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时间:2019-05-13 05:0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第一篇: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的诗词不管是在艺术上或者是表达手法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一般而言古典的诗词必定离不开抒情寓意,纯文学的诗词几乎是不存在的,总之诗人或者词人总是借着诗或词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或喜或悲,或哭或笑,总能某个时候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许也是诗词的特殊魅力之一。

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也无非是抒情的文化和叙事的文化,然而很多时候甚至是经常性地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读者群体都倾向于抒情的诗词而忽略了叙事的诗词。如前所述,作者总是在表达自己心中的特殊情感,这一点无可厚非,而读者却是在寻找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整个中国古典诗词在浩瀚的历史岁月中严重的偏向于抒情文化。可是,这对于诗词本身来说并不公平,叙事角度的诗词在这漫长的文化时光下更是显得形单影孤了。作为研究者来说我们并不能忽略叙事视角下的诗词在整个古典诗词文化中的地位,甚至我们还要努力地去提升叙事诗词在整个诗词文化中的地位,以便校正叙事诗词的位置,给它应有的待遇,从而不至于使我们弥足珍贵的诗词文化成了历史文化的长短脚!

对于诗词文化来说它必然是离不开情的,离开了情的抒发诗词便成为了淡而无味的流水账了,不过情总是寓于事的,毕竟情由心生,而心为事所使,所以情的抒发不是没有来由的,必然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这便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了,总之,情的抒发总是离不开事的,故而因事发情,因情成诗成词。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相信都是从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去开始理解,有时候作者会在诗词当中给出明确的答案,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作者又不得不很隐晦的去表达,有时候作者甚至是无意识的隐瞒了些什么,这只能靠研究人员翻阅相关历史资料结合作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去发现了。

下面首先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乌夜啼》,整首词的感情非常凄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的艺术成就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意境也相当之深,感情真切,哀怨动人。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首词是李煜亡国之后所做,感情沉痛深切凄恻,读之使人扼腕长叹。第一句仅仅18个字就将一个凄凉悲惨的画面送到读者眼前,一个“独”字便道尽了其中的孤独寂寞和凄凉,那如钩的弯月也仿似一把刀,刀刀割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独自上西楼,而在词人眼里这会儿连梧桐也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锁”字更是说出了词人亡国以后沦为阶下囚的辛酸与无奈,词人的身体被赵匡胤“锁”着,心却被他自己的情绪“锁"着,这”锁“却不只两把,无数把锁将词人锁的牢牢地,剪也剪不断,越理越乱,什么滋味呢,就连作者也说不清。第一句说景第二句说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正是王国维老师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是抒情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然而作者有这种情愁却不是偶然的,如果作者不是南唐皇帝,如果南唐没有被北宋灭掉,也许就没有这首经典之作了。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那么多如果。

这首词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件事情导致了词人独特的情感从而吟出了那哀婉的声音。开宝7年(公元974年)11月15日,西路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3000余人。东路军围攻常州(今属江苏),攻占利城寨(今江苏江阴)。开宝8年正月初八,各路全线出击。开宝8 年六月初二,曹彬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2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11月12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率5000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这便是整个历史事件,至此词人不堪回首故国,雕栏玉砌已经属于别国,红颜也已不在,作者从人上人一瞬间便沦落为阶下之囚,其情其怀,焉能不改?无怪乎词人的离愁恰似一江春水了!

我们再来看一首,号称“诗史”的诗人杜甫写的一首《闻官军收冀南冀北》,全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全诗的基调是一种喜出望外的大喜之情。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是时,正是安史之乱快要结束之时。764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因战乱作者杜甫常年漂泊在外,看到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惨遭战争的荼毒,写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控诉着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无尽的灾难。而诗人自己也因战乱不得不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作者已有52岁,在古代已是高龄,也许诗人本身也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从而作者在听到捷报后抑制不住的兴奋起来。

首联的一个“忽”字说明了捷报来的很突然,也许诗人等这一天等的很久了,突然传来的捷报让诗人都有些不敢相信。颔联写的是诗人看到老婆已经眉开眼笑,才确定这捷报是真的,于是乎,胡乱的卷起了书籍,高兴的都有些发疯了。一下子诗人喝着酒唱着歌坐着小船奔家乡直去。这首七言律诗贯穿于全诗的一个主线就是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之前因乱而怒作“三吏”和“三别”,如今因乱结束而大喜故作此诗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

很多诗和词都是和一些特别著名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鉴赏此类诗词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方能体会作者心中的大喜大悲!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仅能看到情在诗词中的地位,情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情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能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而且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事是诗词的根,也是情的根,没有事,情就没有产生的宿主,也是无本之木,难以生存,没有情,事就只是一本烂帐,只有把情和事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体会因事生的情,才能明白情究竟有多深,也只有把情和事紧密地集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理解历史文化中的悲和喜,才能明白历史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摘要:历来文学研究强调抒情而忽略了叙事,从而错失了古典诗词的精彩。叙事以一个场景或事件的片段来概括社会问题,反应现实生活,进而抒发感情,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若将叙事引入古典诗词的研究当中,将会使古典诗词研究更丰富。

关键词:叙事;情不离事;缘事而发;

人道,触景生情,古代的骚人墨客也不乏喜欢寄情于景者,一朵花能勾出一缕相思,一片湖能引出一种情怀,这一草一石一桥一楼的景所催生的或欢喜,或悲伤,或抿唇,或垂泪的氛围,谓之“情”。

历来文学研究者也好分析作者的感情,仕途不顺者的无可奈何,手握长戟者的国仇家恨.......百千年前,诗人和词曲者心中怀着一种感情,入眼之物便也被设想成含有这种感情,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说若要人知我除非两个我?这东去的流水深知我心啊!不得不说,古诗词曲中不得离情,它既是作者的个性彰显、情绪喷发,也是吸引读者转而让你感同身受的一个妙招,所以不怪乎大家都喜钻研文人骚客的大志情仇,因为诗者,以情养之。以情养诗在时间的积淀下成为了大众的普遍认知,但在这个“主流”的形象下淡漠了光辉的另一种诗词表现方式,是不是真的在中国诗词曲中历来不受宠呢?

这个似“非亲生子”般被冷落的就是中国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叙事。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叙事在人们心中地位失衡,除了上面所说的,抒情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已经代表古诗词的特色,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与抒情相对的另一古诗词表现手法,叙事在诗词中的运用没有抒情来的浓烈,通常是短小精悍,简洁,甚至可以称得上仓促,因此在叙事抒情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们主观的去渲染诗词所含的颜色和情感而忽略了叙事在其中的应用。

诗不离情,情不离事,每一首诗词的诞生是作者性格心境的缩影,更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夸时空再现,既有故事,那古诗词的研究能否从叙事的视角入手? 所谓叙事,即客观的描述故事。个人认为作者吟诗作赋抒发感情,必多少先以叙事来“借题发挥”。抒情和叙事同为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甚至可以称其为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最早的诗歌产生于劳动,是人们在劳动中表达感情、协调力量的一种语言手段,不可避免的以描述劳作表达快乐,以描述现实生活婉述生活的困苦,以美好事物的赞扬歌颂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从《诗经》到《楚辞》, 从古先民再现狩猎和耕作生活的《弹歌》到屈原极尽丰富想象的《离骚》、宋玉的《九辩》,平民创作者和爱国诗人,在抒发悲喜感情时,都离不开对生活,对现状,对环境的本身叙述。继《诗经》和《楚辞》之后,宋代郭茂倩整理编成的《乐府诗集》收录了汉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内容深刻反映了汉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其名篇《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的见闻,寥寥几字暴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底层劳苦大众在兵役制度下的痛苦悲凉跃然纸上。而《孔雀东南飞》在整篇对话中完成叙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完整的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说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木兰辞》、《陌上桑》等名篇,恰恰印证了叙事手法在感情抒发中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叙事正是抒情的依托。

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东汉末出现了五言诗,其语言精练,寓情于事。女诗人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抒发自身的不幸遭遇,悲怆感人,一字一句慢慢道来自己的身世遭遇,纵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却没逃脱背井离乡。曹植的《七步诗》此诗之中有一处平常的特别,说它特别是因为在诗人创作过程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并不是现实或过去发生在当事人身上的,而是诗人想象的生活现实,之所以说它平常,是因为在以后的古典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这种叙事手法,将过去、现在、未来相结合,甚至诗人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以既定的或发展趋势必然造成的事实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个我们将在后面讨论。再说曹植的这首诗,以生活现实发挥想象,前两句是叙述事件,后两句则点出了自己的无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手足,为何为了这些过眼云烟置手足之情于不顾,这是个人的幸,还是亲情的不幸啊? 刚才说到曹植在诗中的想象性生活现实,其实不单单是中国古典诗词,元曲明传清小说中也甚多运用此种叙事结构。在我们今天来说,称其为文学作品中的“倒叙”“回忆”“事实叙述”和未来的“假设”。在诗词盛行的唐宋,很多作品便集合了这几个时间点来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作者奉献给后人的诗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是诗的故事,也是作者的故事,说是抒情,直接点可以说是在说事,这也是“借题发挥”。秦观的词风其一清新妩丽,其二女郎诗,这与秦观自己的故事分不开。前期的诗词以游记为主,多为山山水水,彼时的秦观两度漫游三次应举,其他时间则是在家读书,还未卷入党争,这是形成作品风格清新、乐观向上的主要原因。后期仕途坎坷遭遇贬谪,作品中不乏讽刺和哀怨。《千秋岁.水边沙外》:“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同是春游,今日的自己腰带渐宽人消瘦,忆起往昔,乘车游金明池时多么风光。诗人的这种愁绪,通过今日现状的描写,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两相一比较,立刻浮现在读者眼前。此诗中的叙事除了“今日之游”和“昔日之游”以景入情的“感情误置”,还有隐藏的另一个事件:新党上台后,当年同游的伙伴有几人仍在朝?自己受贬,孑然一身,他乡逢春了无兴趣。春游之事谓之“事在诗内”,身逢贬谪谓之“事在诗外”,以叙事来抒情,可谓了解了作者的故事,才能对此情感同身受。

除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寻自己的感情平衡点外,诗词也喜将未来和想象融入其中。李商隐的诗便多借形象,集过去、未来、现在于一体来叙述事件,重组场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给北方妻子的抒情短章,句句也在叙述事件。今夜巴山大雨为“现在”,后两句可理解为怀念以前夫妻间推心交谈的“过去”和盼望能再次相聚秉烛夜谈的“未来”。将三个时间段结合娓娓道来自己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谓之“情、事结合”。因个人经历触动了情,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诗词正好是一个喷发点,可以很好的借着叙事描物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在叙事中“事在诗内”,“事在诗外”,“情、事结合”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在诗词创作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陆游《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既是作者的遗恨,也是沦丧国土未被收回的事实;“王师北定中原日”在弥留之际仍对未来抱希望,仿佛已经看到那一天就立在那里,真到了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大业未成而身先死,沉痛的同时仍坚定期望,可见,此情乃源于此事。

言,情由心生,然心由事动,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作者诗词中所寄托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其中注入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正是利用事件本身发生的经历影响造就了作者的性格和诗词风格,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而想象的加入,使得事件的走向有了期待和盼望,不管是淡淡的愁绪还是激昂的热情都在事件本身的前提下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抒情和叙事正是这样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中,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精彩绝伦。

第三篇: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有韵的、最为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 体。

这个定义包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凝练、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文、小说、戏剧。诗词是其中之一。

诗词、散文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文体,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这一点,就把散文(包括杂文类)与诗词区别开来。

所谓凝练,主要指诗词的篇幅字数而言;所谓含蓄,主要指诗词的各种表达技巧。而最主要的技巧之一就是语言的运用,所谓遣词造句。

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因此,没有韵或者押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范畴。当然,在诗词产生的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不能同日而语,可以不争不论。有韵使诗词的独有性体现出来。而有韵的最集中体现则是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即格律美。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因此,要读懂诗词、赏析诗词并最终创作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与统一。

二、阅读、赏析、创作古典诗词的三大门径

第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诗词的语言不仅要优美、含蓄,还要凝练。优美、含蓄、凝练,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

诗词的含蓄美,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子。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所造的景或借景所造的某个意象”这一特定的内容,让作者从中读出来、感受到的。所谓凝练美,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一首律诗几十个字,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一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不能完成的。

还有一点,即诗词特有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的特点,散文可以具有;凝练的特点,其他文体如谚语、对联、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可以这样说,这两点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惟独语言的音乐性,才是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所特有的。没有了音乐性,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无论好坏,都很难叫诗。相信大多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一点的。因此,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必须掌握格律。

第二,诗词有一定的章法。章法就是谋篇布局的能力,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我们知道,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因此,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布局方法。

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如果按部就班,就显得呆板。但如果跳跃得厉害,就容易混乱。因此,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既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又要让读者略得要领;既要受格律、对仗等的约束,又要受字数等制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第三,诗词有一定的技巧。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传承有序的赋比兴,以及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象征、暗示、影射等等方法,都是属于技巧的范围。使用技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得更好。

对于阅读、赏析、创作诗词者,语言功夫最重要,也最难把握。掌握诗词的语言技巧或者功夫,大致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知律但不适应,但要有勇气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

第二步,律熟但窍生,要力求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凝练、含蓄地表达出来;

第三步,律熟窍通以后,就要再进一步的熟悉技巧,打通三昧,使句子灵巧、精警、有味道。

做到语言的含蓄与凝炼,要比熟悉格律困难许多。其中的困难之一,就是作者的古文功底和读书的多少问题,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说。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晚唐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明,没有一定修为与努力,要达到一定的语言熟练高度是较困难的。而语言的问题,又不仅是关乎功夫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各种经历、寄寓、情怀、境界的问题。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要寻门就径、登堂入室,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三、有关读、赏、作诗的三句似应牢记与运用的话

第一、读诗要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书生意气;

第二、赏诗要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文人情怀;

第三、作诗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丈夫胸襟。

这三句话,虽然分别对应于读诗、赏诗与作诗三个不同的精神活动领域,但实际上它们既泾渭分明又一团和气;既各难相让又互无轩轾;既分领其事又共通其奥。

总之,从读诗进而赏诗、赏诗进而作诗之始,就要将自身浸染在这三句话的大笼罩中,视身如天地一沙鸥,不卑不亢;视诗词如春秋事业,我行我素,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于 养源山房

第四篇: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叙事视角

古典诗词,是最优美、凝练、富有意蕴的文学样式,具有极高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诗歌教学,意象、意境赏析或者诗歌技巧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与对象,对于即景抒情和因情造景的抒情诗而言,这种方法自然有效;对于叙事诗而言,则未免无能为力。即使对于抒情诗,若一味使用这种方法,也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疏离,不能将学生尽快带入诗歌特定的情境中,使诗歌教学显得美感有余而生气不足。

本文尝试从叙事的视角审视古典诗词,挖掘诗歌内外的精彩故事,并用之于诗歌教学,使课堂不仅有美感、有韵味,也有生活、有情趣,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立体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诗艺的探讨。

一、古典诗歌中叙事因素的存在及其对诗歌教学的意义

中国文学存在两大传统,即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被作为抒情文学作品看待,但“也完全能够放在文学史总的叙事传统中,即用叙事视角来论述”[1]。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因,有所谓“物感说”、“事感说”,指的都是外界的“物”或各种各样的“事”促发了文学的创作,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就都是很典型的说法。这种对诗歌特点的新的认识,为中学诗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入选中学课本的古典诗词(包括课内与课外两部分)多为名篇佳作,艺术性、思想性兼备。以叙事的视角解读这些诗词时,一首简短的只有几个词语或语言片段的诗词便可能蕴藏着一个或多个精彩的故事,倾吐着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心曲,甚至裹卷着一个时代的风云。以事导诗与传统意象、意境分析等相结合,可以增强诗词的趣味性以及激发学生情感与思想体验、提高认识的深度,同时适应中学生喜情节故事、形象思维发达的心理与思维特点,从而使古典诗歌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古典诗词叙事的三种类型

古典诗词中的叙事,主要可概括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内,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外,第三种情况则是诗词内外都有事。

以入选初中课本中的诗歌为例,第一种,事在诗词之内。《木兰诗》《石壕吏》等是典型的叙事诗,其中《木兰诗》被称为古代叙事诗“双壁”之一,其情节的裁剪、详略,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堪称经典。杜诗有“诗史”之称,《石壕吏》讲述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既可与“三吏三别”中其他诗歌一起构成连串事件,本身也犹如一场冲突激烈的独幕剧,在事件中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这些叙事诗其故事性自不待言。第二种,事在诗歌之外,多为一些抒情色彩较浓郁的诗歌,其中最典型的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类无题诗,主题鲜明,但主人公形象不鲜明,叙事色彩较淡,可以视为是“事在诗外”的类型。当然从诗人一面来说,是有其本事的,只是在创作中将真事隐去,或写出来的只是一鳞半爪、蛛丝马迹。也正因如此,便有研究者以考据办法孜孜追索被隐晦的本事,形成被称为索引的研究方法。这类诗歌中的“隐事”可引导学生课下探究,不必作为此类诗歌学习的重点。第三种,“诗歌内外皆有事”。这类诗歌较多,如《江南逢李龟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泊秦淮》等,这些诗词无论从诗题透露出的信息,还是诗句中对事件细节的描绘或叙述,都可以看出事件的穿行,当然,诗词之外也隐含了一定的事件。如《江南逢李龟年》写出了诗人与旧时相识——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相逢于落花飘零的江南的事件,隐含了造成唐王朝衰落的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社会巨变。《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诗内叙述词人深夜孤身登楼与所见之凄凉秋色,抒发去国怀乡之离愁,然而蕴藏在这“剪不断、理还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恨中的却是词人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后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家国之痛。亡国的悲痛、屈辱,巨大的生活落差,全蕴含于这看似细微的生活片段的叙述描写之中。这首诗正是因为蕴含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才充满了丰厚的内涵与无穷的艺术张力。

当然,诗歌,尤其是律绝与词,其中的叙事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有着激烈的冲突、完整的情节,“它往往是通过截取一个或几个内涵丰富、富有动态性的画面(场景),推出作品的主人公,讲述与他(她)有关的故事片段,勾勒与其有关的典型细节,营造出一种隐含着某个更大更复杂故事的诗意氛围。”[2]但这也说明诗词中确实可以梳理出叙事性因素,从而使诗歌赏析走向生动活泼之路。

三、古典诗词教学中叙事视角运用的几种方法

从叙事视角来解读诗歌、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可根据诗词自身的特点灵活处理。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事件表演法

这种方法适于“事在诗歌之内”的类型。因为这一类型的诗歌,其内部包含了生动丰富的叙事因素,故可通过学生的表演以增强他们对诗歌的体会。如学习课外诗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曰:“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歌讲述了诗人与外弟意外相逢、相认的戏剧性故事。可以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歌改写成小剧本,然后协作表演诗歌里的故事。老师亦可展示自己的“剧本”供学生参考。下边是根据诗意改编的一个戏剧片段《戏剧性的相逢》: 弟:敢问先生尊姓?

李:小生姓李。先生贵姓?

弟:在下姓卢。敢问先生是哪里人氏? 李:小生姑臧人氏。不知先生哪里人氏? 弟:在下乃凉州人氏。

李:啊,我有一表弟即凉州人氏,亦与先生同姓,看来今日与先生相聚也是缘分。弟:敢问令弟大名? 李:愚弟姓卢名安。弟:卢安?卢安?

李:怎么,先生认识愚弟? 弟:敢问先生大名? 李:小生李益。

弟:李益,啊,啊,兄长,我就是卢安啊。李:什么?你是卢安?兄弟,兄弟„„

在整个写剧本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最后教师问道:“这种戏剧性的场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乱离时代给人民造成的辛酸与苦痛的认识。

(二)故事拓展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那些“事在诗外”或“诗歌内外皆有事”的类型。对诗歌外的故事,老师可要求学生预习时搜集相关资料,或课堂提供资料,为学生搭建起从诗外之事走向诗内之境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

如《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作者通过对李龟年今昔境遇的对比,抒发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并且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联系起来,唱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哀歌。可以说,对李龟年经历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虽然诗中也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样对于李龟年经历的描写,但是远远不够,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李龟年的世界:

第一步,抛出思考题:“在皇室贵胄、帝王宠臣家里经常见到李龟年,这说明当年的李龟年是个怎样的人物?当时的社会风尚、状况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人物展开对当时社会风尚、状况的思考。学生自可推断出李龟年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歌唱家,进而推想出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期,是一个崇尚文艺、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

第二步,以精彩故事加深对诗歌人物及诗歌主题的理解。如设计问题“你知道李龟年的故事吗”,引出学生对这一承载了诗歌主题的重要人物的探寻。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可补充故事: 一个春日的清晨,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面对如花的杨贵妃,玄宗命歌擅一时的李龟年献乐。但又不满赏名花、对爱妃唱旧词,于是玄宗宣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新辞,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李白乘醉援笔赋诗,写下了《清平调辞》三章,龟年当即为之谱曲,在梨园弟子的丝竹声中唱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嘹亮、最美丽的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3]至此,学生已经被诗歌内外精彩的故事所吸引,眼前仿佛拉开了一屏巨大的历史帷幕。当他们感到李龟年昔日之煊赫和今日之潦倒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时,对诗歌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总之,以叙事视角解读诗歌,为诗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任何方法都要与具体内容相适应,不可僵化对待,同时也要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效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词排座次

中国古典诗词排座次,你不服不行

历史那点事 2016-08-08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0首诗词排行榜。这些诗词,你都读过吗? 1.《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4.《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9.《离骚》·屈原(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10.《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下载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站在叙事的视角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高考必背诗词积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白居易) 【释义】像另有一......

    中国古典诗词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常识 一、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 ①四言古诗——《诗经》最早;②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③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2.乐府诗——标题加上“歌”、“行”、“引”、“曲”......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1.什......

    中国古典诗词常用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常 用意象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 2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无不让人沉醉心迷。 关......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精华版(下) 七.乡思离情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