谁退至谁救我,再至救已度人。退而再三,仍未有正解。为了解决生命的意义,为了参透宇宙的不变真理,我进入文字,又从文字隐偱到哲思,由修悟人事隐偱到历史之观,自觉已经隐无可隐,逃无可逃,痛苦煎心,却仍未得到答案。
所幸由于某种属人亦属灵的特性,我们最终定会与这个世界和解,就像由土壤的是在温厚中诞生的孩子,在一定时刻一定会渴望天的浩瀚轻盈。用死亡矫正人生,用宇宙洞察人生,是思想者跨越不了的宿劫。然而如果为了迎接最后的虚无,为了满足本质自私的求知欲,便对世界无动于衷,弃子女丈夫的家庭责任不管,抛忧患书生的社会担当不顾。这就不配叫作对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对生命客观实在性的逃避。
所以迷失的渔人必定会在寂静中任水波载他们回到岸旁的茅房。屋里莼菜地清香扑面而来化解了今日沉重与劳碌。妻子温情的眼神使他们回到真实,回到人间,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坚守,应在这屋,这船,这家之中。偶踏歧途,他认清了自己,看清了人生。
于是诗人也不再沉默,低低的苦吟变成了高亢的歌声。我走出思想耳朵泯潭,诵着启悟后以热爱写就的诗篇:
末法无端意踌躇,殷勤问道伤心苦。
心血枯焦天不语,酣愁万绪散西风。
抛却诗心清云上,热肠忧叹老书生。
狼狈辛酸为那端?性本不忍苟想全。
别竹辞花亦何憾?只恨平生志高远。
笔重神滞文章瘦,漫步卷犊自误久。
应纵四合卷九州,俯仰人世任自由。
五蕴皆空我不转,一力移山救末俗!
良知未泯 姓名:卢宇
学校: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张永威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良知未泯
看渔人三辨而置呼救于不顾,说实话这样的情节没有给我的心弦予重击,虽然理由仍有牵强晦涩。但自我安慰就算出海相救也未必有果。但最后刺人的字眼是一个“不安”,至少良心还在撕扯他们的灵魂。我把不安归为良心未泯,说不上褒贬,只是让我关于这种不安想到很多,想到自己深陷的社会泥潭,想到人面具下善恶纷争,想到媒体网络上的世风日下,还有自己内心中微小但饶人的良心质问:问自我坚信良知未泯,问人善的哲学理论会在摩登中崩溃。清允许我说这会是一篇没有没有引用,没有题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寻求任何一个特殊的国度或时期相比拟,也不会再有名人至理一语中的,之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下之我所经历的。
其实路过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信条。
小悦悦惨死车下无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为媒体报刊讽刺人心不古的佐证,图片视频轮回展出再伴有尖锐极端的评论更显咄咄逼人,舆论就这样用正义之剑挑伤公众关于良知还未痊愈的痂。我不能完全否定仍有正义执言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我错感媒体在带领大众掩藏下一个路人的不安,质疑那些义愤填庸却空洞索味的声讨是否会唤醒良知之殇。路人过往而不问固然应受谴责,但其后更大的一群人却是变相的下一个渔民。
有这我看到了范围更广的不安泛滥,和一种俨然成性的良知侵蚀,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良知缺失逐渐演化为责任推脱,甚至转化为语言的正义包裹下的原形。直接表露不安还可以聊以自慰善良常驻,而又些言论隐匿的不安令人生畏,其实他们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悦悦身边走过。
其实他收到了车轮下女人呼救的信条。
药家鑫案彻底突破了公众已经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线,相比较悦悦身边路人冷漠麻木,药家鑫将关于良知漏洞的被动保护直接推向人性冰点的残杀。至于镜头里希望减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强加于良知,从良知漏洞、缺乏纵然到泯灭,还有理由?没有借口。
类似于此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时隐发,出来对罪人的口诛笔伐,真正不安的是我们。恼人性泯灭,怒社会不争,还有一种难以摆脱突围的不安全感。社会中某些作为基石的道理基础一再颠覆,原先视若本然地真理却被悬干风口浪尖遭人非议,总会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殃及池鱼。换而言之,这些隐晦但稳固的不安成为良知泯灭的副作用,在丝丝动摇现代化的大厦。
以上的社会聚焦点是关于良知多面镜中的一个发射而已,微小但反射的刺光让人无法直视。被强光瞬间扫过后地眩晕,眼前乌黑的我们也该撇去做正人君子的情理,想想光源为何,眩晕怎样,到底良知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是否直视被视为美德而封存百年?良知漏洞是信心作鬼还是社会作崇?面对日益严峻的
道德审判是否只是作壁上观的冷酷,还是矫正、过往的唾弃?眩晕只是片刻,思考仍应继续。
其实良知的出处来源已久,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可以说是孔圣主仁的演变。若是妄想对其鞭辟入里的定义最后只会是片面主观。这里不妨将文化相似的日本相较,日本文化中无善恶的清晰分别,也没有良知的推崇盛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理的强调和克已服礼的制约。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则是因为传统要求使然,即我做因为外在情理要求。这样我们并不会将同是为人之道的“良知”和“情理”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深知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自理性一方面使良知更显高尚尊荣,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喝随机性。无法妄自揣度有无约束的优劣好坏,但有一点是良知的自身属性使日后可能出现的良知缺失埋下伏笔。
文化修养氛围不会直接作用于摩登大楼下一块砖瓦之上,但是它控制了各种非物质性的犯罪。良知亦然,社会中固然法制健全约束繁多,但良知的心里暗示和自觉服从才是一切制度规范行效之本。若良知漏洞被放大撕裂,制度何用,人的主观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产生,使人们暴露与强光之下任其灼烧,之后的社会会是怎样也可估计。
说了很多良知岁历史而绵延传承,又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稳固,在我们这个时代却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语言刻薄的评论家大淡是现代化发展使然,这是有理的,应该说是物质材料的大丰富使留恋于超炫科技的人们淡化了精神世界的充实,物质胜于精神的信旨在人的大脑中存档安装。这种短暂的眩晕和自我迷失在任何一个生产力爆发的时代都有掠影,是必然也不可怕,因为良知是天性而贪婪和占有欲亦然。所以暂且熄了对现代化地怒火,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之后人们怎样应对和媒体如何引导。显然我们的应付仓促无力又蛮横粗鲁,一味地谴责而大扬正义风帆,无理地担忧而无望于民众精神文化复兴,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语言伪装也掩不了内心谴责。
既然道德大坝已蛀蚁穴,大可不必毁大坝以覆蚁穴,我们需要的是理性与客观,不煽动不满情绪的同时多问自己而非物质问他人。每个人的生活虽卑微不足,但却是自我道德检验的考场,也是完善自我的良机,更是社会良知奠基的一呸呸硬土。而媒体人所说的不仅是传统儒学中的三纲五常,更应该是作为社会责任人的真言直言,以彼切身实感和无畏箴言告诫民众,这样才可以使传媒的作用为良知社会的构建生辉。
先前纠结应用“良知泯灭”为题,但思考长久仍以“未泯”为题眼。我还会做社会前景建设下一个十年的见证者,无论怀疑叠加,质疑重生,只有寄希望下会有希望。
良知泯灭?良知泯灭......良知未泯!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姓名:陈婕
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教师:徐华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耳朵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道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与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于很多人看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地德育宣传中更像越磊越高的城墙,人被唾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答案,充满挣扎的谈思。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触手可得饿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记道德并不高大,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因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渔民则一语道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抉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尔毕生论述“理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二者的漩涡难以逃脱。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复古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二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这个标尺是无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 的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世间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尝不可。社会众多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面对求救者,第一反应即是保全自身。路人途径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学费用,最终宽慰与固遭无人救援而默然走开。
马尔道洛尔如此评价社会的心态:“人们无法消除不公平,只好将公正淹没与普遍的不公正之中。”如此,人便孤立与极端的罪恶,以求“多数人”的内心平静。“多数人”是个假象,有“大家都这这样”的暂时安心,却改变不了败于冷漠的本质。
显然,社会评价中烂俗饿“良知泯灭”已不再适用——对于阐述内心,绝对的否定过于单纯。人们不是不懂道德为何物,而是纠结于如何使用道德。熊培晕多次强调的社会道德底线问题,也正是人们尚未解决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底线”虽基础,于人心也是一道“高墙”。
我们有道德观,却更像随意的个人行为指导。随心所欲、模凌两可,模糊不清,是许多人现有的摇摇欲坠的道德观的弊病。没有底线的道德观必然是脆弱的,我们因此能够容忍利用善心行恶的罪状,也无法踏出施以援手的一步。在道德面前,人人都应划开一条明确地界线,有执着于心的原则,以此反抗黑暗。
与道德相对的是法律的思考。社会法治完善的路上,人们也习惯于仰望法律,仰望那些白纸黑字、奖罚分明的文件,生怕触犯“天条”。此时人们安于“被统 8
治”,便缺乏忠诚的道德判断。将最基础的社会要求看作让人崇高的戒律,无凝视危险的。单纯的法律统治之下,社会只能在人性的底层徘徊。
所以不要忘记,在法律之上,是更具权威的道德。
道德,其实最终指向成“人”的问题。这一在现世作为较高要求的名词存在于人的初心。人之初,无论善恶必然是道德先行的,只是社会带来遗忘。如何为人,不必是多么高尚的节操,但必有纯粹的道德理念。究竟是被世俗同化,为顾虑左右,还是弃绝社会的复杂,为“成人”忠于内心,在人存在于世的最初便有定夺。
“角色错觉”的概念最初有曾德雄提出,四个简明扼要的字足矣折射众多忙碌与现实世界的人的心态。我们可以是教师,是公务员,是丈夫旗妻子,却忘记自己首先是个人。只有重拾人的本真,在为人中多一份义无反顾,才能最终放弃困于现实的“非我”。
常常羡慕尼采的出世复入世,能够透看世俗,懂得如何立足世间。但对于道德抉择,我们可以不必成为尼采那样透彻的大师,顺应社会的复杂,明辨自身的处境,又不失“出世”的警觉,很多两难的选择也许不再纠结。
正如康德所想,道德是一种信仰,优于信奉神佛,因为道德在给人为人的慰籍之余指导人立世。而总是求神拜佛望神慈悲保佑,而无法对人慈悲的人永远只是无神论者。
文章的开头提到道德为安心立世之本,其实“安心”更多地指向自我,在社会的人,不妨以“安世”自勉,拥有一份低调不浮夸的使命感,不需要伟大的论调或口号,仅仅是让人更圆满的方式。
道德之所以“高墙”,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视线被世俗蒙蔽,若是终于内心,也许会发现翻越高墙不过四两拨千斤。我们追求的普世价值先从守住道德开始,以此立世。
阿娃的眼泪 姓名:刘冰
学校: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指导老师:刁云岭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特等奖第二名
阿娃的眼泪
已是午后,天闷得让人感觉是在蒸笼里。阿娃把电动车停到楼下,取出车上的最后一包快递。快递是方方正正的,单据上写着里面的内容是书籍。阿娃摸了摸已被包装遮住的书角,拭去面上的灰,豆大的汗珠啪啪地滴下来。
七年前,十八岁的阿娃怀抱着从邻村借的高中课本,拖着蛇皮袋踏上了去县城高中的路。课本被汗浸湿,黝黑的皮肤被书角扎得发痒,他始终没有用课本扇风。中考放榜当天,阿娃家门口大白天地放起了红炮仗——村子里好几年才出一个高中生哩!邻村一个上过高中的后生将自己的高中课本庄重地递给阿娃:“娃,好好拿着,城里的孩子也快开始预习了。”阿娃听爹妈说,这后生高考后就把自己闷在家里,后来就拼命地干农活,哪也不去,问话也不回答。阿娃怔怔地望着他消瘦的背影,看着手中那已被翻过无数遍的课本,鼻子竟有点酸,差点掉下泪来。
“嘟——嘟——”打了两遍电话,仍然无人接听。大片乌云从天边漫卷而来,压得人心慌。敢情这快递还送不出去了?阿娃捏着快递单和笔,打量着不带雨具就骑车赶任务的自己,头微微有点疼,疼出一种莫名的担忧。而这担忧,竟莫名的熟悉。
“李娃!”班主任点到名字,阿娃腾地站起来,七尺黑汉在六十人的教室里很扎眼。底下传来几个女生的窃窃私语:“我还以为是个美女。”“不是汉武帝的宠妃有叫这个名的吗?”“那是野史!”“嗯,是够野的。”一个女孩转头看了几眼庄稼地里出来的李娃,点点头,捂着嘴笑了。
李娃听不太懂普通话,所以他不知道女孩们在谈论什么。他只是觉得,她们交头接耳的模样有点像自己家的老鼠。后来的几天,他发觉这些女孩一直说着他听不太懂的“老鼠话”。教语文的班主任偶尔文绉绉地大发感慨:“啊,孩子们,你们正值青春啊,大好时光啊!”然后李娃偶然瞥了一眼别人的课桌,桌上有张小字条: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盛宴。
青春能吃?李娃想起这个月所剩无几的饭票,忧心忡忡。从乡下来的李娃年龄比同学们都大,饭也吃得多。他愣是不明白,家里人吃不完拿来喂鸡的白菜,在学校也要这么多票。至于青春,难道是自己年龄大了,都吃完了?
说实话,阿娃从早上出来到现在不但没有吃饭,连口水都没喝。吃饭是怕多耽误时间,喝水是怕路上找洗手间。现在自己急急地赶过来,连个电话都打不通。阿娃一肚子的无名火烧到手指头,狠狠地按下了拨号键。“什么破工作!”他开始怪起自己的工作来。
高中三年,李娃很少打电话,只有收学费的时候才不得不和爹妈说一声。爹本要到学校给他送钱,他怕爹既受累又耽误农活,执意要自己回去取。几十里的山路,夏有烈日冬有雪,李娃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去。
念了这么多年书,你他妈连个快递都送不出去!阿娃突然间又开始怨恨起自己来。他有点头晕,嘴干得难受,心里憋屈得直想掉泪。
没有昂贵的辅导班,没有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料,没有想都不敢想的加分政策,阿娃用尽全身力气,像干农活一样使劲,每晚挑灯夜战,终于换来在一所二本学校学习的机会。
家里的红炮仗又响了,灿烂的火花映出了爹妈紧皱的眉。看热闹的人很多,却没有人给他送来大学课本,没有人能告诉他以后的路怎么走。高考前几天,班里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开了次班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宏图大展,或稳中求胜,只有李娃一言不发。
谈理想吗?干啥呢?在城里找个工作把爹妈接来?那也得先考大学啊!考哪呢?我怎么知道!好好的一次班会,竟把李娃搅得心烦意乱。台上的同学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阿娃却是真的想哭。
“喂,我是送快递的!我都打好几遍电话了!”阿娃心里有气,声音中带着委屈。“我刚才在午睡,马上就来取。”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没过一会儿,楼梯上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阿娃隔着几步远就把笔递过去:“签字!”没有等待即将结束的欣喜,只有一腔怨气憋在心里。“呵呵,小伙子等急了!多大了?看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男人也不生气,一边签字一边和阿娃说话。“孩子,进去喝口水再走吧。”男人微笑着看着阿娃。阿娃被那一声“孩子”弄得有点慌,也顾不得心中的怨气了,手足无措地说:“您„„您比我爹年轻。”男人仰头一笑,随即望着阿娃的工作服,慢慢地开口:“其实,我小时候送过报纸,也很辛苦。”阿娃听见自己的心“怦”地跳了一下,他点点头,却不知该如何应答。好在男人适时地露出释怀的笑:“那段日子都过去了。”
都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几个轻浅的字散在湿热的空气里,并随着空气钻进阿娃的鼻孔——温温的,像眼泪的引子。
一道闪电忽然晃疼了眼睛,轰隆隆的雷声震疼了耳膜。阿娃扫了一眼楼牌——××大学职工楼。他迅速跳上电动车,回头大声地对男人喊:“老师,我先回了!谢谢您!”
暴雨毫无防备地从空中砸下,阿娃的泪水肆无忌惮地奔出眼眶,在滂沱大雨中肆意流淌。年轻的面庞被雨水和泪水打湿,却仍高高地扬起,不羁中涌出满满的骄傲。
我才二十几岁,应该还有那不能直接当饭吃的青春。我还能做很多事,人生好好地过,理想的路一步一步地走。阿娃这样想。
点评:这篇文章用小说的结构,来演义一个叫做阿娃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在城市送快递的路途中,在现实生活强烈的挫败感中,回忆自己暗淡的高中生活与青春岁月。明天与今天,过往与当下,互相穿插,扣人心弦。最后他被一位从前也送过报纸的大学教师的话语所启发,在眼泪奔涌中警醒,并感悟到原来自己还可以有青春与理想,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全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流畅朴实,没有名言,没有排比,没有铺张,没有做作,没有所谓的作文技巧,但读来自然生动,水到渠成。我经常说“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精彩的故事,就是优秀作文”,这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叙述高中生活的故事稍嫌平淡,起伏与纵深感有待加强。(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只恐夜深花睡去 姓名:厉佩逾
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指导老师:谈薇薇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五名
只恐夜深花睡去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如此说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思无邪”的时代明净姣美的爱欲如芙蕖嫣红涉江而来,诗三百里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又没有一处不是“我爱你”。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满满盛着人世烟火的思念,却从无怨怼与悔意;绝望的时候,有阮籍穷途末路的长歌当哭;对于美,是嵇康那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我们遥见着月色,想到的是“万户捣衣声”的温暖。那时候,我们只知“思”不知“质”。我们了解的是本心,对于美有着极敏锐的灵识,也没有被物欲来蔽,说得出“我醉欲眠卿且去”,做的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浪漫,曾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曾是中国人的本能。
从19世纪第一声炮响轰开了国门,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科学和知识成了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我们渐渐了解的是,日月盈亏与天狗无关,银河里没有潺潺春水,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那些在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也不会有人幻想蟾宫女娥,原来我们创造出的美的本“质”索然如斯。渐渐硬冷掉的不仅是弃用的香炉,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科学带来了便捷,带走的是情感。
现在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在旧的时候,如果我想你,我不会给你打电话,不会给你发MSN,我会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是,我们在怀念着,怀念那些不廉价的思念,不是一个电话还未完就冷却的情感;我们在眷恋着,眷恋书信上隽秀圆转的字迹,不是一封电邮发过来的寥寥数语。
也许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常看见报纸上说×××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国元首访问×国,诸如此类。又或者听广播进大段广告、推销某样商品,抑或新闻报道又有人酒后驾车、房价又涨了等等,了无意趣。整个世界把它的“质”展开在我们面前,自然界严肃而刻板地运行着,社会是客观又物质的,节奏紧凑急切,对于物质的欲望竟成了人心的主宰。
记得表姐去相亲,对方是位斯文温和的中文博士生,上来就谈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爱情,又吟诗给姐姐听,十分文雅的样子。谈着谈着最后还是滑向房子、车子、薪水的话题。“听起来,他对经济的研究倒比中文还强些。”姐姐回来笑着讲给我们听,话里却充满失望的意味。一个用知识做外套包裹物欲心的人露出汲汲名利的样子更令人黯然。
一百年前的鲁迅先生已然对此失望至极,到如今,我们失去了更多美好的事物以用此换取物质的完满丰盛。可悲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若是倒过来,反而令人生疑欷歔。
在我就读的这所重点高中,文科班一共只有两个,若别人问起,我自我介绍说是文科生,你便可看到对方脸上浮现出细微的怜悯与轻视,“文科生=数学差=没有竞争力=没有前途”,他们的思维代换便是这样的。若我说我是真正热爱文学的美,他们会说:“哦,这大抵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傻子。”真是令人悲哀的定义。
那日在图书室自习,黄昏时下起雨,陈旧的木地板散着潮湿的热气,藤架上开着大朵细白的荼蘼,香气怅惘幽婉,我独自倚窗而坐,看天光从乌木窗格中透进来。台上搁着一只描花缠枝莲的青瓷瓶,里面盛着清水插一枝洁白带露的马蹄莲。图书室管理员是位白发苍然的退休老教师,她热爱文学与书籍,便回校接管图书室,这里的一瓶一画都是她精心布置,书用牛皮纸细整包好,再用粗黑笔以繁体在封脊上写下名字,字迹秀丽端严。时而点一只带铜绿的精致香炉,十分雅致。闲来无事,她也会翻出《全宋词》教我。在这里时光似是静滞了,隔却外界的纷扰,那些沉入淤垢中的古典美似粉白圆润的荷花招招而放,带着洁净柔软的气息,令人直欲落下泪来。
那日看见苏轼的一首小诗,一字一句抄在雪浪笺上: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是了,在这物欲横流、人心硬坚的时代,那些涌动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千年风雅,怕是要像深夜的海棠一般沉沉睡去了,谁来烧一支明光红烛,照它丝垂缕翠,容色灼灼,重回那“思无邪”的美好时光?
点评:这篇文章结合“题目二”中鲁迅的话语来论述中国人天性的浪漫与美感。在19世纪西方文化伴随洋枪大炮侵入中国之后,科学与知识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与异化,物质的欲望主宰了人们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雅,只恐夜深花睡去,作者期待有高烛明照,使我们重归“思无邪”的美好时期。这篇文章是五篇特等奖作文中最富于才情的,全文清新可喜,感情真挚,婉转流丽,字如珠玑,不枝不蔓,再加上一笔工整秀丽的书法,令人爱不释手。这也告诉我们,写一笔好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高考中,都会使你获得优厚的报酬;相反,如果写一笔涂鸦的文字,甚至满篇错别字,则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说理稍涉浅近,略显稚嫩。(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诚挚与真实 姓名:姜伟臣
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 陈玉洁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
诚挚与真实
自20世纪初理性之光以降,人类如同刚刚睁开睡眼的婴孩开始疯狂地打量这个已被祛魅的世界。人类中的杰出者力图用物理公式、数学模型、分子结构表达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他们认为经过一系列严格推导就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世界。然而,他们遇到了困难。
他们的困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困境,是理性期望的真实世界与情感期望的诚挚世界的矛盾。理性一词源于古希腊语“logos”,原意为理念。从词意发展来看,最早的“逻各斯”兼有理性的“理”与感性的“念”两重含义,即表示人们对客观真理的主观感受。随着理性的发展,主观的东西被慢慢去除,“逻各斯”更多地成为一种绝对真实的代名词。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理念异化的开始。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史,就是一部理性异化史。左派批评家与右派批评家的争论长达一个世纪,贯穿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间各种文艺流派竞相出现: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其衍生的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四五十年代索绪尔的语言学转向;60年代终结于法国五月风暴的西马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这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并且也产生了诸如卢卡奇、巴特、德里达、福柯之类的大师。而他们所争辩与讨论的焦点,就在“理性”二字。
如鲁迅所说,近代理性异化最突出的两点,一是知识崇拜——“举世惟知识之崇”;二是文化地位下降——“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而这两点,都代表了真实世界对诚挚世界的压制。人的情感被忽视,全社会只在乎那些可以被在乎的东西。
尼采说:“人类对世界占有和征服的欲望,表现于对知识的渴望。”近代以来,人们这种征服的欲望愈发强烈。工业革命后,机器成为人类延长的双臂,改造世
界的能力愈加强大,人类还缺少什么?显然就是一个绝对聪明、最有逻辑的大脑。如何获得?去寻找知识。于是,人类对于知识有了一种额外的渴求——这种渴求并不是知识带来的愉悦引起的,而是出于知识“有用”。一句名言恰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对知识的畸形崇拜——“知识改变命运”。
正是因为知识被前所未有地提升到现在这个位置,才会出现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病态服从,才会出现一“证”行天下、一“证”万事通的现象。伴随着这个过程,我们与所追求的民主自由又远了一步——因为我们不仅要服从所属政权的统治,还要屈服于一大批“话语权威”(罗兰·巴特语)。
知识崇拜使我们不再去体会知识带来的愉快感受,相反,我们疲于奔命,为获得(或者说占有)话语权威手中的知识,不惜被其“绑架”,成为另一个“规训主体”。而这个结果,是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预见到的:“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除了知识崇拜,理性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西方批评家对这一部分分析较多,最重要的是阿尔都塞和阿尔诺的“文化生产论”。
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本应处于互不干扰的状态,因为政治的首要法则是平等,经济的首要法则是效率,文化的首要法则是自我表达。每个领域的首要法则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每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三个合作的政权,所以只能有所取舍。而理性泛滥的今天,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利益——这最符合理性的要求。对于理性来讲,自我表达有何用?
于是,人们放弃内心精神世界,“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文化归于经济,文化活动也以经济利益为主。就算一些人渴望纯净的文化生活,举办一些作文比赛,渴求一些真知灼见,也难免被用来为某些商家做广告,否则哪来这么多经费。这就是文化生产,即使想要追求一些风花雪月,也不得不落得个满身铜臭。管他什么自我表达,收益减成本,总之不能亏本!
只是这样,所追求的“风花雪月”还是风花雪月吗?真的能抵挡“物欲来蔽”,寻自由之思想吗?还是如鲁迅先生所说:“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20世纪初批评大师屈瑞林在哈佛作的长达一个多月的系列演讲,虽然题目一样,但先人的思想却已寻不见了。何为诚挚?何为真实?我们于漫漫长路上追寻的那个真实的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如果理性带领我们走向的是乌托邦,那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无须思考,只要向着机器进化就可以了。
可是,屈瑞林说不是,鲁迅说不是,汉娜·阿伦特说不是。哈耶克说,我们只是在通向奴役之路。最终的真实只是像《尤利西斯》中食动物下水的布鲁姆,在琐碎的日常小事中衰老,即使自己与神话中的伟大英雄有相似的经历,却也难现英雄的形象。我们对理性病态的追求,只会让我们亲眼目睹乌托邦的覆灭。
但我们也并非无路可走,即使我们只是布鲁姆,我们在理性中的挣扎也只是他在大街上的漫游——这并不是结束,我们终会等来我们的斯蒂芬,带我们一同对付敌手,一同回家。
毕竟,我们是奥德修斯的后代,是英雄子嗣。去吧,人类!去出发,去漂泊,去回归!
向屈瑞林大师致敬!
点评:文章讨论的是理性与知识和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近代以来理性异化所导致的后果,或者说矛盾,就是知识崇拜的兴起与文化地位的下降。全文紧扣“题目二”中鲁迅的两段话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举证恰切,论说有理,尤其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欣慰的是作者对西方文艺理论史、文艺理论家及其思想有着广泛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论与观点的运用,信手拈来,安排得当,形神兼备,大气淋漓,开合起落,收放自如,已非一般的议论文可比,而是一篇颇具功力的杂文。全文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与缜密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能力,在“高考体”大行其道的今日更属难得,可谓凤毛麟角,非常可贵。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引用的学者与理论稍多了一些,有些段落有堆砌之嫌;全文的最末一句,有蛇足之感。(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柴火乐 姓名:项婧怡 学校:浙江省瑞安中学 指导老师:林海霞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四名
柴火乐
我曾以为我的高中会很平凡地度过,挥霍掉高一高二,咬牙拼下高三,考所过得去的大学。读完了大学找个工作后再相亲,结婚,相夫教子。之后,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普遍而平凡的中国生命模式。
但开学没几天,我这个卑微的理想破灭了。
那是节令人昏昏欲睡的政治课,政治老太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着价值规律,磨尽了我心里所有对高中生活的好奇与新鲜感。我枕着书,目光迷离,稍有些凉的涎水流下也刺激不了我麻木的神经。这时我模模糊糊地听见身边传来“哧”的一声,然后一股浓郁的硫黄味灌入鼻腔。
我瞬间清醒,惊恐地看向我的同桌,任嘴角的透明液体暴露在空气中风干。开学以来我还没真正打量过我的同桌,原来他长得还算俊俏,浓眉大眼,只是皮肤略黑鼻子略扁,脸颊上还带着几粒嫩红的痤疮芽。只见他的手上拿着一根不合时宜的火柴,小小的火苗竟映得他整张脸容光焕发。还没等我开口,他的后排就开始踹他的凳子了:“臭死了!”我的同桌只得将火苗吹灭,直起背来。他手里一股青烟升起,留下满室余“香”。
后来我和他熟识起来,我竟愈发对这个上课玩火柴的人感兴趣。他姓柴名烁,他的行为真是不枉了他的名字。他告诉我,他满周岁的时候,他家弄了个“封建”活动,摆了一堆东西在他面前。“抓笔我就要当作家,抓口红我就是大色魔。”柴烁嘴里念着长辈告诉他的故事,“可我偏偏什么都不抓,我直奔茶几,开始玩起火柴来!”他开始乐不可支,像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恶作剧,眼里满是戏谑得意的光芒。
其实高中过得很快,那天政治课柴烁玩第一根火柴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而如今他已经烧完十几盒火柴了。火柴盒全都在他课桌的抽屉里,摆放得整整齐齐。我觉得柴烁从来不学习,几乎每一堂课都在玩火柴,看着火苗燃起,最后熄灭,留下一根焦黑扭曲的木梗。同学们受不了硫黄味,老师终于决定把他一个人换到角落,并没收了他所有没烧的火柴。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见柴烁一天都直着背上课,只是眼神迷离,不知其心之所向。
第二天早自习,我踏入教室惊讶地发现柴烁一个人在角落里,又开始弓着背玩火柴。曾有人把他那样子比作吸大麻,弓着背蜷着身,目光贪婪而疯狂,一副沉醉其中,灵魂出窍,不能自拔的样子。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摇曳着的火苗,直到火柴烧完,才发现坐在前面的我。
“哦,早啊。”他淡淡地打了个招呼。
“怎么这么早?”我打算将心里所有的疑问全部抛出来。
“趁人少,多玩会儿。家里也不让玩。”他从火柴盒里又拿出一根火柴。这几盒火柴是昨天上化学课的时候他从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出实验室的时候他还扬扬得意地将火柴在我面前晃了晃。
我看着他又弓了下去的背,开口问道:“你„„为什么天天玩火柴?有那么好玩吗?”
“那你为什么天天写作业、做练习,不累吗?”
“因为高考不考火柴啊。”我反击他的讽刺。
过了一会儿,或许是那根火柴烧完了,他终于抬起头来。他的脸被熏得更黑了,显得眼白更白,眼珠子更黑。他盯了我很久,然后突然笑了:“你一定可以考上好大学的。”
毕业后很久,我才明白自己那时有多蠢。只是那时柴烁的笑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始终无法参透其奥妙。那不是假笑,他的祝福也不含任何虚情假意。后来,当我读到《史记》里项羽在乌江边笑并淡然道“天之亡我”时,我竟想起了柴烁。但柴烁没有绝望啊,谁看了他玩火柴时的眼神,都不会想起“绝望”二字。但玩火柴能做什么呢?谁现在还在用火柴呢?我那时觉得柴烁的前途和乌江一样冰冷,像江东一样遥远。而前途,像一根刺一样卡在柴烁的家人和老师的喉咙里,让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柴烁的爸爸曾把家里藏着的所有火柴扔到空地上全烧了,可柴烁向我说起这事时,眼睛里却闪闪发光:“那么大的火焰„„太漂亮了„„”
没人能真正地懂他,或许他以为会有。
后来我看《凡·高传》,看到凡·高忘乎所以地在阿尔金黄的烈日下疯狂地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喧嚣的灵魂,那明亮张扬的色彩和奇异的笔触充满了灵魂和自然的碰撞,激烈得像虚空里瞬间燃起在火柴头上的火苗„„这种碰撞没有尽头,没有休止,不受别人思想的束缚,脱离社会,陷入自我。我想,柴烁或许会真的懂凡·高。
高中毕业后,没人知道柴烁去了哪里。他从来没有告诉别人他的理想、他的愿望。即使说出来,诸如火柴大王、振兴火柴业之类的,也会遭人唾弃,在如今的社会价值观面前一文不值。
柴烁那看似比我还卑微的理想让我在高中三年作了无数思想斗争。我常常会想起他火苗映照下炯亮的眼珠子里有着无法用言语诉说的复杂情感。我不相信残酷的社会和现实会埋没那样的力量。他弓着背的样子,他手中火柴梗升起的缕缕青烟,角落里飘来的硫黄味,充斥着、丰富着、斑斓着我的高中三年。
或许别人会觉得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失败者,没有理想的青春白过,没有理想的人生白活。而我更愿意告诉别人,柴烁是个传奇,永远都是。
点评: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奇人奇事。作者高中的同桌名叫柴烁,是一个火柴迷,而且是一个上课甚至任何时间都不断地擦亮火柴来取乐的奇人,他无时无刻不专注于此,火柴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作者没有用世俗的目光认为柴烁是一个失败者,而是认为他是一个能读懂凡·高的奇人,是个传奇,而且永远都是。文章中的奇人奇事,有极强的故事性与吸引力,笔触富于感情,描写细腻生动,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如果常加锤炼,作者将来一定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故事题材,可以奇思妙想,出奇制胜,但需要一颗细腻的心灵与一双具有观察力的眼睛。文章的不足是对柴烁“柴火乐”极其复杂感情的剖析,显得薄弱了一些。(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朴散 姓名:伏琰
学校:山东省青岛九中 指导老师:黄向君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三名
朴散
吾师:夏安蝉鸣。你已学成了,归罢。
朴散:师父还未教我写作。
吾师:百无一用是书生,你学来做什么?
朴散:我看那韩寒与方舟子骂战甚好,总有用处。师父不就酷爱古龙吗?
吾师:小心!小心!有关部门认可的是金庸。
朴散:何惧?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没有人知道我说过什么,因为听到的人都已死了。
吾师:咳咳„„
朴散:师父自然例外。
吾师:已五六分像了,只是他并不算是大家。
朴散:莫不是大明湖畔的金庸?侠之大者,为家怕老婆,算得上什么大师呢?
朴散一顿,头顶被师父狠敲了一下。
吾师:他自然也不能及。姑且不论他喜欢介绍主角的祖宗三代①这冗长的坏毛病,他也太往规则里走。形是好的江湖,可魂却固步于市井朝廷。你不可学。
朴散:是了,还是拯救失足妇女②的古龙好些。
吾师:他也不能学。
朴散:师父嫉妒徒儿?莫忘记他是男人③。
吾师:非也。他魂是好的,可形太孤苦。
朴散:难道要我去学那个穿CK内裤的郭四娘④吗?莫忘记我是男人啊!
吾师:他未必不可取。身高不是差距,他一边赚钱一边传播文化,简直如同买鞋子送鞋垫令人奇爽无比。你要记得,写作是开始,传播才是目的,弘扬方为宗旨。
朴散:可怎么办,我喜欢的是韩寒。
吾师:咳咳。莫忘记你是男人。
朴散:还不只是“你我”的差别。
吾师:错。是“你我他”的差别⑤。
朴散:而且我也不是释然那个和尚⑥。
吾师:所以文化也因人而异。你写作的派别风格以及中心内容都与人不同,不可照搬,不可仿写。你写不出余秋雨的苦旅,也遇不上曹文轩草房子里的大病,故而不要去想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和方舟子的赖上谁谁倒霉。你就是想学罗永浩砸冰箱,也要有那个经济实力嘛。
朴散:师父说得这样难,莫不是要我找个天使替我去学习吧?完了,天使一定是坐校车和高铁来的,我等不到了„„
吾师:经你一提,我又想到了顶要紧的一点,那真真是极重要的。
朴散:师父您在cos⑦《甄嬛传》吗?那想必没有东阿阿胶⑧是行不通的。
吾师:话到此处,为师问你,《甄嬛传》和二人转有何区别呢?
朴散:这问题和您给我起这名字一样的千意百解。莫不是《甄嬛传》里人多?
吾师一顿,朴散的头上又挨了一记狠敲。
吾师:《甄嬛传》只是娱乐介质,可二人转呢?那是文化传承。并且是和老东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写作既然是反映文化,便要与人民与社会相辅相成。校车、高铁虽有不足,但却为社会敲响警钟,如此题材也是为国为民。
朴散:审查能过吗?
吾师:这便是郭敬明的拿手戏了。《小时代》⑨也批判,可人家三本书五年内畅销无阻,这也是本领。
朴散:谢师父教诲,徒儿已悟了⑩。
吾师:还不够。
朴散:还差什么?
吾师:还差鲁迅。
朴散:为何?
吾师:至此,为师已交给你三点:一是形魂都要佳妙,不艰涩,又近人情,不为组织写文,不唱古典颂歌;二是创新当首,不走旧路,不比他人,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三便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用文字抚平创伤,用文字改造世界,用文字将社会人民发展永昌。而鲁迅弃医从文则要告诉你最后一点。如此,你便能做到你名字那二字了。
朴散:哪点?
吾师:担当。他担当救国大任,你却要复兴文化。匹夫有责的事情,举泰山若茶几。要担得起,才能朴散则为器?輥?輯?訛。尔后,将《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的前两句背给我听。
朴散: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輥?輰?訛。
注释:
①指金庸书中主角多家世详细,如张无忌。
②指古龙书中女主角多为妓女,如周婷等。
③指古龙书中叶开的一句台词。
④《小时代》里郭敬明习惯这样形容人。
⑤指前文“莫忘记他/我/你是男人”的差别。
⑥指韩寒的《长安乱》中释然与师父的对话。
⑦cosplay的缩写。
⑧指电视剧《甄嬛传》里东阿阿胶广告太多。
⑨《小时代》暗写上海繁华又苍凉的景象。
⑩指电影《英雄》中秦王的“寡人悟了”台词。
老子《道德经》言:朴散则为器。意指美好德行传播开去,这里指传扬文化。
意思为:德行圆满的人没有什么地方到达不了,故“无远弗届”。
点评:这是一篇戏剧对话体的作文,文章中的朴散和他的老师,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文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朴散”语出《老子》,本谓纯真之道的分离与变异,引申谓淳朴之风消散。作者借用“朴散”为人名,语意双关,浑然天成,题目的选择可谓既古典又新颖。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惹人眼目,作者在此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是一个武侠迷,他将自己熟悉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与方舟子、韩寒、郭敬明、鲁迅等巧妙融合,用师徒二人“大话西游”体的消解话语,引出对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讽刺,以及对未来世界与人生的体悟与思索。读来既感辛辣,又让人忍俊不禁,轻松愉悦的同时,又颇感沉重与忧虑。文章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对话的幽默与讽刺,个别语句有浓厚的说教味,甚至有些痞子气,过犹不及,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把苍烟踏破 姓名:姬潇依
学校:辽宁省大连市24中 指导老师:王丹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把苍烟踏破
那是一个大师的时代,知识之光照亮黑暗迷途,学术之风吹散蒙昧迷障。静默鸿蒙,蔡元培先生的一句“思想自由”今犹铿锵在耳;参透尘世,胡适新文化的呐喊摇撼天地。如今的社会,利益与无知如同叠嶂苍烟,唯有拨云见日,踏破如许苍烟,才能还学术清净,还学问单纯。
从前,德之教化如清流荡涤灵魂,犹记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有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蔡元培先生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德行 19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人格之高尚,德育之先锋,大师提供着学术坐标,更树立了风骨之碑。
如今,德却退化成那华丽飞檐上最不起眼的笔画。从何时开始,次道德变得理所当然?伪道德变得肆虐猖狂?狷介之人纵然力挽狂澜,却无法在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波浪。德的教化,一点点被唯利是图的观念蚕食鲸吞。这其中,网络之力不可忽视。网络媒体宣扬着伟大的美德,却只会收到子贡赎人的负面效果。郭明义、陈树菊固然值得尊敬,但普通人的道德之举同样值得称颂。对于不可为的道德过分赞颂,网络无形之中提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将其升至无人匹及的高度。当道德不再是行为准则,而变得曲高和寡,全社会都会消极避让,又谈何川流、敦化?唯有踏破眼前对德的畸形视角,一个大国方能精神富有。
从前,责之宣扬浸染学术气息。黄炎培先生有言:“利居众后,责在人先。”他道尽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做人之法。蔡元培先生亦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先义后利,承担起一校之长的重任。也正是蔡先生奉行着责任,学术之风才吹遍大江南北,学问之术才传至东西。
如今,责在利的面前变得无足轻重。古人有言:“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可是这种道德理想已然消逝,随之而来的是冰封的社会奉献精神、烈炙的人际交往关系。归真堂放弃生命责任,在熊胆之利面前颔首,这难道不是利之戕害吗?媒体鼓吹着社会责任感,然而唯利是图的物质环境又如何不会导致唯利是图的精神底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足可见得物化资本对国民的诱惑力,在精神逐渐丧失的社会,责任才是王道。物质追求,便是那封在眼前的袅袅炊烟,不,是滚滚浓烟,荼毒着人们的身心。这道烟屏,已然挡住了无数人,他们迷失在自我构筑的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责任,则是如注的雨水,洗刷整个世界,冲走物欲之烟。从利在人先向利居众后的转化,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责居众后向责在人先的变革,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重生。
从前,真乃学术之要义。蔡元培先生一句“兼容并包”开启了追求真理的大门,开学术之风气,领万古之先锋。古人夜观星象,欲从星座递嬗中找寻自然的真理;近人纳古今东西之精粹,亦想从中找出社会的真理。做学问,正如朱光潜先生之言,要用出世之精神。何谓出世?寻真理也。
如今,真知成为名誉的附庸,成为虚伪的阶下囚。《大学》之中所谓先“格物致知”获得真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终能“平天下”。犹记前一阵子的方韩之战,一方坚定不移地紧握证据,一方竭力捍卫清白之名。然而方舟子的真理之辩终于抵住了流言,亦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新一轮真理大讨论。如今的媒体亦是走向浮夸,抛却真理。断章取义,散布谣言,借助网络之力蒙蔽大众之眼。这置真理于何处?耸人听闻的内容不过是赚人眼球的噱头,夸张尖锐的语言也不堪一击。名誉、声望不过是过眼云烟,真理却是脚下顽石,经得起千锤百炼。
不如把学问比作沙滩上的一次漫步吧。海是钢蓝的凉,日是萤红的温,沙是亮白的软。你听着涛声,在沙滩上画下思绪,一浪倾覆;你望着远方,在风中喊出内心的愁怨,又一浪吞噬。篝火的烟尘弥漫,眼前如雪中观鹤的一片白,倏忽间前路迷散,不见天日。向前走,还是留?篝火中芳香的烧烤蕴在烟中诱惑着你,然而前路的风景尚未领悟。贝壳划破了脚,浓烟呛出眼泪,可是苍烟之后,竟是最美的日落。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红日炼金,天海一色。
踏破苍烟,追寻大师的足迹,在那峥嵘岁月中重温元培的胸襟、适之的眼光;踏破苍烟,更是对现代社会种种诟病的真知灼见,认清本质从而坚守理想。
在当今社会,若想内圣而外王,须得拨云见日,于内心不为外物所动,于外在不因主观而枉。这个世界烟雾重重,如攀高山,但只有不断地踏破苍烟,才有可能达到顶峰。
苍烟踏破,方可避“削足适履”“饮鸩止渴”,立天地之心,化万物于无形,用德行引领行动,用责任树立人格,用真理指导风尚。
心如明镜台,又惮苍烟于何处?
点评:在“题目一”中选择蔡元培、胡适为关键词进行写作,对一个高中生而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如今的很多高中生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韩寒、郭敬明,甚至史蒂夫·乔布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一篇文章写起来也是会异常吃力的。然而本文作者却给了所有评委一个惊喜,不但对两位大师的思想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起来举重若轻,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忘观照现实,“归真堂”事件、“方韩之争”等在增强文章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也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思考很好地融入了文中,为文章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增添了思辨的深度与广度。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观点不够严谨,例如第三段对“网络之力”的论述就稍显绝对。(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华林中的微光 姓名:陆静雨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钱 晨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华林中的微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再没有比狄更斯的开场白更沉凝,更厚重,更笼统,更难以驾驭的了,如同那遍被烟云尘嚣的大幕缓缓拉起,而你不知所措地淹没在纷繁壮阔的全境之中。物欲是人心的外化,是五光十色的阴霾,是海妖塞壬的歌声,是凡夫俗子眼中乱花迷眼的华林。可曾有谁捕捉到那林中的一缕微光,点染出困惑中的一丝清醒、浮沉中的一丝淡然,使人生真谛、生命本源,并未完全迷失于大幕拉起后的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用过这个形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指的是曹公笔下于峨冠博带、仕途经济间挣扎着透气的宝玉。哪个时代没有这么一片蒙蔽人的华林,架构精巧秩序井然,是一类严丝合缝轮轴传动的体系。每个人都受着这框架的包庇,自然,义务是遵循它,不脱出常轨。
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经主观消化的知识甚至能扼杀智慧,“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如是言之。想起《艰难时世》开场那段近似咆哮体的振聋发聩的台词,“理性!只需要理性!”不错,可以用钢条抽打,用戒尺丈量的理性。老牧师教出来的孩子,能够用界门纲目一类生物专用词和极度细致的动物学口吻来流
利地描述何谓“马”,理性到了极点,对知识的发挥也到了极点。究其根本,知识成了武器来给大脑装载弹药,成了工具来给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才能却不懂领悟思考的字典、工具箱。当知识沦为同一基准线下的功利性储备,它就永远只能具有暂时价值,一旦时效过去,便被打包清理束之高阁,丝毫不曾加诸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智慧的灵光乍现。
性灵之光之所以“微”,除了物欲外,或许还有其他条件,只容许它在它们的夹缝中举步维艰。《达洛维夫人》中的赛普第默斯,约莫是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敏感寂寞性灵的直接映射。历经一战硝烟,顿感世事虚空苍白,内心左冲右突,在形而上的哲学中找寻出路,却被其主治大夫的“平稳”哲学击得粉碎。平稳,即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接纳凡尘俗世一切规则,并视之如至高无上的常态。物欲只是树林枝丫上鲜艳的骨朵,而规则才是树干,是撑起整片华林的支柱。赛普第默斯是所谓“畸零人”的代表,抛弃了世界而世界也不再理解他,任他湮灭在最纵横恣肆又最超凡脱俗的纯精神世界里,展示他精湛的意识流。但致力于将他纳入“平稳”轨道的世俗哲学,终究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们的时代呢?庞大的社会体系,成才抑或实现价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似的人生道路,因为这样风险最小,因为这样足够谨慎稳健,亦因为其他途径太渺茫太单薄。然而,单一趋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只会一点点磨蚀人的创造力和个性。
然而即便微弱,我们说“要有光”,我们在寻找光。物质与精神是一对永恒辩证的矛盾,但它们一者是血肉一者是灵魂,前者是后者的依傍,后者是前者的扬升,它们密切相连。鲁迅先生说物欲蒙蔽性灵,但物质毕竟是世界的基础,要求物质满足毕竟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不可摆脱。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主观才是客观的主体,没有一个把物质内化成精神的过程,那么外物便只是外物,而非充实性灵的一块增补物。我们需要精神内涵,它点石成金,我们一面以自身价值观消化、评判着外物,一面以崭新的经验充实着自身价值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寻找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因此我们读书、思考,因此我们在莎士比亚那里,在奥斯丁那里,在汤显祖那里,在曹雪芹那里寻觅心灵的冲击和启迪,我们并不吝惜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深思。人的特性在于会思考,会主动探求物质之上浮泛的精神天地,把单薄的个体存在扩展成对广袤生活的认知,扩展成对天地间最深沉琴弦奏出音符的共鸣和回响。
我是一颗孤独的性灵,破土、抽芽,颤颤巍巍地生长。我渴望冰封的冻土能有空隙容身,我渴望华林的美妙缭乱不再阻碍我对日照的渴盼。
突然想起《1984》里温斯顿和奥布莱恩那段近乎哲学思辨的论战,唯心主义采用狡猾的诡辩技巧把唯物主义观点逼进死角,意识决定一切,意识任意扭曲,精神把物质玩弄于股掌之中,那套强大、可怕、无法驳倒的逻辑轻易就把人吸进了辩证黑洞。能毁灭人性灵的哲学也能毁灭世界,这是精神对精神的占有,这已不是华林,也不是华林的浓雾,是不容一点微光的终结一切的黑暗。
幸而我们不企盼这样的未来。
幸而我们的华林里还有微光。
幸而此刻,阳光灿烂。
点评:选择“题目二”写作,对鲁迅先生所说的两句话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作者选择物欲与性灵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可以说对鲁迅先生的话理解得相当透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借用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句话“悲
凉之雾,遍被华林”,用华林比喻物欲,用微光比喻性灵,不但将其化用为文章题目,还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在时间有限、气氛紧张的总决赛考场上还能拥有如此灵动的思维,实属难得。此外,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多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在为文章增添文学厚重感的同时,亦将自己丰厚的阅读积累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论述略显艰涩,给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之感。(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姓名:项刘宇
学校: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大概是因为拥有发达的大脑吧,或者说,拥有发达的左脑。于是我们在进化的马拉松中超过了其他生物,在左脑的帮助下遥遥领先。
而右脑呢?在如今,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输给了自己的孪生兄弟,左脑与右脑的博弈从来都被看做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而所谓“美上之感情,明敏之思想”,却在人们假意的追捧中沉沦。
一、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错,就是知识,没有人否认这一点。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永远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把蒸汽机的知识铺成阶,踏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人们把电的知识做成帆,在风浪中勇往直前„„
知识,从未逃离人类进步的聚光灯。
但别忘了聚光灯之外还有美,还有感情,它们从未成为主角,但也从未少做贡献。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创造上,人类进步的聚光灯也会幻化成冰冷刺眼的射线,刺穿文明筑起的堡垒。
这正是鲁迅先生担忧之处。惟知识之崇,我们将知识推向神坛,在无意义的蜃景中乘风破浪。将廉价的知识搬上流水线批量生产,只会得到没有美学的世界,人们的灵魂丧失了它的精神家园。
没有了美、感情、精神,科技又有何用?正如现在的伦敦,那个圣火正燃烧的地方,田径的速度美,跳高的柔韧美,篮球的力量美,王皓三块银牌的惋惜,菲尔普斯创造历史的激动„„这一切,都不会在一个只崇尚知识的世界出现。
知识,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用美上之感情与明敏之思想修葺,才能筑成通向更高文明的大路。
二、主观与客观
知识在膨胀,我们也在以看清万物客观本质为荣。
我们追求客观世界,追求真理,也引来了“后遗症”——主观精神的流失。我不愿看到以后小孩接受了月球是一块大石头的事实之后,便体会不到嫦娥、中秋 23 的古典之美。更不愿看到孩子们在领会了天空的组成之后,便不再为白云的形状而奇思妙想,为七夕而感触万千。其实,在我自己身上,早已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记得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过去并不客观存在,过去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而人的意识是可以控制的。抛开背后讽刺的本意,我们可以意识到,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史铁生说过:“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知便成了一个人世界中的客观,这并不是混淆或下定义,只是启发我们,我们追求客观真理时,还可以,也必须要保有一种主观的内面精神,如鲁迅先生所言。
所以,我们学习天文时仍可在一堆数据中想想嫦娥还好吗,牛郎织女还需等多少时日;我们研究空气,也可想想它是风这精灵的长辈;我们研究花粉花药,亦不忘欣赏下花的美貌。
主观与客观,不是对立面,它们相辅相成,才构成我们眼中充满情趣的世界。
三、思想的芦苇
思想,不仅是科技与科学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思想。
正如爱因斯坦在镜头前顽皮地吐舌头一样,我想他的右脑应该不会比左脑逊色。
人脆弱,却因思想而强大。
人因知识与科技而强大,更因尚美的习惯、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主观认识的多解而让我们眼中有一个比动物更多彩绚丽的世界。
而我们,在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的时代就开始卸去后者,企图仅凭知识,带上科技的助推剂走得更轻更快。
别忘了,奥运会有了运动的美,有了有人欢喜有人悲的杂糅,有了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才得以“更高、更快、更强”。人类文明,又有何异?
而一个没有右脑的人类世界,必是枯寂荒芜的世界。
写到这儿,放下笔,拍拍脑门,还好,右脑还在。
点评:作者在充分理解了“题目二”中鲁迅先生所说话语的含意之后,想到了人类左脑与右脑的区别,并以“当人类失去了右脑”作为题目,成功地将写作话题由艰深转化为平易,让人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正文部分从知识、主观与客观、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小标题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具条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浅显易懂,一改大多数选择“题目二”的选手所写文章晦涩难懂的弊端,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文中的部分论述显得不够透彻深入,有失深度与广度。如何把握写作内容浅显与深入之间的度,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第三篇: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高中组)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高中组)
珍惜心底的不安
姓名:劳怡楠
学校名称:绍兴县鲁迅中学柯桥校区 指导教师:彭玉华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珍惜心底的不安
清晨醒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凉风习习,鸟语花香。你浸润在舒适之中。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舒适之中,一切并无不妥,可就在你醒来之时,在你的思绪与记忆接轨之时,你心里便有一块区域教你明明白白地记得,万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蒙受着饥恶的折磨;越过千山万水,必然有一群人因着战争暴动颠肺流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必然有人在酝酿着恶的阴谋。它们时时发生,却与你相去甚远,可这并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们始终留在你的脑海里,只是暂时被掩埋。
它们虽遥远,你却不乏感知它们的途径。或是通过普及式的大众传媒,或是通过隐秘性的口口相传。因为遥远,它们都被罩上了一层模糊不确定的色彩,阻碍着你的细细寻觅。你有众多理由拒绝置身室内,可它们不可否认的存在仍为你带来不安与忧惧,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负罪感与赎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渡众生的慈悲心怀,或是士大夫一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从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任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恶,只有多少的区别。而这不安便是从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种本能,一点带着正义色彩的善。
面对着不安,一些人选择了直面。它们不辞千辛万苦的寻找,不逾万水千山地流浪,只为一片心安。正如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坚持揭开冰山一角的新闻记者,远赴硝烟民满的战场只为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志愿救助者,需要指出,遥远并非空间概念,而只在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彻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遥远的。在至今仍感动于垂垂老矣的马寅初面对攻击所说的话:“我虽年届八十,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这样的傲骨,如何配不止勇士之名?
然而这一选择却有着及大的危险,更非常人所及。若论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难以数尽,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仅为杯水车薪。勇士往往过早逝去,又有几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对不安,物理承受,便选择公布于他的小社会,以求稀释自己的不安,平坦自己的责任。此时若无人又应,便可从于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知者亦可公布于他的小社会,来加倍释这不安,几释,不安便越来越淡,只成为心底上无关痛痒的一绕,在大势所趋的保护下被永久掩盖几近无形。随着牵扯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便成了平铺而无力的社会,纵使再有人愤起,也可仰仗着社会冷眼旁观,凭着所谓法不责众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是”,“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尘。无力再次闪光。所以依然有凉风习习,鸟语花香,恶与灾难仍在上演,仍被呈现于眼皮底下,可舒适也仍在延续。而当着惰性加倍,我们冲淡不安的速度也愈发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来越少。直至我们已无法置身事外之时,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静谧的心灵的无限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中队萌芽的扼杀,这样平铺而无力,和谐而无声地社会,如何指望它冲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愿成为冲在前面的勇士,抑不愿在无形中泯灭自己的善的灵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不安事实上无处不在,我们便该珍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压抑时,将它喷薄而出,纵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抑可激起小小的火烛。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没有这种智慧,我宁可偏向前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鲁迅说:“相比于国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赏个人的自大者。”相比于平铺无力的社会,我更希望有一个参差多态的社会,即使过于偏激,即使有时蛮不讲理,至少也有众说纷芸的声音,至少也有站起来的人,至少也有顶起太难的力量,已时时洗刷心灵的蒙尘。与其选择完美的寂静,不如选择小小的拙劣的冲击,以保留心底的不安,以在置身事内的事件中又向善的勇气。纵使疯狂,纵使可能受伤,依然很美。
一位德国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抓心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天主教徒。当他们抓我时,没有人再能为我说话了。平淡的话 中透出一股凄凉。我们或许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该将其忘却,更不该将那一份不安忘却。若没有当初一次次地争取,如何能换来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们当初选择争取最初的动力,它是激愤与悲悯的源泉,造就善的故事。
当黑幕笼罩大地,万物无声之时,我们至少该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义的希望!
愿得心安
姓名:李子卓
学校名称:北京四中 指导教师:袁海萍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愿得心安
大脑先生:
我是最忠于您的心脏,您知道那三个渔人后来如何了吗?
因为没有任何线索,第一个、第二个渔人都放弃寻找。他们每一日都不停地告诉自己:太晚了,太迟了。但没有什么效果,打从他们捡到瓶子那一日起,他们开始每晚做着同样的梦:一个看不清模样的人孤独地坐在一座孤岛上,一切都很昏暗,只有一双黑亮的眼直直地盯着他们。他们每天都被吓醒。后来,因为精神衰弱,第一个渔人每每出海都昏昏沉沉,一次小小的风浪丢掉了性命。第二个渔人安慰自己,一定有人就来那人,但仍旧噩梦不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夜,他在梦中终于看清了那人的脸——赫然是他自己。
只有第三个渔人坚信“既不会太晚也不会太远”踏上了寻找那人的征途。天南海北,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但直到他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也一无所获。可奇异的是,他躺在病榻上,脸上却浮显隐约的微笑。望着身边的亲人,他喃喃自语:“那么现在我可以说心安了。那人大概早已获救了。”随即,他咽了气。
当然,相信大脑先生您必定是看出来了,以上纯属我虚构。但我绝么有戏弄您的意思,只是为了对您说一句想了很久的话:无论您做与不做,只愿得心安。
前两个渔人想得很细,考虑很多,没有像第三个渔人那样做了一辈子无用功。但他们一生活在不安之中,最终将自己困在了心的荒岛上。而第三个渔人虽劳无所救,可他求了心安。
我知道您聪明,每每遇到什么情况总能想到一堆好点子,一堆顾虑。最后的最后,您总说算了,您说有别人,您说做了或许更糟;您说忘了吧。
但您真的忘了吗?
上次学校组织去了江西支教,您很是兴奋。想带着小孩子做手工,想知道他们平日的生活,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可是立刻地,您又时对自己说,不可以。万一让他们学会了享受物质怎么办?万一他们是留守儿童怎么办?万一他们用一双天真的大眼睛看着我,告诉我他们走不出去呢?于是,您几乎什么也没说,只教了半节美术课。最后走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去拥抱最受欢迎的小老师,您站在一边,怀疑自己连名字都没好好告诉孩子。
后来孩子寄来了信,收信人里竟有您的名字;您反复得看那封错字满篇的信,好长时间不放手。我也为您高兴,呼呼地越跳越快。连我还是知道,您又多么后悔那些没做饿事,每次您想着它们,我也跟着向下沉。
您考虑得多,未必是好的。如果最后非但什么也没做,还每每想起都胸闷难过,那些考虑就太多余了。
您又想过,或许做了,就不一样吗?
这回换个例子,您还记得为老人让座的事吗?从初中时,您坐公交就不再坐下来了。因为太过内向说不出“奶奶您坐”,也不想做装睡视而不见的事儿。后来上了高中,一次车子无人,您坐下,结果后来人却多了起来。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三晃地上来,看着就让人担心。间周围无人让座,您控制着四肢僵硬地站起来,脸部也平肃异常。值得开心的是,老人和您道谢,您也抿着嘴角笑了,我也高兴地 狂跳了好一阵。
瞧,您怕了那么久,做了,才知道并不可怕,还因此有了更多的勇气。
我和您同事出生,我从出生起就只负责无尽地跳动,您从开始的一片空白到现在我眼中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存在。但不论是再多久之后,您最深处的悸动都无法瞒过我,您压抑再久的愿望一旦想起,我都狂跳不止。我是多么怀念小时候地你,想到什么做什么,从不会后悔。当然,您现在也不说后悔。
我说了,一开始的故事纯属我虚构,第三个渔人如果放在现实里也不会心安的。现实要残酷更多,您们纵使看重结果——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您要知道,现实里也难遇上故事里这种奇怪事儿,再难的事也会有结果的,再糟的结果而回让您得到些什么东西,而卧相信您会甘之如怡。
我也知道您总说这世界真是什么人都有,这社会发生的事总让您望而却步。可我还听您说,看清这世界,然后爱它。您又那么多朋友,我相信您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做一些您之前总顾虑太多又每每后悔没做的事。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您:您还年轻,想到了就去做,现在就那么多不安,以后力不能及了难道要在后悔中虚度一生吗?您想做哪个渔人呢,将自己困在心的荒岛里,还是即使徒劳无功也能笑着和自己说“不虚此行”呢?
还有,我这个心脏可要陪您一生呢,您每每后悔我都胆战心惊地猛跳一阵,您不在乎自己思考太多占去太所脑容量,我可是会得心脏病的。
大脑先生,做与不做,愿得己心安。
另:您回去再遇到乞讨的老奶奶,不妨考虑一下给她零钱,我知道您又一阵不安了。
愿陪您心安一生的心脏 2013年8月3日 宇宙大问,解在人间
姓名:樊问朔
学校名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指导教师:李宏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宇宙大问,解在人间
几个渔人,一个瓶子,一张纸片,几行文字,直逼人类思维的尽头。
救助或不救助?理性判断或感性体悟?入世的知力解释不了的,宗教的机锋就能明断了?
渔人面对的问题太严重,困惑和迷茫压得他们欲辨而动不得。从人性与知欲本能出发,他们想象着这位未曾谋面的人类兄弟在荒岛上市怎样谋生存,怎样坠入绝望,怎样非人地死亡。这种推测必将勾连起对同胞的怜悯。而对别人命运的揣测之后便是对自己未知命途的恐惧。极其合理大拿黑暗惨绝的经历既然会发生在他者身上,本为什么不会成为自己的终结方式?彻骨的冷意从齿根摹地弹出,生命之侗着对非理性非常识的恐惧。
再从理性知识去认知,全部的信息就收纳在一个漂流瓶与一张小纸片中,甚至都不能复原真相最简单的轮廓。身份未知、地点未知、时间未知、生死未知。没有逻辑,不能判断,超越了可知。或者像第三个渔人一样跳脱常识,用哲学推衍,不不会太晚,因为何时都有可能;不会太远,因为没处都在发生。不知那人的方位,其实亦何尝知道自己的方位?甚至可能,呼救的人就是自己因为精神盲点而不曾认识到的自身......一次偶然,勾出看渔人,不,是人类骨子里的冲突。自幼时便确定形成的分明绝对的认识秩序被打破了。彻底地模糊让他们洞见自己的无知苍白。走到思维的尽头,渔人不安,读者悚然,寂静落下,混乱开始。
那么干脆脱离此间,以彼此的高度来俯仰人世。该去拯救吗?该选择无声吗?末法时代,人人迷茫。科技祛魅的现代世界,上帝已死,信仰崩塌,天下承平,人们信奉超自任来消遣无趣的光阴。世教凌矣,暴力恣肆,想、气横行。佛教净土早已布满灰尘,铜佛、木佛、泥佛;梵音、佛乐、法帖欺漫世人。真佛从精神世界里消失,小乘佛法依稀残留在俗人对前代大师隐士的记忆里。度已力无,何谈度人? 天荆地悚,个体尚不能开悟得救,又怎能苟求其人,撑一叶小舟,寻一片孤岛、载回一颗或许早已枯槁无救的心灵?此岸诸事无了,彼岸一片苍茫。
够了罢!在思想的极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太久。渔人的故事,只是无数引人困顿的寓言中的一个。有太多的谜团,我们太想解开,却发现未知的事情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苦厄,却仍旧是一无所知。
应该知道,我们一定会遇见的问题未必不可回避。不可回避的问题未必一定能解答。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人太骄傲了,总以为理智之剑能够破除一切魔障,逻辑的刀锋能战胜迷幻的妖魔,认真对待生命的人定会省察生命。但是省察生命不等于穷尽生命。
当我为了追求最高的真理而走遍了世界,却发现自己竟从走出脚上的一双鞋。既然精神必须依附着形骸否则将灰飞烟灭;既然我们必须向尘世吸取资源否则将从云霄落入深渊;为什么还要用痛苦的泪水去洗刷人家人必须沾染的凡世尘烟?为什么要用熬干生命得到的鲜血去浇灌永恒的死忙空间?为什么如此执着,宁愿让此岸的无比真实与彼岸的虚幻梦境将自己撕裂!
我也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生命的人,我也备尝思虑的困扰与辛酸。我也没想去抛弃肉体,让灵魂自由弛娉在天际云端。
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我的人生发问,由我救谁退至谁救我,再至救已度人。退而再三,仍未有正解。为了解决生命的意义,为了参透宇宙的不变真理,我进入文字,又从文字隐偱到哲思,由修悟人事隐偱到历史之观,自觉已经隐无可隐,逃无可逃,痛苦煎心,却仍未得到答案。
所幸由于某种属人亦属灵的特性,我们最终定会与这个世界和解,就像由土壤的是在温厚中诞生的孩子,在一定时刻一定会渴望天的浩瀚轻盈。用死亡矫正人生,用宇宙洞察人生,是思想者跨越不了的宿劫。然而如果为了迎接最后的虚无,为了满足本质自私的求知欲,便对世界无动于衷,弃子女丈夫的家庭责任不管,抛忧患书生的社会担当不顾。这就不配叫作对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对生命客观实在性的逃避。
所以迷失的渔人必定会在寂静中任水波载他们回到岸旁的茅房。屋里莼菜地清香扑面而来化解了今日沉重与劳碌。妻子温情的眼神使他们回到真实,回到人间,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坚守,应在这屋,这船,这家之中。偶踏歧途,他认清了自己,看清了人生。
于是诗人也不再沉默,低低的苦吟变成了高亢的歌声。我走出思想耳朵泯潭,诵着启悟后以热爱写就的诗篇:
末法无端意踌躇,殷勤问道伤心苦。
心血枯焦天不语,酣愁万绪散西风。
抛却诗心清云上,热肠忧叹老书生。
狼狈辛酸为那端?性本不忍苟想全。
别竹辞花亦何憾?只恨平生志高远。
笔重神滞文章瘦,漫步卷犊自误久。
应纵四合卷九州,俯仰人世任自由。
五蕴皆空我不转,一力移山救末俗!
良知未泯
姓名:卢宇
学校: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张永威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良知未泯
看渔人三辨而置呼救于不顾,说实话这样的情节没有给我的心弦予重击,虽然理由仍有牵强晦涩。但自我安慰就算出海相救也未必有果。但最后刺人的字眼是一个“不安”,至少良心还在撕扯他们的灵魂。我把不安归为良心未泯,说不上褒贬,只是让我关于这种不安想到很多,想到自己深陷的社会泥潭,想 到人面具下善恶纷争,想到媒体网络上的世风日下,还有自己内心中微小但饶人的良心质问:问自我坚信良知未泯,问人善的哲学理论会在摩登中崩溃。清允许我说这会是一篇没有没有引用,没有题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寻求任何一个特殊的国度或时期相比拟,也不会再有名人至理一语中的,之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下之我所经历的。
其实路过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信条。
小悦悦惨死车下无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为媒体报刊讽刺人心不古的佐证,图片视频轮回展出再伴有尖锐极端的评论更显咄咄逼人,舆论就这样用正义之剑挑伤公众关于良知还未痊愈的痂。我不能完全否定仍有正义执言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我错感媒体在带领大众掩藏下一个路人的不安,质疑那些义愤填庸却空洞索味的声讨是否会唤醒良知之殇。路人过往而不问固然应受谴责,但其后更大的一群人却是变相的下一个渔民。
有这我看到了范围更广的不安泛滥,和一种俨然成性的良知侵蚀,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良知缺失逐渐演化为责任推脱,甚至转化为语言的正义包裹下的原形。直接表露不安还可以聊以自慰善良常驻,而又些言论隐匿的不安令人生畏,其实他们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悦悦身边走过。
其实他收到了车轮下女人呼救的信条。
药家鑫案彻底突破了公众已经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线,相比较悦悦身边路人冷漠麻木,药家鑫将关于良知漏洞的被动保护直接推向人性冰点的残杀。至于镜头里希望减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强加于良知,从良知漏洞、缺乏纵然到泯灭,还有理由?没有借口。
类似于此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时隐发,出来对罪人的口诛笔伐,真正不安的是我们。恼人性泯灭,怒社会不争,还有一种难以摆脱突围的不安全感。社会中某些作为基石的道理基础一再颠覆,原先视若本然地真理却被悬干风口浪尖遭人非议,总会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殃及池鱼。换而言之,这些隐晦但稳固的不安成为良知泯灭的副作用,在丝丝动摇现代化的大厦。
以上的社会聚焦点是关于良知多面镜中的一个发射而已,微小但反射的刺光让人无法直视。被强光瞬间扫过后地眩晕,眼前乌黑的我们也该撇去做正人君子的情理,想想光源为何,眩晕怎样,到底良知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是否直视被视为美德而封存百年?良知漏洞是信心作鬼还是社会作崇?面对日益严峻的道德审判是否只是作壁上观的冷酷,还是矫正、过往的唾弃?眩晕只是片刻,思考仍应继续。
其实良知的出处来源已久,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可以说是孔圣主仁的演变。若是妄想对其鞭辟入里的定义最后只会是片面主观。这里不妨将文化相似的日本相较,日本文化中无善恶的清晰分别,也没有良知的推崇盛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理的强调和克已服礼的制约。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则是因为传统要求使然,即我做因为外在情理要求。这样我们并不会将同是为人之道的“良知”和“情理”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深知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自理性一方面使良知更显高尚尊荣,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喝随机性。无法妄自揣度有无约束的优劣好坏,但有一点是良知的自身属性使日后可能出现的良知缺失埋下伏笔。
文化修养氛围不会直接作用于摩登大楼下一块砖瓦之上,但是它控制了各种非物质性的犯罪。良知亦然,社会中固然法制健全约束繁多,但良知的心里暗示和自觉服从才是一切制度规范行效之本。若良知漏洞被放大撕裂,制度何用,人的主观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产生,使人们暴露与强光之下任其灼烧,之后的社会会是怎样也可估计。
说了很多良知岁历史而绵延传承,又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稳固,在我们这个时代却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语言刻薄的评论家大淡是现代化发展使然,这是有理的,应该说是物质材料的大丰富使留恋于超炫科技的人们淡化了精神世界的充实,物质胜于精神的信旨在人的大脑中存档安装。这种短暂的眩晕和自我迷失在任何一个生产力爆发的时代都有掠影,是必然也不可怕,因为良知是天性而贪婪和占有欲亦然。所以暂且熄了对现代化地怒火,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之后人们怎样应对和媒体如何引导。显然我们的应付仓促无力又蛮横粗鲁,一味地谴责而大扬正义风帆,无理地担忧而无望于民众精神文化复兴,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语言伪装也掩不了内心谴责。
既然道德大坝已蛀蚁穴,大可不必毁大坝以覆蚁穴,我们需要的是理性与客观,不煽动不满情绪 的同时多问自己而非物质问他人。每个人的生活虽卑微不足,但却是自我道德检验的考场,也是完善自我的良机,更是社会良知奠基的一呸呸硬土。而媒体人所说的不仅是传统儒学中的三纲五常,更应该是作为社会责任人的真言直言,以彼切身实感和无畏箴言告诫民众,这样才可以使传媒的作用为良知社会的构建生辉。
先前纠结应用“良知泯灭”为题,但思考长久仍以“未泯”为题眼。我还会做社会前景建设下一个十年的见证者,无论怀疑叠加,质疑重生,只有寄希望下会有希望。
良知泯灭?良知泯灭......良知未泯!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姓名:陈婕
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 指导教师:徐华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耳朵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道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与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于很多人看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地德育宣传中更像越磊越高的城墙,人被唾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答案,充满挣扎的谈思。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触手可得饿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记道德并不高大,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因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渔民则一语道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抉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尔毕生论述“理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二者的漩涡难以逃脱。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复古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二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这个标尺是无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 的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世间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尝不可。社会众多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面对求救者,第一反应即是保全自身。路人途径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学费用,最终宽慰与固遭无人救援而默然走开。
马尔道洛尔如此评价社会的心态:“人们无法消除不公平,只好将公正淹没与普遍的不公正之中。”如此,人便孤立与极端的罪恶,以求“多数人”的内心平静。“多数人”是个假象,有“大家都这这样”的暂时安心,却改变不了败于冷漠的本质。
显然,社会评价中烂俗饿“良知泯灭”已不再适用——对于阐述内心,绝对的否定过于单纯。人们不是不懂道德为何物,而是纠结于如何使用道德。熊培晕多次强调的社会道德底线问题,也正是人们尚未解决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底线”虽基础,于人心也是一道“高墙”。
我们有道德观,却更像随意的个人行为指导。随心所欲、模凌两可,模糊不清,是许多人现有的摇摇欲坠的道德观的弊病。没有底线的道德观必然是脆弱的,我们因此能够容忍利用善心行恶的罪状,也无法踏出施以援手的一步。在道德面前,人人都应划开一条明确地界线,有执着于心的原则,以此反抗黑暗。与道德相对的是法律的思考。社会法治完善的路上,人们也习惯于仰望法律,仰望那些白纸黑字、奖罚分明的文件,生怕触犯“天条”。此时人们安于“被统治”,便缺乏忠诚的道德判断。将最基础的社会要求看作让人崇高的戒律,无凝视危险的。单纯的法律统治之下,社会只能在人性的底层徘徊。
所以不要忘记,在法律之上,是更具权威的道德。
道德,其实最终指向成“人”的问题。这一在现世作为较高要求的名词存在于人的初心。人之初,无论善恶必然是道德先行的,只是社会带来遗忘。如何为人,不必是多么高尚的节操,但必有纯粹的道德理念。究竟是被世俗同化,为顾虑左右,还是弃绝社会的复杂,为“成人”忠于内心,在人存在于世的最初便有定夺。
“角色错觉”的概念最初有曾德雄提出,四个简明扼要的字足矣折射众多忙碌与现实世界的人的心态。我们可以是教师,是公务员,是丈夫旗妻子,却忘记自己首先是个人。只有重拾人的本真,在为人中多一份义无反顾,才能最终放弃困于现实的“非我”。
常常羡慕尼采的出世复入世,能够透看世俗,懂得如何立足世间。但对于道德抉择,我们可以不必成为尼采那样透彻的大师,顺应社会的复杂,明辨自身的处境,又不失“出世”的警觉,很多两难的选择也许不再纠结。
正如康德所想,道德是一种信仰,优于信奉神佛,因为道德在给人为人的慰籍之余指导人立世。而总是求神拜佛望神慈悲保佑,而无法对人慈悲的人永远只是无神论者。
文章的开头提到道德为安心立世之本,其实“安心”更多地指向自我,在社会的人,不妨以“安世”自勉,拥有一份低调不浮夸的使命感,不需要伟大的论调或口号,仅仅是让人更圆满的方式。
道德之所以“高墙”,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视线被世俗蒙蔽,若是终于内心,也许会发现翻越高墙不过四两拨千斤。我们追求的普世价值先从守住道德开始,以此立世。
阿娃的眼泪
姓名:刘冰
学校: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指导老师:刁云岭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特等奖第二名
阿娃的眼泪
已是午后,天闷得让人感觉是在蒸笼里。阿娃把电动车停到楼下,取出车上的最后一包快递。快递是方方正正的,单据上写着里面的内容是书籍。阿娃摸了摸已被包装遮住的书角,拭去面上的灰,豆大的汗珠啪啪地滴下来。
七年前,十八岁的阿娃怀抱着从邻村借的高中课本,拖着蛇皮袋踏上了去县城高中的路。课本被汗浸湿,黝黑的皮肤被书角扎得发痒,他始终没有用课本扇风。中考放榜当天,阿娃家门口大白天地放起了红炮仗——村子里好几年才出一个高中生哩!邻村一个上过高中的后生将自己的高中课本庄重地递给阿娃:“娃,好好拿着,城里的孩子也快开始预习了。”阿娃听爹妈说,这后生高考后就把自己闷在家里,后来就拼命地干农活,哪也不去,问话也不回答。阿娃怔怔地望着他消瘦的背影,看着手中那已被翻过无数遍的课本,鼻子竟有点酸,差点掉下泪来。
“嘟——嘟——”打了两遍电话,仍然无人接听。大片乌云从天边漫卷而来,压得人心慌。敢情这快递还送不出去了?阿娃捏着快递单和笔,打量着不带雨具就骑车赶任务的自己,头微微有点疼,疼出一种莫名的担忧。而这担忧,竟莫名的熟悉。
“李娃!”班主任点到名字,阿娃腾地站起来,七尺黑汉在六十人的教室里很扎眼。底下传来几个女生的窃窃私语:“我还以为是个美女。”“不是汉武帝的宠妃有叫这个名的吗?”“那是野史!”“嗯,是够野的。”一个女孩转头看了几眼庄稼地里出来的李娃,点点头,捂着嘴笑了。
李娃听不太懂普通话,所以他不知道女孩们在谈论什么。他只是觉得,她们交头接耳的模样有点像自己家的老鼠。后来的几天,他发觉这些女孩一直说着他听不太懂的“老鼠话”。教语文的班主任偶尔文绉绉地大发感慨:“啊,孩子们,你们正值青春啊,大好时光啊!”然后李娃偶然瞥了一眼别人的课桌,桌上有张小字条: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盛宴。
青春能吃?李娃想起这个月所剩无几的饭票,忧心忡忡。从乡下来的李娃年龄比同学们都大,饭也吃得多。他愣是不明白,家里人吃不完拿来喂鸡的白菜,在学校也要这么多票。至于青春,难道是自己年龄大了,都吃完了?
说实话,阿娃从早上出来到现在不但没有吃饭,连口水都没喝。吃饭是怕多耽误时间,喝水是怕路上找洗手间。现在自己急急地赶过来,连个电话都打不通。阿娃一肚子的无名火烧到手指头,狠狠地按下了拨号键。“什么破工作!”他开始怪起自己的工作来。
高中三年,李娃很少打电话,只有收学费的时候才不得不和爹妈说一声。爹本要到学校给他送钱,他怕爹既受累又耽误农活,执意要自己回去取。几十里的山路,夏有烈日冬有雪,李娃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去。
念了这么多年书,你他妈连个快递都送不出去!阿娃突然间又开始怨恨起自己来。他有点头晕,嘴干得难受,心里憋屈得直想掉泪。
没有昂贵的辅导班,没有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料,没有想都不敢想的加分政策,阿娃用尽全身力气,像干农活一样使劲,每晚挑灯夜战,终于换来在一所二本学校学习的机会。
家里的红炮仗又响了,灿烂的火花映出了爹妈紧皱的眉。看热闹的人很多,却没有人给他送来大学课本,没有人能告诉他以后的路怎么走。高考前几天,班里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开了次班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宏图大展,或稳中求胜,只有李娃一言不发。
谈理想吗?干啥呢?在城里找个工作把爹妈接来?那也得先考大学啊!考哪呢?我怎么知道!好好的一次班会,竟把李娃搅得心烦意乱。台上的同学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阿娃却是真的想哭。
“喂,我是送快递的!我都打好几遍电话了!”阿娃心里有气,声音中带着委屈。“我刚才在午睡,马上就来取。”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没过一会儿,楼梯上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阿娃隔着几步远就把笔递过去:“签字!”没有等待即将结束的欣喜,只有一腔怨气憋在心里。“呵呵,小伙子等急了!多大了?看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男人也不生气,一边签字一边和阿娃说话。“孩子,进去喝口水再走吧。”男人微笑着看着阿娃。阿娃被那一声“孩子”弄得有点慌,也顾不得心中的怨气了,手足无措地说:“您„„您比我爹年轻。”男人仰头一笑,随即望着阿娃的工作服,慢慢地开口:“其实,我小时候送过报纸,也很辛苦。”阿娃听见自己的心“怦”地跳了一下,他点点头,却不知该如何应答。好在男人适时地露出释怀的笑:“那段日子都过去了。”
都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几个轻浅的字散在湿热的空气里,并随着空气钻进阿娃的鼻孔——温温的,像眼泪的引子。
一道闪电忽然晃疼了眼睛,轰隆隆的雷声震疼了耳膜。阿娃扫了一眼楼牌——××大学职工楼。他迅速跳上电动车,回头大声地对男人喊:“老师,我先回了!谢谢您!”
暴雨毫无防备地从空中砸下,阿娃的泪水肆无忌惮地奔出眼眶,在滂沱大雨中肆意流淌。年轻的面庞被雨水和泪水打湿,却仍高高地扬起,不羁中涌出满满的骄傲。
我才二十几岁,应该还有那不能直接当饭吃的青春。我还能做很多事,人生好好地过,理想的路一步一步地走。阿娃这样想。
点评:这篇文章用小说的结构,来演义一个叫做阿娃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在城市送快递的路途中,在现实生活强烈的挫败感中,回忆自己暗淡的高中生活与青春岁月。明天与今天,过往与当下,互相穿插,扣人心弦。最后他被一位从前也送过报纸的大学教师的话语所启发,在眼泪奔涌中警醒,并感悟到原来自己还可以有青春与理想,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全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流畅朴实,没有名言,没有排比,没有铺张,没有做作,没有所谓的作文技巧,但读来自然生动,水到渠成。我经常说“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精彩的故事,就是优秀作文”,这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叙述高中生活的故事稍嫌平淡,起伏与纵深感有待加强。(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只恐夜深花睡去
姓名:厉佩逾
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指导老师:谈薇薇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五名
只恐夜深花睡去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如此说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思无邪”的时代明净姣美的爱欲如芙蕖嫣红涉江而来,诗三百里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又没有一处不是“我爱你”。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满满盛着人世烟火的思念,却从无怨怼与悔意;绝望的时候,有阮籍穷途末路的长歌当哭;对于美,是嵇康那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我们遥见着月色,想到的是“万户捣衣声”的温暖。那时候,我们只知“思”不知“质”。我们了解的是本心,对于美有着极敏锐的灵识,也没有被物欲来蔽,说得出“我醉欲眠卿且去”,做的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浪漫,曾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曾是中国人的本能。
从19世纪第一声炮响轰开了国门,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科学和知识成了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我们渐渐了解的是,日月盈亏与天狗无关,银河里没有潺潺春水,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那些在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也不会有人幻想蟾宫女娥,原来我们创造出的美的本“质”索然如斯。渐渐硬冷掉的不仅是弃用的香炉,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科学带来了便捷,带走的是情感。
现在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在旧的时候,如果我想你,我不会给你打电话,不会给你发MSN,我会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是,我们在怀念着,怀念那些不廉价的思念,不是一个电话还未完就冷却的情感;我们在眷恋着,眷恋书信上隽秀圆转的字迹,不是一封电邮发过来的寥寥数语。
也许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常看见报纸上说×××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国元首访问×国,诸如此类。又或者听广播进大段广告、推销某样商品,抑或新闻报道又有人酒后驾车、房价又涨了等等,了无意趣。整个世界把它的“质”展开在我们面前,自然界严肃而刻板地运行着,社会是客观又物质的,节奏紧凑急切,对于物质的欲望竟成了人心的主宰。
记得表姐去相亲,对方是位斯文温和的中文博士生,上来就谈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爱情,又吟诗给姐姐听,十分文雅的样子。谈着谈着最后还是滑向房子、车子、薪水的话题。“听起来,他对经济的研究倒比中文还强些。”姐姐回来笑着讲给我们听,话里却充满失望的意味。一个用知识做外套包裹物欲心的人露出汲汲名利的样子更令人黯然。
一百年前的鲁迅先生已然对此失望至极,到如今,我们失去了更多美好的事物以用此换取物质的完满丰盛。可悲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若是倒过来,反而令人生疑欷歔。
在我就读的这所重点高中,文科班一共只有两个,若别人问起,我自我介绍说是文科生,你便可看到对方脸上浮现出细微的怜悯与轻视,“文科生=数学差=没有竞争力=没有前途”,他们的思维代换便是这样的。若我说我是真正热爱文学的美,他们会说:“哦,这大抵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傻子。”真是令人悲哀的定义。
那日在图书室自习,黄昏时下起雨,陈旧的木地板散着潮湿的热气,藤架上开着大朵细白的荼蘼,香气怅惘幽婉,我独自倚窗而坐,看天光从乌木窗格中透进来。台上搁着一只描花缠枝莲的青瓷瓶,里面盛着清水插一枝洁白带露的马蹄莲。图书室管理员是位白发苍然的退休老教师,她热爱文学与书籍,便回校接管图书室,这里的一瓶一画都是她精心布置,书用牛皮纸细整包好,再用粗黑笔以繁体在封脊上写下名字,字迹秀丽端严。时而点一只带铜绿的精致香炉,十分雅致。闲来无事,她也会翻出《全宋词》教我。在这里时光似是静滞了,隔却外界的纷扰,那些沉入淤垢中的古典美似粉白圆润的荷花招招而放,带着洁净柔软的气息,令人直欲落下泪来。
那日看见苏轼的一首小诗,一字一句抄在雪浪笺上: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是了,在这物欲横流、人心硬坚的时代,那些涌动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千年风雅,怕是要像深夜的海棠一般沉沉睡去了,谁来烧一支明光红烛,照它丝垂缕翠,容色灼灼,重回那“思无邪”的美好时光?
点评:这篇文章结合“题目二”中鲁迅的话语来论述中国人天性的浪漫与美感。在19世纪西方文化伴随洋枪大炮侵入中国之后,科学与知识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与异化,物质的欲望主宰了人们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雅,只恐夜深花睡去,作者期待有高烛明照,使我们重归“思无邪”的美好时期。这篇文章是五篇特等奖作文中最富于才情的,全文清新可喜,感情真挚,婉转流丽,字如珠玑,不枝不蔓,再加上一笔工整秀丽的书法,令人爱不释手。这也告诉我们,写一笔好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高考中,都会使你获得优厚的报酬;相反,如果写一笔涂鸦的文字,甚至满篇错别字,则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说理稍涉浅近,略显稚嫩。(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诚挚与真实
姓名:姜伟臣
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 陈玉洁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
诚挚与真实
自20世纪初理性之光以降,人类如同刚刚睁开睡眼的婴孩开始疯狂地打量这个已被祛魅的世界。人类中的杰出者力图用物理公式、数学模型、分子结构表达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他们认为经过一系列严格推导就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世界。然而,他们遇到了困难。
他们的困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困境,是理性期望的真实世界与情感期望的诚挚世界的矛盾。理性一词源于古希腊语“logos”,原意为理念。从词意发展来看,最早的“逻各斯”兼有理性的“理”与感性的“念”两重含义,即表示人们对客观真理的主观感受。随着理性的发展,主观的东西被慢慢去除,“逻各斯”更多地成为一种绝对真实的代名词。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理念异化的开始。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史,就是一部理性异化史。左派批评家与右派批评家的争论长达一个世纪,贯穿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间各种文艺流派竞相出现: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其衍生的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四五十年代索绪尔的语言学转向;60年代终结于法国五月风暴的西马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这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并且也产生了诸如卢卡奇、巴特、德里达、福柯之类的大师。而他们所争辩与讨论的焦点,就在“理性”二字。
如鲁迅所说,近代理性异化最突出的两点,一是知识崇拜——“举世惟知识之崇”;二是文化地位下降——“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而这两点,都代表了真实世界对诚挚世界的压制。人的情感被忽视,全社会只在乎那些可以被在乎的东西。
尼采说:“人类对世界占有和征服的欲望,表现于对知识的渴望。”近代以来,人们这种征服的欲望愈发强烈。工业革命后,机器成为人类延长的双臂,改造世界的能力愈加强大,人类还缺少什么?显然就是一个绝对聪明、最有逻辑的大脑。如何获得?去寻找知识。于是,人类对于知识有了一种额外的渴求——这种渴求并不是知识带来的愉悦引起的,而是出于知识“有用”。一句名言恰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对知识的畸形崇拜——“知识改变命运”。
正是因为知识被前所未有地提升到现在这个位置,才会出现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病态服从,才会出现一“证”行天下、一“证”万事通的现象。伴随着这个过程,我们与所追求的民主自由又远了一步——因为我们不仅要服从所属政权的统治,还要屈服于一大批“话语权威”(罗兰·巴特语)。
知识崇拜使我们不再去体会知识带来的愉快感受,相反,我们疲于奔命,为获得(或者说占有)话语权威手中的知识,不惜被其“绑架”,成为另一个“规训主体”。而这个结果,是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预见到的:“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除了知识崇拜,理性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西方批评家对这一部分分析较多,最重要的是阿尔都塞和阿尔诺的“文化生产论”。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本应处于互不干扰的状态,因为政治的首要法则是平等,经济的首要法则是效率,文化的首要法则是自我表达。每个领域的首要法则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每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三个合作的政权,所以只能有所取舍。而理性泛滥的今天,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利益——这最符合理性的要求。对于理性来讲,自我表达有何用?
于是,人们放弃内心精神世界,“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文化归于经济,文化活动也以经济利益为主。就算一些人渴望纯净的文化生活,举办一些作文比赛,渴求一些真知灼见,也难免被用来为某些商家做广告,否则哪来这么多经费。这就是文化生产,即使想要追求一些风花雪月,也不得不落得个满身铜臭。管他什么自我表达,收益减成本,总之不能亏本!
只是这样,所追求的“风花雪月”还是风花雪月吗?真的能抵挡“物欲来蔽”,寻自由之思想吗?还是如鲁迅先生所说:“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20世纪初批评大师屈瑞林在哈佛作的长达一个多月的系列演讲,虽然题目一样,但先人的思想却已寻不见了。何为诚挚?何为真实?我们于漫漫长路上追寻的那个真实的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如果理性带领我们走向的是乌托邦,那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无须思考,只要向着机器进化就可以了。
可是,屈瑞林说不是,鲁迅说不是,汉娜·阿伦特说不是。哈耶克说,我们只是在通向奴役之路。最终的真实只是像《尤利西斯》中食动物下水的布鲁姆,在琐碎的日常小事中衰老,即使自己与神话中的伟大英雄有相似的经历,却也难现英雄的形象。我们对理性病态的追求,只会让我们亲眼目睹乌托邦的覆灭。
但我们也并非无路可走,即使我们只是布鲁姆,我们在理性中的挣扎也只是他在大街上的漫游——这并不是结束,我们终会等来我们的斯蒂芬,带我们一同对付敌手,一同回家。
毕竟,我们是奥德修斯的后代,是英雄子嗣。去吧,人类!去出发,去漂泊,去回归!
向屈瑞林大师致敬!
点评:文章讨论的是理性与知识和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近代以来理性异化所导致的后果,或者说矛盾,就是知识崇拜的兴起与文化地位的下降。全文紧扣“题目二”中鲁迅的两段话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举证恰切,论说有理,尤其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欣慰的是作者对西方文艺理论史、文艺理论家及其思想有着广泛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论与观点的运用,信手拈来,安排得当,形神兼备,大气淋漓,开合起落,收放自如,已非一般的议论文可比,而是一篇颇具功力的杂文。全文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与缜密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能力,在“高考体”大行其道的今日更属难得,可谓凤毛麟角,非常可贵。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引用的学者与理论稍多了一些,有些段落有堆砌之嫌;全文的最末一句,有蛇足之感。(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柴火乐
姓名:项婧怡
学校:浙江省瑞安中学 指导老师:林海霞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四名
柴火乐
我曾以为我的高中会很平凡地度过,挥霍掉高一高二,咬牙拼下高三,考所过得去的大学。读完了大学找个工作后再相亲,结婚,相夫教子。之后,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普遍而平凡的中国生命模式。
但开学没几天,我这个卑微的理想破灭了。
那是节令人昏昏欲睡的政治课,政治老太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着价值规律,磨尽了我心里所有对高中生活的好奇与新鲜感。我枕着书,目光迷离,稍有些凉的涎水流下也刺激不了我麻木的神经。这时我模模糊糊地听见身边传来“哧”的一声,然后一股浓郁的硫黄味灌入鼻腔。我瞬间清醒,惊恐地看向我的同桌,任嘴角的透明液体暴露在空气中风干。开学以来我还没真正打量过我的同桌,原来他长得还算俊俏,浓眉大眼,只是皮肤略黑鼻子略扁,脸颊上还带着几粒嫩红的痤疮芽。只见他的手上拿着一根不合时宜的火柴,小小的火苗竟映得他整张脸容光焕发。还没等我开口,他的后排就开始踹他的凳子了:“臭死了!”我的同桌只得将火苗吹灭,直起背来。他手里一股青烟升起,留下满室余“香”。
后来我和他熟识起来,我竟愈发对这个上课玩火柴的人感兴趣。他姓柴名烁,他的行为真是不枉了他的名字。他告诉我,他满周岁的时候,他家弄了个“封建”活动,摆了一堆东西在他面前。“抓笔我就要当作家,抓口红我就是大色魔。”柴烁嘴里念着长辈告诉他的故事,“可我偏偏什么都不抓,我直奔茶几,开始玩起火柴来!”他开始乐不可支,像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恶作剧,眼里满是戏谑得意的光芒。
其实高中过得很快,那天政治课柴烁玩第一根火柴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而如今他已经烧完十几盒火柴了。火柴盒全都在他课桌的抽屉里,摆放得整整齐齐。我觉得柴烁从来不学习,几乎每一堂课都在玩火柴,看着火苗燃起,最后熄灭,留下一根焦黑扭曲的木梗。同学们受不了硫黄味,老师终于决定把他一个人换到角落,并没收了他所有没烧的火柴。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见柴烁一天都直着背上课,只是眼神迷离,不知其心之所向。
第二天早自习,我踏入教室惊讶地发现柴烁一个人在角落里,又开始弓着背玩火柴。曾有人把他那样子比作吸大麻,弓着背蜷着身,目光贪婪而疯狂,一副沉醉其中,灵魂出窍,不能自拔的样子。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摇曳着的火苗,直到火柴烧完,才发现坐在前面的我。
“哦,早啊。”他淡淡地打了个招呼。
“怎么这么早?”我打算将心里所有的疑问全部抛出来。
“趁人少,多玩会儿。家里也不让玩。”他从火柴盒里又拿出一根火柴。这几盒火柴是昨天上化学课的时候他从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出实验室的时候他还扬扬得意地将火柴在我面前晃了晃。
我看着他又弓了下去的背,开口问道:“你„„为什么天天玩火柴?有那么好玩吗?”
“那你为什么天天写作业、做练习,不累吗?”
“因为高考不考火柴啊。”我反击他的讽刺。
过了一会儿,或许是那根火柴烧完了,他终于抬起头来。他的脸被熏得更黑了,显得眼白更白,眼珠子更黑。他盯了我很久,然后突然笑了:“你一定可以考上好大学的。”
毕业后很久,我才明白自己那时有多蠢。只是那时柴烁的笑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始终无法参透其奥妙。那不是假笑,他的祝福也不含任何虚情假意。后来,当我读到《史记》里项羽在乌江边笑并淡然道“天之亡我”时,我竟想起了柴烁。但柴烁没有绝望啊,谁看了他玩火柴时的眼神,都不会想起“绝望”二字。但玩火柴能做什么呢?谁现在还在用火柴呢?我那时觉得柴烁的前途和乌江一样冰冷,像江东一样遥远。而前途,像一根刺一样卡在柴烁的家人和老师的喉咙里,让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柴烁的爸爸曾把家里藏着的所有火柴扔到空地上全烧了,可柴烁向我说起这事时,眼睛里却闪闪发光:“那么大的火焰„„太漂亮了„„”
没人能真正地懂他,或许他以为会有。
后来我看《凡·高传》,看到凡·高忘乎所以地在阿尔金黄的烈日下疯狂地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喧嚣的灵魂,那明亮张扬的色彩和奇异的笔触充满了灵魂和自然的碰撞,激烈得像虚空里瞬间燃起在火柴头上的火苗„„这种碰撞没有尽头,没有休止,不受别人思想的束缚,脱离社会,陷入自我。我想,柴烁或许会真的懂凡·高。
高中毕业后,没人知道柴烁去了哪里。他从来没有告诉别人他的理想、他的愿望。即使说出来,诸如火柴大王、振兴火柴业之类的,也会遭人唾弃,在如今的社会价值观面前一文不值。
柴烁那看似比我还卑微的理想让我在高中三年作了无数思想斗争。我常常会想起他火苗映照下炯亮的眼珠子里有着无法用言语诉说的复杂情感。我不相信残酷的社会和现实会埋没那样的力量。他弓着背的样子,他手中火柴梗升起的缕缕青烟,角落里飘来的硫黄味,充斥着、丰富着、斑斓着我的高中三年。
或许别人会觉得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失败者,没有理想的青春白过,没有理想的人生白活。而我 更愿意告诉别人,柴烁是个传奇,永远都是。
点评: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奇人奇事。作者高中的同桌名叫柴烁,是一个火柴迷,而且是一个上课甚至任何时间都不断地擦亮火柴来取乐的奇人,他无时无刻不专注于此,火柴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作者没有用世俗的目光认为柴烁是一个失败者,而是认为他是一个能读懂凡·高的奇人,是个传奇,而且永远都是。文章中的奇人奇事,有极强的故事性与吸引力,笔触富于感情,描写细腻生动,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如果常加锤炼,作者将来一定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故事题材,可以奇思妙想,出奇制胜,但需要一颗细腻的心灵与一双具有观察力的眼睛。文章的不足是对柴烁“柴火乐”极其复杂感情的剖析,显得薄弱了一些。(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朴散
姓名:伏琰
学校:山东省青岛九中 指导老师:黄向君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三名
朴散
吾师:夏安蝉鸣。你已学成了,归罢。
朴散:师父还未教我写作。
吾师:百无一用是书生,你学来做什么?
朴散:我看那韩寒与方舟子骂战甚好,总有用处。师父不就酷爱古龙吗?
吾师:小心!小心!有关部门认可的是金庸。
朴散:何惧?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没有人知道我说过什么,因为听到的人都已死了。
吾师:咳咳„„
朴散:师父自然例外。
吾师:已五六分像了,只是他并不算是大家。
朴散:莫不是大明湖畔的金庸?侠之大者,为家怕老婆,算得上什么大师呢?
朴散一顿,头顶被师父狠敲了一下。
吾师:他自然也不能及。姑且不论他喜欢介绍主角的祖宗三代①这冗长的坏毛病,他也太往规则里走。形是好的江湖,可魂却固步于市井朝廷。你不可学。
朴散:是了,还是拯救失足妇女②的古龙好些。
吾师:他也不能学。
朴散:师父嫉妒徒儿?莫忘记他是男人③。
吾师:非也。他魂是好的,可形太孤苦。
朴散:难道要我去学那个穿CK内裤的郭四娘④吗?莫忘记我是男人啊!
吾师:他未必不可取。身高不是差距,他一边赚钱一边传播文化,简直如同买鞋子送鞋垫令人奇爽无比。你要记得,写作是开始,传播才是目的,弘扬方为宗旨。
朴散:可怎么办,我喜欢的是韩寒。
吾师:咳咳。莫忘记你是男人。
朴散:还不只是“你我”的差别。
吾师:错。是“你我他”的差别⑤。
朴散:而且我也不是释然那个和尚⑥。
吾师:所以文化也因人而异。你写作的派别风格以及中心内容都与人不同,不可照搬,不可仿写。你写不出余秋雨的苦旅,也遇不上曹文轩草房子里的大病,故而不要去想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和方舟子的赖上谁谁倒霉。你就是想学罗永浩砸冰箱,也要有那个经济实力嘛。
朴散:师父说得这样难,莫不是要我找个天使替我去学习吧?完了,天使一定是坐校车和高铁来的,我等不到了„„
吾师:经你一提,我又想到了顶要紧的一点,那真真是极重要的。
朴散:师父您在cos⑦《甄嬛传》吗?那想必没有东阿阿胶⑧是行不通的。
吾师:话到此处,为师问你,《甄嬛传》和二人转有何区别呢?
朴散:这问题和您给我起这名字一样的千意百解。莫不是《甄嬛传》里人多?
吾师一顿,朴散的头上又挨了一记狠敲。
吾师:《甄嬛传》只是娱乐介质,可二人转呢?那是文化传承。并且是和老东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写作既然是反映文化,便要与人民与社会相辅相成。校车、高铁虽有不足,但却为社会敲响警钟,如此题材也是为国为民。
朴散:审查能过吗?
吾师:这便是郭敬明的拿手戏了。《小时代》⑨也批判,可人家三本书五年内畅销无阻,这也是本领。
朴散:谢师父教诲,徒儿已悟了⑩。
吾师:还不够。
朴散:还差什么?
吾师:还差鲁迅。
朴散:为何?
吾师:至此,为师已交给你三点:一是形魂都要佳妙,不艰涩,又近人情,不为组织写文,不唱古典颂歌;二是创新当首,不走旧路,不比他人,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三便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用文字抚平创伤,用文字改造世界,用文字将社会人民发展永昌。而鲁迅弃医从文则要告诉你最后一点。如此,你便能做到你名字那二字了。
朴散:哪点?
吾师:担当。他担当救国大任,你却要复兴文化。匹夫有责的事情,举泰山若茶几。要担得起,才能朴散则为器?輥?輯?訛。尔后,将《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的前两句背给我听。
朴散: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輥?輰?訛。
注释:
①指金庸书中主角多家世详细,如张无忌。
②指古龙书中女主角多为妓女,如周婷等。
③指古龙书中叶开的一句台词。
④《小时代》里郭敬明习惯这样形容人。
⑤指前文“莫忘记他/我/你是男人”的差别。
⑥指韩寒的《长安乱》中释然与师父的对话。
⑦cosplay的缩写。
⑧指电视剧《甄嬛传》里东阿阿胶广告太多。
⑨《小时代》暗写上海繁华又苍凉的景象。
⑩指电影《英雄》中秦王的“寡人悟了”台词。
老子《道德经》言:朴散则为器。意指美好德行传播开去,这里指传扬文化。
意思为:德行圆满的人没有什么地方到达不了,故“无远弗届”。
点评:这是一篇戏剧对话体的作文,文章中的朴散和他的老师,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文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朴散”语出《老子》,本谓纯真之道的分离与变异,引申谓淳朴之风消散。作者借用“朴散”为人名,语意双关,浑然天成,题目的选择可谓既古典又新颖。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惹人眼目,作者在此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是一个武侠迷,他将自己熟悉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与 方舟子、韩寒、郭敬明、鲁迅等巧妙融合,用师徒二人“大话西游”体的消解话语,引出对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讽刺,以及对未来世界与人生的体悟与思索。读来既感辛辣,又让人忍俊不禁,轻松愉悦的同时,又颇感沉重与忧虑。文章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对话的幽默与讽刺,个别语句有浓厚的说教味,甚至有些痞子气,过犹不及,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把苍烟踏破
姓名:姬潇依
学校:辽宁省大连市24中 指导老师:王丹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把苍烟踏破
那是一个大师的时代,知识之光照亮黑暗迷途,学术之风吹散蒙昧迷障。静默鸿蒙,蔡元培先生的一句“思想自由”今犹铿锵在耳;参透尘世,胡适新文化的呐喊摇撼天地。如今的社会,利益与无知如同叠嶂苍烟,唯有拨云见日,踏破如许苍烟,才能还学术清净,还学问单纯。
从前,德之教化如清流荡涤灵魂,犹记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有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蔡元培先生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人格之高尚,德育之先锋,大师提供着学术坐标,更树立了风骨之碑。
如今,德却退化成那华丽飞檐上最不起眼的笔画。从何时开始,次道德变得理所当然?伪道德变得肆虐猖狂?狷介之人纵然力挽狂澜,却无法在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波浪。德的教化,一点点被唯利是图的观念蚕食鲸吞。这其中,网络之力不可忽视。网络媒体宣扬着伟大的美德,却只会收到子贡赎人的负面效果。郭明义、陈树菊固然值得尊敬,但普通人的道德之举同样值得称颂。对于不可为的道德过分赞颂,网络无形之中提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将其升至无人匹及的高度。当道德不再是行为准则,而变得曲高和寡,全社会都会消极避让,又谈何川流、敦化?唯有踏破眼前对德的畸形视角,一个大国方能精神富有。
从前,责之宣扬浸染学术气息。黄炎培先生有言:“利居众后,责在人先。”他道尽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做人之法。蔡元培先生亦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先义后利,承担起一校之长的重任。也正是蔡先生奉行着责任,学术之风才吹遍大江南北,学问之术才传至东西。
如今,责在利的面前变得无足轻重。古人有言:“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可是这种道德理想已然消逝,随之而来的是冰封的社会奉献精神、烈炙的人际交往关系。归真堂放弃生命责任,在熊胆之利面前颔首,这难道不是利之戕害吗?媒体鼓吹着社会责任感,然而唯利是图的物质环境又如何不会导致唯利是图的精神底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足可见得物化资本对国民的诱惑力,在精神逐渐丧失的社会,责任才是王道。物质追求,便是那封在眼前的袅袅炊烟,不,是滚滚浓烟,荼毒着人们的身心。这道烟屏,已然挡住了无数人,他们迷失在自我构筑的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责任,则是如注的雨水,洗刷整个世界,冲走物欲之烟。从利在人先向利居众后的转化,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责居众后向责在人先的变革,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重生。
从前,真乃学术之要义。蔡元培先生一句“兼容并包”开启了追求真理的大门,开学术之风气,领万古之先锋。古人夜观星象,欲从星座递嬗中找寻自然的真理;近人纳古今东西之精粹,亦想从中找出社会的真理。做学问,正如朱光潜先生之言,要用出世之精神。何谓出世?寻真理也。
如今,真知成为名誉的附庸,成为虚伪的阶下囚。《大学》之中所谓先“格物致知”获得真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终能“平天下”。犹记前一阵子的方韩之战,一方坚定不移地紧握证据,一方竭力捍卫清白之名。然而方舟子的真理之辩终于抵住了流言,亦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新一轮真理大讨论。如今的媒体亦是走向浮夸,抛却真理。断章取义,散布谣言,借助网络之力蒙蔽大众之眼。这置真理于何处?耸人听闻的内容不过是赚人眼球的噱头,夸张尖锐的语言也不堪一击。名誉、声望不过是过眼云烟,真理却是脚下顽石,经得起千锤百炼。不如把学问比作沙滩上的一次漫步吧。海是钢蓝的凉,日是萤红的温,沙是亮白的软。你听着涛声,在沙滩上画下思绪,一浪倾覆;你望着远方,在风中喊出内心的愁怨,又一浪吞噬。篝火的烟尘弥漫,眼前如雪中观鹤的一片白,倏忽间前路迷散,不见天日。向前走,还是留?篝火中芳香的烧烤蕴在烟中诱惑着你,然而前路的风景尚未领悟。贝壳划破了脚,浓烟呛出眼泪,可是苍烟之后,竟是最美的日落。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红日炼金,天海一色。
踏破苍烟,追寻大师的足迹,在那峥嵘岁月中重温元培的胸襟、适之的眼光;踏破苍烟,更是对现代社会种种诟病的真知灼见,认清本质从而坚守理想。
在当今社会,若想内圣而外王,须得拨云见日,于内心不为外物所动,于外在不因主观而枉。这个世界烟雾重重,如攀高山,但只有不断地踏破苍烟,才有可能达到顶峰。
苍烟踏破,方可避“削足适履”“饮鸩止渴”,立天地之心,化万物于无形,用德行引领行动,用责任树立人格,用真理指导风尚。
心如明镜台,又惮苍烟于何处?
点评:在“题目一”中选择蔡元培、胡适为关键词进行写作,对一个高中生而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如今的很多高中生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韩寒、郭敬明,甚至史蒂夫·乔布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一篇文章写起来也是会异常吃力的。然而本文作者却给了所有评委一个惊喜,不但对两位大师的思想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起来举重若轻,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忘观照现实,“归真堂”事件、“方韩之争”等在增强文章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也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思考很好地融入了文中,为文章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增添了思辨的深度与广度。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观点不够严谨,例如第三段对“网络之力”的论述就稍显绝对。(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华林中的微光
姓名:陆静雨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钱 晨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华林中的微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再没有比狄更斯的开场白更沉凝,更厚重,更笼统,更难以驾驭的了,如同那遍被烟云尘嚣的大幕缓缓拉起,而你不知所措地淹没在纷繁壮阔的全境之中。物欲是人心的外化,是五光十色的阴霾,是海妖塞壬的歌声,是凡夫俗子眼中乱花迷眼的华林。可曾有谁捕捉到那林中的一缕微光,点染出困惑中的一丝清醒、浮沉中的一丝淡然,使人生真谛、生命本源,并未完全迷失于大幕拉起后的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用过这个形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指的是曹公笔下于峨冠博带、仕途经济间挣扎着透气的宝玉。哪个时代没有这么一片蒙蔽人的华林,架构精巧秩序井然,是一类严丝合缝轮轴传动的体系。每个人都受着这框架的包庇,自然,义务是遵循它,不脱出常轨。
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经主观消化的知识甚至能扼杀智慧,“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如是言之。想起《艰难时世》开场那段近似咆哮体的振聋发聩的台词,“理性!只需要理性!”不错,可以用钢条抽打,用戒尺丈量的理性。老牧师教出来的孩子,能够用界门纲目一类生物专用词和极度细致的动物学口吻来流利地描述何谓“马”,理性到了极点,对知识的发挥也到了极点。究其根本,知识成了武器来给大脑装载弹药,成了工具来给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才能却不懂领悟思考的字典、工具箱。当知识沦为同一基准线下的功利性储备,它就永远只能具有暂时价值,一旦时效过去,便被打包清理束之高阁,丝毫不曾加诸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智慧的灵光乍现。
性灵之光之所以“微”,除了物欲外,或许还有其他条件,只容许它在它们的夹缝中举步维艰。《达洛维夫人》中的赛普第默斯,约莫是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敏感寂寞性灵的直接映射。历经一战硝烟,顿感世事虚空苍白,内心左冲右突,在形而上的哲学中找寻出路,却被其主治大夫的“平稳”哲学击得粉碎。平稳,即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接纳凡尘俗世一切规则,并视之如至高无上的常态。物欲只是树林枝丫上鲜艳的骨朵,而规则才是树干,是撑起整片华林的支柱。赛普第默斯是所谓“畸零人”的代表,抛弃了世界而世界也不再理解他,任他湮灭在最纵横恣肆又最超凡脱俗的纯精神世界里,展示他精湛的意识流。但致力于将他纳入“平稳”轨道的世俗哲学,终究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们的时代呢?庞大的社会体系,成才抑或实现价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似的人生道路,因为这样风险最小,因为这样足够谨慎稳健,亦因为其他途径太渺茫太单薄。然而,单一趋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只会一点点磨蚀人的创造力和个性。
然而即便微弱,我们说“要有光”,我们在寻找光。物质与精神是一对永恒辩证的矛盾,但它们一者是血肉一者是灵魂,前者是后者的依傍,后者是前者的扬升,它们密切相连。鲁迅先生说物欲蒙蔽性灵,但物质毕竟是世界的基础,要求物质满足毕竟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不可摆脱。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主观才是客观的主体,没有一个把物质内化成精神的过程,那么外物便只是外物,而非充实性灵的一块增补物。我们需要精神内涵,它点石成金,我们一面以自身价值观消化、评判着外物,一面以崭新的经验充实着自身价值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寻找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因此我们读书、思考,因此我们在莎士比亚那里,在奥斯丁那里,在汤显祖那里,在曹雪芹那里寻觅心灵的冲击和启迪,我们并不吝惜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深思。人的特性在于会思考,会主动探求物质之上浮泛的精神天地,把单薄的个体存在扩展成对广袤生活的认知,扩展成对天地间最深沉琴弦奏出音符的共鸣和回响。
我是一颗孤独的性灵,破土、抽芽,颤颤巍巍地生长。我渴望冰封的冻土能有空隙容身,我渴望华林的美妙缭乱不再阻碍我对日照的渴盼。
突然想起《1984》里温斯顿和奥布莱恩那段近乎哲学思辨的论战,唯心主义采用狡猾的诡辩技巧把唯物主义观点逼进死角,意识决定一切,意识任意扭曲,精神把物质玩弄于股掌之中,那套强大、可怕、无法驳倒的逻辑轻易就把人吸进了辩证黑洞。能毁灭人性灵的哲学也能毁灭世界,这是精神对精神的占有,这已不是华林,也不是华林的浓雾,是不容一点微光的终结一切的黑暗。
幸而我们不企盼这样的未来。
幸而我们的华林里还有微光。
幸而此刻,阳光灿烂。
点评:选择“题目二”写作,对鲁迅先生所说的两句话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作者选择物欲与性灵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可以说对鲁迅先生的话理解得相当透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借用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用华林比喻物欲,用微光比喻性灵,不但将其化用为文章题目,还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在时间有限、气氛紧张的总决赛考场上还能拥有如此灵动的思维,实属难得。此外,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多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在为文章增添文学厚重感的同时,亦将自己丰厚的阅读积累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论述略显艰涩,给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之感。(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姓名:项刘宇
学校: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大概是因为拥有发达的大脑吧,或者说,拥有发达的左脑。于是我们在进化的马拉松中超过了其他生物,在左脑的帮助下遥遥领先。
而右脑呢?在如今,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输给了自己的孪生兄弟,左脑与右脑的博弈从来都被看做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而所谓“美上之感情,明敏之思想”,却在人们假意的追捧中沉沦。
一、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错,就是知识,没有人否认这一点。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永远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把蒸汽机的知识铺成阶,踏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人们把电的知识做成帆,在风浪中勇往直前„„
知识,从未逃离人类进步的聚光灯。
但别忘了聚光灯之外还有美,还有感情,它们从未成为主角,但也从未少做贡献。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创造上,人类进步的聚光灯也会幻化成冰冷刺眼的射线,刺穿文明筑起的堡垒。
这正是鲁迅先生担忧之处。惟知识之崇,我们将知识推向神坛,在无意义的蜃景中乘风破浪。将廉价的知识搬上流水线批量生产,只会得到没有美学的世界,人们的灵魂丧失了它的精神家园。
没有了美、感情、精神,科技又有何用?正如现在的伦敦,那个圣火正燃烧的地方,田径的速度美,跳高的柔韧美,篮球的力量美,王皓三块银牌的惋惜,菲尔普斯创造历史的激动„„这一切,都不会在一个只崇尚知识的世界出现。
知识,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用美上之感情与明敏之思想修葺,才能筑成通向更高文明的大路。
二、主观与客观
知识在膨胀,我们也在以看清万物客观本质为荣。
我们追求客观世界,追求真理,也引来了“后遗症”——主观精神的流失。我不愿看到以后小孩接受了月球是一块大石头的事实之后,便体会不到嫦娥、中秋的古典之美。更不愿看到孩子们在领会了天空的组成之后,便不再为白云的形状而奇思妙想,为七夕而感触万千。其实,在我自己身上,早已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记得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过去并不客观存在,过去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而人的意识是可以控制的。抛开背后讽刺的本意,我们可以意识到,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史铁生说过:“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知便成了一个人世界中的客观,这并不是混淆或下定义,只是启发我们,我们追求客观真理时,还可以,也必须要保有一种主观的内面精神,如鲁迅先生所言。
所以,我们学习天文时仍可在一堆数据中想想嫦娥还好吗,牛郎织女还需等多少时日;我们研究空气,也可想想它是风这精灵的长辈;我们研究花粉花药,亦不忘欣赏下花的美貌。
主观与客观,不是对立面,它们相辅相成,才构成我们眼中充满情趣的世界。
三、思想的芦苇
思想,不仅是科技与科学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思想。
正如爱因斯坦在镜头前顽皮地吐舌头一样,我想他的右脑应该不会比左脑逊色。
人脆弱,却因思想而强大。
人因知识与科技而强大,更因尚美的习惯、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主观认识的多解而让我们眼中有一个比动物更多彩绚丽的世界。
而我们,在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的时代就开始卸去后者,企图仅凭知识,带上科技的助推剂走得更轻更快。
别忘了,奥运会有了运动的美,有了有人欢喜有人悲的杂糅,有了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才得以“更高、更快、更强”。人类文明,又有何异?
而一个没有右脑的人类世界,必是枯寂荒芜的世界。
写到这儿,放下笔,拍拍脑门,还好,右脑还在。
点评:作者在充分理解了“题目二”中鲁迅先生所说话语的含意之后,想到了人类左脑与右脑的区别,并以“当人类失去了右脑”作为题目,成功地将写作话题由艰深转化为平易,让人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正文部分从知识、主观与客观、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小标题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具条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浅显易懂,一改大多数选择“题目二”的选手所写文章晦涩难懂的弊端,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文中的部分论述显得不够透彻深入,有失深度与广度。如何把握写作内容浅显与深入之间的度,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 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第四篇:第七届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优胜作文选登
第七届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优胜作文选登
Dire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working with computers.But, we know that computers are harmful as well as useful and helpful.Here, you are asked to write an essay on the topic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You can give some examples and fact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Your essay should be written in English with no less than 300 words within 60 minutes.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
李彦妮
辽宁市鞍山市第一中学10届14班
Nowadays, the idea of progress loorns so large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progress of a particular kind is actually taking place around us.In this circumstances, computers which have a great help come out with the wisdom and hard-working of human beings.It do have given human a tremendous help, it, however, has brought to us its harmness at the some time.The computers can make a great help for us in this high speed society.In the light of this statement, it is computers that can store documents for us which is essential for us, it is computers that can shorten the time in seeking useful information instead of looking for knowledge from a large sums of books and it is computers that can make it possible to comunicate with different people who are far away from you.In a word, we can't live nomally without computers in such a high-tech society.On the contary, having helped us a lot, computers are harmful t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especially the adolescents.First of all,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computer may do harm to our eyes.On the other hand, computers not only bring us useful information but also entertainments.Being weak in controlling themselves, those poor adolescents are more easier to get crazy about the fantasy world.Seeing a vivid picture which is about a son who gets stuck in computers and phones to his parents downstairs to bring dinner for him.I realized deeply that the computers really have their disadvantages.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s above, it can not be superficial to simply say that computers are good or bad for us as every coin has both sides.Personally, I still consider that a computer can bring us convinience and high speed which is extolled to all the people even though it is a two-edged weapon.We can learn well punctuated by those purchasable wells of wisdomtechnology.建议该生平时多阅读英语议论文章,观察并模仿规范议论文的文章结构设计,尽量使自己以后的文章做到结构清晰明了。
专家点评:
本文词汇运用较为准确,高级;句型句式较为丰富;议论语言较有力度。但是,文章段落结构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引言段,文章主体以及为支持“计算机优势观点”所举的例子都以平行结构出现在了不同段落中,而文章关于“计算机劣势观点”所举的例子却和其相应的观点挤在一个段落中。所以容易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第五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科技小论文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科技小论文-1
案例一: 光谱脉冲周期扫描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利用互联网系统地宣传介绍洛阳牡丹。作品具有一定的先进型、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希望进一步提高图片质量,将网页正式在有关洛阳的网站上对外发布,发挥网页的作用。
案例五:
关于成都市用语规范的调查(社会科学获全国二等奖)
成都市第二十四中学孔梦 女 初一陈典 女 初一 辅导教师 熊书
作品简介:
成都市要建设成为国际大都会,因此迫切需要对用语进行规范。为了了解成都市民用普通话的情况,以及怎样在成都市民中普及与规范普通话,我们开展了这一问题的调查。
我们小组设计了一份调查提纲和调查表,到市内去访问并请市民填写,和广一大市民接触,请他们谈对成都推行用语规范化的认识和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结论:
①年龄越小越易说普通话;②学校说普通话普及率最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建筑业的叔叔卿姨说普通话的普及率最低;③成都人大都能说普通话,也知道普通话重要,但又不常说;④在推广普通话上,一些成都人有畏难情绪;⑤大家认为,从我做起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还从广告、店名、杂志等书而用语的调查中发现如下现象:①有方言土语;②有错别字;③滥用成语、俗语;④有语法错误。
我们一致认为成都人有能力说好普通话。为此我们建议:①让孩子参加推广普通话的工作;②加强学校的管理,使普通话普及率大幅度上升;③在各大、中、小学实行普通话的考级。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都很开心。我们感谢那些配合我们调查的市民。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调查能为建设成都的美好、文明的语言环境,添加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专家评语:
该调查研究选题目的明确、实用性强、理论观点正确、调查实施过程完整、方法正确、材料充分、对策具体,是一篇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作品。
案例六:
清昭陵古油松生长状况调查和复壮建议(环境科学全国二等奖)
沈阳市126中学 金 磊等 男 初二 辅导教师 杨卿 李子香 马魏
作品简介:
昭陵始建于1643年,建陵时在陵中栽植了数千株油松,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树龄。古油松与陵园于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近几十年来残亡率上升为延长古油松寿命,一了解衰退原因,提出可行方案,我们以此立项进行调查。
首先进行人工踏查和抽样调查,然后钻取古油松样本,对年轮进行扫描分析。
经调查发现:古油松衰退原因是:①自然衰老;②病虫害;③人为损害;④管理措施不力。
古油松死亡率2000年6月至2001年9月为4.8%、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为6.32%。古油松虫害发病率几近100%,锈病发病率10%。经年轮扫描发现,在一百年前生长已经衰退,在整个古油松生长过程中从未进行人工施肥。
古油松复壮建议:①施有机肥;②进行生物防治;(国补植小油松;④开展义务认养古松活动,加弧管理力度。
通过调查活动,使我们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调查工作的苦与甜,体会到历史文物不但属于我们,还属于世世代代的人类。我们为保护它的完整而尽了一份力,心中感到无比充实,无比快意。愿松涛中的昭陵永远是沈城人的骄傲,永远是古城沈阳的一处胜景!
专家评语:
本作品立题明确,资料齐全,在完成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墓础上,形成了此调查报告,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自已的贡献。
案例七:
包埋光合细菌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的研究
广州市第六中学 崔融丰
目前,家庭养殖观赏鱼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观赏鱼养殖中存在需频繁换水、不间断充氧等问题,给人们养殖观赏鱼造成了不便,同时还要消耗能源,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我生物科研组在2001年培养光合细菌处理有机废水试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光合细菌在厌氧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它不仅能显著地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还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虽然光合细菌在观赏鱼养殖中已被生产应用,但使用的都是液态光合细菌,存在着散发腥臭味的缺点。同时,在养殖观赏鱼类的水族箱中,经常设有水循环过滤装置,游离光合细菌随着循环水的流动,部分的菌体被滤出,这样导致光合细菌在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方面,出现时效短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据有关资料报道,活细胞经包埋后可以增殖,形成的表面生物膜可自动更替,不必再经常培养和投放光合细菌,从而降低了养殖成本。为此,我尝试着用包埋光合细菌的方法,对观赏鱼养殖污水的净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能净化水质,提高鱼类成活率。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是一类具有光能生物合成体的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海洋等水域环境中,尤其在有机物污染的积水处数量较多。光合细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仅限于缺氧条件下进行。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光合细菌在污水净化、改善植物营养和增进土壤肥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细胞富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可以用于制药,禽畜饲料和鱼虾饲料等。本实验采用红螺菌(Rhodospirillum sp.),以各种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和主要碳源,作为光能异养(光能有机营养型,photoheterotroph)细菌。
采用光合细菌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通过针头滴CaCl2溶液,形成凝胶状包埋颗粒。海藻酸钠在遇酸后可水解生成海藻酸(胶)。而更被广泛应用的是在可溶性盐的水溶液中加二价金属离子(通常是Ca2+)后在GG(双古罗糖酸)单元中形成金属配合物,即蛋格结合。
这种由二价金属离子“交联”形成的物质以较稳定的凝胶形式存在,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粘连性(粘膜靶向),凝胶制备方法温和,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这样PSB通过扩散作用逐渐释放,自动更替菌膜。
光合细菌经过包埋后,观赏鱼的粪便以及饲料残渣粘附在包埋颗粒的表面。不但增加了沉降性,提高了观赏鱼养殖污水的净化效果,而且包埋的光合细菌因其厌氧的生物学特性,包埋剂又为PSB提供养料,增殖形成的表面生物膜可以自动更替,故又提高了它的作用时效。
一、实验方法
1.包埋试剂配置方法
将3.5克的海藻酸钠加入烧杯中,注入lOOml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棒不断搅拌。煮至沸腾,使海藻酸钠完全溶解,使溶液成为胶体。冷却后即可使用,如果暂时不用,应该保存于冰箱中。
2.固定试剂配置方法
将硼酸固体加入蒸馏水中,用玻棒不断搅拌直至不再溶解,每升中再加入2.5g氯化钙。盛于大烧杯中备用。
3.细菌的浓缩
在待测细菌培养液中先取出少量的样品用于菌体浓度计数。然后将溶液用离心机以3000rpm的速率离心5min,去除上层清液,下层的固体即为经过浓缩的细菌。
4.细菌的包埋与固定
将经过浓缩的细菌加入准备好的海藻酸钠溶胶中,搅拌均匀。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上述混合物,装上针头,逐滴地把注射器中的混合物滴到固定剂中。液滴一旦遇到固定剂将立即凝固成为凝胶状的圆形小颗粒。固定需要经过24h才能完成。固定完成后就可以将这些颗粒取出,盛放在清水中,并贮藏于冰箱备用。
5.细菌浓度计数方法
把待测的细菌溶液稀释10倍(如果较浓,酎情稀释更大的倍数),将稀释后的溶液滴于血球计数板上。加盖盖玻片后进行镜检然后计算出细菌浓度。
6.固定细菌的计算方法
分别取10ml、20ml、30ml、40ml、50ml、60ml、70ml、80ml浓度为1.22×109个/ml的光合细菌离心,再用对应体积的包埋剂进行包埋。
7.水质理化特性测定
(1)氨氮(Ammonia—N,NH3一N)测定方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2)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测定方法:碘量法。
(3)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测定方法:酸性高锰酸钾法。
二、对光合细菌进行包埋的可行性试验
我在应用游离光合细菌处理有机污水试验的研究过程中,观察游离光合细菌对养殖污水处理的效果,发现水族箱的绿藻生长很快。据我分析的原因是:光合细菌厌氧,而水产养殖的鱼类是需要氧,在养殖水体中有大量的氧,不利于游离光合细菌的生长,造成光合细菌容易死亡,使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增多,促进了绿藻的繁殖,水体中溶解氧降低。过量绿藻的繁殖和观赏鱼争夺氧气,影响鱼类的生长。尤其是应用在家庭水族箱养鱼方面,浮游的光合细菌分散于水体,大量死亡,处理污水的有效时间也相应缩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考虑应用包埋(固定化)技术的方法。
包埋(固定化)技术,就是把细菌经过浓缩以后,加入包埋剂中。待包埋剂凝固后,细菌就被固定下来。这种方法应该比较适用于像光合细菌这样的厌氧细菌。原因:一是包埋剂阻隔了细菌与外部的氧气接触(但不阻碍处理污水),使细菌能够保持活力;二是包埋光合细菌颗粒状沉在水族箱水体的底层,当鱼类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沉入水体底层时,更充分发挥包埋光合细菌分解作用的效能。
为了证明包埋细菌对养殖水质处理的优越性,我做了以下的实验:
将40ml浓度相同的光合细菌溶液加入100ml营养液中,置于锥形瓶中培养(此后不再添加营养液)。其中一瓶用胶塞密封并用凡士林封口。另外一瓶则用纱布扎紧,留有空隙。每天对其颜色进行记录。
与氧气隔绝的光合细菌尽管前十六天的生长速度不如有氧的光合细菌好。十六天以后,有氧状态下的光合细菌停止生长并趋于死亡,但是与氧气隔绝的一组依然生长正常。由于光合细菌的菌体与氧气隔绝,可以延长污水处理的有效期。
三、水质分析实验
实验一:游离光合细菌对养殖锦鲤水质处理的实验
准备九个鱼缸,分别加入自来水,静置三天后测定其原始水质,并调节至65升,编号为0—8号。0号为对照组,其余缸中依次加入1.22×109个/ml的光合细菌溶液10、20、30、40、50、60、70、80ml,每一个鱼缸再加入10尾锦鲤。每天每缸投喂0.3克饲料,饲养并观察15天后测定水质,30天后再测定一次水质,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在游离的光合细菌净化养殖锦鲤污水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
(1)15天以内有好的净化效果,15天以后净化能力下降,这与光合细菌厌氧生长及被锦鲤吞食有关;超过30ml的投放量,水体出现腥臭味。
(2)30天内,COD、DO、NH3一N在5~8号缸的变化比较接近,在同等条件下养殖锦鲤,光合细菌的有效投放量为50ml×1.22×109个/ml。超过50ml的投放量,水体出现轻微红色。
实验二:包埋光合细菌对养殖锦鲤水质处理的实验
准备六个鱼缸,分别加入自来水,静置三天后测定其原始水质,并调节至65升,编号为0—8号。0号为对照组,其余缸中依次加入相当于1.22×109个/ml的光合细菌溶液10、20、30、40、50、60、70、80ml的包埋光合细菌,每一个鱼缸再加入10尾锦鲤。每天每缸投喂0.3克饲料,饲养并观察15天后测定水质,30天后再测定一次水质,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在包埋的光合细菌净化养殖锦鲤污水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
(1)30天内有好的净化效果,原因是采取包埋的处理之后,包埋剂使菌体与外界氧气隔绝,满足其厌氧的生理特性以及避免了锦鲤的吞食。鱼粪便粘附在包埋光合细菌颗粒表面,沉降在鱼缸底部,无腥臭味。
(2)有效投放量为70ml×1.22×109个/ml。
包埋剂会造成二次污染吗?为了验证包埋剂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我小组做了以下的实验。
实验三:包埋剂对环境影响的实验
将处理完污水的细菌包埋颗粒埋入植物旁的土壤中,并且测定土壤pH值。经过30天以后挖开观察,测定pH值,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经过30天以后,包埋剂已经基本上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pH值无明显变化。植物生长正常。证明使用包埋剂并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游离的光合细菌在静水的条件下,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时效约为15天。15天以后,水体开始有绿藻出现。而包埋光合细菌净化污水时效为30天(或更长)。在包埋颗粒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可自动更替。这些生物膜更有利于提高光合细菌的分解性能,使光合细菌净化污水的能力大大提高。原因是:光合细菌是厌氧菌,包埋后更有利于其生长和繁殖,因此,增加了净化污水的能力和作用时效。
在65L水族箱中投放10尾锦鲤体长为:6.5—8.0cm,全长为:9.0~11cm,体重为:30—40g。加入相当于70ml浓度为1.22×10 9个/ml的包埋光合细菌时,净化养殖污水的效果最好。
从实验测定DO、COD、NH3一N等数据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发现包埋的光合细菌可以长时间有效地净化养殖污水。包埋光合细菌与游离光合细菌观赏鱼养殖效果相比较。养殖水体清晰度高,鱼体颜色鲜艳,鱼的活力增强。
通过对处理观赏鱼养殖污水后的包埋光合细菌进行二次污染实验,30天后土壤pH值变化不大,包埋剂颗粒已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实验证明:包埋光合细菌,解决了光合细菌个体小无法自然下沉的问题。光合细菌自然沉在水体底层,鱼的排泄物和食物的残渣粘附在包埋光合细菌颗粒的表面,便于光合细菌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保持养殖观赏鱼水质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了家庭养殖观赏鱼的成本。
将光合细菌与其他细菌组合使用,净化效果可能会更好。进一步探讨用不同浓度钙盐溶液包埋光合细菌,其对净化养殖污水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